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苔丝的悲剧

苔丝的悲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苔丝的悲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苔丝的悲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尊;世俗偏见;双亲失职:贫穷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讲述美丽,纯洁,善良的女孩——苔丝悲惨的一生,从而表达了对英国下层阶级,特别是农村妇女在道义上的深切同情。善良的苔丝本应该享受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可是事与愿违,她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崎岖与坎坷。许多人认为苔丝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超自然力,比如命运的左右。

在小说中,苔丝是一位纯洁的女性,她性格上不存在任何导致悲剧的缺陷。她在无知的情况下被亚雷克侵犯,作为一名受害者,等待苔丝的不是社会的同情和怜悯,而是人们的异样眼光和唾弃。由此,苔丝与命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苔丝竭尽全力摆脱萦绕在脑海中的不光彩的过去,奋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这一切都无果而终。她被世俗和社会打上罪人的烙印,并屡次被侵犯她的人设计陷害。更可悲的是当侵犯者——亚雷克逍遥法外时,苔丝却独自承担所有的不公。最终,绝望中的苔丝刺死了亚雷克,并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哈代似乎借此表达,每一个人都是命运手中的玩物,命运主宰一切。在与命运的交锋中,人始终处于劣势。

苔丝首先在正确的时间遇见了错误的人,随后又在错误的时间遇见了正确的人。当她拼命地抵触错误的人的时候,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她。这个错误的人影响了苔丝的整个人生。而当她遇到正确的人时,残酷的命运甚至连坦白的机会都不曾给予苔丝。当苔丝在婚前企图向安吉尔告知不光彩的过去时,她的坦白信竟然阴差阳错地被塞到地毯之下。继而更为残酷的是当苔丝放弃了希望,屈从于亚雷克后,安吉尔又悔过自新,前来与苔丝重归于好。读者似乎可以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一双无形的手,一双命运的手将苔丝玩弄于股掌之中。

苔丝的本性中蕴藏着强烈的自尊。从一开始,苔丝就不情愿去拜访所谓的本家以寻求帮助。若不是她心中认定她就是杀死家中唯一一匹老马——王子的凶手,她绝不会迈出那一步。失去后,苔丝拖着沉重的行李义无反顾地逃离亚克雷的家,当亚克雷追上并再次向苔丝提供他所谓的爱心时,苔丝一口回绝了。如果我们说自尊使苔丝暂时逃脱亚克雷的控制的话,那么这种自尊在她遇见安吉尔后将她一步步推向悲剧。安吉尔拒绝原谅苔丝并狠心抛弃她远赴巴西,苔丝仍旧挣扎着存活下去,等待丈夫的回心转意。面对艰苦的条件,强烈的自尊使苔丝不曾像被告知的那样向安吉尔的父母寻求帮助,而是默默地独自承担痛苦与孤独。

苔丝在小说中自始至终都承受着社会世俗对她的束缚和偏见。在苔丝被侵犯后回家不久,她与所谓的表哥不正常的关系就在马勒村中迅速传开。邻居们纷纷对她的所谓不道德的行为表示蔑视。甚至连苔丝的朋友都认为她不是原来的苔丝了。苔丝竭力摆脱过去的阴影,不受流言蜚语的干扰,所以她每日的放松活动仅仅局限为日落后林中的散步。苔丝的新生儿在没有受洗礼的情况下夭折了,苔丝的父亲拒绝为其请牧师,因为他认为苔丝和她的孩子已经使他们高贵家族蒙羞,不应该再让牧师刺探他的家事。为此苔丝不得不自己为孩子洗礼。在苔丝的父亲去世后,可怕的世俗观念又使他们被迫搬离住处,无家可归。

