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杭州西湖一日游

杭州西湖一日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杭州西湖一日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杭州西湖一日游范文第1篇

在来西湖之前,相信许多游客都听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事实上,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和西湖有着很大的关系。杭州西湖山水秀丽,让许多诗人流连忘返。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就大大证明了这一点。请大家跟紧队伍,准备好亲眼目睹杭州西湖的风采吧!

杭州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宋代始称西湖。西湖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面积约5.68平方公里。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西湖十景”。其中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淡雅朴素。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感受西湖的浩淼,洗涤烦燥的心境,使人倍感景在城中立,水在景中摇,人在画中游。不管站在哪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幅素雅的水墨江南画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南宋孙锐诗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代洪瞻祖也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等都是赞美平湖秋色的美景。平湖秋月以湖称映出周围的山水、树木,演得格外静谧。好像一副美妙的画。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偶尔一条船划过,我们不由得抱怨道:“船把我们的画划破啦!”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的这首诗是赞美西湖的千古绝唱。各位游客,愉快的西湖一日游已经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的配合。大家玩得开心吗?希望西湖的山山水水永远留在您美好的回忆中。

杭州西湖一日游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西湖景区;免费模式;风景名胜区;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057-02

一、引言

自2002年国庆节起,杭州市开始逐步对环西湖景区的部分景点实施免收门票措施,在国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旅游业发展的杭州现象。据统计,2004年,杭州市的游客增长率高达8.25%,2014年杭州接待国内游客更是达到10606万人次,是2002年免门票前的3.99倍,纷至沓来的游客使假日的西湖及周边景区人气很旺,甚至局部超载,有专家担心,超载会破坏西湖风景名胜资源。

在2011年西湖申遗期间,提交世遗大会的《世界遗产大会关于西湖的决议草案及OUV声明》中指出:西湖景区虽生机勃勃但也脆弱不堪。它能容纳的游客的数量相对来说较为可观,但如若超过平衡点,游客的需求及其对景观的影响可能会对景观遗产的真实性、参观质量和景区吸引力等产生负面影响。在西湖作为世界遗产的整体管理过程中,对景区的承载量管理尤为重要。那么,免费西湖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量以及黄金周期间游客爆满的局面,应该如何对西湖景区的客流量进行控制?

二、免费西湖模式与效益分析

(一)“免费为主、收费为辅”模式

杭州西湖是我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5A级景区。但西湖景区并非完全把所有景点免费开放。而是以“免费为主、收费为辅”的方式把“免费”与“收费”景点进行合理搭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管辖范围内的103处公园景点中,免费开放的有84处,收费的有19处,基本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主,例如灵隐飞来峰、岳王庙、六和塔、三潭映月、郭庄等。此法为西湖景区日常管理经费支持提供重要的经济来源。

(二)“吸引人气,带动产业链消费”模式,综合经济效益显著

免费西湖模式是一种超越传统门票经济旅游模式的创新,该模式“跳出门票窠臼吸引游客的大旅游概念,是舍小钱挣大钱之举”。自2002年杭州市政府提出“还湖于民”,西湖对游客免费开放十几年,以免费开放前杭州西湖每年2000多万的门票收入来计算,保守估计十年来少收取的西湖门票已接近三亿元。但实际上,旅游产业链效益,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以及间接创造的社会与经济财富远远高过门票价值。

以2006年为例,西湖景区内的商业铺面、各类游览车船等旅游服务设施设备的年租金高达5500多万元。免费旅游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并延长游客在该区域逗留的时间。游客给当地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翻倍增长。西湖景区湖滨国际名品街吸引了几十家国际顶级品牌专卖店;具有国际水平的酒店、餐饮、购物、文化、娱乐中心与特色商业街项目相继被带动起来。带动了景区周边以及杭州市酒店、餐饮、交通、零售、会展、通讯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形成良好的旅游休闲度假产业集群。同时也带动了杭州市淡季的旅游,优化了产业的结构,促进了杭州旅游向“观光、休闲、会展”三轮驱动的理想结构快速转变。

