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该教学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在学习了普通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后在动物学方面进行的一次教学实习。目的在于结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观察海洋生物、了解生物生活习性并进行实物标本制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野外动手能力。主要目的是:
l.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不同海岸生物的观察和描述,巩固课堂上讲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同海岸生物的特征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加深学生专业所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
2.通过实习路线的讲解、室内标本的制作及实习报告的编写,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专业论文撰写规范的训练,为学生今后阅读、撰写生物科学方面的专业文献、收集相关专业资料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实事求是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开阔眼界,激发专业兴趣。同时增强体质,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
二、实习要求
实习要求学生掌握野外生物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海洋动植物标本的基本制作过程和方法、生物种类是别和签定、海洋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调查的基本方法等。
三、实习内容
1.动员准备阶段
通过实习动员、实习情况介绍,使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及要求达到的目标。从思想上和物质上做好准备,时间为一天。
2.教学阶段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为期一周。
3.编写实习报告阶段
编写实习报告主要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实际调查资料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时间为为3-4天。
四、实习程序及时间分配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1.实习动员
烟台实习区基本情况介绍、实习要求、分组及准备工作
2.海洋环境路线
通过海水运动、海水性质、海岸底质特征的认识,了解海洋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3.基岩海岸的生物调查
通过基岩海岸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北戴河地区基岩海岸的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活习性及分布特征;
4.泥潭海岸海洋生物调查
通过对泥潭海岸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养马岛泥潭海岸的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活习性及分布特征。
5.河口生物调查
通过对夹河河口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和口生物的特点,并比较河口与海洋生物之间的异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原因,学会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习报告编写
根据教学路线的内容和标本制作、环境调查的成果,编写完成实习报告
五、部分动物分布情况
1、沙滩环境
(1)底栖动物
环节动物:沙蚕、(多毛纲)
软体动物:(腹足纲) 扁玉螺、脉红螺、古式滩栖螺
(双壳纲) 泥蚶、毛蚶、镜蛤、文蛤、竹蛏、
棘皮动物:(海参纲)海棒槌
(2)海滩爬行动物
节肢动物:(甲壳纲)豆形拳蟹、宽身大眼蟹、日本大眼蟹、寄居蟹、海蟑螂、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
(3)自由游泳的动物
节肢动物(甲壳纲):美人虾、泥虾
2、礁岩环境
(1)岩岸固着生活的动物
腔肠动物(珊瑚纲):绿疣海葵、纵条矶海葵
软体动物:(双壳纲)猫爪牡蛎、密鳞牡蛎,僧帽牡蛎
(2)岩石上、下或岩缝隙生活的动物
扁形动物(涡虫纲):平角涡虫
软体动物:红条毛肤石鳖(多板纲)、短滨螺(腹足纲)、古氏滩栖螺(腹足纲)、贻贝(双壳纲)
