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心冒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连宗诚的祖父叫连瀛洲,是新加坡华联银行(后被大华银行并购)的创始人,居新加坡富豪榜前列。
连瀛洲曾捐资创办南洋大学与义安理工学院。1980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连瀛洲担任董事会主席。同年,他捐出连瀛洲私人有限公司48%股份,成立连氏基金会(Lien Foundation)。
2009年起,连宗诚担任连氏基金会主席,在新加坡掀起一股“慈善新风”,倡议和实践“激进慈善”,把基金会的主要业务从奖、助学等传统教育项目扩展到临终关怀、学前融合教育等领域。
“几乎没有其他慈善家愿意投入到这些领域,而我们想做的正是创造性的、非老一套的项目。慈善家应该有更大的抱负和勇气。”
连宗诚显然继承了连瀛洲的精神遗产,他说:“我的祖父以企业家精神闻名,他大胆、进取、创新、踏实。我希望把这些传统和价值用于发展慈善,用它们来重塑连氏基金会。”
“祖父1920年到新加坡,只会讲潮州话,一无所有”
“我和祖父并无特别亲密。在我成长的时候,我的祖父已经七、八十岁了,而且当时还远没有退休,商业和社区事务都非常繁忙。但是,每个周末早上,我们都会去探望他,他会给我们讲他过去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学到了很多。”连宗诚向《中国慈善家》回忆。
那一年连瀛洲14岁,踏上新加坡时,只有50分港币,一卷草席,一身汗衫、短裤,和一套换洗衣服。
他在大海上漂泊了八天七夜,像沙丁鱼一样,和数百名乘客挤在一艘千吨旧轮船的甲板上。夜晚,与同行的堂叔共用草席,以帆为被。一个巨浪过来,周身湿透。
四年前,父母先后病逝,他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自讨生活。他五行缺水,故名“瀛洲”。父亲生前曾嘱咐他:“你长大后,一定要去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谋生。”
新加坡正是那样一个岛。但是,他要怎样在那里谋生?“你想象一下,他当时只会讲潮州话。”连宗诚说话不像他祖父那样沙哑,也没有明显潮州口音。
从轮船上岸要乘坐“三板”,一种人力无甲板小船。凑巧,搭载连瀛洲的那只“三板”的杨姓船夫也来自潮州。
新加坡当时有不少“下南洋”的潮州人。潮州人历来有高度族群认同感,无论身居何地,一句“胶己人”(潮汕方言,意为自己人、自家人―记者注)便胜却无数。
乡音相认,分外开怀,杨姓船夫邀请初来乍到、一时无处可去的连瀛洲及其堂叔往家里暂住一晚。那是一个农民之家,房子是木头、树皮和棕榈叶搭建起来的南洋传统亚答屋。“我们叔侄二人把席子铺在地上睡,但是,杨先生用很不错的食物招呼我们。”1981年,时隔一个甲子后,连瀛洲曾向后辈们回忆到。
第三天,连瀛洲就在老乡的帮忙下找到了一份在船务杂货店干杂活的工作,从此开始了在新加坡的创业史。21年后,他以新加坡杂货与酒业协会会长身份,被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会长。
“他一无所有的时候,得到过当地潮州社区老乡们的帮助,后来他事业有成,就很自然而然地想到要报恩。”连宗诚认为,祖父那一辈人普遍都有一种基于族群互助的慈善情怀,他回忆到:“祖父常教导我们要扶助困境之人,他说,那些人今天身处低谷,若得到帮助,明天就可能崛起。”
担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前,连瀛洲就已经开始固定把10%收入用于回馈社区。那时候,新加坡华人子弟极难进入公立学校,连瀛洲因而尤为热心教育公益事业,特别是华人子弟学校的建设。这与他幼年失学,不得不断断续续自学成材的成长经历有关。
“祖父自小失去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因此非常重视孙辈们的学业,总会鼓励我们要认真学习、不可偷懒。”连宗诚告诉《中国慈善家》,“他特别为我感到骄傲,因为我获得了政府奖学金并且去了牛津大学。”
耳濡目染,连宗诚从小热心参与各种社区公益慈善活动。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一家名为“家庭服务中心”的非营利机构,连续两年多每周为9-11岁的孩子义务辅导学业。那些孩子都来自于“问题家庭”,父母或离异、或出走、或坐牢。
2008年,连宗诚从服务了14年的新加坡政府部门辞职,全身心投入公益慈善事业。
“没人要求他们这么做,他们是自愿的”
2004年8月6日,连瀛洲病逝,享龄98。
