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实践个人团队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社会实践;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209-0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一、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随着高校教育社会化要求加深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实践教育,教育人的重要性越发重要,在社会和高校的推动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很好地发展,取得了较好经验和效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社会实践选题不合理,内容不切实际
高校大学生在选题时,由于存在社会认知、知识背景、地域、经费等多方面因素,没能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对实践地点环境不了解,对实践对象掌握不够,在选题上容易走偏走远,有些选题范畴过大或过小,有些存在主观性强,与社会热点、专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例如在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当中,学校有一个团队提出《关注农村医疗卫生的调研》的项目,显然项目选题范畴太大,比较空泛,从题目并不清楚去哪里要做什么。一般选题要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原则,经过指导建议修改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关于广西西林县普合乡某村医疗环境卫生状况的调研》。另外一些选题内容流于形式,主要在于调查、座谈、扶困等项目,存在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点。
(二)组队形式单一,专业化指导不强
社会实践的团队的组合一般是二级院系的学生、社团的成员、团支部或党支部成员组成,这些组成虽然有利于团队的团结性和统一性,但是同时导致专业的一致性和思维的局限性,容易形成相同的思路,内容的单一性。因为没有其他专业的成员或者拥有特定技能的人员的加入,使得一些团队只能做自己擅长的活动,没有能获得更好的锻炼。例如学校护理学院团队的成员往往是一些护生,对于义诊方面护生只能做一些量血压、按摩或者调查等工作,不能较好地结合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为当地群众解决看病或者保健咨询等问题。
(三)社会实践不够深入,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
大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而有的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缺乏有效监控的盲点,对于实践内容应付了事,随便到一个单位走走看看,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甚至在开学前找村委或者单位盖章,当作实践证明交差。一些团队队员积极性差,对实践活动产生畏难情绪,产生对一些复杂的实践内容浅尝辄止,或者当成外出游玩,以玩为主以做为辅的形式开展工作的现象,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
社会实践活动往往由学校团委组织,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期和“两课”的要求。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育活动环节持续下去,而是因时间、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几星期甚至几天完成,学生普遍认为完成了就结束任务了,下次假期再往下一个点进行社会实践,对于后续的继续研究和探讨往往没了下文,社会实践缺乏长效机制。
(五)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评,还多停留在以提交的实践报告和材料来评定个人和团队的成绩,以及由此来评定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事实上评价的结果带有较多的主观因素,无法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和效果,这些轻过程重结果,讲形式略内涵,定性分析大于定量评价等现象普遍依然存在,这就导致:一是项目指导教师前期论证指导有余,而过程指导不足,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和实时调控作用,不利于学生有效的知识建构;二是项目结果的评价多以定性评价为主,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标准,难以固化和推广项目成果[1]。
二、社会实践活动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思路
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运用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工作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生活动资源、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2]。根据需求和出现问题的思考,学校构建了由“确定主题――合理指导――筹划设计――立项资助――实施实践――总结成果”六个环节组成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
(一)学校主导,确定主题
社会实践当中,主题是基石,是构成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灵魂,非常重要。没有一个正确、旗帜鲜明的主题,相当于整个社会实践活动失败了一半。学校在主导上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首先由校团委设定总方向,根据当年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学校的专业、职业特征,当地优势资源,结对共建对象,帮扶对象等方面,确定社会实践主题并构建项目选题指南,面向全校师生招标,并要求项目题目应准确、简明地反映研究内容,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申请实践的团队可根据所列出的项目内容对感兴趣和能真正实施的范围确定申报选题,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并合理创新,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合理细致的项目。这样一方面学校在方向上全局把握掌控,围绕学校实践育人的任务实施,另一方面使团队选题具有方向性、针对性,不偏离中心,不脱离实际,更合理的计划预期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大处着眼,小处落实的效果,使社会实践获得最大利益化。