贫穷是导致苔丝去认本家的最直接的原因。得知自己有高贵的血统后,苔丝的父亲便洋洋自得。看着喝的烂醉的父亲,苔丝不得不替父半夜赶路送蜂箱。途中,苔丝和弟弟都睡着了,突然她们被一件不幸的事情惊醒了,她们的马车和邮车相撞,这个事故要了王子的命。苔丝是唯一清楚没有马将会有什么后果的人,她羞愧万分,严厉地责各自己。此时,除了那所谓的贵族血统之外,他们家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带着内疚,她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来帮助家庭克服由贫穷所带来的困难。在安吉儿远去巴西后,苔丝重返贫穷的家照顾家人。而父亲的去世使她们雪上加霜。贫穷迫使苔丝不得不再一次屈服于亚克雷。苔丝家境的贫寒由很多因素造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双亲失职。苔丝的父亲是个酒鬼。苔丝,虽然仅仅十七岁,但是作为家中长女,她不得不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父母的失职不仅使苔丝的家庭深陷贫穷,而且最终变相地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幸。苔丝的父亲一知道自己属于曾经高贵辉煌的家族,便自恃清高。

此时苔丝的母亲非但不归劝丈夫,反而由此产生让苔丝去认本家的,然后趁机嫁给有钱人的愚蠢想法。当苔丝受到侵犯并拒绝嫁给亚克雷后,苔丝的母亲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她不停地抱怨苔丝光顾着自己,不为家里人着想。她甚至责备苔丝说如果不想嫁给亚克雷就应当更小心一些。苔丝的母亲从未考虑过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她从来没有警告过苔丝她所面临的那个危险。

苔丝的悲剧与两个男性——亚克雷和安吉尔息息相关。亚克雷认为女性仅仅为男性的玩物而已,他对苔丝的追求更多是由于占有欲和;而安吉尔则相反,他对苔丝的看法太过理想化,他更多是从精神层面理解苔丝,并拒绝去更真实深刻地了解苔丝。亚克雷的引诱从肉体上毁了苔丝,他像鬼魂一样无时无刻不烦扰苔丝,这种烦扰使苔丝羞于见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正常地生活下去。迫不得已,苔丝远走他乡,去一个无人认识她的地区。即便这样,她不光彩的过去总是萦绕她心头,使她无法释怀。

对于安吉尔,苔丝渴望得到他的爱。爱情像甜蜜的毒药一样让苔丝欣然接受并毁其一生。爱情的甜蜜使苔丝和安吉尔暂时忘却了各自的烦恼。当安吉尔得知苔丝与亚克雷的过去后,那份真挚的爱情就转化为苔丝不得不独自享用的毒药。苔丝苦苦哀求安吉尔原谅自己,所得到的仅仅是安吉尔狠心的拒绝。苔丝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孩,但是她在精神层面极度依赖安吉尔。在苔丝内心深处,她相信安吉尔比她高贵,认为他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表面上看,安吉尔比亚克雷好上百倍,但是他给苔丝带来的伤害却远远超过亚克雷。安吉尔拒绝原谅使苔丝悲痛欲绝。在没有安吉尔的日子里,为了生存,苔丝不得不去夫林库姆农场做工。

苔丝的悲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哈代;宿命论;苔丝;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82-02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小说家、诗人。他的小说可分为三类:“性格与环境小说”、“罗曼史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这些小说都是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农村地区作为背景,所以又叫“威塞克斯小说”。哈代的作品倾注了对宗教、伦理、爱情、婚姻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作者擅长以独特的男性话语,以悲剧性的感悟方式向维多利亚时代旧有的习俗观念和制度提出挑战,表现了时代的先进思想。1891年出版的《德伯家的苔丝》是其中最为经典的力作。作者以强劲有力的笔触讲述了一个纯洁善良的农村姑娘苔丝被、抛弃,最后因为谋杀罪而被绞死的凄惨故事。本文试图通过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分析来探讨哈代的悲剧意识以及宿命论思想。

