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戏语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亳州剪纸;题材分类;民俗应用;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55-02
位于涡水河畔的亳州地处南北地域文化的过渡性地带,在历史的长河中,商汤曾建都于亳,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北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这里不断地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朴实中不失浪漫,含蓄而又不失豪气,既开放又包容的亳州文化。亳州地区民风淳朴,民众十分注重养生,崇尚勤俭节约,为而不争,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够自得其乐,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而“亳州剪纸”便以一种二维的、平面的方式将亳州民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惟妙惟肖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将亳州民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通过那一幅幅的红色剪纸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一、求吉纳福保平安
幸福安康、富足美满的生活是广大亳州民众自始至终的追求,他们将这种愿望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剪纸便是其中之一。在亳州剪纸中,有很多装饰内容都是这种朴素而又单纯的愿望的直观表现,而这在岁时节令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在亳州,每逢佳节人们都会通过剪纸来装饰门户和庭院,这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气氛,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真挚期盼。在新春佳节时,常见的主要有迎新纳福为主题的“三阳(羊)开泰”、“新春大吉”、“四季(梅兰竹菊象征四季)平(瓶)安”、“喜(喜鹊)上眉(梅花)梢”“万事(柿)如意”、“福寿安康”、“岁岁平安”、“室(石)上大吉(鸡)”、“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等剪纸。如“室上大吉”,“室”的谐音为“石”,“吉”谐音为“鸡”,剪一昂首挺胸、头戴红冠、作鸣叫状的大公鸡立于岩石之上,周围辅以各种吉祥的花草环绕作为装饰。“鸡”与“吉”不仅因谐音被常用于剪纸题材中,“鸡”在古时还被认为是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家禽而深受民众的喜爱。这在《韩诗外传》中就有所记载:“雄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1]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将“鸡”用于年节的剪纸中,并不单纯是其光鲜美丽的外表和昂首矫健的形象,更是因其所象征与暗含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和伦理道德。除岁首求吉纳祥的剪纸外,也有祈盼来年丰衣足食、生活安定、风调雨顺的装饰内容,如“连(莲)年有余(鱼)”、“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
剪纸除在春节期间受到亳州民众的喜爱之外,在其他节日也有相应的表现形式。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古时,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此时天气炎热病虫滋生,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因此,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便会通过一些张贴佩戴镇物或者举行某种仪式活动来达到祛邪避灾的目的。端午节的剪纸表现题材主要有“虎镇五毒”、“葫芦团花”、“天师钟馗”、“太极八卦图”等。除此之外,也有反映节日期间亳州民俗活动的“赛龙舟”、“包粽子”等剪纸。有关中秋节的剪纸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中秋团圆”、“花好月圆”等,这些剪纸不仅作为装饰物烘托了节日的气氛,更暗含了民众对安康圆满生活的朴素心愿。
二、祈子延寿福满天
宗族的延续传承有赖于“夫妇之道,而“夫妇之道”则肇始于男女之间的情恋婚嫁。在亳州地区,新人结婚时用剪纸装扮居所既能渲染喜庆热闹的氛围,又是借此表达对新人的婚后生活的祝福,此类的剪纸很多是以团花的形式呈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团’与‘圆’被赋予了特殊的观念与意涵,普遍被视为团圆、圆满、吉祥的标志性符号,而团花的形式本身就有民俗观念和文化因子的渗透与应用。”[2]如“喜上眉梢”、“龙凤呈祥”、“蝶恋花”、“鸳鸯卧莲”、“凤穿牡丹”、“凤戏牡丹”等。其中,“凤凰”和“牡丹”意象的组合多暗指男女之情。在“凤戏牡丹”剪纸中,其形象多是一只凤凰转头面向盛开的牡丹花,表达了一种对爱情、婚姻美满的向往与追求。此外,也有祝愿新人早得子嗣的“麒麟送子”、“松鼠葡萄”、“榴开百子”、“连(莲)生贵子”、“先送子”等。此类剪纸图案中通常以谐音、谐形或者象征的方式表达对新生命的祝愿。以植物题材为例,剪纸中常见的“葡萄”、“石榴”、“葫芦”、“莲子”等等生命力顽强或结子丰硕的植物,这些都暗含着人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并通过剪纸的表现形式将这种意识得以物化。