同年,连宗诚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结束深造回国。在接替祖父担任连氏基金会主席的祖母的支持下,他开始了对基金会的大胆改革,促成其向专业化转型。
“美国的基金会很发达,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现代慈善理念、方法和策略。我发现,家族基金会有一大优势,那就是它无需受限于投票者或投资者,可以着眼于长远,可以冒险,可以去尝试新事物。”
他喝了一口日本绿茶,继续说到:“我的兴趣在新事物和创新性做法。”
他发现,自1965年独立之后,新加坡国内的慈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社会出现福利化趋势,强大的政府介入弱化了传统慈善家的角色。另一方面,社会问题更复杂了,哪怕是政府,也不再能够靠单纯投入资金来促其解决。
结果是,社会越来越指望政府包揽一切,然而,在新形势之下,政府对于许多社会问题也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一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人们坐在电脑前,在社交媒体上抱怨连连,但却仅此而已。”
这让连宗诚联想起祖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
1941年12月8日,第一枚日本轰炸机扔下的炸弹在新加坡爆炸。一时间,逃亡成为岛上居民最迫切的愿望。但是,在把家人安全送出新加坡后,连瀛洲却选择了留下。
两天后,12月10日,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中华会馆联合成立救济工作委员会。连瀛洲担任主席,并出资两万美元倡议中华总商会成员共同捐资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每日雇佣工人服务抗战三军,包括协助清理被轰炸地区等。
1942年2月10日获准离开新加坡之前一段时间里,连瀛洲每天早上10点都要去和英军中将阿瑟・帕西瓦尔会面,了解军队需要哪些补给和支援。一路上,炸弹不停,他和同行的救济委员会成员有时不得不紧急下车,躲进附近的下水道。
“没有人要求他们这么做,他们是自愿的。他们没有叫苦连天,怨天尤人,而是直面现实,勇敢行动。”
连宗诚不愿做抱怨之人,他决心带领连氏基金会在新加坡慈善界趟出一条新路来。
“我们延续祖父对教育领域的关注和投入,但是,我们也开始思考和寻找,新的、尚缺乏关注和支持的社会领域有哪些?我们可以用一种怎样的创新的办法去促进它的解决?”
不同于过去的被动等待求助者上门和单纯写支票捐钱,连氏基金会开始主动寻求值得资助的非营利机构,并与之深入合作,以开发出能够产生切实长期影响力的公益慈善项目。目前,它资助的领域已由传统教育扩展到老人照顾、临终关怀、学前融合教育、水源与公共卫生等。
例如,2014年5月,连氏基金会联合发起“死都要讲”(Die Die Must Say)活动,通过开通中文热线、每周电台访谈节目、报纸读者竞赛等方式,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临终问题并学习临终关怀。又如,2006年4月,它设立了新加坡史上第一个临终关怀奖学金,旨在培养临终关怀领域的本地专业医护人员。
连宗诚称今日的连氏基金会为“激进的慈善机构”,他说:“所谓激进慈善,其实是要走出传统慈善舒适圈,深入和系统探讨社会问题并寻求创新、能够产生真正长远社会效益的现代慈善方案。”
“他不停工作,即使90高龄了,
也还是在活跃”
有一次,连宗诚陪同祖父连瀛洲参加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的土耳其国庆节活动。当时,连瀛洲已经快90岁了。
连宗诚搀扶着祖父,心想一定要寸步不离老人身边,确保一切安好、不出意外。他一开始就把自己当天的角色定位为“贴身老人照护员”。
没想到,才进会场,连瀛洲就径自加快脚步,走进了热闹交谈的人群中。“我没反应过来,甚至一时间找不到他在哪里。”连宗诚回忆到。
“活到老,工作到老。”连瀛洲常常这样对孙辈们说。这也是他早逝的父亲幼年时对他的教导。其实,这背后另外还有一个故事。
连瀛洲七岁那年,有一天,他的母亲对他说:“走,我带你去算算命。”“为什么?”连瀛洲问。
“这样就知道你长大后会过怎样的生活呀。”母亲牵着儿子的手,边走边说。
算命师是个六七十岁的女人。问知连瀛洲的出生年月之后,她从面前的60张卡片中抽了一张来。打开之后,发现是一匹马,马背上还有两块木头和一小块布。
连瀛洲的母亲问:“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马盖着一块布?”
