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亲情类文章

亲情类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亲情类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亲情类文章

亲情类文章范文第1篇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阅读真情类文章的法宝。

【技法指导】

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如《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等,让我们深切体悟到了人间的挚爱与温情。综观初中语文阅读试题,真情类文章倍受出题老师的青睐。我们怎样做好真情类文章的阅读题呢?下面就结合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

一、整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阅读时,我们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段落之间的关系,找到文章的六要素,然后依据“五W”的原则概括,即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干什么事。

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领悟文章要表达的主题

阅读时,我们要仔细揣摩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这是读懂作品、理解作品的关键。如2010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种春风》第24题: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我们通过仔细阅读“我”与老人的谈话,来体会“我”感情的变化:“隐隐不安”(震惊)到“别样温暖”,体现了希望关爱别人,并能把爱心传递给别人的主题。

三、品味文章语言,体味句子的作用

1.解释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我们可先在句中找到该词,结合语境,根据前后语句的内容、含意来推断。如2010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种春风》第22题:“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爱心与善良。

2.品味优美的语句,理解其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结合文章的语境,从修辞、描写的角度来思考。如2010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第28题:你怎样理解“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这句话?我们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句话点明了主题,男生感动的眼泪,让“我”明白了尊重别人,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四、分析人物形象

此类考题一般从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等方面来考查。如2010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语文试题中《不一样的幸福》第15题:读完全文,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读懂了全文后得出:他是一个成功人士,是一个注重亲情、孝顺父母、关爱父母的人。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考第一名不值得张扬

朱军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我考了全年级第一名。一阵大张旗鼓的表扬之后,老师派班长、学习委员到我家给家长报喜。我欢天喜地地领着同学,一路上说说笑笑。本来在学校我属于不善言谈的,家境不好让我始终有自卑感。这一次我拿了年级第一,立刻有了自信心,性格一下变得活泼开朗了。

我七拐八绕到了家门口,忙不迭地冲屋子里喊:“妈妈,我们同学来了,我考试得了第一名!”我连珠炮似的说了好几遍:“妈妈,我考试得了第一。这是我们同学,来告诉您的!”

没有母亲的应答。

母亲看了我们一下,眼睛里没有什么惊喜,只是平静地直直腰,举着两只满是煤屑的手,却没有去拿同学手里的喜报,答应了一声之后,又弯下腰,继续干活。

同学的眼睛中也透出了一种失望和不解。其中一个同学没有忘记老师交给的任务,对母亲说:“阿姨,朱军考试得第一,老师叫我们给您报喜。”

母亲再次直起腰,回身看看我,用手背轻轻抹了一下脸颊,淡淡地说了一句:“知道了。”母亲继续干活,搬起了一簸箕煤,对愣在一边的我们说:“孩子们,我知道了。你们快回家吧,谢谢你们。”语气平静得像完全没有报喜这回事。

同学将那张粉红色的喜报放在桌上,我尴尬地站在院子里,勉强送走了同学。心中的委屈从头涌到脚,觉得自己的成绩被母亲否定了,刚刚建立起来不到半天的自信心被母亲摧垮了,自尊心被母亲伤害了!

我站在院子里一声不吭,看着母亲来回搬运煤块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去帮忙。母亲忽然间在我的心中变得那么渺小,那么不近人情。好几天,我都闷闷不乐,甚至故意不理睬母亲。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里,照例不打算跟母亲说话,但走到房间门口,我却愣住了。

母亲一个人坐在床边,依旧穿着那件洗得退了色的青布褂子。她身后的墙壁上,花花绿绿的,贴满了大哥得到的各种奖状,足足占了半面墙。大哥从小学开始,年年是三好生,有一年还被评选为兰州市“三好学生”。那时候,大哥是父母的骄傲。每次拿回奖状,他并不张扬,只悄悄放在家里桌子上,母亲看到后,就端端正正贴在墙上。直到大哥参加工作,他上学时的奖状还贴在墙上!

