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纪录片信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说起新疆,可能很多人都还没有去过,所以不太了解,但是近日热播的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大家一定都看了吧,那么看完之后大家对于新疆有了哪些全新的认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央视纪录片最新观后感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1“新疆是个好地方!”几乎所有去过新疆的人都这么说。于是乎,妈妈约了几个同学,带上我,一起去新疆饱口福眼福。
新疆美味
我们来新疆的头一晚就尝了烤肉。烤肉有三种:烤鱼,烤牛肉和烤羊肉。烤牛肉非常好吃,很有嚼劲儿,几乎全瘦,入嘴时很烫很硬,几秒后就变得又酥又软又香,烤进肉的汁水渗出来,混着肉一嚼,一吞,啧啧啧,唇齿留香啊!羊肉也不错,就是有股膻味,不好吃。鱼肉非常非常鲜嫩,入口即化,棒极了。但刺太多,总卡到喉咙,难受极了。所以新疆的美味的肉食,只能算牛肉一个。
新疆的瓜果闻名果然不是盖的啊!我们尝了才知道。新疆之行我们吃了马奶葡萄、海棠果、哈密瓜、甜枣、西瓜……那个鲜,那个甜!!想着都流口水!尤其是马葡萄和哈密瓜,咬一口,甜得人都醉了!吞下后,身体里都会有甜甜蜜蜜的感觉哎!于是就一口接一口、一颗接一颗地品着,直到牙根都甜得快裂了才罢休。
新疆另外的特色食品便是拌面、大盘鸡等等。去新疆那几天,天天吃这些,都有点恶心了。大盘鸡的调料特别好吃。就是鸡肉没有炖软,超级硬,好象啃石头似的。拌面就像甜水面面条拌上菜,很好吃。
新疆还有个每家每户天天吃的菜,叫“皮辣红”。皮,就是洋葱,新疆叫“皮伢子”;辣,甜椒也;红,就是西红柿。把它们切成丝儿,拌一起,再加醋。哟,可难吃了!我们都吃不惯。据说本地人很爱吃,顿顿少不了。
喝的满有新疆特色的,有石榴汁儿,又甜又酸,还有超级好喝的酸奶,稠乎乎的,再加冰,加糖,哟唏!美味大大的!最难喝的属奶茶了!它跟内地的珍珠奶茶不一样,新疆口味的奶茶滴茶不放,还有小块小块的脂肪漂在上面,不仅如此,呜!它居然是咸的!
新疆动态之美
新疆,美!要说新疆有两大美,分动和静。
动态美,我们去新疆吐鲁番吃葡萄,看到一个小女孩,伴着好听的音乐迎着红艳艳的夕阳,在爬满葡萄藤的架子下,穿着新疆传统服装翩翩起舞。一个扭脖子的动作、一个踢腿、一个纯纯的微笑,举手投足间满是新疆姑娘的轻盈、熟练和能歌善舞。我觉得,此时的她,最美。
去那拉提草原时,骑了匹叫“旺达”的马儿,他小跑时,蹄儿一颠一颠,马肋间的肌肉像鱼儿般在金灿灿的皮毛下滑动,它跑出全速时,马头上下点动,像在给什么人许诺着什么,棕黄混杂的马鬃一下一下在跳着欢快的舞,两只马耳“扑扑”颤着似乎在给马鬃伴奏。我觉得此时的“旺达”充满了力量之美。
一阵晚风吹来,田里的小麦一齐朝一个方向点头。“刷刷刷、刷刷刷”。他们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更黄了、更金了、更漂亮了,那刷刷声似乎在和夕阳说:再见,再见,谢谢,再见……。细细看这些金黄的谷物,似乎每根麦子穗尖上都有根细线连着,象是有人在风吹去的方向,一齐拉所有的细线,使得它们如此整齐划一……太美了。我觉得,此时的麦田,最美。
在同一地点、在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在不同时间的他们,最美。
静,依然美
乌鲁木齐因为有时差,所以十点才天黑,所以在新疆,一般九点看鸭蛋黄似的夕阳。
九点的夕阳最美。红红地、金金地、圆圆的、大大的、柔柔的。真漂亮。橘色的夕阳,被黄金的云彩裹着、包着,众星捧月般。橘色的夕阳也有光芒,它把天染红了一块,想啊,蓝蓝的天,美美的云,红红的夕阳,金金的光芒映红了半个天空……美得如诗、如画。夕阳映照下的野花野草也被镀了层金色的边儿,金边儿恰恰和云的金边儿相对,美得让人醉。夕阳下山了,不,应该说是太阳下山了,光芒却没有下山。余光似乎妄想盖过刚才太阳的光辉,努力给大地的一切镀金,在我看来,余光和太阳一般美丽。
也是去吐鲁番玩儿,新疆人做饭,烤肉的烟,透过中午猛烈的、从葡萄藤间泻下的光辉而暴露无遗,那些白白的、纯纯的光辉也因烟熏雾燎而显得美极了。一束一束的从天上流下来,圣洁、无瑕、仿佛是天穹和土地共同献给我们的礼物,纯得没有一丝丝杂质。在我看来,这些特殊的礼物,比金银财宝更珍贵。
新疆,果然是个好地方!!有“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之说,果然!从新疆一石一沙、一草一木中果真看得出祖国之大,祖国之美!从维吾尔人的热情好客,可以看出,新疆的民族淳朴,中华民族更好!更加朴实!