算命师看了看卡片,又看了看连瀛洲,摇头,叹气。连瀛洲年纪虽小但生性敏感,他禁不住想,她要告诉母亲我快要死了。
母亲也着急起来,追问:“你为什么摇头?”
“为什么?你为什么摇头?”连瀛洲也淘气地连声问到。
算命师这才说:“噢……我的,不,你的儿子出生在火马年,他得一生勤劳工作,直到死去。这种马在战场上要一直战斗,直到战死。”见连瀛洲的母亲神色沉重,她又紧接着说:“不用担心,你的儿子将来会衣食无忧,这是‘好马’,你儿子长大后还会有好衣服穿、好房子住。”
当时还不到八岁的连瀛洲似懂非懂,但看到母亲笑了起来,他也就放心了。
“我那时就对自己说,没关系,我会有房子住,会有漂亮衣服穿,还会有好多吃的。勤快干活没什么,因为爸爸一直就是这样教我的。”七十多年后,连瀛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把这个小时候的故事讲给孙辈们听。
在连瀛洲去世后的第五年,连宗诚继任为家族基金会的主席,他告诉《中国慈善家》,“祖父很晚才退休,他就是不停地工作、工作,直到2004年去世,但是那个时候我父亲那一代人都已经退休了。”
显然,连宗诚从祖父那里继承的遗产,除了财富、慈善情怀和创新精神,还有一股子充沛干劲。2008年至2014年,带领连氏基金会转型的同时,他还兼任了新加坡国家志愿与慈善中心(National Volunteer & Philanthropy Center)的CEO,开发并执行了多个新加坡公益慈善行业能力建设以及文化普及项目,包括建立新加坡社区基金会等。
2015年,他又和几位亚洲慈善家发起并成立了亚洲慈善协会(Asia Philanthropy Circle),想要打造一个汇聚前瞻性、创新性亚洲慈善家的公益慈善交流与合作平台。目前,已有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菲律宾等国的20位慈善家加盟。此次来中国,连宗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和更多中国慈善家交流,希望他们能够加入合作的行列。
在一个出色的慈善家之外,他还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如今,他已是三个男孩的父亲。“我想要给他们树立一个好榜样,无论是在政府部门、公益慈善领域还是商界,我都希望他们日后能够成为对社区有所贡献的人。”
周末,与男孩们共聚天伦时,连宗诚尤为喜欢和他们一起踢足球,一如当年他的祖父爱给他讲故事。
一《地心游记》文本特点
《地心游记》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凡尔纳受师友大仲马把历史学融入文学写作的启示,结合自己喜欢的地理学知识进行创作,关注新科学的发现和应用,同时广泛涉猎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相关领域,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小说《地心游记》以探险为主题,在情节和人物方面都别具特色。
1.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地心游记》是凡尔纳创作的第二部小说,这是一部典型的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著作,他以旅行日志的形式介绍了一次探索地心的冒险旅行。黎登布洛克教授是一位痴迷地质学的科学家,且精通多种语言。一天,他在一本古书里发现了一张年代久远的羊皮纸,通过对羊皮纸上的古怪文字进行反复推敲得出,前人阿恩萨克奴珊曾到过地心旅行。于是教授决定也做这样一次旅行,他与侄子阿克塞尔从水路抵达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当地一位机敏的猎手汉斯充当他们的向导。三人按照指示从冰岛的斯奈弗火山口下落,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地心之旅。在未知的地底,他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地层,色彩斑斓的岩壁,千奇百怪的植物,巨大的怪兽和无边的大海,历经磨难,最后由于熔岩流的冲击,又从距离斯奈弗火山四万八千里之遥的意大利斯特隆博利岛的火山口回到了地面。