节肢动物:海蟑螂(甲壳纲)、麦杆虫(甲壳纲)、近方蟹(甲壳纲)、四齿矶蟹(甲壳纲)、日本寄居蟹(甲壳纲)
棘皮动物:多棘海盘车(海星纲)、海燕(海星纲)、刺参(海参纲)
六、采集方法
海葵:用铁凿和铁锤连同固着的岩石一起采下来。
平角涡虫:反转石块,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当看到涡虫在石块上爬行,可用毛笔逆虫体运动的方向诱导取下,移入盛有海水的小瓶或小直管内,单独存放。
纽虫:挖掘沙泥可将其采出,纽虫极易卷曲必须使用专用容器保存带回。
沙蚕类:采集时白天用铁锹挖掘
七、(1)寄居蟹
寄居蟹又称为“白住房”、“干住屋”。它的鼎鼎大名是由于它常常吃掉贝壳等软体动物,把人家的壳占为己有。寄居蟹多产于黄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边,通常能在沙滩和海边的岩石缝里找到它,有时还在竹子节、穗椰子壳、珊瑚、海绵等等其他地方看到它。随着它的长大,他会换不同的壳用来寄居。
中文学名:
寄居蟹
别称:
白住房、干住屋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2)玉螺:螺类的一种,海水生活。俗名,潮汕:肚脐螺、蚶虎。科属,软体动物、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中腹足目
玉螺外表呈球状,壳口为半月形。,内唇滑层厚,有时呈肋状,几乎把脐孔遮盖住。它们的足极发达,可包被贝壳,其作用如锄,可用来挖掘泥沙,使身体埋于沙中。玉螺的触角呈三角形而扁平,前端尖,眼已退化,吻长能伸缩。这种动物均为肉食性动物,以双壳类软体动物或者其它动物为食。它的吻的腹面有穿孔腺,能溶解双壳类动物的贝壳,然后用齿舌锉食其肉。通常在潮间带看到许多双壳类动物的空壳,在顶部有一圆孔,菘始作俑者,十之七八是玉螺穿凿。
(3)短滨螺拉丁文名:Littorina (L) brevicula (Philippi) [L. balteata, L. souverbiana, Litorina brevicula v. costulata, Littorina heterospiralis, L. mandshurica, Littorivaga brevicula]
纲名:腹足纲
科名:滨螺科
形态特征:短滨螺 壳近球形。高13毫米,具粗、细不均匀的螺肋,黄褐色,杂有褐、白和黄色云状斑及斑点,软体动物。
生活特点:区岩石上常见。
(4)肉球近方蟹
头胸甲方形光滑,黄棕色散生有红色斑点,前半部稍隆,後半平坦,胃、心域间有"H"形沟相隔。螯脚两指基部之间具一肉球,但雌性及幼蟹则不明显。
头胸甲长约27毫米,宽约3毫米,近方形,前半部微隆起,具颗粒和红色斑点半部平坦。胃区和心区间具一横沟,心区和肠区两侧凹陷。额宽,前缘平直,中间稍凹。眼窝下肾外侧由小颗粒组成一条细线。螯足雄的大,雌的小。各节肾面具红色斑点。长节内侧腹缘近末端具一发音隆背。腕内侧具齿状突起,掌节膨大,两指内缘具细齿。雄性两指基部间具一膜质球,雌性无此球。步足各节间具红色斑点,指节具六条纵列黑色刚毛。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5)
中文名称:
海葵
外文名称:
sea anemone
界:
动物界
门:
腔肠动物门
纲:
珊瑚虫纲
亚纲:
六放珊瑚亚纲
目:
海葵目
分布区域:
海洋
海葵(学名:Actiniaria),六放珊瑚亚纲的一目。虽然海葵看上去很像花朵,但其实是捕食性动物。这种
无脊椎动物没有骨骼,锚靠在海底固定的物体上,如岩石和珊瑚。它们可以很缓慢的移动。海葵非常长寿。寄居蟹有时会把海葵背在背上作为伪装。
(6)海星 英文名字startfish
亦译星鱼;亦作sea star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星纲(Asteroidea),下分海燕和海盘车两科,不过人们都俗称其为海星或“星鱼”。
海星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浅海底沙地或礁石上,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
我们对它并不陌生。然而,我们对它的生态却了解甚少。海星看上去不像是动物,而且从其外观和缓慢的动作来看,很难想象出,海星竟是一种贪婪的食肉动物,它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还起着非同凡响的重要作用。这也就是它为何在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原因。
八、实结
英文名称:Acta Laboratorium Animalis Scienti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5-4847
国内刊号:11-2986/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我们知道,人以万物之灵自诩,其实,在很多方面我们远不如动物。论视力不如鹰,论嗅觉不如狗,论力气不如大象,论勇猛不如老虎,论敏捷不如羚羊,论耐力不如骆驼,论飞行不如鸟,论游泳不如鱼。这些与生俱来的本事固然没办法学,但动物还有不少优良习性,值得我们混迹于金融职场中的人去学习借鉴。
学学鹿的牺牲精神。鹿群遇险,前有山涧拦挡,后有凶敌穷追,领头鹿一声令下,鹿群迅速完成了悲壮的组合:前面的鹿高高地向山涧跃去,紧跟着第二只鹿以小些的角度跃向同一方向,刚好踏在第一只鹿的背上,以第一只鹿为踏板,借力进行第二次跳跃,跃上对面山岗,第一只鹿则坠落深渊,依次类推,互相搭配。就这样,以一部分鹿的忘我牺牲,避免了全军覆没,可赞可叹。
