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子的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老子哲学思想;个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老子对于和谐思想的认识,可以说是既全面又细致,包含了个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与思考。
一、个人的和谐
(一)个人的和谐即身与心的和谐。在欲望问题上,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第四十六章》) 以及“益生曰祥。”( 《老子・第五十五章》),是对不懂得知足、贪得无厌者的批判,并认为这种私心、私欲不会有好结果。在现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如此繁荣的条件下,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很有可能对自身甚至家人造成伤害。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在身心修养问题上把握和谐的关系,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对这个国家、社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实现个人和谐的措施。一方面,促进身与心的和谐,要做到少私寡欲、懂得知足,因此老子又提出了“见素抱朴”( 《老子・第十九章》) ,意为要保持自然、朴素、知足的特性,以及“无为”、“好静”、“不争”、“无事”、“涤除玄览”( 《老子・第十章》) 等,强调不仅要保持纯朴的本性,而且要用道的真朴来减少贪欲,从而构建个人身与心的和谐[1]。另一方面,在个人身心修养问题上,老子提倡仁、善,品德的修养。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强调了道为体,德为用,形而上的道与人结合是为德,并特别强调了其中的道。同时,老子还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老子・第八章》)等,希望能够像水一样,不与世相争、不争夺名利[2]。
(三)实现个人和谐的意义。在竞争日益激烈现实社会中,保有自我的品性,坚持有道德的生活,不为了名、利、功等,抛开道德而在人世间相互争夺斗争,破坏应有的和谐。通过学习与弘扬老子所提倡的身心和谐思想,从而保持平和心境、博爱的胸襟、宽容的态度,用开阔的心态与胸怀去面对一切。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自身的身与心的和谐之中去提升境界、享受人生。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尊重“道”。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精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万物,养育万物。这些表明道是宇宙的万物的运行的法则,天道有规律,自然按照规律和谐运行,也道出了自然万物的存在与生长是有其自身规律和法则的。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措施。应遵循万物自然,减少对其进行的过多干预,那种战胜自然、掌控自然的心态是不可取的。就如老子所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等,意思是说,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万物是平等的,不仅要爱惜自己的生命还要珍惜其他自然界的生命。做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通过加强宣传与教育,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并投身于实践与行动中,共同构建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环境[3]。
(三)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在现实社会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利益竞争不断加强,出现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惜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而这种企图征服自然的观念,带来的后果是可怕的。宇宙自然和人类是统一的整体,我们只是整个自然界中的一员,唯有正视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唯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从大自然中得到回报,才能使人类子孙后代源远流长,才能够使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得更加融洽。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制度、人际等方面。在制度方面,老子也指出制度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和谐,和谐也是道的本性。“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第二十八章》)通过制度的约束与制约,从而可以使百姓回归秩序、纯朴的生活,以达到天下安定的目的。在人际方面,老子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子・第四十九章》),要拥有高尚的品格,才能使我们生活在“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的和谐社会当中。
(二)人与社会和谐的措施。要做到在制度上的人与社会的和谐,施政者也要有恰当的方法和明智的政策,从而建立施政者与民众的和谐关系。如果施政者一味的施行暴行,这样只会失去民心,老子曾用“是为盗夸”(《老子・第五十三章》)对这种方式的统治进行严厉的批判与职责,认为应该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爱民治国”(《老子・第十章》)等,也就是以人为本、以民心为重的思想[4];在人际上,人与人之间应做到以德相交、宽厚待人,通过自身道德素质的修养与提升,在社会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增强社会的活力。
