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悲秋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白居易《中秋月》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4、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周密《西塍废园》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6、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高适《河西送李十七》
7、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偶题二首》
8、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36-02
高职高专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按照各地区和各行业的经济社会建设实际需求,设置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专业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方向技能和技术应用,让学生毕业后具有直接上岗、能够以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实际的需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师者“人之模范”,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肩上担负着社会的需求和家长殷切的期望,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人发展的前途,仅仅有热情、有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质、坚强的性格、阳光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的传授专业的知识理论、实践操作技能,让学生走上社会能够学以致用。学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满意率就是老师最好的考核指标,要成为一个称职的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品格、能力。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本身具备的优势和特点
青年是整个社会的生力军,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而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中坚力量,是高职高专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行各业中,有青年就有朝气、有生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崇高、神圣的职业,青年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和顶梁柱,是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主要接班人。
1.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进取性。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大多是高校优秀毕业生,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他们年轻、热情、有朝气,他们好学、大胆、有冲劲,他们有难能可贵的敬业精神,急于施展自己的才华,把自己的知识和热情通过学校教育课堂的平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可以全身心都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中。
2.青年教师具有积极的创造性和开拓性。青年教师具有敢于开拓、不断创新的意识,在业务上勤奋钻研,虚心学习,他们观念新颖,与时俱进、敢于思想,善于拓宽视野,接触新事物,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不怕挫折,不怕失败,不怕打击,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敢于冲锋陷阵,学校要善于把握青年教师的这个积极性,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导,使其创造出良好的业绩。
3.青年教师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表达力。青年教师年富力强,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又来到学校教学,与学生年龄差距小,代沟小,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学生对青年教师少了几分拘谨和敬畏,多了几分随和与亲近,更易于相互交流沟通,更容易融洽相处,与学生像朋友一样更有利于管理,以自己的高素质引导学生,从而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一旦达成这个局势,以后的思想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在教学和授课中更善于用相互理解的表达方式来传述和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吸收。
4.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性和专业性。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多半不是从专门的师范学院毕业的,他们的来源大部分可能是理科,工科专业毕业后,通过应聘和考核走上了教师的职业生涯,他们的知识新鲜生动,能够较全面准确的描述和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性质,教学的形式上可能更加具有理论性和专业性,他们会毫不保留的把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上,会更加的严谨和规范。因为高职院校本身所具备的性质是职业的高等教育,是培育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而青年教师的专业性理论性是高职教育不可多得的资源,而正因为年轻他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可塑性。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不足之处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两面性,青年教师有热情,积极向上等优势和特点之外,但这个群体亦有薄弱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化劣势为优势,取长补短,强化高职院校青年师资力量。
