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居住宅区;环境

居住空间在经过理性分析后按功能需要把住宅、道路、绿化、各种配套功能合理布置后,住宅楼的投影与所占用地面积比例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有的优秀小区甚至达到50%以上。居住区环境设计已成为评价小区规划品质的重要方面。

现在新兴的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优化,什么样的环境是最能使人感到舒适,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应本着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做人性化的环境设计,创造多元化、多层次、活泼、生动有机的生活空间。居住区环境设计当中有特定的功能性,它是居住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享用时间最长的室外活动空间,以下分几个面来阐述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特点。

1老年人的户外休闲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都使他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住宅区的环境必须有适合老年人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的户外活动场所和适于他们散步消遣的空间。老年人更需要热闹的、有生活氛围,并能直接得到许多社会信息,便于到达和自然聚集的场所。他们在户外的活动绝大部分是一种社会性、集体性的活动。

2儿童户外游乐场所

儿童活泼、好动,但本身又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所以针对儿童户外环境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对植物、树种的选择要注意安全、卫生,同时要把握好尺度的关系,符合儿童的尺度关系,并赋与其一定的趣味性,尽量做到预教于乐,另外,儿童在户外活动的时候经常有家长的陪同,在儿童游乐场所也要同时考虑照看儿童的父母的场所,有机的联系起来。

3居民情感文化交流的场所

绿化不仅在生态平衡、游玩观赏等方面有其重要意义,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的程度越趋严重,人们居住在压抑、闭塞、公共空间越来越小的环境里,人与自然的纽带已经成为设计师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居住区规划时要充分利用空间如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手法给人造成接近大自然的感觉。

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关键,是以人为本,通过规划设计手法,将住宅、道路、绿化、公建配套、市政配套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尽可能采用地埋式电缆,选用造型别致的夜间照明灯具。创造有序的流动的小区空间系列。便捷的交通、安全宁静的环境、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令人满意的公共建筑,齐全的市政公共设施,构思新颖、和谐的建筑,令人留连忘返的点线面连续不断的环境,精美宜人的建筑小品和假山水体。"人-建筑-环境"在规划设计中予以充分的体现。

3.1 建筑设计

居住区应精心组织造型新颖、色彩柔和明快、风格协调、布局活泼富有变化的建筑群体,采用长短结合、条点结合、错开拼接、适当点缀一些高层,重视建筑外部体型的处理,外装修、色彩、材料质感,阳台、沿口的配置与形式,住宅人口的变化,以美化小区环境、增强住宅的识别性,形成有变化、有韵律、疏密有致的居住空间。

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地方特色、文脉延续,即建筑的文化内涵。合肥琥珀山庄建筑的坡面屋、马头墙处理,体现徽派建筑的地方特色;苏州桐芳苑的粉墙黛瓦,反映了江南水乡的地域建筑文化。

3.2道路设计

居住区内的道路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进入居住区的第一印象,因此它不仅是从一处至另一处的交通通道,还应是一条充满情趣的视觉走廊。因此对道路的线形设计、道路的用料,以及道路两侧建筑空间的处理,绿地、小品的布置,都要精心考虑,统筹安排。

3.3绿化设计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绿化使空气湿度增加而降低夏季气温,并能产生冷热空气环流而形成的微风,从而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这就是"绿岛效应"。绿化能净化空气,吸附灰尘和有害气体,阻挡噪声,从而能够提高城市的免疫功能。绿化树木对建筑起到衬托、藏露作用,还能用绿化组织空间场所。绿化使人感到舒适,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居住区绿化设计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只有因地制宜,适地种树,才能使植物的生长习性与栽培地点的生态条件得到基本的统一,有利于植物的成活与生长,并获得理想的绿化效果。

要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设计时可用不同高度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逐层配置。不同层次的植物最好能具有不同的叶色与花色,即使在无花时,也能采用绿色中具有明显不同色差度的植物,形成色彩丰富多变的层次景观,同时尽可能,使视觉空间与绿化空间保持一致。过去,有些小区沿人行道种植较高的灌木,使行人视线受到遮挡,"绿视率"大为下降,目前,许多小区沿路种植草皮,建筑附近和不遮挡视线的地方布置一些乔木和灌木,有很高的"绿视率",但夏天居民在骄阳下的水泥路上行走,毫无绿荫遮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应在人行道两侧种植主干高度不小于2m的行道树,如法国梧桐、香樟等,既有利于道路成荫,又不遮挡行人的视线,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庭园草坪那嫩绿的香樟,后面衬有高高的墨绿色雪松,旁边植几株鲜艳的红枫,阳光普洒,微风轻拂身临其境,精神倍爽。