一、社会因素

(一)社会变革造成了苔丝的悲剧

19世纪后半期,英国维多利亚统治由盛转衰,多样化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侵入落后的农村地区。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面临着瓦解和崩溃,给广大的农民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农民阶级的分崩离析,随之消亡的还有他们引以为傲的独立自主、诚实朴素的传统文化。广大农民为了生存纷纷涌向城市,劳动力价值大幅度贬值,贫农的处境岌岌可危。苔丝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破产的小农家庭中。她的父亲是一个懒散无能、嗜酒如命、愚昧虚荣的小商贩,母亲是肤浅庸俗的农村妇女。苔丝姐弟共七个,沉重的家庭负担一开始就给她的悲剧命运笼罩了一层阴影。老马“王子”被撞死后,苔丝一家失去了“最后一根稻草”,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苔丝只能变成一个依靠出卖劳动力来赚取微薄工资的农业工人。苔丝被迫抛下自尊去认“本家”,到养鸡场做工,后被资产阶级恶少亚雷。失身后,苔丝离开了亚雷,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塔布篱奶牛场做了一名挤奶女工。在那里她认识了克莱,并与之相恋。后来婚姻不幸,苔丝又不得不前往棱窟槐农场打工。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经济拮据的农业工人,苔丝受到的压迫和欺凌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有肉体的、精神的,更有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为了摆脱家庭的困境,苔丝不得不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拼命工作,不得不与机器竞赛。小农经济的土崩瓦解,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产资料被剥夺,贫穷的农业工人苔丝的悲剧命运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中展开的。

(二)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造成了苔丝的悲剧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书名之后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这无疑是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苔丝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是美的象征、爱的化身。她勤劳美丽,淳朴善良,坚强忍耐,为了家庭可以摆脱困境,勇于自我牺牲。苔丝的灵魂是高尚的,道德观念是纯洁的。然而在虚伪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面前,她被看做是伤风败俗的典型,不忠不节、堕落罪恶的化身。在传统的男权主义社会,如果一个女人失贞就会被认为是一个堕落、不洁的女人,就会遭到世人的冷眼和唾弃。亚雷是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恶势力的象征,他是典型的花花公子、猎艳高手。苔丝在被他之后,村民们开始对苔丝冷眼相看,苔丝那趋炎附势、庸俗肤浅的父母也曾一度幻想亚雷会来娶自己的女儿。然而任何人都不会关心整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只是一味地对苔丝进行伤害。如果说亚雷・德伯是人类生理欲望的象征的话,安琪・克莱就是人类心理欲望的象征。如果说亚雷对苔丝的伤害是身体上的,那么克莱则在精神上给苔丝以致命的一击。作者哈代对克莱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出于对资产阶级虚伪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痛恨,深刻批判了克莱;另一方面,出于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同情,接受、美化了克莱。克莱看起来思想开明,蔑视传统,但实则是一个道貌岸然、虚伪自私的伪君子。当苔丝在婚前把自己那段不幸的经历讲给克莱时,克莱并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他不止一次地对苔丝说:“你以前是一个人,现在又是一个人了。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并不是你,是另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最终克莱抛弃了苔丝,远走巴西,尽管他也曾和一个不曾相识的女人放荡地生活过。

二、性格因素

叔本华认为,个性在我们的生命中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工作,它使我们在面对生命中不同的抉择或问题时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命运。苔丝的悲剧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和她的双重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她淳朴善良,坚强忍耐,勇于自我牺牲,为了家庭,远走他乡,踏上了“认亲”的不归路,惨遭亚雷的蹂躏。同样为了家庭,在山穷水尽、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她又回到了亚雷的身边,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得家人的温饱。她具有反抗精神,在她的孩子死后,为了使孩子的灵魂得以安宁,她冲破了传统封建宗教教规的枷锁,自己动手为孩子洗礼。然而,她的这种反抗是不彻底的。残留在她骨子里的宿命论观念和旧道德思想,使她的性格又有一些软弱的成分。她对安琪・克莱的爱已经达到一种痴迷的程度。甚至在安琪抛弃她之后,她仍然愿意去做安琪的奴隶,只要安琪愿意和她在一起。她很渴望爱情,但之前面对安琪的求婚,却一再自我谴责,觉得自己是“罪恶”的化身,强大的愧疚感、犯罪感使她迟迟不肯接受这份爱情。最后安琪抛弃了她,她也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默默承受命运对她的不公。在山穷水尽,家人陷入绝境的情况下,虽然她也怀着希望期待安琪的回归和原谅,但最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善良的本性促使她回到了亚雷身边。一方面体现了她的单纯无知,情感的脆弱;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并未彻底摆脱传统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观念的枷锁。这也正是她性格双重性的写照。

