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个数除以小数

一个数除以小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个数除以小数

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第1篇

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四层隔板托起许多好书。

瞧一瞧吧,前人留下了——多少故事:大闹天宫,查抄贾府,草船借箭,武松打虎,农夫和蛇,白雪公主......

从书中,我认识了李白,看见了杜甫;知道了司马迁受尽酷刑著《史记》,懂得了蒲松龄借鬼狐发感触;我为曹植叹息,替岳飞痛哭......

是书,让我了解了中外灿烂的文化;是书,为我拓宽了走向世界的道路。我爱生活,我爱读书......

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第2篇

传统的初中数学作业中存在很多弊端,导致了学生不能认真完成作业,作业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例如,① 作业形式较为单一。传统数学作业的布置以书面作业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极易产生一种乏味枯燥之感,把作业当做任务来应付了之。② 作业不分对象、不分层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是针对全体同学的,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需要完成的是同一份作业,这恰恰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③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作业只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忽视了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作用。这不利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的思考能力与解题能力。④ 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作业中的数据资料以及需要回答的问题大都由教师或者教材提供,学生只负责寻找解题方法并得出答案。这种作业模式让学生对一切问题只能无条件接受,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也不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针对传统数学作业中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对初中数学作业进行改革。

(1)丰富作业形式。① 知识类型的作业。这是数学作业中一种最为基本的作业形式。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或者一节课之后,教师根据知识点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这种作业类型的缺点就是过于枯燥乏味。这时候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足够的自我设计、自我学习的空间。学生自己编写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热情,提高作业的质量。② 合作类型的作业。“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应该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一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寻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③ 阅读类型的作业。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经常性的组织学生开展数学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并且通过小板报和小海报的形式展现出来。事实证明,这种作业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借助课外实践增长了数学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④ 生活类型的作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注重作业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吸取经验,完成作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从而重视数学的学习,增强数学的学习兴趣。

(2)分层次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划分为A、B、C三个层次,把作业也分为A、B、C三种类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同样的题目,但是提出不同的解题要求,比如提出同一个题目,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寻求多种解题方式,成绩一般的学生找到两种解题方法,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则只需要解出答案就可以了。

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 兴趣 个性

近几年,学校不断加深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美术教育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尤其以美术教育观念为根本问题之所在。如今,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着陈旧的美术教育观念:一种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基础教育与知识文化教育而忽略了美术教育;一种是片面地追求专业技术的培养,只重视美术教育而忽略了知识文化教育。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快节奏的社会,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全面发展的专业化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以前的教育观念,真正发展素质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学习和认识美术的起始点,我们应认识到,美术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画家和从事美术专业的人员,更多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个性思维的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中学美术教育,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以传授学生绘画技法为主,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史论知识,或者更多地了解美术各方面的内容。

小学美术教育拥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它既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起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参照重点。我们的教育对象将来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所以我们对学生实施的不应是专业美术教育,而要教给学生一种创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深层次、浅层次等);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的一环。”比格斯认为:“虽然有各种因素影响学习的结果,但主要的因素还是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有的学生画画不好,但他不是去找教师或同学请教该如何去画,而是让其他同学帮他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长期以来他的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不正确的。再如,学生在学习水粉课的时候,自己不去思考该怎么调配颜料,而是直接用别人调好的颜料,我问他为什么自己不调,他说:“别人调的颜色好看,自己不会调,又怕比别人慢了,就直接用别人的颜料来画自己的画了。”这也是由于依赖性的学习心理造成的。在传统的美术课程学习中,学生早已习惯了教师讲述、演示,教师把所有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都告诉学生,然后学生照着去做,而不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要我学”和“我要学”的根本区别。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兴趣

所有的美术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对于美术并不是很有信心,他们把美术学习当作是对自己外加的负荷。为此,我们要设法将美术变为学生想学的,或者说是变为学生内在的学习行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美术本来就应该是件快乐的事,要让学生对美术课程感兴趣,就要让他在学习美术的时候感到快乐,不要把美术课当成是一种负担,而要当成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