绿地内植物的配置可视布局的需要,采用孤植、对植、行列栽植、丛植、群植、绿篱、垂直绿化、花坛、花带、花境、草坪、水生花卉等形式。面积较大的绿地,在设计中可考虑适当布置水体假山、小径与广场等。树木得水而茂,亭榭得水而媚,空间得水而宽阔,所以水是较大绿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园林小品建筑在绿化中有画龙点睛之效,所以轻快、素雅、明朗、大方为好。为了能与周围的环境取得统一,小品建筑可采用竹、木等材料或仿木,仿竹等手法。绿地的道路主要为供人散步、游息,多曲折自由布置,以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路面可用卵石、红石板、碎大理石、彩色漏空植草地砖、预制砼块等材料装饰成自然美观的块状路面。设计的水体、园林建筑、广场、道路的宽狭、面积和体量都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

一个居住区环境的好坏,不仅反映规划设计的水平,也是居民文化素养、文明程度的反映,又是社会管理、物业管理水平的反映。

环境设计范文第2篇

一、专业知识与“设计思维”

环境设计它是根据设计的目的,选择特定的语言和形式,而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是设计的思维主导着设计的整个过程,即所谓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认识指导实践。设计思维不仅要求设计师有较高的审美敏感度和扎实的形象表达技能,心手协调,而且要求设计师能对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做出思考和研究,通晓与设计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不断地激发直觉和创造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品味。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逐渐认识了设计对象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各种联系,逐渐熟悉设计规律,从而形成一定的设计思维形式,艺术设计的最大价值也正体现在设计思维于艺术的运用。因此,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对于艺术设计中的水平和层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思维就成了影响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设计思维能力来源于设计者专业知识。因此,当下“项目教学”的思考视角不应仅停留在对设计实践的形态描述和经验总结的层次上,更不能仅仅将设计当作某一现实利益的实现手段。在“项目教学”设计中由于项目条件的影响,学生反而更易受到工艺、风格、技术和成本等现实因素的制约,难以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因而很难形成具有典型创意思维精髓特征的设计作品。为完成项目,教师有时需要把教学体系的学科知识打乱,从中挑出与设计任务相关的知识进行讲授,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授很难让学生把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极易产生混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其结果,相当部分学生在项目设计时不能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理性分析,通常讲不清楚为什么。这种情况反映了“是什么”和“怎样做”的基本命题,“是什么”解决一个好的设计具备的专业因素;“怎样做”解决了这些专业因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被体现和完成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好这个基本命题才是“项目教学”的终极目标。设计思维是一门以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基本形态、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探讨和研究设计思维的方法以及设计思维潜力开发等问题的科学。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工业造型设计师等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共通性,只是专业知识不同而已,他们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项目教学”模式下“设计思维”的培养与拓展在此意义层面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项目任务与“设计思维”

从理论上讲,设计概念构思的产生应该不受任何限制,受限制的设计构思往往达不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虽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环境条件和使用功能限定的现实。但设计概念构思在此时是核心的东西。我们知道,理性思维是一种线形空间模型的思路推导过程,一个概念通过立论可以成立,经过收集不同信息反馈于该点,通过客观的外部研究过程得出阶段性结论,然后进入下一点,如此循序渐进直至最后的结果。感性思维则是一种树形空间模型的形象类比过程,一个题目产生若干概念(三个以上甚至更多),三种概念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形态,每一种都有发展的希望,在其中选取符合需要的一种,再发展出三个以上新的概念,如此举一反三地逐渐深化,直至最后产生满意的结果。设计思维中这两条重要线索“推理”与“想象”。它们分别代表着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推理,是一种具有强烈目的性的思维方式,它的目标直指最后的结论。它与诸如“逻辑”“问题———解决”、“概念”形成等心理学概念相联系。与之相对“,想象”则更具有一种发散的、充满个人色彩、无单一确定目标的特征。在设计中“,推理”模式的思维过程明显地需要更关注外在条件的影响,而“想象”模式的思维过程则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内心活动,甚至可以暂时不与客观世界相联系。所以,概念的创意中,创意是主要矛盾,限定是次要矛盾。在设计过程的这个阶段,首先应该考虑的主要是概念的发展。在概念确立的前提下,再来看限定的制约条件,这样的思维过程比较符合环境空间限定的规律。如果一开始就拘泥于“设计项目”限定的条件,可能永远也创造不出有新意的作品。但种种“概念”都不能完全决定设计的最终效果与成败,因为决定设计的优劣效果,除了功能等内容之外,主要表现为视觉因素,而视觉形式的创造是“图解思考”模式的思维过程。

