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血糖的护理

高血糖的护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糖的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血糖的护理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第1篇

临床上危重患者常出现高血糖,应激性高血糖亦非常普遍。应激性高血糖对机体既有益处,又有危害;其益处在于早期的高血糖状态给病变部位炎症组织和组织修复提供能量的底物,促进抗感染和病变的愈合,保证机体防卫和生命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其危害是高血糖与患者病情恶化、营养供给不足、感染、各种并发症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病死率等增加密切相关。认真分析高血糖的原因,及时处理,合理的检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本院ICU患者出现的高血糖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ICU收治患者中发生高血糖症186例,发生率为15.05%。其中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62例(33.33%)。其中男94例,女92例;年龄12~70岁,其中60岁以上82例(44.10% )。

2 原因结果分析

2.1 原因结果详见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血糖的发生率在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年龄有关,年龄高于60岁的发生率较高。与肠道外静脉营养具有相关性。而且与是否发生器官衰竭相关,合并器官衰竭的发生率高。合并感染的高血糖的发生率高于非感染者。

2.2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护理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空腹血糖浓度范围定为 6. 1~7. 0mmol/L 和餐后为8. 1~11. 0mmol/L ,高于此上限者为糖尿病性高血糖。无糖尿病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高血糖 ,被称为应激性高血糖( stress hyper2 glycemia) 。应激性高血糖的经典定义为血糖 ≥ 11. 1 mmol/L。事实上 ,对应激性高血糖水平仍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其非常严格的定义为:入院后随机测定 2 次以上其空腹血糖 ≥6. 9 mmol/L ,或随机血糖≥ 11. 1 mmol/L者,即可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1]。

3.1 理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危重症患者在遭受感染、创伤或存在严重的呼吸、心、肾功能不全时会出现糖代谢改变,糖的生成率超过糖的消除率是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不明原因的高血糖是感染或炎症反应的信号。微生物在高糖环境中生长繁殖迅速,其易感性增加。从统计结果中发现合并感染者中高血糖的发生率高,年龄与高血糖发生率相关,结果发现在年龄超过60岁老年人更易出现高血糖。同时危重患者血糖升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预后有很高的相关性。笔者也发现合并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发生高血糖的发生率高。还有肠道外营养和肠内糖的摄入过多可引起高血糖,有研究显示葡萄糖输注速率超过4 mg/(kg•min)的患者有50%可能发生高血糖,因此对于高龄、危重症、合并多脏器衰竭者、肠道外营养的患者检测血糖显得尤为重要。

3.2 做好血糖的控制 首先严格检测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目前末梢血糖是临床上快速、首选的方法。由于对患儿损伤小,而且快,大约从操作到结束1 min内可以完成。毕惠敏[2]研究显示,不同的手指指端血糖值存在差异,采血一般选择左手无名指尖两侧指甲角皮肤薄处为最佳。进针2~3 mm,自然流出血为佳,防止血糖有较大的偏差。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糖值过高时测定是不可靠的。正确使用血糖仪为严格控制血糖提供可靠的保障。

3.3 合理应用胰岛素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首选药物,在改善预后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Van den Berghe等[3]发现胰岛素强化组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特别是住ICU时间超过5 d及合并严重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病死下降更为显著。胰岛素可以皮下和静脉注射,维持血糖在7.0~11.5 mmo l/L,每小时测1次血糖,直到稳定,减少到每2小时测1次,如果血糖在理想范围4 h后改为每4 h测1次血糖。如果胰岛素输注速度改变,则要重新改为每小时测1次血糖。如果血糖变化迅速或在严重范围,如20 mmol/L,则需要30 min测1次。但关于血糖控制范围有很多争议,蒋惠芳等[4]研究发现,无论患者有无糖尿病史,都应加强胰岛素治疗,将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4.4~6.1 mmol/L。但持续静脉给予胰岛素,不可避免的会提高低血糖的发生率。有学者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发现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低血糖发生率有所增加,但并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应用胰岛素的同时,应注意血糖的检测,减少低血糖的危险。

4 小结

ICU患者即使无糖尿病病史,在应激状态下常伴有高血糖,高血糖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影响其预后。故应对危重患者进行有效血糖控制,并对其进行正确监测,合理使用胰岛素治疗,防治低血糖等并发症,对高血糖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Or ford NR.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septic shock.Crit Car eResusc,2006,8 :230234.

