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约当产量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期初在产品;成本费用 ;约当产量法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090-02
当期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项目构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当发生的生产费用为几种产品共同耗用时,必须按照不同的成本项目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确定不同产品的生产成本。传统上,材料费用的分配标准可以是产品重量、产品产量及材料的定额耗用量比例等;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主要按照工时比例分配。
一、当期成本费用分配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工、制造费用的分配
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主要采用的是工时比例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将发生的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按照不同产品的生产工时比例进行分配,其基本思路是产品生产的时间越长,负担的成本费用越多。当生产的产品有期初在产品并有期初余额时,对在产品的继续加工同样占用了工时,采用工时比例分配对人工和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不产生影响。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对于不同产品的工时记录一定要准确、完整。但是如果缺乏工时记录该如何分配人工和制造费用呢?
(二)材料费用的分配
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包括重量比例法、产量比例法及材料的定额耗用量比例法等。其基本前提是对于同一种产品来说,每件产品耗用的材料应该是相同的。当生产的产品有期初在产品和期初余额时,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就暴露出来。期初在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会继续耗用材料,而这些在产品每件产品加工完成耗用的本期投入材料与本月刚投入产品加工完成耗用的本期投入材料显然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利用上述方法直接分配各种产品的共同耗用的成本是不合理的。
二、约当产量法简介
约当产量法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期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期末在产品数量变化大,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和各项加工费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的情况。其主要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材料的定额耗用量、产品生产工时)计算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将在产品产量折合为完工产品产量(即约当产量),并以此为依据分配生产费用。约当产量法的关键在于在产品完工程度的计算。
三、约当产量法现在当期成本费用分配中的应用
由于期初在产品在本期加工时耗用本期投入的成本,在分配本期投入的费用时,也应将其考虑进去。由于这些在产品本身已经负担了前期投入成本,本期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计算期初在产品的未完工程度,将期初在产品数量折合为新投入产品的约当产量,并以此作为分配基础。
(一)材料费用的分配
在不同的投料方式下,在产品未完工程度的计算方法不同。
1.一次投料。在这种投料方式下,由于产品在投入生产时已经将整个加工过程(包括各个工序)需要的材料全部投入了产品,因此单位完工产品和单位在产品耗用的材料成本施一样的,在产品的未完工程度可以看做0,当企业有期初在产品时,是不耗用本期投入的材料费用的,因此可以直接将本期投入的材料费用在本期投产的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例1,生产车间分三道工序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如下页表1):
表1
甲产品期初在产品40件,其中第一工序在产品18件,第二工序在产品10件,第三工序在产品12件,材料成本共8 000元;乙产品期初在产品50件,其中第一工序在产品10件,第二工序在产品22件,第三工序在产品18件,材料成本共6 00元。本月投入甲产品1 000件,乙产品1 500件,生产两种产品领用材料175 000元,材料为一次投入,试分配甲乙产品负担的材料费用。
分析:本题中,由于材料费用是一次投料的,期初在产品进一步加工时不会耗用本期投入的材料,因此将本期投入的材料费用直接在本月投产的产品中进行分配即可。
材料分配率=175 000/(1 000×10+1 500×5)=10
甲产品耗用材料=1 000×10=100 000
乙产品耗用材料=175 000-100 000=75 000
2.各工序一次投料。在这种投料方式下,不仅本期投入的产品会耗用本期投入材料,除了最后一道工序以外的期初在产品也会耗用本期投入的材料。在分配材料费用时,应将期初在产品考虑进来。利用约当产量法的基本原理,将期初在产品数量折合为约当产量。
未完工程度=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未完工程度
采用例1的资料分配材料费用:
甲产品第一工序在产品未完工程度=(5+2)/10=0.7
甲产品第一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18×0.7=12.6
甲产品第二工序在产品未完工程度=2/10=0.2
甲产品第二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10×0.2=2
乙产品第一工序在产品未完工程度=(1+2)/5=0.6
乙产品第一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10×0.6=6
乙产品第二工序在产品未完工程度=2/5=0.4
乙产品第二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22×0.4=8.8
材料分配率=175 000 / [(1 000+12.6+2)×10+(1 500+6+8.8)×5]=9.88
甲产品耗用材料=1 014.6×10×9.88=10 0242.48
乙产品耗用材料=175 000-100 242.48=74 757.52
3.随着加工程度逐步投料。在这一种投料方式下,期初在产品同样会耗用本期投入的材料,在分配材料费用时,也应将期初在产品考虑在内。各工序在产品的折算要考虑各工序在产品的未完工程度。在均匀生产的条件下,各工序在产品的未完工程度可以按照50%确定,否则需要按照工时标准进行折算。
例2,假设生产车间生产的甲乙两种产品的工时定额及完工程度(如表2),其他资料同例1:
表2
未完工程度=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未完工程度
甲产品第一工序在产品未完工程度=(4+4+2×40%)/
