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手掌出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功能 电路故障 排除方法
一、功能及主要参数
1.电路原理图
电路原理如下图所示。
2.直流稳压电源部分
输入电压:交流220V。输出电压:直流3V、6V。最大输出电流:500mA。
3.电池充电器部分
E1、E2通道充电电流50~60mA,E3、E4通道充电电流110~130mA,两通道可同时使用,各可充5号或7号电池两节。
二、电路常见故障及其排除
电子线路装配完成后出现故障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装配完电子线路应先观察元器件和连线有无虚焊、短路、连错等问题,再借助万用表检查元器件、连线和接触不良等情况。若未发现问题,则可通电检查电路有无打火、冒烟、元器件过热、焦臭味等现象。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应马上关断电源并记住故障点,并及时排除。若通电后未出现上述问题,但电路仍不成功,则应采用逐级推进法查找故障级。找出故障级后再采用参数测量法、电阻测量法、替代法等排除故障。
1.指示灯故障
(1)所有指示灯均不亮。接通电源,电流一路经VT2、R2、S2形成回路,一路经VT2、R2、R3、LED2形成回路,指示灯LED2被点亮,若不亮,应检查该指示灯的极性是否
接反。
(2)指示灯LED1、LED2、LED3(LED4)同时亮。此时测输出电压为2V/2.8V,而UCE2间电压为6.2V/6.6V,而正常情况下UCE2的电压为6V/3V,因此可推断出是VT2出现了故障。
(3)充电指示灯过亮。测量充电通道时,发现充电电流过大,且充电指示灯过亮,端电压超过1.6V,测通道电压为1V~2V之间,VT4基极电压过低,分析原理,整流输出电压经LED3和R8分压,而VT4基极电压过低,应当是R8阻值过小。
2.无电压输出
(1)检查线路板上的J点和J点连线是否接好。
(2)开关S1、S2焊接有无虚焊、假焊等现象。
(3)若无上述故障,可从前向后逐级推进查找故障,哪一级电路不通就查哪一级的具体元器件,直至查出故障点。
3.输出电压偏低
该稳压电源经滤波后输出电压大约9.2V,经稳压后电压为3.2V/6.2V。若输出电压过低,可先测量调整管VT2的c、e间电压是否正常,若测得该电压较大,则为三极管VT2管型(8050)接错。
4.6V挡电压输出过高
3V挡电压输出正常,6V挡输出电压为10V,测UCE1电压为1V左右。经分析可知,输出电压经R5、R6分压后取R5两端电压,若输出电压过大,应该是R5阻值过大所致。
同理,3V挡电压输出过高,是R4阻值过大所致。
抽筋其实就是肌肉发生了痉挛。经常发生在手指、手掌、小臂、脚趾、小腿和大腿等部位。抽筋部位不同,解决的办法也各异。
手指抽筋:可以先握紧拳头,然后用力伸张,迅速重复数次,直至复原为止。
手掌抽筋:首先,手指交叉握紧,反转掌心向外,用力伸展向身后弯,多次运动后即可缓解。
脚趾抽筋:将腿伸直,用抽筋的脚趾抵住另一只脚的脚跟,抬起未抽筋的脚,尽力向后压抽筋的脚掌。
大腿抽筋:弯曲膝盖,置于胸前,双手抱住小腿,用力收缩数次,然后将腿伸直,如此反复多次即可缓解。
夏天该如何防止抽筋呢?(1)穿舒服的鞋子。夏天,爱美的女性都喜欢穿高跟鞋,然而高跟鞋会导致腿部肌肉紧绷,时间长了就可能引起抽筋;(2)适当补充钠。夏天天气炎热,大量出汗、喝水等会减少血液中钠的浓度,从而导致抽筋,因此夏天要适当喝些淡盐水补充钠离子;(3)运动前要热身。夏天游泳运动最受欢迎,然而游泳前一定要充分热身,否则局部温度变化太大也会引起抽筋;(4)注意腿部保暖。开着空调睡觉很容易导致夜间小腿抽筋,因此睡觉时一定要做好腿部的保暖。
(摘自《中国日报》)
夏天出汗时别“添堵” 岳金凤
高温天气总是轻易就让人大汗淋漓,一股股汗臭味让人觉得尴尬,因此人们就想出了各种招数避免出汗。美国国立卫生院呼吁:夏季憋汗。有害健康。
空调会使体内热应激蛋白合成减少,对高温的耐受力下降,一旦回到外面热浪滚滚的环境中便难以适应,汗腺也因长时间不用而变得不灵,导致中暑,患高血压、冠心病的人还易发生中风、心肌梗死等。
有人常在夏季脱毛、抑制排汗、防狐臭,却导致毛囊发炎、角化粗糙、色素沉着。过量、频繁使用止汗露更是违背了人体的自然规律,使汗腺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皮肤被持续刺激,从而出现红肿、瘙痒等,可能引起体温升高,甚至导致热休克。
夏天出汗后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出汗后,皮肤血管仍处于扩张状态,若立即冲冷水,皮肤受到冷水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反而会使散热困难、体温升高;同时,流回心脏的血量突然变多,会增加心脏负担;另外,机体从热环境一下进入冷环境后,来不及适应调整,常容易患感冒或者引起胃肠痉挛等;锻炼出汗后肌肉疲劳、紧张度增加,这时若再受到冷刺激还可能引发抽筋。
汗腺是人体的“空调”,出汗可使体温下降,同时排出部分代谢废物。如果汗腺不畅则丧失了这条排毒管道,也就失去了一道免疫的重要防线。因此,应正确对待出汗并做好出汗后的保健。夏天由于出汗多使血液浓缩,宜及时补充水分,出汗量大时不要只喝白开水,以免引起低钠血症,可以适当地在水里加些食盐。
(摘自《南京日报》)
怎样快速除痱子 朱新韬
痱子是夏天最多见的皮肤急性炎症。那么,生了痱子该怎么去除呢?
