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良性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17-03

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身知识和能力参与社会工作和服务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从学生的自发参与向有计划、有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发展,促进社会实践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文试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践基地为例,对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以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深入、持久、良性运行。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不够稳定

部分高校仍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也有的是实践基地少,或一年换一个地方,或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凭借关系去联系实践单位。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某个号召或某个特定的节日、某个主题开展,缺乏长远的计划,活动没有持续性;一次活动在这个场所,第二次活动又换了另外一个场所。所以出现太分散性、不好管理、监督和形成效应,未能将这个活动场所形成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实习、就业的基地。

(二)活动缺乏调研、监控、评估、奖惩等管理

当前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管理上仍采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生的专业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不能知道自身优势和对方需要,没有进行很好的培训和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控、调整。活动结束后没有认真总结,只为活动而活动。

(三)专业水平有限。服务质量不高,层次水平低

由于活动多是学生自主去联系开展,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往往会出现因知识和能力有限,开展的活动质量不高。多是做一些帮老人和社区扫扫地、擦擦玻璃等简单的体力服务活动,活动范围比较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低,没有真正做到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没有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相互联系起来。

(四)活动影响小,缺乏社会各方支持,成效不够显著

1.学校对学生的活动支持不到位,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总体布局、规划,没有落实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不大,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够明显。

2.学生对自身活动的重视不到位,没有将活动提升到提高自身的专业和能力等素质来看。

3.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和社区没有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

(五)制度保障缺乏,制约了活动的健康运行

目前部分高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但机构设置缺乏创新和改进,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老套、单一,缺乏灵活性,对于实践活动的审核评估体系没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进行改革。从社会到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给予社会实践予以保障。社会实践没有制度机制作保障,社会实践就难以正常健康运转。

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具体做法

本文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习实践基地为例,尝试探索一条良性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2006年万秀村被确定为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该村常住人口4000多人,流动人口50000多人,是南宁最大的一个城中村。政法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和谐成长路,实践万人行”的社会实践服务指导思想,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和谐发展,建立了万秀村实践实习服务基地。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以下简称政法学院)积极组织专业务实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推进万秀社区管理、服务农民工子女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助残等各方面工作。自2006年建立基地以来,政法学院发挥高校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带领大学生志愿力量,努力携手万秀村民,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共同营建“和谐新万秀”的好局面,不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社会实践“五化”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即已经形成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的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基地化建设

基地化建设是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实践开展20多年的经验表明:没有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无从进行;没有稳定的合适的基地,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收到实效;社会实践基地已成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平台,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针对万秀村农民工子女在学业成绩、城市融入、教育公平等问题,政法学院依托社区和中小学建立了三个主要阵地。在充分借助街道社区居委会力量,结合学院社会工作、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特色,建成“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为社区提供包括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志愿服务;在星星学校成立了“服务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雏鹰飞翔”流动儿童辅导站,组织专门的志愿者队伍进行学业辅导、团队训练、兴趣辅导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增强自信,融入城市、融入社区。为提高农民工未成年人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在当地努力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基地”,确保了活动长期、稳定地开展。

(二)展开项目化志愿服务

项目化志愿服务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有效做法。项目主要分为引进项目和自主项目,要努力争取校内外支持,引导项目支持,学校自身也要设立项目为活动提供支持。活动开展前对万秀村采取多种方式深入调研,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对症下药。通过招标的方式,结合对方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情况,确定可行的服务项目。万秀村属于混合型村居的城中村,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出租业,外来人口在繁荣出租业的同时,也把管理软肋暴露出来:治安问题依然严峻,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村内集贸市场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存在诸多问题等等。政法学院与万秀村村委及村内几所中小学校联合,于2006年开始开展了协助社区管理,区清洁工程管理项目,万秀村流动人口统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调研,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项目,“广西师范学院课业素质拓展辅导”项目等,每个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估,总结交流经验,为下一个项目奠定基地。

