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会计教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会计基础》,是2013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书籍的作者是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编审组,该辅导用书根据财政部修订后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编写,并适应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库的变化,内容新、知识面广、容量大;
2、《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归纳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分析与归纳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分析会计人员如何处理好坚持准则与参与管理的关系,分析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分析会计人员在会计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3、《初级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基于 会计工作过程 理实一体 高职基础会计教材 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根据十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加强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踏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一切工作的重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而开展。
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入门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1.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本科色彩较重
传统的高职会计基础会计教材建设,多数以本科教材为依据,按照本科传统学科体系和框架编写,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介绍,轻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偏重于学科系统性的知识,忽视会计工作过程技能的操作性,达不到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
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
3.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大部分是为了评职称而参加教材编写,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会计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基础会计教材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实践训练为导向。会计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调培养和训练会计职业能力。强调培养会计职业能力,就必须由校企合作共同对基础会计教材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建设,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出适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
1.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时,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基础会计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依据,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进行编写,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即规范会计,夯实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践性,达到与会计工作过程零距离的目的。
2.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指出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强调会计职业能力训练。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建设基础会计教材,学生通过工作达到学习的目的,并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开发建设“理实一体”的基础会计教材,进行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整合,达到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有机融合,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需要,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在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依靠企业中的会计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这样开发建设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训案例和内容真正来源于社会实际工作,才能与会计工作相融合,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田家富,邹丹.高职会计专业教材改革的路径选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
[2]陆晓艳.基于工作过程谈高职会计教材改革[J].考试周刊,2011,(69).
【关键词】财会; 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学生来源于经过几次筛选后的初中毕业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对学生来讲,相对比较抽象。加之,职业院校的学习环境与中学习惯于在高压下、被动学习的环境相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更不善于去作积极的思考。
职业院校教育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培养设计型和研究型人才,它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这种人才的要求是:不仅必须具有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投身知识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做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要精心细致
为了在讲授时力求严谨,争取做到每句话、每分钟学生都有收益,教师应认真备课,准备工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
(1)备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授多少知识,传授哪些知识,应安排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首先,内容尽量少而精,充实、丰富,有现代气息与实践气息。其次,内容要紧扣教材,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离题万里。因此,必须加工、补充、精选一些教材外的东西。最后,要讲解各问题之间的联系,每堂课都应有具体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效、合理地安排每堂课的讲授内容,否则一切将是盲目的。
(2)备思路。应明确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在课堂里应思路清楚、重点突出、善于应用。具体来说,思路清楚,是指整个课程有总的思路,每章每节也有思路。重点突出,指重点讲授,不是面面俱到的“完美”。所谓善于应用,是指在讲清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应将重点放在这种方法、理论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应用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二、课中讲究教学艺术
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讲清、讲透教材内容,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判断事物能力的会计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避免模式化,体现多样化、动态化的教学理念,会计教育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使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得以提高。
(1)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被证明是具有卓著成效的。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同时,对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知识点,均通过实际会计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评价一堂好课,重要的一项是看学生是不是“动”起来了。学生的“动”,决不是被动的“动”,而是主动的“动”。即一定要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动机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由教师等外因诱发。有了学习动机,紧接着便是个人的自主学习――“个体之动”。“个体之动”会出现学习的困惑与交流的渴望,以及合作的需求,自然会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见,课堂上的互动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机需求之上的。