免费西湖模式为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旅游体验的同时,为杭州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杭州旅游接待国内游客10606万人次,是2002年2652万人次的3.99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43.9亿元,是2002年254.8亿元的6.8倍;入境游客人数达到326万人次,是2002年105.62万人次的3倍;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3.18亿美元,是2002年4.7亿美元的4.8倍;旅游总收入高达1886.33亿元,是2002年294.4亿元的6.4倍。

(三)自然生态环境效益

自然生态环境是重要旅游基础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至2012年,杭州市政府总共拆除了影响西湖景观的60万平方米建筑,搬迁了景区265家单位,2791户居民;恢复了西湖“一湖双塔三岛三堤”的历史格局;恢复了0.9平方公里西湖湖面;恢复建设了10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完成了西湖疏浚工程和引配水工程,西湖平均水深增加到2.5米,西湖水质得到极大的改善。西湖优美的生态环境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文化保护效益

在文物保护方面,经过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共恢复、重建、修缮了180多处人文景点,不但完善了西湖景区的景点格局和分布,同时还进一步丰富了这些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大提高了游客游览的体验感。此外,通过实施免费游西湖的模式,促使了游客的分流,对重点文物景点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数据显示,灵隐寺、岳庙两家全国重点文保景点年流量高达474和182万人次,2011年游客量分别下降到了413万人和128万人。国际遗产专家在对西湖申遗实地评估验收期间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赞叹西湖的景色和保护管理工作比文本描述的还要好。

(五)社会效益

杭州西湖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经过十多年细致的开发与管理,西湖的综合保护与开发工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2004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获得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2005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被住建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西湖荣获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2007年,西湖成为首批5A级国家旅游景区称号;2008年,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2010年,在游客满意度调查中,游客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满意度高达98.29%。被评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十大最具有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连续蝉联“中国最具有幸福感城市”的殊荣。

杭州西湖的免费模式的成功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赏,国内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旅游业界学者与官员也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评估,许多地区也逐步采取类似的模式将公共景区对公众进行免费开放。例如,2004年起,浙江省在全省范围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2008年,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博物馆免费开放;浙江诸暨打造的免费“西施故里”;2009年,山东济南大明湖景区开始实施免费开放;2010年,南京中山陵陵寝景区开始对游客免费开放。

三、保护措施创新

(一)纳入世界遗产保护体系

杭州市政府对西湖风景名胜区进行保护的一个关键战略性举措就是申请将西湖纳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此举在制度创新、资源分配、公众意识、社会重视程度等方面把对西湖的保护工作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在活一个2000年。为此,杭州市政府承诺,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将坚持做到“六个不”:一是“还湖与民”目标不改变,坚持“免费开放西湖”不改变,使西湖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公园;二是“门票不涨价”。对因文物保护需要限制客流量的灵隐飞来峰、岳庙、六和塔、虎跑泉等景点的门票不涨价;三是“博物馆不收费”;四是土地不出让。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土地,杭州政府将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保护好土地资源,绝对不搞经营性出让,坚决制止房地产开发项目,禁止设立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五是“文物不破坏”。杭州将始终本着“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原则,对各类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严格保护,不断完善保护体系,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修缮,积极挖掘整理历史文化碎片,出尽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六是“公共资源不侵占”。西湖是人民的西湖。西湖及周边地区的每一分湖面、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个景观,都是极其宝贵的公共资源,都要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杭州将建立健全西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2011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宣布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

(二)经济杠杆的有效性

西湖申遗成功后,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逢年过节、游客蜂拥而至,最高峰日流量可高达200多万人次,西湖不堪重负。2014年西湖游客年客流量高达1.06亿人次,远远高于一些专家保守估计的3000万人次的承载量。