三“、设计思维”与“图解思考”

环境设计范文第3篇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馆是茶文化的环境载体,与茶密不可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不管是茶馆的功能,还是设计风格都应依循展现茶文化的内蕴,运用大量茶文化元素提升茶馆的艺术品位,都是现代茶馆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对中国茶馆文化、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及其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茶文化;现代茶馆;茶馆环境设计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茶馆逐渐从满足人们饮茶需求的物质功能衍生出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等许多空间功能,茶馆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茶馆是茶文化的环境载体,茶馆环境设计是展现茶文化内蕴的载体,茶文化的内涵不仅决定着茶馆的设计风格,还决定着茶馆的审美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因而,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必须融入中国茶文化这一重要元素。

1中国茶馆文化阐释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饮茶的方式方法、茶具的规格与中华文化内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不仅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而且还将饮茶与生活哲理、美学情趣等融合,形成了茶文化最核心、最基础的文化精神体系———茶道,此后,中国茶文化渐成蔚然大观之势,[1]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不仅将茶视为一种解渴的国饮,更视为加强自我修养、提升个人思想境界的重要手段。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不同风格的茶馆、茶肆、茶坊、茶楼等作为茶文化的主要载体遍布街坊闹市,贩夫走卒村妪牧童皆参与其中,茶道大兴。南北宋时期,茶坊业已成热门行业,饮茶之风逐渐风靡朝野,为招徕顾客,茶坊纷纷“张挂名人字画,供人消遣欣赏”,可见,饮茶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性享受,而成为一种融入审美情趣的重要精神追求。伴随着茶坊室内装饰的渐趋考究,对饮茶器具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茗注莫妙于砂壶”“宝之过精,使与金银比值”。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馆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复杂化,解渴果腹的物质功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休闲娱乐、社交聚会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逐渐成为现代茶馆的主要彰显。茶馆的发展反映的是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茶馆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折射。

2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馆环境设计

茶馆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的环境载体。现代茶馆不仅仅经营茶水,更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社交聚会的重要场所。茶馆是一个综合功能的复合空间,既要追求品茗的古色古香韵味和意境,又要体现时代感,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如何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馆环境相结合,既体现出品茗的“雅”,又不失其“新”,是设计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2.1设计构思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饮茶场所层出不穷,但在环境设计上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如何将现代茶馆设计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是个难点。意在笔先,构思立意是现代茶馆设计的灵魂。因此,在设计之前,设计师应根据茶馆文化、功能分区、顾客的个性需求等做全盘设计构思。现代茶馆以弘扬中国茶文化为己任,清净和雅是中国茶文化追求的精神意境,也是现代茶馆的天然属性定位,这就要求茶馆在设计时必须围绕中国风的感觉来进行,尽量多使用中国茶文化元素;各功能分区应根据茶馆整体风格采用多样化造型处理手法,展现中国茶文化内涵和茶道精神;一般来说光顾茶馆的人主要有四类:品茗型顾客、休闲娱乐型顾客、商务型顾客以及文化活动型顾客,不同类型的顾客对茶馆的环境、布局有着不同的要求,现代茶馆在进行环境设计时既要考虑到不同顾客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情趣,又要应尽量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2.2空间布局

各区域的功能是现代茶馆环境设计的立足点。前台是茶馆的门面,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因而在设计时应以清洁、亲切、突出特色为原则,如老舍茶馆以具有老北京风味的柜台做前台,较好地展示了茶馆的特色;商品销售区是茶具、茶叶等茶品展示销售区域,为方便顾客挑选以及配合茶品雅致的特点,货架应以玻璃柜为主,配以柔和的灯光,以突出婉约的格调;散台区不仅要保证空间足够宽敞,桌椅数量比例合理,而且还要保证顾客的私人空间不被打扰,举行活动时能腾出足够的空间;包厢区域的装饰风格应与茶馆功能和茶文化内涵相呼应。一般来说,雍容、尊贵是包厢最主要的卖点,因而在设计包厢环境时应以舒适性和高品位为原则,采用休闲沙发、绿色植物、精致器具等营造高雅、清净的环境;洗手间是最容易暴露问题的区域,也是茶馆档次高低的直接体现,因而,必须从使用方便、物品设置合理等细节进行优化设计。同时,为突出茶馆设计的文化气息,在进行空间布局时,还可以引入亭、廊、水景等元素,使设计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和审美观。[2]

