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体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级政府作为中国现代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遇到了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的挑战,构成了县政改革的根本动因。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由“吃饭财政”引起的对县级政府规模增长的关注,重心集中在机构改革方面,而二十多年机构改革的种种努力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县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县级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县级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1.2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县级政府作为我国农村基本的区域性政权设置,是国家机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同时,县级政府担负着许多繁重的任务,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最为集中,职能转变的任务最为艰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县级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不可分的。县级政府要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全面加强政府管理的观念更新、职能转变和行为规范。
县级政府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加大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推动县级政府职能不断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转变。县级政府要努力实现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的转变,政府职能要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形成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框架,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1.3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县级政府除了要担负必要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职能外,经济职能是极其重要的乃至核心的职能。县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展经济,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并尽量减少市场力量的负面效应。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处于基本层次,是宏观经济层次中最基本的调控单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县域经济贴近物质资料生产的实际,处于行政管理和政策落实的前沿,始终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直接解决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直接从基础层面影响人地矛盾运动的性质、规模和方向。县级政府的体制改革是运作县域经济的必要条件。县域经济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部门结构、多层次隶属关系和多级生产力水平构成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如何根据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相应的进行县级政府的体制改革,就成为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思考并解决得当务之急。
2当前县级政府行政体制存在的弊端
2.1县级政府机构角色定位失当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县级政府机构角色失当现象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1)县级政府自恃为“权威型”的领导者。出现新体制下的角色与旧体制下的角色错位。县级政府习惯于沿用传统体制下的政治、行政命令方式,靠行政强制力行使职能,重视行政干预,忽视协调指导。(2)县级政府充当了“全能型”的管理者,造成职责内角色与职责外角色错位。县级政府大包大揽,把对经济的管制和社会的管理都纳入了自己的职能范围,造成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之间的职能错位。(3)县级政府担当了“忠实的”持家者,导致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错位。县级领导干部轮换调动频繁,造成县级干部的短期行为,县属企业发展缓慢,财税资源枯竭,从而使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难以为继。
2.2政府职能不适宜市场经济下的要求
县级政府作为中国现代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遇到了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的挑战,构成了县政改革的根本动因。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由“吃饭财政”引起的对县级政府规模增长的关注,重心集中在机构改革方面。县级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按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基本上还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体制和框架内运转。县级政府的权力关系没有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政府过多地干预了县域的具体经济行为,“政企分开”并不彻底;“政事分开”仅仅流于形式,致使政府威信降低、动员能力低下;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是财政制度、机制和程序的缺失,降低了县级政府的能力、扭曲了县政的基本功能。
2.3现行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县级政府的发展
我国现行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交通和通讯能力极其低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得以强化的历史背景下而确定的。通过近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高速度发展,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现行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矛盾已日见显露。现有的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基本格局,与当今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客观条件已经难以适应。
3县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
3.1重塑中国县级政府的角色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角色的转换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县级政府角色的转换是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它必须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换,从行政管制向依法行政转换,从制定计划的政府向引导、培育市场的政府转换,从以权力为运转轴心的政府向以社会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府的转换,从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转换。换言之,县级政府的角色应该由“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县级政府必须对其性质、职能、权力界限、功能范围、行为方式和活动领域严格界定,履行好自身应该承担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县级政府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旧格局。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机构臃肿、职能交叉重叠、运转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人员精干,高效运转,以最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行政管理。
