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就业前景好、薪酬高的热门专业,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加,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学人才培养层次。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分别有341家、112家和28家院校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2012年,全国具有培养金融专业硕士有85家。我国金融学人才培养的数量逐年增长,但是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严峻,各地纷纷将高端金融人才列为紧缺人才。当前,仍然有一些地区将学历作为衡量高端人才的依据,例如《广西“十二五”人才开发目录》提出重点引进本科以上层次的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一直是重视科研水平,数量是最重要的指标,这一评价标准导致了激励导向与社会需求严重偏离。金融业相对发达地区更加重视人才的从业能力,具有相关从业资格或权威的职业能力水平资质的人才更受青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国际公认的注册金融分析师不足10名①。《重庆市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将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资产评估师、证券分析师等专业人才列为最紧缺人才,预计到2015年需求人数将达到近5000人。新兴服务业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例,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服务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行业在发达国家主要依赖直接融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科技类企业比重达到17%。我国创业板市场设立目的也是便于新兴产业融资需求,但是运作过程出现了过高风险和非理性投资等问题。因此,需要更多具有合格资质金融分析师担任投资顾问、财务顾问。针对这一需求,我国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考核需要规范化,实现高层次人才能够真正适应高层次需求。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应该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接轨,按照广泛公认的评价标准为导向培养人才。国外已经广泛采用这一模式,英国很多大学金融专业学生需要参加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黄方亮(2009)研究显示:美国金融硕士的培养遵循市场原则,执业资格认证对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提供了一个外在约束。通过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对接,可以进一步提升社会认可程度,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
二、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随着经济理论和数学等分析工具的发展,金融学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为解决金融业创新与风险并存的矛盾不断提供有力的支持。从金融学理论研究前沿来看,已经融入了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行为金融等新理论已经进入主流金融学教材。当前,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的课程主要集中于金融理论和金融机构管理,包括了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等。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形成了金融机构运作机制与操作的问题的知识储备,从较为宏观的层面阐释了投融资和风险管理原理。在当前知识体系中培养的金融人才,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但是金融产品和交易设计、产品定价的教学相对欠缺。周德才(2012)研究显示:我国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复杂化提高了人才需求的层次,资产证券化和金融结构化等创新扩大了人才缺口。当前,掌握现代金融技术与方法的人才成为社会紧缺人才,需要针对这一趋势完善金融专业硕士的知识体系。以《福建省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目录》为例,产品研发已经超越业务管理成为最急需的人才,金融产品开发、信托、基金、设计都是以掌握先进金融技术和方法为基础。以文化创业产业为例,缺乏固定资产作为合格抵押品制约了银行信贷融资,以版权、着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当前金融创新的重要思路,对此类资产进行评估和产品开发的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因此,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应该增加金融产品设计的内容,增加金融市场和公司金融的知识比重,例如固定收益证券,金融产品定价,金融工程等等,从产品的开发、定价、模拟交易等多个环节提高金融投资工具的应用能力。
三、调整专业方向设置
为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方向在不断调整,向由原来单一货币银行专业方向转变为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等多个专业。同时,一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例如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已经进行了理论、应用和数理金融的划分。随着产业结构不断的高端化、高新化和高质化,服务业呈现了服务形式多样化和服务层次精细化的趋势。作为生产业的重要组织部分,金融业不但要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还要适应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变化,进行服务模式创新。因此,原有按照银行、证券、保险和衍生工具等金融业务类型划分的专业需要进行调整。按照原有划分标准,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类型需要补充,例如融资租赁、理财规划等等。有报道显示:2012年前4个月,证券行业从业人员离职人数约为1万人左右,去向主要是第三方理财等新兴金融行业②。同时,理财规划又是很多新兴消费业的重要支撑,教育服务业、社区服务业都与家庭消费和储蓄计划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增设一些专业或专业方向。同时,原有的划分标准需要调整。当前,金融业服务外包日趋增多,这一趋势与金融产业链的细分存在密切关系,对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到323.9亿美元,占据全球的23.2%。据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预测,未来5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服务外包将面临34万合格人才的缺口。造成人才缺口的原因是金融产业链细分,而人才培养的专业方面没有按照产业链进行细分,从而无法达到对某一产业环节高度专业化的要求。曹俊杰(2011)研究认为:发达国家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的特点,专业设置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从而培养了综合技术素养专业应用人才。因此,有必要与其他相关专业重构新的专业方向。例如,数据处理、支付结算、信用卡业务等与应用统计、市场营销等学科密切相关。新专业方向设置不但有利于适应产业融合和细分的需求,还有利于结合业务环节整合相关专业教学资源。