夕阳的余huī()透过窗户,落在母亲瘦弱的身上。她手中拿着我那张粉红色的喜报,轻轻摩挲着,偷偷地掉眼泪――那一刻,母亲的形象,像一幅经典油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一瞬间,我什么都明白了,对母亲的记恨顿时烟消云散。母亲对我的爱、对我的每一点进步,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只是为了让我明白:家里穷,上学是一种shēchǐ()()的付出,学好功课理所应当,不应该那样张扬。

直到母亲去世,我都没有和她提起这件事。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当我长大之后,无论是回兰州家里,还是把母亲接到北京住,只要有我的朋友在场,母亲无论身体多么难受,都要特意换一件利利索索的衣服,把头发梳理整齐,端端正正、面带微笑地坐在椅子上。她拿出最好的烟酒茶水招待我的朋友,和大家聊天。见过母亲的朋友都说:“朱军的妈妈气质真好,难怪养出了这么一个好儿子。”听了这话她总是特别高兴。

直到她身患绝症,依然是衣着整齐地出来见我的朋友,给足了儿时我那份缺失的“面子”。每当这时,我的心里都酸酸的。

(选自《意林》2010年第6期)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余huī()shēchǐ()()

2.写出文中“我”情感变化的过程。

自卑()()感动

3.“我”取得了第一名,母亲自始至终都很平静,没有表现出很欣喜的样子,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请说说你的看法。

4.文章画线句“她手中拿着我那张粉红色的喜报,轻轻摩挲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亲情类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假期作业;设计;类型

每次临近寒暑假,老师们都要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但学生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往往与老师们布置作业的初衷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与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不无关系。笔者就此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所提问题是:你觉得老师在寒(暑)假里布置哪些作业最为恰当?被调查的五十名学生,对“最恰当的暑假作业”认识各不相同。其中要求布置“有趣一点”、“不要太繁锁”和“不花很长时间就能做完”、“多布置一些活动、游戏类型”的居多。其中一些同学讨厌机械重复的“死”作业,而对活动类型的作业、新鲜一些的书写作业感兴趣。因此,假期作业可以遵循趣味性、创新性、活动性、灵活性、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来设计布置。

笔者据此对假期作业尝试改革,力求突破,下面就设计的类型进行简要分类。

一、巩固类作业——学期书本知识的必要复习

每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了不少课文,也认识了不少生字,有必要进行复习巩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讨厌做该类作业,因为它看起来是在重复课堂作业,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变得富有情趣。其中“接龙”是个不错的办法,例如“词语接龙”、“课题接龙”、“主人公姓名接龙”、“作者接龙”以及“混合接龙”等。

比如,“五年级上册语文共有25篇课文,加上拓展阅读课文共39篇。请你选择课文题目,连成一段话,题目用得越多越好。如果你能把39篇课文的课题都连起来,那就更不简单了!试试看吧!”这样的作业设计富有情趣和挑战性,学生普遍喜欢。当然,“也可以把作者、主要人物、文章主题和诗句等混合串编成一个片断就更有意思了。”对于生字新词,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认识、理解、使用、书写等多个目标同时落实,效果自然也很好。

二、阅读类作业——举一反三,有效拓展

1.课文内容的拓展——就《“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的阅读,布置学生拓展阅读描写船长的文章、描写海难的文章或电影、描写救人的文章等;学习《草船借箭》、《猴王出世》,布置学生拓展阅读儿童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学习《小英雄雨来》等文章,布置观看抗日题材的电影、读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

2.作者作品的拓展——读杜甫的诗《房兵曹胡马》、冰心的文章《忆读书》,布置诵、读杜甫的诗和冰心的散文集。就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养花》一课拓展阅读近现代知名作家老舍、朱自清、巴金等的散文、小说。

3.同类型拓展——语文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鲜明主题,紧扣主题设计作业,可以达到复习巩固和拓展深化的双重目的。就五年级上册“智谋”、“方法”等主题,布置课外搜集相关文章进行阅读。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江之歌》等以母亲河为主题的文章阅读之后,让学生搜集、阅读关于母亲河的诗歌和文章,感受母亲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抒发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

三、活动类作业——让生活成为源头活水

1.“小调查员”:调查规范使用汉字情况,调查种植结构调整情况,调查不同兴趣爱好的比例,调查遵守交通规则情况,调查私家汽车的数量、种类等,调查同学们过生日情况……

2.“小收藏家”:集邮、收集成语、收集名人名言、收集歇后语、收集贴画、收集商标……

3.“小编辑”:根据制作手抄报的方法和经验,创编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杂志,注意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插图补白的方法,报头、封面的设计。

此外,还有画画、外出游玩、摄影、养花草鱼虫、发豆芽、做手工制作、搞小实验等等活动(注意做好记录)。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积累学生习作的素材,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交往类作业——自我搭建交际平台

