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沁园春长沙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情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多媒体的运用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的引导下去体会、理解知识。
例如我在讲解《离骚》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屈原的生辰,原文“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等古汉语,光靠老师讲,学生始终无法理解,单纯的翻译始终有些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运用多媒体,就容易的多了,播放《百家讲堂》中的一期节目,对屈原生平的介绍,再配合适当的讲解,学生在历史史实的图片和故事中,生动具体的感受到屈原的人格魅力。至于古汉语词句也就迎刃而解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
例如教学高一《沁园春·长沙》,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首先诵读: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长沙》课件中的朗诵,能表现词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研读: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长沙》的方法,去鉴赏《沁园春·雪》,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
三、构建阅读情境,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朱自清《春》一课教学时,作者对初春的山、水、虫、鸟、草、树、风、雨、人,写得何等全面而仔细。在课文中他巧妙把感受描绘城一副新鲜、活泼的春景图。这时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小组中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浏览“聆听春天的故事”教学网站,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摄影、春天的童话等等,为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有兴趣的自主浏览,从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与课文《春》的距离。
四、拓展学生思维,丰富教学信息。
传统教学“封闭式”的教学弊端之一,是就课文讲课文,跳不出“书本”,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提高教学效率。当今时代,知识激增,信息爆炸,要获取丰富的知识,就必须拥有丰富的信息。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让学生透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评《山行》一文时,多媒体展示出原文的重难点,让学生观赏诗人笔下的秋景。然后再展示历来古人笔下的秋思。让学生各抒己见,联系到关于秋的诗,比如《宿建德江》、《枫桥夜泊》等。由此可见,多媒体对拓展孩子的思维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多种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拓展儿童的想象力,涵养儿童的美感。”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心理学家研究也告诉我们: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投影,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教学《桂林山水》,我利用七张幻灯片进行演讲。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漓江水平的像一面镜子,有跟前一直伸向远方。近处,小船荡游漓江上,水流无浪,倒影不曲,真可谓是静啊!接着指导学生继续看幻灯片,让学生说出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水底的沙石清楚可见,倒映的树木像在镜子里一般……水真清啊!漓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又从投影的色彩中理解,“犹如一块无暇的翡翠”。使学生对桂林水“静、清、绿”的特点有了正确形象的认识,犹如身临漓江。
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学习内容的理解,做到读写结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优化 语文课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创立,把语文教育带进广阔的天地。由于语文课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本质特征,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整合正为深化素质教育中的一新亮点,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好现有的多媒体网络设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优化学习资源,激发语文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媒体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定模式,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功能,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如:在《秋魂》的教学中,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与学生脑海中的秋天是否一样。而大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的肃杀、凄凉的景象也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而这些光靠教师口头说说,学生是领会不了的。教师收集这些内容的图片或音乐风光片放在自己网站上,再将它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秋”之美。教师只需在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对“秋魂”的理解,了解文章的主旨即可。
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先欣赏《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图片,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的学生自主诵读,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接下来对自学情况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最后进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
三、创造学习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网络教学借助虚拟的网络,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使语文课教学发生质的飞跃,它丰富的形象、艳丽的色彩、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结构和运动形式、自然风光、事件场面等主动展现出来,还能对运动的声音、制作流程加以记录和重放,同时这些信息提取与筛选超文本方式,使老师演示、讲授融为一体,重难点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也从单纯语文知识讲授进入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信息素养广阔境界,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例如初中语文《枣核》一课用多媒体和网络支撑,把语文搬进网络教室,采用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1)创设情境: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打开问题,思考后进入公共讨论区,交流大家的答案。(2)合作探究。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整合,设立专题讨论区,请同学们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个人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展示自己的成果。(3)自主探究。可以列举并结合课堂学习的收获谈谈自己的感受。亦可通过网络搜集海外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在专题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环节集学生语文表达、思维训练、人文社会、思想教育、综合实践于一身,同学们乐于参与,善于实践效果很好,帮助同学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模式,对他们后继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小结