关于控制客流量的方法,其中常用就是通过经济杠杆。关于世界遗产风景区通过门票价格杠杆来控制客流量的方法在学术界和业界都存在较多讨论。徐嵩龄等(2013)认为,在免费模式下,原来营利性经营模式下的“一日游”转变成为多日游或多次游。这样,游客就可以根据景区的景点布局、客流拥挤情况以及自身体能和旅游偏好,选择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将缓解景点的旅游负荷过载的情况,对景点的压力会减轻。李飞等(2013)研究显示类似于杭州西湖这样的市区景区门票价格与景区平均负荷强度的确存在U型曲线关系,但目前这种边际效应为负;而且世界遗产景区不存在U型曲线关系,所以“调节客流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管理机构利用景区强大的市场优势实行垄断定价的借口。原因是世界遗产地拥有稀缺性和独特性资源,具有较高的垄断性,其价格需求弹性小,涨价以控制客流量收效甚微。当游客慕名前往西湖游玩,是不会放弃像灵隐飞来峰和六和塔这些精华景点或标志性景点的。

(三)“限”、“疏”、“导”措施

在旅游旺季价格杠杆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西湖管委会可以把“限客”和“疏客”有机结合起来。当灵隐寺、六和塔等主要景点游客人数超过极限时,控制入园人数;同时,“倡导”鼓励本地居民在节假日,尤其是“黄金周”期间“上山下乡”,将西湖让给外地游客,缓解热门景点的压力。

不得不提的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杭州机动车每年以20万辆的速度迅猛增长。由机动车导致的空气污染也在威胁着西湖脆弱的生态环境。据统计,自2006年起,杭州西湖景区的PM2.5年均值从未达标,其中25%-35%的PM2.5来自机动车尾气。为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杭州市紧急执行机动车“限购”措施对机动车总量进行控制。为降低机动车辆对西湖环境的影响,2015年1月1日起,杭州市对西湖及周边地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单双号“限行”、高排放车“限行”。二是打造低碳示范区,通过升级环西湖公交车车型,优化环湖公交班次、线路及换乘站点,提升公交调度水平,“分层、分对象”开辟水上交通线路,加密环湖道路公共自行车布点,优化拓展景区内电瓶车服务范围,实施出租车环湖定点上下客等多种形式,形成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水上交通、电瓶车“五位一体”的低碳交通方式,有效“疏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打造低碳环保示范区。三是“倡导”“停车3分钟以上熄火”的行车方式,以及低碳环保的健康出行方式。

随着智慧旅游、智慧景区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日益成熟,西湖景区可以通过大数据、智能设备端以及云端系统整合,对西湖景区的客流量、车流量、停车位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即时掌握各个景点的排队长度、对比历史流量比较分析,进行流量预测,然后通过与游客智能设备端对接沟通,进而实现实时安全预警、拥挤报警,对游客出行进行有效的“限”、“疏”、“导”。此举可避免景区超负荷接待,提高游客游玩西湖的满意度,对西湖的名胜古迹也将起到保护作用。

五、总结

杭州西湖作为市区的景区,承担了让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功能,西湖景区管理委员创新性的选择了“舍小钱挣大钱”的免费西湖模式,通过将大多数西湖景点免费开放的模式,扩大游客量,从而带动景区及周边的配套休闲旅游服务产业链的发展,实现一系列的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与文化保护效益。杭州免费西湖模式为其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未来综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对客流量超负荷的状况,由于作为世界遗产的西湖景区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垄断性。如果单一以门票价格作为客流量调节杠杆,将收效甚微。因此,西湖景区管委会可以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通过高智能化手段的“限”、“疏”、“导”措施,对西湖景区的承载量进行系统化管理,以达到优化游客旅游体验以及保护西湖的名胜古迹和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郭淑娟.我国旅游景区免门票经营所需条件初探[J].法制经济,2008(4):85-86

[2]李飞,何建民,李玲.公共资源景区负荷强度对其门票价格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3(4):94-103