2.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地心游记》是一部同时集科学性、幻想性和文学性于一身的杰作。凡尔纳以其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大胆而又浪漫的想象,以紧凑而又通畅的笔法来描写和渲染复杂离奇的故事,用跌宕起伏的情节使读者身临其境般体验光怪陆离的地心之旅。随着情节一步步展开,读者与书中人物一起,经历各种惊心动魄的奇妙探险。结合地心奇特壮观的环境,进一步衬托了人物克服种种险阻的毅力。书中人物个性鲜明,教授痴迷科学,看似自私却十分重感情;阿克塞尔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骨子里却隐藏着一份冒险精神,且勇敢、冷静;向导汉斯沉着、稳健又富于热情。鲜明的人物个性足以支撑这样一部科学幻想巨著。因此鲁迅先生在评价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成就时,就盛赞他学术既覃,理想复富。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邦。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离合悲欢,谈故涉险,均综错其中。
二电影《地心游记》的改编特色
小说《地心游记》以其大胆的想象展现了地下世界的奇观,这成了电影导演用来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卖点,而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也为剧本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不同时代,小说《地心游记》都是电影导演钟情的对象,相对经典的有三个版本,即1959年由亨利李文导演的《地心游记》,2008年由埃里克布雷维格导演的《地心历险记》和2012年布拉德佩顿导演的《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以下分别就三个版本的电影改编特点进行分析。
1.精良制作塑造影视改编典范。
亨利李文执导的1959年版《地心游记》,故事时间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教授林登在研究学生亚历克寄来的石头时,获得了惊人的秘密。为了探秘,教授决定和亚历克、卡拉夫人、随从汉斯、学者汤姆和一只宠物鸭子组团前去。在探险途中,一行人不断看到诸如巨型蘑菇等一些奇怪的东西。经历千难万险后他们来到了一座古城,学者汤姆却与汉斯发生争斗而身亡。最后,由林登教授、亚力克、卡拉、汉斯四人组成的探险队在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旅行后重返地面。电影的时代背景与小说相似,人物却做了一些变动。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寻找丈夫的卡拉夫人,学者汤姆和一只宠物鸭子。相对于原著中和谐的人物关系,本片中人物关系更为复杂,例如汉斯因为汤姆吃了他的宠物鸭子而与他发生争斗,致其不慎死亡,教授林登与寻找丈夫的卡拉夫人在经历冒险后产生感情等。
该片运用了一些在当时来说很先进的拍摄手段,使影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观众也有耳目一新的观感。该片曾被提名了3项奥斯卡奖,且3项提名全部都是最佳艺术指导布景,足见电影制作人对于地下世界的展现所花费的心思。影片动用了不少在当时来说很先进的特技效果,制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型蘑菇和地下古城,配合制作精良的布景,大胆展现了地下世界的奇妙景观,使电影看点颇多。这部1959年的《地心游记》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部大制作,无论是情节的设置,环境的布局,人物的表演和对白的演绎,都堪称一流,注定了它能成为小说《地心游记》改编的成功典范。
2.现代风格演绎原著精髓。
2008年的电影《地心历险记》是对原著的改头换面。原著是以19世纪的德国为背景,而08版的电影《地心历险记》则把故事搬到了21世纪的美国,原著中脾气古怪的教授化身成了高大帅气却有些傻气的现代地质学教授特雷弗,由布兰登费舍尔饰演,他曾出演过《木乃伊》这部冒险题材的科幻电影,这次的参演也奠定了本片的基调,是作为一部冒险科幻片展现在大家眼前。而原著中教授的侄子,也是他的助手,在这部电影中变为一个叛逆的、被母亲寄放在教授家的侄子。他由原著中沉稳果敢的助手变成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小少年戴着耳机,玩着PSP,钟情于名车。原著中的冰岛向导汉斯被改编成一位漂亮、幽默的女向导,被困洞中的时候还不忘向教授计时收费,在经历艰难险阻后,与教授产生感情,结成一对。影片基调现代化,角色年轻化,使本片更符合现代大众的胃口。