来新疆,果真不虚此行!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2“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瓜果飘香,牛羊壮……昔日荒滩变良田……”许多人都很熟悉这首歌,每当这首赞扬新疆的歌在耳边响起时,我就会激情满怀,兴奋无比。
她是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三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我暑假里,也去她那儿领略了一番。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和许多的叔叔阿姨们来到了神秘的天池,哇,天池真美啊!这是我来天池想说的第一句话,那郁郁葱葱的森林和那清澈见底的湖水吸引了我的眼球,还没让我从天池有湖水吸引了我的眼球。还没让我从天池的美景的感叹中醒过来时又去了另一个人间仙境——喀纳斯。喀纳斯可谓是人间天堂,梦中仙境。迎面而来的是两边灿烂金色热情似火的高山松林与白桦树林的拥抱,雪山上皑皑白雪闪耀着人的眼睛,傍着车窗晃过的蓝天白云,神仙湾那飘逸的薄雾让我们惊呼而起,仿佛神仙真的已经降临我们身旁,这瞬息万变的美景岂是画家能记录的了?只有我的手中的摄像机能把此美妙的景物记下,几秒钟的时间就拍到了十几张不同的美景,我的白雾,我的神仙湾,哈哈!真是投影家的天堂……
她的子民一个个都是热情好客的,并且十分大方,只要你去做客,他们会热情地把你请进屋子,并端上他们风靡全国的一名菜——烤全羊,再配着别致的各类抓饭,一大盘一大盘,毫不吝啬。更奇特的是他们能把羊奶、牛奶的制成许多奶制品,这些奶制品不但有纯天然的浓郁奶味,而且营养价值相当高。
她那里的景色,美丽迷人;那里的美食,让人乐不思蜀;那里的人民,热情大方。我爱她的美丽富饶啊!我爱新疆!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3新疆是中国最大的省份,南边有昆仑山,北边有阿尔泰山,中部是天山。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是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也是离冰川最近的城市。在新疆,巴扎是集市的意思,有句俗话说“巴扎里除了父母,什么都可以找到”。
在新疆石河子,这里物产丰富。棉花,在自然界中,棉花的颜色不仅是白色的,也有彩色的棉花,这里的棉花每年需要九千辆卡车才能运完,棉花还可以做纸币,比如人民币,主要成分就是棉花。这里还出产番茄,也就是西红柿,这里昼夜温差大很适合番茄生长,在全世界每四瓶番茄酱中就有一瓶来自这里。还有辣椒,这里的辣椒特别红,当然也有黄的,不是所有的辣椒都要被吃掉,有的被做成色素,变成口红的原料。
在新疆伊犁,有杏花沟,这里的杏花开放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是它还是展示了它的美丽。接下来是伊犁的八卦城,特克斯县,总共八条主干道和四条环路,这个城市的创造者曾拉着二十头牛画出了这个城市的雏形。
新疆有多处魔鬼城,风不断的侵蚀着石头,就形成了魔鬼城,魔鬼城还是鸟类栖息的家园。在克拉玛依市有许多的的石油,所以有非常大的油田,有非常多的油井。在阿尔泰山南边的荒漠里有一种动物,在荒漠里狼群也追不上它们,它们就是蒙古野驴。当你看到一群长得像野驴,但是是黑色的小腿,那就是地球上仅存的野马种类——普氏野马。这里有野马的培育基地,因为最早野马在中国已经灭绝,后来才从俄罗斯引进回来几只。……
今天我就是写出了新疆,新疆有许多好玩的你觉得呢?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4“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搏格达峰遮不住金波银浪,塔里木的石油新城灯火辉煌,亚欧彩虹伸向那天空海洋,一块宝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正如这首歌中所说的,我觉得新疆是最美的地方。新疆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山川壮丽。既有一泄千里的河流、万顷碧波的草原,又有光怪陆离的戈壁幻境,神秘莫测的沙漠奇观,其中最美最神秘的要数“人间仙境”的喀纳斯湖了。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喀纳斯湖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那里碧波万顷,群峰倒影,与雪山、草原、白桦林组成的一幅美丽的画卷,犹如“人间净土”。喀纳斯湖水的颜色很丰富:有深绿的、淡青的、乳白的。湖水颜色非常多变,一年四季不同时间的湖水的颜色也不一样。