[3]刘思敏,刘民英.杭州西湖景区免费模式的实质及可复制性分析[J].旅游学刊,2011(10):50-57

[4]刘涛.杭州西湖风景区管理模式探究[J].杭州研究,2008(1):131-139

杭州西湖一日游范文第3篇

宋城集团现在的定位是要成为“中国休闲旅游第一品牌”,事实上,它也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休闲旅游投资集团”。梳理宋城集团的成长和扩张轨迹,不难看出,黄巧灵是一个资源整合或者借势的高手,当然也是一个营销高手。但要坐上中国休闲旅游第一把交椅,宋城集团仍然要面临诸多考验。

一出《宋城千古情》上演十年

宋城的成功并非偶然。放眼全国,拿《清明上河图》大做旅游文章的远不止黄巧灵一个人。作为七朝古都的河南开封建有一个“清明上河园”,但直到现在仍然是生意惨淡,据说正在打算外包出去。香港九龙同样有一个建于1979年的宋城主题公园,苦苦经营了近30年,仍然寂寂无名。不单是宋城,当时其他类型的主题公园也是死伤一片。黄巧灵在杭州投资宋城之前,显然看到了此类主题公园的死穴:仅有漂亮的建筑和生硬的模仿,缺乏创新和个性。黄巧灵认为,“重建宋城,最具魅力的并非建筑外形,而是丰富的南宋文化”。所以一开始,宋城便确定了以宋文化作为最大的卖点。

宋城主要分为:《清明上河图》再现区、九龙广场区、宋城广场区、仙山琼阁区以及南宋皇宫区、南宋风情苑区等。城内的宫苑、驿站、店铺作坊、市井、虹桥、城楼、仙山、郊野以及街头的民俗文化表演,再现了宋代京都汴京和临安的繁荣景象。所有的店铺商家必须穿着宋朝服饰,游客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逼真的历史感与浓郁的南宋文化。宋城每天还会在固定时间表演“抛绣球选婿”、“好汉劫法场”等节目,吸引游客参与互动。

宋城的最大卖点其实是一台演了10年的大型歌舞晚会《宋城千古情》,这台一个半小时的晚会把南宋历史文化、杭州民间传说以及亚洲各地的民族歌舞糅合在一起,居然创造了每年观看人数高达160万、门票收入近2亿元的现代财富传奇,令不少同行艳羡不已。

“《宋城千古情》是宋城的灵魂,它既是宋城的招牌,也是杭州市旅游业的一个演出品牌。”宋城集团副总裁、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晓军毫不掩饰自己对这台晚会的自豪。

在某种程度上,《宋城千古情》比宋城本身更有名气,在杭州市各旅游社市内一日游的线路安排里,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供游客晚上消遣的首选。

事实上,10年来,团客已经成为宋城和这台演出的主要客源。在没有演出的白天,宋城里的游客寥寥无几,仿宋食肆的工作人员无所事事地聚在门口闲聊。在经历了阶段性的辉煌后,宋城同样无法避开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之咒。

“3年前,我去宋城考察的时候,宋城的基础设施已经很陈旧了。”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达出对宋城前景的担忧。9月27日,杭州一场豪雨突如其来,宋城不少店铺屋顶漏水,店内顿成泽国。就连邱晓军的办公室也必须用脸盆接水。可见宋城基础设施的破旧程度。难道10年之后,宋城已经成为黄巧灵眼里的一块鸡肋?

“宋城是我们集团的一块金字招牌,我们不可能放弃,黄总让我搬回这里办公,便能说明对宋城的重视。”邱晓军否认了鸡肋的说法。但他承认宋城目前确实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设施维护、管理、人才、商业与文化的冲突以及产品的保鲜与创新等等。作为宋城项目的直接负责人,邱晓军显然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在产品创新和管理上下工夫。比如从全国各地找来传统老艺人,增加七十二行老作坊,试图以展现传统手工制造文化及加强与游客互动来体现宋城的文化厚度;同时请来民间杂技团,恢复南宋时期瓦子勾栏的杂耍项目,在今年“十一”黄金周举办“宋城民俗节”等等。在管理上,加强巡查,打击商家违规拉客行为,规范服装打扮等。但这些努力效果并不明显,除了节假日,白天的游人仍然很少。