(三)人与社会和谐的意义。在现今社会,老子的思想对我国制度、政府职能的完善有着深远的意义。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有利于维护老百姓的利益、提高生活质量等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5]。另一方面,创建民主平等的社会,老子还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七十七章》)等思想。即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在人际关系中,通过自身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提升整体社会的道德水准,从而共同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6]。
综上所述,老子的思想中处处体现了和谐,通过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相结合,让我们了解到和谐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所富含的意义及影响,通过促进个人身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让我们共同生活在美好的家园、享受美好的生活。(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沈素珍.老子论人的身与心的和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4)
[2]彭辉.老子和谐思想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J].天府新论,2009(6)
[3]赵国乾.论老子“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4]孙文娟.浅议老子和谐法治思想[J].法治与社会,2008(7)
关键词:老子;组织传播;治;啬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2-0035-03
老子因史官身份而深谙管理之道,其所道学圣典《道德经》究其实质就是承继和发扬上古流传下来的治身理国之道。老子管理智慧上承三代的治世经验,下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国安邦智慧,其管理智慧具有无为、守柔、和合等特点。具体说来,从当代自我管理、国家管理、家庭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可以沟沉老子的管理精华;而从宏观角度而言,老子管理智慧对组织战略抉择、战术运用、人才选任以及管理者素质养成等具有指导意义,从而全景式展示了老子博大精深的管理意蕴。本文着重探究老子的组织传播思想纲领。
一、老子何以有组织传播智慧
正因为老子的“道”具有普适性,因此,将老子之道放置在组织传播来思考,亦有别样的启迪。《老子》一书的管理智慧为历代帝王将相所钟情,或用于治国,或用于治身,或用治军,或用于治家,不一而已。这正是老子所言“正善治”lJJ(第八章)之意,即正事,正道善于治理。“治”,
《玉篇・水部》:“治,修治也。”《广韵・至韵》:“治,理也。”《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此处的“治”即治理,统治之意。
《荀子・解蔽》日:“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这里的“治”使修养、修饰之意。可见,“治”的基本含义是“治理”,通于管理,包括组织管理和自我管理两个方面。其实,老子的管理智慧往往也不强调这两者的区别,认为两者“一”也。例如,老子提出一套共通的管理模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不尚贤”以防止内部争斗而内耗,表达了人才管理的要义,尊重和使用人才,但不让人才恃才傲物而破坏组织团结。“不贵难得之货”以防止员工投机取巧,损坏组织利益,其基本做法是以平等、民主、自由来实现自我管理,充分照顾员工利益,使之以组织为家;“不见可欲”以防人心混乱。组织之乱乃在人心之散,人心之散乃是见“可欲”之物而不能自制。基本做法是通过建设组织文化,使组织走正道,不为利益诱惑而偏离组织既定战略。优秀的组织管理者――圣人管理组织的基本经验是虚空自我的心意,即保持一颗清明理性的心,不自是,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总之,很有定力。充实自己的内在(腹),行事不张扬,韬光养慧,增强实力。严复日:“虚其收,所以受道;实其腹,所以为我。”不断克制自己心志之奔竞,不轻易为外界事物所诱惑,不斗气,不绪,以柔克刚,不怒不武,以和致胜。强壮自我的骨气,坚持自己的原则。严复日:“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撄;强其强,所以自立而干事。”总之,管理的核心是从常道而言是“常使民无知无欲”,即使员工都能精诚团结为组织目标而奋斗,心无旁鹜,专心致志。而从诡道而言,要出奇制胜,是谓“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从内部治理角度而言是对破坏组织内部即定秩序的害群之马,要给予教训,共同维护组织法度。从外部环境而言,在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过程中,要谨防破坏游戏规则的个别不良组织或个人,因此要有预案以对付之。总之,管理者的工作是“为无为”,将一切纳入计划之中,目的是“无不治”,实现组织目标。国犹身也,治国之道与治身之道共通。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知道,其实,老子管理智慧的核心还是“道”,具体说来,管理有道,管理必合道。管理是一项科学活动,一项系统工程,但贯穿其间的,还是“道”,即凝聚组织和个人意志的是“意义”。丹尼斯・K・姆贝甚至认为:“意义是在传播中产-生的。这就是说,意义既不是通过传播而传递的,也不是个人的解释或在社会相互作用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实体的产物。在一个组织的情境中,传播是意义得以形成并随着时间而沉淀积累的过程。”一个组织的文化及其运作是在“传播”中塑就的,虽然组织管理者有一定的经营理念,理念必须在具体的管理活动,即组织信息的传递中得以贯彻落实,并经组织检验而后为组织成员认同,成为他们自觉行事的内在依据,这才是组织核心竞争力所在。正如台湾大学陈昭郎先生在为埃弗雷特M-罗杰斯(Everett M.Rogers)的《组织传播》所写的译者序中所说:“传播是组织的最重要要素,它是维系组织运作的原动力,没有它,即没有组织。任何形态,每一阶层的组织功能之运行都必须讲求传播技术。无论是社会的、政府的,或企业的组织,其竞争力之达成均需仰赖有效的传播。”