早晨山里的气温很低,山里笼罩着一层薄雾,看起来朦朦胧胧。山上有很多毡房,牧民正在做早餐。薄雾和炊烟萦绕,草地、远山及一幢幢房屋,犹如置身在“仙境”的感觉,美轮美奂。
乘区间车前行,来到了“卧龙湾”,因为湖水中间的小岛酷似恐龙,所以叫卧龙湾。卧龙湾水很清,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湖水四周的山上森林茂密,有白桦,云杉,红松,听说还有许多珍贵的动物,有:雪豹、雪兔、棕熊。
从“卧龙湾”继续走,你会在峡谷中看到一蓝色月牙形湖湾,那就是美丽静谧月亮湾。月亮湾会随喀纳斯湖水变化而变化,是镶在喀纳斯河的一颗明珠。
这里天空湛蓝,绿草茵茵,湖水、雪山,好像一副美丽的油画。
我爱美丽的喀纳斯,我爱美丽的新疆。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5这个暑假,妈妈带我来到了新疆这个“怪”地方,也完全打破了我对新疆的看法,下面,请让我介绍我的新疆之行。
我们乘坐的飞机飞往新疆的省会——乌鲁木齐,下了飞机,一股热干风迎面袭来,因此,在乌鲁木齐宾馆里度过的两个夜晚并不好受,因为又干又热,一致我的鼻子上差了两次“大葱”,干和热是新疆给我的第一印象。
当天下午,导游带我们到乌鲁木齐比较有名的贸易中心“大巴扎”去采购新疆特产,一进到店铺里面,各种奇怪的物品琳琅满目的摆在我们的眼前,导游耐心的给我们介绍,那里有民族乐器、特色食品、还有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服装,说到这里,新疆有一“怪”,“男人爱把绿帽戴”——少数民族戴的帽子一般为菱形,以绿色为主,他们认为绿色代表着“生机”,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对新疆感兴趣了呢?晚上,我们在二道桥观看了歌舞表演,通过曼妙的舞姿和刚柔混合之美,演绎了十三个少数民族在新疆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的过程,新疆历史的画卷正向我们慢慢展开。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不仅尝到了正宗的囊、哈密瓜、葡萄干、奶疙瘩等,还感受到了牧民们的盛情,再毡房中,仿佛也能感受到四季的存在,同样也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辛苦。
在高高兴兴的旅途中,我们又将揭开新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此次要去的地方因湖怪而着名,不说你们也可能想到了!没错,那就是喀纳斯,8月份,炎炎的时候当北京的天气还是在烈日炎炎的时候,我们早已穿上了秋裤和棉袄。在景区外我们就拿起相机乱照一通,哪怕是一个角落,都有令你意想不到的奇特景观,进入景区,我们在途中乘区间车,发现云雾和山水,形成了一幅自然的风景画,在这里,我才发觉大自然是多么的伟大,爬过1068级台阶,登上观鱼台,俯瞰喀纳斯,好似用绿色的森林做线,碧蓝的湖水做珠,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成一串珍珠项链,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礼物。
关键词 《客从何处来》;微传播;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85-01
电视系列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第一季播出恰似润物细无声的绵雨走进人们的视线,并没有进行大量的前期宣传,因其具有浓厚的历史与人文特色,对家族的信仰等因素,在短短两个月内取得叫好叫座的成绩,先后荣获2014年金熊猫国际纪录片接评委会特别奖、第20届中国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节目制作组利用新媒体平台微信、微博客户端推送与节目相关的“寻根”内容,并通过微博发起“轻・家史视频征集活动”,并在央视网、腾讯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上同步提供视频资料。以口碑传播的方式获得了广大受众的关注与推荐,在各种新媒体的推动下形成一种文化风波。同时,借助“微媒介”进行“微传播”,利用“微力量”获得大影响。
