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已亥杂诗龚自珍

已亥杂诗龚自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已亥杂诗龚自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已亥杂诗龚自珍范文第1篇

背景: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

己亥,清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龚自珍辞官南归 ,后又北上迎取眷属,于南北往返途中,写成了短诗三百一十五首,题为《己亥杂诗》。这首原列第一百二十五。

“九州生气恃风雷”,“九洲”指全中国,传说古代中国分为九个洲,这句的意思是“要使得全中国能够出现生气勃勃的景象,就得倚恃一埸如急风惊雷般的大变革。”

“万马齐喑究可哀”,究,毕竟。“喑”,声音嘶哑。“万马齐喑”,是引用的苏轼《三马图赞引》中的语句,说的是宋朝一匹高大雄壮的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齐喑。”这里是比喻清王朝统治下的那种令人窒息的氛围

龚自珍个人资料:

性别:男

国家/区域: 中国近代

生日:1792年8月22日

行业/职务: 思想家、文学家

简介:

龚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又号羽?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翻译:【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已亥杂诗龚自珍范文第2篇

四月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小区里的桃花在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上花团锦簇,细长的树枝上衬托着粉红色的花朵儿,六片花瓣在清风中不停地摇曳着,简直就像一个可爱的小朋友的脸儿,向路过的人们微笑呢!不幸的是,一阵冷空气袭来,刚刚还绽放在枝头花朵便纷纷扑向大地的怀抱,落英缤纷,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龚自珍写的《已亥杂诗》里的一句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着草坪上的一地落花,我不由得纳闷了,你说这袭自珍一个大诗人他为什么偏偏就爱上了落花?是不是所有文人的爱好都和我们有所区别呢?

我带着这个疑问跑到了妈妈的房间,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这位大文人竟然会喜欢落下来的花,真是奇怪,败花残柳有什么好看的?”妈妈听了,不由得“扑哧”一声笑了,对我耐心地说:“哎,真是小孩子,你没有真正理解袭自珍,袭自珍要赞扬的并非是落花的美丽,而是落花它有一种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我出于好奇,便一连几天都在楼下的草地上观察落花,我发现:初到地面的落花起初还鲜嫩鲜嫩的,但没过多久颜色变黄,身形缩小,最后与土地融为了一体。我想腐烂了的落花一定变成了养分,为大树施肥,让大树可以茁壮成长,让大树可以结出硕大的果实。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之所以我能健康成长,这跟妈妈的教导分不开的,妈妈的教导跟落花的表现一样,有了妈妈的不断付出,我才会不断完善。

我要向落花学习,学习它舍已为人的精神。

已亥杂诗龚自珍范文第3篇

一、借“落花”表达诗人的伤别之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曰: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尾句中的“落花时节”,既点明了老友重逢的时间,又是对两人自身不幸的慨叹。歌唱家李龟年、大诗人杜甫当年享誉京都,风华正茂,而今漂泊江南,宏大抱负无法施展,看到纷纷“落花”,顿生隔世之感。“落化时节”还包含着诗人对唐王朝昔盛今衰的苍凉之情的沉痛之感:开元盛世已成为历史陈迹,安史之乱已给人们造成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总之,两位老友的身世之悲、家国兴亡之叹,尽在“落花时节”之中。

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结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说,水流逝了,花凋谢了,春天过去了,与“无限江山”永久相隔了。由此可知,这位亡国之君的绵绵不尽故土之思,家国之恨,真是肝肠断绝,遗恨无涯。

二、以“落花”自喻,表现诗人的情怀与骨气

近代著名诗人龚自珍以“落花”自喻身世,借“落花”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积极精神。他在《已亥杂诗(五)》中高唱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俨然是“落花”的代言人。

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手法,倾吐了自己的心曲。尽管一生备受压抑,却始终不甘寂寞消沉,为变革中国社会呼号奔走,为改革和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乃至生命。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献身精神。

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结句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梅花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纷纷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它的香味一丝一毫没有改变!“只有香如故”,诗人的坚贞骨气由此可见一斑。

三、借“落花”烘托人物的心情

宋代诗人梅稽臣的《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开首四句云: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这四句诗,作者从对方着笔,写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先说秀才心中如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愿望;再说他的心随着落花飞向西江。诗中的“落花”,飞举飘扬,充满生机,既表现了秀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了诗人的深长怀念。写别情没有丝毫的伤感,还烘托出了欧阳秀才的游兴,真是情致绵邈,意味无穷。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写时令,表达凋零之感和离别之恨;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写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四、用“落花”营造特定的氛围,表现诗人的某种情趣

