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素养;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85-02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师要展开全面教学创优设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创优教学情境、创优教学引导、创优教学活动,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教学设计进行多重优化,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争取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一、创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创优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展开全面教情和学情的调查,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信息支持。生动的讲述、故事引导、案例分析、数据整合、实地观察、多媒体展示等,都能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1. 实物情境

在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的实际,多为学生提供实地观察的机会,或对实物展开近距离观察,以观察为学习的出发点,激活学生参与科学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大多喜动不喜静,教师应带领学生参与实地观察,这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教师要提出具体观察要求,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形成最真实的体验。实地观察活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由于存在安全等实际问题,很多时候难以成行。教师不妨实行教学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实地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科学整合,以形成观察记录,为课堂学习提供丰富和有价值的信息。

2. 媒体情境

教师借助媒体展示为学生提供观察机会,这是科学课堂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展示功能,能够将丰富的图片、生动的视频、个性的文字和经典的动画等信息,以声光电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多种感官造成刺激,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对学生观察进行细化管理,要求学生把握观察角度,并对观察信息展开分析比对,形成价值度更高的学习认知。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我们关心天气”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细心观察,并提出具体观察要求:天气预报涉及哪些天气元素?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学生要仔细观看,需要对每一种信息进行记录,不能出现信息空白。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习天气预报播音员的表达方式,进行模仿和展示。教师反复播放视频片段,学生观察特别细致,并积极进行模仿学习和展示。展示开始,学生大多积极参与其中。有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今天天气晴好,东风三到四级,最高气温21℃,最低气温11℃。预计,明天晴转多云,偏南风四到五级,气温有所升高……学生模仿继续,教师对学生表现给出积极评价。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为学生提供观察机会,特别是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学生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这个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其实践效果显著。学生在具体展示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天气现象,还训练了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创优引导,引发学生主动思维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引导方法筛选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利用问题设计、个性展示、合作学习等途径,对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形成有力激l,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形成学习能力。

1. 问题设计

科学教学和其他课程一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基本交流形式,特别是师生互动要达成和谐,教师就要对思考问题展开创新设计。学生有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角度,以及提出问题的时机,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为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质疑活动,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需要深入细致地学习和思考,才能提出自己的质疑,这个思考过程就是一种深刻的学习体验过程。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开展学生质疑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合作设计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早已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共识,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合作学习形式展开全面升级。小组讨论是教师最习惯运用的方式,但其单一性是显而易见的,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也是必然的。因此,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形式展开创优活动。可以开展小组竞赛、小组展示、小组辩论、小组操作、小组调查等,这些都属于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教师能够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诉求做出科学选择,就一定能够快速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已经成为教师最为关注的教学节点。在“听听声音”的学习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每一个小组发一组音乐发声器――音叉。这些音叉大小不一,让学生用同样的力量敲击,听听这些音叉发出的声音。学生比较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并对这些声音进行描述,分别用高、低、强、弱等词语进行分类判别。学生对音叉有特殊兴趣,都想亲自操作一下,小组长具体组织操作,进行集体探究,对各种音叉音质展开比对,最后形成合作学习成果,提交到课堂,参与班级展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性大增。教师利用音叉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具体操作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习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其协作精神也得到历练,这对全面塑造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创优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生活认知,对教学实践活动展开创新设计,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实际操作形成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 丰富活动内容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现有的条件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这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选择。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分析,为科学实践活动设计提供支持。教材上有丰富的实践活动设计,教师要做好对比和筛选,以提升学习针对性。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调查,根据学生学习认知基础选择实践活动,可以实现文本与生本的顺利对接。第三,教学条件的制约,科学实践活动需要必要的客观条件,教师需要做出综合性考虑,为学生设计适合度更高的实践操作活动。

2. 创新活动形式

在科学实践活动设计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科学小实验、实地观察、社会调查、信息搜集、课堂辩论、实例分析等,都属于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教师要予以认真考虑,以提升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在实践活动展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组织,确保活动实施顺利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学法指导更为重要,要让学生学习卓有成效,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这也是实践活动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在学习“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时,教师要事先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实验活动:自行准备面粉、食盐、沙子等物质,将这些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看看哪些物质溶解于水中了,哪些物质没有溶解,并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展示。课堂教学展示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实验操作。有的学生说,我将食盐放入水杯中,很快就融化了,说明食盐能够溶解于水,有的学生说,沙子、塑料颗粒在水中浸泡好长时间,其形状依旧,说明它们不能溶解于水……教师之所以让学生展开实验操作,是因为学生具备这个实验操作的所有条件,其参与积极性高涨,实验效果也非常好。教师设计课堂展示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实践操作进行梳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科学核心素养包含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结总结能力、参与实践能力,以及意志品质方面的塑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与新课改精神相一致,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诉求,创优教学设计势在必行,值得教师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牟连花.论学校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媒体应用 应用策略 优化设计

媒体设计的核心作用是辅助教学,即教师通过媒体设计,用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核心作用,没有从如何辅助学习的目的出发进行媒体设计和应用,“为媒体而媒体”的现象依然存在,媒体设计和应用在内容上不能很好地和教学环节相匹配,这样设计和应用不能有效辅助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一、媒体的制作与运用应染上语文色彩,体现出一定的“语文味”。