“主题公园确实存在生命周期,宋城能否继续做下去,产品本身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它能否保持自己杭州旅游必游景点的地位。”中国旅游品牌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光华卓策旅游品牌营销策划机构总经理武义勇一语中的。事实正是如此,每年来杭旅游的团体分流到宋城的游客构成了它的主要客源。而被旅行社拉到这里的游客,大部分都是为了观看《宋城千古情》。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台晚会能够保持足够强大的吸引力吗?

尽管宋城内部喜欢拿《印象刘三姐》与《宋城千古情》相提并论,但业内人士认为这两台演出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开国内大型实景演出之先河,看过的人都会被那种大场面所震撼,很多人会看两到三次。而《宋城千古情》说到底只是一台普通的歌舞晚会,缺乏核心资源,技术含量并不高。”

但宋城集团显然对这台给其带来滚滚财源的“歌舞晚会”抱有更大的野心,目前已经成立了宋城演艺股份有限公司,打算以《宋城千古情》为核心发展宋城演艺业务,两年内在国内A股上市。“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单位邀请我们去演出,接下来我们可能会举办全国巡演。”邱晓军满怀信心。

旅游名下的地产突围

如果你以为黄巧灵造出一座日进斗金的宋城就满足了,那你就小看了他。

实际上,黄巧灵的目光很早就从宋城移到了杭州之外更广阔的地域。而他所有的战略规划,都跟杭州这座城市的定位密切相关。

2000年前后,黄巧灵向杭州市政府献策,把杭州定位为“休闲之都”。杭州市政府经过多方研讨,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在前面加上了“东方”两个字。从此,宋城的战略发展就与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的定位紧密相随──力争成为“中国休闲旅游第一品牌”。

如果说宋城主题公园的成功为黄巧灵找到了一条通往旅游产业的通道,那么杭州的准确定位则为宋城集团的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没有比在一个休闲都市搞休闲旅游更合情合理的事情了。随后,黄巧灵逐步确立了宋城集团“山、海、湖、城”的整体规划。

山,江浙第一高峰“龙泉山”,有宋城集团开发的高级度假山庄;海,有宁波象山的“中国渔村”海景别墅群;湖,有浙江第二大淡水湖“云和湖”度假房产集群和武汉东湖第一世界水乡旅游城;城,有宋城主题公园、杭州乐园、杭州休博园等城市旅游产业集群。

至此,宋城集团完成了从单纯的休闲观光到休闲度假再到休闲居住的完美三级跳,其旅游产业版图也早已跳出狭小的杭州,不但在整个浙江寻找可以下手的“猎物”,更是把扩张的目光投向了全国。

仅仅用了7年时间,黄巧灵就迅速完成了战略布局,其背后的运作套路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宋城集团的顺利拓展离不开杭州市政府的强大支持。从宋城主题公园的建造开始,黄巧灵就与杭州市政府密切配合。确立杭州城市定位,承办颇受非议的2006年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并在会后将其变成景观地产的样板工程休博园,设立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几乎每个大动作的背后,都有黄巧灵的身影,所以有人评论他是“没有红顶的红顶商人”。有了政府的支持,诸如各个项目的土地问题、交通和居住配套问题等,相对来说都比较容易解决。比如,杭州地铁1号线终(起)点站就放在了休博园,并且有四条高速公路在这里设有入口;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驻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等等。宋城集团与政府的良好关系,使其各个重大项目的立项和推进都相对顺利。黄巧灵对宏观营销环境的把握和拿捏,让他得以“戴上保险带在钢丝上跳舞”。