2.3光影形态

氛围营造离不开光影,光影不仅具有照明的作用,还具有营造空间氛围、表现装饰内容和文化内涵的作用。色彩和材质作为现代装饰环境的重要元素以及最为敏感的视觉感受离不开室内灯光,因此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应根据主体构思确定室内环境的主色调,考虑不同色彩的配置和调配。如使用暖色调材质,配以黑白灰等基调的小件摆设,营造朦胧婉约的格调;使用冷色调材质,配以高彩度的沙发靠垫等营造明丽典雅的格调。

2.4装饰品的应用

现代茶馆环境设计更强调装饰品的应用。将古典园林中的借景、透镜等法则运用到装饰品的组合形式中,不仅能形成茶馆空间的文化景观,而且还能体现茶馆的品位和格调,[3]可以说,装饰品在茶馆设计中起着连续贯通的作用。装饰品分为工艺品、书画、雕塑、金银瓷陶器、家具等摆件和挂件两大类,这些装饰品对整个茶馆氛围的营造起着重要的渲染作用。如在自然风格的茶馆中,经常会运用渔具、南瓜灯具有田园趣味的民俗品做装饰;而在民族地域性茶馆中,则会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品,并按照当地特有的风俗加以布置。茶壶作为茶馆不可或缺的物件,既有金属茶壶、玻璃茶壶,也有瓷器茶壶、高分子茶壶,但最能营造氛围的还是紫砂壶,可以说,它是茶与具的完美配合。由此可见,装饰品在茶馆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既要注重装饰品本身的内涵,又要注重其与整体的协调。

3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1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应把握茶文化内涵的精神意蕴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的原产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内涵。陆羽认为精行俭德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精神,即强调饮茶如品人,善饮茶之人多品德简约谦逊,不卑不亢,执着持久。中国茶文化与儒道佛各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以茶励志,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明心,虽然各家意境和价值取向不同,但与人为善、睦邻友好、和谐平静的本性却是相同的。[4]对普通民众来说,茶除了具有重要的养生健康和社交功能外,在和谐友善等修身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和谐友善是茶文化的深刻内涵。茶馆是茶文化的环境载体,在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中融入茶文化深刻内涵,不仅有助于实现茶文化要素的合理运用,而且还能增添茶馆的形式美感和文化内涵。

3.2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应与消费群体需求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节栉鳞比的茶馆、茶楼等场所在满足人们饮茶需要的同时,还满足了人们交际、休闲以及审美等精神需求,但由于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不同,对饮茶场所,尤其是现代茶馆的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文人墨客为消费主体的茶馆设计,从饮茶器具到空间装饰都应体现考究、精妙,以营造清静高雅的美学意境。如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的吴山茶楼,典雅古朴、动静虚景交融得体的雅间装饰风格,体现出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迎合了文人雅客品茗抒情、力避噪闹、不事张扬的消费需求;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的茶馆设计,应以实用朴实为主调,以顺应消费者的茶文化底蕴为原则,以大厅茶座为主体,兼营各类菜肴和点心,讲究文化的对接和氛围的渲染,充分体现茶馆的应用功能和商业价值。[5]如街头巷尾规模不一的四川茶馆,已不再是传统的文化活动场所,而成为人们谈天说地、对弈听书、喝茶吃饭的休闲娱乐场所。