1.认识一位新朋友,到同学家串门,邀请亲戚、同学到家里做客,在儿童网站上注册交流,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亲情类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孟子》 重叠 单纯词 合成词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将《孟子》中的重叠形式分为单纯词、合成词、词组三类。

一、单纯词

1、叠音词

即用两个相同的音节表示一个语素。如:

(1)鹿濯濯,白鸟鹤鹤。《梁惠王章句上》

(2)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万章章句上》

“濯,也,从水翟声”。[1]例(1)中的“濯濯”,意为肥胖而又光泽的样子。 “濯”与“濯濯”无意义上的联系,即在“濯濯”这一形式中“濯”只是充当音节。所以“濯濯”是叠音词。

“洋”、“鹤”情况相同。

2、拟声词

即用于模拟动物的声音。其实拟声词也可以说是从叠音词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小类。

(1)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戚曰:‘恶用是者为哉?’《滕文公下》

“,鸟儿,鸟也,从鸟儿声,春秋传曰:大鸟退飞”[2]。由此得出是单独表义的名词,是一种动物。和叠用时表示的鹅叫之声并没有什么联系。即当“”连用时原有的意义已经消失,在“”里“”已变成一个单纯的音节,不再是一个语素,而“”才是一个语素,是一个拟声的单纯词。

3、连绵词

(1)井上有李,螬食者过半矣,匐匐将食之;《滕文公章句下》

“匐匐”是连绵词,连绵词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有时古代注释家把它们拆开成两个词当做词组加以解释,那是绝大的错误。而且连绵词的词形可以有多种,因为连绵词是用音节联合起来表义,词形对词义影响不到,所以“匐匐”还可以写作“匍匐”、“蒲伏”、“扶伏”、“扶服”。

二、合成词

1、重叠式

重叠式不是原义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某种附加的意义,多做“……貌”,即“……的样子”的解释。这一类情况很多,例:

(1)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离娄章句上》

(2)《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孟子・尽心章句下》

混,“丰流也,从水昆声”[3]。混混,即“滚滚”,水流不绝之貌,显然这里“混混”并不是原词“混”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保留了“混”的“丰流”这一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了“不绝”这一附加的意义,所以在这里我们把“混混”看做是重叠式的合成词。

“悄,也,从心戚声”[4]。“悄悄”,忧愁貌,显然这里“悄悄”与“悄”存在意义上的联系,保持了意义上的一致性,但是“悄悄”并不是“悄”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词“悄”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重叠这一手段使“忧愁”的程度加深了“悄悄”属于重叠式的合成词。

2、附加式

由词根和词缀构成,在《孟子》中词缀主要有“然”、“如”、“乎”、“尔”、“焉”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

(1)然:“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5]。例: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禽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高高兴兴的样子。

(2)如:“如,小品词,常用在区别词之后,作词尾”[6]。例:

孟子曰:“霸者之尽虞虞如也,王者之民如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广大自得的样子。

(3)乎:同“然”,但也可做副词词尾。

(4)尔、焉:都同“如”。

三、词组

共有“乐乐”、“恶恶”、“贵贵”、“亲亲”这样四个词组。

1、乐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第一个“乐”表示的是人的神态,是说以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去欣赏,而后一个“乐”是一个名词表示的是音乐,可得出这两个“乐”字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是两个不同的词,不是构词的重叠,而是一个词组。

2、恶恶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恶恶,《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我们知道“如”字是用来注音的,通过读音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动宾词组。

3、贵贵

用下敬上,谓之贵;用下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孟子・万章章句下》)

贵贵,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贵贵”和“尊贤”的句法格式是相同的,“尊贤”是“动名”的格式,那么“贵贵”也应该属于这种格式,即也是动宾词组。

4、亲亲

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亲亲”,可以说成是“亲其亲”,显然第一个“亲”作为动词表示“热爱”,第二个“亲”作为名词是一个动宾词组。

综上,我们可以对《孟子》中的重叠现象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首先,我们可以把《孟子》中的重叠现象分为单纯词、合成词、和词组三大类,而在各个大类下又具体分为不同的小类,从中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研究《孟子》的重叠现象。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卷--上[Z].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第227页

[2]同上卷四上:第81页

[3]同[1],第229页

[4]同上卷一0下第223页

[5]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9月第1版:第322页

[6]杨伯峻译注.孟子词典[Z]. 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10月第1版:第374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亲情类文章范文第4篇