3.2实行省直管县体制
通过推行省直管县,可以改革目前我国行政区划中不合理因素,特别是参考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情况下划小省区,划清边界,有利于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的领导,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区划体制环境。在经济上实施强县扩权,在财政上实行省管县,可以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自,把一些原本属于地市级政府的行为审批权里直接下放到县。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我国目前虽然只是在试点阶段,但从目前的情况至少可以窥见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第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县的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使之拥有更大的自,形成一批经济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大的县。从而有利于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二,实行“县财省管”体制可以绕过市这一级周转和盘剥,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转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的财政困难,强化了县主观上的努力程度,调动了县发展的积极性;第三,促进了市级政府工作职能由领导型向自我发展型的转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为下一步行政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3.3优化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对于我国来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出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县级政府的重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和重视。对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县级政府公共服务机制的对策,有利于提高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需求,进而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公共服务机制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也要注重社会公平,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既要注重发挥政府作用,也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机制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新的发展时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以公众为导向,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的程度。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深入了解公众的意愿,广泛集中公众的智慧,应完善有关了解民意、公众参与和公众评价的机制,切实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的程度,从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关键词】政府公权;行政体制;行政改革;政治改革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进展,对于切实推进21世纪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行政体制改革介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中国改革战略系统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三大体制改革的思路。实际上,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体制改革在总体上难以推进的情况下,行政体制改革便从政治体制改革中剥离出来进而取得自己独立地位。因此,将行政体制改革从政治体制改革中剥离出来,既有利于推进行政领域自身的发展,也可以适应经济体制的变迁,从而带动政治体制变革。这也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中国的行政改革是以经济改革的理论和经济改革的要求来推动行政改革的。所以,行政体制改革应从外源式转向内源式,从适应性调整转向形成自我积极改造机制。正像西方学者所说的:“我们不能被动地经历改革。我们要创造变革”。
建国以来的行政改革大致经历了六个不同目标内涵的历史阶段,各个阶段行政改革的具体内容受改革目标的制约,而改革目标实质上又取决于当时具体的内外部条件。其中民主和效率之间的张力尤为明显。与此相应,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可以划分为效率导向的内在目标和民主导向的外在目标两类,关键在于科学把握两者的主次秩序。
行政效能的提高有赖于政府权力在结构DD功能上的合理化,构造出现代化的政府权力。增强行政效率、建设效能政府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在此目标下,对行政权力结构的合理化和功能的合理化,即“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行政结构的合理化即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是行政权力主体的合理分化、增减和重组,主要是行政体制形式上的变革;行政功能的合理化即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是行政权力作用的空间、领域和形式的合理变化,是行政体制的内在变革。
这种对行政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内外关系的分析,较之单纯的机构改革无疑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虽然在1988年提出政府职能转变以后,机构改革获得了深层次的动力,但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并不明确,机构改革也受到了各种阻力,因而无法形成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有效互动发展。这实际上是至今尚未彻底解决的根本问题。
因此,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促进政府权力结构――功能的协同发展,在我国当前就是要形成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良性互动机制。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效地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由于行政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适应性特征以及受政治体制改革的制约,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结构、功能两个层面上的改革,都必然受到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影响,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作用。
在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目标的提出,改革的内容逐步从行政体系内部延伸到行政体系外部,又从行政体系外部反射到行政体系内部。表明在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确保实现内容变革与形式变革的有机配合和整体推进。形成功能的良性互动机制。因此,必须重视政府权力功能双向合理化及协同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难题及对策是综合配套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首先,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三大改革之间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必须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家-社会二元化、党政分开、政企分开、依法治国等改革协调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应取得上下两个体制环境优化配套。而目前模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形成了障碍。
其次,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着“不配套”和“不适度”的问题。不利于中国“政府主导型”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央集权过度,影响地方积极性的发挥,行政体制改革的贯彻缺乏彻底性。不适度的行政体制改革无法实现改革过程中的“帕累托改进”,而只能使历次改革彼此消解,使改革停留于循环往复的同水平状态。