学学狮子的劳逸结合。草原上的狮子,该捕食时勇猛无比,该休息时就睡个够,饮食极有节制,肚子饿时才进食,决不会为贮存食物而拼命捕食,如果肚子不饿,即便身边到处都是猎物狮子也无动于衷。所以狮子不会像人那样拼命“工作”积劳成疾,更不会出现过劳死。
学学鲑鱼的坚忍执著。鲑鱼生活在海里,却要游到内河源头去繁殖,行程常达上千公里,一路上,它们不吃不喝,迎接一个个严峻挑战。在河流落差大的地方,它们必须一次次地奋力跳跃,往往伤痕累累,甚至撞死在石头上。还有数不清的天敌在等候着它们的到来,它们从不畏惧,更不会后退,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目的地。世人倘有如此精神,何事不可成?
学学蚂蚁的分工协作。一窝蚂蚁多达数万只,但多而不乱,各司其职。既没有谁挑肥拣瘦,也没有谁相互扯皮,大家各尽所长,团结合作,令人神往。
第一部分 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 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 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海绵动物具骨针,有石灰质的,有硅质的,也有海绵丝的。
腔肠动物具角质或石灰质(如珊瑚虫)的骨骼。
扁形动物的体表具有纤毛,但寄生种类的(吸虫、绦虫)成虫体表只由细胞质构成的外表层,无纤毛。
原腔动物一般无纤毛,体表具角质膜,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原腔动物中的轮虫纲具有很厚的角质壳皮。
环节动物的体表具一层薄的角质膜,体表常是刚毛。
节肢动物门动物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有蜕皮现象。
软体动物有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贝壳(头足类)。
棘皮动物则具中胚层形成的骨骼(如海星)。
半索动物的口索曾被称为不完全的脊索,现认为它不是脊索,应与真正的脊索加以区别。
六、运动器官、肌肉和附肢
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有伪足、鞭毛、纤毛。
海绵动物是营固着生活的,但其两囊幼虫是用鞭毛运动的。其体内水流的穿行,也是靠领细胞鞭毛的打动。 腔肠动物开始有原始的肌肉细胞可使身体伸而产生运动(如水螅、水母等)。但幼虫时期(浮浪幼虫)则以纤毛运动。
扁形动物形成了皮肌囊,可作蠕行运动;自由生活的,其体表仍具有纤毛(涡虫纲),用以爬行或游泳。营寄生生活的(吸虫、绦虫),其成虫没有纤毛,用吸盘和钩附在寄主体上,只能蠕动,但其幼虫都有纤毛。
线虫纲的动物,在生活史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没有纤毛的,但轮虫、腹毛类则具有纤毛。线虫纲只是纵肌,其运动作蛇行状。
环节动物具有疣足和刚毛,而其皮肌囊还有发达的纵肌和环肌,能游泳(多毛纲)、能钻土(寡毛纲)。 节肢动物的附肢具关节,在外骨骼和成束的横纹肌配合下,能作迅速而多样化的运动,因此其附肢功用甚大。
软体动物一般是不活动的,固着或缓慢的爬行运动,但其中头足类(乌贼)是能迅速运动的。 棘皮动物的腕和管足司运动,有的棘(海胆纲)也能运动,其幼虫则以纤毛运动。 半索动物的肠鳃类靠吻腔和领腔的充水和排水,而使身体伸缩运动。
七、消化系统
原生动物只有细胞内消化,除全植物性营养和腐生的种类外,可用伪足或胞口来摄食,并且形成了暂时性的食物泡,司消化、吸收,与多细胞动物胃的机能相似。
海绵动物仍是细胞内消化,借领细胞打动水流和用变形虫的方式以固体食物为食。
腔肠动物开始有消化管(消化循环腔),在其内有细胞内和细胞外两种消化作用。但它们的消化管只有口无。消化吸收后剩余的渣滓仍由口排出(如水螅)。
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与腔肠动物基本相同(如涡虫),但是寄生的种类消化管有退化(部分吸虫),甚至消失(如绦虫)。
原腔动物的消化管有口和,称完全消化管。
环节动物后(节肢、软体、棘皮、半索动物),由于真体腔的产生,消化管有肌肉,因此分化就更复杂(如蚯蚓)。一般除消化管外还形成了各种的消化腺。棘皮动物的消化管原来是完全的,但有的种类的不用(海星纲)或消失(蛇尾纲)。
摄食的调节
动物的摄食活动取决于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内在的原因:是营养的需要或饥饿。 ②外在的原因:是食物的气味和形状的吸引。 摄食一般包括2个步骤:寻找食物 + 吃下食物
哺乳动物下丘脑内调节的中枢分别为饿中枢和饱中枢。损坏饱中枢可使动物增加摄食量;而刺激饿中枢引起摄食,损坏饿中枢则动物不食。
动物的消化:机械消化:将大的食物块撕碎、咀嚼或磨碎,以便消化酶起作用。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大分子的化合物分解为小分子的化合物,以便吸收。
消化又可分为 细胞内消化
细胞外消化:消化管内消化、消化管外消化或体外消化
八、呼吸和排泄
原生动物无呼吸系统,借体表和周围的水进行气体交换。排泄也借体表来进行。不过作为调节水的渗透压的伸缩泡也兼有排泄的功能(如变形虫)。
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都没有呼吸和排泄系统,也是借体表进行呼吸和排泄的(如水螅)。