一、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主要是以课时量为标准,专业职称也是从科研成果和课题层次与数量来考评,对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没有什么要求,造成“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相应的制度,也缺少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院校,仍在沿用传统的基于职业技术示范学院的培训模式和以普通院校为基地的培训模式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待遇好、业余时间不多,一般都不愿意到高职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老师,从而导致金融专业的老师专业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缺乏行业和企业工作经历;也很少有专业技能证书,有的有专业技能证书也没有从事相关的工作;导致现在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二)不合理的传统课程体系。传统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方面对计算机、数学、外语、法律、心理学、管理学等缺乏考虑。从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来看,也只是简单的把课程习题变成虚拟业务题,实训仿真不够,跟不上金融行业和具体工作岗位需求。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不合理的传统课程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滞后的传统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两种传统教学模式:一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地记笔记的“一言堂”式的“一讲多记”的教学模式;二是老师在对教材进行简单的讲解的“翻译”式的教学模式。滞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忽略了学生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看,这两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了,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四)单一的教学成果考核方式。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一般都是在一个学期期末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测试,就是很简单的把卷面成绩与平时形考成绩相加,形成一种过于单一的学期教学成果考核成绩。这种简单的教学成果考核方式不能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文化素质的考核。它的存在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建立完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首要条件,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把专任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比如,职业院校要制订制度,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工资待遇方面适当向对“双师型”教师倾斜,给专业老师向“双师型”转变提供强大的支持;选派专业课程教师到企业或者行业工作一线体验、观摩学习,丰富其企业工作经历,提高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吸纳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实质性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做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专业课程;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和一线的优秀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夯实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全面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成教学和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二)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大学生一般都是很有个性,高职院校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组织实施教学。“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老师只是引导,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这就要求专业老师和学生处理好教与学关系。比如,老师要充分的利用“作业—答题”的形式来增进师生沟通,要换位思考,体谅学生学习的辛苦,也要学生尝试上讲台试试,也要他们体验出专业老师教学的辛苦。做到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体验交流,端正了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专业老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落实,同时也潜意识的构建好了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加快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互联网+”的时代,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要结合互联网金融模式要求改革陈旧的课程内容。打破传统布局,对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规划,倡导专业教师开发合适高效的课程,比如,开设互联网金融课程;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要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充分的考虑计算机、数学、外语、法律、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课程,建设好学生实习基地,要以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要求来对现开设专业课程进行构建;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努力构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最终构建成互联网模式下合理、完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前提是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大多以灌输式的课堂讲授为主。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要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合理的推进“导学式、探讨式、案例式、互动式、模拟式”教学模式。比如,在讲解“金融服务礼仪”和“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时,模拟创设情景同银行服务引导、大堂咨询、客户接待、柜台工作人员业务操作相结合;在讲解“金融营销服务”课程时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形式进行调研分析、写报告和营销方案,然后组织大家根据评分准则进行打分,通过打分成绩来判断学生金融营销服务的能力。要通过“提问—计分”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案例教学、相互讨论、模拟实操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熟悉金融行业一些工作的业务流程,并达到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好基础。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关键词:问卷调查;金融专业;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80-02