最后,行政体制改革面临机构改革中的操作性困难与行政人员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观念性和行为性滞阻,构成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
目前我国外部环境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人员分流、“翻牌公司”、精简对象的具体标准以及精简后的管理整合等。行政体制改革形成的阻力具体概括:(1)利益和权力调整产生的阻力;(2)习惯和官本位意识产生的阻力;(3)对行政体制改革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阻力;(4)依赖性而产生的阻力;(5)曲解而产生的阻力等。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关键是要进行主动的综合配套改革,而首当其冲的则是配套改革,为行政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协同前进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因此,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借以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的相应协调、配套和保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化、民众政治参与期望的提高等新因素,会与政治体制之间形成冲突,为避免矛盾的激化,必须相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上下结合部”不是简单的“经济――行政)政治”的机械顺序,因为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子系统,政治与行政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由于中国行政体制与经济体制之间高度统合的性质,经济与行政之间存在着未完全分化的关系;再加上经济、政治与行政三者之间的客观互动联系,因此,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中,有一个改革的边界,即行政体制改革谋取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互相配合。
作者简介:
关键词:政府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75-02
一个有效的政府对于一国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不言而喻。同样是模仿西方的模式,东亚的日本能崛起,而同一起跑线上的加纳却愈差愈远。虽然差异是由诸多因素不同结构的影响结果,然而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主导性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只要政府存在,就必定会有行政体制的改革,因为每一时期存在的问题都需要改革来解决,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时代的推进,新的问题又会引发后续的改革,所以说,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促使中国社会真正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是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仅是经济上的发展和国力上的强大,从实质上而言,是文明的一种飞跃。文明的飞跃包括公民精神、文明程度、文化思想等等,但本文里主要讲的是国家权力的运行和使用。政府将国家权力划入到理性、可控且高效的轨道之中,使行政体制朝着公众利益为核心的进程发展,这就是文明飞跃的一种体现。
我们可以看到,行政体制实质上而言是行政职能、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的结构配置。行政职能是行政主体存在的根源,行政权力是行政体制的核心,行政责任是对行政主体的约束,是行政体制的保障。这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一般而言应该平衡相称,这是合理的行政体制的本质要求。要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走极端必然导致短板效应,所以至少是一个平衡摆,摆动的幅度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既然行政实践中三者并非一如既往的均衡配置,故而行政体制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在此。
1 理论综述
目前,西方的行政改革主要是受治理理论、公共选择、新制度经济学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的影响。
2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是21世纪国际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它所提倡的一些价值日益具有普遍性。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也在曲折中向前发展。治理和善治理论正是这种世界性潮流和发展趋势的产物。
治理理论中的公私部门之间以及公私部门各自内部的界限均趋于模糊。笔者认为,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单纯地依靠政府的权威或制裁,它所要创造的结构或者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要领先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在公共管理领域里,私营部门、社会团体、社区组织等,都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作为参与性主体,解决公共问题。
3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的管理活动,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作用,打破政府垄断,建立公私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从而使公众获得自由选择机会,并认为这是解决政府困境的根本出路。
该理论主要倡导增加服务主体,让私人企业、非营利公共组织等,与政府机构一道来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其次,创造市场机制和形成竞争格局,用公私组织之间和公共组织之间的竞争服务来为公众提供“用脚投票”的机会。再次,还要破除垄断,允许不同组织之间在职能和管辖范围上重叠交叉。
4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当代国外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影响很大。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是将政府治理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把私人企业的各种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组织与管理的重新调整来增强政府的活力,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实现政府治理的效率和效能。
5 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改革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从内容上看,主要是调整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和改进管理方式,设计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权力下放、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法治交涉,以及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从过程上看,改革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需要按任务分阶段进行,其中大约每隔5年进行一次,至今已有6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标志着中国行政改革的各重要阶段。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是最近一期的改革,也是备受瞩目的一期改革,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实行综合设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中央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央机构从来都没有成功地精简下来,裁汰的人员总是处于总体整张的状态。即使是最近的两次改革,都是下了大决心、花了大力气、动了大手术,但并没有解决“有效有限政府”的社会发展需求,也没有将政府落定在成本低下、绩效高企的格局之中。相反,由于没有有效划分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的空间界限,确认三者相互不能替代的独立功能,在后备劳动力选择服务单位的时候出现政府机构“这边风景独好”的景象。所以,中国的改革反倒有了例行公事的趋势,那么民众究竟还能不能信任政府?
