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班体育游戏

中班体育游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班体育游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班体育游戏

中班体育游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体育;游戏;指导;实践

大班幼儿身心发展比较稳定,正是活动能力迅速发展时期,对各项动作能够建立很好的条件反射,可以进行较复杂的动作练习。而该年龄段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合作意识明显,愿意合作,有着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对团体获胜会很兴奋,失败的时候又会很沮丧、失望。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游戏和指导,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与提高,各方面能力也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在许多的民间体育游戏中,合作是保证游戏顺利开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合作,许多大班的民间体育游戏根本无法有效地进行和完成。因此,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游戏能够顺利开展。例如在“两人三足”中需要幼儿一起行动,一起合作;“老鹰抓小鸡”里一连串的小鸡每一只都是躲避老鹰的关键所在,只要有一只跟不上步伐,游戏就会遭到失败;“丢沙包”是团队合作的重要的模范,相互帮助,要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分子,我们都可以发挥光和热。

在民间体育游戏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全面提高幼儿的合作才能。

一、巧妙选择民间体育游戏的内容,提升幼儿合作的能力

民间体育游戏种类丰富,有一个人玩的“跳绳”、“踢毽子”等游戏,有小组玩的“跳橡皮筋”、“老鹰抓小鸡”等游戏,也可以有很多学幼儿参与的“丢沙包”等游戏。

要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幼儿的集体意识,教师要选择符合大班幼儿的游戏项目,要实现个人游戏和集体游戏的结合,设置一些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多组织一些竞争性强的内容,合作性多的内容,重视给幼儿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让幼儿实现团结合作后的活动效率的提升,让合作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幼儿内心活动时候的一种习惯,一种需要。

民间游戏还有许多能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例如,在贴墙的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2人手拉手延长距离,这样幼儿就要相互商量,自主地把手拉手通过走廊变成了游戏的需要,这样,手拉手就能够提高了游戏的成功率,能成为游戏的需要。

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展游戏项目,例如将两名幼儿的炒黄豆游戏活动,改编成集体进行的三人炒黄豆或者六人炒黄豆,班级炒黄豆等游戏,幼儿的游戏激情就会被调动出来,幼儿也可以为了游戏的效果,加强合作,共同商讨,形成规则,实现全班炒黄豆。这样,经过多次的反复游戏和探索,合作已经变得那么的自然和默契,而多人合作形式已经成为了幼儿炒黄豆的基础。

二、引导幼儿参与合作游戏,发展合作能力

1.主动建构游戏规则

教师要介绍游戏玩法,讲解游戏规则,教师给幼儿制定游戏规则,让幼儿成为接受者和执行者,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游戏规则,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还能制定创造游戏的游戏规则,民间游戏也可以让幼儿自主制定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由孩子们自主建构而成,教师给予适时引导,始终地执行,让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幼儿在自主遵守游戏规则的同时,也能成为游戏规则的执行者。

2.提升游戏规则的能力

游戏规则能让游戏顺利开展,幼儿在指定游戏规则的过程中,也能让幼儿成为规则执行的监督者,让同伴相互督促,相互提醒,让游戏规则消化。教师也提升性幼儿合作的能力,为幼儿提供游戏的空间和时间。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幼儿遵守游戏规则,重视严格执行每一条规则,保证合作游戏的开展,用踏实的品格来让幼儿游戏,保证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合作态度。教师也可以来让大家一起游戏,保证游戏规则的执行,让幼儿的合作游戏的基础得到巩固,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恰当运用榜样的力量,创造合作氛围

