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子美学

老子美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子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子美学

老子美学范文第1篇

有无之辩基础上的道家老子虚实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艺术创作及艺术审美心理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老子“贵无”思想,一方面阐明虚实相生统一,另一方面又着重对“虚”进行强调,从而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审美心理,将中国艺术创作引向了虚实结合,以虚为尚的道路,使中国艺术表现出追求无限、崇尚空灵的特色。不论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还是“以实写虚”,都可视为具有老子美学蕴意的“虚实论”。

一、老子思想中的“虚实”

虽说“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意味,但在《老子》全文中却没有直接论述“虚实”。(《老子》全文中,除第22章有“虚言”一词以外,“虚”字仅出现四次。分别位于第3章、第5章、第16章、第53章,含义均为空虚。“??/实”字仅出现两次,在第3章中指充实,第38章中指朴实。)那么,我们是如何断定“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思想呢?首先得明白一点,“虚实论”从哲学层面转到艺术层面有一个内在过程,这种转化在《老子》中还未明显形成。“虚实”属于美学、文艺概念,而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①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道,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观照“道”,包括艺术。所以,从属于艺术范畴的“虚实”也应达到的“道”的境界。宗白华直接指出“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②宗白华进一步指出虚实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另一个方面是“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③他说出了“虚实论”,或说“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有虚有实”、“以实出虚”等的哲学本源,也就是从老子的“有无相生”哲学观念而来。《老子》是部言简意赅,正言若反,又蕴意丰富的哲学著作。对世界的认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这其中的“一”、“二”、“三”不是指具体地数字,而是讲宇宙生成的秩序。老子一再强调,世界的本源是不可名状的“道”。“一”等同天地之间的气,也就是庄子说的“太一”,“二”等同于阴阳二气,“三”指阴阳二气相互交融的“和”的气象,万物便由阴阳二气地流动交和状态而来。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⑤看,老子论有、无,属于宇宙论的概念,且“道”既包含“无”也包含了“有”。天地之间存在的虚空的气是变动不息的,是“有无相生”⑥的,也是虚实相生的。因为任何事物没有了“虚”就缺失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没有“实”就无法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因此,“虚”、“实”能相生相成,主要是由于老子哲学的“有无相生”。《老子》第11章谈无用之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实就为了说明,实体有用在于有空有虚。在美学中,便出现了“虚实结合”等一系列范畴,它们一方面要求真实反映世界,一方面追求物质以上的精神价值。庄子赞同老子“道法自然”和“有无相生”的宇宙观,而且由于庄子更细致巧妙地阐释,无形中把虚实论推至更广泛的文艺领域。比如,属于审美心胸的“心斋”、“坐忘”和“游”,属于艺术创造与追求的“庖丁解牛”与“解衣盘礴”都来自庄子对“道”的发挥。《庄子》中有大量关于“虚”、“实”的分析,还提出“虚己”、“虚静”、“虚室”、“虚无”等观念,教人达到“至美至乐”的境界。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达宇宙的真理(“道”)。⑦庄子的这个思想,不仅结合了老子“有无相生”和周易“立象以尽意”的思想,更加强了“虚实论”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影响。

二、艺术理论中的“虚实”