6 政治改革主导行政改革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有一个好处,就是将经济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密切的联系起来,而行政体制改革也正在不断地为经济提供更好的效率和服务。但是它有一个误区,即将政治改革和行政改革截然地割裂开来。但是,行政体制改革确确实实是坐落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点之上的。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两分法的精神本也不是将两者完全割裂,而是为了更高效地推行才作出的区分。
人们之所以将中国政府体制改革进行单纯行政化的处理,是因为这种处理回避了在中国目前政治状况中难以处理的政治难题。对于目前中国来讲,难以处理的政治问题既体现为政党意识形态与社会运行状况的直接对峙,又体现为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重建与社会权利诉求的正面冲突,还体现为国家的伦理资源亏空与社会普遍的怨恨情绪集结相形而在。因此,这些暂时难以处理或者解决的问题则不得不被排除在讨论或者研究的范围之外,人们则不必花大力气去重来。
单纯的行政视野中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从狭义来说就是相对简单的技术层面的操作行为。为了经济发展,为了提供效率,大多数的文章都围绕着政府行政人力资源管理、审批制度管理、公共服务改革、行政绩效等这些相对技术层面的问题上阐释中国目前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他们大多都忽视了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出发基点的政治问题。舍弃政治前提谈论政策弊病,就好似舍弃分析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而直接研究其短期走势。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因为人们缺乏这个能力去解决暂时无法解决的政治问题而被迫适应只研究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途径。这是无奈之举,同样也是危险之举。
因此,我们不得不从政治主导行政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政府体制改革问题。作为政治问题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需要我们在政治的结构要素上具体分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政治体如何提供行政体以存在理由和运行机制的角度分析行政体制的问题;从政治的结构要素上分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意味着我们必须清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诸政治要素对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具体作用与实际影响。
7 行政体制改革的合法性保证
现代国家结构的合理划分,政府环境而言,是政府、社会与市场的三分结构,三者各司其职,交叉影响,从内部而言,是一个国家权力内部分工合作的关联性结构,其中又包括横向和纵向的结构。
我们知道,国家权力必须在暴力机关的支撑下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但是这不代表其有无上的权威,也不代表其就是万能的。政府不能越出权力领域进入市场-价格领域和公民-社会的自治领域。三个领域都有其自己的治理原理,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而政府扮演的角色不是划桨者,而是掌舵者,供给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法律法规章程,因势利导,使三者处于良好运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之中。
作为行使行政权力的政府部门绝对不能是一个自说自话自己自为的机构,为了阻止像前几次改革中精简机构后却反弹膨胀的现象,笔者认为,行政机构如果需要变更其设置,无论是机构称谓的变化,还是机构数量增减、行政人员的招募与行政预算的审批,都需要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批准。我国的权力是人民的,人大就是代表人民的权力机关,政府的行政权是人民授予的权力,就必须要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否则其改革就丧失了合法性,浪费了社会资源,如何让人民再对其信任?
大部制的改革从另外一种角度而言,是要集中和统一权力,这就消除了原本存在的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也许我们考虑到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云云,但是,当国家权力习惯在建立规则、执行规则与捍卫规则严肃性上的权力分割制衡尚未落实的时候,合并成大部制后,权力集中,反正更加难以制约。原本部门间的竞争或许还能让消费者受益,而统一后的权力便随时可以野马脱缰。
8 核心职能的转变
《意见》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这是相当智慧的。这次改革将转变政府职能概括为四个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法,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将思想和理论更加细化,更加具象,才能彻底有效地解决政府缺位和越位的问题。
政企要分开和政资要分开,其实归根到底是一码事――权力和利益要分开,其原因就在于现在的体制负载不了原有体制需要而制造出的利益格局。类似于中石油和中石化,这样的利益集团是原有的体制需要应运而生的。国有经济仍然被认为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现在的经济却需要市场力量来推动和发展,两股力量的矛盾和冲突之下,某些畸形的就被制造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国家所有的东西和个人所有的东西完全是两码事。修一条路,地底下是国家的,但不值钱,值钱的是路两旁的房地产。是没有得到钱的,得到钱的是业主。不是收涨的钱,而是收土地税。
在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国家一社会一市场三者分立以及各自遵循不同运作的规范。此前我们是由一个行政逻辑让市场和社会分离,打着国家名义强力推进市场经济形式,对市场造成高度垄断,市场是畸形的,这叫市场的国家逻辑。社会的处境也是如此,中国的社会实际上是高度行政化的社会,并不存在真正自治意义上的“社会”。政府不能越出权力领域进入市场―价格领域和公民―社会的自治领域。政府应该提供给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法律法规章程,因势利导,使三者处于良好运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之中。这才是政府职能所在。
参考文献
[1]颜廷锐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行政体制改革;探究
一、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及背景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2006年,世界银行对印度共享式增长的报告中,亚洲开发银行将包容性增长界定为“机会均等的增长”;2009年,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的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 年9月16日,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的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中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国内学者俞宪忠认为其意味着制度公平,增长意味着效率,包容性增长涵括了制度的基本效能——公平与效率,包容性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三者之间的有机协同,具有显著的民本主义发展旨向,更关注民权民生,更能满足民众权利发展的制度公平诉求。包容性增长的内在含义即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目前我国是政府主导型社会,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要下决心对行政进行改革,这样我们的政府才能变为一个真正民主的政府,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
二、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现状