(二)合理指导,优化组队
俗话说得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践的效果。一个好的团队,不仅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或相同特长的学生组合,而且至少需要有两个指导教师,其中包括具备管理经验和实战经验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可以作为团队的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团队开展实践工作,负责团队的后勤供给、安全工作,可从管理人员、辅导员中遴选;另一名是专业技术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必然有一些技术性的实践活动需要这些教师从旁指导、策划。例如学校2013年暑期《关爱地贫儿童健康――我校扶贫服务队温暖走进百色市那坡县》,服务队队员的构成中由来自学校各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队员当中有部分同学擅长舞蹈等表演,还聘请了两名指导老师,一名是学校附属医院的扶贫专家指导调研和医疗服务,另一名具有较强文艺功底的老师指导同学们开展文艺表演和慰问工作。
(三)精心筹划,完善设计
实践团队填写统一社会实践团队立项申报书,结构与课题立项相似,内容包括立项背景、活动内容、实施方案、团队构成、经费预算、应急方案等方面。一份好的标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不断艰辛的努力。首先需要经过前期的调研,如果具有条件还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提出问题,中期的查阅文献、资料,策划方案,后期的撰写,确定方案,才能形成一份立项申报书的初稿。由于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毕竟经验不足,知识结构不全,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往往有些内容抄袭别人的立项内容而完成的。其次需要修改,要经过指导老师的批阅,与团队骨干分子进行磋商磨合,讨论研究,进一步完善设计,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才能形成一份优秀的立项申报书。精心筹划,完善设计,形成优秀的标书的另一项重要作用,也是达到整个团队凝聚共识,统一目标,明确工作的目的。
(四)筛选答辩,立项资助
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所以学生都会踊跃的申报项目,但是学校的经费、资源都是有限的,通过初步筛选,选出具有创新性、特色性的优秀申报书进入下一轮答辩评审。受审团队进行制作PPT课件展示和答辩,主要涉及项目开展的背景、前期调研、创新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汇报,邀请校内有较丰富经验的同行评审,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最后以文件形式立项资助。
(五)实施实践,跟踪指导
团队获得立项资助后,开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指导根据任务要求,细化项目,确定人员分工,根据项目分工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指导老师要对项目的开展进行督导,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协调项目的智力与人力分配,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项目某一环节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和校团委在后方进行总指挥,跟踪指导,并监督实践活动的执行情况,了解各阶段各个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学生的实际表现,调整完善项目的实施。同时,实践过程中,各团队指导教师要作为团队安全联络员,积极应对突发或紧急事件,密切关怀实践团队成员安全和健康。各实践队员团结协作,共同保证实践安全开展[3]。在活动中,还要保持良好的团队和个人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收集与活动相关的视频、报道、照片的相关信息。
(六)总结交流,表彰优秀、宣传成果
在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检验是否最终达到了学生知识构建的目标要求。实践团队需要进行团内总结讨论,收集相关材料,撰写实践总结,结项报告书。校团委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评审工作,对项目的前期调研、项目申报书、实践过程的反馈、项目总结报告、媒体宣传等材料,鉴定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实施水平和完成质量,分析和评价实践项目取得的成效[4]。通过评审和鉴定,评选出优秀的项目、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并对优秀成果在校内外进行宣传、应用和推广,扩大影响力,为项目后续深入提供支持,最终形成品牌项目。
三、社会实践活动引入项目化管理的成效
近年来,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引入项目化管理体系实施后,效果显著。2013年学校各院系、团支部、协会等单位提交了45个实践团队项目申请,经过评审有32支医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成行,参加团队实践学生达926人,分散个人实践学生有4 000多人,超过95%以上的在校学生(除实习生外)参与暑期社会实践。2012年有56个团队提出申请,31支团队通过答辩最终成行,参加实践学生数为863人,分散个人实践学生有3 000多人,超过90%以上的在校学生(除实习生外)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这两年学校社会实践主题涵盖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关爱留守儿童、乡镇乡村医疗调研、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地中海贫血筛查与预防等等多方面。实施过程将项目化管理理论加以应用和探索,并逐步完善,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受益学生数逐步递增。项目化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社会实践的创新机制,使现阶段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军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推进模式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66-69.
[2]郝丽丽,宋岩,蔡慧慧.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2):81-83.