教师要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重视提升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的效果,让教师成为幼儿的榜样。例如在“丢沙包”的游戏中,要创造环节,让幼儿截获沙包,救出小伙伴。引导幼儿形成既要保护好自己,又要和同伴互帮互助、协同作战的意识。教师在游戏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幼儿接住沙包,从而赢得营救幼儿回赛场的机会,让幼儿获得游戏的情景体验。同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幼儿进行策略游戏,学会在游戏中运用有效地方式方法进行合作,实现帮助,这样幼儿就能相互较量,故布疑阵,“你过来一点呀,我给你个机会”。如此一来,游戏会更加有趣和挑战。教师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幼儿学会思考进行游戏,从单纯的享受游戏的运动快乐到运用智慧情景游戏,享受游戏的趣味性,体验合作协助带给游戏的惊奇和情感。

四、科学合理地运用游戏评价来优化幼儿的合作行为

游戏评价包括游戏中的指导和游戏后的评价,游戏评价的时候要表扬幼儿,用合作的品质来鼓励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在“跳长绳”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都不喜欢甩绳子,教师发现有几个女孩子愿意轮流甩绳子,愉快地跳绳子以后,教师就在游戏结束后对这几个女孩进行了表扬,并告诉幼儿“其实甩绳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整个游戏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教师鼓励的语言,肯定的眼神,让幼儿受到积极的鼓励,让幼儿知道合作轮流玩游戏是才是玩跳绳的最好方法,也才能将跳绳玩出最高的水平,并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合作意识,能更多地更好地开展合作行为,这样幼儿就会发现并不是为了老师而合作,而是为了游戏的更好地开展而合作。

教师通过民间体育游戏,可以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并培养幼儿的合作品质,而让幼儿在进行其他游戏活动的同时也能迁移民间体育游戏中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合作体验,并让合作成为一种习惯。教师要让幼儿处在活动当中,让幼儿受到游戏的熏陶,教育幼儿感受到游戏的快乐,享受游戏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游戏体验,并通过有效地指导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长幼儿的合作才华。

【参考文献】

[1]陈小华.体育游戏平衡台上的小精灵[J].教育导刊,2000,(S4).

[2]赵晓榆,曹璐.亲子体育游戏两则[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4,(12).

中班体育游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班;主题活动;区域游戏;创新;指导

一、借助主题活动,优化创新区域游戏

在开展主题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区域游戏,优化创新区域游戏材料,确保区域游戏顺利开展。在创新区域游戏材料方面,教师需要在活动开展前,通过不同形式向家长、幼儿介绍这一主题活动开展中需要应用到区域游戏中的材料,便于他们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优化创新区域游戏内容,确保区域游戏更加丰富。以“小鸟,你好”为例,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各方面情况,划分多个区域,各区域所开展的区域游戏各不相同,比如,综合区:鸟的王国;数学区:剥豌豆;美工区:五彩鸟。再以“鸟的王国”为例,教师可以让该区域幼儿收集相关图片,将其制作成“鸟的王国”的拼图,去找各类鸟的嘴巴,用线将其和这类鸟对应的身w连接起来,使其更好地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类鸟,更好地了解其外形特点。又以“五彩鸟”为例,在玩这类游戏中,要求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采用多种方法装饰小鸟,使其成为五彩鸟,比如涂颜色、拼贴,随后剪下已装饰好的小鸟,将其放置表演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各区域幼儿玩游戏的情况,看其是否遇到各类问题,巧妙引导,避免游戏中止。比如,在“鸟的王国”中,如果发现幼儿所连接的鸟嘴巴不正确,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有效提高主题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同时,在开展完主题活动之后,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思,总结幼儿在玩区域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完善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幼儿形成错误的知识体系,便于他们更好地迈入更高阶段的学习。