“虚实”一词经过《老子》哲学的丰富阐释,形成了具有艺术意味的“虚实论”。之后历代都对“虚实论”的真正形成做出了努力。汉代人把作品中的虚实看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指出:“虚实之分定,而华伪之文灭。”自魏晋南北朝提倡文学超脱后,作品创作中“崇虚”的风气大盛。隋唐时期,又将“虚实”应用于书法理论,讲究字体的疏密和结构。在诗文方面,注意诗歌创作虚实结合,从有形实象到虚无意象,达到至高的艺术效果。例如,司空图概括意境的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还提出“雄浑”、“冲淡”、“含蓄”等崇虚的理论(《二十四诗品》)。宋范??文从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出发,强调“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对床夜语》卷二),通过描写景物表现思想情感。宋人画论也主张作画应“咫尺有万里之远”(《宣和画谱》),亦是虚实论的作用。明清时期,虚实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样式之中,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在绘画方面,唐志契提到画幅大小与虚实运用的关系;董其昌从用笔方面强调虚实互用,疏密相间;笪重光论画面处理空间方法说;石涛、丁皋等人,强调艺术中的虚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文方面,谢榛认为诗句中的情景,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强调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刘熙载以虚实理论分析艺术的审美趣味。⑧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虚实理论与意象、意境、黑白、繁约、疏密、显隐、肥瘦、枯腴、藏露、轻重、开合等范畴关系紧密,它们都在不同的文学与艺术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虚”指审美对象不可捉摸的精神层面,“实”指审美客体的实际形式。“虚”虽无形可见,却是艺术空间组成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清代恽南田曾说“古人用笔,极塞实处,愈见虚灵。今人布置一角,已见繁缛。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则愈不厌。”他的意思是,绘画中虚实处理得好,实中有虚,处理得不好,见不到空虚美感。⑨在书画中的虚实表现有黑处见白,白处显黑,繁密处求简约,用笔的轻重,气势的藏露,笔法的枯腴肥瘦等。

三、《画筌》中的“虚实”

中国画论在清代已趋于成熟,而“虚实”成为书画立意、布局、笔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画筌》作者笪重光就山水画的“虚实相生”意境作了比前人更深的分析。十幅如一幅,胸中丘壑易穷;一图胜一图,腕底烟霞无尽。全局布于胸中,异态生于指下。气势雄远,方号大家;神韵悠闲,斯称逸品。寓目不忘,必为名迹;转瞬若失,尽属庸裁。⑩笪重光在讲构图时,除了强调“得势”的重要性,还从多方面来谈如何构图布局: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势之推挽在于几微,势之凝聚由乎相度。从虚实来看:山实,虚之以烟霭;山虚,实之以亭台。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从藏露来看:背不可睹,仄其峰势,恍面阴崖;坳不可窥,郁其林丛,如藏屋宇。山分两麓,半寂半喧;崖突垂膺,有现有隐。

笪重光非常重视中国画的布局,强调构图巧妙,神韵悠闲。他的绘画思想用一句“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概括是最适合的。无画处是画的虚空处,它能在绘画实景中生出象外之境。所以,画中无“实”,“虚”无法游走;画中无“虚”,“实”景无审美妙趣可言了。这就是笪重光所说的,画需要空间,需要“实境”也需要“神境”。周积寅在《中国画论辑要》中指出中国画的构图须讲究立意定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图手法便是“虚实”。它要求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繁简、疏密、虚实、参差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11}

宗白华曾说中国画“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12}黄宾虹曾教导王伯敏“章法为位置经营,实则虚之,虚则实,以一当十,以十论取舍。”{13}王伯敏评石涛《罗浮飞云峰图》,“没有虚实对比,画面上的这片空,就成空无一物”,“对虚实的理解,作为画家,往往以实为虚,以虚为实。山水画家,有时看他着力于画山,实则他是在画云,即以画山来表现云。”{14}由此可见,中国画家在有限的画面中创作无限的意象空间,离不开对虚实的技法运用和美学思想的理解。

与中国画相对的西方绘画,是否也讲究虚实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我认为西方绘画中的“虚实”主要在于体现画面空间的立体感、结构感、体积感以及明暗对比的光影,缺少对美学思想的直接关照。西方艺术重视模仿自然,认为艺术越逼真越能接近真和美。因此,在绘画表现中追求一种视觉的真实瞬间,运用光影、虚实、几何透视画法给人们造成一种符合实际经验的空间幻景。“虚实”就是在这种透视画法中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这与中国画中的虚实有着本质区别。宗白华甚至认为,“有人欲融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失败,因为没有注意这宇宙立场的不同。”{15}

四、结语

当代研究“虚实论”较多在于分析其艺术理论价值,而考察“虚实论”的哲学、美学思想较少。“虚实论”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逐渐成熟的,它之所以如此具有生命力,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它以道家老子宇宙生成论为基础。虽然《老子》没有直接关于艺术的论述评价,但它“有无相生”的思想中实则蕴含了“虚实结合”的艺术内涵。老子之后,在中国艺术理论历史中关于“虚实”的讨论、应用一直没有间断,只是侧重点和理解不一样。随着山水画、水墨画地位的提高,“虚实论”作为重要的艺术创作原则和审美需求,得到中国画家、理论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注释: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6.

