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步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步骤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步骤

当前,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现象,本文拟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反思,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一、情境性与数学性相结合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等,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为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情况,如笔者听的一堂连加计算课,短短四十分钟竟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动物运动会——热闹的操场——动物打靶——学具操作——模拟购物,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回顾当今的公开课,哪节课不是这样?我们深思下:在这些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数学思考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以至于丢失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化思想的培养应是我们数学课的终极目标。我们应从现实性、基础味性和思考性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做到情境性与数学性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探究式与接受式相结合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新教材为教学留下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整个教材贯穿着“导学不包办,引探不封闭,重结论更重过程”的原则,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解答,结果让学生归纳,这就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想象验证、探究、讨论的空间,但也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探究式学习,认为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究,出现了重“探究”轻“接受”的不良倾向,一段时间以来,老师的“讲”成了说教式、注入式、置学生于被动的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教师的“讲”成了公开课、教学经验交流中的忌讳,老师的“讲”被推到了被告席,横遭口诛笔伐,出现了“谈讲色变”的怪现象。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但并没有否定接受式学习。现代教育应该是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紧密结合的,我们在倡导探究式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运用两种学习方式。有些约定俗成的内容,如混合运算顺序、竖式计算、几何形体的名称、约数、倍数、倒数等概念,就可直接采用讲授法;而有些内容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则可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数学规律并进行交流,总之,探究与接受并不是对立的,一节课既应有探究,也应有接受,别让探究冲淡了接受。

三、合作性与思考性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新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极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教材也设置了较多的合作交流场景。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不能为合作而合作.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新”“奇”,一节课下来,一个接一个的合作学习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学生却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丢掉了数学课应有的特性.怎样才能使热闹、漂浮的课堂安静下来,做到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有机结合呢?

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应看到合作学习本身存在的弊端,爱表现自己的同学如果一味表现,会让个别学困生在合作中更加怯懦、懒惰。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间与合作形式,讲究合作策略。可以在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观点不统一时激烈辩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独特的特性,那就是思考性,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必须在讨论程序的指引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有一定思维空间的讨论题可设置一些讨论提纲,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小组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以拥有学生理解内化的时间为保证,这样做才能真正收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四、个性化和规范化相结合

“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量的研讨课都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如探索出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或者加以命名,于是乎,方法名称五花八门;再如:“课标”强调算法多样化,于是我们在听课时经常会看到教师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法,同时还鼓励学生掌握自己喜欢的方法就行了,在教学中引导出多种算法后,还一再提醒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导致大部分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连最基本算法都掌握不了,如在进行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过程,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会算就行,不一定要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种处理方法在表面上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实际上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是数学思维品质之一。

课堂教学步骤范文第2篇

    第一个方面是教师的素质。教师要从以下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丰富的个人知识储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如果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三、做一个有反思力的老师。我们要具有一种反思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当然,要追求有效地教学课堂 ,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 、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时效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内容。作为我们外语教师,教学内容是课本和大纲。那么教学内容的课本和大纲怎样依托我们的素质对他们进行二次开发?那么这中间要考虑的是对象。教育的对象他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我们依据需求、教育内容来做较好的二次开发。

    这当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上的二次开发。而这个二次开发与我们的教师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教学内容的开发是否有效,因此说要解决Effective Teaching这个问题就是要解决怎样做到Affective Teaching。Affective Teaching这中间要穿插的是结合教学内容,把教师素质提高以后,演化成课本,进行二次开发。

    除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还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是人品。教师是把教育当作谋生的职业,还是觉得有乐趣的事业。这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是否正、心胸是否开阔。所以正气和大气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扎实的专业基本。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也就是English Proficiency,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较好的语言基本功,还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还有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举例来说,就说语法教学。我们是否知道“三维”语法理论,比如说形式、意义、语用,三者能否结合,又是怎样结合?又应该怎样把这样的理念结合进课文?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有这样的理论,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结合知识,又使它具有语境真实性,使得我们的语法教学真实、地道、鲜活。这又是我们教学必须要有的理论基础。

    仔细思量自己的教学,我们会经常因为学生学得不如意,而对学生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来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打击,产生了“我就不是这块料”的想法,让自信的大厦从此倒塌。