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鸟鸣涧》,营造了春山之夜的幽寂氛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说诗人内心十分清闲,环境非常幽静,除了可以看到桂花在晚风中徐徐飘落之外,什么声响也没有,更使诗人感到夜的寂静和山林的空旷。两句诗用“桂花落”这种极细微的动态来表达作者心境的平静悠然和环境的寂静。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山中问答》,以“桃花”与“流水”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图。该诗云:

问君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作虽写了桃花随溪水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朽情调,而是把它当做令人神往的一种美来渲染、来赞叹。具有天然、宁静之美的碧山与“人间”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酷爱自由、酷爱自然的美好情趣。

已亥杂诗龚自珍范文第4篇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5章第二节,本节内容综合性较强,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仅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全球的环境、资源密不可分。能量流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学生理解难度相对较大。但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又学过水(氧)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等基础知识。另外,生活经验也提供给他们大量相关的信息,学生对生物学主题中与实际应用和社会问题相关的内容兴趣较浓,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有利条件。为此,本节教学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特点和碳循环过程作为重点,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作为难点,应用问题情境、阅读、小组讨论、比较和师生谈话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分析、总结,学会思考。教学设计如下。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初来源。

    2.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总结,培养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图片的观察,培养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环境、资源意识,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3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本节课本内容,并搜索相关资料。

    3.1引入

    播放纪实视频“实拍灰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片段,学生观察:在草原上,一只野兔遭灰狼的追逐最终被捕食,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精彩、直观的视频展示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能否说出草原上一条食物链?学生很容易回答:“草兔狼;草羊狼”等。进一步提问:兔(羊)的能量从哪里来?兔(羊)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学生思考后回答……,那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输入的呢?又是怎样传递和散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出问题:从上述的食物链中,大家知道了兔(羊)靠吃草获得能量,那么草的能量又从哪里来的?按以下步骤展开教学:(1)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文字,设置问题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初来源是什么?②能量进入生产者的途径是什么?③能量来源的起点是什么?④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设置问题情境导读,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发竞争意识。(2)第二步尝试分析“草兔狼”食物链中的各个营养级以及所属的生物组成,学生分析后作汇报(如下),明确“营养级”概念。(3)第三步呈现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教师可作为参与讨论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师生交流: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被植食性动物摄取,这样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教师再问:能量从一种生物传到另一种生物,是不是百分之百传递?为什么?(不是,因为有一部分散失了)能量从哪种生物又流向哪种生物?(由被取食者流向取食者)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能不能倒流过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排序是否可以变动(不能,单一方向)。能否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学生:逐级递减,单向传递。接下去,可展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画(配解说),丰富学生的感觉视觉,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理解,有突破教学难点;继续展示“能量金字塔”,阐明其含义及特点……通过层层递进,引导和分析,使学生获得新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过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伴随物质的循环,能量由太阳提供,物质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大量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耗尽呢?是因为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的。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课件呈现“碳循环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每一个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及物质名称,可设置思考题:①碳在大气中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④地球上无数的生物每天都要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缺氧?⑤尝试描述碳循环的过程。通过图片观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讨论和交流中,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接着,播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动画,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碳循环的含义:碳(元素)循环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碳循环的范围是全球性的,特点是全球性往复循环。引导学生继续探讨: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乱砍滥伐和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没有影响?你有什么建议?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各杼己见。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

已亥杂诗龚自珍范文第5篇

热点1:成长类诗词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运用片段: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

适应话题:心事、学习、道路、追求、少年、梦想、回首。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节选自王勃《滕王阁序》)

运用片段: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适应话题:志向、快乐、梦想、前行、道路、感悟、收获。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运用片段:当我灰心丧气时,书教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我有了重新奋斗的勇气;当我想放下手中的书放纵生活时,书告诉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我认清了自己的使命,认真奋斗……

适应话题:前行、道路、自信、追求、挫折、心灯、未来。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运用片段:周文王拘于里,演《周易》;孔子困陈蔡,作《春秋》;左丘失明,始著《国语》;孙子膑足,而谱《兵法》;屈原放逐,而作《离骚》《天问》……泰戈尔说得好:我不求生活中的艰难有个止境,只希望能有一颗征服他的心。

适应话题:挫折、偶像、成功、得失、取舍、坚强、成长。

热点2:情感类诗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运用片段:妈妈愣了一下,慢腾腾地拆开礼物,双手禁不住颤抖起来,她望着我怀疑地问:“是你送我的礼物?”那一刻,在母亲的眼里我分明看到了泪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啊,我该怎样面对你那涌动的泪水呢?