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教师应该尽可能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学生在获得这种体验之后,他就希望重复这种快乐的体验,期盼下一次的美术学习。另外,教师在其他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这样一方面能够刺激他们学习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课堂丰富起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他们看到的万物都像童话王国里的故事,不论什么事物都充满神奇且富有梦幻的色彩。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充满大胆的想象和个性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和他们探讨美丽的世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只要有创新,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创新性的想法说出来,并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表扬鼓励,使这些学生从自己的创作中得到快乐,从而产生更浓厚的创新兴趣,以此带动全班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个性的塑造与培养

在小学美术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一定会受到学生自身个性的影响。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及创造力的培养外,更应注意的是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

现在的美术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去观察,去体验生活,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表达自己。教师应该尊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独特见解、思维,把学生个性化的绘画语言理解为学生特有的语言。小学美术的学习是在接受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学习绘画技法,学生如果能够独立思考,将对事物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就说明是他自身个性的表现。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美术天地中自由地发挥,大胆地创造,尽情地挥洒自己的个性。

小学美术教育既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要培养他们的个性及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把儿童看作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让他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美术课程教学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地学习、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融入新的教学观念,使小学的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走出传统教育的樊笼,开创一片新天地,让孩子热爱美术,享受生活中的美,让美术课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绽放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走进课堂――美术新课程案例与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管理 高校艺术教育 科学 创新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方向,这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产生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旧有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必须紧随时代,树立“科学、和谐”的主导思想,遵循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满足艺术教育管理的特殊要求,建立以科学化、创新化、和谐化为核心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保障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获得重视,一方面满足了“艺考热”下当代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需求,一方面顺应了艺术学科更加细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不可否认的是,革新艺术教育管理的理念成为众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者的第一选择,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也有了一定的成绩。随着高校艺术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还形成主渠道和多种辅渠道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如以校、院两级教育管理方式为主,并在一些专业上针对学生特点和高校培养目标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

与此同时,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还是存在一些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其中有些还是管理中的“顽疾”。例如,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管理上的疏漏,学校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艺术教育管理体制没有建立,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的部门,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导致其效能低下、职能混乱;艺术教育管理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经费投入和使用等依旧无法获得足够的保障;艺术教育的正确导向并未获得高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依旧以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教学;不能合理地把握对学生管理的尺度,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等现象。由此可见,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要构建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必须取得一个共识,那就是艺术教育管理不同于普通教育管理,尽管可以参考一些通行的管理思想与原则,但更多的是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艺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功能,管理机制、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科学协调、有效联动成为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的着眼点。

二、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策略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状况,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就必须走制度化、创新化、科学化的道路。高校通过运用先进的制度化管理,建立一个科学化的艺术教育管理系统,进行教学情况信息反馈、管理决策,继而实现艺术教育的全方位、创新化管理。

(一)制度化

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大力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体制革新,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要做好制度化管理,就必须综合考虑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完整构建教育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分配奖励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理顺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为高校艺术教育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度化的建立首先是建立规范化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这也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建立呢?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高校应成立以主管领导任组长、科研教务财务有关部门参加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资源,制定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推进艺术教育发展;二是高校成立独立的艺术教育实施与管理机构,以独立的部门来运作和实施艺术教育;三是建立健全各行政教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高校艺术教育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这需要各部门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

(二)创新化

创新是整个社会的主题,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之一。要使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尽快步入科学化的轨道,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必须优先考虑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化这一关键性课题。艺术教育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可延展性、价值性,这与创新的内涵完全一致,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化必须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优势和特色。要做到艺术教育管理的创新化,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第一是注重地域性艺术特色教育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将历史的资源和现实的艺术情景融合,才能凸显自己无可替代和不可模仿的优势;二是注重高校内部艺术课程设置上的特色性,在推陈出新建设优势学科的同时,寻找突破口,把学科建设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可以将素质类艺术课程作为通识课程,技法类艺术课程作为选修课程。

(三)科学化

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的合理运行必须置于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指导下,例如,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对教育工作做出客观公正评价、给予科学的教学评估。艺术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要求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现有的科学策略、先进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科学化的管理,一是管理工作者要制定科学而有效的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艺术教学人才队伍建设、艺术科学研究、艺术活动开展以及管理保障等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二是艺术教育管理部门应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做深层次的设计和长远的规划,在艺术课程的设置、艺术教育的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的特点,突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三、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法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要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全面、系统、科学的艺术教育管理方式,以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法以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为根基,以艺术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为考量,以效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着眼点。