1.青年教师学历高,但教学经验不足。青年教师刚从学校门出又进了学校门,既没有经过教学培训,又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环境和角色的身份转换了,但是心理角色的转换适应还需要一段时间。仅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缺少必备的授课技能,在教学上往往会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能很好的诠释专业知识的内涵,在教学中,可能会缺乏生动性和凝聚力,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难以引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青年教师热情奔放,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青年教师很热情,但缺乏耐心,存在烦躁之气,在青年的职业人群中,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当下青年学生和教师,基本上独身子女居多,从小就接受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紧迫感,进入到职业生涯后,这种紧迫感和周围的氛围,也给青年教师一种压力,而青年教师想快速获得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也希望尽快打好事业的基础和经济基础,获得学生的尊重,领导的认可等等,但急功近利往往欲速不达,或事倍功半,在操作中可能会成为“双刃剑”,或受到挫折和打击。
3.青年教师生活阅历浅,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不同于一流大学的学生,一流大学的学生学习目的性强,目标明确,然高职学生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有的可能只是混文凭,有的是想迅速掌握技能,急于收获和回报。因为学生的心理、目标和学习态度迥异,时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品格
高职院校是以高等教育培养职业型的技术人才,这个目标就决定了青年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的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教学、教研、科研开发的能力素质,同时还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组织技能、指导和创造技能,既是教育者,又是实施者,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
1.青年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敏锐的观察力。青年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关心时事政治,精神文明物资文明全面发展,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经济发展动向,随时可以分析判断自己的专业在政治社会经济中的生存和发展动态,适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的内涵、方向,要关心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培养学生不仅仅会读书,还要具有很好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未来高质量人才。
2.青年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一个教师的品德和个性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所教和其他形式都无法取代的。一个富有个性、魅力的青年教师如同粘合剂会将学生紧紧的吸引在他的周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每个青年教师最大的自豪和成就。
3.青年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驾驭能力。作为青年教师具备驾驭自己学科内容的能力、组织管理教学的能力、信息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的科研能力,知识水平是基础前提,而教育的观念、掌控和实施应用能力才是整个教学的内涵和根本,青年教师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要异于观察,善于听解学生的见解和思想,还要善于理解学生的生活动态和学习进度情况等等。
关键词 网球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网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已成为大学生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网球运动,对于促进我国网球运动的普及和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网球教学方法单一、教材稀缺、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高校网球教学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基于此现状,高校如何在网球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已成为体育教师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1网球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现阶段,在高校网球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网球教学的发展。由于传统的网球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示范、讲解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基本上,再配以多球练习,所以使得网球教学的效果难以提高。教师通常先对每一项技术动作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印象,而后再以多球练习的方式反复重复该项技术。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操作的教学,常规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准备活动阶段、练习击球阶段、改正技术阶段和实战训练阶段等。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消极的,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运用枯燥乏味的语言和动作示范传递知识信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封闭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网球知识时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在全面推行素质教学的今天,传统的网球教学方法日益显露其弊端,所以,对网球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2网球教学方法创新应具备的特点
网球教学方法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熟练运用网球运动技能为核心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进而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这就使得网球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2.1个性化
传统的网球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现代高校网球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应具备个性化的特点,从而彻底摆脱呆板、僵化、固定的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教学弊端。个性化的网球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根据个性差异的水平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网球教学的有效性。