三、宿命论思想奠定了悲剧基调

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哈代运用了大量的巧合和暗示、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来说明苔丝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两处最具有代表性,一是苔丝的父亲在得知自己是英国最古老最富有的贵族德伯维尔家族之后,头脑简单并有封建思想的母亲期望女儿可以去攀这门亲;作为家中长女的苔丝,面对家庭的困境,不得不做出牺牲,答应了母亲的要求。这是苔丝悲剧的根源。之后老马被撞死,被恶少亚雷,生下私生子……一切都源于苔丝的这个无法逃避的决定。二是苔丝结婚的前夜,出于善良纯洁的本性,苔丝不想欺骗克莱,想把自己曾被的不幸经历告诉克莱,期望得到克莱的原谅。但不曾想信却被放在了克莱房间地毯的下面,使克莱没有在婚前知晓这些事实。最后导致新婚之夜,苔丝被抛弃,克莱远走巴西。此外,哈代在小说中充分运用各种红色的象征,来表明他的宿命论倾向。红色在西方代表的是犯罪、暴力、危险和鲜血。苔丝到德伯维尔家认亲那天,头上戴着一个比平日里宽很多的红色发带;由红砖砌成的德伯维尔家的墙;苔丝最后杀死亚雷之后,仆人发现天花板上多了一个像是红色斑点的东西等等,这些意象表明,苔丝的命运像是被一双无形的手控制着,不管苔丝如何抗争,如何努力,终究逃脱不了命运的魔掌。

其实,哈代的宿命论倾向的形成是受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的影响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哈代亲眼见证了资本主义入侵落后农村地区的整个过程,农民纷纷破产,涌入城市。哈代很同情广大农民的遭遇,但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所以把一切都归因于命运。另外,哈代在外出求学期间,阅读了很多莎士比亚的悲剧、古希腊的悲剧,深受叔本华“唯意志论”、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这一切都为他的悲剧主义基调、宿命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虽然苔丝每次都不甘于受命运的摆布,一次次地选择与命运做抗争,但每当苔丝离幸福只差那么一点点时,就会突遭不幸。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一步步将她推入绝望的境地。哈代悲观的宿命论基调深深地贯穿在哈代的小说中。当我们以时展的眼光审视哈代的作品时,他的这种试图改造社会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是一种自我的积极逃避。

――――――――――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波特.R.英顿.《德伯家的苔丝》:新达尔文主义解读[J].南方评论,1974(Ⅶ).

苔丝的悲剧范文第3篇

关健词:苔丝 男权文化 异化

哈下的苔丝形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人们在对其悲剧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也对悲剧根源进行了无数探讨。传统的评论多倾向于“宿命论”、“时代论”和“性格论”。笔者以为,苔丝的悲剧实际上源于她的女性身份,是女性在男权文化的压迫下异化及自我异化的结果。

在父权文化背景下,女性从来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以男性期待的角色和身份存在的。她们不是现实中的女人,而是被男权社会异化的女性。男性以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念来规范女性的行为,却放弃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女性一旦违反这些规约,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男性则不然,他们的错误行为能够得到自己和社会的谅解。这种虚伪的道德观念无情地摧残了女性,而且由于长期的灌输和影响,女性已经把这种观念内化为她们的价值取向。

苔丝正是这种男权文化的牺牲品。作为一个女人,苔丝从没获得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女性地位,相反,其女性地位被男权文化歪曲地理解并被公式化,久而久之,苔丝逐渐产生潜意识的认同而自我异化了。在男权传统势力的束缚下,苔丝的人性已经扭曲,她的悲剧实质是男权文化对女性异化的悲剧。

一、男权社会下异化的苔丝形象

传统的文学女性都是男性期望和设计的产物,她们通常以两个极端的异化类型存在的,要么是纯洁无私的“圣女”,要么是令人唾弃的“”,绝不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亚雷和克莱眼中的苔丝正是如此。苔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苔丝,她从未被理解为一个真实的女人,而是男权社会审美标准对女性形象的期待和再现。亚雷和克莱以男性需求的标准对苔丝做了女性角色期望判断,把她看成“既有飘逸脱俗之美,也是引起人欲望之物”。[1]