二、借助区域游戏空间,有效指导

就区域游戏来说,它是素质教育下常采用的教育形式,被称之为区域活动、区角活动。在中班主题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提供不同类型的区域游戏,优化利用窗台、墙面等游戏资源,为幼儿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多角度有效指导不同区域幼儿。以“小鸟,你好”为例,由于中班幼儿较多,在开展该主题活动下的区域游戏中,活动室空间不利于幼儿更好地进行区域游戏。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在科学布置的基础上,优化利用区域空间,重新摆放区域空间的桌椅,将区域变成多通道,将其划分为多个区域,明确区域活动内容,为幼儿获取各类游戏材料提供便利,优化利用区域的走廊空间,向幼儿提供一些不需要占据较大空间的材料,比如,易拉罐、小纸板,在有效指导的基础上,促使各区域幼儿都能参与到互动中。教师可以巧妙更改某些区域游戏,促使幼儿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以“益智区”为例,该区域开展的游戏较多,有钓鱼、弹珠滚球,可以将其中的“小鸟捉虫”游戏设置成“墙面游戏”,对所开展的区域游戏进行针对性指导,避免玩耍中出现“争抢、干扰”的情况。

三、延伸主题活动材料,有效指导

在开展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入手不断探索、反思、尝试,有效延伸主题活动材料,促使幼儿更好地成长。以《小问号》为例,在该主题活动开展中,幼儿对磁铁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主题活动结束后,不少幼儿还在谈论磁铁,对磁铁有着较多的疑问,比如为什么磁铁会将金属吸引起来,也有部分幼儿在主题活动开展中不知道如何玩“磁铁”,呆呆坐在地上。发现这一情况后,教师要进一步延伸主题活动材料,引导幼儿用纸将磁铁包好,将其放到制作的纸鱼中,并在绳子上别上别针,让他们玩“小猫钓鱼”的游戏,多角度引导他们,意识到这是因为磁铁对金属有吸引力,有效解决了部分幼儿心中的疑问,还使不知道怎么玩“磁铁”的幼儿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随时观察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在延伸主题活动材料的基础上,有效指导,和幼儿共同成长。

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意识到开展区域游戏的重要性,将其放在关键性位置。教师必须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充分展现幼儿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角度客观分析主题活动,优化创新区域游戏,科学设置区域游戏空间,在优化区域游戏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指导班级幼儿,以此促使幼儿更好地学习课程知识,实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效提高中班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中班体育游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体育教师 班主任优势

一、中职学校学生与班级管理现状

1.学生起点低,学习认知差。现在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大部分学生一般学习起点不高,心理素质差,认知能力欠缺。“三差”现象大量存在,即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独立能力差。

2.家长溺爱,心理素质差。现在社会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出现了一种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结构,一些父母把独生子女视为心肝宝贝,袒护、宠爱,对其所有要求都尽量满足,养成了他们好逸恶劳、不顾他人感受的不良习惯和性格缺点,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

3.班级管理难度大,学风差。学生从初中升入中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又具有自我意识深度不够、自控能力差的特点。特别是初中时期学业上的挫折带来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对自己信心不足,对生活、学习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难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二、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

1.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新时期对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是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思想基础。大多数体育教师关爱学生,对工作有着极高的热情,责任感和事业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保证。

2.形象鲜明,对学生的成长起榜样作用。体育教师具有健康的体魄、优雅的姿态、开朗的个性、幽默洒脱的风度及“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其良好的个人形象会成为学生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能以标准的运动技能为学生示范,而且学生愿意与教师一起参与体育活动,零距离地接触,使学生对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谈、神态举止留下深刻印象。

3.中职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有利于开展思想教育,形成班级凝聚力。中职学校在教学上改变了过去以课本教学、基础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专业课和各种实践与活动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体育课堂上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及运动竞赛的精彩魅力,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很多班主任都能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这一阵地,结合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有利于进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教育,培养团结协作、共同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利用规则,模拟社会道德法度,约束引导学生行为,培养遵纪守法习惯和适应社会能力。

4.利用课堂宽松环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的个性能在体育锻炼、游戏和竞赛中得以充分展现,无论是勇敢、胆怯,还是争强好胜、软弱怕事等特点,都会在各类体育活动中显露出来。体育教师很容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引导学生的思想动向,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寓教于行。这样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密切联系思想教育与教学实践,对于良好班风、良好学风、良好校风的形成都有着好的影响。