[2] 毕惠敏,来桂英,蒋兰芬,等.快速血糖仪测定不同指端血糖值差异性研究.护理研究,2002,17(12):649.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颅脑损伤;高血糖反应;胰岛素;护理干预

临床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普遍存在血糖升高现象,而且血糖升高越明显,脑部损伤越严重,影响预后疗效[1]。一般情况下在患者在伤后12~24 h血糖值最高,发生高血糖反应后会进一步带来脑损害、心肌损害,提高了死亡率。本文立足于实践以重型颅脑损伤发生高血糖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情况,具体如下。

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血糖反应概述

重型颅脑损伤一般是由于外界暴力因素直接作用在头部引起的颅脑组织损伤,高血糖反应是机体出现的糖代谢紊乱现象。临床上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高血糖反应的概率较大,发生原因复杂,一般认为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2-3]:①在颅脑损伤的影响下,患者会出现脑水肿,引起占位效应,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造成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系统发生亢进,生长激素、皮质醇等血糖激素异常分泌,从而促使血糖水平增高。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源性的操作会引起血糖升高,例如输注糖类溶液、使用糖皮质激素等。③患者病情越严重,胰岛素抵抗程度越严重,从而致使胰岛素功能受损,降低了敏感性,促使血糖升高。

2 临床治疗方法

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通过手术降低颅内压,合理选用脱水药物,给予呼吸支持,纠正体内酸碱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然后限制含糖物质的输入,对于需要使用葡萄糖的患者,可以使用果糖代替。研究表明果糖注射液能够起到葡萄糖注射液的功效,而且对血糖的影响小,有利于降低高血糖反应的发生率[4]。最后要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使用剂量,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将血糖值控制在合理范围。

3 护理干预方法

3.1病情监测 患者发生颅脑损伤后,病情在早期进展中会出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等情况,尤其脑干损伤患者病情进展快。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监测意识、瞳孔、心率、血压等体征,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恶化趋势,例如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心率减慢、血压升高、颅内压增高等体征变化,及时告知医师处理,采用预见性的护理操作措施[5]。

3.2呼吸护理 颅脑损伤后会影响呼吸中枢的功能,造成呼吸障碍、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患者脑干损伤后会抑制呼吸反馈,阻塞气道、增加呼吸道分泌物,致使机体处于高糖状态。如此加重了脑水肿,导致气体交换不畅,从而提高了呼吸障碍的发生风险[6]。患者症状表现为呼吸变慢、血氧饱和度降低、呼吸骤停等。对此,护理人员要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和血氧饱和度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要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确保通气顺畅,保持合理的氧流量,血氧饱和度控制在95%~98%[7]。另外,将患者头部抬高30°,可以促进颅脑血液回流、保证呼吸通畅。护理人员定期辅助患者翻身、拍背,加强气管套管的消毒管理,使用湿化液时保证均匀缓慢,避免发生肺部感染。

3.3降糖护理 ①血糖监测:准确测定患者的血糖水平,关系到临床治疗操作。在采血时首先使用乙醇(浓度为75%)消毒皮肤,待皮肤清洁干燥后再穿刺采血;采血部位一般选择为无名指的指甲角,要求护理人员选择固定的采血部位,采血量为豆粒状大小,避免过多或过少,也不要和静脉输液手臂重合[8]。②当患者确诊为高血糖反应后,及时使用胰岛素以强化治疗,要注意缓慢降糖,避免血糖值突然降低,按照每小时降低3~5 mmol/L进行控制。根据血糖变化情况调整监测次数,确保处于合适的范围。③胰岛素使用指导,首先向患者讲解胰岛素作用机制、治疗效果,告知患者正确的保存方法,要求放置在2℃~8℃的冰箱内冷藏[9];为了保证药效,要现用现配,严格按照规范步骤操作。抽取胰岛素时,通过反复抽吸来保证剂量的准确性,维持均匀的输注速度。④低血糖护理: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糖事件,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巡视,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及时停止使用胰岛素,要求患者口服葡糖糖。另外,胰岛素使用的同时加强患者的胃肠道营养,可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10]。