扁形动物、原腔动物无呼吸系统:除了用体表进行呼吸外,大部分寄生的种类能进行厌氧呼吸;排泄器官是外胚层形成的原肾管。
环节动物的体表(如蚯蚓)和疣足都具有呼吸的功能;其排泄器官为后肾管。
节肢动物用鳃(虾)、书鳃(鲎)、书肺(蜘蛛)、气管(昆虫)、体表进行呼吸。节肢动物的排泄系统有两类,一类也是体腔管,如颚腺、绿腺和肾管。另一类是肠壁的管状突起,即马氏管(如昆虫)。
软体动物的鳃、外套膜、肺囊(如蜗牛)为呼吸器官;其排泄器官称为肾脏。 棘皮动物的管足和皮鳃(如海星)有呼吸和排泄的功能,而海参却有水肺的构造。 半索动物的咽鳃是它的呼吸器官。脉球是半索动物的排泄器官。
1、呼吸的调节
(1)水生动物
低等水生动物是靠身体表面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
高等水生动物是用鳃呼吸,鳃的特征是表面积大,有丰富的血液流过。鳃中血液回流方向和水流方向相反。这种逆流交换使血液能最大限度地摄取氧气。
(2)陆生动物
陆生动物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是以水为媒介的,只有溶于水的气体才能被利用。所以陆生动物的呼吸器官必须保持湿润,否则便失去气体交换的功能。
(3)器官
陆生节肢动物的主要器官是气管。昆虫的气管系统开始于胸部和腹部两侧气孔,腹腔胀大时,空气进入;腹腔收缩时CO2排出。气管壁上有几丁质的环纹,支撑气管,使气管有弹性,气体可以畅通无阻。气孔开关的速度与昆虫的活动和代谢有关。气孔开关的调节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干旱时极少数气孔张开,张开的时间很短以防止体内水分不必要的消耗。陆生节肢动物不依靠血液而依靠器官将空气直接送到组织,这是对陆生环境的高度适应。
2、排泄的调节
(1)水生动物的排泄:水生动物排泄NH3(氨)。直接透过体表而溶于水中,也可以用水稀释,减弱NH3的毒性,然后从排泄系统排出。
(2)陆生动物的排泄:
①陆生动物的排泄物主要是尿素或尿酸。
②尿酸不溶于水,排泄尿酸更有利于节水,蜗牛(软体)、昆虫(节肢)、蜈蚣等都是排泄尿酸。昆虫的排泄肾是马氏管,可以较长期地储存尿酸的结晶,并不时地将尿酸结晶排入直肠,使之随粪便排出体外。
九、循环系统
原生动物的细胞内原生质是不断流动的,其食物泡也会不断地在身体环形。
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都没有循环系统。
原腔动物的原体腔有输送养料的功能。
环节动物有了正式的闭管式循环(蛭纲除外)。
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头足类除外)是开管循环;
棘皮动物的循环系统不发达,在围血窦的隔膜内,与水管系统平行成辐射排列。
半索动物也是开管循环。
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
大多数寡毛纲和多毛类有发达的血管系统,而且多数种类血管系统的结构基本相同,有1条背血管,1条腹血管,每节有1条侧血管与背血管和腹血管相沟通,属于闭管式循环。这些血管内有活瓣,由于背血管的蠕动,把血液推向前;通过前面几对大的侧血管而流到腹血管;腹血管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则相反,由前向后,把血液推入侧血管和毛细血管。
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属于开管式循环系统,背血管形成明显的心脏,心脏发出动脉把血液淋巴输送到各种组织内的血窦和细胞间隙,由细胞间隙再到围心腔,通过心脏的一些孔进入心脏。由于心脏收缩,推动血液的循环。
瓣鳃类和腹足类属于开管式循环。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围心腔的压力在心脏收缩的各个阶段比心腔内低,有助于心脏的充盈,心室或心房有过滤作用,使体液过滤到围心腔内,再通过肾围心管到肾脏排出。动脉系统反复分支,把血液注入组织间隙,在回心脏之前往往先经过肾脏和鳃,在肾脏内形成肾门系统,在此排出代谢废物,经过鳃时进行气体交换。
头足类属于闭管式循环。
十、神经系统和感官
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只有纤毛虫有纤维系统联系纤毛,有感觉传递的功能。
海绵动物一般认为无神经系统,只借原生质来传递刺激,因此反应极迟钝。
腔肠动物有散漫的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原腔动物有梯式神经系统。【梯状】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为链式神经系统。【索式】
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乃由脑、侧、脏、足4对主要神经节和其间的联络神经所构成;头足类的脑,乃是神经节集中,并有软骨保护的神经中枢,也可以说是无脊椎动物最高等的神经中枢。
棘皮动物有3套神经系统,即下、外、内3个神经系统,都和水管系统一样作辐射排列(如海星)。
半索动物的种类已经具备类似脊索动物的雏形背神经管,这在脊椎动物中是唯一的一门。
