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漫长的告别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米勒最近接受采访的时候透露说,在经历了休赛期的手术和恢复之后,他已经回到了训练馆进行训练,因此他放弃了退役计划,打算在下个赛季重返热火队,再战江湖。“我不会退役的,而且我们明年还想再开一次夺冠派对呢!”我们都记得上个赛季的米勒,他经常步履蹒跚,背部疼痛甚至让他在比赛中无法安稳地坐在场边,很多时候米勒直接趴在地板上以拉伸背部肌肉。总决赛之后,米勒立刻与格林医生进行商讨,格林被公认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外科医生之一,必须去面对这样的医学权威让米勒有些忐忑,因为这位医生能直接决定他未来的篮球生涯。米勒说:“毫无疑问第一次会面时我很紧张,但是你知道吗?这些在各自领域的权威人士同样能给你提供备选方案,告诉你如何去避免做外科手术,这是第一次见面就让我欣赏格林医生的地方。尽管他是著名的顶级外科医生,但他一直努力让我远离手术,这就是他的职业道德”。
两年前,米勒和热火队签下5年2500万美员的合约,如今合同还剩下3年,价值1860万美金。其实,热火对待32岁的米勒可以有多种方案:一是让他进行手术好好康复;二是特赦米勒,这样做的话球队可以节约数百万美元的奢侈税;三是买断米勒的合同;四是如果米勒因手术后长期不能比赛,热火能向联盟申请伤病特例,他们下赛季可以得到290万美元来签自由球员。当有了雷·阿伦与拉沙德·刘易斯两位外线猛人之后,热火是可以买断米勒的,进而寻求更多的薪金空间,但是热火给了米勒一份信任,充分地尊重了他本人的选择。米勒也暗示,如果他的身体状况无法让他百分之百地为球队做出贡献,他情愿选择退役。他不希望坐在伤病名单里领着工资,也不希望白白占着一个名额,成为热火队的累赘。“我必须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不仅是为了这支球队,还为了每天晚上都刻苦训练的我的队友;为了一直相信我的阿里森老板;为了莱利,是他把我带到这里的;最后,还是为了我的家人。”
这两个赛季,米勒其实十分煎熬,他自己甚至开玩笑说全身除了心脏没有不疼的地方。在2010—11赛季,拇指、手腕和肩膀等处的一系列伤势就困扰着米勒,去年依然如此,先是休赛期做了疝气手术,随后是腰背伤势,还有扭伤的脚踝。常规赛66场比赛中,米勒只坚持打了39场,场均6.1分并有45%的三分命中率。整个赛季他都在与伤病做着斗争,可他没有自暴自弃。只要米勒站在场上,就能为热火在攻防两端提供帮助,詹姆斯不必再消耗体力错位防守对方的内线,而米勒的外线火力也让韦德在进攻中不必面对对方的重兵防守。“米勒是热火阵中最为强硬的球员。他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毫无惧色,不论他在场上遭遇了什么样的防守,不论他正忍受着怎样的伤病,他都能够在球场上做出他应有的贡献。”韦德这样评价道。
关键词:素质教育 师德建设 困境 突破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职前职后一体化、开放性和综合化的教师教育体制正在逐步推行,相应的我国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师德建设作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素质教育实施背景下,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重视。
一、当前我国师德建设的现实障碍
(一)师德建设囊括的宽度过宽
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是专指教师这个社会角色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教师的道德标准被提高。教师具备教育工作者、社会常人双重身份。师德是针对教师身份而言的,相对于社会常人即公民这个身份,对之束缚的应该公民道德和法律规范。当前,教师不论在教育工作岗位上还是社会生活中,身份被一重化,师德是评价教师这个社会人的唯一标准规范。
(二)师德建设要求的高度过高
我国支持“教师是道德家”的人认为,教师必须是高尚道德和完美道德的化身,是“人之至者”,教师应该“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1]。与美国“教育职业道德规范”中所列条目都以最低要求不同,我国师德要求大多以高标准来要求教师。由于这些规范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将教师圣神化,操作性不大,只能作为鼓励性口号,对教师群体不容易真正发挥其道德约束作用。
(三)师德的社会评价标准欠合理化
为使每个学生健康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改革为师德建设提供了一个大背景,其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自然成为师德评价的主要标准。然而,在我国教育氛围下,师德规范内容的各方面与素质教育密切联系,如果教师违背素质教育理念,那么他的师德水平很难被社会认可。
二、师德建设存在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管理体制、评价制度不健全
当前,在强调量化指标的教师管理体制、师德评价制度中,教师是否潜心育人工作、实施素质教育是很难考评因而往往被虚化的指标。大多学校推行绩效工资改革之后,将教师待遇与班级分数、科研成果紧密结合,这使教师将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公开课评比之中,而相对忽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教师不仅没有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而且自身角色也没有把握好。