一是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群体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态度。要想深入的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就必须建立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和机制,能够使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这就需要高水平的行政人员,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等。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和福利制度改革。而这种改革的阻力往往来自公务员队伍自身,他们势必会因为利益的多寡而对改革持不同态度,所以这种改革既有像公务员群体倾斜的可能性,那么得到其肯定和支持也是肯定的。
二是行政体制改革进程中上下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行政体制改革涉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当然也就自然关系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那些制约、规范政府权力的改革,削弱地方保护主义的改革等,地方政府所持的态度也是消极的。地方政府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态度关系到改革的成败,能否科学、合理地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是行政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我国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具体举措
一是明确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推进的,随着改革深入,内部阻力在地方政府改革中也越发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制度,来逐步消除这种阻力。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应明确几个大的方向: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绝不能脱离法制轨道;第三,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第四,正确理解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二是推进我国服务性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建设。现阶段我们应大力建设一个透明的、参与的政府,尤其应加强公民参与,公民参与与实现民主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公民,只有在公民参政的工程中,政府才能有效了解公民的需求,以及如何提供这种服务。其次应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构建法治的政府,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其基本要求是组织法定,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捷、诚实守信。概括说来,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努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要求法律、法规、规章要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权益受到切实保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的要求,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公正执法、奉公守法。
三是形成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党的十七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权责一致,就是要做到有权必有责,实行权责对等。分工合理,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避免职责交叉,政出门多。决策科学,就是要健全各级政府决策机制,获制度上保证决策内容和决策机制的科学,就是要保证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执行。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强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监督有力,就是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福利。
四、结语
天下赢家 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求社会更合理、更公正。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的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在公共政策决定、公共预算制定、干部选举过程中推动民主化进程,让老百姓有充分的参与权,让公共行动做到公开透明。
未来一段时期,我们更要要按照包容性增长的思路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观,将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具体化、规范化,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提升行政体制改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永忠;《包容性增长理念及现实意义》[J].理论与改革;2010(6)
[2]同巨平;《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J].传承;2009(10)
关键词:财政体制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各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财政体制,并且在全新的财政体制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优化。下文将首先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分别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之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开支以及日常的收入,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不能随心所欲的管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当前财务管理开展的情况,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财政体制改革内容,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下文将以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提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依据以及保障,必须要全面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的实用性,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才能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许多地方都不够健全,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完善。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并不能满足新财务制度改革的要求,部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所掌握的财务管理工作技能也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相差甚远。而且从目前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负责培训的员工数量越来越少,并且他们的职位是会受到领导意愿影响的。会计工作人员如果个人素质不够,或者是个人意志力不够坚定,可能会出现各种违规操作的情况。所以必须要提升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以及人才聘用机制等,这些对行政事业单位未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缺少会计人员监督管理工作机制