在亚雷看来,苔丝就是引诱他堕落的“”。他认为美貌对女人来说是不利的,它会使她成为男人性骚扰的对象。这似乎告诉人们,男人是从来不会犯错的,错都在于女人。亚雷地将自己的卑劣行为归咎于苔丝,因为他不能抵御她美貌的诱惑,“即使是那独身的使徒保罗受到了这样美丽的面孔的诱惑,也会像我一样为她放下他的铧犁”。[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克莱对苔丝的高度理想化。在克莱心中,苔丝是他幻想中的女性精华,是童贞和完美的化身,她“有着天使般的美丽和纯洁,内敛、顺从并且无私”。[3]但在得知其失贞后,克莱又称她为“道德败坏的”。 事实上,他对苔丝的爱是一种对“圣女”的爱:苔丝的美貌、天真纯朴和美好善良的品质,都是男权文化下“圣女”的原型,这也反映了男人对女人的希望和梦想:女人要么像妖女一样坏,要么像女神一样好。

无论是亚雷还是克莱,他们对苔丝的态度都表明,男权社会剥夺了女人作为象男人一样现实而普通的人的资格,它不去了解女人本来是什么,而只想象女人应该是什么。苔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个被男权社会异化了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

二、男权社会下传统贞节观对苔丝的异化

在男权社会,男人往往以极高的道德标准衡量女人,而自身却逍遥于道德标准之外,致使道德约束力因性别而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待女性的所谓“贞节”问题。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是男性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男性的主体身份是靠女人的来构筑的。妻子的失贞将会“严重影响该男子的荣誉以及他的社会地位。因此,对男性来说,妻子的贞节至关重要。”[4]贞节是确立女性在社会立足和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女性一旦失去贞,就会被剥夺其社会地位和生存权利。男性一方面要求女性保持贞节,另一方面在性问题上又放纵自己,强行破坏她们的贞节。苔丝正是这种男权贞节观的典型受害者。

亚雷奸污苔丝后,不仅没有受到社会的谴责,反而成为虔诚的传教者,而受害者苔丝却成了世俗人眼里的罪人。克莱婚前曾经堕落放荡,苔丝原谅了他,而当苔丝坦白自己失贞的事并乞求他的宽恕时,克莱则把她看作是不洁的女人,“这不是饶恕与不饶恕的问题,你从前是一个人,现在是另外一个人。”[2]一个男人可以放纵自己,却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一个女人即使被迫受辱也是不可饶恕的,这就是男权统治下的逻辑。

恩格斯指出:“凡在妇女方面被认为犯罪而要引起严重法权后果和社会后果的一切,对于男子反被视为荣耀,或是在顶坏的场合不过当作道德上的小污点而泰然处之。”[5]这正道出了男权社会对两性的双重道德标准,它给女性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也扭曲了她们的人性。由于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虚伪的道德观已在女性心中根深蒂固,成为内化的观念。生活在这样摧残人性的社会里,没有哪位女性能够逃脱被异化的悲剧命运。苔丝也不例外,她不得不走进外部力量为她设置的陷阱,一步一步地接受这个由男性所控制的社会。潜意识里,苔丝已经逐渐地认同自己的命运和地位而自我异化了。

由于长期受男权文化的熏陶,苔丝也将传统的贞节观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被后,苔丝生活在世俗偏见的阴影中,她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因为自己是女性才会让男人做出这种事情。这种观念也决定了她今后的选择。起初,她不敢接受克莱的爱情,总觉得自己不完美,配不上克莱,接受后,又顾虑重重。苔丝似乎认同了男权社会对她的评价:身为女性生来就是有罪的,是自己的美貌诱使了男性的堕落。当亚雷指责她“你是我重新堕落的根源”时,苔丝表现出惶恐、不知所措,面对克莱的斥责和遗弃,她表现出恭顺和谦让,她认为这些都是自己应得的惩罚。苔丝深信自己“是丈夫的私有财产”这一男权观念,她甘愿把自己当做丈夫的附庸,甚至是奴仆。更为可悲的是,苔丝临死前又将妹妹托付给了克莱,她认为这样做是对克莱的补偿,可见苔丝在骨子里已经认可了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念。

对苔丝来说,她的痛苦来自她长期在男权文化的束缚下潜意识形成的认同感。她往往从传统的社会习俗对自己的所谓“过失”做出道德上的判断,扭曲了自己的正常心理状态,并对自己的行为予以错误评价。[6]这种扭曲了的意识压迫、束缚着苔丝,最终把她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三、结束语