从老子对治身治国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他注重组织传播,只不过,在老子看来,组织传播的顺利进行主要看组织中的领导者的“言传身教”,即通过组织管理者的治身即自我管理来引导组织成员对“道”(即秩序)的遵循,用今天的话讲,是对组织文化的认同。
二、老子组织传播思想的基本纲领
老子月:“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这可以视为老子组织传播思想的基本纲领。
(一)“以正治邦”,组织关系的象征互动
这里的“正”,《说文》:“正,是也。”意为正中,平正,不偏斜。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下》:“《考工记・辑人》注:‘正,直也。’《文选・东京赋》注:‘正,中也。’中、直皆‘是’之义也。”因此,“以正治国”表明组织管理要确立起“正”的组织文化形象,这才是组织传播的常道。海能(E.Heinem)教授认为,组织文化是“有关组织的、通过象征传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老子看来,一个组织无论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一个家庭,要想达到和谐治理,都应秉持这样的基本理念,即通过其管理自身的形象塑造的实现,具体说来,组织的管理者应效法圣人,以圣人的能力和气度自律,而组织成员都能以圣人作为楷模,从而形成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究其实质,组织文化的思想体系层面则是以“尊道贵德”作为组织的共有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道是组织固有的秩序即制度安排和规则制度等,而德则是对秩序的遵从。只有奉行尊道贵德才是成员共同驾驶这艘大船行进于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社会大海,而不偏离方向,达到彼岸的共同规范。因此,老子一直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无论是“中”,还是“一”,都是“道”的另一表述而已。“‘正’,正道;无为之道也。”那么正的反面“邪”,即旁门左道,歪门邪道,又是什么呢?老子接着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
五十七章)忌讳、利器、伎巧、法令一旦多(过度)了就会走向非正道。管理者人为设置禁忌,舍本逐末。如宋常星所说:“一多忌讳,令烦则奸出,禁多则民困,必有妨民之事,使民不得尽力于生发,安得不贫乎?”贫者,一是财富少,二是心力困乏,自然人心难以归附。利器者,权谋也。管理者依赖于权谋,玩弄权术,势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组织反而陷于混乱之中。因此,老子总结出管理的经验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第六十五章)他明确指出,准确把握一正一反,一愚一智的关系,即稽式,是大顺天下的前提。道治天下,以人为本,不是把人当工具。体现出的组织文化模式是“人的文化模式”,即“把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和发展视为内部活动的出发点,组织本身及其结构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把人作为组织的依附以及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组织的决策是在寻求相互协调并达到一致意见的过程中进行的,人员选用和人事安排的基本原则是唯才是举,以每一个个体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为鹄的。”老子反对组织管理者任智和依赖法令,不是不要智慧、权谋,也不是不要法令,关键是这些都不是真正把人当人看,而是把人当成组织破坏者来防,以对立的思维来管理,就会越发对立。因此,老子才会呼吁“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二)“以奇用兵”:组织冲突化解之道
老子在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从组织管理而言,作为管理者侯王当谨守无为之道,让组织成员能够自觉自然地按正常的管理规则行事即可。不过,可能也会出现异常情况,即在注重组织成员白化的自我管理过程中,难免有人违背组织秩序,出现“化而欲作”的情况,换句话说,个人的欲望凌驾于组织利益之上,这时管理者就得发挥“镇”的作用,即约束控制。不过,老子讲究以理服人,管理手段是‘‘无名之朴”,按现代管理学的说法是人性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讲究以心交心,以情感来化解各种矛盾,从而使组织复归到“无欲”的常态。老子指出组织管理要注意化解组织成员的“欲”,即各种利益冲突,使各种利益都得到合理安排,这样组织成员才能安静下来,遵守共同的规则,以实现组织目标。当然在维护常态的同时,老师也注意到管理讲究知常达变,吕惠卿日:“奇者,应一时之变者也。”萧天石解释得妙:“以奇用兵者,奇为正之反。正者,道也;奇者,术也。正以守一为道,奇以多方为术。多方始能肆应无穷,因物变化,与敌推移;其为法也,无穷如天地,不竭若江河……,而‘以奇用兵’,以求立于不败不亡之地,冀有以自保自存也。”对组织管理来说,内部争论和冲突也是不可避免,因此处理这些事情是要讲策略的。这些策略根据斯坦福大学战略与组织学教授凯瑟琳・埃森哈特等人的研究,大致有:其一,在工作中收集比较多的信息,同时把事实作为争论的基础。其二,发展多项可选方案,以丰富和深化争论的层次与内容。此两者的实施要注意专注于问题本身,而非个人的性格、人品。其三,共享一些大家一致认可的目标。其四,将幽默风趣注入决策过程当中。二者的实施要注意把决策构建成一种协作的产物,这种协作旨在为组织找到最佳可行方案。其五,维持一下平衡的权力结构。其六,不通过强求一致来解决问题。此二者的实施注意在过程中建立一种公平和公正的意识。