如果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强度比较弱,可能会衍伸出一系列的问题。会计工作人员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单位、来自社会的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构件监督管理评价机制,结合一些奖惩措施,可以起到较好的监督管理效果。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落实性较差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为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科学化依据。但是从传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来看,与当前社会发展背景相差较大。新财务体制改革让各单位以及各个部门的职能不断的细化,并且一些新技术也在不断融入到其中,影响了财政管理工作方式,并产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手段。
(四)管理理念落后
传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思想都是比较落后的,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以及财政情况都出现了一些变化。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情况来看,财政运作规则虽然在短期内部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依然要跟着时展的节奏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大部分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至今仍然不重视管理条例,并且也没有对新更新的各种条例加以重视,导致新条例无人学习、无人培训。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会计管理工作人员思想理念难以更新,进而产生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
(五)财务不公开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并不能面向全社会公开,甚至于部分监督部门都没有提供真实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会导致出现十分严重的后果。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财政体制必须要满足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单位就必须要提供出可以满足民众要求的各种材料。行政事业单位要尽量将财务面向社会。传统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财务监督部门日常监管力度比较弱,对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强度不足,经常出现专项资金支出、专项资金使用随意等问题,导致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最终影响财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果各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做到财务公开,向公众展示出其内部资金的流动走向,就可以很好的避开这些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改革方式
(一)行政事业单位新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根据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开展。想要构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的财务体制,就必须要打破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要先优化内部用人机制,并培养一些符合当前时展情况的人才。老会计也可以参与到培训中,不断优化老会计自身知识结构类型,争取将其职业道德和会计技能技术相互结合。
想要构建全新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还要综合行政事业单位,利用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利来提升监督力度以及相应的奖惩工作机制,不断对监督行为进行完善。会计工作人员也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严格的要求自身,不断的学习一些新的会计工作知识点,保证会计工作可以正常开展。如果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构建适合单位内部使用的会计人员奖惩工作机制,可以让一些比较优秀的人员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还可以利用惩罚等措施,对一些工作不积极或者个人能力不够突出的员工进行处理,起到警示的作用。
(二)优化管理理念
优化管理理念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发展的关键部分,如果没有及时的更新管理理念,必然会导致体系结构实用性不足,所以只有在思想层面以及财务管理层面上彻底的改革,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观念层面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也要打破传统管理工作理念,利用一些全新的技术以及软件来实现财务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效率更高,而且信息化水平也比较好。利用新技术来实现财务管理,还可以提升财务核算工作效率,打破传统会计工作核算方式,提升核算功能,最终实现预测一体化目标,让财务管理可以真正的做到系统化。
(三)优化检查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盖度关注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环节,所以要不断的优化其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提升检查力度,这些对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想要检查财务状况,首先要清晰的掌握各种财务票据制度,如果票据制度并不完善,必然会影响到检查的头绪。票据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开展情况不断的完善票据年检测工作制度以及公开承诺工作制度,明确票据的公示制度。利用各种制度,强行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票据检查强度,让各种票据可以曝光在纳税人的面前,而且相关的部门在对其进行检查时也比较方便。不仅要完善票据制度,同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还要组织工作人员对票据的金额水平进行检查,避免出现各种的问题,还可以控制票据,减少乱开票据几率,保证资金为民所用。全面提升检查力度,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在新财政体制下更好更快的实现财务管理改革,并且还能保证单位的各种款项落到实处,进而保证专款可以专用。
(四)财务预算
传统财务预算管理,比较关注管理环节,对预算环节并不是十分关心。但是预算对财务管理起到的作用实际上是十分重要的,在财务管理各个环节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通过预算的方式来提升其准确性。根据预算金额来申请各种项目活动款项,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做到专款专用,还能够掌握企业项目资金的实际走向,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钱款流动性以及财务资金运行有效性。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会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质量,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财政预算,所以要构建符合当前时展的新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并更新财务管理工作理念,全面提升检查力度,关注财务预算。
参考文献:
[1]吴松子.试析改革新财政体制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J].现代商业,2013,09:231-232
[2]常本晰.试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J].价值工程,2013,13:176-177
[3]肖景毓.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8:168-169
[4]王虹.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研究[J].商,2015,18:86
[5]徐丽峰.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