(一)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艺术教育管理者和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艺术教育活动持续开展的“再生性”动力,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艺术教育活动,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其积极性。高校艺术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其积极性是艺术教育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学生作为受教者,对学生的激励能够实现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者通过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和提高艺术教育质量。

(二)加强考核评估

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保证教学检查与监督的常规化,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管理的基础手段;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系统,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客观评价,总结经验,为今后改善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再次,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奖励先进,激励后进,使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师资队伍

为了契合艺术教育体制革新进展的新需要,我们应该以创建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和新手段来激活创造力,完善与健全艺术教育管理系统。其中,师资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是最为重要的途径。高校需要加强高校艺术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构建起一支过硬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之对应的,形成新教师、中青年教师、教学名师的合理梯队,有效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科研促管理

优秀的科研工作有助于保障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高校艺术教育需要及时总结成绩,提炼出新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和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完善,这需要用科学、和谐的观念来规范高校艺术教育科研机构的设置和研究工作的开展。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应该积极动员、组织广大高校艺术教师开展高校艺术教学科研工作,从中构建各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拓展艺术教育管理的范畴,丰富其内涵和手段。

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艺术教育对目前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艺术教育管理理念和构建新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是保障高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有担当改革先锋的意识,为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更多的智慧与资源。

参考文献:

[1]闫树涛,王东兴.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未来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一个数除以小数范文第5篇

在笔者所就职的中医药高校中,公共影视艺术课开设历史已逾十年,在这十余年的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地暴露了出来。例如,课程定位与结构不合理,鉴赏作品选择随意、针对性不强,考核方式、评价标准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在近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做了一定的程度的改革和探索。

一、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清,理念较为陈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就是指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2]。高校公共影视艺术课是以影视艺术为具体对象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其定位应该是通识教育课、艺术素质课。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理念的相对落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干扰,加之课时不足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教学实践违背课程定位和目标,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正确理念背道而驰。

2、教学方法不合理,理论与鉴赏实践脱节

传统的公共影视艺术课大多是采取面授理论知识与影片观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面授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相对完整性,而缺点则在于面授的理论知识常常无法与鉴赏环节有效对接,造成课堂面授枯燥乏味,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造成冰(理论面授)火(影片鉴赏)两重天的尴尬局面,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影视作品的鉴赏中去,从而无法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3、鉴赏影片的选择较为随意,针对性不强

一方面,?影艺术诞生至今已有超过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在电影作为艺术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经典作品;另一方面,每年新创作生产的影视作品又层出不穷。这样一来,巨量作品与有限课时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这个矛盾要求教师在选择鉴赏影片时一定要从课程出发,从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孤芳自赏,更不能随波逐流,要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

4、考核方式、评价标准较为单一、陈旧

公共影视艺术课在考核和评价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沿用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课程考核方法与评价体系,如课堂考试或课程论文等,过分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点和完整知识体系的记忆和掌握。这一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可以说是较为符合大多数课程的要求的,但是,对于公共影视艺术课来说,其并不符合通识教育的内在要求,显得较为单一和陈旧。