双语教学由“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2001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强调要在金融,国贸。法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国际性相对强的六个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
1 我院推行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根据上述指导性文件,嘉兴学院财经系调整了专业课程设计,从2006届学生开始,实行3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分别是《金融学》,《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
我院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尚短,应该说是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方方面面都还在摸索。但是正是这样一个磨合的阶段,问题也暴露得更全面。发现得早,解决得好,将有助于推动我院双语教学的发展和推广。因此,笔者,作为我院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一位主讲老师。特意为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希望借此摸索双语教学的发展路径。
2 金融专业双语教学调查问卷分析
这份调查问题涉及的对象是我院金融专业2007级的学生,其中四六级通过率为73.2%。整个问题及调查共发放同卷70,回收问卷65份,有效应簪率为92.86%。整个问题调查设计共有18道题目,16道为单选或多项选择提,2道为开放式。问题设计大致围绕四个方面,课程目的、教材,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
(1)课程目的。
为什么要实施双语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这个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笔者更希望能聆听学生的想法,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双语教学的意义。
根据回收的同卷调查。7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双语教学。在给定的双语教学的意义多项选择题中,大多数学生的选型也是集中于提高英语水平,更加国际化这两个选型。这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意义还是持肯定态度。对于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双语教学的学生。笔者在设计问卷的时候给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希望他们能简述缘由,答案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不认同主要来自于他们认为外语影响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教材的选择。
对于教材的选择,有32%的学生选择了原版的英文教材,45%的学生选择了中英文双语教材。对此选型。笔者特地咨询了学生的想法。学生认为理想的中英文教材应该是针对一些专业的术语,理论或推导过程之类的作出中文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否则,即使使用了原版英文教材,学生也会再去买另外一本相对应的中文教材辅助理解。另外少部分学生选择了使用中文教材。
对于所选择教材所应包含的内容,这个是多项选择题,大多数学生认为教材应该与时俱进,反映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同时,教材还有包含一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用理论来分析实际情况。
(3)授课模式。
笔者在设计授课模式这部分的问卷调查时,涉及了授课语言,授课组织形式这两个方面。
对于授课语言,9%的学生选择了全英文授课,17%的学生选择了部分中文,大部分英文授课。62%的学生选择部分英文,大部分中文授课,其他的选择全中文授课,
而在授课组织形式上,31%的学生选择了教师授课为主。47%的学生选择了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看来在双语课程中,学生希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形式,加大讨论,加强交流的迫切性更甚。
(4)考试形式。
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他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教师用了自省自身教学效果的一个工具。而且,考试形式的安排从某种程度上也会指引学生在其学习内容上的安排。对于考试语言,63%的学生选择了英文命题,中文答题,19%的学生选择了英文命题,中文答题。对于考试题目形式。四个选型。加大论述等主观题和论文这两个选择的比例加总和达到67%,这说明了对于双语教学这一新的课程形式。学生也希望接受不同的考核形式。
3 对双语教学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本次问题调查结果的分析,再加上笔者这几年在双语教学上的实际探索,笔者想就双语教学的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1)双语教学的目的。
金融专业实行双语教学有着这个专业自身的特点。很多金融的基础经典理论本身就是由国外的经济学家研究探索而来的,而目前欧美国家也主导着金融发展的最新趋势。因此,若学生能利用自身的外语能力直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金融专业知识的话,这无疑将有助于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这个学科,把握这个学科的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但是,实际的双语教学中,我们碰到一个尴尬的难题,那就是学生无法理清专业知识和语言载体的关系。笔者曾发现一些学生在课本密密麻麻地对很多单词,词组句子作上注解,但其中很多单词跟专业知识并无太大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一部分学生习惯了作英语阅读理解之类的练习,比较注重细节。但是,作为专业教材的书通常都较厚。一个知识点下来阅读量会很大,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快速浏览能力。所以,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任课老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专业知识和语言载体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教师也应避免在语言上作过多的解释,同时,可以通过其他课程的设置来为双语教学的“语育”作铺垫,如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英语课程对相关术语的掌握等,使双语教学能切实得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2)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目前各大高校在选择双语教材的时候似乎都是倾向于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的优势非常明显,语言地道,实用性强。但是问卷调查中一部分学生对中英文双语教材的偏好却给了笔者一个启发。目前国内已经引进的原版教材往往也都配上了中文翻译版本。虽然中文版本有利于学生课后自学,但却也造成了学生对中文的依赖。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出于对原版教材的畏惧,往往是先看中文教材。再看原版,这就大大削弱了双语教学的效果,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这些教材往往定价不菲。反而中英文双语教材由于在关键部分都已经作上中文的注解,反而使得学生有耐心和自信将教材通读。另外,原版教材往往是根据所在国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补充。