10=0.88
甲产品第一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18×0.88=15.84
甲产品第二工序在产品未完工程度=(4+4×60%)/10=0.64
甲产品第二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10×0.64=6.4
甲产品第三工序在产品未完工程度=4×20%/10=0.08
甲产品第三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12×0.08=0.96
乙产品第一工序在产品未完工程度=(1+2+2×50%)/5=0.8
乙产品第一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10×0.8=8
乙产品第二工序在产品未完工程度=(1+2×80%)/5=0.52
乙产品第二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22×0.52=11.44
乙产品第三工序在产品未完工程度=(1×30%)/5=0.06
乙产品第三工序在产品约当产量=18×0.06=1.084
材料分配率=175 000/[(1 000+15.84+6.4+0.96)×10+(1 500+8+11.44+1.084)×5]=9.8
甲产品耗用材料=1 023.2×10×9.8=100 273.6
乙产品耗用材料=175 000-100 242.48=74 726.4
(二)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
人工和制造费用不可能一次投入,只能是随着加工进度逐步投入,因此分配方法可以参考随着加工程度逐步投料的原材料计算分配过程。
四、改进前后成本费用分配方法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平行结转分步法 费用分配率 约当产量法
要正确理解并应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关键是正确理解每种方法的公式,公式是成本计算方法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成本计算中平行结转分步法是将各生产步骤应计入相同产品成本的费用看作是产品成本的“份额”,所有的“份额”平行汇总后,得到完工产品的总成本。该方法与逐步结转分步法相比较,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和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只平行计算各生产步骤中各成本项目在最终完工产成品成本中的“份额”,简化了成本的核算工作。虽然平行结转法的计算步骤和公式较少,但是体现“份额”理念的计算公式却相对较难理解。这个公式就是各步骤费用分配率计算公式,它直接关系到最后完工产品总成本是否正确。平行结转分步法中本步骤生产费用分配的方法主要有定额比例法和约当产量法。本文就约当产量法在平行结转法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一、平行结转分步法公式和计算步骤简介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产品成本计算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计算各生产车间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其中首先计算某步骤月末的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计算公式为:
也就是说,某步骤完工半成品总产量等于最后步骤产成品耗用该步骤半成品数量加上该步骤月末狭义在产品约当产量,再加上该步骤已完工仍留在半成品库和转入以后各步骤但尚未最后完工的在产品(半成品)数量。
其次是计算某步骤完工半成品的生产总量,计算公式为: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就可确定某步骤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计算公式为:
费用分配率=
所以:
平行结转法的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生产产品各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平行汇总,求得最后完工产成品总成本,再除以产成品数量,就得到产成品单位成本。
从以上计算公式和步骤可看出,公式(1)、(2)的目的是为得到公式(3)分母的值,公式(3)是公式(4)的基础。因此正确计算费用分配率是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基础和核心。
二、对平行结转分步法费用分配率的直观理解
在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公式和步骤。与逐步结转分步法相比较,可看出平行结转分步法具有类似的计算过程,即将各步骤月初在产品生产成本和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合计数在期末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求得某成本项目的费用分配率,也就是单位产品成本,再用完工产品的数量乘以费用分配率算出完工产品的成本。
但是,平行结转分步法在计算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的公式中,分母中在产品约当产量是广义的约当产量,不仅包括该步骤的期末在产品,也包括交给以后步骤尚未最后完工的半成品。也就是说,平行结转分步法是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定义在产品的,只要没有最后完工的产品,都叫做在产品,而逐步结转分步法是站在某个步骤的角度定义在产品,只要完成本步骤的生产,就是完工产品。
平行结转分步法费用分配率公式中的分子是某步骤月初在产品该成本项目和本月发生的该成本项目生产费用的合计数。于是,分配率公式表达的含义是某步骤某成本项目的生产费用合计数从整体企业的角度在广义在产品和最终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但是这样分配直观上却与“谁受益,谁承担”的成本核算基本原则相左。既然某步骤生产产品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是为本步骤在产品和完成本步骤生产的半成品服务,就只能由该步骤的在产品和半成品承担。
那么会不会存在期末本步骤的在产品和后续步骤的在产品以及最后完工的产成品都得到了本步骤生产服务的情况,如果有,分配率公式就遵循了“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请看以下数量等式:
从以上等式可看出只有“∑后续各生产步骤期初在产品数”等于零这一种极端情况,分配率表达式才符合上述成本核算原则。除此之外,本步骤某成本项目生产费用分配率的计算都会涉及到后续各生产步骤期初在产品,显然,它们并没有获得本步骤的生产服务。
三、约当产量法下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分配
要解决平行结转分步法费用分配率公式理解上存在的矛盾,先来看看约当产量法下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分配。
在约当产量法下,
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公式(单位成本)=
其中:该成本项目费用合计数=该成本项目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该成本项目发生的费用