《客从何处来》的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数目为13万,在央视纪录片的官方微博的粉丝数目排行榜中位于前列。在没有前期的大规模宣传的前提下,创造这样的记录印证了现阶段的受众更追求内容上的深度。在微博上搜索《客从何处来》的话题,其中#客从何处来#共有9038.2万人阅读过,#寻根之旅#共有2587.7万人阅读,讨论数为1.5万次。受众根据发起的话题进行个人意见的表述,这个话题恰好提供了分享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平台。对于这种互联网媒体的使用,从受众角度看,一方面能够唤起观众对自己身世之根的“探寻欲”,另一方面也能满足观众对于明星身世的“猎奇欲”。从制作方角度看,这种传播策略一方面提升了该纪录片的社会知晓度,一方面能够获知观众对于该纪录片的态度与评价,为节目的再制作提供意见参考。
《客从何处来》的官方微博名为“CCTV客从何处来”,电视媒体借力于微博、微信,共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具有反馈平台。作为新媒体、微媒介的典型代表――微博以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和便利平台,形成“140字+图片或链接”的传播方式与相关话题的平台讨论。传播是双向的,而电视更多的实现了传输信息,而较互联网传播而言缺少相对直接的反馈环节。观众将意见反馈于节目制作组,也是观众与观众之间的远距离互动。《客》作为央视打造的一档电视系列纪录片,具有新鲜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大部分受众对纪录片内容的兴趣程度、纪录片展现的形式与受众接受程度匹配度、纪录片中人物的设定是否为大众所接
受等。
二是具有直接选择性。观众选择“微媒介”――微博、微信,可以根据个人时间安排与兴趣爱好选择观看内容、时间。这扩展了收看终端的范围,提供了观众收看电视内容的新窗口。《客》第一季共邀请五位嘉宾,有历史学家易中天、央视主持人阿丘、影视巨星陈冲、全方位艺人曾宝仪、收藏家马未都,受邀嘉宾在相应的领域具有社会地位,同时以人格魅力吸引着受众。然而,在《客》中,他们褪去光鲜亮丽的“服饰”,就是我们身边的
“普通人”。
三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以“微”为特点,每一条推送内容短小精悍,将主旨表达清晰,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与此同时,在“微传播”中,可将信息进行转发,扩大了消息的传播范围,增强了信息的传播影响力。
传统文化作为文明的承载者,表现了民族在历史上的思想观念、道德形态的总体特征。对于中国而言,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但是传统文化具有难定义、难定性、外延大等特点,这也就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出现宽而泛的问题,这是民族的悲痛,这也是文化的落空点。纵然传统文化有优有劣,但是作为历史的成果,终有其独特的性质存在于现代社会中,无论其时都适应现代社会,都可以成为社会中的力量而存在。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思维触碰、解读、深化在内心,在《客从何处来》中,家文化、家族血脉的传承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点,我们透过这个点发现现代人对于“家”的定义过于浅薄。但是怎样才能具体的定义家文化呢?我们不难发现,家文化的精神内涵渗透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却难以定义、全面总结出家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客从何处来》带着我们认识、了解家文化,用“微传播”的力量提醒着我们重视“家文化”的内涵,对家文化的一种认同,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领悟和传承。《客》立足于跨时代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穿梭,迸发着怦然心动的魅力。在微博、微信等“微传播”领域讲述不同的故事,叙说着明星的家族血脉遗产,也在警醒每一个人对自己身世的追寻的意义。对于今天,昨天已然成为历史,而对于我们的子孙,我们与他们构成了家,而我们给他们留下的,就是我们此时的一种习惯――对“家”的重视,对“家文化”的珍惜。
参考文献
[1]杨蓉.客从何处来_节目价值分析_传承家族信仰.