一、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梳理
本研究根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起草方案到形成成果的各阶段特点,将暑期实践工作分为实践前可行性评价、实践中效果评价、实践后教育成果评价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如图1)
图1 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一)实践前可行性评价
1.指导教师评价
项目立项前的评价主要由指导教师、系部(学生组织)、院级团委三级评选构成。在这一阶段,学生设计并邀请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根据访谈得知指导教师主要从实践主题意义、实践方案可行性两个方面对可能性进行评价。涉及暑期社会实践主题意义、实践方案可行性。
2.院系两级团委(学生组织)评价
指导老师评价后即进入系部、学生组织初选和院级答辩两层筛选。系级、院级两级组织答辩筛选和指导教师一样关注暑期实践主题及方案可行性之外,还关注团队组织情况、安全教育情况、是否能够建设实践基地等内容。涉及:团队组织情况、安全教育情况、实践基地的交流情况。
(二)实践中效果评价
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与实践单位接触,新闻媒体也会对一些优秀的项目团队进行报道评价,同时学生及指导教师会针对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进行原方案评价及修改,因此实践效果评价包括实践单位评价、新闻媒体评价、指导教师及学生自我评价三个方面。
1.实践单位评价
实践单位接收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愿意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场所,另一方面也希望实践团队能够对企业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因此实践单位比较看重以下表现:(1)创新能力。(2)解决问题能力。(3)沟通能力。
2.媒体评价
当团队实践活动较有创新性或者取得阶段成果时,新闻媒体会对其进行相应报道,因此能够获得高级别媒体的关注也是评价一个团队是否成功的指标。
3.指导教师及团队成员评价
在进入实践场所后,团队会遇到各种突况,在此情况下团队成员会根据方案设计及成员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判实践活动是否能够继续进行。个别团队在此阶段选择放弃,大部分团队经过自我评价后及方案调整后,实践活动继续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实践学习经验。
(三)实践教育成果评价
实践结束后学院会组织结题答辩和调研报告评审以衡量实践教育成果并对优秀团队进行表彰。
1.实践报告评价
实践总结和答辩反映了学生活动的开展情况及获得的成果,是学生对实践成果的归纳、整理。实践报告评选比较重视“队员实践日记、感悟”、“有关活动照片”。
2.答辩情况评价
在答辩过程中比较重视研究的严谨性及答辩的流畅性,在答辩进行后,学院将对实践团队进行表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全国、省级、校级奖励的学生,除获得相应的必修学分外,课准许获得相应的素质拓展选修学分,例如:
(1)获得国家级先进个人的记4学分,获得省级先进个人的记2学分,获得院级先进个人的记1学分。
(2)团队获得国家级表彰组织者记3个学分,参与者记1学分;省级表彰组织者记2学分,参与者记0.5学分;团队获得地级表彰组织者记1学分,参与者记0.2学分;团队获得学校表彰组织者记0.5学分,参与者记0.1学分。
(3)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或被国家级媒体报道或公开发表的记4学分,获得省级奖励或被省级媒体公开报道的记2学分,获得地市级奖励或被地市级媒体公开发表或报道的记1学分。
三、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研究
志愿者服务相比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看重公益性,缺少活动后的总结评比,因此本研究将志愿服务总结为实践前可行性评价和实践后效果评价。(如图2)
图2 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
(一)志愿服务前可行性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志愿服务方案并邀请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指导教师会从实践活动意义及方案可行性两方面对活动进行评价。
(二)志愿服务效果评价
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学生走出校园为社会服务,被服务单位及新闻媒体会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价。与暑期实践活动相比,志愿服务教育更看重社会影响力及服务价值,团队成员在活动后会进行主动评价总结,寻找奉献的成就感及满足感。评价涉及:服务对象评价、媒体评价、指导教师及团队成员评价。
四、挑战杯及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体系研究
挑战杯及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体系与暑期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相比,往往是学生形成了论文、专利、挑战杯竞赛方案后进入评价体系,缺失实践活动前的可行性评价。评价分为作品形成后的创新性评价及成果评价两个阶段。(如图3)
图3 挑战杯及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体系
(一)创新性评价
挑战杯及科技创新型项目在作品形成后进入评价过程,主要由指导教师、系部学生组织、学院等三级机构进行评价。三级评价关注的重点都是创新性和实用性,是否市场上已经存在类似产品,能否转化成为实用性的产品。
(二)成果评价阶段
在产品成型后将进行专利申报、或参加省赛、国赛等更高级别比赛等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学院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一旦形成成果,学院将根据成果评价指标进行相应奖励。
第二作者以下以第一名得分为基准,依次乘以调节系数90%,80%,70%,60%。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思考
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倡导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日益蓬勃发展。高校应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根据时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强国之路。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坚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龙头,以当地团组织为纽带,以传播科技、了解国情民情、提高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做好社会实践与时代相结合,与国家重大项目相结合,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各项工作,坚持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教育性、先进性、时代性、挑战性的组织原则,以培养人才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依靠高校相应的组织机制和评价机制,实现了!基地化、经常化、制度化?的良好局面。
1精心打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和前期培训
1.1注重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和前期培训高校在整体规划上,应重视组建示范性团队,坚持将学校特色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确立鲜明的实践主题。利用学校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社会实专题网站,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网站了解公告文件,实践参考课题,实施在线申报立项,评审、公示等关键功能;在提高社会实践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各实践团队的最新讯息、总结及个人感言。实践前期培训方面,学校不仅要重视团队的组建,更应该关注实践队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培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团委负责组织开展,校宣传部、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等主要部门配合,各部门领导及各院系领导均通过实践前的团队立项评审会,亲自参与指导实践活动,商讨团队目标、确立实践团队活动主题、任务分工、活动策划、经费预算等各种问题。学校每年可邀请本校人文管理类的知名教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知名人士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的专题讲座;同时还可以邀请专业摄影师,针对实践过程中如何开展宣传,如何做好图片、图像的采集工作进行指导;通过邀请校医院和保卫处负责人对团队负责人进行实践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确保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的人身安全和团队实践质量;在实践团队出征前,统一制作了实践队旗、实践队服,并配备学校的宣传资料,希望通过实践队员的足迹扩大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2建立比较稳固的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
