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课程

高中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课程范文第1篇

现将《**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豫教基〔**8〕138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更新办学理念,改革课程结构、内容和实施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对持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今年秋季,我市所有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启动实施新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普通高中要将课程改革作为我市基础教育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平稳顺利实施。

二、迅速行动,系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是决定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成败的基础性工程,各单位接通知后,要迅速组织广大教育行政干部、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研人员、全体普通高中教师,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理解内涵,把握精髓,确保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管理与教育教学人员人人能够准确了解并熟练掌握我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基本原则、课程结构、课程安排与学分学时分配办法,为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平稳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

三、结合实际,制订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导致普通高中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和课程展现等方面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根据省厅要求,各县区要抓紧研究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与措施,结合本县区实际,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努力使所有普通高中都达到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与要求,并严格审批所属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各普通高中要在严格落实省定课程设置框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单位和本校学生实际,迅速制订有利于本校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同时,各普通高中还要全面把握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加强课程管理,扎实做好课程计划、自主开发课程、指导学生选课、组织教学实施、认定学生学分、综合素质评定等各项具体工作。

全市所有普通高中的课程实施方案均须于**8年8月15日前上报市教育局备案。

高中课程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规范课程教学行为,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努力形成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体系。

二、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要全面开设《课程方案》规定的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每学年都要设置各领域的课程,保证使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能获得一定学分。

学习领域包括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学校要开齐所有科目,并开足课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各科目一般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学校要开足必修课程模块,尽量多开设选修模块,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安排如下:

*

说明:

1.本课程设置方案是对所有普通高中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学生课程选修的最低要求。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修习,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社区服务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原则上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周5天上课,周学时数不超过35。每学时一般为45分钟。高一、高二年级每周有3学时机动时间(含班团活动时间),学校可自主安排。

3.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语文、数学、外语每个模块在一个学段内完成。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有关科目每个模块一般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必要时可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在本领域内将有关科目学时打通使用或调整开设顺序。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每个模块为18学时。

4.学校可根据需要调整技术领域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开设顺序。

5.艺术领域每周开设1学时。音乐和美术可间周开设。

6.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一、高二年级每周3学时,2学时在课内实施,一般连排使用;1学时安排在课余和假期时间进行,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

7.学校课程主要指《课程方案》的“选修学分II”。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围绕各学习领域自主开发和安排教学内容,增加学校课程的开设量。

8.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课程中获得28学分,其中学校课程至少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更多课程,获得更多的学分。

三、教学内容

高中教学内容既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有利于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学校要在保证使学生修满必修学分的前提下,按科目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高中三学年课程内容安排建议如下:

*

四、课程实施要求

(一)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要依据本意见实施。在总体上执行统一的课程教学计划基础上,鼓励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开发和实施学校课程。学校根据需要可对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及进度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提供三年课程实施计划,经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并报我厅备案,且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课程和学时。

(二)学校要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普通高中新课程要求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制度。要配齐各科目师资,安排好选修课程所需的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要建设信息技术专用教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配备相关的教学设施。学校要有若干处固定和非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三)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可从高一下学期逐步开设选修课程。市级规范化学校选修学分I课程的总体开设率应达到60%以上,省级规范化学校应达到70%以上。原则上30名以上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必须开设。

(四)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科学指导。学校应建立课程规划、开发、管理制度和学生选课管理系统,向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班主任及其他教师都应做好指导学生选课的工作,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课程规划和选课工作的监管,各高中学校应将每学期的课程规划实施方案上报市教育局。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选课工作的指导。

(五)逐步废止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做法。要尊重和保障学生通过选择课程实现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权利,在保持行政班级不变的基础上实行走班教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学生集体确定选修课程,不得强迫学生选择文、理或艺、体发展方向。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在二年级末以前不得组织学生分科。

(六)认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各市要对本市普通高中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建立电子档案,加强研究、交流和评估。

(七)学校应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同时,通过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联系实际,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八)学校应建立和不断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学校应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建立联系,主动开展专业咨询,合作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要充分认识高中课程的选择性要求和学分制管理特点,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的选择需求。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二)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三)尊重学生差异,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一方面要努力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要承认、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学中要增强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和活动任务的选择性、灵活性。

(四)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要促进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师生之间要互尊互信、理解宽容,教学相长。

(五)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开设好技术课程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课,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六)改进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师要努力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要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六、考试与评价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是考试与评价的基础。本课程设置与教学意见安排依据国家《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制,是对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管理与评价的基础,是学分认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