3.4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每日饮食中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总热量,适当增加膳食纤维,严格控制糖类摄入。由于患者多存在意识障碍现象,一般需要留置鼻饲管,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为了保证血糖稳定性,可以采用24 h均匀滴入形式[11]。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减少并发症,保障患者的营养吸收。

3.5康复训练 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情况,在病情的影响下会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不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恢复[12]。为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开展早期功能康复训练。①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吞咽障碍、语言障碍属于正常现象,经过规范训练可以纠正。②尽量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信任感;对于无法语言沟通的患者,采用手势、表情、书写等途径进行交流,促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13]。③康复训练从表情动作开始,包括吞咽、咀嚼、皱眉、鼓腮等;然后指导患者颈部屈伸、屏气、发声等,从单音节字开始,逐渐过渡到多音节字、词语、短语、句子。

3.6并发症护理

3.6.1消化道出血 脑干受损后会影响正常的肠胃功能,导致胃黏膜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胃黏膜出血。在郑剑煌等人的研究中称[14],患者胃黏膜出血发生率高达100%,一般发生在伤后1 w内,严重者会引起大出血、休克、胃穿孔等。而且相关研究发现,患者高血糖反应和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具有一定联系[15]。对此,患者术后要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鼓励患者尽早进食,并且观察胃液的颜色、性状,了解肠胃蠕动、肠鸣音、排便情况。

3.6.2高热 高热的发生主要是下丘脑功能受损引起的,要求护理人员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对于体温升高患者首先采用物理降温法,然后考虑药物降温。另外,患者在手术后还会出现感染性高热,因此还要合理选用抗生素。

3.6.3感染 ①切口感染:加强切口护理管理,及时更换切口敷料,确保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是否发生渗血、渗液、脱落等现象。另一方面,要做好室内卫生消毒工作,限制探视时间和人数,避免发生交叉感染[16]。临床上实施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加强管道护理。②肺部感染:定期帮助患者排痰,保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支持;吞咽困难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概率高,要求护理人员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缺氧严重患者可以切开气管,进行雾化操作。③口腔感染:根据细菌学培养结果,为患者选用合适的口腔护理液,护理3~5次/d,观察是否发生溃疡、破损,积极防治口腔炎症[17]。

3.6.4压疮 为患者选用气垫床,定期给予翻身、拍背操作,并进行适当的按摩,避免某一部位长期受压。使用气垫床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换床单,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患者出汗后对皮肤造成刺激,从而发生皮炎。

4 结论

数据调查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高血糖反应后,临床治疗后恢复良好比例只有20%,死亡率高达80%。本文分别从病情监测、呼吸护理、降糖护理、饮食护理、康复训练、并发症护理等6个方面探讨了护理干预的实施方法,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性和满意程度,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慧琴,吴清美,汪俊美,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血糖反应胰岛素干预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2,10(05):595-596.

[2]于静.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患者治疗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0,23(08):84-85.

[3]Chen Qingchun,Shi Liyang.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ith high blood glucose[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ursing,2011,27(06):23-24.

[4]吴宏姣.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血糖增高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2,27(16):41-42.

[5]孙吉花,于苏国,王志红,等.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高血糖反应患者的控制效果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5):59-61.

[6]孟颖,王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高血糖61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5,33(20):116-117.

[7]黄婷翠.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急性高血糖预防及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4(10):1915-1915.

[8]郑红,陈华,张淑娣,等.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08):31-32.

[9]Zhang Huaying.Applic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combined with high blood glucose[J].Medical frontier,2012,10(22):153.

[10]吴晓珍.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患者的护理干预[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2):400.

[11]罗秀琼.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高血糖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护理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24(05):163-164,165.

[12]Mao Mengjun.Nursing intervention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ith high blood glucose[J].Med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2012,10(08):112-112.

[13]Zhongju Li,Wu Shaoxia,Ye Hong,et al.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combined with high blood glucose[J].Chinese medicine guide,2013,06(21):342-343

[14]郑剑煌,康春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高血糖症的护理干预[J].中国校医,2011,25(04):284-285.