教师设计媒体的时候,如果没有弄清楚媒体设计的根本作用,忘记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陷入“为媒体而媒体”的误区。于是,一些教师的语文课上成了物理课、生物课;或把小说、戏剧文学教学上成了影视欣赏课,把散文教学上成了美术课、音乐欣赏课,等等。

比如,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看云识天气》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展示了课前搜集到的大量图片和视频。教师一边展示,一边根据课文内容介绍,课堂时而“雷声隆隆”,时而“阳光明媚”,学生的眼球被牵引并不断发出赞叹。最后,这位教师总结了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作用。在说明文教学中,既要学习相关知识,又要感悟这种文体的特点,教师务必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有些教师担心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感性认识不够到位,在教学设计时为了确保学生顺利理解说明对象,把精力花在寻找图片和影像资料上,课堂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呈现这些资料,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课文“写了什么”,然而对课文“怎么写”却很少提及。这种偏颇导致的后果就是没有把语文课的“根”留住。像案例中那位老师执教《看云识天气》一样,很多环节其实应该在地理课堂上发生。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媒体,应该把信息的筛选、文章结构的把握、语言风格的品味作为教学主要目标,然后依据这些目标慎重选择媒体,并加以科学设计与合理运用,使之染上语文色彩,体现出一定的“语文味”。

二、媒体设计应用应体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增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效度。

媒体的选择、设计与运用应遵循“最优化”原则,即以最经济的形式选择最佳媒体,取得最理想的效果。从教学媒体应用角度说,媒体设计和应用不仅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必须在具体条件下以最经济、简便的方式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有人称之为“媒体效率优先”原则。教学过程中盲目使用媒体,有可能背离教学目标,造成媒体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优化组合的整合意识,本着形式服务内容的原则,优化听说读写训练过程,增强语言文字训练效度。

比如,教学《变色龙》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呈现四幅挂图,要求学生将图、文仔细对照阅读,完成下面练习:①根据故事情节,给四幅挂图排序;再以“狗”为关键词,给四幅挂图各加一个标题。②看图复述课文。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复述,复述时可以结合图画展开想象,创造性地描绘角色的外貌、神态和语言。③以“狗”为题眼,给四幅挂图加一个总标题。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没有运用花哨的声、光、电等现代媒体,仅使用了挂图这个传统媒体,把它作为串联整节课教学任务的线索,将熟悉情节、把握结构、分析人物、抓住特征等学习目标巧妙地融合在看图、读文的过程中,教学环节的推进流畅、自然,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得到了切实提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追求有效的媒体设计,有效的媒体设计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来自于对媒体设计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来自于对媒体呈现的教学资源的细致分析,来自于创造性地把媒体融合于教学过程中的能力。

三、媒体的设计与运用要能引发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能仅停留在追求手段形式上,应当高效率地为教学服务。媒体设计与使用要能更好地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发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发出更多精彩对话。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多媒体;技术应用;拓展视野

科学是多门自然学科的统称,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探索远远不是小学生的思维和观察所能完全想到的,再者作为探索自然学科重要手段的实验有时候囿于条件限制,我们也无法通过常规方式来完成,这些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集合声、影于一体的优势来弥补教学不足,提升教学效率。为了更好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本文提出了化难为易、指导操作和拓展视野三种应用策略,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往往会感到极其困惑,而教师面对教学难点常用的解决方法就是反复讲解、多做练习。虽然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知识,但实际的课堂效果却不够理想,学生觉得教师“嗦”,教师也同时感觉找不到理想的教学途径。其实,多媒体技术能够化难为易,使得教学更为简单,解决了教学难点的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更为有趣生动,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时,食物在胃部和肠内的分解属于多种运动和化学反应,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解决食物在胃部和肠内的分解

(二)多媒体动画出示“食物在我们体内完整的旅行过程”

(三)教师提出观看要求

1.仔细观看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旅行过程

2.食物在旅行过程中除了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在工作外,还有其他的器官在帮忙吗?

生:食物在旅行的过程中许多器官都帮忙了,有胆汁、胰腺、肝脏、血管等。

生:食物旅行真的是很复杂的经历呀!

(四)多媒体巩固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人体轮廓图

师:同学们能说出食物的旅行路线吗?