慎终追远,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不断歌颂和倡导的传统美德。在亳州剪纸中便有许多是以祝寿和多寿为题材的,如“五福捧寿”、“麻姑献寿”、“群仙祝寿”、“松鹤延年”、“仙鹤蟠桃”、“猴子偷桃”等。在祝寿题材中“桃”经常作为主要图像或辅助纹饰出现在剪纸画面中,这是因为“桃”与传说中的神仙王母娘娘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王母娘娘拥有一个很大的蟠桃林,每年三月三日是她的诞辰,天宫大开盛会,以蟠桃作为主食,宴请各路神仙,众仙赶来为她祝寿。王母娘娘蟠桃园的蟠桃,人吃了成仙得道,能长生不老,能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这便使“桃”赋予了其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民俗内涵。因而,“桃”意象便成为祝寿题材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图案。“如果说吉祥寓意是民间美术经验层面的浅层内涵的话,那么,生命象征则是民间美术形而上层面的深层内涵。”[3]从而可以看出,“祈子延寿”这一主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重视与信仰。
三、历史人物显风流
亳州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在亳州剪纸中,便有一些反映亳州历史名人的剪纸。曹操是东汉末期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亳州是曹操的故里,有关曹操及其家族的各种事迹在亳州广为流传。曹操修筑的运兵道至今保存的十分完整,甚至有“地下长城”的赞誉。《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便被亳州剪纸艺人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这幅剪纸中,画面从下到上依次是阳刻的水波纹、阴刻的船、阳刻的曹冲,阴刻的大象,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整体和谐中不失对比。大象占据了构图的将近三分之二,但丝毫没有头重脚轻之感,而这正得益于剪纸艺人熟练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亳州素有“中华药都”之称,当地的民众十分注重养生,据统计,2015年亳州地区百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502人之多。而这与华佗以及陈抟两位历史人物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华佗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在各地行医救世,他首创的“麻沸散”和“五禽戏”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而陈抟是北宋时著名的道家学者和养生家,信奉“黄老之学”,讲究清静无为的养生之道。因此,亳州剪纸中亦有很多反映亳州民众养生保健以及纪念医学先贤的题材,如剪纸作品“神医华佗”、“五禽戏”、“陈抟老祖”等。在剪纸“神医华陀”中就刻画了华佗在深夜还在奋笔书写的画面,这幅剪纸采取了圆形构图,华佗居于画面中间偏左的位置,书案上的竹简已经长长地散落了一地,华佗仍浑然不觉,书案前刻有一些花草,这幅剪纸为我们刻绘了一位妙手仁心的医者形象。除了与亳州有渊源的曹操、陈抟、华佗等历史人物外,亳州剪纸中也有“陆游赏梅”、“嫦娥奔月”、“四美图”、“哪吒闹海”、“文王求贤”等其他著名历史人物。
四、社会变迁展新颜
随着时代的变迁,亳州剪纸也与时俱进,除了花鸟鱼虫、祥禽瑞兽、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传统题材的内容外,剪纸艺人还创作出了反映社会发展、新时代生活风貌以及展现当地民俗风情的剪纸,这类题材的剪纸亦被称为“新亳州剪纸”。
毫地处中国南北和东西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皖豫苏鲁的重要商埠,到明清时期的亳州商业贸易的发展空前繁荣,经年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山陕、湖广、江浙、豫皖等省在此均设有会馆,现在亳州城西北还保存有一条古老的商业街,商业街附近有一座大关帝庙,便是即享誉全国的“花戏楼”,也就是山陕会馆,它以精湛的雕刻艺术,绚丽的彩绘而享誉中外。[4]剪纸作品“花戏楼”便选取了花戏楼的正大门作为表现内容,剪纸是左右对称的构图形式,整幅剪纸精致细腻、删繁就简,点线面相结合,和谐一致却又不失错落变化,将花戏楼的主要特色表现得恰到好处。反映亳州风俗民情的剪纸还有“捏糖人”、“学剪纸”、“织布”、“划旱船”、“吹笙”等等。
亳州剪纸艺人还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创作出了许多反映现代生活以及社会大事件的剪纸。如剪纸艺人王炳华在中日建交时曾创作了一幅刻有“长城”与“富士山”图案的剪纸,“长城”象征着中国,“富士山”象征日本,以山川海水相连,寓意两国之间为连衣带水的关系,从而能够友谊长存。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王炳华老先生又以此为主题创作了“鸟巢”、“福娃”等剪纸。还有“神舟回家了”以及为欢迎香港、澳门的回归创作的“普天同庆”系列作品、“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等都是以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事件作为剪纸的创作灵感与题材的。
亳州剪纸在集成传统的同时能够顺应时展的趋势,不囿于传统的创作题材,将剪纸表现内容加以丰富,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时代、讴歌生活的新剪纸,这也是亳州剪纸在当代社会文化急∽型期还能够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结语
亳州深厚的历史人文为亳州剪纸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和广阔的创作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亳州剪纸又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新风貌。亳州剪纸是亳州民众热爱生活的物化表达,他们不仅将自身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甜蜜美满爱情的向往,对子孙满堂的期盼寄托在了那一张张红纸上,更从这丰富多彩的红色剪纸中彰显出一种积极乐观、欣欣向荣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章培垣主编.韩诗外传选择修订版[M].杜泽逊,庄大钧译.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程波涛.阜阳团花剪纸的民俗主题与文化寓意[J].文艺研究,2012.