(二)社会伦理道德转型的束缚
师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社会传统伦理道德有密切关系。当前,社会正处于伦理道德体系的转型期,强调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肯定民众对于正当权益、物质利益的追求的合理性。教师身处伦理道德体系转型的进程之中,待遇正在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很多教师正在告别一贫如洗的生活,更多地感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幸福[2]。然而,就全社会而言,从圣人道德向常人道德的转型[3],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例如,当前评选各级师德标兵时,仍然重点考查教师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情况。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当前,素质教育虽然赢得了话语上的优势,但应试教育的压力仍然很大。“口口声声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是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学)的实际情况。取得出色的高考、中考成绩的学校即使管理严苛、气氛压抑、遭到学者批评仍然招生火爆,被社会和家长高度赞赏,并且顺利挂上“素质教育改革先进校”的招牌。推行应试教育,取得的教育成果被冠上素质教育的美名,在这种情形中,师德建设就缺乏健康的环境。
三、师德建设障碍的突破思路
师德建设中存在的对教师角色认识不清楚、要求过高,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我们都可以从素质教育改革、社会伦理道德转型、教师管理评价体制等方面究其原因。针对以上原因分析,本文试着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创新教师管理与评价机制,坚持“无为而治”的核心理念
“无为而治”是我国教师管理和评价急需重视的经典智慧。自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4]。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法则存在的理由。”[5]针对我国当前教师缺乏自由空间的现状,需遵循“无为而治”的理念。一方面,我们需倡导取消学生成绩与教师绩效挂钩的做法。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开展随堂听课等方式,督促教师潜心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削弱科研成果在教师量化评比中的分量,以鼓励教师写随笔、展示学习笔记等方式来引导教师的在职研修。
(二)关照教师幸福感的提升,稳步提高教师工作待遇
尽管保障和改善教师待遇的政策不断出台,但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师待遇存在很大差距。在倡导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时代,政府和社会应该稳步提高教师待遇,逐步提高教师的幸福感,不能一味地用无私奉献的口号向教师提出“圣人”般的要求。而且,政府和媒体应该调整道德转型背景下师德标兵的评选标准,适当关照那些扎实教书育人、积极探索创新、享受教育幸福的优秀教师身上,使师德标兵更加普通化、实际化。
(三)正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重塑教师的职业尊严
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应该尽力尽责总结经验教训》的反思性文章中,王策三先生语重心长地提醒各界“正视应试教育在现阶段现实存在的基本国情,给教师适宜的舆论空间”[6]。可见,我们需要基于我国的国情正确看待素质教育改革。现阶段,应试教育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应在给教师一定自主放松空间的基础上,开展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此外,学校需要严格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上限,打击教师片面追求高分数的行为,以确立教师工作和教育的底线,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
参考文献:
[1]甘剑梅.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 ――关于教师道德的哲学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25-30.
[2]杜时忠.教师道德越高越好吗[J].中国德育,2010(2):74.
[3]余展洪.从“圣人道德”转向“常人道德”――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规范的哲学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5):10-14.
[4]卢先明.略论公民道德的层次性[J].道德与文明,2005(4):47-49.
[5]康德.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3.