(三)促进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是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政法学院将万秀村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政法学院有一支由专业指导教师、专业志愿者、社区指导老师组成的队伍,形成“专业教导老师+专业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指导”相结合的活动服务指导团队。这些教师在万秀村开展多项课题研究,比如开展《南宁城市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城市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等。政法学院志愿者招募始终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从学校多个专业中择优选拔优秀人才,结合专业特色和项目需求参与到相符合的各类活动项目中。比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通过个案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开展社会管理项目,提供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助残、心理辅导、走进老年人的生活、“构建和谐社区情暖夕阳红”,开展“你棒,我棒,他棒,大家一起棒”等服务。法学专业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协助城管开展“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区”活动;师范生为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如发掘青少年潜力,培养综合素质,开展阳光教育,关爱单亲家庭孩子等。从而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使得志愿服团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挥了专业优势,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得活动得到深入开展。

(四)加速社会化运作

社会化是多方联运,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扶。通过争取政府部门支持,与企业合作开展活动,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组织和经济方面保障,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使活动形成多方联动之合力。政法学院积极申报团区委、政府项目,积极参与各方合作。2011年争取到了团区委“成长家园――关爱农民工子女”之“课业实践素质”辅导项目,与西乡塘区政府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项目,实施学校老师在万秀村科研项目等。活动还得到了相关单位和媒体的宣传。如在服务活动中得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等的宣传报道,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活动。社会化使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多方联通的作用,为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五)实现制度规范化

制度规范化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一项长效机制。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要想取得成效,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服务活动,服务一两次很容易做到,但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有一项制度作为保障。政法学院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如《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综合素质测评细则》、《校外辅导员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服务活动章程》及相关经费审批制度。为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学院与志愿者签订协议,并明确奖惩制度。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成效

(一)志愿者受到教育,长了才干,作出了贡献

活动开展6年来,近2000多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通过搭建万秀平台、各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志愿者在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同时也达到了净化心灵、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深化了志愿服务理念,扩展了志愿服务的外延。在活动中做到了“助人自助”,在提供服务帮助别人的同时自身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多名同学被学校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陈思同学获得“广西南宁首届优秀青年志愿者”。《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论文获得2011年中国挑战杯三等奖。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以万秀村调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撰写了论文,找到社区服务相关工作。

(二)课题的学术研究,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在活动中,专业教师所开展的课题研究为万秀村的发展,找出了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通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提升进行了实验,并得出了相关数据,为今后万秀和其他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三)建立了一项长期的服务机制,成立了创先争优服务基地

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该项志愿活动变成了一项常规服务活动,并以基地的形式固定下来,2010年开始,我院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万秀村建立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双方合作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将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四)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政法学院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注重发掘典型,深入报道,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在校内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提高了院内同学的志愿服务热情。活动也备受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新桂网等社会媒体的关注和多次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让社会都来关注城中村的建设和发展。

(五)受服务的社区和中小学生得到收获

经过几年的志愿服务,万秀村社区教育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家庭教育功能得到强化,学校教学主渠道教育功能突现;服务过的中小学生慢慢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行为习惯,他们的道德意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得到明显加强;学习有改善,学习困难学生有明显下降,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干预与调适,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基层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社区资源为依托,志愿服务工作与乐山社区基层建设这两者呈现双向互动关系,可以起到双向积极作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对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大学生自身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对社区而言,一方面,大学生掌握了大量专业技能知识,在服务社区时能有效解决基层法律咨询、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和技能培训等问题,不但能充实社区的服务内容,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而且有利于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现代社区居民要求的文化生活呈现多样化和丰富性,由于社区文化水平差异性,多数社区并不能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富创新性的高雅文化生活。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如唱红歌、小品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为和谐社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社区居民的交流和沟通,把党的政策及时传递到基层大学生在这方面有优势。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服务型学习”观念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打破传统大学封闭教育状态,借助志愿服务平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换为社区服务,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从而有助于拓展自身社会实践的空间和内容,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高校志愿者服务地方的优势