②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01.

③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02.

④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四十二章.

⑤同上,第四十章.

⑥同上,第二章.

⑦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07.

⑧参见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135.

⑨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5.

⑩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392.

{1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第389.

{12}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03.更多关于中西方绘画对比的参见宗白华《艺境》“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文。

{13}王伯敏.中国画的构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序.

老子美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柔弱 美学境界 审美主题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强兵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1]老子以植物比人生,说明柔弱乃是生命力的象征,而生命是一个由生之柔弱走向死之坚强的过程,人们应当始终守柔处弱,保持柔弱的状态,不应当争强好胜,避免走向死亡的过程。老子还经常以水这种至为柔弱之物来做比喻,说明处下为王,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3]。柔弱、强盛的关系在老子的论述中是处于生命状态的两端,柔弱意味着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而强盛的发展归途只有生命的消亡。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一说,是从生命的发展运动角度对于万物运动规律的总结。因而,贵柔守弱、处下不争、不敢为天下先,这些看似软弱悲观的人生信条,实则为老子对我们最深切的劝谏,而在之后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些悖谬性的人生劝谏也确实化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并且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渗透在我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上从汉代以来一直存在的无为之说,军事上我国古代历来有哀兵必胜、强兵易折之说,武术上有太极讲求四两拨千斤,宗教上我国本土道教创教根本乃为老子《道德经》,甚至在我们日常生活领域,从极柔软的毛笔下出字之风骨遒劲,从柔弱的女子身上见极强的坚韧……

老子的这种柔弱观作为精神文化的本源精神同时体现在美学和文学领域,老子哲学中柔弱所代表的生命力在他的后继者庄子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表达,庄子的哲学被后人称之为生命美学,为古代美学开辟了广阔自由的天地。柔弱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也经常能见到,同时古代文化中柔弱往往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以女性为创作对象的文学作品和女性化的文学风格,都能体现我国文化中对于柔弱主题的推崇。柔弱,甚至成为一种审美风格贯穿古代文化生活,甚至在某一时期达到顶峰。

一、美学境界

老子之中柔弱表达的是存在之生命 ,其发展历程中的一种自然原初状态--幼之态和幼之发展的未来状态,所以柔弱含有生命力蓬勃的意义。这生命力不但是幼弱之生命,还是柔韧之生命,典型的说法是初生的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拳头握得很紧,隐喻柔弱之表中酝酿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不求强而求弱,在柔弱的状态中保持生命的活力,这是一个悖论,须知万物的生命运动必然由幼而长、由弱而强,然而若从老子的生命观具体到人的生存上,则可由此走向人生的处世哲理。而庄子无疑在老子的基础之上又向人的世界迈进一步,庄子生活的时代可谓是百家争鸣、学术活跃,诸子百家各自在自己的知识领域内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类生活准则,而庄子秉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人应当自然而然地生活存在,应该按照生命的本来状态自由地发展,所以庄子认为“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4]。这些学说将自己限于成见之中而不能窥得生命存在的本真自由状态,庄子创造了很多脱离正常形态和状态的生物,形体之大者如北溟之鱼、鲲鹏,寿命之长者如彭祖,畸形之态者如常出现的“畸人”,无用之材者如樗等等,庄子企图跳出儒墨等诸子对于生命形态的规定,以此来说明万物运行的本来自由之态。万物齐一,各具形体,然而仍然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逍遥游》中将汲汲名利者、淡薄名利如宋荣子者、御风而行如列子者和庄子认为的理想型人格无所待的神人、至人,这四种人生状态列举出来,从心到身不同的解放状态。而虽然后两种对于身体的物理属性的克服在我们看来有所牵强,但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名利的态度却是我们可以把握和修炼的,由心的自由走向身的自由。庄子看到了我们自然本心的丧失,在《齐物论》中指出了心为形役、人为物役的问题,主张我们从现世的世俗规范中解放出来而实现与宇宙万物的合一。