语文课的特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获取与保持;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创新思维,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再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自主研究,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参考文献:
1 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J];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教师 主动性 创造性
高中语文新课改倡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内核,通过组织各种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我国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按照课文顺序进行理解,在考试之前组织学生们进行背诵。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难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所以在新阶段,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们的整体学习水平。本文试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微课”模式,发挥教师主动性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们录制一个几分钟的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所要讲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使学生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促进后面教学内容的学习,提升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
例如,在讲高中语文(人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读文章,掌握文章中多次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特点,结合他的身世背景,感悟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给W生们播放一个自己提前制作好的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讲述了本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即“马丁路德金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一个演讲?他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争取平等和自由?这个演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对受压迫的黑人民族有什么影响?”教师给学生们展示了小视频之后,学生们基本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大致了解,对演说的结构也有了一个宏观的印象,便于后面的整体感知。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分析马丁路德金的身世背景,以及他生前采取的一些争取平等和权利的措施,给学生们分析整片演说的行文结构和语言特点,很轻松地就完成了教学目标。“微课”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点,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高效学习语文,从而提升了学生们的整体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发挥教师创造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教学方式,以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提升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课堂的高效进行。
例如,在讲高中语文(人教版)《沁园春・长沙》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作者的身世背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分析具体的描写意象,对本词进行鉴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上先给学生们播放《沁园春・长沙》的视频剪辑和课文的录音,使学生们用心感受作者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描写的独到之处。这种视频剪辑的播放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兴趣,把学生们的思绪带到了课堂中来。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了解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时代特征,其次带领学生们找出整首词的写作线索“立、看、怅、问”,并分析具体的意象,体会作者的表达用意,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切赞美以及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由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了学生们对课堂的整体参与性,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促进了学生们的有效学习。
三、设置具体教学情境,发挥教师主动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一些课文的主题比较复杂,学生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们设置一些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们更直观的教学表达,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高中语文(人教版)《故都的秋》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读整篇课文,通过寻找一些具体的意象,分析作者是怎么样来描写故都的秋,同时如何把故都的秋与南国进行对比,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们展示出有关“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的精美画作,使学生们进行欣赏,同时找出一些不同点。之后教师给学生们讲述文章每一段的具体段意,理解整篇文章的含义。另外带领学生们理解“故都之秋”所赋予的情感内涵,体会作者“用衬托,取景,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担忧之情。”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们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们在可见的、可触摸的教学环境中深刻感受所讲课的具体内容,从而促进学生们的理解,提升学生们的整体感知度,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设计新型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首先,引进“微课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其次,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们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音乐和视频,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轻松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们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们在可见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和分析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完成一节完整的语文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给学生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们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玲双.浅谈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5,(08).