3.3现代茶馆环境设计应与区域文化相结合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着不同的茶文化,而不同的茶文化又对茶馆环境设计风格起着重大的影响。如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不仅在虎丘山上建有纪念茶圣陆羽的陆羽楼,而且还诞生了祝枝山、徐祯卿、王世贞等茶道大家,浓郁的文化积淀,不仅使其茶文化自成体系,而且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茶形式和品茗档次,茶文化已与社会生活习俗融为一体。因而,苏州茶馆在设计时须将苏州地区优秀的茶文化内涵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相结合,凸显苏州茶馆的多样化功能;北京茶馆遍及京城内外,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全,满足了人们消遣娱乐的目的,而且还传达出浓郁的茶文化,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调。其中最有名的是以短评为主的茶馆———书茶馆,这种茶馆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与茶相联系,消闲娱乐、增长见闻,老少皆宜;广州经济发达,生活节奏较快,因而,茶馆设计主要以明快清新为主调,可以同时容纳数千人的茶楼,既是人们喝茶聚会的地方,也是人们品尝各类广东小吃、休闲娱乐的场所;川西老茶馆,在传承浓郁的川西风土人情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扩展茶馆功能,过去完全向街道敞开的自由开放式茶馆逐渐向隔离的空间和封闭的雅间发展,虽然茶馆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变化,但闲适惬意的主调却未发生明显变化。茶馆既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时尚消费的地方,也是展示中国茶文化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的场所,将中国茶文化融入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中,营造彰显现代茶文化的中式茶馆,既能为平添茶馆的意境之美,提升茶馆空间的品位和内涵,又能塑造一定特定的文化氛围,满足顾客的个性化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唯求清雅不事张扬———青岛茶馆的设计风格评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8),22.

[2]韩璐.茶文化主题观光农业园规划探讨———以渝北石盘河茶文化主题观光农业园规划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139-144.

[3]刘培瑜.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茶馆外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商情,2013,(31),152-152.

[4]陈玮然.中国茶文化与茶馆设计[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5),73-75.

环境设计范文第4篇

面对交互式技术的不断涌现,协同工作也呈现出普遍化、全球化、多样化等趋势,如何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技术及资源引入传统的协同工作环境是未来协同工作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托协同创意环境的设计研究,通过对协同创意环境的特点及挑战的分析,构建出新型的协同创意环境原型及概念模型,并从中提出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设计原则及应用策略,旨在指导未来协同创意环境设计解决方案的形成与实现。

关键词:

协同创意环境 设计 应用策略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49-03

随着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Work,cscw)的技术及资源的不断丰富,协同工作环境的设计也再不断向前发展,而各个领域下对于协同工作环境的设计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面对交互式技术的不断涌现,协同工作也呈现出普遍化、全球化、多样化等趋势,如何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技术及资源引入传统的协同工作环境是未来协同工作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

本文依托协同创意工作的设计研究,基于对协同创意环境设计的关键要素及核心需求的探索和研究,旨在找出构建良好的本地及远程的协同创意工作环境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协同创意环境的特点及挑战进行分析,为协同创意工作环境的设计提供设计原则及应用策略,以更好地支持协作性的创意工作的开展和创意生成。

一 协同创意环境设计的现状及挑战

1.1 协同创意及协同创意环境的关系

协同创意并非简单的创意接力工作,它是一个有丰富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情感在其中传达的协同行为活动。学者Benyon曾在其著作中指出,创意的过程伴随着沟通、协调和解析。这些要素能够促进产生新的想法或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者Fischer曾研究表明创意活动是并非个人的,而是个人与所在的群体及所处的环境所共同促进而产出新的想法或成果的过程。因此,协同创意并非是个人的,而是产生于个人与群体中的或是个人与他或她所处的环境中的。所以,好的协同创意工作环境能够促使两个拥有创造力的个体将其创造力充分调动从而得到两者创造力相乘的成果产出,而不是把团队中的所有个人的创造产出简单相加。在这过程中,工作环境对个体、团队的创造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协同创意的特征及其环境设计挑战

由于协同创意环境对个体及团队的认知指导作用是由物理空间、交互式的环境资源调配、社交情感等诸多设计因素所综合决定的。由此可见,对协同创意的特征及其环境设计挑战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沟通

作为协同创意工作的首要特征,沟通直接影响到了协同创意中的信息、知识、技能及情感的传达。沟通这一协同创意中的重要特征设计要素应包括:如何建立团队与个人之间的联系;个人与团队等如何在协同工作环境中交流;如何传达话语、身体语言及情绪等;如何建立群体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沟通交流行为等。

(2)信息协调

在传统的协同创意场景下,不难发现技术的引入往往是缺失的。原因在于相比纸笔等传统的面对面协同创意工具,计算机、键盘等往往被认为是会破坏创意工作流的、不自然的、体验较差的输入接口。如今面对多用户、多文件类型的协同创意需求的产生,数字信息如何接入到真实面对面的协同创意环境中,使之更为自然化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其设计应包括:如何将各种类型的媒体信息嵌入物理环境;如何选取支持数字与物理环境相融合的交互式技术(例如:是否采用增强现实及虚拟现实技术来促进协同创意活动中的信息传达)等。