5.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有利于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全面均衡发展是体育教师对国家素质教育的理解,实践证明,由于班主任带的学科不同,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劲头和时间分配是不一样的,学生会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班主任所教的学科,其结果往往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影响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将有效避免这种现象,可以科学地要求学生各科均衡发展,不致产生偏科现象。

三、体育教师要做好班主任工作,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克服急躁心理,做学生工作要耐心细致。体育教师性格外向,处理事情容易急躁,对于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待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兴趣不够稳定,需要班主任耐心细致地去说服帮教。

2.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体育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本专业以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以适应班主任工作的需要。

总之,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教师当班主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大胆创新举措。学校在聘任班主任时,制度要更科学,让更多有敬业精神的各学科教师参与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每一位追求进步的教师来说,也应主动积极地担当起班主任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体育学院教材[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李林.班主任模式探讨[J].班主任之友.

中班体育游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应用研究;幼儿园大班;教学模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10-05

【作者简介】池丽萍(1968-),女,郑州人,深圳市第十一幼儿园园长,小教高级;周丽霞(1970-),女,湖南衡阳人,深圳市第十一幼儿园教研员,小教高级;王煦(1971-),女,江西南丰人,深圳市第十一幼儿园副园长,小教高级;包仕梅(1985-),女,贵阳人,深圳市第十一幼儿园大二班班主任,幼儿园一级;蒋佳(1987-),女,湖南株洲人,深圳市第十一幼儿园教师;张建玲(1976-),女,广东兴宁人,深圳市第十一幼儿园副园长,小教高级。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是众多新的教学模式中的一种。由于强调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PBL被认为是最能符合时代需要的一种教学模式。[1] 相比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更加淡化知识的传授,重视能力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强调素质教育,这更契合PBL的教育目标。为此,将PBL应用于幼儿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灵活借鉴PBL的先进经验,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学前儿童的素质教育。[2]

在理论层面借鉴PBL虽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操作层面上却有比较大的难度。原因之一在于,幼儿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思维特点,需要研究者对适用于成人思维特点的PBL模型进行修正,使其能适用于幼儿。这使研究者面临难度较大的挑战。原因之二在于,目前国内师资水平偏低,理论与实践脱节[3],“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缕缕存在[4][5][6],教育改革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模仿上[7],不能满足高品质课程对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研究要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为幼儿教师提供必要的教育技术支持,使其能较轻松地从行动上发生转变,真正成为先进理念的践行者。”因此,使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使教师的“教”有规律可循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PBL虽然已经在包括医学、工程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在内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小学也有一些探索性实践[8],但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还非常罕见。鉴于目前国内幼儿教育研究很少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实证性研究方法,对教育改革效果的评价停留在感性的评估层次[9],本研究在整合PBL教学模型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适合幼儿的PBL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考察该模式的效果,从而为PBL在幼儿教育中的推广应用开辟道路。

二、应用于幼儿园5岁~6岁大班的PBL教学模式

在具体操作层面,直接套用现有的PBL经典模型存在一些障碍。米罗-席尔瓦提出的经典模型包括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探索情景,表征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形成关于问题解决的各种假设;第三个阶段是找出缺失的信息、明确学习议题;第四个阶段是整合新旧知识解决问题,检验之前提出的假设;最后一个阶段是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10]五阶段模型中包含两条线索,一条是以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贯穿始终的认知线索,是显性的;而另一条是以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社会认知线索,是隐性的。两条线索同时并行。这种适用于成人的PBL教学模型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2岁~7岁的儿童处在前运算思维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凭借表象进行的、不可逆的、相对刻板的 。[11]这与成人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可以脱离实物的抽象表征思维存在很大差异。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能够主动探究问题情景并零散地学习一些知识,但难以有计划地确定学习议题、组织合作、开展讨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积极的引导并适当提供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相关信息,小组的合作也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因此,我们对PBL的经典模型提出修正,使适用于大班(5岁~6岁幼儿)教学的PBL模式同样有两条线索,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以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贯穿始终的认知线索,以幼儿个体的问题解决为主,是显性的;第二阶段是以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社会认知线索,同样也是显性的,要求幼儿组成小组,在合作游戏中解决相似问题,使幼儿的合作建立在具有共同认知经验的基础之上。与成人的PBL模型相比,幼儿的PBL模式将两条线索明晰化,并使之先后发生,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基础,第二阶段是相对于第一阶段的更高层次要求,体现了幼儿与成人不同的学习特点。