(三)“以无事取天下”:组织的权力意识
“无事”,老子日:“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取,治也。治理天下当取“无事”模式。用老子的话说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六十章)无事,即不扰,不折腾,亦即清静无为,不争善胜。范应元注曰:“夫亨(烹)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所谓“鬼”者,“阴险害人谓之鬼,此以喻邪恶之徒也。”对于破坏组织法度的个人或组织,为顾全大局,老子亦持杀一儆百。他说:“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第七十四章)为奇者即乱正者,杀之以维护无事的大好局面。“取天下”就要维护固有的秩序,因此本身意味着组织权力的存在。圣人与民之间就存在着权力关系。老子本身追求通过管理者的“无为”来杜绝权力的滥用,即出轨,或出鬼。但出于维护组织利益,“鬼”必须予以清除。道莅临天下,鬼无所遁形,即神气不起来。如朱熹称“若是正道修明,则此不正之气,都消烁了。”
三、老子组织传播思想纲领的总原则
老子组织传播思想纲领的总原则即“啬”字。老子在第五十九章中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他深刻指出治人与事天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两大任务,即维护人的关系和加强对环境的把握与遵循。韩非子注曰:“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l静以归根,归根则复命,故能积德;虚而能容,与道合真。亨利・福特:“作为福特公司的策事长,我告诫自己,必须与各界建立和谐关系,不可在传播上无能为力”。这充分彰显了传播在“治人事天”过程中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传播即管理,管理即传播。
【关键词】道;自然;审美;意境
老子的“天人合一”、“大象无形”、“有无相生”、“奇正相生”等理论,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哲学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老子首先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所提出的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实存性的,不可将它和“绝对概念”、“绝对精神”混为一谈。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不是上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继生万物。
继而,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都应该遵循“道”。“道”具有超越一切名相概念的无限性,故道家美学以“无”为美。“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这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肯定了人为宇宙中之一大存在,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老子创造性的贡献,建立了宇宙大道本体论,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与道、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
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也并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在我们看来,老子把自然无为的“道”作为美的根源。他的自然之美的思想,体现了“道”所派生的特征,也体现了“道”的自然延伸。美的本质就是自然之美,老子以“道”作为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宣告了我国美学系统理论的诞生。老子的“道法自然”说集中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特征,当然,也毫不例外地表现出老子美学思想的特征。它体现了老子的审美观念、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目的和审美方式,同时也体现了老子的艺术观,具有丰富深刻的美学内涵。老子的“道法自然”说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表达要自然,方式为无为。“无为”之所以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关键就在于“无为”乃“自然”。
因此,自然而然的、无所用心的表达方式正能契合客体的自然天性,达到主客体的自然交融。在老子看来,自然无为乃是人类社会和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最高法则。万事任其自然,摆脱人为作用,往往能成就一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原因在于这种“无为”法则要求主体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老子》三十二章)。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从哲学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受到了古代文艺理论家、艺术家的高度重视,“自然无为”的法则不但被运用于理论研究领域,而且被运用于指导创作实践。在中国古人看来,艺术家创造精彩作品的关键,在于无为而作,自然天成。比如在艺术创造的“无为”法则不是要求艺术家放弃对艺术美的追求,而是主张艺术家超越对作品成败得失的考虑,上升到艺术创造的高度自由的境界。中国古典美学表现了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观点,宗白华对此有很好的论述。他指出,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中国就很不同,中国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即是老子所说的无,也就是中国画上的空间。老子美学是其哲学的延伸,即美本于“道”,道是最高、最大、最难达到的美。而道之为性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因而近于道的美,或者说是体现道之美,也必然是与道的形式同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所以一切美都是以看不见的形式,或者是以看不清的形式存在着,若有若无的道体呈现出一种深朴含蓄之美。