该公式可从资源消耗分配的角度进行说明。
产品耗用的资源是A单位,价值为B元,则该资源每单位是 元,假设本期没有期初在产品,期末在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M单位,期末完工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N单位,显然M+N=A,每单位完工产品耗用L单位该项资源,是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是期末完工产品数量,该资源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单位成本) 。
在下期,期初在产品就是本期期末在产品,假设下期发生的资源耗费是 单位,价值为元,下期末在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单位,完工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单位,显然,将该期初在产品当做在该期生产,就与前述没有期初在产品的情况下求解思路相同,该期期末在产品和完工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就是+M,所以,。当然,该项资源费用合计数是元,该资源本期每单位价值为
。如果该期每单位完工产品耗用
单位该项资源, 是该期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是期末完工产品数量,该期该资源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单位成本)=, 在稳定、有序的生产企业中,一般来讲,
代入该期资源费用分配率,化简为L,与前述没有期初在产品的情况下分配率(完工产品单位成本)相同。
四、平行结转法费用分配率的再理解
有了第二部分的准备,重新理解平行结转法下的费用分配率公式。发明广义在产品概念实际就是将整个企业当做一个大的车间,在这个车间,除最后完工产品,其余当然是未完工的在产品。但与逐步结转分步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这个大车间里,各步骤的生产费用是在广义在产品和最后完工产品中独立分配的,互不干扰互不关联,各步骤平行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成本,最后再相加。对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费用分配率公式的讨论,仍沿用本文第三部分的思路。
假设企业刚投入生产,各个步骤都没有期初在产品。其中任意一个步骤,该步骤本期投入的某项资源仍为A单位,价值仍为B元,则该资源每单位是 元,留在本步骤的期末在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M单位,期末最后完工产品耗用的本步骤该项资源N单位,该步骤已完工转入后续步骤但未最后完工的在产品或半成品共耗用的本步骤该项资源为Q,显然M+N+Q=A,每单位完工产品耗用L单位本步骤该项资源, 是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是期末完工产品数量, 是已完成本步骤生产但未最后完工的在产品或半成品数量,该资源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单位成本)=
到第二期,某个步骤的期初在产品就是该步骤上期末在产品,假设第二期某步骤发生的资源耗费仍是 单位,价值仍为 元,第二期末本步骤在产品耗用的该项资源仍为单位,最后完工产品耗用的本步骤该项资源仍为 单位,该步骤已完工转入后续步骤但未最后完工的在产品或半成品共耗用本步骤该项资源为 单位,因为资源的消耗数量等于资源来源数量,所以, 当然,该步骤该项资源费用合计数是元,该步骤第二
期每单位该资源价值为(。如果该期每单位完工产品耗用该步骤单位该项资源,是第二期末留存在本步骤的在产品约当产量, 是第二期末已经完成该步骤转入后续步骤但未最终完成的在产品(半成品)数量,是第二期末最终完工产品数量,该期本步骤该资源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单位成本)= ,
由于,代入该期资源费用分配率,化简为 ,同理对于有序稳定生产的企业,,由此 。与前述没有期初在产品的情况下分配率(完工产品单位成本)相同。
五、结论
从第四部分数学算式很容易看出,要正确理解平行结转分步法费用分配率公式(单位成本),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分子中月初在产品在某步骤某成本项目的成本,它不仅仅是本步骤月初在产品在该成本项目的费用,还包括了后续所有生产步骤月初在产品含有的本步骤该成本项目的费用。也就是说费用分配率中月初在产品某步骤某成本项目费用 ,而非只是 ,否则无法得到 (或L )。由于一些专业书籍对生产步骤中月初在产品成本包括的内容没有特别说明,而逐步结转分步法月初在产品成本就是本步骤的月初在产品成本,因此容易陷入误区,以为平行结转分步法月初在产品成本仅指本步骤的月初在产品成本,从而不能正确计算成本,也不能正确理解“谁收益,谁承担”的成本核算原则。
参考资料:
[1]鲁亮升.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27-134.149-154.
[2]李炳先,吴希慧.成本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38-144.
一、“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体现
在《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对重要性原则的内容老师应该都有提及,但是学生们对此大多数没有印象。而成本会计教学中前后多处地方都有涉及到该原则,所以可以不断地强调。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于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该单独设置项目进行重点核算,比如对构成产品成本主要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应该单列成本项目;如果某种产品所耗燃料、动力成本在成本当中所占比重较大,则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应单独设置“燃料”科目,而不是在“原材料” 总账科目下设“燃料”明细科目;在成本项目的设置上也是应增加“燃料与动力”成本项目,而不是并在“直接材料”成本项目。而对于相对比重较小的燃料成本,则不需要也不可以这样处理。又比如,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则必须通过“制造费用”账户;但是如果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归集在“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还有,对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如果在产品数量较少、不计算其成本对完工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的成本,这也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凡此种种,还有很多,贯穿前后。这样不停地反复强调,不仅让学生完全理解了该原则的内涵,同时也加深了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内容更深层次的认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正确区分成本项目和期间费用