影片一个重要卖点是大量运用电脑特效。地心巨大的蘑菇化石,对人类发动进攻的食人植物,海洋中跳跃的史前鱼类及早己在地球灭绝的恐龙等,电脑特效对一部商业片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从改编的角度来说,如果纯粹的忠实于原著而不作任何改变,当时的科幻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在现代来说己经过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原著中的作为探索线索的羊皮纸也以现代技术作为替代,如GPS导航、电脑分析等,这样做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然,电影《地心历险记》并没有完全将故事搬到现代,而是以凡尔纳的小说作为线索,引出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客观上就是承认了凡尔纳小说故事的真实性。这是一种新颖的改编方式,再加上电脑特效大量应用,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无比真实的地下世界,充满了真实感与亲历感。 3.新剧情引入配合成熟3D技术。
2012年的新作品《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紧接着08版的居}l情,并且在基于对地心的探索上加入了更新鲜的元素。从片名上就可以得知,这部影片的取材不仅仅局限于小说《地心游记》,还涉及到凡尔纳的另外一部小说《神秘岛》。事实上,这部影片涉及的小说更多,包括其他作家的作品,如史蒂文森的《金银岛》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上一部中的孩子肖恩己经长大不少,他的祖父在多年前的探险中离奇失踪。但肖恩最近一直收到来自神秘岛屿的信号,他怀疑这是祖父发出的求救信号,于是决定跟随信号寻找祖父。肖恩的继父汉克无法劝阻他去追寻信号的来源地,为了他的安全,只能陪他一起前往南太平洋,开始这段冒险之旅。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一座没几个人能到达的岛屿。那里风光旎丽,景观奇特,珍禽异兽,应有尽有,是座无奇不有的神秘天堂。与他们同行的有直升机驾驶员嘎巴托和他的女儿凯兰尼,四人一起踏上寻岛之旅。经过各种历险后,他们顺利找到并救出了肖恩的祖父,更在地震摧毁岛屿之前,逃离险境。
《地心历险记2》中的神秘岛屿位于南太平洋的一个未知的海域,并且其坐标藏于凡尔纳的《神秘岛》、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之中,这是影片设置上的一项创新。而影片的重头戏则是成熟的3D技术。《地心历险记2》采用了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最新技术和设备进行 3D拍摄,影片预算比第一部有了大幅提高,从巨晰、蜜蜂、电鳗等危险场景足以看出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刺激程度全面升级。影片引出了失落大陆亚特兰蒂斯,用3D镜头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炫目的穿梭旅行。有着出色的3D技术支撑全片,使影片在当年度的票房竞争中遥遥领先。
三影片成功改编原因探究
名著改编电影是对艺术的再创造,电影须努力传达出原著的精髓,因此电影改编的独创性与体现原著的意蕴之间并不矛盾。因而有学者认为改编就是把原著仅仅当成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对这段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所己具有的形式。}z}此种观点认为完全忠实于原著的改编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必要的,认为直接在银幕上将文本移植过来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艺术门类虽不尽相同,但叙事方式却可以相对贴近。对于《地心游记》这部小说的改编,三位电影导演都有着不同的思路和着力点,他们将自己的构思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别样演绎。
1.时代主旋律的反映。
1959年版《地心游记》的导演亨利李文在电影中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原作者凡尔纳的致敬,更是想要阐述鲜明的时代主题。