其实,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它们本身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但是同样以某种情感为主题,写出的文章却有三六九等。深究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方方面面的因素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过多地采用标语式的方式,而不懂或忽略了写人叙事的精要――细化动作、细化情感。

比如,在一次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们班一个学生写到:“每天晚上写作业,爸爸都会陪着我,有时困得打盹,手里的烟就不知不觉地掉了。”

其实,细心敏锐的人不难发现,这本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充满日常生活气息的,极易引起读者共鸣的场景。就因为学生把这个精彩的瞬间粗略地一笔带过,而没有把父亲的动作细致地展开,真实地再现给读者,所以文章读来缺乏亮点,不痛不痒。那我们再来读读经过指导学生修改后的文章:“每天晚上写作业,爸爸都会坐在旁边喝着茶陪我。困了,就点上一支烟,可没抽两口,就开始打盹。头低低地垂到胸前,夹烟的手微微地蜷曲着,硬邦邦、黑乎乎的,只有在工地上被铁锨刮破皮的地方可以露出一点肉色。有时睡沉了,烟就从指缝中滑落,掉到大腿上,他就突然惊起,慌乱地拍打一阵,然后就站起来走走,精神精神。”

不言而喻,这段文字更能带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生动传神的细节真实感人,读来是那样亲切,那样温暖。一系列的动作又像一组组的特写镜头展现在读者眼前,那样形象,那样鲜活。试问读后,谁不会感到那个终日劳顿、含辛茹苦的父亲跃然纸上呢?所以说,写记叙文,我们要做的是抓住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生活中的真实更具体、更细致地表现出来。

再有,写人叙事的文章离不开一个“情”字,文章“发乎情”才能以情动人。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定要把爱恨情仇像标语、口号那样地大声喊出来,细雨如丝,小桥流水也一样能够滋润心田。比如,下面这段文字是一次作文时我在课堂上和学生同时写下的:

“母亲爱我胜过自己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为我奉献。至今依然记得上幼儿园时母亲每天背我的情形,我考上大学那天母亲欣喜的表情,出嫁那天母亲忙碌的身影。其实她为劳的又何止这些?她的白发苍苍、她的腰背弯弯、她的皱纹道道、她的双眼昏昏……这些无不证明了她播洒在我身上的心血和汗水。可如今她却无悔而又骄傲地说我是她一生最杰出的作品。”

这段直接抒情的文字,可以说语言优美、情意拳拳、感染力强。像这样适当的抒情在记叙文当中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可是一旦情感泛滥、抒情太多,就难免让读者产生距离感,甚至会有油腻、难以消化的感觉。而现在的中学生恰恰经常进入这样的误区,甚至很大一部分同学总会在文章中写到诸如“孩子,妈妈爱你”或者“妈妈,你是天下最伟大的妈妈”这样的话。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并不是这样一种露骨的表达,而这样写法也显然不够生活化,不容易触动读者。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父母的“爱”细化,让这种“爱”更加亲切、温馨。为了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觉到这两种风格的不同,我又写了下面这段文字:

“我考上大学那天,妈拿着电话本,戴着老花镜,在电话跟前守了一天。她先把能通知的亲戚通知了个遍,然后就像外交大使一样等着应酬各方亲友的电话。那是几年中妈说话声音最轻盈又最响亮的一天。终于盼到我结婚那天,从穿上婚纱的那一刻起,妈就边念叨边揪揪这里,拽拽那里,还不时地让我转个圈看看。直到摄影师叫大家录像,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转了多少圈,也数不清她到底念叨了多少遍。到了新娘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向父母鞠躬告别的时候,摄影大哥着急地喊:“阿姨,阿姨,把头抬起来!”妈始终没有抬头,只有我知道她是不愿让人看到她那已是老泪纵横的脸。蒙上红盖头的那一瞬,我看见妈抬起了头,却使劲用手捂着嘴,她是噙着泪看着我上车的。”

亲情类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作文;选材;真情实感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在中考作文的评判中,阅卷老师也把文章是否具有真情实感,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分依据。“真情实感”即感情真诚恳切,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如元九书》中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理论家刘勰也曾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指出“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