2.2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师仅仅依赖于示范、讲解、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网球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现代视听教学引入网球课堂,完成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变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网球课堂教学的演示工具,展示基本动作、基本技术环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模糊的理论概念和教学难点。
2.3开放性
创新高校网球教学方法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而应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根据,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更新网球知识,提升网球教学方法的理论高度。网球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是指在继承和发展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满足社会进步、教学科学发展的需求,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合理化。教学方法的开放性还应把网球教学视作一个有机的系统,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相融合,使其相互作用和联系,从而提升网球教学效果。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身的范畴。然而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来看,我们应该承认,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也有很多不合理的成分,有非主流的文化,有阻碍其发展的部分。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与整理,并加以分析和选择,保留精华,弃其糟粕,让民族传统体育顺应时代的发展,让它符合现代人的心理,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同时我们要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让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实现我们现代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冯胜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3).
尽管我从内心里力图相信马云,相信他让足球回归快乐本质的愿望,但我仍然不看好他的这一次豪赌――12亿元人民币成为恒大俱乐部50%的股东。
道理非常简单,既然成为股东,那就是一次商业行动。12亿的投资,意味着这家俱乐部当前的估值是24亿,以投资收益的角度考虑,如果这家俱乐部年度赢利可以达到1亿,收回这笔投资的期限也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而根据我多年前报道足球产业的经验判断,中国的足球俱乐部至今几乎毫无赢利可能。
但显然,人们从来不会以投资及其能否收益的角度来判断这些商业大佬的举动,从早年的王健林、徐明,到近年的许家印,还有今年成为整个中超联赛赞助商的平安集团的马明哲,人们认定这些成功商人在中国商业成功的逻辑――放在足球里的钱只是某种投其所好,至于回报,你只可意会而无法得到言传。
我个人看法,此番马云的“投资”与其他商人并无不同,不管他本人表现出对足球和快乐多么的珍视。正如在他的选择出来后,立刻遭到浙江绿城俱乐部老板宋卫平“声讨”所揭示的,如果爱足球,家乡的、更便宜的、更具有个人色彩的、更能体现竞争精神的标的为什么不选。显然,马云更看重那只球队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声誉,马云更想拾起许家印有可能就要掉在地上的接力棒。
马云说,中国的足球过去被赋予了过多的意义。他完全没有说错,他未来可能错的,只能是对外声称的回归足球自身的努力。我真希望能有机会与他本人交流,他是否从内心里感知得到中国足球与世界足球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么遥远。
在我看来,那段距离实在太遥远了,远的就如同普适价值与中国人之间的距离。即将开战的世界杯,是世界足球迷的节日。在这四年一度的一个月里,足球是人们之间谈论的唯一话题,快乐、悲伤、庆幸、遗憾交织在人们的情绪中间;国家荣誉、民族恩怨、团队精神与个性解放、自由张扬、英雄偶像浑然一体。人们热爱每一个上场表演竞赛的球员,热爱他们中间的英雄人物,他们带给每一个族群以荣耀。
在我们这里,足球是一个梦的组成部分。就如同我们需要载人登月、潜入海底、在奥运赛场成为金牌第一一样,我们需要一些标志性的事件以证明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与世界足球最大也是最深刻的差别就是,世界足球是因为踢足球的人喜欢和热爱,而在中国是因为国家喜欢和热爱而需要踢足球的人;世界足球,踢球者在快乐中获得成功,而在中国,你只有成为成功者才能快乐;世界足球,人们不因为球员踢得不好而不去喜欢这项运动,而在中国,如果球员踢得不好就会被公众和国家抛弃。
马云也许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中国人重新理解足球,对此我不敢妄加猜测。我只是觉得,根植于中国人身上的观念既落后又顽固,凭借马云的一己之力改变群体的认知机会太过渺小,尽管他在电子商务那件事上做得确实异乎寻常成功。其实,他更多还是在向着国家投资,很显然,马云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成功实际上已经把他与国家的关系“破坏”了。马云非常清楚,在中国公众与国家哪个对他更重要。
关键词:图式理论;古典诗歌教学;“悲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96-02
一、“图式”理论及其内涵
古希腊的哲学著作中最先提出图式二字,只不过其含义与今日大不相同。深化图式理论的第一人是康德,而将之运用到心理学领域是英国的巴特利特。瑞士的皮亚杰将图式理论用于认知心理学中,美国的鲁美哈特创造性地把图式理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联系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是该理论的佼佼者,他把图式理论当成是人类学习的生成模式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对外界信息主动选择加工的过程,如果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与外界的信息建立起积极的联系,那么学习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1]毫无疑问,阅读、写作均存在一定的图式模式。有研究者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随当前阅读的内容不断主动地激活读者背景知识,将当前的信息与先前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过程[2]。按照图式理论,如果一个阅读者在阅读某个材料时,无法将大脑中的图式与材料信息建立相应的关系,则其信息的解读是无效的。据此而论,当阅读者无法解读材料时,如果帮助其建立阅读图式与外界信息的联系,或者激活其阅读图式,阅读者便能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解读文本。而且如果图式能从不同角度引导阅读者对信息的理解、破译,能产生举一反三,为创造性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提供条件。