今年2月17号,他拍的部纪录片《阿帕波利斯河》(Apaporis)在哥伦比亚上了电影院线,开始放映。阿帕波里斯就是哥伦比亚西南部一条河的名字,阿帕玻里斯河属于亚马孙河。《阿帕波利斯河》这部纪录片参加了美国IDA纪录片周及瑞士Visions dureel纪录片展映。
1941年,人类学家理查德・埃文斯・舒尔特斯开始了长达12年的亚马逊之旅。他顺着亚马逊河流,穿越安第斯山脉,航行于不为人知的河流上,收集新的植物物种,与土著交朋友,发掘神圣植物的古老秘密。几十年后,影片《阿帕波利斯河》的主创重走舒尔特斯的旅程,沿阿帕波利斯河流域,寻找舒尔特斯曾经的发现,记录下了生活在那里的土著人习俗和信仰的现状。
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到阿帕波利斯河要飞到沃佩斯省的省会米图。沃佩斯人口中有95%是原住民,亚马孙北区的民族。在沃佩斯有25种语言。在米图要找一位有自己的小型飞机的飞行员才可以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怕口啊”(Buenos aires de pacoa,就是阿帕波利斯河旁边的一个小村),然后上快艇一或两天终于能到目的地。《阿帕波利斯河》是目前在那个地区拍到的第三部纪录片。导演安东尼・多拉多说:“我想帮原住民宣传它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思路,因为它们是世界上最理解热带森林独有的财富(食品、药品、材料)。”
日前,由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历时两年研究开发的“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 会暨纪录片产业发展与行业标准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业界专家、学者就纪录片产业发展与行业标准进行了探讨,同时现场评价该评估系统,并针对该体系日后继续完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基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国内纪录片频道开播,媒介数字化、传播平台多样化、受众细分等客观社会背景,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纪录片也面临着创新和改革的课题。纪录片的投资、制作方和发行方对投入产出比、社会效益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业者和学者意识到中国纪录片的行业标准和评价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录片产业发展。基于此,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研发了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旨在为制片方投资提供参考,对播出者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可以为纪录片相关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文化公司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何苏六介绍,该系统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它首先将在纪录片评奖评优、行业评测、资质认证等领域发挥作用;其次可以在纪录片产业化过程中,为政府和业界提供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测体系,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为政府相关纪录片产业化政策实施提供学术支持和量化标准;再次,该评估系统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科学的参照体系;最后,评估系统所形成的较为完善并不断丰富的数据库,将为行业提供选择的空间,使得产业化背景下机构合作和人才管理更加科学化和有据可循。
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具有开创性
金德龙 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宣传管理司司长
第一,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对纪录片创作有益。目前中国纪录片一年产量大约1000小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同时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纪录片评估系统可以为纪录片工作者、播出机构、购买机构提供借鉴,在纪录片创作的各阶段予以辅助。
第二,作为国内首个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其系统构建具有开创性,带有特殊性、突破性,填补了空白。与电影、电视一样,优秀纪录片应具备量化标准。这可对纪录片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第三,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较好地实现了学术性与可操作性的结合,为纪录片工作确定了标准和规范。
量化评估为创作提供标准
刘效礼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