这实际上是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这是成本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许多学生在这点上掌握得不好,概念模糊,经常容易混淆,会把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此,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解能力真的就这样,老师一定要适应),否则学完了整本书也相当于没有学。
1. 成本项目:要素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而划分的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制造费用等。
2. 期间费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三、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成本计算实际上就是一个费用的筛选过程,这里面涉及到各种耗费的甄别问题,哪些能够计入产品成本,哪些不能够放进去,这是相当严肃而慎重的问题,容不得半点纰漏,否则辛辛苦苦计算出来的那个数却又是不准确的,在实践中还会因误导企业的管理决策而出大问题!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显得相当模糊,所以也需要前前后后不断地讲授与提醒。
1. 正确划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后者是可以剔除掉的。
2. 在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中把期间费用剔除,剩下生产费用是可以计入产品成本的。
3. 还要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生产费用。
4. 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5. 划分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的界限。
在前面理论章节中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更谈不上消化。但是在随后的具体章节中,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反复地讲的。
四、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这里首先需要向学生明确的是,企业若只生产一种产品,是不需要进行分配的;当两种或以上的产品共同耗用材料时,通常可以有两种分配方法,即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和定额成本法。其实这两种方法是相通的,只不过分配标准不同,耗用量乘以单价就得到成本。这也是期中考试容易出到的题型,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这里因为有少量的计算而犯怵,进而导致稀里糊涂的,所以在此宜多讲一些典型的例题,并且趁热打铁,让学生马上进行课堂训练,以达到加强、巩固的效果。
五、“交互分配法”的运用
辅助生产成本在整个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是也影响着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所以忽视不得。并且从学习内容的角度上看,这里的的确确是一个难点。五种分配方法课堂上讲授三种,其中的“交互分配法”就经常容易把学生的头搞大!并且期中考试的计算分析题中,这是必出的内容,分数通常在20分左右,不及格的学生恐怕十有八九在这里卡了壳,所以这个知识点需要老师多讲,学生多练。
“交互分配法”需进行两次分配:
1. 对内分配(交互分配)。以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前的费用及其相互提供劳务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内部分配。
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
2. 对外分配。以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和外部门耗费的劳务量为依据进行对外分配。
费用分配率=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非辅助部门耗费劳务总量
这里最关键的是“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的确定问题,其公式为:
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交互分配前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
学生在这点上能否真正理解显得很重要。这里搞懂了,其它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如下思维定势去理解:
“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拿对方的,需要加上,做会计分录时应该借记;
“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给对方的,需要减去,做会计分录时应该贷记。
如此这般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以至于交互分配的会计分录也能够得心应手地做出来。
六、“制造费用”账户的月末余额情形
在《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老师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会提及到,但是并不会讲深讲透,学生只知道是一个成本类账户,月末一般情况下没有余额,那么到了《成本会计》课程再讲述这个问题时,就应该跟学生讲尽讲全了。在进入该章节的内容之前,先出一道相关的判断题让学生思考,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叫学生回答:
A. “制造费用”账户月末肯定没有余额;
B. “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没有余额,若有,肯定是在借方;
C. “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没有余额,若有,既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出现在贷方。
学生们一般不会选A,大多数会选B,但是正确的答案是C。宣布答案时,他们肯定会感到迷惘,并且会有较大的兴趣想知道所以然。此时,就可以进入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中的“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的讲授了。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学生们知道在此方法下,“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登记车间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而贷方是以计划数分配结转的,当实际与计划不一致时,就会出现月末余额。实际数大于计划数时,余额在借方,表示超支:相反,就会在贷方,表示节约。并且还要让学生知道,年末需要进行余额的调整,在增加或减少12月份产品成本后,该账户肯定就没有余额了。