[4]张立池,魏红灿.亳文化略论[J].学术界,2011.
作者简介:
民间艺术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她不仅反映了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无数沐浴在尘世中的人们对原有社会和自己命运的认识与把握。这种理解作为一个民族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哲学思想,对自然,对生命起源的初步认识,并在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下不能摈弃不受宗教的影响,这是对神的崇拜与敬畏。因此,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原始宗教这个产物下结果,则就不能不带有原始宗教的某些特征。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陕西西府一带更为突出,尤其是原始崇拜意识,可以说它是西府民间艺术的本质特征。
原始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它包括图腾崇拜,女神(祖先)崇拜,女阴崇拜,男根崇拜,魂灵崇拜等等。西府的民间艺术中,有很多的作品外在形式或实质或多或少地保留原始崇拜的鲜明特征。
图腾文化与图腾崇拜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崇拜是人类的第一个生命起源的认识形式,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图腾崇拜的内容很广,其历史的纵向程度很深,少数民族有一些地区仍保留着原始图腾崇拜的风格。西府民间艺术尤其布艺中的龙、虎、青蛙、猪等作品就是演化传承的例证。
西府民间艺术所反映的龙图腾崇拜的内容范围很广,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西府是炎帝氏族的发祥地,民间关于龙生炎帝的传说很多,所以,龙就成了炎帝氏族图腾的象征,并且一代代传下来的。西府的民间艺术,无论是布艺,还是剪纸,无论是石雕,还是或泥塑,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作品,龙的艺术形象不下于数十种。
由于历史的动荡和变化,西府宝鸡这个“扼关西壁垒”之喉咙要道,赢取了许多外来居民的涉足,以致还有少数民族的频繁光顾,播种点燃无数区外文化火种,这使得西府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宽泛的内容。例如,在布产品,不仅有龙图腾作品炎帝氏族家族,还有女娲氏族图腾的青蛙系列产品如蛙枕,回族猪图腾玩具饰品如猪头鞋、猪头帽,傈僳族虎图腾老虎枕,虎头帽,老虎鞋等等。在这些强大的图腾意识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龙的图腾。如关于龙的灰批、壁画、浮雕、寿礼、面花、服饰、花灯、剪纸,以及各种生活用具中以龙为造型的龙图案等等,可以说,在反映图腾崇拜方面,“龙”形式的作品是西府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构成西府民间艺术最具图腾崇拜意识的本质特征。
女神(始祖)崇拜及其特征
女始祖崇拜是图腾崇拜的发展形式,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得到巩固与重视。“子女是母亲所生这一生理现象也是每个氏族――动植物的图腾崇拜幻想产生怀疑,从而又不得寻求一种新 的答案,于是他们又幻想出女始祖与图腾动物感触或婚配而繁衍人类的神话”(《宗教学通论》)。但值得引以注意的是,女始祖崇拜和图腾崇拜在形式上是相结合进行的,所表现出来的往往这两种原始宗教特性的结合体,实质上是一种对自然和人自身的结合崇拜。女始祖进一步肯定了女性生育的实际作用,这是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的标志,也是社会力量最初公认的反映。
中国古代的书籍与人类生殖和大量的传奇女性祖先的图腾。如《帝王世纪》中说:女始祖炎帝女攀登玉龙致炎帝;夏女性祖先的情况已吞薏苡和玉。”《竹书纪年》中说:黄帝的女性祖先宝看到闪电引起的黄帝,第一个女人姚惠青长工资和尧舜;第一个女人沃尔登见到彩虹,舜,《史记,阴姬> >说:商女祖简狄吞玄鸟蛋租赁等在这方面,和民族学材料更加丰富,如我们的傈僳族“哭”的家族传统是第一个女人和老虎和学生,包括烤”家族的第一个女人新鲜小麦,”和“家族女性祖先和老虎。等等,这类女性祖先,也作为本氏族的保护者和成为图腾祖先崇拜对象共存。