“落红虽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落红对土地的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小草对太阳的感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恩……只有感恩,才能促成和谐。

适应话题:母爱、情感、报答、感恩、家庭、珍惜、细节。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运用片段:当我们三年的同窗即将分离时,你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还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你是停滞不前,还是像诗仙李白那样潇洒的吟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适应话题:珍贵、友情、美丽、牵挂、记住、校园、感动。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运用片段:爱喝果汁的我,接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境界,初涉人世,意气风发,理想高远,“少年不识愁滋味”;爱喝咖啡的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备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已经不再回避艰难困苦。

适应话题:境界、追求、求学、铭记、珍惜、前行、滋味。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运用片段:雨凄凄,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雨磅礴,更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考。所有的浮躁之气都被墨香所驱散,安静的夜里,只留一份诗韵,一份柔情。

适应话题:走近名人、滋味、品味、生活、滋味、文学、美景。

热点3:景物类诗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细雨》)

运用片段:我爱春雨,爱她的温柔,爱她的无私。绵绵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直润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滴滴春雨,润绿了小草,催开了花朵,将整个大地摇醒。

适应话题:雨中、老师、母爱、声音、感恩、滋润、感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运用片段:晨光中,他漫步桃林,看到含苞待放、娇颜尽展的桃花,赞叹道:“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月夜时,他顺着小溪而行,望着蜿蜒的小溪,听着潺潺的水声,不禁吟诵起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适应话题:书卷、山水、自然、画卷、真美、走近、风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运用片段:漫步于山野,你留心小径草丛中正开放的野花,茎叶洁净如洗,一尘不染,散发出微微的清香。这时,你的心就会神清气爽,远离那世俗尘嚣,收获一份“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朋友,快快走近自然吧!

适应话题:哲理、心境、阅读、从容、美好、环境、诗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运用片段:江南的水流进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的流水保持了它独有的那份清秀,不张狂也不浮躁,完全是小家碧玉的样子,说话是小启朱唇,走路是金莲晃动。

适应话题:江南、人与水、走近、自然、风景、故乡。

热点4:美德类诗词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运用片段: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品读苏武,读出的是忠诚;“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读谭嗣同,读出的是正气;“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品读林黛玉,读到的是凄美。

适应话题:生命、高度、坚守、明天、肩膀、美德、记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节选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运用片段:我想做像杜甫一样情系苍生的诗人。我要体会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要学习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宽广胸襟。

适应话题:胸怀、担当、情感、境界、生活、成长、道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运用片段:地震中,正是因为哥哥心中有“带妹妹到安全地方”的信念,才让他变得如此坚强;正是有了哥哥的坚强,才保证了妹妹至今无忧无虑。看着这个镜头,我想起了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

适应话题:根基、基石、磨炼、坚守、自我、磨难、成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运用片段:这时的李清照已经遭受了国破、家亡、夫死的重大打击,但面对朝中文武的懦弱,仍以高亢的歌喉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之歌,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尖锐思想,直刺当朝统治者的无能。

适应话题:历史、态度、自我、生命、坚守、赞美、偶像。

热点5:哲理类诗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物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运用片段:“暗香浮动月黄昏”,文人骚客坚定不移地追随你的脚步,只为欣赏你傲霜斗雪的那一刹那辉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当我们欣赏着满园鲜花时,可曾想到,春去秋来,百花凋零时那一派惨淡?

适应话题:感悟、心灵、风景、欣赏、低调、自然、哲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运用片段:请保持快乐的心境。面对乌云,不必紧锁眉头,因为彩虹总在风雨后;面对风雪,不必烦恼,因为瑞雪兆丰年;面对高山,不必心生忧愁,因为总有一天会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与豪迈。

适应话题:高低、顶峰、风景、道路、眼界、目标、学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节选自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