七、要不要以及怎么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的问题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与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通过这个公式,又可以倒推出如下公式: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倒挤公式”。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要正确地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就必须正确的计算出月末在产品成本。此时要跟学生强调,那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并非目的,最终目的是完工产品成本的确定。接下来就进入另外一个问题:月末在产品成本要不要计算以及怎么计算的问题,中职学校教材一般会提及到两大类、七种具体方法,即:
(一)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法
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那些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的企业,其核心是将当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全部由当月的完工产品负担。
(二)需要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
具体有如下六种方法:
1. 固定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计算法
2. 按照所耗用的原材料成本计算法
3. 视同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
4. 约当产量法
5. 定额成本法
6. 定额比例法
这六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月末在产品的数量较多,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对于完工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会有影响。而具体采用哪一种,则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八、原材料投料方式对“约当产量法”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成本核算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正确计算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会计分录是很简单的,即借:库存商品,贷:基本生产成本,关键是金额的确定。这就需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做分配,而最典型的方法就是“约当产量法”,其内容也相对较多、较难。具体做法是按照成本项目逐一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时候就可以向学生强调,分配时需要将成本项目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材料”和其它工费项目,后者相对简单,约当产量就是按照完工程度来折合的。而对于“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则必须视投料方式而定。若为一次投料,约当产量就不是按照完工程度来折合,而是按照100%;如果是逐步投料方式,则是用投料程度进行折合。投料程度的确定又有以下两种情形:
1. 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完工程度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
这种情况下分配直接材料成本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可以按照完工程度折算。这里所指的完工程度,即指工费项目的完工程度。
2. 直接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完工程度不相同。
在此情况下分配直接材料成本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应该按照投料程度折算。
【关键词】 中职 成本会计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100-01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接着初级会计和中级会计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成本会计工作岗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职能。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成本预测、决策、核算、控制、分析、考核的方法、熟悉成本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其专业基本功的重要方面。然而,近年来职业中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却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分割,不能系统应用
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成本会计各章节的内容和单一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很难,但很难把握各知识在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系统应用。在成本会计当中往往存在一个事项有多个方法的情形,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就有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比例法。
2. 重纸上谈兵,不能实际应用