在西府的民间艺术中,涉及女始祖崇拜意识的作品的虽然不多,但无论是纸或布制品,但凡涉及到女始祖崇拜,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鲜明的特点。例如,宝鸡千阳、陇县一带的民间剪纸、布制品中,涉及到一些精怪神话如人面兽身或兽身人面的作品,大多以女性形象出现,突出表现其腹部,胸部,臀部的肥大,与女性的生育密切相关。
女阴崇拜及其特征
女阴崇拜人类起源的一种新的认识,本质和女神崇拜的意思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女阴崇拜的表现形式不需要妇女的完整形象,而是女阴本身。这是氏族成员的生命的理解和起源的一大进步,它抛弃了以往的幻想,从视觉经验的角度出发,注重事实和客观。中国民族学、民俗学收录很多女阴崇拜方面的信息。民间象征的凹石、洞穴、天坑、湖泊等来代表,并形成了很多关于“拜石求子”的习俗。西府民间艺术在内容和象征意义上,相同或相似的植物,如石榴,莲花,葫芦等为外阴崇拜的代表。其艺术表现手法:
1.雌花的艺术处理,从内容上反映阴崇拜。通常在莲花,,梅花,特别是莲花,是表现女阴崇拜的典型代表。在进行艺术处理是,一方面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使其达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试图保持花的外观,与其他物体相配合嬉戏进行联想,以强化形与意、情与理。如“莲生贵子”,“鱼戏莲”,“蝶戏莲”,“莲里有鱼”等。莲花很早就象征女子,把一朵变形类似于外阴的莲花来比喻人。莲能生子,这无疑是“原始生殖崇拜”,尤其是莲花的变形直接披露的就是女性生殖崇拜意识。
2.采取类似形式的崇拜意识。这种艺术形式,通常表现在布艺制品或剪纸上。如用金瓜的平面图形表现女阴的特点进行崇拜。作品如金瓜娃娃等。
3.采取物体的截面来表现其形状。例如,用半截面的石榴,直接的形态表现。
总之,西府的民间艺术中女阴崇拜种类繁多,但在艺术处理上都有相同,那就是视觉和微妙的情绪达到高度统一。可以说她是花,也可以说她是外阴,前者根据大体表现自身的形态,有其深刻的含义,这是西府民间艺术的精华。
结语
西府民间艺术保留原始崇拜,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女神崇拜,祭祖,拜人,精灵崇拜,圣人崇拜、男性祖先神崇拜等。但其中的一些特性是不明确的,有些已经不属于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些特征保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由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的遗存,即把图腾崇拜交织在祖先崇拜之中,它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统一,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运用和理解,原始崇拜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宗教的本质内容和社会意义。可以说,活跃在社会生活的今天的民间艺术,她只是特定的民族风情的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心理表现。但是,过去了的事物是历史,现在和将来则需要人们去创造,它将按照美的理想和法则,为了美化人们的生活而存在,并且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系)
湘潭农村大都属丘陵山地。用现在的话说是人杰地灵,伟人故里,人文之盛,蔚为大观。然而过去,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这里沿袭梅山教的巫师就有三十多个,对人们生活中的疾病产生很大的影响。诸如病人烧热久而不退,上呕下泄,认为是犯了煞、中了邪。首先便是请师公“敬老爷”,跳大绳,鸣金击鼓,念咒语。后来师公子觉得单调,便自创情景短剧,充实内容,使人更能接受且好看。如给病人退热时,就出现梅山龙树王等戏剧角色,又念又唱。剧目名《梅山龙树王化甘露》。唱词云:
“奉请梅山龙树王,
威风凛凛下坛场。
一更时候下冷露,
二更时候下浓霜。
三更时候下大雪,
四更雪上又加霜。
五更金鸡来报晓,
山中树木响叮当。……
收取雪霜化甘露,
患者xx身前邪热快快降。……”
念唱毕,化装成“雪”、“霜”、“露”等角色的人手执讳符的法水兹肟谥校同时使劲喷洒在病人面部,角色为之手舞足蹈,最后大喝一声,一跺脚,算了事。就像过去的巫戏。
孕妇怀上小孩,为防止以后难产,不被“血糊鬼”所缠,也要请梅山师公唱戏、立禁。剧目名《九井收魔》。
师公子手执佛帚挥舞,念唱:
“弟子立起阴案一所,阳案一所。
阴取阴井,阳取阳井。
一连九井,收罗妖魔。”
立禁词云:
“此钵不是非凡之钵,
化为大小金刀一箩。
杀开三元殿,
大小金刀拒妖魔。……”
又如驱邪退煞先化“五雷起火”、“三孟火”的符入一碗法水中。
其剧名《梅山退煞》。唱词云:
“东方青面雷王降吾水中,
南方赤面雷王降吾水中,
西方白面雷王降吾水中,
北方黑面雷王降吾水中,
中央黄面雷王降吾水中,
上烧三十三天,
下烧一十八重地狱。
上不烧天,下不烧地。
诸等枉死鬼祟妖邪,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烧退古坟古庙枉死邪精。”
梅山教亦有与道教相同之处,如道教中的开光和安神等,梅山教中亦有,不同的是,梅山教有情景剧的表演,唱念结合。唱以花石调为主。这与湘潭独有的花鼓坐唱和湘潭地花鼓极为相似。
以上这些均与驱邪除魔有关。但梅山文化在湘潭生产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这也正是它与其它教派完全不相同的地方。梅山人因其地理因素的局限,大都以渔猎生产为主。由此他们根据渔猎的生产特点,编创出一些地花鼓,如《猎兔遇仙》、《神网捉河妖》等。养鸭技术是梅山人的一大特点,湘潭人就接受了梅山人的养鸭经验,然则这一经验与现在的科学养殖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带有梅山文化神秘的色彩。据说湘潭人原来赶鸭子,有鸭子乱跑到田里擂死禾苗,后来梅山人介绍一种经验,就是必须要在农历五月初五日晚上偷别人竹山里的竹竿,而且请几个人来骂,骂得越狠越好,请几个人扮成鸭子,在骂声中乖乖地听话,随着竹竿排队走路,方可收场。这种方式也近似乎现在所说的情景剧。
正因为梅山人有创造情景剧的特点,湘潭人都称为梅山文化。这种梅山文化,对湘潭戏剧影响深远。如湘潭很有影响的《捉蝴蝶》就是根据梅山人创造的情景剧演变而来。梅山人的《捉蝴蝶》,反应的是除蝶妖,而现在的《捉蝴蝶》是载歌载舞,反应的是一种生活情趣。另湘潭有名的花鼓小戏《蔡坤山犁田》,也是受梅山人创作的《赖梅三耕田》的影响,赖梅三耕田十分辛苦,婆娘送饭途中遇上神仙乞讨,婆娘施饭给神仙,被丈夫发现,遭到丈夫赖梅三的毒打,神仙见状,忙用手一指,鞭子不但打不痛婆娘,反而鞭鞭都抽在自己身上……这下赖梅三知道遇到了神仙,忙顶礼膜拜,恳求神仙饶恕,神仙于是赐予打牛鞭,打牛鞭一挥,牛特别有劲,半天就可完成几天才能犁完的地。这个故事虽说与现在舞台演出的《蔡坤山犁田》大相竞庭,但不能说完全没有半点影子。
雨是秦魏汉柏下仁人志士落下的悲伤之泪;雨是桃花潭水边知己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泪;雨是茫茫戈壁间守边将士的愁苦寂寥的思乡之泪。我爱雨,爱它那能冲净世间一切污垢的圣洁;爱它那对于大地万物赐予希望的大慈大悲。
细细的雨,就像身穿一件白裙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谪仙,总是,是以轻得不能再轻的脚步,悄无声息的朝你款款走来。用那双巧手悄悄的织着一幅如烟如纱的薄雾,将天地都笼罩进去,完美得如梦幻里一道绝胜的风景,芳草鲜美,落英纷飞,仿佛陶渊明笔下理想的桃花源。
倚窗观雨,是一种享受,一种另类的享受。雨,无疑是美得,相比于风的凌厉,雷的暴躁,还有电的急迅,风雨雷电中只有雨事唯美柔和的象征,它有着名门淑女的文静,贵族公主的柔美,还有古风美人的雅典。它圣洁,用雨水冲去每个人心中的污垢,洗去人疲倦的尘埃;它优雅,总是以神秘唯美的雨帘示人;它善良,用雨滴将希望的种子撒播。
窗外细雨如丝,路灯在雨帘中,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微风拂面,带给人多少思绪,多少幻想,不由得叫人触景生情,让人感慨万千。吸引着众多丹青妙手绘出多少美丽的画卷,更使多少文人墨客写出多少动人的诗篇。真可谓是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