一方面,影片充分凸显了西方人的精神特质,即西方人的探险精神和科学精神。探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航海时代,或是近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在凡尔纳的作品中,探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涉及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那样一个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展现了人类发现自然、改造自然的决心。而科学是对未知的事物寻求理性的答案,并以科学的精神对其做出合理的分析。科学这个主题在凡尔纳作品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含了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科学知识,而对科技的预见性是凡尔纳小说对科学的一项杰出贡献。
另一方面,影片注重对女性角色作用的突出。从性别角度来看,原著小说中并没有女性角色,清一色的男人世界。但改编后电影导演大胆地加入了一位女性角色,就是寻找丈夫的卡拉夫人。她为地心之旅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也展现了女性温柔、坚强的一面,可见导演对这一角色是相当重视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是受到轻视的,但电影导演却没有从众,而是有意突出了女性温柔而又坚韧的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尊重和平视女性的看法,这就是时代与作者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作品。
最后,影片还着力于对学术权威的批判。影片中所反映的当时的学术界,在今天仍有批判意味。教授发现了地心的秘密,于是写信给当地的地质学权威,但地质学权威想独占这个重大发现,于是孤身一人溜去冰岛,结果被杀。为了寻找失踪的地质学权威,才引出了后来教授一行人的地心之旅。当时的学者们为争夺学术荣誉不择手段,影片的这一情节是对当时学术界的影射和讽刺,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即使在当下,电影的这一主题仍有积极的教育和批判意义。
2.现代感和观众心理的把握。
2008年《地心历险记》的导演是埃里克布雷维格。《地心历险记》虽然是埃里克布雷维格的处女作,但是他在影坛上的声名早己如雷贯耳。他监制了《珍珠港》《后天》等视觉大片,一举成为好莱坞的视觉特效大师,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提名。他对电影的改编没有拘泥于原著,而是将时代与科技相结合,奉献出了炫目的视听盛宴。
一方面,现代背景符合观众审美口味。导演埃里克,布雷维格认为原著描写的主人公花六个月时间抵达冰岛,然后才开始地心之旅,己经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口味,所以决定改变影片风格,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于是,故事的背景被搬到了现代,人物也更加充满现代感。埃里克,布雷维格自己也坦言,他只是尽量选取原著中比较酷的事物,比如史前生物和地下海洋等,他只想参考原著制作出属于自己独特烙印的一部宏大有趣的冒险电影,而不是将小说直接拍成电影。基于这样的构想使得电影的节奏较之原著变得更加明快,缩短了主角一行人的行程,一个接一个的冒险,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配合出色的3D视觉效果,观众在观影中获得了极大的愉悦感,而丝毫不会感到乏味。
另一方面,多角度契合观众接受心理。导演对观众接受心理的把握主要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是指对原著小说中文本精华的提取,灵活运用。形式是指运用3D效果吸引观众。雷内克莱尔在《电影随想录》中说:观众并不永远都是对的,但是,无视观众的作者却永远是错的。导演正是在充分领会了《地心游记》小说文本中大量涉及国家、地理、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内容后,用镜头画面音响等视听效果让观众畅游神奇的海底世界,感叹作者的奇妙想象,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08年正是3D技术在影视上开始兴起的一年,观众期待特效技术在电影上的运用,导演率先以先进的3D技术来激活沉睡的海底世界,展现了59年版电影所不能展现的奇妙景象,极大地满足了现代观众对于影片视觉效果的追求,观众自愿花钱去体验完美的视觉冲击。从商业卖点上来说导演的构思成功了。