“道”之美融会于江河湖海,葱翠草木,日月星辰等自然生命之中,然而“道”却柔弱无比,寂寥无形。此柔弱含蓄的自然之“道”,无时不在展现着美的本身。浑成之“道”所涵盖的世界万有不齐之物,包括美的存在,无不以自然为基础。可以见出,老庄所强调与追求的“无言之美”,其实就是一种空白的美,它和后来中国美学的“意境”所追求的以少总舵多、以小见大、意蕴含蓄等审美特征是相通的。
参 考 文 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94
[2]朱谦之.老子校释[M].中华书局,1984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在儒家社会思想长时间占据主流的背景下,一些名家也指出我国历史中缺少带有女性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其实不然,早被孔子问道的老聃早就在儒家思想成为完整的体系前,创出了一套主要以女性视角论述的哲学体系。
一、女性哲学思想在《道德经》中的体现
(一)对母性生殖的崇拜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王弼著《老子》第六章)《说文》注:“牝,畜母也。”此处的“牝”字,高亨注为母体之意。道是老子思想哲学的根基,以道做天地万物之母体,可见老子的生殖崇拜更重于雌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明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说文》训:“始,女之初也。”《尔雅》训:“胎,始也。”“始”字是指女子刚刚怀孕之时,而“母”字依旧是指母体。从两个例子中看出老子喜欢运用女性的生殖和身体比喻道和天地万物自然的关系,不比其父,只言母体,足以看出老子对母体崇拜的意识特征。
除此以外老子还直接运用“母”等字眼直接比喻道,如二十章中提到:“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在散文论述中仅仅类比“母”可见其浓烈的女性生殖崇拜意识,类似的例子不再赘述。
(二)老子思想中带有女性特质的思想主张
1.守柔贵雌
老子首推雌性之柔,“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十章)在本章中,老子指出要集中精气,行为柔弱,在眼睛、耳朵、口鼻一张一合中像个婴儿和雌性一样退让不争,坚持以柔克刚。女子似水的比喻随处可见,且老子崇尚水的智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七十八章)此外,老子甚至以是生是死来强调柔弱处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正如古话常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若在某方面过于强势,并不会一定如己所愿,甚至会背道而驰。
由人生观扩展到政治论,老子提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柔弱胜刚强才是王道。《老子》的贵柔思想在某些领域某些事件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被反复强调,绝对阐述,足见其思想的片面性,是陷入自己哲学体系的表现。
2.尚静守谦
宁静也是老子追崇的境界,正如老子所言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就像分量轻的东西要依附于重者,静就是躁的主宰者。重女倾向更加明显的还有“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对于此处的“牝”和“牡”,高亨先生在《老子注释》中直接解释为女性和男性,而以女性的谦卑安静之性,来作比大国在对外斗争中应该采取的策略。
二、老子产生女性哲学思想的原因
存在即合理,在《老子》一书中透露出的老子重视女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就像伏羲部落的图腾是母虎一样,女性在那个生产力水平低,人口稀少的时代,因为孕育而被众生敬仰,涵养后代,哺育众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为数不少,当然这也是文明尚未开化的体现之一。老子在这种惯有思想的影响下,将这种生殖崇拜,鬼女重雌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作“周守藏史之史”,亲自掌管图书使得老子有机会接触各类古书,比如重弱轻强,把上阴卦多设置为吉卦,上阳卦作为凶卦的《易经》。但是好景不长,周景王死后,其子争位,引起国家内乱,其中王子朝带着东周王国的图书逃往楚国,作为送给楚王的礼物。正是这个时候,老子的官职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老子便去往秦国,而后写下“五千言”。
目睹十几年众王纷争,尔虞我诈,互相残杀的惨象也是老子秉承带有女性特质思想的原因。周景帝的三个儿子互相蚕食,斗争长达十几年,这种奴隶主贵族争权夺利、藐视生命的行径使得老子坚定地赞成退让、谦卑之道,以柔胜强。
三、带有女性哲学思想的现实性意义
论文摘要 营销服务是企业面对客户展示服务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接触面大并且处理问题较多是工作中的难点,“无为而治”的为人处世智慧给了服务一线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老子的提出的一些思想有助于做好营销服务工作,运用在服务客户、化解矛盾、保持良好的心态、防患事故发生等方面,有助于提高营销服务工作。