在成本核算中要求将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等全部入账,汇总成本,同时进行账目的分配结转。而不同的费用因其性质和承担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来完成繁多的数据处理。从教学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普遍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的数学计算,不能将各分配表计算结果与记账凭证对应,也不能很好地掌握不同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编制及其与账簿结转的对应关系。如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只能套用例题、计算公式进行算式求解,而不能编制简洁直观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尤其对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中费用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对交互分配的账务处理也是模棱两可。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凋查研究和学习效果比较,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 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把成本会计与数学计算等同起来,认为成本会计就是数学计算,只要计算得好,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不涉及到会计处理,从而也就不理解所学的知识,如甲产品的产量为500件,乙产品的产量为300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500和300能相加等于800,根本没有理解这样的计算有没有经济意义。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单一的强调计算改为成本会计理论、技能基本功培训为核心,综合考虑知识对未来工作岗位的应用,在教学中力求接近实际,如在讲授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约当产量法的时候,改以前的教单一的计算为把计算融入表格,通过制作和编制表格,使学生综合运用约当产量法的原理,通过表格的形式来理解复杂的成本核算。
2. 增加实训课时,增强动手能力
成本会计实训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加大了对成本会计实践环节的教学。我先选择一个相似的案例用多媒体示范,特别强调成本明细账设置、费用分配表的编制、成本计算单的开设、账簿的登记、费用的分配、成本的结转等。然后给出案例让学生实际操作,最好用手工账来训练学生。手工账全面、细致,最具典型意义,可加深学生印象。除记账凭证、账簿外,各种成本计算单、费用分配表让学生自己编制,为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完成后老师给予评价,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同时指出存在问题,并且老师纠正错误时应示范展示正确的做法。
3. 改变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号召,我认真学习了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把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等引入到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改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为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推导、“寻根究源”和课外求知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生产流程与管理要求、账户设置与结转、比较与归纳去掌握计算公式与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从而达到活学活用、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改变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善于预习展示、小组讨论、课堂检测等形式的引入,我相应的增加了新的考核方法,如增加自评、互评等形式。将学生的成本会计课程总成绩分解为卷面成绩、预习展示、课堂互动、达标检测、课后作业质量、课外活动情况和实训成绩等多个部分,根据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各部分的比重。
当然,这仅是本人的一点浅见,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它需要师生在教学中逐渐探讨,需要借助院校间的横向沟通,需要企业间的纵向检验反馈,以寻求更好的、更科学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肖薇,桂爱东.《成本会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李洛嘉.《成本会计》.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
“主体活动探究式”是在探究式教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中职成本会计课程特点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主体在教师所创设的探究式教学环境下,通过阅读、观察、操作、信息搜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而获得知识、发展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与意识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主体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以主体性、活动性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全面和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指导者,要不断地引导、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从教材、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老师要善于设疑,步步启发,谆谆善诱。这里需要老师极大的耐心,也许学生的思维及反应很慢,但是老师千万不能急,否则又变成“灌输———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多多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新的见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达到了教学效果。
二、“主体活动探究式”在成本会计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及应用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这是一堂课的引子。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通过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其目的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出课题。在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片演示情境,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各种素材再现情境。例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教学时,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儿童摇摇车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纺织厂生产流程图,同时展示儿童摇摇车图片及简易生产流程图,演示“连续式生产”与“装配式生产”情境,提出问题:儿童摇摇车的生产特点和纺织厂的生产特点有何区别?如何计算一辆儿童摇摇车的成本?通过对比及观察,学生既回顾了逐步结转分步法,又发现了儿童摇摇车属于装配式加工,各步骤半成品成本没有反映的意义,故可采用不同于逐步结转分步法的方法,引出本次课题———平行结转分步法。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大量大批多步骤装配式生产)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情境(儿童摇摇车的生产),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又提出任务引发学生求知欲和挑战欲,激发起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启发引导,假设质疑