(二)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学校要实行学生选课、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要加强对学生选课、作业和作品展示、实践活动、标志性成果等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学分的认定要基于学生平时选课、学习成绩和模块考试成绩,同时参照有关规定满足修习的学时数。省教育厅对学校实行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三)规范日常考试行为。学生学业成绩考试应注重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实践和探究的能力。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学校、班级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

高中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一、实践与探索

根据课改精神,我校提出了“办富有国际视野和校本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五星级高中,成为师生共进、社会满意的精品学校”的目标;要求教师生活品位日益提高,业务水平与时俱进;期望学生学会生活,身心健康;学会学习,知识渊博;学有特长,勇于创新。目标能否达成,需要我们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整合各种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课改。

(一)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

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选择的知识点或案例不一样。许多教材是原必修教材的浓缩,缺少知识铺垫。不少学科还出现初、高中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补充大量高中学习必备的知识。加上高考方案迟迟未出台,出于对学生的高考负责,一些教师贪多求全,课堂容量增加,节奏加快,难度加深,作业偏多,导致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针对这个问题,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强调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要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的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有哪些放在必修模块,哪些放到选修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什么程度的要求,坚决放低起点,减小容量,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选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改变了,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面对教材变化,几乎所有教师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许多教师感到课时不足,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很大。教材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些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要求之间、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教材要求与初中教学衔接不够;各学科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知识的铺垫不足;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甚至个别教材中出现了不少科学性的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一方面适当增加一些科目的课时。同时,我们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重点研究好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研究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运用课例研讨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能力要求的研究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进行,为此,我们加强了集体备课和名师的引领,做到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集体备课相结合。在规定的备课时间内开展有效备课,不仅仅是统一进度和作业等,而是就每一节课的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取舍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要讲哪些例题等都一一进行研究,最后由备课组长拿出优化的教学方案。非制度性的教研日益常规化,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学校要求各备课组多与教研员联系,请他们来听课、评课。要求名师开放自己的课堂,青年教师跟班听课,我们还组织了对外公开课、青年教师校内公开课、课题研究课等多种层次的研究课,要求全体教师每周听课至少两节,听课情况每周张榜公布。通过听课和研讨,全体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对难度和深度的处理更加恰当,一年来,我校有八位中青年教师获评优课市级一等奖。

(二)整合各种资源,丰富课程内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大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一般说来,教材资源是潜在的,需经教师着意开发,方可利用。而环境资源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创设的。因此,教材与环境的教学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即教师能否按优质课的价值取向发现、创设并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潜在的变现实的,隐性的变显性的,薄弱的变强化的。

新课程实施之初,许多课程资源正待开发,没有名家的教学设计,没有现成的课件,没有现成的配套练习,甚至为了找一个素材或案例都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教师们备课感到很费劲。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创造,新课程面前人人平等,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创造者。首先要用好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其次要恰当用好网络和媒体资源。三是要挖掘师生生活背景资源。四是积极开发地方资源。针对目前学生手头学习资料观念落后、题目陈旧、有许多题目超出知识范围等情况,许多学科对现有资料进行重组,自己编写学案,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位老师各显其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目前我们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教科书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经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案的编制等。

高中新课程有学习领域,我们按“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评价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有计划地组织高中新课程实施,开齐开足规定的领域的课程,特别对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及音、美等课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关于校本课程:我校通过主题为“生存方式与未来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牵引,学生“在省武高种下一棵理想的树……”,考察自己当前的生存方式,谋划自己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从而形成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李公朴事迹陈列馆、江苏中天钢铁集团、江苏国茂国泰集团、市劳动力就业市场等。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企业及其设施,参加就业体验活动、志愿者活动,聘请地方有识之士给学生上课,组织毕业生与职业人员对话,让学生在理解职业的种类、特征、职业生活等问题的同时,培养劳动的意识,学习职业人所必需的劳动观、职业观,使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就业观,更有积极的创业观。

通过主题为“异域文化与本土知识”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异国语言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意识,从而形成学校的语言文化教学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书画室、英语角,春秋淹城遗址、恽南田纪念馆等。通过英美文化与英语学习、吴文化与常武文学等背景的学习、比较、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地方民俗、民间工艺,继承本土文化精华,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具体的本土文化之中,同时也培养学生广泛了解、深刻理解各国文化的素养。每年一次的国际英语节、国际夏令营更是丰富多彩,所有节目都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从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受到英美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这种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相当多的学生在高二时就通过了相当于大学本科的英语达级考试。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了解了欧美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武高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国际人”的理念。