哈代借苔丝的悲剧抨击了当时的男权社会。受害者苔丝被认为是站在男权传统文化的对立面,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为社会所不容的“”。苔丝虽进行了不屈的反击,甚至喊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实质:“一次被害,永远被害,这是一定的道理”,但最终也未能逃脱男权传统文化的控制,以至走向毁灭。苔丝的悲剧表明,女性要勇于冲破男权意识的藩离,自己解放自己,避免在男权文化的压迫下自我异化,这样才能少一些“苔丝”悲剧的重演。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萍.英国社会中的女性形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上)[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苔丝的悲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苔丝 相恋 绞刑

The Social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Abstract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1) came into conflict with Victorian morality. It explored the dark side of his family connections in Berkshire. In the story the poor villager girl Tess Durbeyfield was seduced by the wealthy Alec D''Urberville. She became pregnant but the child died in infancy. Tess found a work as a dairymaid on a farm and fell in love with Angel Clare, a clergyman''s son. They got married but when Tess told Angel about her past, he hypocritically deserted her. Tess became Alec''s mistress. Angel returned from Brazil, repenting his harshness, but founded her living with Alec. Tess killed Alec in desperation, she was arrested and hanged.

Keywords Tess; fell in love; hanged;

I. Introduction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Thomas Hardy''s most famous novel. Under Hardy''s pen, the heroine Tess is created as an attractive and warm-hearted pure woman, who has the quality of endurance and self-sacrifice. Tess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most exceptional woman character in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However, the life of this pure woman is tragic. She is firstly seduced, then abandoned and finally driven to murder for which she is hanged. What is responsible for her tragic fate? What is the reason for a pure woman to become a murderer? W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ver these questions again and again. From the tragic story of Tess'' short life, we can see in a deeper sense that it is the capitalist society of the time that has ruined her. Living in a society overwhelmed by capitalist Law, religion and state apparatus, Tess, a poor peasant, inevitably leads a tragic life and finally goes to her collapse.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make comments on the social causes of Tess'' traged

II.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Tess''s tragedy

The destruction of English peasant caused by capitalis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made Tess''s tragedy inevitable. At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capitalism prevailed in the whole England that made broad masses of peasant went bankrupt then they had to live in poverty and worried situation. It was the decisive force that had driven "Tess" to tragedy doom. In the novel, there are many reasons of Tess working in the field. She was exhausted with manual labor; she could hardly support her family. The self-supporting displaced and made poor. Both Alec and Angel, they also made fun of Tess. Tess''s physically was injured by Alec d''Urberville, and mentally was affected by Angel Clare. Alec and Angel made Tess''s tragedy from bad to worse in different ways.

Tess''s tragedy was not only caused by external reason, but also the internal reason. Tess herself was pure in heart and had a kind heart, and without life experience. Unfortunately that Tess met Alec, who was a terrible man, so she could not escape from entice into unlawful sexual intercourse of Alec. After the disgraced thing, Tess left Alec. Later Tess met Angel Clare at the dairy farm. He loved Tess and treated Tess "equally", who made Tess trust him Tess loved Angel deeply. As the result of that she acted on impulse. She was affected deeply by the society and owning to her conservative, she always thinks about it all the time that she was not a virgin girl. So she refused Angel many times, but she was unable to bear the enticement of emotion .she agreed to marry him at last. Because of his "noble virtue", Tess opened her mind to him and told him all her past story to Alec on their wedding night, thinking that Angel would forgive her as she did for him, but she was worry. From then on a series of graver tragedy took place in her future life. Tess''s tragedy was the tragedy of character. On one side, struggled bravely against her longed and the conventional morality. She desired for happiness and true love. She could not completely get rid of social conventions, so she lost herself all life that she had to pay for what she had sinnded, which made her believe that she had to pay for what she had sinned. In chapter 37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Hardy described that Angel occasionally walk in his sleep. Angel had instinctively manifested a fondness for her of which his common-sense did not approve, Angel might have a faint recollection of his tender vagary, and was disinclined to allude to it from a conviction that she would take amatory advantage of opportunity it gave her of appealing to him anew not to go (Thomas Hardy 2004).