[15]蔚晓霞,张淑芳.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钠血症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09(35):3240-3241.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胰岛素泵;2型糖尿病顽固性高血糖;护理

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长期高血糖可诱发并加重心脑血管、肾脏、眼,足神经、口腔,骨和关节等病变,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目前最常用的是分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而有些患者应用皮下注射胰岛素不能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最终需要通过应用胰岛素泵来控制血糖。胰岛素泵可模拟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模式注射胰岛素[1],比较符合生理状态,从而使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是治疗二型糖尿病顽固性高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有效手段,帮助患者使血糖尽快达标。最大限度地延缓并发症的发生[2]。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108例患者,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我科住院应用胰岛素泵24 h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诺和锐)。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其中高血糖(15.6~25.2 mmol/L)91例,酮症酸中毒17例(16.6~33.3 mmol/L),男68例,女40例,病程2~22年。

1.2 材料与方法

选用美国美敦力胰岛素泵24 h不间断的输入基础量胰岛素,进餐时则由泵输入餐前大剂量胰岛素,用量为0.5~1.0 IU(kg.d),用美国强生稳步血糖仪监测三餐前后、晚22:00及凌晨3:00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量。而酮症酸中毒患者用量为0.05~0.1 IU(kg.h),当患者酸中毒纠正酮体转阴时,胰岛素量改为0.5~1.0 IU(kg.d),继续治疗[3]。

1.3 操作方法

置泵前(4~6) h将胰岛素(诺和锐)从冰箱里取出置于室温下,根据医嘱设置泵的基础量和大剂量。患者取平卧位,选择脐周距脐5 cm以外无瘢痕、破溃、感染及皮下硬结的部位作为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待干后,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按下开关,迅速地将针扎于皮下,垂直进针避免打弯,影响胰岛素的输注。穿刺完毕慢慢地拔出辅针。用专业贴膜及透明胶布固定,并妥善固定导管。将泵放在安全的地方。保持管路连接通畅,以保证泵的正常运行。

2 结果

通过应用胰岛素泵对108例二型糖尿病患者中,86例使用胰岛素泵(2~7)d血糖控制在5~12.6 mmol/L,17例酮症酸中毒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泵的同时,给予抗感染、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1~3) d酮体消失,(5~7)d血糖7.8~16 mmol/L,停泵改用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5例使用胰岛素泵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

3 护理

3.1 相关知识教育 2型糖尿病长期顽固性高血糖可使全身各脏器及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具体表现为感染、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与常规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皮下注射胰岛素不易控制血中胰岛素水平,不是偏高就是偏低。而胰岛素泵能模拟正常人体胰腺的生理分泌,能在较短的时间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4]。

3.2 患者对糖尿病的态度及认识对疾病控制有着很大的影响 多数患者认为应用胰岛素泵费用高,停泵后还得继续皮下注射胰岛素,不认可应用胰岛素泵调整血糖。所以医护人员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消除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3.3 置泵的护理 将胰岛素泵置于腰带或衣袋里,防止软管扭曲,打折而影响胰岛素的输入。洗澡、行x 线、CT、核磁共振等检查时,一定要取下泵,检查完后再装上。如有报警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排除故障,防止胰岛素泵不能正常输注药物而发生并发症。

3.4 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护士应每天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出血、胶布过敏等情况。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更换输注部位。一般患者7 d左右更换输注部位,更换输注部位应相隔2~3 cm以上。

3.5 严密监测血糖 监测血糖既可反映胰岛素泵的治疗效果,也能及时发现高血糖或低血糖并作出相应的处理。置泵期间应每天检查血糖8次,把每天检查的数据提供医生参考,以便及时调整患者的基础量和大剂量。如患者出现血糖异常增高现象,一定要检查管道是否堵塞或药液渗漏[5]必要时更换管道重新置管。

4 结论

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糖尿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控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有效控制高血糖是减少和减轻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重要方法。胰岛素的强化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胰岛素泵的应用在治疗顽固性高血糖及酮症酸中毒中,能维持胰岛素在所需要的水平上,作用平稳迅速,与以往皮下注射胰岛素及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相比,更容易调整胰岛素剂量,能有效地控制顽固性高血糖,减少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倪娟,时甲佳,顾平,等.使用胰岛素泵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0(10):4809-4810.