从老子由万物之幼外在柔弱而内在坚韧的生命力阐释,到庄子对于心的解放从而走向生命与宇宙万物合一的大自由状态,从生命到自由,从生存到美学,这是老庄为我们开拓出来的精神家园。之后千百年间,与儒家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相互渗透,支撑起了无数的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苏轼的《定风波》,为我们呈现出一种淡然的生命自由状态,这是一种渗透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人生美学境界。

二、审美主题

老子的柔弱观给我们中华美学带来的不仅是审美境界的丰富,还有关于柔弱的审美主题的不断发展,《道德经》中老子以初生之婴幼儿、水、哀兵等意象来隐喻柔弱的内在生命力,并且认为柔弱是“道”的基本特征。而老子“贵柔”、“守雌”的柔弱观具体体现在女性美和水性美两方面,在《道德经》中“负阴而抱阳”、“牝常以静胜牡”、“知其雄,守其雌”等贵柔守雌的话语比比皆是,更有很多类似于“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智者乐水”、“上善若水”等论述水之品格的话语。女性和水,是集“柔”与“弱”于一身,是其柔弱美学观的鲜明代表。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比过去时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关于女性的学说更是充斥在学术界的各个角落,有学者认为老子的学说从柔弱观出发的话,可以说成是“女性化的生命哲学”,老子的学说中发现的女性智慧和品德赋予了老子学说主阴的学术品格。老子的这颗柔弱美的文化种子在后世的文学艺术等审美创作中成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女性美在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这种以女性柔弱美为审美主题的文学艺术创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女性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创造,二是以女性化的柔弱风格为主的文学艺术创作。

首先,以女性为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创作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均有体现,并且多与男女爱情交织在一起。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各种对于女子的外形美和品格美的歌颂,《雎鸠》中的“窈窕淑女”的少女形象,《邶风・静女》中天真活泼的女孩,《郑风・东门之》中在相思中痛苦煎熬的女子,《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则塑造了不同的弃妇的形象,有善良软弱的,也有睿智刚强的,《诗经》中的这些女子性格不同、形象各异,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女子生活的各种风貌。汉代文学中《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这两首“乐府双璧”歌颂了当时女子珍贵的道德品行,而《古诗十九首》中对于女子爱情主题的表达感人至深。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宫体诗追求华美的辞藻着力于对女子的形态、妆容的描写,刻画了当时上层贵妇生活的具体样貌。唐时有《长恨歌》对于当时绝代美人杨贵妃的歌唱,也有传奇故事中对于崔莺莺、霍小玉、李娃等女性形象的刻画,还有绘画中的仕女图,展现着唐代女子独特的风姿。而宋代以来,《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诸多文学著作为我们刻画出了杜丽娘、红娘、春香、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优秀的女儿形象。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女性形象从未缺失,尽管其作者多为男性,但女子作为独特的审美主题却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达到了一个全面且高峰的状态,《红楼梦》中描写封建王权时期贵族生活百态,而大观园中的各样女儿则是作者的浓彩重抹之笔。女儿柔弱似水,女儿世界千姿百态但各显真性情,黛玉的冰清玉洁、才情高洁,宝钗的圆润变通、大家之姿,王熙凤的泼辣能干、心思百转,哪怕是丫鬟也有真情,晴雯心比天高、光彩直射,袭人玲珑乖巧、温顺谦恭,这些女子所组成的世界与大观园之外的污浊的现实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观园中女儿各具形态,真情实意,而其中的黛玉可谓是柔弱之美的典型代表,黛玉自幼丧母,寄养在贾府,自小身娇体弱,这给了林黛玉一种柔弱美,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似泣非泣,泪光点点,这体现的是一种美,略带忧伤的美,一种不规则的美。“心较比干多一窍”,林黛玉有的不仅是外在的独特美,而且心智聪明更胜一筹,俗话说玲珑通七窍,而林黛玉还多一窍,如此笔墨可见作者对林黛玉形象的精心塑造。可以说林黛玉是一个独特的美女,美在外表,更美在心里,美在灵魂。一首《葬花吟》唱出了她内心的悲苦,以及面对这漂泊不堪的命运时心中的孤傲与不屈服,显示着她的才情与清高。外表柔弱而内心孤傲,面对着社会世情她比谁都看的清楚明白,大观园中只有贾宝玉懂她,真心怜惜她,她不屈服于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以坚韧的生命力唱响了自己爱情的悲歌。女儿似水,似水之柔韧,似水之完美的品格。