2.1充分发挥学校特色,积极利用各项资源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和地方的联系充分发挥、挖掘学生自主能动性,利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团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差异,在西部地区(新疆、、青海)深入推动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通过关注贫困地区群众,引导学生立志服务西部、服务基层,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另外,发挥高校的科研技术优势与社会相关单位进行的技术合作、交流项目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大学生进行长期、长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基地的保障,也实现了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
3建立健全实践机制,使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制度和机制才能保证其覆盖面和持久性,学校把社会实践列入学生培养计划,社会实践与学分相结合,规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至少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后方能毕业。
4加强实践创新,使社会实践活动系列化针对学生的不同年级和层次,量身打造不同实践类别,本科生侧重于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等,研究生、博士生侧重于技术扶贫、科技攻关等;根据专业不同,设计了赴农村、城市、企业、政府等系列;根据内容不同分别设计了传统教育、科技服务、文化服务等。通过不同系列的设置,可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分别参加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和锻炼。
5突出主题,力求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社会实践团队,特别是重点团队的活动主题需要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在团队建设和主题确定上,学校十分注重坚持正确方向,努力创造精品,扩大育人效果,主题应结合学校和学科的特色。此外,根据当年的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等确定若干突出时代特色的主题,如:2008年以!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开展!关注民生民情?、!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农村政策宣讲?、!拓展就业市场?、!红色之旅?、!情系西部?等众多项目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各大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大W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石油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丰富,不仅设置了有关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主题,还设置了与石油专业息息相关的主题。本文以我校社会实践内容为例进行研究,探讨石油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以期完善石油类院校社会实践体系,培养出更优秀,更全面的石油人才。
关键词:石油类院校;社会实践;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23-02
一、引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石油类院校学生所学知识专业性强,知识面广,所学专业涉及到了地质学、数学、力学、结构学、材料学、测量学等多种专业学科,这不仅要求学生们有强大的学习认知能力,还要求学生们能及时融会贯通,真正的理解所学内容。因此,我校在设置社会实践主题时,不止设置了“中国精神学习宣讲行动”、“聚焦农村精准扶贫行动”、“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体验行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行动”这类关注学生素质教育的活动,更根据学校特色,增加了“中国梦,石油行”这一专业专属主题活动。此活动要求组织青年深入石油企业,参观生产一线,感受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我校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将自身的成长与石油行业命运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对石油企业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此外,学校联系时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行动,为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以以这些活动为例进行研究,探讨石油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完善现有的社会实践体系。
二、社会实践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1.学生的素质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提高。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素质培养刻不容缓。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提供了平台。如我校今年开展的“中国精神学习宣讲行动”、“关注民生志愿公益行动”、“美丽中国环保科普行动”等活动,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工矿企业和部队军营,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发展建言献策等形式各异的活动。实践活动进行中,学生要亲身体验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身份从学生变成了农民,变成了工人,变成了老师。他们不再是信息的接收端,更变成了信息的传输端,信息的产生端。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而这些经历也会变成养料,为学生们素质的提升提供养分。
2.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社会积极向前发展的保证。作为石油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会进入到与石油有关的企业进行工作。这些企业专业性强,渴望招收的是“高精尖”的人才。企业在招聘时,不会只看学生简历,更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此可见,交流能力直接影响了以后工作的前景。我校安排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都要求学生自己去联系实践单位,而不是靠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学生们在联系实践单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与实践单位的主管领导进行交流,清晰明了的介绍自己的实践目的、实践时间以及实践要求等。在平时,学生接触到的人主要是同学和老师,这些人接触起来的比较熟悉,因此没有距离感。但与领导的接触交流则需要学生拿出更多的尊敬和谨慎,不犯言语上的错误。这个过程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各个社会实践团队还要进行结题答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对自己团队参与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介绍和总结,这考察了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经过整个社会实践流程,相信学生的交流能力会更上一层楼,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助力。