[2] 姜秀兰.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5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35(8): 8719-8720.

[3] 陈红,徐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护理江苏医药,2010,16(36):1983.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第4篇

1 病例资料

本例患者,男性,90岁,因“咳嗽,咯痰1月,血压下降,神志恍惚2+周” 入院。入院时查体:T.37.9℃, P:95次/分,R:26次/分,BP:126/70毫米汞柱。平车推入病房,呼之有反应,失语,营养差,颜面潮红,张口呼吸,呼吸浅快,口唇发给。全身重度凹陷性水肿,以双侧手背、双足、阴囊水肿明显,左手手背内侧及右足跟处皮肤可见暗红色可疑缺血坏死灶,右后背肩脚部可见直径为3×4厘米褥疮,肛周皮肤红肿、糜烂。右侧肢体偏瘫入院诊断:①重症肺炎合并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②慢性支气管炎,阻基性肺气肿;③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左心增大阵法性心房纤颤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Ⅳ级大面积脑梗塞伴右侧肢体瘫痪;④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⑤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肾性贫血;⑥低蛋白血症;⑦消化道出血;⑧褥疮。

2 治疗经过

该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同时合并存在多种严重内科疾病,并存在多个脏器衰竭表现。在医生针对患者的多种内科急重症进行积极救治的过程中,护理方面在积极配合的过程中发现了该患者血糖控制的困难十分突出。 在饮食方面,患者先是由于消化道出血,不能正常进食,因此给予全胃肠道外营养,但是由于患者处于严重应激状态,并且存在糖尿病疾病基础,肾脏功能在明确患者无显著消化道出血后,予以安置胃管,逐步给予肠内营养的过程中,也出现控制血糖的困难,包括口服降糖药物的受限,在先后予以速效胰岛素、来得时、优必林70/30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效果不佳后,予以0.9%生理盐水50ml+正规胰岛素50u静脉滴入(以每小时1-3ml泵泵入),作为“基础胰岛素”,给予鼻饲流质饮食时给予临时追加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方法,并根据病人血糖值进行调整,病员血糖最终控制在接近正常范围(4. 2-10. 50mmol/L)。病情也逐渐有所稳定。

3 讨论

3.1 临床中危重患者常出现高血糖,而应激是引起危重患者高血糖的重要原因,也称为创伤性高血糖或创伤性糖尿病。非糖尿病危重患者在感染、创伤、手术等极度应激状况下,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以及类似糖尿病的症状;而糖尿病危重患者则高血糖程度明显加重,创伤后均出现不同水平的高血糖。由于高血糖可导致感染等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增加[1,2]。所以如何控制高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临床医疗和护理均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应激性高血糖或糖尿病常影响胃肠道动力功能,30-60%的患者会出现胃瘫或胃排空障碍,累计小肠,也常影响食管括约肌压力和动力。因此,危重患者应合理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密切监测血糖和控制高血糖2,3。本例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及。

3.2 应激反应,出现了消化道出血表现,因此治疗期间先后进行了肠外和肠内营养。由于患者的糖尿病基础及严重低蛋白血症导致的严重皮下水肿及肾脏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功能异常等情况,导致患者的血糖控制十分困难。口服降糖药物不适于该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也存在反应不良表现。最后我们采用注射器经静脉输注普通短效胰岛素(胰岛素1KU/L)的方法,模拟人体胰岛素的分泌时相,在每小时给予基础胰岛素的基础上,配合餐前静脉增加胰岛素用量的方法,每1-2小时监测血糖,调整输注速度,最终达到平稳控制血糖(

3.3 2009年5月,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和美国糖尿病协会联合提出了适当控制住院患者高血糖水平的新指南。其中,[4]对于危重患者的建议是:①对于持续性高血糖的危重患者,在血糖阈值高于 10.0mmol /L之前,就应开始进行胰岛素治疗。②对已开始胰岛素治疗的危重患者,血糖最好控制在7.8-10.0mmol/L为宜。③为达到并维持控制危重患者的血糖,首先静脉输注胰岛素。④有效的胰岛素输注计划应是安全、有效、低血糖发生低的。所以,为降低低血糖发生率、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对于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频繁进行血糖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3.4 通过本例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护理过程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该指南对于我们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治疗危重患者的高血糖时应每天进行评估和调整,以保证血糖的平稳性。对于手术、感染等危重患者出现高血糖伴胰岛素抵抗后,积极应用胰岛素控制应激性高血糖(目标血糖