From this point, I think that Tess was very obstinate. She succumbed to the social arrangement and was the weak point in her character.

III. Conclusion

Hardy created Tess as an attractive and warm-hearted pure woman who has the quality of endurance and self-sacrifice. Thus result Tess has become the victim of her family and the society in which she exists. Therefore,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society is the real and deeply rooted cause of Tess''s tragedy. So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s the real and root cause of Tess''s tragedy.

Reference

1.《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系列之《苔丝》[英]

2.〔苏〕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 北京

3.《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苔丝的悲剧范文第5篇

《奥赛罗》写的是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悲剧爱情故事,在这部剧里,莎士比亚充分发挥了人文主义者对待爱情和自由的态度。他将奥赛罗设计成充满冒险精神的勇士形象,面对爱情,奥赛罗勇敢果断而豪迈,他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而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对奥赛罗也是一往情深,照奥赛罗所说,苔丝狄蒙娜对他抱有同情,她为他的勇敢而感动。这样的爱情体现出了新时期的爱情观,那就是爱情要建立在互信互爱的基础之上,彼此都要互相理解,这样的爱情观与自古以来的门第观念完全不同,这种完全抛弃了种族、门第与社会地位的爱情观念也是人文主义者全新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态度。由于完全背离了传统的婚姻爱情观,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爱情必然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不容,这样的爱情必然会遭到阻拦和破坏。在《奥赛罗》中,这对恋人在相爱之后首先遭到的打击就是来自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她的父亲极力反对这对恋人的相爱,更因为奥赛罗黑人的身份而不允许他们结婚,加上狡猾而奸诈的伊阿古从中挑拨离间,最终导致了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悲剧。在这出戏剧当中,虽然伊阿古令人憎恨,但是从整体情节发展来看,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两人的性格特征也直接导致了他们爱情的毁灭。男主人公奥赛罗容易轻信别人,同时又有很强的嫉妒心,他轻易就相信了他卑鄙的手下伊阿古,并且对苔丝狄蒙娜产生了怀疑。而苔丝狄蒙娜性格也有缺陷,她粗心大意,由于她的疏忽丢了自己的手帕,让奥赛罗误以为自己的妻子不忠,从而促使了悲剧的爆发。这种情节设置实际上是代表了莎士比亚的美学思想,以及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崇高理想,虽然这部剧简单地看来就是因为手帕而导致的爱情悲剧,但是它绝对不是一部简单的恶作剧,而是具有十分复杂的美学特征,作者将这样的情节设置在文艺复兴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具有典型意义,剧中的激烈矛盾冲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十分复杂和丰富。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碰撞与对立,正如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所说的,文艺复兴是产生巨人的时代,这些巨人充满了思维能力,饱含热情,学识渊博而多才多艺,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异常残酷的时代,面对“羊吃人”的社会现实,新兴的人文主义者虽然具有美好的社会理想和愿望,但在罪恶的资本主义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却感到寡不敌众,理想得不到实现,面对这种困境,莎士比亚对此进行了反思与思考,他此时创作的《奥赛罗》就是蕴含了深厚的悲剧意蕴,体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奥赛罗》中,莎士比亚刻意将主人公奥赛罗化作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在这部戏剧里,他勇敢坚强,慷慨无私,心中充满着追求至善至美的崇高理想。奥赛罗代表了戏剧美好的一面,与他相对应的是伊阿古和勃拉班修之流的人,在莎士比亚笔下,这类人具有极端的利己主义。特别是伊阿古,身上兼具了封建主义的凶狠残暴,同时还有资本主义的狡猾与伪善,他们是邪恶与丑陋现实的化身。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奥赛罗与伊阿古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就是美好与丑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虽然在世人看来,理想是美好,令人热切期盼,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产生在孱弱的人文主义者身上,本身就具有了悲剧意义,人文主义者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在面对黑暗现实的时候是那么不堪一击。从主人公奥赛罗身上可以看出,人文主义者的这种幼稚表现暴露无遗,奥赛罗并不理解自己所要追求的自由爱情是平等而伟大的,他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人文倾向。也就是说,他对于这种追求并不是自觉的,而是完全无意识的,所以在面对艰难的时候他非常困惑,这种性格特征就给了伊阿古可乘之机,伊阿古对奥赛罗说同阶级、同肤色的人向苔丝狄蒙娜求婚她都置之不理的行为违反常理,面对伊阿古这样的说法,奥赛罗并没有表示反对,更没有对于自己所要追求的爱情以坚定、有力地回击。相反的是,他反而对于自己的行为产生了疑惑,并且一度怀疑苔丝狄蒙娜。此时的奥赛罗已经忘记了自己与苔丝狄蒙娜的牢固基础,也忘记了自己对于美好爱情与理想的追求,这样的性格特点导致了他不断怀疑苔丝狄蒙娜,最终不再信任苔丝狄蒙娜,亲手将自己的爱情葬送了,与其说奥赛罗是对于苔丝狄蒙娜产生了怀疑,实际上是他对于理想与美产生了动摇。