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古典诗歌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首先,古典诗歌的语言系统与今日迥异,今人与古人处于不同的语言背景与文化背景中,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其次,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讲究声律、平仄、对偶,语言高度凝练,具有多义性,而中学生的阅读素养不够扎实,尚难把握诗歌之美。最后,古典诗歌的意境十分抽象,最难破解。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障碍。特别是中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十分有限,不经巧妙点拨,难以体会个中奥妙。而传统的教学法不尽如人意,采用新的教学法也就十分必要了。当然,难点也有突破点。如近体诗的平仄是固定的,押韵的地方也是固定的,教师便可总结其中相类似的诗句。又如古典诗歌的一些意象具有固定含义。如“东篱”、“黄花”、“柳丝”等诸多意象在诗歌中意义大体是不变的。又比如,一些诗歌中的句子,组合形式具有特殊性,如有些诗句全部由名词组成,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些由纯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诗句,意象密集,画面感强,颇似几幅山水画的集合,其风格不尽相同,但其所描绘的景物均有一种苍茫之感。如果我们再仔细阅读,便会发现这些诗词作者有相近的感情倾向。有了这些共同点,教师便可总结这种句式的图式,引导学生加深印象。上述所论的共同点较难以掌握,缘于其尚未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化的信息以基本规律、基本概念与主题思想为理论依据,体系简易、中心突出,易为学习者所心领神会的,它可以使得记忆变得明晰化,加深印象[3]。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能通过图式理论促进诠释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便能极大促进对诗歌内涵的准确把握。那么,如何促进呢?首先,应从诗歌中寻找共同的规律,从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范式”。所谓的范式就是诗歌表现出的一种共同的知识组织形式。例如歌颂春天的诗句,可以从三方面归纳其图式范式。第一,画面的色彩。第二,表现诗人喜悦之情的词语。第三,描写春天景色的意象。其次,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建构诠释诗歌的知识点的图式范式。而且,当旧的图式范式的内容不断发展与深化,便会递进为高一级,新的图式范式。以伤春为主题的诗句为例,如伤春诗原因生成图式为(思征人、报国无门、贬谪外地、仕途偃蹇、韶华消逝、人生感伤、爱情失落……);情感表现图式为(愤愤不平、哀而不伤、郁郁寡欢、郁结于胸、抑塞磊落、黯然神伤……)这几个诠释伤春诗歌的范式便可成为建构伤春诗歌的图式。这种图式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联想。最后,探索图式下面的低层图式有助于实现诗歌知识点的结构化[4]。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不断建立图式有助于对古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比如在熟悉伤春诗的图式范式后,还应让其了解低层的图式,如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经历等。
三、图式理论在几首“悲秋”词曲教学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里,“悲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这类诗歌中,意象的选择,作者情感的特征,诗歌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一种范式。为了研究方便,这里放宽了“悲秋”的概念,我们将中学语文课本中,李煜《相见欢》、柳永《雨霖铃》、马致远《秋思》、范仲淹《渔家傲》《苏幕遮》、王实甫《长亭送别》、李清照《声声慢》等归为悲秋作品。首先,从上述作品中,我们可以抽绎出主要的景物意象。西楼、弦月、梧桐、东流水(《相见欢》);烟波、暮霭、酒、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秋思》);大雁、落日、孤城、浊酒、霜(《渔家傲》);碧云、黄叶、寒烟、斜阳、明月、酒(《苏幕遮》);碧云、黄花、西风、北雁(《长亭送别》);淡酒、(秋)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声声慢》)。我们不妨从这些诗词中,归纳出几个频率较高的意象,分别为(秋)西风、(残)月、(浊)酒、大雁。通过对“悲秋”的词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某一相近内容作为吟咏对象,其往往会形成某种相似的范式。如“悲秋”词在意象的选择上,首先偏向于选择色彩暗淡、质地凄清的词语。其次,其所选择的高频意象西风、残月、浊酒、大雁,说明了“悲秋”情感的表现有一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缘于词中抒发了某种相同的思乡之感。这种思乡之感,教师可根据思乡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图式范式。马致远《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羁旅行役者的悲凉感受。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对故乡的深刻思念,表达了建功立业与思乡之苦的矛盾心态。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表达了词人萦绕不去的思乡之情,是对故乡昔日人事的追忆,难以释怀,不禁潸然泪下。杜甫《月夜忆从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了杜甫战乱中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通过描写故乡的月亮,倍增对家乡和弟弟的想念。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写了诗人漂泊他乡孤寂凄清之感,表现了眷念故乡之情,但淡淡的乡愁含而不露。思乡是古诗永恒的主题,但诗人的情感因为处境、身份等因素流露出不同的感受,在讲述“悲秋”词中,教师当举一反三,总结归纳,授人以渔。其次,我们还应抓住反映词句情感特征的关键词句。《相见欢》为“寂寞”、“许多愁”;《雨霖铃》为“无绪”、“无语凝噎”、“伤离别”;《秋思》为“断肠人在天涯”;《渔家傲》为“归无计”、“人不寐”、“征夫泪”;《苏幕遮》为“黯乡魂”、“愁肠”、“相思泪”;《长亭送别》为“总是离人泪”;《声声慢》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悲秋”有不同原因,词人或者伤离别,或者思故乡,或者忆往昔,或者叹如无根浮萍,其情感倾向十分鲜明,可归结为“悲”与“愁”。教师可进一步延伸,对其他类型诗歌作品进行总结。如“咏怀诗”、“闺怨诗”的情感倾向。最后为作品均显示出伤感的审美风格,这种对“悲”的表达使得作品的节奏舒缓而徘徊,难以消散。当然,除了《声声慢》开头的句子,其他词的节奏均为舒缓的。因而在朗读时,要引领学生体会句尾押韵之处的凄清、悲伤之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莫雷.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