评估系统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以往的纪录片创作中,更多的是创作者自身提出的要求,比如纪录片创作者要有信仰、有才情。一个纪录片人的才情,不仅仅表现在对题材的选取上,包括画面表现等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而这套评估系统,正可以提供一些量化指标,为现实创作提供标准。
从“资本”和“效果”角度探讨纪录片价值
谢九如中央新影集团总裁助理、副总编辑
首先,该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中已经有较多子系统,从资本和效果两个方面探讨纪录片存在的价值,总体比较完善。这种从纪录片行业的本质着手的思路值得借鉴。
其次,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有较强适用性,为制作方和投资者提供了标准,相较之前纪录片创作中凭经验立项、凭经验投资有较大进步。
再次,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的建立,可以起到引导资本进入纪录片行业的作用,对行业可持续性发展有积极意义。
最后,建议在该评估系统的完善中,加入变量指标,比如创作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创作人员评估等,特别是创作人员评估中的编导评估――编导作为项目的重要因素,对于项目创作的创新性和投资效益都有着重要影响。
评估系统表明了纪录片的商业属性
陈大立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总监
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通过评估系统确定了规矩,使纪录片行业有了可以遵循的标准,对项目制作水准和制作能力提供了提高的方向,同时还提供了行业人才的资格认证标准和纪录片创作人才库;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纪录片评估系统,是纪录片市场中长期缺失的一环,未来,评估系统有可能是纪录片进入市场的先决条件之一;三是第一次非常鲜明地表明了纪录片的商业属性。
建议对该评估系统继续细化。考虑到纪录片项目的变量,比如风险控制可以具体到拍摄周期、季节因素、时间成本、外购资料等因素。
纪录片产业化的三个前提
钟大年香港凤凰卫视节目副总裁、资讯台台长
纪录片在电视作品中是一类复杂的系统,它同社会有着紧密联系,有人称之为“社会实践的再现系统”,即社会发生什么、时代前进中出现什么都能通过纪录片方式再现出来。所以在纪录片产业化过程中,如何将社会性内容转化成商品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产业化的前提有三:一是提供纪录片市场,这是纪录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有呈现渠道,或者称之为流通过程中的呈现方式,比如历史频道、CCTV纪录片频道等;三是前端,即纪录片生产者如何针对市场、针对不同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纪录片创作。
针对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建议:在市场化背景下,综合评估系统或许专攻商业标准更为适当。由于每部纪录片之间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差较大,而且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讲,前端流通市场已经建立起较好秩序时,评估系统最核心的效用就是对纪录片的价值评估。二是加强科学性,进一步确认各项变量的权重。
完善分类,注重个性
沈浩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副所长
三点建议:在进一步细化分类评估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纪录片分类体系。二是建立相应的纪录片资料库评估系统,即判断何种纪录片可以进入资料库。在关注当下和未来的同时,也要对纪录片历史进行分类和鉴别。三是在纪录片评估系统中加入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考量因素,因为评价强调一般化容易使作品趋同,而纪录片是更强调特定环境下个性化的创作。
建议与新媒体共建“集合数据平台”
刘春 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视频首席运营官
首先,该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有以下三点意义:一是帮助投资商理性投资,为投资方与制作方提供谈判框架;二是制片手册的逐步形成对纪录片的科学管理体系构建有所裨益;三是建立了一个相对科学的体系来对纪录片的评奖进行分解。
其次,考虑到互联网跟观众的贴近程度和统计数据的相对完整。希望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可以与新媒体进行合作,建立集合数据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使该体系使用者了解到目前纪录片市场的需求情况、播出情况和反馈情况。
建议评估系统加入国际性考虑因素
陈晓卿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