虽然从表面看来是由于奥赛罗自身性格特点,以及伊阿古等人造成了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悲剧,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份爱情本身就会是悲剧结局。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是因为追求美好的理想而结合在一起的,他们不管阶级地位还是种族肤色都是相距甚远,这违反了封建传统道德,也必然会导致封建势力的极力反对与扼杀。例如,反对的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勃拉班修,这位老封建将相貌与财势视作婚姻的必要前提,认为苔丝狄蒙娜这样貌美的姑娘是不应该也不可能与黑种人结婚的,对于他们的结合,勃拉班修表示出极度的不理解,认为这完全不合常理。这种封建思想一直被勃拉班修所信奉,并且始终禁锢着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直到勃拉班修死了,他都不同意这对恋人的婚事。而伊阿古成了这份爱情的主要破坏者,由于伊阿古集封建势力的顽固守旧与资本主义的狡猾奸诈于一身,所以对于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来说,伊阿古的威胁更大,尤其是伊阿古身上表现出的资本主义的阴险与狡诈对于男、女主公的爱情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伊阿古不择手段,不断去破坏奥赛罗对苔丝狄蒙娜的信任,一次又一次地下圈套以蚕食他的意志力。面对这样的恶势力,奥赛罗难以招架,要抵御这样的困难,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简直是太难了,对于当时的人文主义者来说,虽然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初具形态,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还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所以人文主义者还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所以,在面对黑暗势力的时候他们无力抵抗,只能陷于困惑与不解,即使是无比愤怒也只能空做哀叹。从这方面来说,人文主义者已经成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牺牲品。《奥赛罗》绝不是单纯的描写爱情悲剧,而是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作品里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美好愿望,以及理想得不到实现之后的毁灭性悲剧意蕴,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意义。

虽然《奥赛罗》是充满时代悲剧与社会悲剧的作品,但是它的美学意义还不止如此,正如我们所知,悲剧的美学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悲剧意蕴,同时还体现在隐藏在悲剧之下的积极的精神实质。悲剧美学范畴包括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剧中的主人公死去后,他们身上表现出了各种美好的品质已经幻化为一种精神的力量激励着世人不断进步,他们崇高的精神和美好的心灵指引着人们,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虽败犹荣,这样的牺牲反而更能激发起人们的赞美与同情。另一方面,虽然一般在各种悲剧冲突中,邪恶一方的势力总是压倒正义的一方,但是在这个矛盾冲突的过程当中反而暴露了丑陋一方的渺小与空虚,他们身上的腐朽更能够激发起人们的愤恨与憎恶,并由此认识到了正义的美好,人们会相信,虽然邪恶一方暂时是占优势地位,但是终有一天他们会走向灭亡。在《奥赛罗》中,莎士比亚倾注了自己大量的精力,他把自己作为人文主义战士的美好理想与愿望全都寄托在剧本中。莎士比亚本人就是乐观主义者,所以他的很多戏剧虽然是悲剧形式,但是其中充满了启迪,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进步意义,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美好意愿。虽然在这部剧里表面上恶势力战胜了新势力,但是善、恶只是指向行为,并不代表善与恶本身,恶势力想尽各种方法镇压新势力,处处孤立分裂新势力,虽然最后悲剧结束,但悲剧的背后是真、善、美得到了永恒的胜利,相比之下,恶势力则走向了永久的毁灭。

相关期刊更多

邯郸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滨州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