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是复杂而多变的。对于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新生,需要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融入社会,寻找归属感。在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知识以后,这些学生开始逐渐追求能够满足个人自尊与自我发展的活动来展现自身价值、证明自己能力的工作,而进社区志愿服务无疑提供了这种机会。学校常常会通过志愿服务总结表彰大会、志愿者典型先进事迹报告会、班级志愿服务风采展评选活动等宣传志愿服务,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实现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激发他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志愿服务的热情。通常情况下,社区招募志愿者会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信息栏等多种形式,根据志愿服务项目需求,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数量、岗位要求和报名方式等信息。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招募志愿者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动员与宣传的效果,而缺点在于对招募工作本身效果不明显,且存在时滞性,即不能再规定时间内快速地招募到足够数量的志愿者。因此志愿服务组织会利用向社会各类别机构组织和人群,定向、有针对性地招募,学校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学生志愿者往往有着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学习了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宣传力度大,能够在全校范围内迅速展开,能有力地传播志愿精神,营造全校师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3乐山市社区与高校志愿服务的供需现状

乐山市有着丰富的大学资源,行政辖区内有包括乐山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成都中医药大学峨嵋校区等在校的十余所高校,在校青年大学生约6万人。随着乐山市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思想素养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趣日渐浓厚,参与渠道日渐拓宽。由于参与门槛低,众多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种常见类型,服务内容也日趋多样化。但是,社区志愿服务始终不能全面展开,不能保证长期持续有效性,甚至有一些志愿者行动停留在表面上,这就说明了目前乐山市高校志愿服务现状还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高校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不高。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频率较低,多以低年级学生为主,而且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每月一次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其他人相隔6个月以上才参加一次活动。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经常是根据重大纪念日、节庆日或寒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开展不同类别的志愿服务,没有做到长期满足社区居民连续的需求。

(2)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涉及面较窄,时间较为集中。内容多集中在针对老弱病残的帮扶服务,而对于社区文化等领域较少涉及,不能满足社区的文化真正需求。目前,乐山市高校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多为到养老院、救助站、关爱留守儿童以及社区环境清扫为主。虽然说该市高校有开展法律宣传与援助项目,但是未能形成一个系列,只在车子镇、苏稽镇等少数几个乡镇开展,开展时间短。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时间多选择在节假日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较少选择在周末或课余时间。志愿行动多由老师或组织号召的临时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无持续性,导致无法激起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

(3)大学生志愿参与社区服务主观愿望和客观因素相抵制,导致志愿服务精神难以传承。大多数学生在首次参与志愿活动时,其动机大多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提高个人能力,但是在访谈中发现,许多同学表示在参与多次活动后,,发现其活动项目并没有达到他们所期待的效果,活动形式浮于表面,简单的打扫清洁,办板报认为活动并没有实质意思,因此内心遭受挫折,对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便逐渐失去兴趣。为促进乐山市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政府及社区之间合作的纵深发展,更好地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对乐山市的志愿服务需求进行规划和科学布局,节约人力、财力资源提高志愿服务工作效率,根据乐山当地需求情况和高校志愿服务现状,经过不断探索,从两大方面寻找到了青年志愿者如何服务基层社区具体的路径,从而实现构建乐山本地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目标。

4构建乐山本地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具体路径

(1)不断加强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发扬志愿服务精神。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通过宣传海报、网络媒体、社区广播等方式,对志愿服务的精神作用、参与渠道等方面展开宣传,让社区居民与志愿者进一步了解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掌握志愿服务的内涵,从而创造志愿者与社区居民双赢的局面。

(2)适应社区需求,打造对口志愿服务。深入调研、调查,严格配合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需求,与社区居民、志愿组织形成良好对接,建立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平台,并尽量依托学校在社区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将社区居民的需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保障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实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的常态化,稳定化。

(3)加强志愿者培训,提升服务主动性。高校志愿者在很多方面仅限于打扫卫生、清洁社区是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因此必须从社区需求的角度,不断加大培训力度,让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学习专业技能,并将其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在传播到学校志愿组织中,从社区需求不断改善志愿服务形式,让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得到提升。另外,完善各种激励机制,例如表彰制度、考评制度,可以激发和保持志愿者的热情性和主动性,不断打造成一支专业、特点鲜明的志愿者团队。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时期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不同于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为平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 社会实践的开展形式