    其实我们也看到在教学中对学生们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 “不要泄气,在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再试试就行了” 等积极有进步的言语暗示时,他们就会兴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脸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脱口而出:“笨蛋”、“我已经讲了很多遍啦,怎么还不会啊”、“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对学生的过失做不到宽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满,评头论足、求全责备,给他们带来过多的负面信息。看到沮丧写在他们的脸上的时候,我们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言语和指责对他们会造成怎样的心理负担;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行为会不会让他们丧失信心。

    对学生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自信。看着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不是为教书而教书;是不是应该多学习一些教学的艺术,像“知心姐姐”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让孩子慢慢地从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行”变成“我能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另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素质。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但是一定要做到:

    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需求、兴趣爱好,让我们的课堂设计更贴近于学生的实际,更加具有可理解性,使我们语言教学的密度在增加容量的时候,学生不感到厌倦,而是更愿意跟着我们老师学。

课堂教学步骤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1 明确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应如何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备课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每一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因此教师精心地选择例题和学生的训练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也应乐于研究教学方法,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教师应重视情景创设,努力让学生易学,乐学。

因此,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1.1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应当包括学生和教材两方面,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1.2 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我们要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或者把讲授的内容化成练习的形式,或者是通过讲授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

1.3 富有变化

对于数学题型,讲完一道题后,应变题让学生做,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此题型的解题方法。

2 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水平,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2.1 教学内容的拟定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有的放矢;体会学习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

2.2 教学对象的拟定

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所带班级的认知水平及实际情况。

3 实施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贯穿起来的,学生掌握如何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负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多设计一些让学生组织表述型的问题,少让学生直接用“是”或“不是”来答题。

3.1 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预设的还是即兴生成的,都要有针对性,都应有联系性和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3.2 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

教师的提问应该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回答问题后,只要无原则性错误,老师就不能否定,应该抓住思维的闪光点。

4 一题多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4.1 一例多说,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

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学生来说,一般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较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不大。一是顺逆说: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向思考和逆向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二是转换说:对于题中某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三是辩论说: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

4.2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一题多变,就是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同时,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训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

5 授课中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参与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

综上,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不但要有效地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因材施教,又要有灵活的方法,收效显著的教学措施,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海青.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79-180.

课堂教学步骤范文第4篇

一、确定适当可行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出,计算机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素养,把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条件的学生家里有电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但是大多数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不理想,或者父母知识水平不是很高,要么根本谈不上买电脑,要么即使有了电脑也处于无人指导的情况,仅仅有一点计算机方面零散的概念,属于“电脑盲”。因此,确定适当可行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我设置一些比较简单的目标,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测验、提高练习等,并鼓励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选学内容,并作一定的引导,这样就有较多时间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进行指导教学,使他们也可以顺利完成基本教学目标。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实践为主线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认真参与备课,完善教学板块。改进教学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的操作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2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计算机课是有意思、好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越旺盛,知识迁移能力就越强,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效率当然也高。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

3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适当安排一些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则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一些,等到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且乐于学习时,就可以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合理,教学流程不紧凑,将会浪费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从而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围绕教学目标,使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井然有序,有机整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要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严密的逻辑性,预期的教学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的现象。而部分计算机老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安排足够的练习时间

课堂教学步骤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现状

课堂教学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步骤,那就是课堂中的提问。把握好有尺度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活跃起来。不过就目前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师的提问无重点,无关轻重的东西也在课堂上提问,形成不了高效的课堂。

2.急于求成多。一些教师在提出一些问题后,好像觉得课堂时间不够了,有时候直接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引导过于直接,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3.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问题的设置不够高明,要么很浮,要么问题起点高,学生回答时,教师如果觉得不靠边一点就及时进行提醒,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二、进行有效提问的一些小方法

有效提问的实质就是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能真正得出问题的答案,且是学生自己自主进行思考得出的。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共鸣,表述上的直观,且这种共鸣和直观的效应是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的兴趣中来,获得一定的认知。

思维来自疑问。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由这个点涉及课堂上有关内容的线,直到整个教学中的面,形成面面俱到。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能会问学生:”你们懂了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懂了。”如果总是“懂了”,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改变观念,正视课堂提问

无论什么课,学生如果能在课堂中敢于提出问题,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懂得正确思维,这是很好的现象。可以说是课堂中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二、铺垫有效,营造课堂思维空间

有效的过渡、适时的提问、正确的引导,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解决和创造质疑机会,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