老子是春秋晚期的大思想家和家,又是一个大谋略家,他倡导为人处事的精髓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顺着规律去做,只有顺应客观规律,再难再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他的思想和智慧一直影响了两千多年,至今还被人们辩证地学习、借鉴和运用。
营销服务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环节,也应按照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办事,目前倡导的营销服务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全方位的服务策略,宗旨就是为客户服务,而营销服务工作又具有“三多”(涉及面多、接触人员多、组织协调处理问题多)的特性,因此工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如果借鉴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并巧妙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必将对我们转变服务作风、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一、要用“柔、纳”服务客户
营销服务是以营销带动服务,以服务促进营销,因此怎样服务、如何才能服好务是关系到营销成败的大事,也是每一名营销服务员工都要学习的“必修课”,二千多年前的老子曾经提出了“柔、纳”服务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人无间”《经第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老子还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替代它。老子还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老子还认为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善居卑下之地所以为百川之王,百川自然会归属于它,所以成就了它的浩瀚。可见,营销服务员工做为“真诚面对客户的使者”,就应该牢记服务宗旨,学习和借鉴老子“水柔”、“水纳”思想,真诚理解用户,柔情似水地关心用户,用容纳百川的胸怀包容用户,诚心研究改进工作,热心为客户服务,努力把服务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例如一次在接到客户反映未通知停电即被停止供电的信息后,供电公司立即安排专人上门走访了解情况,原来客户用电归社区物业管理,物业人员疏忽未看到在报纸上公布的停电信息,导致停电信息未及时传递,使客户蒙受了不应有的损失。为了让客户更及时地得到停电信息,服务人员现场将停电信息公告的网站、报纸、方式一一向客户进行了说明,同时还建议客户办理了客户停电信息登记和短信、电话通知业务,这样在计划停电检修时客户可提前自动接收到信息,也有足够的时间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此举既改进了的工作又防范了类似问题的再发生,得到客户的好评。
二、要用“善、德”化解与客户的矛盾
“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是营销服务的工作目标,如何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情为用户所系,谊为用户所联,及时有效地化解与客户之间的矛盾呢?老予为我们提出了“善、德”思想。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自《道德经第八章》)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上好的人要像水那样积德行善,心胸要像水一样渊深沉静,待人要像水那样真诚友爱,做事要像水那样只讲付出不争回报。老子还提出:“抱怨以德”,要求人们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老子的“善、德”思想在此提醒我们,营销服务工作本身也是“善事、德事”,每一名营销服务人员都应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把岗位做为积德行善服务客户的舞台,善待客户的诉求,在面对客户的抱怨甚至是投诉时首先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对待,切不可冒然拒绝或顶撞,更不能产生逆反,例如“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怎么就不听我解释?”、“天呐,这人真是难缠啊!”等等,善待客户的抱怨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柔性处理矛盾的好方法,是一种对客户的尊重与包容,它可以让客户感到企业的温暖与营销员工的情怀,更有利于维护企业形象和威望。
在与客户的交流中,我们还应该遵循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的教诲,注意话多必有失,保持平静心态和适可而止的态度。要懂得“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在与客户的沟通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对别人的对错是非做出明确地判断。在解释问题时无论面对何种情绪的客户,营销服务人员均应做到有理有据,不被客户的情绪所影响,尤其不能用专业技术术语来指导客户,讲出的事理通俗易懂,这不仅是对客户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表达能力的锻炼。