摘要:由于中专生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很多学生在中学毕业后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对刚入学自己的选择的专业都很迷茫,对将来也没有过多的考虑。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如何提高中专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是我们老师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和责任。本文从认识自身、分析环境、选择方向、确立目标、调整规划等角度探讨了中专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生涯规划行业的分析;环境;目标
不同的年龄、不同起点的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会有所不同。初中生、高中生没有专业的定向,他们的规划重点在于是否升学,侧重于选什么专业。而中专生的专业已经定向,即将走向社会。
在现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其的重要。许多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者进行了专门的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现在学生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近几年来中专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对中专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但是有很多的中专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陌生,以至于产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以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来“规划”,这都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其实在许多国家,职业设计往往从娃娃抓起,美国的孩子从6岁开始就有了职业意识的开发,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更是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然而,我国的职业设计还只是在找工作的前夕才被提上认识和了解的日程。
由于中专生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很多学生在中学毕业后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对刚入学自己的选择的专业都很迷茫,对将来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学校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脱节,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太少。面对着求职的巨大压力时,学生最大的困惑往往不是找不到就业的机会,而是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对未来充满迷茫。很多刚就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所想所愿,甚至从事的行业和自己专业毫无关联,跳槽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许多毕业生在告别校园时并不了解自己真正适合怎样的职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转变就业态度,引导学生去不停地照镜子,不停地校正和深化对自己的认知,进而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最终找到理想的职业。
培养好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性格要求不同。例如:会计要求从业者性格内向,而推销员要求从业者性格外向。不过现在大多数的公司和企业都要求员工的性格“沉稳冷静”、“细致耐心 ”、“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拥有阳光的心态”……专业已经定性的中职生应该按照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性格要求来调试自己的性格。
二、本专业了解行业的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要求我们做到“知己”,更要做到“知彼”。能够正确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观察,对行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理解,对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以及相关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了解,对自身所处就业环境、区域经济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的把握。中职生应该对自己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以及相关职业群的了解。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以及相关职业群所包含的职业种类,拓展中职生择业以及以后发展方向的视野。
三、选择方向
我们在确定职业生涯发展具体目标之前,先选择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通过发展条件的分析,注意考虑一下几个问题:首先往那条路上发展?其次,我能往那条路上发展?最后,我在哪条路上发张的机会比较多?说简单点就是自己想要什么,发展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本人是否符合往这个方向发展(包括自己的个性特点、本人的生理和家庭条件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好要考虑个人发展方向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周边环境为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什么机遇。总的来说在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上有四种选择:是毕业后先升学,还是先就业;是先创业还是先就业;还是先就业后创业,还是只就业不创业;是在企业李向管理路线发展还是向技术路线发展,先走技术路线再转向管理路线;是向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方向发展还是公务员方向发展。
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也就是职业理想的具体定位,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的具体定位。目标的作用在于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目标是成功的前提。
四、做好就业准备
1.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在告别学校,走向社会之后,中职生将面临人生一次质的飞跃。开始职业生涯,从学校人转化为职业人。两者无论在权利、义务还是规范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毕业实习活动,有意识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变。
2.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不但直接关系着求职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决定着职业生涯能否顺利发展。我们首先在学习中训练提高,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能力,它是能力的基础,中职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主动的将知识转换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表现自己的能力。社会能力的人提过也需要靠日常生活中的训练,平常注意训练自己的言行举止,试着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小期间要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五、调整规划,适应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077-01