三、课后作业要恰到好处
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忽视,目前尚未有较完整的作业结构调整新举措和新策略。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性应用人才,无升学压力,可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下,教师成为“教奴”,不停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作业模仿普通教育围绕“知识深度”向大学内容延伸,围绕题量大做文章,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1)单项训练。平时的单项实训要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即在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及时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具体的问题,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系统复习。在学完该课程的全部内容后,学生对会计学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应集中安排一周对会计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模拟实习,全面模拟实习一般在会计模拟实验室由指导教师分组指导完成。它以一个企业的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有关资料为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现金和银行存款等一些简单的会计核算业务,初步了解和掌握会计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它是一种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全面模拟实习,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兴趣。
关键词:EXCLE财会应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广度;教学方法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14-02
Microsoft Excel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的组件之一,俗称电子表格。目前,电子表格在企业会计领域的使用非常广泛,也使得EXCEL的财会应用变成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个新领域,搞好该领域的教学就变得非常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表格的企业应用现状
从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座谈、专业建设委员会座谈、还是就本地数十家企业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无论是否使用会计软件,电子表格都在企业财会工作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中小企业更侧重于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编制会计核算相关单据,比如编制工资表、差旅费报销单、盘点表、凭证汇总表、费用分配表、财务报表等原始单据或会计报表。大中型企业则更侧重于使用电子表格编制内部管理分析报表,比如成本统计类报表、成本对比分析类报表、存货收发分析类报表、财务预算类报表、财务分析类报表等内部管理会计报表。此外,企业财会工作相关的比如内部审计、存货管理、生产管理等领域,使用电子表格也非常的普遍。可以说电子表格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二、电子表格的专业教学现状
1、电子表格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已经普遍涉及
现在,EXCEL电子表格的教学在高职院校中也是非常普遍的。首先,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实习,通过课堂教学和上机练习来进行电子表格的教学工作,不过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上一般只包括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功能。其次,有很多财经类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EXCEL财会应用的课程,比如河南财专科、山西财专、山东商职、四川财职等等都有开设。可以说这个课程已经是财经类院校的必修课。另外,从课程上来说,还有一些其他课程,比如统计学等,经常涉及到电子表格的应用。
2、会计专业学生对电子表格掌握度较低
EXCEL电子表格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不多,所以,虽然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接触过计算机,但普遍只是比较多的接触了WORD字处理办公软件,对EXCEL电子表格基本都没有用过,只是知道该软件的基本功能,而对于其中计算、图表等功能缺乏了解。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也反映电子表格是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而都感觉在校期间学习不佳,工作中不会使用。
三、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
1、EXCEL在财会应用方面教学内容缺失,教学深度定位不准
电子表格对企业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帮助会计人员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汇总等工作,由于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有限,一般很少进行复杂的应用。即使一些企业使用很复杂的电子表格案例,但这些表格往往不是会计人员制作,是企业通过外部专家进行制作的。而目前,EXCEL财会应用课程教学内容有两个倾向:一种是内容简单化,教学主要介绍软件的功能,或者搜集很多的练习题让学生训练,可练习的功能很单一,某个功能多个例题练习,仅仅是修改个数字而已;一种是问题复杂化,课程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例题相结合,使用很多复杂函数,甚至使用VBA编程去解决问题,这样做出来的案例确实比较有水平,但和实际企业财会工作差距很大。内容过于简单,就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电子表格在财会方面的应用,而内容过于复杂又会导致学生因为学不会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不符合目前企业应用电子表格的现状。总之,不管是过易或者过难造成的结果,就是不能真正把课程和电子表格实际企业的应用结合起来。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企业会计工作了解不够,同时也缺乏详细的教学内容设计。
2、EXCEL在财会应用方面教学广度不足
电子表格在企业应用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使用电子表格编制工资表、计算成本、分析报表、分析库存、计算税金、内部稽核等等,而和这些对应的课程很多,比如工资表的编制可以对应出纳课程,成本计算可以对应成本会计课程,库存分析可以对应商业会计或管理会计课程,报表分析可以对应财务管理或会计报表分析课程等等,而实际上,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开出一门课,增加一些上机实习就算完成了EXCEL财会应用的教学,其他课程内容往往很基础,很难和其他课程相结合,造成教学广度不够的问题。另外,电子表格作为一个工具,如果只是上一门课,练一段时间,学生掌握的熟练度也很难保证。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教师对课程的企业实际了解不足,对电子表格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很多教师本身使用电子表格的能力就很有限,造成教学广度不足。
3、EXCEL在财会应用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EXCEL财会应用课程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演示授课,机房上机训练为主。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功能演示,然后学生根据上机资料上机训练。这种方式不易考察学生掌握度,也不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多学生上机训练课不认真练习,教师无法有效监督。尤其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素质下降较多,学风较差,学习主动性差,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高职院校教师对学情缺乏研究,对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手段方法了解不够。
四、课程改革的方法
1、建立EXCEL财会应用的教学内容体系
EXCEL的财会应用是建立在EXCEL基本应用的基础之上的,所以EXCEL财会应用课程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及深来进行。为了避免课程内容过浅或过深的问题,建议采用三层体系一项综合的方式。
三层体系与一项综合