(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来贴一贴人体的这些消化器官。

生:在人体图上按照食物旅行路线贴消化器官。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借助多媒体的展示、练习、反复提示的功能,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动脑分析问题,巩固知识,形成牢固的记忆力。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操作能力

科学教学离不开相关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作用使得小学科学课堂有了更多的动手空间,学生也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但是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时间有限,多数需要长期观察的实验很难开展;另一方面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多数是由少数优等生有参与操作的机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使得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例如,教学《声音的传播》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实验:

(一)实验一

教师提出要求:让小组学生相互听写字时的声音(正常坐姿听;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生:都听到了声音。

生: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大。

教师多媒体总结,通过动画展现声音在固体和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二)实验二

用小闹钟、小电铃、音乐卡片、小播放器等放入水盆之中,小组同学听声音。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展现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途径和过程。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多媒体技术能够给实验操作带来全面的总结,使得教学中得不到动手操作的学生也有全面理解实验过程的机会。同时,对于需要长期观察的实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现。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视野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借助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尤其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拓展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更好思考。例如,教学《云的观测》这节课,这节课需要了解云的特点、形成和类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组织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

师:提出观察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生:仔细观察然后进行记录。联想的内容可以进行简单记录。

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多种云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细致地给云分类。最后总结出气象学家的分类。

生:进行记录,小组内尝试分类。

师:不同的云与天气的变化相关,许多历史故事都说明了这点。多媒体播放“诸葛亮借东风”的片段。提出拓展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历史上借助云来观察天气的故事吗?

接下来,教师进行拓展,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运用多媒体将生活中的丰富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模式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降低教学难度,拓展教学空间,培养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借助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中学语文阅读材料大多采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现事物,但单纯的文字在阅读中着实有些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图片、影像、声音和动画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把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影像和形象的动画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阅读语言文字的快乐,从而激发起阅读兴趣。如朱自清的《春》,语言优美、动人,被大家视为“美文”的典范。教学设计时,我收集到了大量表现春的影像片段和图片资料,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简单的加工、整合。教学中,跟随教学的不同阶段播放不同的媒体材料,如春花图、春雨图、春草图,使学生很快就受到具体语言文字所描述情境的感染,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冲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抽象的图形、数字以及呆板的文字信息变成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动态场景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共鸣,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学生无“纳谏”的基本感受,很难体会“直谏”是怎么回事,我通过选播《封神榜》中比干劝谏纣王的影像,使学生很直观地获得了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他们往往表现为对直接刺激于感官的事物特别有兴趣,很易受情感的影响。如果在认识活动中,同时伴随有情感,会使认识变得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为生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对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最佳阅读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我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的多媒体影像,并伴与课文的相关语言文字,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完全陶醉其中,老师用不着多讲,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情怀就已经完全感受到了。

情感总是与人的认识和行动相伴随的,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恰当地创造阅读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十分必要。它不仅使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容易产生共鸣,而且还能获得最佳的阅读教学效果。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课时,教师往往难以让学生了解和体会诗人当时那种孤苦和焦虑。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插图并配沉重的古筝曲,渲染出一幅凄凉的阅读景象,很容易就把学生带到课文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情感。

三、巧用多媒体功能,破解学生阅读疑难

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的功能强大。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将静态变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破解阅读中的种种疑难,从而降低阅读难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展现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但是对于平时缺乏对云观察和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抽象的气象名词,形形的云彩变化,确实让他们难以区别和理解。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表现不同云彩特征的图片制成动画,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较快地获得对每种云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

四、整合多媒体资源,拓宽学生阅读渠道

我们正处于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社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有效扩大学生阅读信息量是教师工作的迫切要求。有研究表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听和看的机会,可以拓展学生的信息空间,使学生的信息量达到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畅通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将文字、影像和声音等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实现课内外的有效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美术氛围,激发了小学低年级孩子们参与美术活动的激情。学校每年秋季举行的校园艺术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参与学生众多,“我设计的艺术挂盘”、“可爱的拼贴”、“我喜欢的海底宠物”这些项目贴近学生生活。春季举行的科技节中的“科幻画大赛”、“科技小制作”、“我爱小发明”等项目,让低年级的孩子有一个充分想象、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也给校园里带来了浓浓的美育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有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很多时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小的贴画、可爱的书签等都可以作为奖品,来激励学生。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运用学过的绘画知识技能,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在教学安排上,要求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联系周围熟悉的氛围和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意识,从而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完成创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调整内容,多样教学形式

教师针对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内容,适度对内容进行调整,选择孩子们喜爱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不能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应正确把握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保持他们的童心、童趣。如在第一册14课《像什么呢》教学时,将非常好看、生动形象的云朵引入课堂,有的像狗,有的像爱心、梅花鹿、地图等,由于孩子们熟悉,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大胆想象,自由创作。课堂上教师的及时指导,孩子们把奇形怪状的云朵与生活中熟悉的形象紧密联系起来,展开想象,有的像地图、像公鸡、像梅花鹿、像小狗、像爱心……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作业做了有效铺垫。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临画”、“仿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敞开心扉、大胆着笔,画出自己最想画的、最喜欢画的一切?在一年级的《水墨游戏》一课教学设计时,我创设了孩子们散步的情境,如,经过草地、树林、小河、山坡,结合不断变化的天气——下雨了、下雪了、电闪雷鸣,让学生用枯、湿、浓、淡、粗、细、连、断等形式的墨线去表现,还可以用变化的墨线去表现各种情绪。引导他们先从心理上握住墨笔,在想象的世界里畅游,在不经意的“涂鸦”中,会带来神来之笔,起到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年人的是不一样的,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以太规范的准则来评价学生,主要看所表现的作业和所参与的活动的态度和热情,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体。

相关期刊更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教育厅

现代物理知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