这是一堂课的铺垫。这一教学环节是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假设方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使其思维得到自由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展示。教师把发现的问题、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进行观察、试探、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发现”的乐趣。例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教学中,一辆儿童摇摇车的成本如何计算?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真正理解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各步骤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的计算公式。学生观察摇摇车的构造及生产过程,教师可作如下启发:一辆摇摇车的成本等于一个车身的成本加上六个轮子的成本和一个把手的成本,那么十辆、二十辆、甚至一百辆儿童摇摇车呢?学生从一辆摇摇车成本的计算出发,进一步探究多辆摇摇车成本计算的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主动建构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意义,理解其作用。
(三)激励探索,发现规律
这是一堂课的。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提出后,就要去检验它;用翔实的材料、严密的推理、直观的实验去支持或它。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设想。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探究。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要给予暗示。例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中,学生经过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发现不管产成品有多少辆摇摇车,各个步骤应该计入产成品的成本的份额是等于产成品的产量乘于单位产成品耗用该步骤半成品的数量,再乘于该步骤单位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各步骤完工产品费用实际是各步骤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那么各步骤在产品费用是什么?布置任务:给出三个步骤狭义在产品的数量、半成品库半成品数量及最终产成品数量,请确定各步骤的在产品数量?学生通过阅读广义在产品的涵义,观察儿童摇摇车的生产流程图,尝试确定第一步骤广义在产品数量,容易想到第一步骤的狭义在产品,想不到第一步骤入库的半成品,也想不到已转入第二步骤装配的在产品,更想不到已转入第三步骤装配中的在产品。这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其各步骤广义在产品的意义。
(四)归纳总结,应用迁移
这是一堂课的结尾。大胆假设和严谨的验证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提高,用专业术语、图表等形式加以系统化、简明化、概念化。要总结出规律,促使学生获得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要精心设计练习,巩固知识促进迁移;还要引发深层思考,引出新的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例如,在平行结转分步法教学中,学生建构了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广义产成品及广义在产品的意义后,教师鼓励学生归纳各步骤广义在产品的约当产量的计算公式,从而理解约当产量法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中应用的计算原理,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接着,教师分别设置出一个半成品入库和半成品不入库的装配式多步骤的案例,要求学生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完工产品及在产品成本,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完成知识的应用迁移,进一步让学生巩固了本次学习的内容;最后通过老师点拨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引出新问题,为下节定额比例法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中的应用学习做好准备。
三“、主体活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条件和根本性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就越高。“探究式”的精华所在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总会太急于追求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结果,给予学生太多的引导,而忽略了学生探究过程的主体性。这样一来学生减少了发现过程的新奇感、快乐感,也就让“探究式”教学模式失去了它本身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大胆的让学生去实践探究。当学生们的探究欲被引导出来后,教师就已经不必更多的引导,他们也会本能、自主的去寻找答案了。
(二)把握好激励原则
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激励而不压抑,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愉快。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句温和的鼓励和指正,一个亲切的微笑和手势,都能使学生变得勇敢、自信。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