(3)支持并行的多对多的协同

多用户、多模式、多项目的协同模式的出现,创意协同环境的设计需要针对同步及异步、本地及异地、多用户、多项目、多文件等多对多协作需求有所支持,其设计应包括:多用户协调机制,用户及协同创意项目的多对多管理机制等。

(4)多重空间的融合

在协同创意环境中,用户及团队是以不同规模及不定的形式参与到协同创意活动中的,而协同创意的开展依托于协同创意环境。而协同创意环境又是一个物理与数字相融合的复合环境。依据此特征的设计核心应当是如何将物理环境(照明、家具等)与数字环境(文件、数据、图像等)相融合形成一个体验良好的公共空间,并提供一定的私人空间以满足在一定条件下用户的个人隐私需求等。

(5)基于情感化设计的解决方案形成

情感化设计是以用户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设计理论,它基于用户的人脑加工水平的反映而被划分为本能层、行为层及反思层的三个层面。为了提高协同创意环境的用户体验,设计需要围绕用户在协同创意空间的行为,去探讨如何选取及使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基于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面,讨论多点触控、体感、手势控制、多画面等交互式技术的使用限制及优势,形成体验最佳且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协同创意环境解决方案。

二 协同创意工作环境设计

2.1 协同创意环境融合研究

基于协同创意特征及设计挑战的研究,本文得出协同创意环境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物理环境与数字环境融合为一个社交的、交互式的协同创意环境。该环境是基于物理环境等真实空间环境设施的考量,通过引入信息协调层,沟通层及情感层而与数字环境融合所形成的复合环境。它包含物理环境、协同工作技术、网络环境等。它是依据协同创意的需求而被专门设计的,旨在支持创意协同行为及带来新的协同创意体验。

2.2 基于本地化的协同创意环境设计原型

基于传统的会议室,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尝试并得出一个典型的基于本地协同创意环境设计原型,如图二所示。

从图2可以看到,本地化协同创意环境由输入和输出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构成要素有墙面、桌面和个人端。其中墙面可以分为编号1的投影大屏幕,它可支持体感输入及多点触控。分布在中心的会议桌(编号8)既可以支持多点触控,也可以输出显示创意方案,支持快速缩放查看成果细节及总体预览。而位于会议桌左右两边的墙体是支持多点触控的交互式投影及显示屏(编号2-7)。在该环境原型中,还可以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交互式沉浸技术。这个原型的基本设计理念为将物理环境(如桌面、墙面等)变成交互式的功能媒介,使其成为协同创意需求的输入及输出接口,而尽可能避免个人计算机、键盘等单一的传统输入接口,避免它们会破坏面对面的协同创意工作流。

在本地化的协同创意环境设计原型中,墙体、屏幕和桌面相比个人端更加具有公共性,加入多点触控,是更好更贴近自然的一种面对面交流方式。而墙面的屏幕具有实时多角度的、镜像的显示方案概览或细节的功能,这比起传统的面对面的纸笔协同创意方式更富有成效且生动有趣。

2.3 并行的协同创意环境服务体系设计

围绕传统的协同创意工作的对象及工具(如:屏幕、笔记本电脑、移动设备、个人端),将其作为一种协同创意的接口及呈现方式去使得它们能够跟传统的纸笔、面对面的沟通一同来促进实时的、本地及异地并行的协同创意活动,并通过使用互联网、云服务等来满足更多样化的协同创意需求。

本地化协同创意环境设计原型中(图二)能给坐在不同位置的团队成员提供多个可用的输入输出公共空间(桌面、墙体及大屏幕等),其能在互联网、云服务技术支持下满足私密的用户个人端(Pad、PC等)与公共空间(大屏幕、互动墙体、交互式桌面等)的信息协调与沟通需求。用户可沉浸于协同创意的物理数字融合环境,展开实时的、多终端的、同步与异步、本地与异地并行的协同创意行为活动。

面对并行的多对多协同创意需求,我们采用互联网和云服务来构成并行的协同创意环境概念模型(图3)。公共空间与协同创意活动所产生的知识和信息可实时被同步和分发到远程参与者的工作环境中,在良好的协同机制管理下,用户及团队可实现无缝远程的交互式协同创意活动。