由于我国古代社会对于女性有着诸多方面的压抑,文学艺术创作中始终是以男性作家为主,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仅有卓文君、蔡文姬、薛涛、李清照、朱淑真等优秀女性留下文字作品。但这并不妨碍我国的文学史中独特的女性化风格的作品产生,我国古代文化认为男属阳、女属阴,男为乾、女为坤,这些阴阳乾坤观念落实在天地、日夜、寒暑、男女、君臣等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故而男儿本当坚强无畏,而女儿本应柔弱贤淑。然而“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5],男性总有脱离理想社会角色的时候,男性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受挫而产生的郁闷委屈之感,使他们将自己的创作者角色设定为柔弱之女性,从而将自己心中的委屈倾吐而出,这便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男子作闺音”。我国文学史中自屈原开创了这种女性化的柔弱文学风格后,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更是直接以女子为创作角色,揣摩女子在情感生活中的内心变化,以隐喻自己在君臣或同僚关系中的心情,到清代更有理论高度上的总结升华,清代学者田同之《西圃词说.・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这种由男性创设的女性化的柔弱美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位置。

就柔弱作为一种美学风格在文学上的体现,不能不提的还有宋代词学风格中的“婉约词”,女性作家李清照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大多亦为男性作家创作。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婉约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无论是内容,还是词的结构、音律、意境、风格上,婉约词充分体现了“柔”和“婉”的美学风格。

综上所述,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于我国古典美学具有着起源性影响,而老子美学中的柔弱观在古代美学中形成的是柔弱美的审美倾向。这种审美倾向表现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则可以从美学境界的开阔、审美主题的确立和审美风格的自成一体这几个方面中见出,同时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中的这些柔弱化风格的作品也成为老子所阐述的阴性文化的形象注解。

参考文献:

[1][2][3]王云五主编.陈鼓应注释.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78:227、66、210.

老子美学范文第3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设计好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的欲望,对学生学习和巩固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媒体优势,制作出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课件,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导入新课部分,利用多媒体选取了“玩具的动画片”为素材,整个动画片都配有轻快、活泼的背景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动画片播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时,教者有意识地为学生引导,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把学生轻松的带进学习氛围中,为学生探究新知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搭配”一课中,让学生观看一段短片,然后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学生很容易接受是春季。继续提问“那你最想做什么事情呢?学生回答什么的都有,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导入课题。“是啊,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旅游了,我们淮安也有许多的旅游景点,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多媒体展示淮安的风景图片)。”这么美丽的淮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小华和他的爸爸妈妈也想来淮安玩。为了这次旅游,妈妈为小华准备了2件上衣和3条裤子(多媒体展示)现在要将上衣和裤子进行搭配(板书课题:搭配)。这样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会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则能将静态的理论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动画制作在小学数学课件中经常出现,将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现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动画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却不一般。动画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讲述一些小学生比较难懂的重难点时,对其中的重难点要动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重要的内容,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例如在“纳税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感到枯燥,学生理解起来非常费劲,就运用FLAH动画将这些知识设计以动画的情景形式进行展现,并配以理论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动画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机地结合。这样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巩固效果。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练习的过程是进一步深化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过程,又是学生认知活动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借助多媒体的灵活性、生动性、交互性、高效性等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原料”,激发他们创新探究的意识。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利用课件,学生巩固的快。其做法是:在讲完《三角形的特征》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组练习,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反馈,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特征。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多媒体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教师应努力学习课件制作,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为多媒体课件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编:赵呈领杨琳刘清堂北京大学出版社。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典型案例—小学数学》。