二、课程改革路径

针对公共影视艺术课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

1、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与课程结构,从侧重系统性的知识传授,到侧重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公共影视艺术课的传统教学方法更侧重于影视理论、电影史等方面的系统性、成体系的知识传授。在中医药高校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以医学类专业学生为主,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他们而言,课程的定位应该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应以拓宽知识视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思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做出了如下改革尝试: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摒弃系统性、完整性的知识体系,围绕具体影片构建知识体系。具体做法是,树立鉴赏活动在教学内容中的核心地位,使影视理论、电影史、影视批评等相关理论知识紧密围绕在具体作品和对具体作品的鉴赏活动中,从而使理论讲授与鉴赏实践更为紧密的结合。例如,课堂放映了某部影片,理论讲授就紧密围绕这部影片展开,抛开电影史的时间逻辑和影视理论的体系框架,只讲授与本片和本片鉴赏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其更好地为鉴赏实践服务,从而更侧重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方法上,革新课堂面授理论知识+影片观摩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以影视鉴赏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每次课,学生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先欣赏具体影片,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鉴赏实践,理论知识只讲授与鉴赏实践相关的电影理论、电影史、批评方法,与影片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理论内容全部忽略。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说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存在一定欠缺,可是它更注重鉴赏实践,更加侧重于学生影视鉴赏实践能力和具体操作能力的训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前文所叙及的“冰火两重天”尴尬的课堂窘境,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某次课鉴赏影片为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先放映影片,继而在后续鉴赏实践中,围绕影片为学生讲解阮玲玉及其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中的地位,继而从影片纪录与虚构融合的表现方法入手,为学生讲解再现与表现的美学观念以及二者的互动与融合,最后再从女性意识和个体生命的角度为学生阐释影片。总之,贯彻以鉴赏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为鉴赏实践服务。

第三,以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正确理念为指引,在教学目标上,革新以往过于重视知识掌握的弊端。“通识教育”,意为“全面的教育”,或“综合的教育”,“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人’的培养”。[3]基于此,公共影视艺术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抛弃以往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陈旧思路,而调整为培养和提升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高度重视鉴赏影片的选择

影视艺术是以具体、鲜活、生动、感人的影片作品为载体的,上文已经陈述公共影视艺术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层面的革新思路,提出以影视鉴赏实践为核心和导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样一来,鉴赏对象也就是影片的选择就成为了关乎整个教学活动成败的重中之重。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思路:

第一,如何对待经典影视作品?电影艺术一百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影片,从欧洲艺术电影到好莱坞类型电影,从伯格曼、费里尼到黑泽明、斯皮尔伯格,佳作名导数不胜数。公共影视艺术课当然有责任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这些作品,宣扬艺术电影。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要注意度的把握。有些任课教师出于自身影视专业的背景,对这类艺术气息浓郁的影片较为偏爱,对非文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取向考虑不足,授课中大量以这类影片作为鉴赏对象。因为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和课时所限,导致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使得鉴赏实践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笔者看来,对经典艺术电影应该采取少而精的态度,鉴赏影片不应全部局限在这一范畴,以内容和形式上易被学生接受和产生共鸣为准则,选择一到两部即可。

第二,影片的选择注重时效性和话题性。影视艺术既体现在电影史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中,也体现在“正在进行”的电影创作和生产中。每年,国内外都会上映无数影片,有些影片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成为一段时期内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社会话题甚至是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影响巨大。笔者认为,公共影视艺术课中的影视鉴赏活动应该为这样的“话题电影”留下空间。一方面,这类影片因其时效性和话题性能够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另一方面,这种选择能够使影视理论知识、影视鉴赏活动与“正在进行”着的电影创作生产实践产生关联,更加“接地气”。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这一选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三,因地制宜,选片凸显不同地域、不同院校的自身特色。我国幅员辽阔,高校众多,不同地域和学科类型的高校之间差异巨大。因此,公共影视艺术课在选择鉴赏影片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而凸显出不同地区、不同学科背景院校的自身特色。以笔者自身为例,笔者任教于陕西某医学院校,选择鉴赏影片时,一方面笔者会从地域特色入手,选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一些中国西部电影佳作;另一方面笔者基于所属学校的学科类型,会选择一些与中医药题材相关的经典影片,如赵丹主演的《李时珍》等作为鉴赏对象,从而在教学中体现出地域和学科类型的不同特色,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评价标准,从单一的知识性的考察到评价方式、标准的多元化

公共影视艺术课过去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侧重于对知识点识记的考核,在方式上多为开卷或闭卷考试,按照传统标准试卷的来设计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等,以识记为主。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把艺术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仅仅考察了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能力,而对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则没有涉及,更遑论用艺术洗涤灵魂,陶冶情操了。基于此,笔者在学校相关规定和制度许可的框架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有益尝试,实践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和方式,例如,将学生影视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实践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以学生创作的“微电影”、“mv”、影评文章作为考核其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的对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