其次,由于本研究提出的PBL教学模式强调幼儿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带着强烈的动机在行动中尝试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经历并体验与同伴相互交往、合作游戏的快乐,这一过程显示了幼儿的主动性、思维的连续性、问题解决的独立性与合作性,致使作为促进者的教师这一角色显得更为重要。为此,伴随幼儿学习的过程,我们在模式的每个步骤中也对教师在关键环节上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学应为幼儿创设精心准备的学习环境,为他们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教学应为幼儿提供可自主操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过程如图1所示。

同时,我们对PBL的基本要素提出修正:(1)问题情境是可视化的、可操作的;(2)问题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问题,也可以是游戏情境中的问题;(3)问题及其情境要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4)问题解决指向于行动;(5)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是促进者,也是支持者、合作者和信息提供者;(6)要通过幼儿主动获取新信息,问题才能得以解决;(7)每一个问题解决后都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8)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活动具有现实意义;(9)要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三方面综合评价;(10)PBL必须是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

二、研究设计

已有的研究从知识获得、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元认知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学习动机等方面考察了PBL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效果。尽管有大量研究得出了积极的结论:PBL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问题解决、合作能力,并为大多数学生喜欢,但也有一些研究在知识掌握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多其(Dochy)认为,原因可能在于影响PBL效果的中间变量太多。通过元分析,多其发现被试的分组方式、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与测试的间隔时间、考试方法都会显著影响PBL的效果。[12]萨维雷等人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对各种无关因素缺乏控制使得这些研究的结果不具备说服力;要得到相对可靠的结论,需要设计严谨的实验对PBL的效果进行考察。[13]

本研究设计实验考察修正的PBL模式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效果(如图2所示)。从幼儿园大班筛选出两组儿童分别参加PBL教学和常态教学。被试在年龄、性别、智力、健康和家庭教养方式上相互匹配。两种教学基于同样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实验为期二个半月,包括预实验、前测、干预和后测。测试参照美国国家评估、标准与学生考试中心(CRESST)建立的PBL效果评测模型[14],自编《幼儿学习活动行为观察量表》,包括知识掌握(即知识的生成与理解、整合与深化、应用与迁移)、问题解决(即信心、接近-回避、个人控制)、学习主动性(即直接操作物体、思考、内在动机等)及合作与交流(即交流沟通、解决冲突、自我控制和独立性)四个方面,量表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设计。本研究假设为:PBL教学组的儿童在学习主动性、问题解决、合作交流以及知识掌握方面都优于常态教学组儿童。

实验方法

被试筛选:对深圳市第十一幼儿园三个大班 5岁~6岁的儿童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选择一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各33人。实验组进行PBL教学,对照组进行常态教学。(两组被试男女均等;月龄:p=0.36>0.05;气质:p=0.53>0.05;内外向:p=0.75>0.05;家庭收入:p=0.74>0.05;教养方式:p=0.71>0.05)(注:*p

教学干预主题内容:研究者基于中国幼儿教育的科学课程(王志明、张慧和主编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科学》及科学课程教材,该书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发行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之一),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十个内容,主要是“整理图书”“车牌号码”“垒多”“搭桥”等。选择中国幼儿教育网优秀科学教案(大班)二十篇,归纳出共性的教学环节做为常态教学法。