三 协同创意空间环境设计原则及策略研究

3.1 协同创意环境的设计原则

由于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下,协同创意的环境设计需求、期望及预算各不相同,所以设计人员的解决方案需要保证物理硬件环境与协同软件平台始终保持一种被良好支持却不完全依赖的关系。这样解决方案能够最大兼容且降低成本地满足客户需求。

从协同创意环境原型的设计中可提取出几点设计原则,以指导解决方案的形成:1.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而不是以技术为主导;2.尽可能使解决方案简单、优雅且令人愉悦;3.最终的解决方案应当有趣的、富有成效且令人轻松的;4.将易用性、耐用性作为解决方案的选取及考虑的重要因素。

3.2 物理数字环境融合原则

围绕融合物理环境及数字环境的应用策略,有以下几条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可作为指导:

(1)识别与理解设计目的:所有协同创意环境的解决方案都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的。设计人员首先要明确谁需要在这样的协同创意环境中做一些什么,而这一系列的协同创意行为是本地的还需远程支持的,形成的解决方案是为了解决什么核心问题。

(2)审视现有的解决方案:基于现有的解决方案,研究分析其带来的好处、目前存在的阻碍或关键问题。对未来协同创意环境解决方案的深入探索需要建立在对现有的协同创意行为及模式的研究上,包括用户心智模型等。

(3)明确项目的限制:每一个具体的协同工作环境项目都有诸多条件限制,如时间表、预算、项目流程、技术支持及维护、客观环境因素条件等。设计人员要明确项目的限制条件,尤其是客观的物理环境条件限制(如:窗子的位置、光照环境、房门位置、防火通道等),因为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最终解决方案的形成及实现。

(4)选取适当的技术配置:什么软件最适合,什么交互式技术最合适,是否需要外部移动终端的接入,协同创意行为是否需要远程支持等。有选择引入交互式技术才能保证最终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3.3 未来协同创意环境设计要点及趋势

(1)发挥传统与新技术相结合的优势:本文对协同创意空间环境设计解决路径是将传统协同创意方法与交互式技术相结合嵌入到物理空间中,体现这一解决路径的良好优势。在未来,可构想当如此多的协同工作子环境大量渗入时,协同创意环境可形成协同创意生态规模效应。

(2)无缝化:本地化的协同行为是自然且普遍的人类协作行为,但个人在群体中的协作是多样化的,而要保证对多态的协同行为的并行支持,信息协调及沟通必须是无缝的,即是不论子空间或协同工作生态系统,都需要支持用户以不同角色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参与到协同创意中,并且可实现用户伴随着所处的协同创意环境的不同进行本地或异地、同步与异步的协同创意行为的跨越。

(3)协同的社会情感化传达:用户通过输入声音、身体语言来传递信息。因此实时地可视化用户输入及灵敏反馈对群体意识的建立非常重要。良好群体意识包括显示各个协同工作参与者的不同行为,帮助理解和回应其他参与者的行为等。故协同中的社会情感化传达对激发创意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在未来可将协同行为进行记录,如采用动作捕捉及行为追踪等方法来帮助协同行为的管理。

环境设计范文第5篇

1.教学资料与内容的单一

目前,庆典环境设计的市场已相对成熟,根据其形式可分为两类,分别是社会庆典与商业庆典。如佛山“秋色”、孔子文化节等,这一类文化活动为社会庆典;农博会、演唱会等以盈利目的的活动即为商业庆典。正因庆典形式的多样化,其产生的作用具有深远性,因而人们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此。目前,庆典环境设计课程的授课过程,以及教师对教辅资料的选择或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庆典设计有关的资料多围绕婚礼、节日活动等内容进行论述。展示设计专业对该课程的学习侧重场景设计,以目前由朱瑞波与于忠编著的《现代庆典策划设计》一书为例,该书侧重讲述的是策划活动,但在课程细化讲授中还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从庆典类别看,该书讲述了除节日外的开业庆典、开盘庆典、封顶仪式、奠基典礼、搬迁典礼、毕业典礼、会展典礼等,在这些类别里,如开盘庆典等都是跟随社会发展而增添的反映时代的内容。然而,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在追赶社会发展步伐时却忽略了历史,遗漏了古时就已存在且非常盛大的祭祀典礼。

2.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单一

素质教育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其中,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法依然是以讲授为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辅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情境法等,提高其参与意识。为转变现状,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特别要求,实际操作的课时量要占总课时的70%,要打破常规,让学生主导教学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硬件设施的制约,一般以模拟的方式进行设计,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难免积极性不高,因此实操环节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评价具有片面性