3.学生的处事能力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培养。处事能力是一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当今的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系统下,没有足够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毕业后马上进入社会,会有一阶段的不适应期,而社会实践则给了学生们一个机会来提升自己的处事能力。我校现有的社会实践主题均为笼统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这些主题下选择一个精确的方向进行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校要求整个社会实践活动都要自己规划,从实践人员、实践地点到实践内容、实践目的,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策划。如果策划的不完整,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学生锻炼自己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校期间,学生如果可以多多参与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他们的自主处理事情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4.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培养。正式文本写作一直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到一个调查报告,大到毕业论文,都是在考察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中时时都要用到公文写作,这是当代学生不可逃避的一项能力培养。因此,我校的社会实践也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各个实践团队都要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综述自己团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报告是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团队要通过数十页的文字与图片,向他人展示整个社会实践进行的过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影响。实践报告写不好,就无法完全展示实践成果,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就失去了色彩。正因如此,社会实践通过要求学生写总结报告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办法。
5.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得到巩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石油类院校最突出的主题便是“石油”。随着国际油价的走低,石油类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未来竞聘中收获自己想要的工作岗位。根据调查,我校每年都会设置活动,实践团队会深入各个石油企业一线,参观石油相关企业,了解石油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与往届校友进行走访交流。学生平时在学校学到的都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参观石油一线会让所学知识与所见到的相互印证,巩固所学知识。参观的过程也能够让实践团队成员体验石油精神,鼓舞学生为石油行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建立更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
1.加强日常教育,使社会实践普及性更高。我校如今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主要是各班班级干部以及思想先进分子,很大一部分的普通同学没有兴趣参与此项活动。学校可以在学期间增加日常的社会实践教育,向学生宣讲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将已经结束的社会实践团队的时间成果进行展示,如制作宣传板、粘贴宣传海报、播放活动视频等,让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舞大家投身到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来。
2.完善活动后续总结过程,加深社会实践的活动意义。我校如今在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都会开展学校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评比活动,并对优秀团队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笔者认为在这种制度实施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把团队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同时收集其他高校社会实践成果,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我校社会实践的优缺点,争取把下一次的社会实践做的更完美。社会实践结束后,学校可以邀请往届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做有关社会实践的报告,分享自己的社会实践故事,将社会实践成果具体化,深远化,加深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影响。
四、结语
石油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覆盖面广,专业特色强,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同时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坚持不懈的将社会实践活动做下去,及时根据当前时事设置适合学生的主题,是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及专业能力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及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文科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现状透视
(一)积累的经验
1、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与度较高由于文科专业研究生的规模相对较小,每个班级的人数比较平均,因此,更适合以班级为单位组队,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面向的对象基本是研一的同学,一个班级即是一个社会实践团队,要求研究生没有特殊情况必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因此社会实践的覆盖面较宽,参与度较高,至少有80%的研究生可以参加。
2、借助奖助学金平台建立激励机制目前,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评定制度取代了以往的公费自费制度。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的评定有详细的实施细则,一般包括业务学习、科研能力、开题报告、思想政治表现等考核内容。而这可作为激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抓手。一般规定,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在奖助学金的评定中,思想政治表现部分可以加分,以此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3、建立社会实践立项指导团队随着对研究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入,社会实践已从以往的随意组队发展到必须经过严格的立项评审才能开始实践。很多二级学院也建立了由学位点负责人、部分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的立项指导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立项,本着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则,依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社会实践的选题、预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提供专业指导,为社会实践的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
4、校院两级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充足的经费是保证社会实践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校、院、系、研究生四方共同出资的制度,特别是学院设有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根据社会实践团队的立项及总结答辩结果,给予适当资助(带队教师的费用全额报销)从经费上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不足