3.电影美学的凸显。
时隔四年《地心历险记》的续集《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由导演布拉德佩顿执导,从电影美学效果来说,电影音乐是此片的一个亮点。同时在电影的内容上,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再辅以镜头的准确运用,以保持观众对于续集的新鲜感及好奇心。
一方面,电影音乐锦上添花电影音乐是画面的情感和叙事延伸,这是电影音乐不同于其他音乐作品的地方。电影音乐只有与电影中的特定画面结合,才能产生特定的艺术效果,使观众在观影时能将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产生共鸣。本片中对电影音乐的发挥恰到好处,多首好听的音乐在适当的情节入进去,发挥了烘托剧情的作用。当一幅壮观的景象出现在观众眼前时,美妙的钢琴曲缓缓响起,观众在视听两方面都得到了最佳的享受。而搭配短镜头的是急促的小提琴演奏,画面的变换配合节奏感极强的音响效果,使刺激的冒险更添一份激情。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大块头汉克(巨石强森饰)在冒险之余不忘一展歌喉,吉他弹唱的一曲多美好的世界不仅展现了汉克的铁汉柔情,也为电影中塑造的美好世界的旅行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另一方面,电影此次续集将故事的背景由第一部的地心搬到了神秘岛上。片名中所提到的神秘岛的线索竟是从三部不同作者创作的小说中得知,这可以理解为一个嘘头,但不失为一种创瓤《地心历险记2 》在夏威夷的瓦胡岛上实地搭建了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城,还原了作家笔下风光瑰丽的异域世界,实实在在地表现了浩瀚壮观的场景。主人公驾驶蜜蜂躲避雨燕的追袭,快速移动变换的镜头为这场追逐戏增添了紧张感和刺激感。同时片中短镜头的运用也结合了蒙太奇手法,使镜头的表达更加简洁和主观。不断切换的视角与神秘岛壮观的场面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不仅衬托了紧张的冒险气氛,也从另一面展示了场景的壮阔。
在这部《地心历险记》获得成功之后,电影制作方又开始拍摄其第二部,名为《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这部电影同样是凡尔纳的小说改编的,但是和第一部并没有逻辑关系,所以确切地说并不是第一部的续集,而是其系列片。看罢这两部电影,会很明显感觉到:这两部片子的剧情几乎停留在儿童片的层次上,但其逼真的3D特效却非常吸引人。或者说,这两部电影把观众席引导电影院靠的并不是其剧情,纯粹是靠3D技术。
第一部数字3D电影
1959年,有人拍过一部名为《地心历险记》的电影,也同样是改编自凡尔纳的小说,这部电影当然没有3D技术作为卖点,那时候更没有数字拍摄技术。所以我们说的《地心历险记》特指2008年版以及2012年的第二部《神秘岛》。
2008年的3D版《地心历险记》第一部以数字3D技术完整制作的动作冒险电影,由埃里克·布雷维格执导。影片讲述地址学家特雷弗因为打破传统思维,提出看似不合逻辑的猜想而受到学院派科学家们的质疑和孤立。为了证明自己、寻找失踪的哥哥,他和侄子去冰岛探险,由此面临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危险。
最初该片确定的导演和编剧是曾执导过《征服美国》等电影的导演兼编剧保罗·查特。保罗也为电影写了初稿,但是当制片厂决定用3D技术来完成影片的时候,保罗担心这会使影片看起来更像主题公园之行而不是动作冒险片,因此他放弃了这个项目。当影片确定全部运用3D技术完成之后,为了配合新的3D形式,剧本被大幅度的重新改写。
影片在冰岛和加拿大拍摄完成,由于采用了完整的3D制作,除了影片中演员们爬冰山、遭遇暴风雪、在雪山上奔跑等场景在冰岛拍摄完成外,其余场景全部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一个大摄影棚和一个公园中完成。例如片中所有水下世界的部分都在摄影棚中拍摄,女向导汉娜的家和影片结尾处的意大利农场则是在蒙特利尔的公园中拍摄的。拍摄电影用的摄影机正是由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亲自负责开发的3D摄影机系统,该摄影机曾经拍摄过《深渊幽灵》、《深渊异形》等iMAX大片。这部电影是“真维”(RealD)公司的第一部故事长片。在《地心历险记》上映不久之后,卡梅隆自己的电影、更加惊艳、更让世人赞不绝口的《阿凡达》也上映了。