研究对量表共33项的题目进行取样适当性与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各维度取样适应性量度KMO值均大于0.76。运用主成份分析法来估计因素的负荷量,剔除两项负荷量低于0.40的题目,调整后的量表共31项题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信度分析得到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0和0.80之间,相对较好。

无关变量控制:前、后测主试及观察员均为经过训练的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测试及观察采用双盲法,运用观察量表对幼儿在认知问题情境下的直接行为表现进行测评。严格统一指导语,地点在幼儿熟悉的游戏室。全过程采用全息视频记录。

实验干预中,两班由同一教师执教,执教教师用PBL和常态教学分别进行教授;两班操作材料、学习时间地点等均保证一致。对执教教师进行严格培训,保证其严格按照常态教学和PBL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

四、研究结果

数据显示,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知识掌握、学习主动性、问题解决及合作能力所有项目上均未发现显著差异。进行近3个月的实验之后,实验组的成绩都极其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的成绩。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项目产生显著性差异的成因,研究者考察了各项目中的具体指标。研究表明,在学习主动性项目上,实验组幼儿能够更好地“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对材料操作及组织方法”“遇到困难时会提问”及“对活动始终保持兴趣”(p=0.00,p

五、讨论

本研究在采集实验数据的同时,也采用了观察、作品对比的方法比较PBL教学模式与常态教学模式的效果。

研究表明,实验组幼儿在学习主动性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班幼儿,这与研究的假设是一致的。差异造成的原因主要是提问的主角不同,据以往研究表明,问题由学习者自己提出,更能激发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动机。由于PBL教学模式强调问题是由幼儿在探索问题情境时遇到了真问题而提出的,因此问题提出的过程即是内在动机被激发的过程,问题的提出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下一步主动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其次,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幼儿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幼儿。这与Dochy(2003)和Prince(2006)等人的研究结论趋于一致。[15] [16]研究结果发现,影响幼儿问题解决两个重要因素包括自信心和民主氛围。自信心较强的孩子遇到困难不会轻易放弃,且始终能坚持独立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在每个PBL活动的初始,教师都会与孩子们玩游戏,在游戏中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幼儿的思维保持在轻松活跃的状态,使幼儿敢于思考,自信地表达自己想法,以应对有挑战的学习。帮助每个孩子通过自我的努力解决问题走向成功,是PBL教学模式很重要的一个原则。

再次,合作意识的形成也是两班显著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据证实,实验组幼儿能够表现出“通过协商形成一致、同伴之间遵守规则并相互支持”的行为,而对照组幼儿身上并没有出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在于幼儿本身,而在于教学模式是否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合作游戏的机会与环境。PBL模式强调幼儿作为一名学习者必须以第一阶段的认知为基础经历第二阶段――与同伴一起在合作游戏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前期的共同认知经验为后面小组讨论奠定基础,幼儿彼此理解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需经过怎样的程序,需要讨论的是如何分工、怎样更快更好地完成指定任务。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中,实验组幼儿不但能较轻松地谈论或采纳对方的观点,还能分析自己或同伴所擅长的一面。幼儿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常常会使观察者感到惊讶。研究结果也显示,两组幼儿在“等待同伴的任务分派或指令才开始行动”方面未有差异,即都没有主动要求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的行为表现。这说明幼儿对合作的价值和作用还不能完全理解,幼儿阶段正处于合作意识萌芽的阶段,一个支持性的、促进合作的环境能使幼儿在合作意识的形成方面有好的发展。

最后,本研究通过比对两组幼儿的作品,来进一步考察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从考察方式上来看,虽与以往对高年级学生纸笔测试不同,但也能同样看到幼儿知识获得的成效。除对最终的作品进行比对之外,我们还观察了过程中作品的变化,发现实验组幼儿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地模仿,实验组幼儿展现的作品更加多样,且在每一阶段都显示更加细致。这表明PBL模式能有效促进幼儿对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强调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学生所获得知识的灵活性和广泛性”是PBL的目标之一,此目标在本研究提出的PBL模式中得到了印证。

六、结论

本研究修正的适用于幼儿园大班教学的PBL模式是有效的,且对幼儿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未来展望

PBL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虽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其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学前儿童独特的思维特征以及有别于成人的学习特点都成为企图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PBL的研究者首先思考的话题。

修正PBL模式使其适用于适龄幼儿,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揭示其为什么有效,以得到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完整理解,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努力、再努力!