面对有些挑剔或执着叫真儿的客户,营销服务人员应切记老子“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道德经第六十二章》的教诲,懂得美好的言语才可以博取尊敬,美好的行为才可以被人看重的道理。老子还曾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即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待他,最后得到天下的善良,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最后得到了天下诚信。老子的“德善”、“德信”思想和博怀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真是值得借鉴和学习,我们的营销服务人员都应该加强“德善、德信”的修养和锻炼。
某地一名收费人员在收费过程中由于在收费单据上的数字没有耐心给客户解释,引起客户多收三角钱电费的误解,客户从而用一些不好的语言表示要求上告投诉等,“德善”还不深的收费人员抛出一句:“我没多收你的钱,你爱去哪告就去哪儿。”,结果她不仅挨了领导批评去向客户当面道歉,而且损失了三个月的薪水。对于客户来说由于此事处理及时,客户还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收费单据上数据信息的监督员,但对于收费人员只能是吃一堑长一智了。正确的方法是把差错作为一次经验和教训,懂得德善、言善、德信、诚信在具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才会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化解工作矛盾、减少工作失误、提升服务水平。
三、要用“若,勿”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
营销服务工作面向,面向方方面面的客户,工作繁杂,责任重大,应该如何面对?老子的“若像”思想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道德经第十五章》,就是告诉大家处世要小心谨慎啊,像冬天踩冰过河那样;警惕防范啊,像害怕四邻围攻那样,恭敬严肃啊,像去作客那样;和蔼可亲啊,像冰块即将融化那样;质朴敦厚啊,像未经雕琢的原木那样,空旷啊,像高山幽谷那样,浑厚啊,像无边的大海那样。我们从事营销服务的人员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不允许有半点儿差错,因此要有如履薄冰的谨防态度、欢迎监督的谦虚态度、“客户就是上帝”的恭敬态度、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以及质朴浑厚、虚怀若谷、情深似海的道德情怀。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真正把客户看作企业发展的源泉和企业生存的依靠,千方百计与需求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为他们多服务、服好务。
营销服务是企业的窗口,营销岗位人员是企业的服务团队,在个人或团队取得了成绩之后应持什么态度呢?老子曰:“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道德经行三十章》),这就告诫我们有了成果不要自高自大,有了成果不要夸耀,有了成果不要骄傲。“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这个道理。
四、要用“细,未”防范供电服务差错
营销服务各环节比较多,为客户展示的各项服务软硬件也充裕,所以各个层面的细节就决定着供电服务的质量和成败。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傲于细。”(《经第六十三章》),告诉我们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时就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这是对“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的最好诠释。
某营业厅为了把优质服务落到实处,一直在服务设施上注重改进和提高,营业厅书写台上放置着客户用的粘笔,一般是坚直摆放的,工作人员发现客户使用时总需要调整一下角度再拿下来使用,于是细心的服务人员将粘笔摆放成倾斜于客户右手侧45度角的位置,这一小小的改动,更加方便了客户,并使得客户充份体味到了优质服务中的细节与关爱。
怎样防范工作失误和差错?老子也提出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思想观点,告诫人们去傲那些别人还没觉察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注意事故苗头。他还说: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提示人们在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先做好处理,在没有形成错乱之前就加以治理,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的营销服务工作就是非常认真细致的工作,稍有差错就会造成不利影响,在差错面前应“防”大于“治”,所以必在“细”上下功夫,在“未”上做文章,努力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营销服务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和客户打交道是打的是“情感牌”、“诚信牌”,不能虚心假意,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诚信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诚信,真实的东西是质朴的用不着乔装打扮的。我们的营销服务人员都应切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古训,抱着对客户高度负责的态度,热心真心诚心地为客户解答问题,办理事情,力求达到互利互信,使客户满意高兴。
五、要用“知、明”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做为一名合格的营销服务员工不容易,做一名优秀的营销员工更难,因为人的自身素养、业务素质、服务水准会对客户的电能消费满意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自身服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一直是营销工作对员工队伍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