其次,声动击西。这是黄巧灵营销思想的精髓所在。很多人一开始以为宋城集团是一个专门做旅游的企业,但随着宋城集团越来越明显地进军房地产,有人总算看出了一点门道。“宋城主题公园和杭州乐园等项目并非他们的本意,他们的意图是借此聚拢人气,带旺那个地方并形成有价值的商圈,然后发展房地产。房地产才是宋城集团真正的金矿。”那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此话不无道理。以宋城集团建造在萧山区湘湖边上的杭州乐园为例,虽然名为游乐园,但真正为宋城集团带来巨大效益的却是建在杭州乐园里的天城房产。黄巧灵巧妙地提出了“旅游地产”和“景观地产”的全新概念,两年时间就卖出了5万平方米房产中的90%,单从房地产上已经收回了投资的70%~80%。而土地的增值更是让人咋舌,杭州乐园最初的土地出让价仅为每亩8万元,现在则高达上百万元一亩。按照这个秘而不宣的操作思路,宋城集团在后来更大的休博园项目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我估计宋城主题公园是旅游用地,或者面积不够,要不是这样估计他们也早就把它开发成房地产了。既然做不了房地产,他们当然不会继续投入资金到宋城的翻新上,因为门票的收入比起房地产的暴利实在是微不足道。”这位业内人士如此解释黄巧灵对宋城的“遗弃”。

事实上,在旅游业,宋城集团的招数很多企业都在用。比如深圳的欢乐谷,就是先通过做游乐场聚集足够的人气,把地皮炒起来,再在周边开发房地产,左边是门票收入,右边是房地产暴利。现在,欢乐谷更是把这一模式复制到了北京。旅游与房地产的完美联姻让精明的商家找到了一部绝妙的印钞机,聪明如黄巧灵者自然不会错过这条生财之道,尽管直到现在他仍然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房地产商。

仅仅是资金的问题?

中国的旅游业已经步入泛旅游时代。

“泛旅游指的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并存,是集观光、休闲、娱乐、体验、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复合式旅游模式。”武义勇认为,融合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地产五个发展层次的复合旅游模式,将成为中国未来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并以城市运营商的角色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而缺乏品牌个性和文化底蕴的主题公园,往往在几年后就会成为建筑垃圾。

宋城集团无疑正在以一个城市运营商的角色,深度介入杭州乃至全国的泛地产项目中。无论是宋城式的主题公园、龙泉山上的度假山庄,还是海边的“中国渔村”,它们都属于旅游地产的大概念,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产品组合。但快速扩张历来是中国企业的通病,对于年轻的宋城集团来说,过快的速度至少会给企业带来管理和资金链上的压力和危机。

宋城集团也的确有资金非常紧张的时候,最严重时集团下面的一些子公司居然只有几千元的可周转资金。

但已经找到感觉的黄巧灵仍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据说,他正计划在四川都江堰投资50亿元兴建RBD(休闲商务区),并有意投资十几亿元在重庆合川圈下8000亩山林,兴建一座“钓鱼城”主题公园。宋城集团争当国内旅游业老大的野心显露无异。

“我们集团这两年准备让两家子公司分拆上市,一家是宋城演艺,一家是宋城房地产。公司上市后将为集团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邱晓军并不否认公司上市的传闻。事实上,黄巧灵这段时间见得最多的就是风险投资商,其中包括IDG全球高级副总裁熊晓鸽,以及方正董事会主席张旋龙。看来,上市融资已经是宋城集团的必然选择。

杭州西湖一日游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85-02

1 前言

阅读一直享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的盛誉。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无论从修身养性还是知识迁拓而言,阅读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一门必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开始于课内,而丰富于课外”“学习于课内,而发展于课外”。这正是国家大力倡导“双语课外阅读”的根本目标之所在[1]。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厚积薄发过程,没有量的积累和积淀,就难有质的提升和飞跃。那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下,如何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丰富资源呢?