【参考文献】

[1] Savery, J. R., & Duffy, T. M.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1,(06):31-38.

[2] 池丽萍.基于问题的学习: 一条实现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J].学前课程研究,2009,(02):8-11

[3] 朱家雄.幼儿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309.

[4][6] 刘焱,潘月娟,孙红芬.中国大陆近二十年幼稚园教育改革的历程回顾与现状分析[M].教育研究,2004,(09).

[5][7] 项宗萍、廖贻.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2,5,240.

[8] Barrows, H.S.& Kelson, A.C.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stitute[M]. (Monograph 1). Springfield, IL: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stitute,1995.

[9] 刘丽湘,刘焱.幼儿园教育改革政策落实过程中的误区透析――从文本传递质量看改革成效[J].学前教育研究, 2008,(12):7-11.

[10] Hmelo-Silver, C.E.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4,(03):235-261.

[11] Ginsgurg, H. & Opper, S. Piaget’ theory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88:107.

[12][15] Dochy, F.& M. Segers.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meta-analysis[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 533-568.

[13] Savery, J.R.Overview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J]. 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2006,(01):9-20.

中班体育游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在农村中学中有部分初中学生由于环境,性格等原因,在英语课堂中不愿意和同伴交流,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而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人数多,一节英语课中每个学生操练的机会较少,有个别学生只有一次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去交流,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小班化教学的开展为“二期课改”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事实证明由于班级学额数的减少,学生活动空间扩大,师生交往频度和活动密度的增加,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在小班化教学中如何做到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和同伴交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呢?

一、合理设置小组合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必须创设英语环境,必须处理好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在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均要估测一下:哪些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是否进行小组讨论,需要讨论的就要讨论,无需讨论的问题则一带而过。但讨论要用英语进行,在组织小组讨论前,应要求所有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课堂上的乱哄哄应是用英语乱哄哄,而不是用汉语乱哄哄,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这样小组讨论才能碰撞出个性化的火花。

其次,应精心巧妙的编排学生座位。我根据学生的人数情况,采取了多种座位的排列方法。有扇形排列法、“T”型排列法、田字格排列法等等。学生座位的这种编排,使我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而是呈现了师生、生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的一员,师生间平等、广泛的进行信息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我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规习惯

(1)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但这些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学会独立思考。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也应该考虑到这点。

(2)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话交流比较频繁,这就需要每个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领会要点,并在他人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不评价。另外在其他小组发言时,也要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而不是准备自己小组将要发言的内容。因为在听的基础上,才能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这一点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平时的评价的激励和一些小的教学设计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培养有序表达的习惯。所谓有序,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说话有序和有序地说。在小组讨论中,一些学生发言过于踊跃积极,不让别的同学发言。因此,要让每个学生自学遵守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让能说会道的学会谦让,让旁观者学会参与。如我在教部分单词时,出示单词卡片请四人小组读单词,一开始站起来的人有的人不管其他同学自己读,读完也不管其他人读完没有自己都坐下去了。

三、开展多维评价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1)评价要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有利于小组的成长,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常规习惯,能够激励小组的进步。如学生在小组讨论或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巡视和反馈的情况,对认真讨论、发言质量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小组活动开展不好的小组提出希望;对认真倾听其他小组发言的小组进行表扬;对没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小组进行批评。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增强了小组的集体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