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该形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自身需要提高与改进的地方,但在实际教学评价中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总结性评价则是针对教学的最终效果作出的评价。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起主导作用的多为教师,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是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思考与调整的途径。目前,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课堂的教学评价集中体现在作业评价方面。如学生方案设计中的讲评,通常是学生将方案分享后,教师针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总结性评价也更多地流于形式,变成最终作业的讲评与打分环节,这对于课程的建设、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都起着一定的消极作用。

二、庆典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思考

1.教学内容

在社会中,某部门、团体或者个人,因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而开展的有条有理的活动与仪式,统称为庆典。而举办这类活动或仪式之前,以空间为载体进行的场景、灯光与流程的设计,即庆典环境设计,文中简称为庆典设计。其实,庆典设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得益于现代多媒体科技的快速发展,庆典设计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使用频率与范围也愈发高与广。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全面了解庆典设计,笔者除了针对教辅资料中的庆典内容进行讲述外,还补充了两种类型。

(1)祭祀庆典

查阅中国古代典礼仪式可知,传统“五礼”中的“吉礼”即为祭祀的典礼,有三种形式,分别为祭天、祭地与宗庙祭祀。除此之外,还有狩猎祭祀、求雨等具体的祭祀活动。笔者认为,古时的祭祀活动是庆典活动发展的源头,在教学中不应忽略,无论从历史还是专业角度都应让学生知晓这部分历史。

(2)其他个性典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自由、彰显个性的时代,无论在吃、穿、住、行各方面都追求创意与个性的表达。在现代庆典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思想的开放,众多新奇的仪式活动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其中最为典型的为离婚礼。2007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办了首次以离婚为主题的展览会。无独有偶,2009年3月15日,在英国南部的滨海城市布莱顿举办了一场名为“重新开始”的离婚主题博览会。在中国,让“离婚”一词变得不再十分敏感,而转向平常与诙谐的,不得不提及电影《非诚勿扰2》。在银幕中,离婚仪式的现场与结婚仪式不同,在白色的基调中,点缀以黑色女方也是一袭黑色礼服亮相,用来突出“离婚”这一主题。现场司仪将二人自恋爱到离婚的过程向亲朋简述,紧接着进行取下婚戒的仪式,与此同时,司仪庄严地宣布二人离婚,成为单身。虽然此等场景是影视剧的艺术化处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引发了一些潮男潮女的相继效仿。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高效授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首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兴趣促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笔者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除讲授法外,还使用了案例教学法、项目实训法、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除基础理论的学习外,教师有意地选择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如,课堂中对陈奕迅“DUO”演唱会的场景设计赏析,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愉悦地、主动地参与案例的赏析。笔者认为,讨论教学法是对常规教学方法中项目实训法的有效补充。庆典环境设计与其他设计类课程一样,在授课过程中检验学生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方案的设计,一个完整的、优秀的方案在课堂上的诞生,需要思想的不断交流与碰撞。因此,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间对各自方案的讨论,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能够显著地感受到学生设计思维逐渐变得活跃与开阔。指导自学法是根据本门课程教学资料匮乏这一特点提出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完善内容,佐证内容的有效性,笔者特别设置了部分环节,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讨论、提出假设、证实假设、修正并得出答案。笔者在实践后发现,相较讲授法而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率、理解率、运用率都有所提高。在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实训的同时,笔者还根据课程的需要,适当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利用实地考查的方式,使学生置身市场中感受庆典环境设计的气氛,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对课堂知识点的体悟。

3.教学评价体系

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式是方案设计说明,其中包括小组主题的确定说明、风格定位、素材整理分析、方案初定、修改、方案完成等环节。一般情况下,评价多发生在方案的初定、修改过程中,因此总会出现学生不愿意修改方案的情况。笔者认为,从最初方案的构思开始,每个环节都可设有讲评及讨论的部分,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设计思维过程更为清晰、流畅,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大幅度修改与重做的几率。作业讲评环节的实施者多数为教师,一方面很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学习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容易因教师的个人倾向造成学生知识的片面性。为此,笔者特意加入了学生互评、公司专家讲评等多种评价模式,力图使该课程的作业讲评建立在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上,使评价更为公平、公正。至此,本门课程的评价体系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第三方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组成,学生评价教师也是为了促使教师不断进步,学生的评价是教师授课情况最直观、最实际的总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评价反馈的问题微调授课计划,课程结束后可根据学生的问题补充、完善授课内容。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