在感觉器官方面,除海绵动物什么都没有外,其他各门都有某些感觉器官。如原生动物有眼点(眼虫),腔肠动物有触手囊(水母),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都具有各式的眼。节肢动物中,有单眼和复眼(蝗虫),昆虫有听器,软体动物中头足类的眼最高等(枪乌贼),其构造和脊椎动物相仿。此外,各门不同的动物也可能会有其特殊的司平衡、触觉、嗅觉、味觉的构造。
十一、生殖系统和生殖
原生动物的生殖,无性的有二分裂、出芽和复分裂(裂体生殖和孢子生殖),有些原生动物在不良的环境下可形成包囊;有性生殖有受精和接合,有些原生动物生活史过程中有世代交替的现象。
海绵动物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有出芽和芽球的形成,借以渡过不良的环境。
腔肠动物有无性的出芽生殖(也有二分裂)和有性生殖,并有世代交替的现象(如薮枝虫、水母纲)。
扁形动物的生殖腺由中胚层产生,而且有了生殖管和附属腺;多是雌雄同体的。
原腔动物多是雌雄异体的,一般生殖腺与生殖管互相连接成管状。
自环节动物以后,所有生殖腺都是由体腔上皮变来的。水中生活的无脊椎动物有体内和体外受精的,但是陆生的种类都是体内受精的。节肢动物中的一些种类以及轮虫等可以行孤雌生殖。
十二、发育
无脊椎动物的卵裂,除了节肢动物的卵裂是表裂,头足类是盘裂外,一般是全裂,其中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的卵裂是螺旋式的,腔肠动物、棘皮动物等以辐射式卵裂为主。
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原口成为将来的口者,就属于原口动物,原口成为或封闭,口重新形成者就叫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后口动物。苔藓动物、帚(zhōu)虫动物、腕足动物可能在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其他属原口动物。
发育过程中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两种
关键词 动物学;生物专业;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94-02
Reform and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of Zoology//YI LiTao
Abstract Considering that the curriculum zoology is a basic course of biology, it is important to reform and practice the zoology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aim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ree ways to improve zoology teaching: enhance the introduction teaching, develop exploring and questioning teaching method, strengthen multimedia teaching style.
Key words zoology; biology; course teaching
动物学是生物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它是以生物学观点探索动物生命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动物生命系统涵盖从基因到种群群落等多个层次,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形态、分类、生理、发育、行为、进化、地理、遗传、生态、动物多样性保护等。经过持续的改革和发展,动物学已经成为一门覆盖面相对较广,体系较为完整的学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次水平去客观认识动物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物学特征,掌握动物的进化路线和特征。但由于该学科知识点较为分散,涉及范围又特别广,近年的教学过程中时常有学生反映动物学是一门枯燥的课,因而缺乏学习的乐趣[1]。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位动物学教学工作者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笔者总结了近几年在动物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想法,希望能对动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有所推动,提高动物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1 加强绪论的介绍
绪论部分通常是要解决本课程主要介绍什么内容、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以及如何学习这些内容的问题。开展绪论教学,主要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如何学”的问题[2]。