由此可见,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灵魂,若缺乏真情实感,仓促动笔,生拉硬扯,文章就绝不会“出彩”。 目前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令人担忧,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教师为考试而教作文,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写作文,因而出现了作文的无序性与随意性。学生作文内容单薄、语言苍白、毫无感情抒发;有的寻章摘句,机械模仿,甚至胡编乱造,感情失真失度。学生对付作文,形成了“套子”模式,如思维套子,选材套子等。学生作文缺少的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笔者认为,学生在写作中,要做到有真情实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阅读、大量积累、注意布局谋篇之外,选材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眼下,初中生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千人一面,表现在材料老套,无法吸引读者;二是堆砌材料,不加选择,表现在材料用得多,但不典型;三是东拼西凑,一味模仿,给人一种抄袭之感。这样的文章选材都没有用心,真情实感也就无从谈起。

学生中常见的写作素材,如写父爱母爱的,不外乎父母亲半夜送自己去医院看病,雨中送伞或天气突然变冷,父母给自己送衣服。抑或是考试失败,父母给自己讲大道理让其走出阴影。更有甚者,写父母送自己来考试的途中遇到了车祸不幸离开了人世,让人唏嘘不已。除此以外,还可以写哪些素材呢?不妨参考下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让我去闯练。类似的事例生活中也有,只是很少有人用心去发现。《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指导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悬崖。《社戏》中:我不能去看社戏,母亲宽慰我,叮嘱我不要招外祖母生气,让外祖母担心;我们去看社戏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看戏回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母亲,母亲很生气,怪回来得迟。或者也可以用细腻的感情触角去感受父爱:父亲再忙再累抽空回家来陪自己度周末,对自己关注、关爱,给自己带来快乐和自信。或者以小见大,写父亲的背影、眼神、微笑、沉默、尊重、理解、宽容、简短的话语,来表现父亲对自己无处不在的爱。

关键是要写出父亲、母亲独特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习惯特点、做事风格和生活细节。所写的特点能够把自己的父母和其他的父母明显区分开来,所写的事情应该是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独特的事,有着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老套材料。

写老师的,常见素材除了写老师送我到医院看病、为我补课、带病坚持给同学们上课、备课、改作业到深夜诸如此类的陈旧话题之外,我们还可以学习鲁迅,在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不回答我提出的怪问题,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先生入神地大声朗读;惩罚学生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这些细枝末节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忽略,而这些恰好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最容易写出自己独特感受、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写同学,大多素材又是雨中共伞;或者是自己和同学发生了误会,误会消除了,同学转学搬到了其他城市;或者同学耐心地帮自己讲题等等。不管此类事件有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的材料,大多数学生百用不厌,很少推陈出新,抒写真情。其实,同学之间,除了这些故事,还大有文章可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互帮互助,更是精神上的相互支持。如同学耐心倾听自己诉说烦恼,给自己帮助和鼓励;同学用实际行动教会自己要独立和坚强;同学的乐观向上、风趣幽默、智慧宽容影响了我之类。只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各种鲜活的事例即可信手拈来。

还有一种就是但凡遇到写爱心,不是为受灾地区、贫困地区捐款,就是学雷锋扶盲人过马路、帮老人提东西、捡钱包、让座;不管自己会不会游泳,动辄就写回家路上勇救落水小朋友。文章干巴巴的没味道不说,有时还会闹笑话。不妨调动亲身经历,写写教小弟弟、小妹妹做题,教爷爷、奶奶学会用电器、手机,主动为陌生人指路等。这些材料不但能降低与他人撞车的几率,而且富有时代气息,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那么要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选材有什么标准呢?

材料要真实,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并经得住思考的检验。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就是作者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来进行写作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也是根据作者的少年生活来创作的。二、材料要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甚至当时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富有个性的特征以及环境氛围都要交代清楚,而且材料中要包含有具体的思想和情感。如《最后一课》发生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人物是“我”、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的人们,事件的起因是普鲁士军队逼迫法国人民学德语,发展是“我”和大家在最后一课中的表现和感受,高潮和结局是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后宣布散学。三、材料要典型,要具有代表性,能很好的表达中心、揭示主旨。就像《最后一课》中,都德通过一个小孩子对学习法语态度的转变来表达出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痛苦以及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爱,用小事情来反映重大的爱国主题,以小见大。四、材料要新颖、独特、与众不同。如《散步》以一家人的散步来表达尊老爱幼的重大主题,也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最好是自己独特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捕鸟、读书,《社戏》中的看社戏、偷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