老子美学范文第4篇

我叫陈璐,是鹤山市沙坪镇二小六一中队的学生。我品学兼优,对工作认真负责,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学习上,我的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我勤学好问,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地请教老师和同学,直到自己弄明白为止。我利用课余时间多看课外书,以便吸取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我不白白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我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来听英语,读文章。我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力求做到完美。即使我偶尔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我也决不气馁,而是总结自己成绩差的原因,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由于我刻苦学习,不懂就问,所以在竞赛中屡次获奖:在六年级第一学期获“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联赛”一等奖;同一学年,又获“六年级英语词句比赛”优胜奖等奖项。虽然我的成绩不错,但我从不骄傲,仍然踏踏实实地学习。

在生活中,我乐于助人。周末我经常组织社区里的伙伴们进行义务劳动:帮助一些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清除街道上的牛皮藓等,受到了邻居们的赞扬。在学校生活中,我不因为自己的成绩好而歧视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下课时,我经常抽时间为差生们补习功课,耐心讲解题目,使他们的成绩不断提高。每个月,我还会抽出部分时间到低年级进行“手拉手”活动和参加“学雷峰”活动。我遵纪守法,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敢于评击社会上的不良行为。

我还是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我对中队中的工作认真负责。每期的校园黑板报,我都主动担任主力,和其他的班干部合作把黑板报搞好,受到了老师、同学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我还带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在家中,我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尽量减轻父母肩上的负担,是家长的好帮手。

老子美学范文第5篇

对此,中国信息大学常务校长李江萍认为,艺术类专业对个人未来走向社会后会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现在方方面面已离不开艺术的融入,比如乔布斯虽然从事的是IT行业,但却是公认的艺术家,谁又能说苹果的每一个产品不是艺术的结晶呢?学艺术专业想当明星没有错,但不是唯一,因为艺术专业其实范围很广泛。

那么,艺术类专业在大学究竟应该学什么?如何才能在高校学习期间培养自己的“艺术细胞”?

李校长认为: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一定要在两个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一是要对艺术类专业的范围放开来看,艺术类专业不只是“明星”专业,艺术的范畴很广,要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艺术休养,增加自己的“艺术细胞”,培养自己的艺术感觉。

第二是要切切实实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因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其它知识的学习都可以在其它阶段学习,但只有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大学必须完成的,只有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在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的应对。

中国信息大学艺术设计王海峰主任认为:为强化学生对社会需求的衔接,艺术生教学必须要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如在教学案例选择上,与公司案例高度接轨。选择公司优秀案例,加深学生对商业性设计工作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很少使用虚拟案例,直接拿公司的中小型项目来做,确保学生学到的东西符合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实践上,信大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电脑制图软件使用和手绘能力。学习的软件有目前广泛使用的3DMax、autoCAD、Sketchup等,学生利用这些软件设计出室内效果图、园林规划图、施工图、建筑设计图、产品包装等。手绘的市场目前非常火热,一些学生通过手绘制作出的手绘漫画、手绘服饰,已经在网店上销售。

同时,学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一个比较大的项目,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任务,如策划、方案设计、平面图绘制、效果处理等。同时确定工期,要求学生制定计划,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协作规划的能力。

在学生案例的分析上,信大教师会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分析,共同提高。在激发灵感方面,教师会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观察角度,从生活中的细节收集素材,如拍照、采风、视频欣赏。并组织学生参观有代表性的场所,如798艺术广场、欣赏绘画展等。

对于教学安排与就业结合上来说。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素质,自主教育不是鼓励学生都去当老板,而是要学生具备自主精神,要让学生知道,自主精神的培养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