笔者在动物学理论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许崇任、程红主编的《动物生物学》。这本教材以动物的演化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各重要门及主要纲的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地位,以及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结构以及机能,内容包括:
1)动物的细胞和组织,主要涉及动物细胞的结构和特点、动物细胞的周期与分化、多细胞动物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定义;
2)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主要包括动物发育的一般规律(生物发生律)、脊椎动物个体发育的模式动物(文昌鱼和蛙);
3)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主要包括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门、无脊椎动物类群、脊索动物类群;
4)动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包括动物身体保护、支持和运动,动物排泄和体内水盐平衡调节,动物循环、呼吸、淋巴和免疫,动物消化和吸收,动物神经调节,动物激素分泌和调控,动物的生殖;
5)动物的遗传和进化,包括遗传的基本定律、动物遗传的染色体基础和分子遗传的基本原理、动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6)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多样性保护,主要包括动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动物多样性。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本教材没有有关绪论的内容,因此有学生反映不了解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以及为什么要研究动物学。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笔者在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后,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动物学绪论方面的内容,着重从三个方面介绍这门课程:1)动物学的定义和研究目的;2)生物的分界和动物的分类系统;3)动物学研究的方法与发展动态。从课堂学生的表情以及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增加的这一部分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比如在介绍物种的概念时,分别以马/驴和狼/狗为例,通过学生课上讨论这两组动物的后代是否具有繁殖能力,来说明为什么马和驴是不同的物种,狼和狗是同一个物种。这样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深刻地掌握了动物分类的最基本阶元。
在讲述动物学发展简史的时候,介绍了学生熟悉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和林奈(Linnaeus),让学生了解了这两位著名学者在动物学发展史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此外,在介绍动物学研究方法的时候,引入了奥地利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他在1935年出版的《鸟类的社会行为》一书中总结了其对30多种鸟类的比较研究,分析了鸟类的各种行为功能(尤其是求偶行为)和引起这些行为的条件。洛伦兹研究鸟类行为的一个主要方法是使鸟类对他本人产生印记,这种方法可以使鸟类与他产生亲密的关系,易于研究鸟类的行为。利用这种方法,他曾研究了寒鸦、绿头鸭和灰雁等各种鸟类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比较了鸟类这些行为之间的差异。
当学生了解洛伦兹仅仅由于研究鸟类的行为而获得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给行为生物学方面)的事迹后,觉得这不过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感慨不已,开始对动物行为非常好奇,这就为之后第三章鸟纲各种行为活动的讲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开展探究式和提问式教学