一、转换角色,势在必行
语文学习的阶段性非常明显,如从小学到初中,重点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能力,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的主体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学生的自主意识是相对薄弱的。也就是说,学生只需接受,无需有多少见解和思想。而在高中阶段,重点已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非常明显,而老师的主体意识相对淡薄,因此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学生自己,老师充其量是引导者。所以,既然中职语文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老师就要把注意力从知识的讲解上转移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再在课堂上搞“一言堂“。如果教师总是从作者介绍、段落分析、概括中心到艺术特色,面面俱到,一一道来,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毫无兴趣,这样很难起到积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颠倒了主次关系。作为主体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学生哪有不厌之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就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迫在眉睫
如今这个时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促使多媒体走进课堂,和师生有了一个亲密接触,也让多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不少学生却在为45分钟的漫长而苦恼,他们说老师讲课就像在念经,丝毫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实际上,作为老师,我们的确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更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以的《沁园春·长沙》一文为例,我设计出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我先展示了一些文人骚客笔下的秋景图,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秋思》和刘禹锡的《秋词》中的秋景,让学生通过大屏幕细心了解各自笔下不同的秋景秋味,然后通过王国维的一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进一步启发诱导,引出本节所讲课文。接下来的朗读、理解、记忆……会使学生感到精神疲惫,此时为了缓解学生的精神状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把已经做好的配有秋景图片、音乐和朗读的课件进行播放,激励广大学生在欣赏跟读中品味伟人笔下别有风味的另一番秋味秋思,然后再进一步讲解、强调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自然就陶醉其中了。这样,在45分钟的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把学习、娱乐、艺术欣赏等融为一体,就会把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成充满情趣的艺术殿堂,其乐融融。
三、开展语文活动,互惠双赢
把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之中,由“封闭型”转变成“开放型”,这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
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有单项和综合之分,可以分散进行,也可以集中进行,在形式上可以走出去,请进来,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进行。学生可参与的社会语文活动很多,比如:节日征文、普通话比赛、文艺汇演、参观读书屋、游览书市……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接触了社会,体验了生活,丰富了语文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也检验和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活动中,每个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也可以检测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也便于制定下次活动的计划,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还可以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成就感,使之受到锻炼。这样,语文课活跃起来了,学生喜欢了,语文教学质量也就有保证了。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细节 平等对话 巧用“意外”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再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上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也需要关注细节?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引用《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一书中赵国忠老师的话:“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和追求。”
多数时候,施教同一教学内容,进行相同的教学流程,采纳同一个教学课件,教学结果为什么会有人欢喜有人忧?我们在听到好课时也跃跃欲试,但真正操作时为什么没有想象的精彩?细思量,不是我们的教学水平有问题,而是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上不够灵动。尤其是当我们碰到“意外”时该怎么处理呢?
【案例】
有一次语文课开始,我让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沙》。因为是下午的课,同学们的朗诵显得无精打采,我听了一遍很不满意,想调动一下气氛,却发现后排一名男生趴在桌子上打瞌睡,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你们的朗诵已经把同学催眠了。”
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那个男同学,在一片笑声中,那名男生不好意思地抬起了头。
我并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话锋一转:“这首词气势磅礴,感情基调高亢激越,要读好确实有一定难度,我们让同学演示一下,看有没有读到位。”同学们都笑了,似乎不太善意,又很是出乎意料。
这位同学尴尬又信心不足地望着我,我把鼓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这位同学,并且播放背景音乐。当音乐响起,这位男生的朗诵也跟着响起来。效果非常不错,朗诵完了,同学们好久才回过神来,接着是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的课师生都很投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效果自然不在话下。
【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课堂上会产生一些“意外”。教师要正视、捕捉课堂出现的“意外”,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根据学生和课堂变化随机进行调整,巧妙地引导点拨,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珍视“意外”,珍视细节,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将不期而至。
让这位同学朗诵显然不是我事先预设的。学生在下午的课堂中表现出昏昏欲睡的状态,影响了课堂气氛,打乱了教学部署,我果断地放弃了原先的教学思路,大胆选择了由违纪的同学朗诵,既避免了因为批评该同学而带来的课堂情绪的不愉快,又鼓励了这位同学,同时也调动了整个课堂气氛,可谓“一石三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课堂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学生给出了自己没有预设的答案,碰到这样的情况,是敷衍过去,无视它;还是巧用“意外”,积极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这些“意外”,教师必须直面,不能回避,或简单化处理,因为它们是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抓住了这种难得的机会,挖掘其隐藏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就会激活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学生犯的一些“美丽”错误,往往又是教学的资源和财富,利用好这些资源和财富,同样会使课堂活起来,使课堂教学进入一种新的境界。试想,上述课例中,教师如果不知所措或避而不谈或横加指责的话,那么,虽然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那不可预约的“精彩”就会失之交臂。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细节就是透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细节将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让我们珍视课堂细节,演绎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