近年来,各高等院校日益重视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开展,通过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以及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一)假期实践

假期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根据实践开展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双休日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寒假社会实践等。双休日社会实践立足于本市,以班团支部作为实践单位,分小组开展活动,实践时间分散而灵活。暑期社会实践、寒假社会实践以小队作为实践单位,活动时间比较集中,实践地点可以面向全国各地。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热点调查、专业发展调研、公益宣传、文明劝导、校友访谈等。丰富多彩的假期实践,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如社会热点调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焦点,专业发展调研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公益宣传、文明劝导发挥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精神等。

(二)课外学术创新实践

课外学术创新实践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主要有学术竞赛、创新立项、实验制作等形式。学术竞赛由国家、省市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主办,得到各高校的高度认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在广大高校深入开展。同时,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立项活动,为优秀项目提供经费资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创新活动。此外,实验制作通过学生学术类社团、基层班级来组织开展,具有门槛低、参与面广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把创意与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相结合,通过自主创业来磨练自我、实现人生理想。创业实践主要分为创业教育、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入园等形式。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创业讲座、创业者集训营、成功创业校友经验分享以及创业指导课程等。创业竞赛纷纷开展,例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之星”大赛等,引起广大师生和社会企业的高度关注。学生创业园作为未来校友企业的孵化器,为入园项目提供资金资助和场地支持,帮助入园项目提高创业能力和成功率,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创业项目。

(四)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努力向他人伸出援手、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不论大小,从生活小事到大型活动,可以分为公益宣传、关爱弱势群体、社会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等。公益宣传活动包括环保宣传、废旧电池回收、旧书籍回收等,向社会民众宣传爱护坏境、节约用水、废物利用等理念。关爱弱势群体主要面向老人、特殊儿童,包括敬老院感恩活动、特儿院探访活动、自闭症儿童关爱活动等。社会服务通过电脑义修、社区服务、山区支教等形式来开展,传达助人为乐的义工精神。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主要面向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高交会等盛事,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服务,展现青年学子的青春风采。

二、 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社会实践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富有体验感和实践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相比较,社会实践不是单一的说教,而是把知识运用和素质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21世纪,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离不开创新,民族的进步发展也需要创新。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实力和国际地位。只有创新,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在世界的前列。针对创新的重要性,众多高等院校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社会实践以各种实践活动为平台,强调在实践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实践的形式,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项目,通过自发学习和自主思考,设计创新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来完成实践。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启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处在某种关系的社会环境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体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某一件事情或者实现某一个目标,在团队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主动性,优化团队的力量,并形成一股合力,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社会实践大多数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来参与,例如双休日社会实践以班团支部作为实践单位、学术竞赛以小组作为参赛单位、电脑义修以小队作为服务单位等。在实践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沟通交往而彼此熟悉了解,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通过互助互爱而克服各种困难,学会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通过分工协作和相互支持配合,加强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学生成才为目的,充满着关怀与包容。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无论是遇到学业、经济还是其他困难,都能获得学校、老师以及同学的支持与帮助。 但是当大学生走向社会时,往往需要凭借个人的能力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社会上的各种考验,面对困难无从下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设计方案、组建团队,并到社会上加以实践,为大学生创造了磨练自我的机会。首先,无论是设计方案还是组建团队,都是一个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大学生在实践中常常碰到各种情况,遇到各式各样的突发问题,需要急中生智、冷静分析,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应对处理。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和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为己任,努力做到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部分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体和个人利益,对他人缺少关爱,对集体漠不关心,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实践以社会作为大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心声,宣传公益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并在奉献当中体验助人为乐的愉悦,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三、 社会实践的改进与完善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才能获取更多的有利资源,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扩大社会实践的参与面,提高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促进作用。