通过主题为“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学生接受良好科学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校性对科学素养的追求,营造学校的科学教育特色。配套的基地有校内科技馆、动物标本馆,百年航空、百年科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校外的中华恐龙园、全国花木示范区等。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命科学常识等为主题的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能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培养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三)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

按照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它需要教师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教育机智。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课程下无常规,也不应有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背离的。然而,在现实国情下,作为规范、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常规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原因包括:一是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才刚刚起步;二是传统的教学常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有着深刻影响;三是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我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达到新课程的理想状态。所以,只有找准“切入点”,不断保持学校常规管理的耐力;找准“兴奋点”,不断提升学校常规管理的眼力;找准“落脚点”,不断锤炼学校常规管理的功力。以新课程的理念制定教学常规,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健康地走进新课程。

首先,教学常规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制定教学常规须关注并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研制者和开发者,这多重的、内涵丰富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特别重视备课、上课、课后反思

备课。总的要求是变常规性备课为教学设计。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我们提出“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教师要对教材作“问题化”处理,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将知识串联起来的线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强化认知冲突,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亲历性活动设计。

上课。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掌握了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权。我们坚持“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彰显能力”的教学思想;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以“每句话都有用,每道题都有针对性,每分钟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获”为要求。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师生的互动;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偏重关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关注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从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评价。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使全体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后反思。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重要,须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可写下“教后感”。一般而言,一堂课可从三方面进行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通过课后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寻找问题,以便改进提高。

正是鉴于以上教学常规的新思路新策略,我们正确把握了课堂活动、探究学习的“度”。在课改一开始,有些教师的课堂成了活动的“天堂”,课堂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场所,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甚至是观众。我们认为这种状态并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真正状态。经过开设研究课和反复研讨,我们在如何处理活动的问题上也取得以下几点共识。(1)活动是必须的,但活动不是课堂的全部。(2)活动不等于表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朗诵、演讲、实验设计、辩论、写作等都是活动。(3)就活动本身而言,应该把活动安排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正所谓“大难大动,小难小动,不难不动”。(4)活动中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特别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那么多,课堂容量那么大,如何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们感到很困惑,有时稍一探究教学内容就完成不了,不让学生探究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经过交流和研讨,我们达成了以下五点共识。(1)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但探究学习是有层次的,高一学生由于能力的原因,目前所进行的应该主要是教师引领下的探究。接受学习是必须的,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要避免机械的接受学习,要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主动接受式学习,这是一种通过类似探究的方法或途径来获得或体验知识结论的学习方式。(2)在进行以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时要注意:要在重点内容上展开探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掌握。在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上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有利于腾出更多时间让他们在重点问题上展开探究。(3)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一旦开展,就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充分地讨论、实验和探究,“走过场”式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没有实效的探究。(4)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后教师要善于总结,最终要在“双基”上体现和落实。只有课堂气氛热闹,而学生没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算是好的课。(5)慎用归纳式的探究,少用开放试的探究。归纳式探究耗时太多,开放式探究没有结论要少用,主要用于学生思维训练。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有这样的探究,一节课上有一个这样的探究就可以了。我们还开设16个学生咨询室,加强课后辅导,在辅导答疑中师生共同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的自信有了,创新能力提高了,该讲授的地方就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就让学生真正探究,逐步做到了传授知识与探究性学习、知识积累与素质积淀、归还学生时间与归还学生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与创设问题情景的平衡。

二、问题与对策

一年来,我们实践课改,同时反思课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

新课程对学校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提出了挑战,学校适应起来存在困难。高中课程内容新,模块多,教材变化大,师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一时难以适应,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对策是深入细致地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完善必修课开设方案,组织学生选课指导小组,研究选修课的开设方案。

课标与教材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多知识点和案例应该如何选择对教师来说难度太大,希望能有一个对课标解读的“再解读”,即细化的课标或考试纲要之类的东西,对未来高考中的知识点进行限制。部分教材不能真正体现课标要求。如部分教材中的少量科学性问题:知识容量大、难度大的问题;初、高中衔接不够的问题;各学科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问题;知识的铺垫不足问题;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问题;例题难度小、作业难度大的问题等,我们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可以适当处理,但无法改变教材本身。所以,很希望与教材编写者对话。通过多渠道发出一线教师的声音,呼吁出版社尽快修订教材,使教材与课标尽可能合拍。

选修课可能给教学管理带来困难。高二将有大量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设,每个学生选择的学科不一样,各学科中又有不同的模块,这会给课表的编排和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设想在“自助餐式”选修不能做到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套餐式”选修。

高中课程范文第4篇

1、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2、探索行之有效的学校推进新课程实施办法,在课程开设、课程管理、评价改革、校本教研、师资建设、设备配备和使用、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和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