虽然《地心历险记》无论在票房和口碑上都没法和后来的《阿凡达》相比,但这部电影作为第一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3D片,在电影史上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真维”的奇幻世界
第一部3D《地心历险记》上映到现在已经4年来,笔者对很多情节和特效已经淡忘了,但今年的《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却仍然鲜活地历历在目。
在《神秘岛》中,当主人公驾驶的飞机被风暴撕得粉碎,掉在神秘的岛屿上,然后走过山洞看到岛上奇异的景象时,《阿凡达》带来的那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扑面而来。在动物方面,影片借用《格列佛游记》大小人国的概念,让大象如宠物狗般大小,蜜蜂身形则可以搭载两人飞行!这种对比设计十分新奇。而在宏大场面上则把亚特兰蒂斯搬了出来,让此地成为失落的大陆所在地,再用3D镜头带观众来一次炫目的穿梭旅行。影片最后,当主人公骑着大型的蜜蜂和大鸟追逐、在海洋深处驾驶着古代的潜水艇和大鱼搏斗时,影院里不时传来一阵阵惊叫——逼真的3D效果让观众仿佛进入影片,片中人物遇到的惊险仿若发生在身边。而这一切特效,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拜“真维”RealD系统所赐。
来自美国的RealD公司的3D技术已经在全球超过24个国家中得到广泛部署,拥有全球最大的3D电影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极其逼真和身临其境的体验。除了电影以外,RealD公司也是立体眼镜技术的全球发明者和先驱,拥有着30年的3D显示技术科学研发经验。全球著名电影厂商、电影院线、彩电厂商,甚至诸如美国航空航天局、辉瑞公司、宝马公司、波音公司等都使用RealD的3D可视化技术的重要客户。
RealD公司3D系统的本质是利用显示设备高速的刷新,循环显示左右眼画面,再通过偏振镜片使得左右眼只是别属于自己的换面,进而欺骗大脑达到3D显示效果。在传统的影院3D电影中DLP数字投影机,以144帧/秒的速度交替投射供左右眼观看数字影像。利用设置于投影仪前方的圆形偏振光滤光器“Silver Screen”改变右眼及左眼影像的圆偏振光方向,戴上粘贴有偏光膜的专用眼镜后,右眼和左眼可以看到视角各不相同的影像。
当然,3D不光有真维,还有其他的技术,比如杜比3D等。杜比公司的系统则使用RGB频率滤镜;XpanD公司的眼镜则是电池供电的液晶快门,也是最昂贵的系统。但真维无疑是造价和效果平衡的很好的一种。
不可向这种“技术流”模仿
当年《地心历险记》上映的时候,人们都被其逼真的3D特效吸引走进影院,票房自然是一路走高。今年的《神秘岛》仍然势头不减,上映17天之后,以6700万的票房成绩,成为当时票房榜冠军,而总票房则成功突破3亿,达到3.07亿,成为2月票房市场最大的赢家。
1、《地心历险记》由埃里克·布雷维格执导,布兰登·费舍、乔什·哈切森和安妮塔·布瑞姆三等人主演。是一部以数字3D技术完整制作的动作冒险电影,该片于2008年7月11日在美国正式首映并于9月29日引进中国内地上映。
2、影片讲述地质学家特雷弗因为打破传统思维,提出看似不合逻辑的猜想而受到学院派科学家们的质疑和孤立。为了证明自己、寻找失踪的哥哥,他和侄子去冰岛探险,由此面临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危险。
(来源:文章屋网 )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的五十岁的矿石学教授。他偶然得到十六世纪冰岛的一个著名炼金术士夹在一本古书里的羊皮纸。凭着他对科学探索的执著精神,他决定带他的侄儿阿克赛去作一次“最离奇的旅行”。他按照羊皮纸的提示,在一个沉默寡言、无私无畏的向导汉恩斯的陪同下,从欧洲最大的岛屿──冰岛上的一个死火山陷口滑入地球内部。他们经历了种种始料不及的危险困苦和一个又一个恢弘而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地底深处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远古时期的海兽及令人心惊胆战的搏斗,以及原始古猿,在地下森林中放牧乳齿象,海上的狂风暴雨,耀眼的电闪雷鸣,摄人心魄的岩浆奔腾……最后,因罗盘出了故障,给他们指错了方向,他们虽然没有真正到达地心,但这次为时两个多月的探险,却使他们成为轰动世界的伟大人物。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他一生信仰科学,是少见的科学作家。
【精彩文段】
第三天醒来的时候,我们几乎被那凛冽的风吹僵了,可是阳光很明朗。我从花岗石的床上起来,跑去享受眼前美丽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