(一)形成健全的保障机制

社会实践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经费、人力、物资等各方面的保障。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投入力度,为社会实践的持久开展创造充分的条件。首先,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社会实践必修学分,明确社会实践开展的必要性。通过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商,划拨充足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其次,重视社会实践的人力配备。成立社会实践工作小组,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确保招募、培训、实施、考评、总结等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邀请专业的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宝贵的经验,提高社会实践成果的质量。此外,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资源优化和共享,保障实践所需要的场地、软硬件设备以及其他物品,例如课外科技活动以实验室为营地、创业实践依托学生创业园等。

(二)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是社会实践得以深入开展的基础。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实践的目的和效果。首先,对于达到社会实践学分要求的活动,可以进行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活动。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可以细化学分认定的标准,保证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其次,注重社会实践的考核和评优。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开展考核评优工作,表彰社会实践中的优秀个人和团队,树立先进典型。同时,在推优入党、学生精英培养等方面,肯定表现突出的个人。再者,加强对社会实践成果的保存和积累。挑选优秀的实践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宝贵的文字资料。举办社会实践总结交流会,分享实践的收获与体会,并总结经验与不足。展示大量的实践图片、视频,营造人人参与实践的氛围。

(三)开拓更多的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的特色和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报名参与。只有努力增加实践的平台和渠道,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子的需求。第一,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结合社会上存在的服务需求,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例如利用双休日开展书城爱心服务、利用寒假组织本地学生和留校学生参加春运义工服务等。第二,善于运用教学、科研等资源,成立不同难度的实验室兴趣小组、组建卓越创新班、招募大学生参加专项课题调查等。第三,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划,例如招募大学生担任社区工作站站长助理。第四,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企业参观、职场访谈、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等活动。与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就业实践基地,推动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与锻炼,同时有助于企业选拔人才、培养未来的合适员工,实现人才培养合作、社会实践、就业等共赢。

参考文献: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掘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指导大学生踊跃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教育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志愿服务本身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渠道,这种社会实践方式能让大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体悟感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意识去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融入社会参与志愿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精神追求,外化成持续的实际行动,同时引领着正能量的社会潮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还能通过互助奉献的互动方式增进社会融合,通过服务满足基层民众的实际需求,缓解不同群体之间的疏离。

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较难转变成大学生真实可触摸的生活或学习中的实质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目标,但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群有着有不同层次要求的具体的阐释方式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落实以及细节上下功夫,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培训体系、反馈评估过程、服务内容、服务品牌[1]等方面入手,致力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青年化、具体化、生活化。

一、理解包容大学生志愿者不同层次的参与动机

志愿服务通常被认为是自愿者单方面无私支出时间和精力为他人提供服务,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体现。这种对志愿服务的片面理解会忽略了志愿者本身的参与动机,志愿者没有得到个体满足,没有足够的精神动力支撑行动,因此难于维持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任何行为都是基于结果对自我的激励内化而成的。内化激励是基于满足大学生自我需求而得到的自我肯定和鼓励,不用任何外力驱使,大学生就能自觉地延续该行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我需求得到满足,虽然满足的层次和类别有所不同。因此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避免学生参“一时兴起”参与其中、活动结束后“失望而走”。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和目标存在多元化的现象,有的只是好奇想尝试了解志愿者服务,有的想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有的甚至纯粹的乐于奉献的精神追求。教育者需要理解并包容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各种动机。只有能够满足各类动机需求的志愿者服务模式才能保证更多的大学生人群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并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在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环节去感悟志愿服务精神,完成志愿服务的不同环节或过程。教育者通过引导学生让志愿服务精神回归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把志愿服务活动精神日常化,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的常态。教育者通过重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构建大学生志愿者实践活动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主动去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做事,引导他们在参与活动寻找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鼓励他们在积极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2],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与“私”之间寻找平衡点。

二、丰富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学习课程

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大学生能够有效利用所学的多门学科知识转化成技能有针对目标人群。教育者要积极有效利用校内现有的各种优质培训资源以及强大的动员能力,通过专业志愿服务的培育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课程设计有针对性的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目标。