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再局限在课本理论知识内,笔者在课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动力,而且为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3]。另外,笔者在动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展开提问式教学,经常带着问题讲授,促使学生用心学习并进行回答式思考。笔者的课堂教学经验显示,这种探究式和提问式教学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思考问题,常常有独特的见解,开拓了学生的思路[4]。
例如,笔者在讲述节肢动物门的时候曾提问:为什么节肢动物比环节动物更为高等,却采用较为低等的开管式循环系统?在介绍水陆两栖的动物――两栖纲的时候,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四足是由鳍进化而来的,鱼鳍具有众多分支,那么为什么到了两栖动物却只有五指/趾?为什么不多些或少些手指/脚趾,而最终偏偏只保留五个?而且为什么没有中间过渡的动物,直接发展为五指型附肢?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常常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讨论,从讨论中得到启发,极大的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探究式和提问式教学还能促进学生的具体知识如何应用到实处,如何找到坚实的论据,如何表达使他人相信自己的观点,如何从他人观点中得到启发等能力的提升[4]。
3 拓展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反馈给笔者,学习动物学时之所以感到困惑以及没有学习下去的动力,是因为很难理解动物各大门类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自己的联系。笔者在刚开始教学中也深有体会,对于动物学而言,单纯的文字很难把动物之间的形态特征区分开来。因此,笔者在制作本课程课件的时候,几乎每一页的PPT介绍都包含有图片,用这些通俗易懂的图片信息来代替抽象生硬的文字知识,原来好几分钟都讲不清楚的一个特征,通过图片式教学,有时学生自己就可以掌握其要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讨论,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此外,声音教学也是笔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在介绍爬行动物(Reptiliomorpha)蛇亚目(Serpentes)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笔者会播放一段南美响尾蛇(Crotalus durissus)的声音,加深学生对蛇形运动的了解。再者,笔者在每堂课下课前,都会播放一段大约5分钟的视频或动画,总结该堂课的内容,比如:卵子如何相遇,如何进入卵子,进入之后经历怎么的胚胎发育过程;鸟类如何筑巢,鸟类眼睛双重调节的作用;等等。这些图片不好解释的内容,在播放视频或动画的时候,可以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讲述清楚的动物形态结构及发育动态过程形象地播放出来,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对动物学这门学科的兴趣[4]。
在介绍哺乳纲的听觉器官时,为了使学生对哺乳纲耳朵特征有更为深刻的记忆,笔者引导学生登录中国数字科技馆的认知中心,从那里学习人类耳朵的各种部件和功能、声波的传递和声音的获取,让学生理解声音是如何从外界通过外耳――中耳――内耳,最后再传递到听神经。并且现场让学生做了一项测试:辨别10组音乐,依次回答每组音乐中的两个片段是否为同一音乐?告诉学生如果答错次数多于3次,那么说明对声音的辨别感觉偏差。正因为现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网络分享思维的推进,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大量的教学素材和动物学相关视频,有力地促进了动物学多媒体教学。
4 结语
经过几年对动物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改革和实践,以培养学生乐于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为目标,笔者已经建立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动物学教学模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改进绝不能原地踏步,仍然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对动物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何文平,李萍,郑宗林.高等院校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963-6965.
[2]张录强.《动物学》课程教学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4,21(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