(3)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中外语和中文的合理安排运用一直是个难题。不同章节知识点难度不一,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比例分配。笔者认为,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可根据章节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不断进行调整适应。学生容易掌握的,关键知识点少的章节,采用的英文可以多一些,而重点、赡点部分,则可以适当地多用一些中文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了解学生对目前所教授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调整。
当然,归根到底,双语教学中知识点由于受语言的影响,知识点的辨识度较低,使得传统的“灌输一接受”的教学方式的弊端更加明显,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譬如教师可采用实物、图片、幻灯、录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以形象直观和内容上的丰富多彩以及形式上的交互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可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缓解学生的语言思维压力。如老师可选定某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这个范围内查找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并进行讲述(presentation),老师根据学生的陈述报告进行评点,并可将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还可以增长其相关专业知识和提高其综合能力,特别是应用专业外语的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交传统方法而言。给学生造成的压力自然更大。但根据Kra3hen输入习得理论中的i+1输入假设,如果学习者接受的输入材料超出学习者能力但又能让学习者接受和理解,那么这种输入将是最有效的。所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量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4)考试形式。
从问卷调查学生倾向于选择加大主观题的结果分析,双语教学这样一种新鲜的教学形式也使得学生产生了新的考核方式的需求。学生反映,由于考试的引导性,大量的客观题会使得他们比较依赖书本已成型的知识,虽然督促了学生阅读教材,但是这种效果是暂时的,学生往往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这种现象在原版教材中过甚。学生甚至完全不理解自己要记忆的知识点。相反,主观题为主的考试能够督促学生在平时就多阅读书本。理解知识点。同时又考察了学生对外语的运用能力,因此,更能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
学习金融英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尽量多地掌握单词、词组的含义。然而,由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单词往往会有几个不同的含义,因此,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关系准确地把握某个生词或词组的确切含义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笔者通过归纳和总结,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对金融英语词汇进行分类。
一、一词多义
这种词的几个不同的汉语含义之间的差别比较明显,比如“balance”一词,在“balance sheet”(资产负债表)中翻译为“资产负债”;而在“balance of payment”(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则译为“平衡表”;在“the balance of account”(账户余额)中又译为“余额”。再比如“credit”一词,在“letter of credit”(信用证)中译为“信用”;而在“international credit”(国际信贷)中又译为“信贷”;而在“to credit the exporter’s account”(贷记出口方账户)中作动词用,译为“贷记”,意为“make an entry on the right side of a ledger”,其反义词是“debit”(借记);另在“sales on credit”(赊销)中译为“赊账”。(见表1)。
二、象形借用
这类金融英语词汇的金融含义,形象地借用了其基本词义,如“balloon loan”中的“balloon”,其基本词义为“气球”。气球即是一个前边小、后边大的物体。因此,“balloon loan”就译为“后涨式分期偿还贷款”,其更确切含义是:债务人在债务期内只偿还少量贷款、到期后偿还的数量更多的分期偿还贷款。再比如,“face value”(面值)就是借用了“face”的“脸面、表现”等基本词义;而“hot money”(热钱,短期游资;非法所得钱财)是借用了“hot”的“热、烫手”等基本含义。(见表2)。
表2 金融英语词汇中的象形借用例表*
注:*划线的单词为象形借用词
三、俚语借用
在金融英语课文和其他很多阅读材料中,还常常出现借用俚语的情况,比如,因为“一元美钞”的背后印有美国前总统的头像,同时又是绿颜色,所以称作“dead president”或“green back”。 再比如,用“fat snake”来表示原欧盟各国货币的汇率上下浮动空间;用“iron man”表示“银元”;用“juice man”表示“放高利贷者”;用“munis”表示“市政债券”;用“nest egg”表示“养老储蓄”;用“skyrocketing”表示“价格飞涨”。(见表3)。
表3 金融英语中的俚语借用例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掌握更多的金融英语词汇和短语,必须首先研究和掌握其学习方法,而从上述三个方面对金融英语的词汇和短语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和灵活运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HONG KONG INSTITUTE OF BANKERS 《HONG KONG BANKING SYSTEM AND PRACTICE》November 1995 By Eric F K Chiu and T Y Choi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英语委员会 《PREFERENCES FOR FINANCIAL ENGLISH CERTIFICATE TEST: BANKING COMMUNICATION》 May 1995
[3]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Bankers, Hong Kong Center 《GUIDE TO HONG KONG LAW》January 1994 By Marcus B Y Hung and Paul T P Kwan
[4]HONG KONG INSTITUTE OF BANKERS 《BANKING CERTIFICATE ACCOUNTING》June 1997 By Cecilia Ting and Alman Wong
[5]Jerry M. Rosenberg 《Dictionary of Banking》 1993 By John Wiley & Sons, Inc
[6]周丽娟王献编著:《金融英语口语与听力》1992年10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林燮寰主编:《汉英国际经贸词典》,1995年6月.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