2 积极发挥网络视听优势,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趣

在人w接受各类外来信息过程中,仅是凭借眼睛和耳朵这两种视听感官接受的外在信息量,就占据人体各类感官所接收外来信息总量94%左右的比例。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征,小学生群体不仅属于“天然唯情趣一族”,而且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他们普遍存在一种“非趣勿视、非趣勿听、非趣勿做”的心态。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动画形象、文言生动、语音迷人和色彩绚丽等综合性特点,它的技术性工作原理就在于以直观形象、音像和谐、动静自如等方面的综合性效果,有效地刺激接受者的视听感官,进一步深入人的内在心理而产生相应的作用。这就是说,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推动者,教师应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把课内外阅读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情趣,努力在寓读于乐、潜移默化中攫取情绪智力的良好效益和效应。

比如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后,有教师指导学生课后运用搜索引擎,以“帕米尔高原”“桂林山水”“杭州西湖”“景德镇陶瓷”“傣家竹楼”“战国编钟”等为关键词,利用网络搜寻并下载大量相关信息,并且在全班范围内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有效地实现课外阅读资源的相互共享。此外,开展“坐地一日游”学生手工画报制作和评比活动,在“以赛激趣”中放大课外阅读的情趣效应[2]。

3 充分利用网络承载功能,努力丰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信息

Internet极具十分强大而又充满无限活力的各类信息承载量,不失为引导小学生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一个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网络系统承载的各类信息具有“量大、时新、速变”等基本特点,网络资源被科学、合理而又充分地运用于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学段、年龄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积极推荐更多一些的课外阅读材料,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量,不断丰富他们的阅读视野[3]。比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前后,可推荐小学生网上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引导并激励学生网上阅读《史记》中的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有效把握文章的结构“命脉”。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趣,更加丰富语文的课外阅读量,而且非常有利于他们在自我阅读与感悟活动中内外联系、举一反三。

4 善于凭借网络交互特质,充分展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自由

清代文学家袁枚先生通过《黄生借书说》一文,为世人生动地揭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通俗易懂的生活性道理。计算机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深入应用和广泛普及以来,逐步实现“以工具改变促进教学革命”的教育发展目标,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让每一位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任何时间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只要教会学生上网阅读的基本方法,潜心培养他们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情趣、能力和习惯等必备品质,就一定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逐步引向随机阅读、自主阅读和长期阅读的良性发展之路,从中赢得“滚动式学习”的阅读效益和效应。例如:学生在家里可以从家用电脑上随机开展阅读学习活动,出门在外可以从随身携带的阅读器或者家长手机上相机开展阅读学习活动,探亲访友时可以借助于亲友家的电脑和网络因需开展阅读学习活动。

如果暂时无法继续阅读,可随时停止手中的阅读活动,等有了时间再接着读;如果阅读疲劳了可以休息一阵子,实在不想读了,随意搁置一段时间后再接着读……由此可见,“随时阅读”“随处阅读”“自由阅读”等为学生群体自主、广泛、大量地课外阅读提供了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形式,积极有效地开展网上交流和相互推荐活动,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愿望[4]。

5 不断依托网络综合力量,大力促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深化

把语文学习活动视为一个综合性整体的话,那么,阅读学习就是对于语言材料进行“输入与吸收”的首要环节,在历经人脑“储备与加工”的中间流程之后,写作活动也就成为语言产品进行“输出与倾吐”的终极性程序。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如果阅读活动是一种客观基础,写作活动就是阅读学习的有效深化,读写活动始终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了后续写作的深化,阅读学习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体现。

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地球人的一本“精彩课本”,而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也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只有组织并引导学生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链接起来,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类阅读与写作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中获取切实有效的“活性知识”和“有用知识”。例如:教师可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景象或某些现象进行录制,或者从网络下载一些内容,或者制成微视频形式,适时适量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自由、认真、快乐地进行阅读;与此同时,再以“我眼中的自然美”“我的家乡在变化”等一些主题来引导他们写下来。

6 结语

积极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客观反映,也是考量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李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个案研究[D].四川:西南大学,2008.

[2]杨玲.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M]//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

[3]任丽艳.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