参考文献

[1] 高秀林,蒋朱明.糖尿病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与血糖控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1,03

[2] 吴晓娜,杨咏涛,邓波.糖尿病患者的肠内营养[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4,04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第5篇

    高血压和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吸烟等均是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存在加重了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被称为双重危险因素(double risks)。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变危险性是前者的2倍,而在同时存在高血压的病人中则增加至4倍,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1]。糖尿病高血压研究(HDS)接近5年的随访发现: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中风的危险性增加2倍,急性心梗的危险性增加1倍[2]。高血压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较无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发生的危险性更高[3]。现就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及社区护理干预措施阐述如下。

    1  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和危害

    糖尿病高血压研究(HDS)发现,在45岁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40%伴有高血压,而在75岁左右的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更上升至60%,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38%合并高血压[3]。

    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的现象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成年人以患2型糖尿病多见,2型糖尿病病人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则会刺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从而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过高的胰岛素不但可以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引起钠的潴留,而且还可刺激交感神经的兴奋,进而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自然升高,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就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对心、脑、肾损害程度远大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或糖尿病病人[4]。

    2  糖尿病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

    有近半数糖尿病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5],早期筛查知识缺乏,患了糖尿病后,当有心脑血管疾病和症状或先兆时,不能及时到医院诊治,不能定期化验血液流变学指数、测量血压及做心电图检查,未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的药物。

    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的现象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因此,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关于高血压的处理指南中明确规定:凡是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都定为高危或极高危人群。一经发现,必须立即服用降压或降糖药物。

    3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

    3.1  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应该积极进行非药物治疗  糖尿病和高血压虽然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他们的发病主要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周围的环境压力有关,都是“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 [6]。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及运动量减少,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因素。

    3.1.1  减肥  肥胖病人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有时分泌胰岛素过多来补偿其功能的不足,最终发生刺激血管收缩,刺激肾脏的肾小管增加对钠和水的吸收,引起血压增高[7]。减肥有助于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体重减少5kg就会有降压作用,体重下降1kg,血压平均下降 0.27kPa(2mmHg)。

    3.1.2  正确处理应激状态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应激状态不但会引起高血压,还会引起糖尿病高发。对一个糖尿病病人来说,当出现愤怒、敌对的应激方式时,胰岛素的作用会减弱,血糖会不易控制的。因此无论是高血压病或糖尿病病人,都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处理好人际、婚姻、家庭关系,减少对应激的不良反应,可以经常运用音乐放松疗法。

    3.1.3  运动  运动能降低体重,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骨骼肌利用葡萄糖而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同时使血压降低[8]。坚持每天至少快步走30min,或经常参加旅游、骑车等体育活动。要提倡循序渐进,逐步按自己的运动心率及疲劳感等调节运动强度,要坚持较长时间的恒定有氧运动,但不要做举重、打网球等无氧运动。运动后血压和血糖都会下降,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增加,尤其对于应激状态的病人是有利的。

    3.1.4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的宗旨是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脂类代谢,通过合适的营养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改变饮食结构,通过饮食控制,以降低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生物效应[9],既有利于控制血糖,又有利于降低血压或增加降压药物疗效。同时要限制钠盐,每天5~6g。不吃或少吃加工食品或咸肉、火腿及咸菜、腐乳等。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建议常吃绿叶菜、萝卜、洋葱、西红柿、大白菜、山药、南瓜等,常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鱼类(如青鱼、鳊鱼、黑鱼等河鱼)、鸡蛋白及脱(低)脂牛奶等。

    3.1.5  戒烟限酒  因为吸烟可减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升高血糖;吸烟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1.5~2.5倍。吸烟又加重高血压及糖尿病病人大小血管的损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大量饮酒,不但加重高血压、糖尿病,还会增加脑卒中的危险。