教育者为了提高志愿者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内容。通过有系统架构的设计建构、规范监督、反馈评估的方式来实现培训课程设计与志愿活动的融合[3]。这种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更强调学生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理论学习与实际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者在设计服务课程能够有效切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又能符合志愿服务项目的能力素质要求,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教育者通过构建丰富的学识架构,赋予实践活动于人文情感,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课程内容除了讲述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服务原则和纪律要求以外,还需要提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技能培训,包括社会调研和服务策划能力,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和资源利用能力等能力的培训。这种培训学习的过程有可能是学习一种新的知识,但更多的是对大学生个体已学的学科综合知识的一种检验,看是否能学以致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应用,主动探索创新知识的实践方式。

三、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监督反馈评估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全程规范的运作,确保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还需要有完善的监督反评估机制,形式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给大学生带来的实际教育作用非常微小,也无法促使学生将志愿服务里所蕴含的道德建设目标转化为大学生自觉地使命感。学生需要更加真切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真切地体会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并进一步肯定自我价值,提高自我评价,产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从而更加形成更加坚定的道德习惯。因此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加强全程指导,建立反馈评估体系,通过精心的策划建构以及严密的监督保障,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效果。而且监督反馈评估本身是一种反思式的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完整的追踪回顾整个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观察、感悟,从而对自身以后的行为更有具体的方向指引[3]。大学生可以在教育者的反馈评估指导下,完成对自身以及活动的总结和反思,肯定社会实践的价值以及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可持续进行的可能性。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中激励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尚不完善,实行这种监督反馈评估机制,可以作为大学生自身能力提升及自我价值的肯定的一种方式。监督反馈评估系统客观记录了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过程、服务质量、服务效果。这种激励机制能够清楚的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时间成本和文化成本是如何转化成将来进入职场的能力成本,让它们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他们就会坚持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作为转化能力的最好的渠道,这也是参与动机的最强大的自生动力。这种反馈评估模式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建设目标与大学生自我能力素质提升的发展目标相融合,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领域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停留在学校官方自上而下运动式推动,学生志愿服务大多数是学校团委组织的各种纪念日或者“三下乡”活动,大部分文艺工作或宣传工作,让学生觉得是例行公事完成任务,没有实际的服务价值。文艺宣传志愿服务即时影响比较大,但无法深入服务对象中观察社会,体验民生,无法对服务对象开展一些实际有效的帮助。因而大学生志愿者所提供的活动服务与居民的实际需求并不一定能实现有效的对接。这种运动式的活动常常使得大学生志愿者实践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服务内容不够丰富,一些能与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有关的服务项目较少,常规性、日常性的服务项目也很少。因此,拓展每一位学生直接参与体验实际生活的机会,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内在动力,才能促使志愿者服务参与成为大学生真正喜爱的一种实质性的主动性参与活动。

社区是开展长期性常规性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最好平台。与高校合作开展长期性常规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对于社区来说,主要是想解决一些具体实际的服务需求问题,例如社区里老人、儿童、妇女还有各种特殊人群的实际需求。但高校提供的志愿服务大多数是从共青团工作来考虑的,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容易流于形式,没办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因此,本着合作共赢,双向受益的原则,高校可与社区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等形式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注重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的关系,以社区的实际服务需求为导向,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

五、创新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形式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会使得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刚入学的时候,大学生可能会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但随着学校社团活动、考试考证、专业实习等等压力逐渐变大,大学生会逐渐减少甚至退出志愿者组织。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和当地街道或者社区本着“社区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通过深入了解和有效沟通,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和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良性互动[3]。按照“设计一个品牌项目,覆盖部分大学生,服务某类社区人群,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标准,打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品牌项目。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应做好前期调研,了解社会居民所需的各类服务内容,在大学生志愿者能力范围之内,寻求解决问题的现实可行的途径。教育者通过构建合理的行动框架和培训大纲,充分挖掘高校丰富的资源服务资源,确保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志愿者组织还应加强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保证志愿者组织的吸引力,通过有效的组织沟通模式来增强高低年纪学生间的交流,通过发掘培养骨干志愿者,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保持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动态平衡。