1 用西瓜皮擦拭患处,每次擦至微红,一天擦两三次,第二天就能见效,两天后可结痂。
2 将新鲜苦瓜洗净,剖开去籽,切片放入粉碎机打成糊,用干净纱布滤渣装瓶,两小时涂一次痱子。用苦瓜瓤来煮水,待温凉后用来擦拭身上长痱子的地方,坚持数日,痱子就可消失掉。
3 将绿豆、赤豆、黑豆煮熬成“三豆汤”。如果从入夏开始服用。人就很少长痱子。具体制法:用绿豆、赤豆、黑豆各10克,加水600毫升,小火煎熬成300毫升,连豆带汤喝下即可,宜常服。如汤中加薏米20克,效果会更好。
4 将艾叶冲洗干净,再加大量的水熬煮半小时后,用熬出来的药水给孩子洗澡,不但可以预防和治疗痱子,还能防止其他夏季皮肤病的发生,并起到润肤美容的作用。
5 切下芦荟叶,切面会渗出黏液,用其涂擦痱子,一天两三次。
6 用黄瓜切断面或捣烂的丝瓜叶涂擦,每天2~3次,几天后可见效。
出汗正常与否可作为观察人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以它为线索可以诊断出一些疾病的先兆。
有些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突然受到惊吓时,手掌、足底、腋窝部以及面部都会出汗,这叫精神性出汗,即出冷汗。有些人食用葱、蒜、辣椒、杨梅、酸杏等酸辣食物时,颜面和颈部常出现汗珠甚至大汗淋漓,这叫作味觉出汗。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如下所述――
1.腋臭汗:汗臭如狐臊气味,夏天出汗多时味更浓烈,这是因为分布于腋窝、腿腋等处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中年,男女都可能出现。
2.自汗:平时容易出汗,活动后更厉害,常伴有精神疲惫、肢体乏力、气短怕风等症状。这多半因为胃气虚弱、体表不固所致。
3.盗汗:入睡后汗出,醒来汗止,常伴有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大多由于阴虚内热、阴津外泄。
4.黏汗: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的一种病汗。此种汗表明身有湿热不清。
5.黄汗:汗色变黄,似黄表纸色,多因大汗后冷水冲浴,寒湿之邪入内或因寒湿郁遏,导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
6.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病变见于肺气宣萧失常,多见于肺虚病人。
7.多汗:有的人特别爱出汗,即使是在大冬天,手脚也总是湿乎乎的,这可能是一种病态,叫“多汗症”。据研究,每500人中就有1人易患此病,此病可能和基因有关,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汗腺分泌过剩。
8.额汗:汗出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脏腑内伤均可引起头额汗。
9.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滴汗皆无。此系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而寒阻经络百会穴。
10.半边身汗: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11.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津津。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12.手足汗: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严重的无论寒暑,手足汗均多。
13.血汗:汗液淡红,如洗肉水样。中医认为,凡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阳衰不能固表者每致汗液变红。现代医学认为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
汗证的辨证分型
自汗:证名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三因方》认为无问昏睡,浸浸自汗者名曰自汗。自汗可因气虚、阳虚、血虚、痰阻、伤湿等因素所致。此外,伤风、中暑、伤寒、瘟疫、霍乱等,在疫病的转归时期都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汗。
盗汗:证名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称寝汗,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多属虚劳症,尤以阴虚者多见,在临床上可分为虚劳盗汗和阴虚盗汗,治宜养阴清热。