摘要: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一个受到良好审美艺术熏陶的人,能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美的基因,加入自己的审美创造,便能从生活中享受到美的乐趣,正是这种乐趣陪伴着我们漫长的生命,成为我们一生的需求。教师就应该把美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生活中,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政治教学中, 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是值得我们用新的视角进行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美学原则;美育方法;审美性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一个受到良好审美艺术熏陶的人,能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美的基因,加入自己的审美创造,便能从生活中享受到美的乐趣,正是这种乐趣陪伴着我们漫长的生命,成为我们一生的需求。审美的主要任务是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对美的欣赏从单纯的乐情乐欲到乐志乐神,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变得高尚、文明,在心理素质和思想情感上得以健康的发展。所以教师就应该把美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生活中,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政治教学中, 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是值得我们用新的视角进行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
(一)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在教学中,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离开真、善就不会有美。但真、善又不等于美。只有真、善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体现真、达成善,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二)让思想政治课具有审美性,也是时代的要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社会愈进步,文明愈发展,人们的爱美之心越强烈。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为敏感、强烈和执著,他们不仅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和生活用品,欣赏美的艺术和体育比赛,而且以审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价值,自觉地参加各种审美、创美活动。青少年学生十分强烈地要求教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他们渴望欣赏到教育美,在审美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种趋势。过去,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美的追求和利用很不自觉,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法简单灌输,教学手段陈旧单调,学生的情绪体验很不愉快,致使他们逐渐滋生厌学、弃学的念头。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一种有效办法,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美的生活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恩格斯曾经对无产阶级戏剧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要求
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也应该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第一,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第二,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第三,创造性。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第四,愉悦性。美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娱乐、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二)精心筛选美的材料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当今世界,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效果更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导入有新意、有气氛、有深度,不仅引起兴趣,而且留下悬念;课堂结束语不仅概括性强,而且有知识情感上的升华,能掀起教学活动的,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和激励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开合有度,使学生领悟到教学的节奏美和结构美。富有独创性的板书、精美的教具(图片、录音、录像)、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式提问和质疑、少而精的论述和剖析、动静相宜的体态、轻重起伏速度相宜的语调等等,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给他们带来美的愉悦。概念的讲解,原理的论证,理论的运用,都刻意求新,不仅选用新材料、新观点、新信息,而且在方法上有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和新的设计,也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体验到美的存在。所有这些,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质和审美潜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聊斋志异 连锁 爱情 顾青霞
《聊斋志异》中作品内容驳杂,其中有些是记述社会传闻,有些是直录友人的口述或笔记,然而那些经典的名篇佳作,却是直写蒲松龄本人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凝聚着他大半生的苦乐,表现着他对现实人生的思索与憧憬。特别是占《聊斋志异》作品总数四分之一的爱情题材小说,有很多都是蒲松龄自抒心声的作品。《连锁》是聊斋名篇,在这篇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者蒲松龄对于内心理想爱情的诠释。
《连锁》讲述了男主人公杨于畏与女鬼连锁感人的爱情故事。连锁是一个死去二十多年的女鬼,“九泉荒野,孤寂如鹜”,与杨于畏因对诗而结缘:“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1]被诗歌感动的连锁不请自来,二人如胶似漆,但却仅仅是色授魂与,并无床笫之欢。连锁不仅美如天仙,且才华横溢,琴棋诗书无所不通,给了杨于畏极大的心理慰藉。连锁在阴间受欺辱,杨生挺身而出,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梦境中将爱人救出,为使连锁重新复活成人,杨生冒死献出精血,终使心爱的女人起死回生,二人的爱情得以圆满。
作品原文中有一段描写,将连锁的才情与柔媚展现了出来:既翻案上书,忽见连昌宫词,慨然曰:“妾生时最爱读此。今视之殆如梦寐!”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自此每夜但闻微吟,少顷即至。辄嘱曰:“君秘勿宣。妾少胆怯,恐有恶客见侵。”杨诺之。两人欢同鱼水,虽不至乱,而闺阁之中,诚有甚于画眉者。女每于灯下为杨写书,字态端媚。又自选宫词百首,录诵之。使杨治棋枰,购琵琶,每夜教杨手谈。不则挑弄弦索,作“蕉窗零雨”之曲,酸人胸臆;杨不忍卒听,则为“晓苑莺声”之调,顿觉心怀畅适。挑灯作剧,乐辄忘晓,视窗上有曙色,则张皇遁去。
从以上原文内容可以看出,连锁是一位十分痴情风雅的女鬼,她聪慧可爱,精通诗词歌赋,写得一手端正柔媚的书法,又懂围棋,还能娴熟的弹奏琵琶曲,时而“蕉窗零雨”,时而“晓苑莺声”,最重要的是连锁与杨生因诗结缘,彼此爱慕,互为知己,两人经常窗下灯前促膝长谈,甚至忘记了天已破晓。蒲松龄一生仅有一次婚姻,即在十六岁时,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淄川道口庄刘氏为妻,因此《连锁》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蒲松龄从未经历过的,他为何如此写作?
“人鬼恋”与“人狐恋”是《聊斋志异》重要的作品主题,仔细研读会发现,蒲松龄笔下的爱情故事有一个很稳定的撰写模式:男主人公大多是现实社会中贫寒失意的书生或落魄的塾师,女主人公则多出于幻域,大都年轻貌美,温柔多情,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男主人公往往率先登场,孤苦无依,穷困潦倒,而后女主人公不请自来,红袖添香伴读书,给穷书生以心灵的慰藉与的满足。最后,或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或是女助男摆脱穷困,科举有成。《连锁》《绿衣女》《香玉》《小谢》《莲香》《红玉》等聊斋爱情佳作均遵循了这一写作模式。蒲松龄不厌其烦的按照这一路线进行写作,即是对孤寂心境的慰藉,同时也对内心理想爱情生活的反复确认与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