3、努力成为我市高中新课程的研究和探索基地,多出经验并辐射推广,引领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健康发展。

二、工作内容

1、结合学校实际,制订科学可行的新课程实施方案,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创造性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全市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2、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形式。

3、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按照新课程方案要求开设课程,课程的编排合理有序,必修课开齐开足,并能按要求开设多种门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在选修Ⅱ部分中能开设出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在保证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防止活动课程学科化、课堂化的倾向,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

5、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根据学校实际编制科学可行的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引导学生家长正确地配合学生选课,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6、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7、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设备配置。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区域共享。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备配置标准和有效利用的措施。

8、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高中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 线性规划 代数解法

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标准》)中,“不等式”内容作了调整,原大纲“直线和圆的方程”一章中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被调到必修数学5“不等式”中。本文将如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与同行商榷。

《标准》指出:线性规划是优化的具体模型之一,学习它能提高学生的优化意识,同时强化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并要求: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从实际情形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关于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当前的高中新教材与《标准》的参考案例无一不是用几何方法(笔者这么称呼)。不可否认的是,几何方法直观,从形的角度刻画了数量关系,然而,几何方法往往会受到图形直观的影响,而使得所获结果不够精细,如若图形不准确,有时还会直接误导结果。而且“几何构图的过程对思维品质的要求并不低,如何想到用几何图形、想到用什么样的几何图形等都需要激活已有的知识(包括代数知识)和方法,图形出来之后的直观性、自明性,并不等于思维过程的平坦。”但是既然新课标把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安排在代数“不等式”一章,我们就应在注重几何方法的同时,重视其具有“不等式特色”的代数解法。正如罗增儒教授指出的:“数学解题中存在着数与形的双向沟通,存在着直觉选择与逻辑分析的相互推动;从而也就表明,任何单侧面的问题表征都有可能产生潜在的封闭型或局限性。”

事实上,在高中数学,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可以用如下的代数方法来求解。设该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约束条件是k个二元一次不等式构成的不等式组aix+biy≤ci(i=1,2…,k),目标函数是f=dx+ey,那么欲求目标函数f的最大(小)值,首先把目标函数f表示成其中两个约束条件的左式的一个线性组合,然后利用不等式性质,得到不等式f≤C(f≥C)(其中C是常数),再来考察当f=C时,是否存在满足约束条件的相应的点(x,y),如果这样的点(x,y)存在,C就是目标函数f的最大(小)值;如果不能建立不等式f≤C(f≥C)或满足约束条件的点(x,y)不存在,则把目标函数f表示成另外两个约束条件的左式的一个线性组合,直到建立起不等式f≤C(f≥C)且能求出可行区域中相应的点(x,y)为止。

以下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1.(《标准》,P38例3)某厂拟生产甲、乙两种适销产品,每件销售收入分别为3千元、2千元。甲、乙两种产品都需要在A,B两种设备上加工,在每台A,B上加工一件甲所需工时分别为1时、2时,加工一件乙所需工时分别为2时、1时,A,B两种设备每月有效使用台数分别为400和500。如何安排生产可使收入最大?

解:设甲、乙两种产品的产量分别为x,y件,收入为f千元,建立线性规划模型为:目标函数maxf=3x+2y,约束条件是

所以最少要截两种钢板12张,截法有2种:第一种钢板3张、第二种钢板9张;第一种钢板4张、第二种钢板8张。

上述例子表明,对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以上方法运用了不等式的性质来求最值,这样做不但可以避免画图,而且结果准确。对于约束条件不太多的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只要找出目标函数关于约束条件的“有效”的线性组合(如例2的(1)式),计算量一般不会太大,而且对于具体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观察与筛选,尽快找到“有效”的线性组合。因此,简单的线性规划的代数解法往往是有效的。

总之,既然《标准》把“线性规划”从解析几何调整到“不等式”,我们就没有理由完全忽视线性规划问题的代数(运用不等式)解法。同时,这样甚至可以没有“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刻画区域”以及“直线的方程”等知识,就可以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当然,相比来说,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几何方法比代数方法运用起来会更广泛,但它存在诸如画可行区域“繁琐”以及直观中的“粗糙”,甚至由于一些直线斜率相差较小而导致的误解等缺点。为此,笔者建议在教材“简单的线性规划”中,应渗透其代数解法,在教学中,教师在用几何方法求解时,也应提及其代数解法,这样就可以弥补分别用几何解法和代数解法各自的缺陷,丰富解题思路,切实突出数与形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罗增儒.数式与图形沟通,直觉与逻辑互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