    3.2  糖尿病高血压的健康教育  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同步,在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命健康质量,单纯对疾病实行被动性的治疗是个人和社会都难以承担的[10]。研究表明:糖尿病传统卫生宣教或出院指导,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自我监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并未取得理想结果;而系列讲座后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由于缺乏个性,忽视了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身体条件等的个体差异,如仅停留在讲座水平,将有相当部分患者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11]。在讲座基础上加以社区护理干预,包括一般人群的教育、糖尿病专业队伍的教育、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对于糖尿病学专科医生来说他们教育的对象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贯彻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内容包括:(1)糖尿病高血压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糖尿病高血压的基础知识,使其对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因、影响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方法及预后等有关知识了解,取得病人的自觉配合,保证治疗方案的严格执行。(2)糖尿病高血压心理教育。病人在明确自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时,心理表现多种多样。症状轻的病人可能怀疑诊断的正确性或者忽略其严重后果,因而不限制饮食,生活上不节制,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后悔不及。与此相反,有的病人十分畏惧,对治疗丧失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还有些病人错误的认为,多进食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控制而不会加重病情。使病人了解心理情绪因素对血糖及血压的影响,有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让病人避免心理紧张及精神刺激,这样有利于病情控制。(3)饮食治疗教育。通过对糖尿病高血压病人进行饮食治疗教育,使病人了解饮食治疗是糖尿高血压病人的基本疗法之一,对于老年、肥胖、病情较轻者可作为主要的治疗 方法,适当控制饮食可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有利于控制病情[12];饮食治疗不仅是限制进食,还应包括肥胖病人减轻体重,消瘦病人增加体重至接近标准水平;要控制总热卡,不仅限制主食,要明白何时限制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学会食物交换方法,了解膳食纤维的益处,知道宜食和不宜食的蔬菜和水果;进餐定时定量,必要时加餐。(4)运动治疗教育。运动疗法也是糖尿病基本疗法之一[13]。通过向病人介绍运动疗法的目的、意义及作用,增加病人运动的积极性,并把握适度的原则,要根据年龄、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确定运动的方式和时间,防止运动过度;了解运动时所服药物的影响,及时调整剂量;不在空腹时参加剧烈活动,运动时携带饼干、糖块等,以便发生低血糖反应时自救;严重的并发症如活动性眼底病变、较重的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者不能参加剧烈的活动,以防意外。(5)药物治疗教育强化降压治疗的重要性。降压治疗同降糖治疗一样重要,其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危险性的疗效甚至超过了严格的血糖控制[14]。综合多项研究报告,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的降压治疗应考虑:早期治疗;合适的糖尿病药物选择;治疗应达到目标血压水平(UKPDS采用的目标为150/85mmHg,治疗后严格血压控制组的平均血压为 144/82mmHg。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的目标是140/85mmHg[3]);改善胰岛素抵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饮食控制,减少盐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减轻肥胖。(6)糖尿病高血压自我监测及自我保护教育。糖尿病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持续性疾病,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病人对病情的自我监测及自我保健可以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并及早采取措施,有利于保护病人的生活工作能力,维护正常生长发育,又可防治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展,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4  小结

    糖尿病高血压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引起了WHO、国际糖尿病联盟和国内外糖尿病专家高度重视。1989年第42届WHO大会要求各成员国要重视糖尿病的防治,要制订和实施糖尿病预防计划,逐步实现3级预防教育。而糖尿病高血压教育是贯彻3级预防的关键。1985年世界糖尿病日宣传的主题即为“ 糖尿病教育”,口号是“无知的代价”,对糖尿病无知将付出高昂的代价,糖尿病高血压教育是防治糖尿病的核心。糖尿病高血压教育的意义在于:(1)组织和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高血压的自我保健和管理能力;(2)患者和医务人员合作,长期严格控制代谢紊乱,达到理想目标;(3)防治或延缓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并发症;(4)组织患者和家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患者相互教育,可起到医务人员起不到的作用;(5)医务人员应不断更新对糖尿病高血压的防治水平和技能,这样才能明显降低个人和国家用于糖尿病的开支。

    【参考文献】

    1 康胜群.糖尿病与大血管病变.河北医药,2004,26(4):297-298.

    2 李昌臣,高月.严格血压控制在减少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作用及再认识.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