首先,纪录片综合评估系统具有开创性,对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纪录片选题评价体系和节目完成体系有借鉴意义。目前,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制作的常规节目(包括委托制作的纪录片节目)成本价格是每小时7万-15万元,在此基础上,纪录片频道会通过主客观两方面指标进行考量,以决定追加给制作单位的金额。其中客观指标就是收视率和经费执行情况,在收视率达到频道平均收视的情况下,有相应的节目平均价(有上线);对经费执行状况考察具体包括预算的收支是否相抵,制作周期有无延误;主观评判标准包括社会影响占比和审批委员会的审议,前者包括口碑、在其他媒体被提及次数,社会影响;后者则会通过每月一次的采购节目评判实现,评审背对背打分。
其次,两点建议,一是评估系统的终端应该是多向,例如分别建立买片人和创作者的数据库,建立不同类型的纪录片评估系统。二是希望在评估系统中加入国际性考虑因素。目前中国纪录片市场尚未建立起规范的供销体系,但是从已有经验看,在销售上取得不错成绩的纪录片如《归途列车》,之所以能够取得100多万元的盈利,正是因为在题材上注意到了国际性。
新媒体为纪录片制作提出更新的播出和剪辑标准
一、探险和发现创造出了纪录片最高层次的真实
影像是无法掩藏作者本身的。罗伯特.弗拉哈迪早年从美国密执安矿山学校毕业之后,曾在北美洲极北部从事勘探工作。先后多次到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1913年前后开始业余摄制影片生涯。他具备良好的探险素质。所以才能够保证日后长期接触甚至和爱斯基摩人生活在一起。在《北方的纳努克》的拍摄过程中,弗拉哈迪经常与被摄对象进行交流和商讨被摄内容,积极的介入,并将探险品格融注到了影像当中。
电影从来不是纯粹的。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求促进了文明的进程,推动了电影的发展。弗拉哈迪决定拿起摄影机纪录和展示爱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从电影本身而言,不仅是影像文本的六个部分所组建出的完整具体的结构美学,更多的是在工业文明的时代中,用遥远世界的生存状态,打破人类异样安详的异化环境,从中突围,带领观者去寻找和进入一个非资本主义的人类未知世界的可能。但是,由于前期胶片被烧毁,他不得不重新进行长达16个月的拍摄工作。之后成品的《北方的纳努克》其实是弗拉哈迪第二次尝试的结果。但这丝毫不妨碍后人对于那个时代真实的追溯。
电影的发明降低了文化的门槛,探索和发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内人类的生存方式,远比教条的苛求绝对意义上的真实状态更有价值。电影源于探险行为。电影工作者的任务在于探索和发现更多新的可能。将这个世界所隐蔽的东西呈现出来。弗拉哈迪这种非常具体的发现,从内容与形式上激发出了创作者对于影像表述全新的概念,这才是对于纪录美学最朴素的敬意和最高层次的真实。
二、复现的“结果要真实,为了真实不惜搬演”
电影观念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电影自诞生的那一刻起,用了一百多年还在论证这一点。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之中,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没有人能够控制这个世界的变化。弗拉哈迪所强调的真实性是建立在浪漫主义视野上的,能够使人诗意的栖居。
对于电影诞生初期的纪录片创作来说,内容与形式受限于技术,等待一个奇迹的出现是很艰难的。《北方的纳努克》复现爱斯基摩人祖先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也就只能够依靠搬演来完成。
为了创作出较为满意的作品,即使是纪录片也要以最终呈现的效果为最高准则:为了真实不惜搬演。如果不满意,就反复重演,它就是真实的,所以应该被如此呈现。这并非是虚构出来的表意格式,而是它本来就真实存在过。纪录片中应该有人的创造能力。成为了罗伯特.弗拉哈迪留给后人的一条黄金理念。
这一理念直接影响到了另一位对于早期纪录片创作功绩卓著的电影理论家——约翰.格里尔逊。不仅是推崇“复现和搬演”带来的结果这么简单,格里尔逊在认同弗拉哈迪的同时,还提出了:纪录片应该具有诗化的结构,表意性质的视听语言以此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处理。就这样,电影观念的一次又一次革新,不断冲刷着人们对于世界的印象。
三、虚构和搬演,无限扩大重现的可能性
命运是一个带有终极性质的课题,我们无法预知、假设、虚构和搬演人生。但在影像之中,我们却能够获得命运的可塑性。逝去之物永远是和现实对话而产生的,历史是永远缺席的在场。许多珍贵的史料无法捕捉,但是弗拉哈迪告诉我们,通过虚构和搬演,去无限扩大重现的可能。
相同文本在不同时代的阐释是带有非议性质的。工业文明时代,电影给观者提供超验的感觉,带来无法言喻的幻觉本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工业的发展造成了电影人对于电影观念的更新。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也就需要不断反观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电影在叙事上始终延续了在其它学科难以成立的人文主义传统。对于遥远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这个题材的选定,本身就非常具有叙事动力。影片对于电影而言的创造和新的可能,它为人类带来了非同寻常的视觉体验。那么,我们需要承认只要是使观者形成观看动力并带来超验的影像。
四、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和纪录片的探险品格
我们生活在到处是真实的环境之中,而我们对于实存之物视而不见。影像文本涉及到形式与风格,涉及到价值观与世界观,但重点应当放在人类本身。弗拉哈迪告诉我们;影像世界和现实真实是可以被切断的,但是它们又以另外的方式相互勾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