三层体系:(1)基础技能训练,主要是教授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了解基本功能和一些基本名词。(2)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主要教授电子表格在数据处理中的一些功能,为解决具体财会问题打基础,比如基础函数、公式、图表、数据透视、分类汇总等功能。(3)专业案例项目训练,案例即抛开具体的功能,各专业课程按照企业应用或课程教学案例来组织教学,具体的案例可以对专业课程教材例题进行设计,也可以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实际应用的案例。上述第一个层次应该由计算机基础课程来完成,第二个层次应该开设专门的EXCEL财会应用课程来完成,第三个层次则应该在各专业课内增加课时完成。
一项综合:在毕业之前学期,进行一个综合实训,对之前EXCEL财会应用的内容进行复习训练,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综合实训阶段,还可以把较为困难的内容,比如复杂函数、VBA编程等内容进行教学和训练,为有余力同学提供一个提高的途径。
2、多专业课程引入EXCEL财会应用教学,扩展教学广度
按照前述三层体系的第三个层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各个专业课程都应该引入电子表格教学。比如目前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购买会计软件,其日常编制科目汇总表就借助电子表格来实现,这个就可以引入到基础会计教学中,在讲解账务处理程序时,手工汇总之外介绍电子表格如何汇总,同时安排学生练习。类似的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出纳实务、财务管理、报表分析、审计学、纳税实务、财务会计等课程都可以结合企业实际应用或教材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有效地扩展教学广度。
要做好多专业课程引入EXCEL的教学,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进行深入的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电子表格应用的实际。同时,专业教师要认识到电子表格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主动去学习电子表格的使用,主动去设计教学案例,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3、改进EXCEL在财会应用方面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应从学情出发,结合企业实际和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有教学模式。
(1)开展校企合作,引入实际案例
目前,企业应用电子表格较多,所以专业教学要结合实际,就要开展校企合作,把企业的实际引入教学。可以安排教师到各型企业调研、座谈,了解企业具体工作;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案例设计。总之,把企业实际的应用以实际或模拟的方式引入到教学领域。实际案例的好处是使教学符合学生未来工作场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模拟企业实际
EXCEL的财会应用往往是针对一项具体的专业任务,比如编制工资表,编制凭证汇总表等等。所以在该领域教学中,也应该任务驱动教学,即把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具体任务,分成若干练习项目。每个项目模拟一个工作任务,由教师讲解和演示一个简单案例,然后布置数个任务,由学生分组设计,再进行课堂演示和讨论。这样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改变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机械练习的模式。这个模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入教学视频,改变授课模式
对于电子表格的功能性教学,可以引入视频教学。视频教学是利用录屏软件进行教师演示的视频录制。每个具体功能都设计一个演示视频,教师则不用再重复演示,只需要课前由学生自己观看学习,上课再按照练习资料进行练习,教师课上则进行指导和总结。这样可以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没学会的功能,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至学会为止。这种模式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一遍,有些学生听不懂,而有些学生则觉得学习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以前,教师教学只能针对大多数同学的情况进行授课,而这种模式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而教师则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因材施教。
总之,在目前企业应用电子表格很广泛的大前提下,EXCEL财会应用课程应该结合企业实际去改进教学内容体系、扩展教学广度、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曹献雨.Excel与财务应用”在”三本”和高职院校的教学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15卷第5期.2012,03.
[2] 郑 婕.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之思考.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5卷第4期,2012,08.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会计教材; 数据计算; 商榷
2009年注会《会计》教材第94页[例4-16]的例题、账务处理及分析过程如下:
A公司于2005年2月取得B公司10%的股权,成本为900万元,取得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8 400万元(假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重大影响且无法可靠确定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A公司对其采用成本法核算。本例中A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2006年1月10日,A公司又以1 800万元的价格取得B公司12%的股权,当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2 000万元,取得该部分股权后,按照B公司章程规定,A公司能够派人参与B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转为采用权益法核算。假定A公司在取得对B公司10%的股权后,双方未发生任何内部交易。B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900万元,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除所实现的净利润外,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
1.2006年1月10日,A公司应确认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18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18 000 000
2.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
确认该部分长期股权投资后,A公司对B公司投资的账面价值为2 700万元,其中与原持有比例相对应的部分为900万元,新增股权的成本为1 800万元。
(1)对于原10%股权的成本900万元与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840(8 400×10%)万元之间的差额60万元,属于原投资时体现的商誉,该部分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对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在原投资时至新增投资交易日之间公允价值变动(12 000-8 400)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360万元,其中属于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的部分90(900×10%)万元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同时调整留存收益;除实现净损益外其他原因导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270万元,应当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3 600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 700 000
盈余公积90 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810 000
(2)对于新取得的股权,其成本为1 800万元,取得该投资时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144(1 200×12%)万元之间的差额为投资作价中体现出的商誉,该部分商誉不要求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笔者对上述例题的账务处理分析后认为,A企业应该享有B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不应当是90(900×10%)万元,而应当是82.5(900
×11/12×10%)万元。因为投资企业计算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时,只限于投资企业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部分。该题中投资企业A公司是在2005年2月份投资的,A公司投资后B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应当是825(900×11/12)万元,而不是900万元。由此可见,其账务处理数据也应当作如下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 3 600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 775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