综上说述,综合素养能力是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有效动员大学生群体的链接纽带。因此建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志愿者实践活动模式,能够从内源上激发大学生不同群体共同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内生动力。这种实践活动实现学校官方召集活动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构建合作互利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新型模式。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求得到理解和满足,是大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自身需求是个体行为选择的基本动力和思想道德能力养成的积极源泉,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中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价值选择和自身成长需求回报的统一,形成自我正确的价值判断的经验素材,进而形成对社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价值的真正认同,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兰英 彭林权.试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97:40-42.

[2] 卓高生 易招娣. 服务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策略探析[J]. 河北学刊,2014,34(3):155-157.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名称

做一回交警,宣传一次道交法——我也当一回交警

二、活动背景

伴随着《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的出 台,浙江省志愿者活动也将进入规范化、法规化轨道。浙江工业大学(注册)志愿者协会是浙江省爱心组织的主力军。我们法学院分会将秉承“爱心铸和谐,青春暖 人心”的理念,热情地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新《道路安全安全法》的实施,带给交通系统一些变化,有待我们大学生去学习。

三、活动主题

同在一片蓝天下,志愿者在行动——“我也当一回交警”活动

四、活动意义(目的)

法学院(注册)志愿者协会致力于以自身所能服务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本着自愿的原则,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展现大学生的风采,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和谐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次活动以此为主旨,组织大家做好的活动,充分展现大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展现法科生活力新青年的形象。同时志愿者们也可以利用本次机会锻炼自身能力,在活动中充实自己,使得活动得以有效地展开,提升本协会的影响力和声誉。

五、活动时间与地点

活动时间:11月2日至6日

8:00----9:00

16:00----17:00

活动地点:留下镇十字路口(具体由留下交警中队指定)

六、活动对象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志愿者

七、主办单位(组织机构)

浙江工业大学(注册)志愿者协会法学院分会

八、活动流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1.法学院(注册)志愿者协会将进行宣传工作,倡导法学院各志愿者积极参与此次系列活动

2.联系留下交警中队,洽谈合作等相关事宜

3.由协会内部人员联系各志愿者,让其自主报名,并做好统计工作,同时做一份宣传单,介绍本次活动并招募志愿者

4.确定志愿者名单,并确定安排时间,将每个志愿者的工作时间通知本人并进行确认

5.充分准备好此次活动所需的物品工具,确定保管物品人员,并将志愿者服及时进行交接

6.活动当天由负责人统一发放志愿者帽和志愿者服装并对志愿者的活动进行监督

(二)、活动举办阶段:

1.每个活动时段,将安排10位左右的志愿者,坐193路车前往留下,在交警指挥下协助进行交通疏导工作。

(三)、活动后续阶段:

1.活动后清点物品工具(包括志愿者服装、横幅和宣传板)

2.进行工作总结,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制定更好的方案

3.与留下中队取得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改进

4.征集志愿者的感想,积极听取志愿者的建议

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二

一、设计思路:

为了开拓幼儿的视野,增长知识、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感受春天的季节特征、感受植物的成长过程,走进田野感受农家的乐趣。我班组织一次“相约春天、走进自然”的摘草莓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3日(星期六)上午9:00

三、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感受春天的季节特征、感受植物的成长过程。

2、培养幼儿积极动手、相互协调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亲子、同伴间的交流,充分体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喜悦心情。

四、活动地点:

通富北路草莓园

五、参加人员:

报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幼儿和家长

六、活动流程:

1、全体集合,教师谈话交代一些安全事项。

师;整个活动过程请大家首先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已的孩子,并服从集体安排,不得中途单独行动。

2、摘草莓活动开始

家长向幼儿介绍草莓的知识,指导幼儿采摘熟透的草莓。

3、送草莓

宝宝请爸爸妈妈吃自己采摘的草莓,增进亲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