1、实践形式缺乏有机整合,主导形式周期短,缺乏深入性和持续性如果从广义的社会实践来看,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暑期集中的社会实践、博士生挂职锻炼、参与导师课题的社会实践、在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等。这些社会实践形式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机的整合,而且学科分布不均,差异性较大。如,博士生挂职锻炼的名额非常有限,一般一所高校的名额只有十几人左右,每个学院真正能够面试成功参与挂职的博士只有几人。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生数量也很有限,特别是对于人文社科专业,导师能拿到的课题不多,有些年轻的导师根本申请不到高水平的课题,所带的研究生可能在研期间一次参与的机会都没有。因此,目前由校院两级主导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暑期集中的社会实践。而暑期实践由于经费等多方因素的限制,周期一般都比较短,基本是一周左右,最长也不超过半个月,实践周期为一个月或以上的实践团少之又少。较短的时间必然影响实践的效果,无论是和专业相关的调研活动还是利用专业进行的服务都只能停留在一般的层面上,很难深入下去。且实践结束后除少数实践团外,大多数实践团只满足于应付学校组织的总结答辩,缺乏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意愿,实践成果及相关研究对意向单位的反馈以及进一步的沟通和合作都做得很不够。
2、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现有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主要是后奖励制度,如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可以参评社会实践工作优秀个人,但比例很小,有些学院也建立了以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的评定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如规定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可以有1-2分的思想侧评加分,但力度不够,尚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部分研究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变成研究生的内在需要,仍体现部分行政强制性的色彩。此外,从实践的时间上看,对于法律专业来说,暑期恰好是备战司法考试的关键阶段,大家很难全身心的投入社会实践。
3、意向单位联系难度较大,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目前社会实践的意向单位联系起来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来说,调研主题大多集中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有一些话题也很敏感,而大多数企业更愿意接待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而不愿接待人文专业的研究生,使得一些比较好的立项题目由于联系不到合适的意向单位而搁浅。单位即使接待了人文专业的研究生,也对调研方式做很严格的限制,大多只能和领导层面进行座谈,不希望对普通职工发放调查问卷和进行个别访谈。因此,听到的只是单方面的声音,获取的数据有限,影响调研的深入进行。此外,缺乏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意向单位的联系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基本是一年换一个地方,实践单位在数量和稳定性方面都难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
4、社会实践的立项环节没有充分调动大多数研究生和导师的积极性,和意向单位真正的需求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目前社会实践的立项由校院两级共同组织完成,对于文科专业来说,立项环节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充分调动大多数研究生的积极性,缺乏向全体研究生和导师征集社会实践主题的环节,由于是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基本是班长、书记牵头立项,而班长、书记的智慧毕竟有限,从而造成选题难。二是缺少统一向实践基地征求立项主题的环节,当然,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很不完善,实践基地还没有形成规模,部分专业缺乏稳定的、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因此,社会实践主题的确定对于某些专业来说仍以研究生为主来确定,存在单项性。基本的流程是先设计好主题,然后联系意向单位,由于立项时并非事先充分征集意向单位的建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和实践单位真正的需求脱节的现象。由于主题确定环节缺乏双向沟通,没有充分考虑到实践单位的实际需求,研究生调研的题目不一定是意向单位最需要的,二者缺乏有效的对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实践的效果。
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探讨
(一)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环节列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规范考核绝大多数有研究生教育的高校目前的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仍以研究生工作部和院研究生工作组为主,缺乏研究生培养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社会实践只是作为一项活动来组织,尚没有纳入教学体系,没有写进培养方案。而研究生非常注重培养方案,因为必须修完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课程才能毕业,而培养方案中社会实践环节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度,认为并不影响自己的毕业,可参加可不参加,从而直接导致社会实践的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高,没有硬性考核机制等。因此,为了保证社会实践的惯常性和参与度,应和研究生培养部门协调,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环节写入培养计划,属性为必修课,和其它课程一样有学时、学分的要求,并且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选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使社会实践和其它课程一样受到研究生的同等重视,从而实现在社会实践环节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对接,共同助力,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
(二)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构建以专业实践模块为主,非专业实践模块为辅的多层次的社会实践体系应借助培养方案等平台将现有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有机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应结合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和需求等构建多层次的实践体系,比如,从类别上说,可以包含专业实践模块和非专业实践模块,研究生必须参加专业实践模块,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参加以提高人文素养为核心的非专业实践模块。从内容上说,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包括博士生挂职锻炼、暑期集中的社会实践、不少于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以及和专业课程学习考核相对接的专业调研等内容。非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包括社会热点问题调研、志愿服务等。总之,提供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营养套餐,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等进行自由选择,使每名研究生都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充分激发研究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让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