黄汗:证名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多因出汗如水,湿热内盛、风水、湿热交蒸溢渗所致。症见头面,四肢肿、身热不恶风、汗出沾衣色黄如柏汁,腰胯弛痛,两胫冷,身重痛,小便不利,脉沉迟等,治宜调和营卫,祛湿。
血汗: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又名血汗,指汗出色淡如血、肌因气血虚、血随气散宜补益气血。
脱汗:证名出自《内经・经终论》等篇,指系病阴阳离决的见症之一,又称绝汗。凡大吐、大泻、失血、误汗或大病后汗出如雨、额汗如雨、如珠之凝、如胶之粘、甚则汗漏淋漓、擦拭不尽,或喘促肢冷,脉沉细欲绝,治宜回阳救脱,用参附龙牡之类。
冷汗:证名见《医碥》,指汗出而冷者,多因阳虚而不敛所致,治宜温补。
阴汗:证名见《兰室秘藏・阳瘘阴汗门》,指外生殖器及其附近局部多汗;也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有因肾虚阳痿者,多见阴囊多汗,治宜温补。
还有许多如局部出汗、手脚出汗,臭汗等等,虽然都有一个汗字,但在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不一样,治疗方法也不同。
讨 论
一、接触性皮炎 由于手直接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酸、碱、铬等,从而引起手部皮肤红肿、起疱、流水、灼痛、发痒,称为接触性皮炎。这种皮肤病的治疗主要是避免或停止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可用6层纱布或口罩蘸3%硼酸氧化锌糊剂敷在患处,一般几天后就会消肿脱皮而痊愈。
二、湿疹 手部湿疹属于过敏性皮肤病,常与接触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致敏因素有关。如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接触肥皂、洗衣粉、洗涤剂等就可引发此病,故又称之为家庭主妇湿疹。该病多发生在指端、指间及手掌,也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边界不清,初起时皮肤上出现小水疱,有明显瘙痒感,搔抓后溃破流水,继而结痂。久之浸润增厚,可出现干燥脱屑、皲裂,甲周皮肤肿胀,指甲变厚、高低不平。此病成年人多见,且易反复发作。治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避免接触易引起过敏的物质,避免搔抓和用热水烫洗。②外涂药有皮质类固醇霜剂、50%松馏油软膏或20%黑豆馏油软膏等,可选用一种;也可将肤轻松软膏(或醋酸去炎松软膏)10支、黑豆馏油软膏3支全部挤出,与复方苯甲酸软膏20克混合在一起,调匀后外涂。③必要时使用抗过敏药。④尽量不要吃鱼、虾、羊肉、辣椒、酒等食物。
三、手癣 俗称“手气”,由一种寄生在皮肤上的霉菌所引起,多伴有足癣(俗称“脚气”),常发生在抠脚趾之后,一般先在一侧手掌的大小鱼际及虎口处起病,皮肤损害不对称,边界清楚,初起为针头至绿豆大小的水疱,轻度痒感,水疱过后可出现角质层增厚,手掌脱屑,干燥皲裂。久之也可侵犯对侧手掌。随着病变的扩延,还可侵犯指甲,使指甲增厚、发白、变脆、易破碎,称为指甲癣,俗称“灰指甲”。防治手癣和指甲癣首先要保持手部清洁,有脚癣要及早治,不要抠脚趾。可搽“癣敌”霜膏或复方水杨酸软膏,每日2次,最好在睡前厚厚涂一层药膏再用塑料薄膜包起来,使药物渗进皮肤。对于指甲癣,可每天用米醋浸泡,每次15分钟,坚持4~6个月,待新指甲长出来再用凤仙花(俗称指甲草)加少量明矾捣糊抹在病甲上,用塑料纸包扎好,每晚一次,白天去掉。
四、汗疱疹 多发于手足好出汗的人,因长时间水浸或过分出汗等原因引起,夏季易发。多在双手掌面及指间出现成批对称性米粒大小的水疱,肤色正常,疱液清亮,不易破裂,2~3日后水泡干涸,出现小圆圈样环状脱皮,偶尔也有较大片脱皮,随之发生轻度皲裂、甚痒,常反复发作。治疗可用甘草酒精外涂(甘草30~60克,95%酒精100~200毫升,浸泡3~5天后即可使用);或于出汗过多及出现水泡时外敷枯矾粉末;干燥脱皮时可用尿素软膏或5%水杨酸软膏外涂。
五、剥脱性角质松解疱 在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皆可发生。初起时为很小的白点,像干瘪的小水疱,逐渐自然破裂,形成很薄的脱屑片,不痒。大多在四肢末梢处(手指、足趾)掌面出现角质层逐渐剥脱,随之缓慢扩延加重。可用5%水杨酸软膏或10%硫磺软膏外搽治疗。
六、手部皲裂症 多在冬春季节,手掌接触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之后,出现手掌面干燥脱皮,沿掌纹出现裂隙,可深达皮层,伴明显疼痛,双手均可发生。可用温水浸泡后外涂凡士林软膏或尿素软膏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