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供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相关概念
(一)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
(二)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是指一国经济中货币的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的过程。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其次,货币供给必然形成一定的货币量,一般称之为货币供给量。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理论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模型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作用,货币供应模型可以表示为: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货币基础(Ms=mB)
货币供应量只接受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两个因素的制约,则这两个因素又分别受其他若干因素的约束。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通货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组成,即:B=R+C
货币乘数模型:M=Ms/BC+D=m1(C+R)
所以m1=(C+D)/(C+R)=(c+1)/(c+r+e+t)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会靠公开市场操作改变基础货币数量,或者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的供给量。但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由于现金存款的减少,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被取代。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尚未提取准备金,在一定程度上,电子货币是中央银行对调整准备金率职能的一种弱化。其次,商业银行持有的电子货币及其衍生品也不用缴纳准备金,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进而使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政策作用下降。
电子货币主要通过对基础货币数量的影响以及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来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多少。
首先,当电子货币作为新的货币形式进入到基础货币行列时,基础货币虚拟化,在银行准备金的总额不变时,基础货币下降。电子货币使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加大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电子货币对流通现金的取代同时也使现金漏损率下降。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模型的研究,现金漏损率的下降会导致货币乘数的上升,进而引发货币供应量的上升。
电子货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准备金的减少,使银行少留存一部分没有盈利性的资产。这部分资产应用于贷款和投资,资金就会增加,派生存款也应运而生。从货币供应量模型可以看出,派生存款的上升会使货币乘数增大,也能得到货币供应量增大的结论。
电子货币的逐渐盛行使人们手中现金减少,存款增多。而定期存款的限制使得利于变通的活期存款出现更大程度的增加。这就使得非交易存款比率降低,货币乘数升高。
三、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实证分析解释
为了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分析,必须对其货币供应量以及电子货币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首先要解释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间的关系,我们可获得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电子货币使用率的数据作为自变量,获得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的数据作为因变量。最后进行回归分析以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现金漏损率即流通中的通货与活期存款之比c=C/D。现金漏损率下降,流通中的现金减少,那么商业银行可减少超额准备金数量,商业银行存款创造能力上升。电子货币使用率u是银行卡交易额E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电子货币使用率越高,说明商业银行资金来源越广,增强了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但现金增加却又使商业银行需要支付更多的存款准备金导致货币乘数下降。于是货币乘数并不是随着电子货币使用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而作为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于人们手中现金的减少使得活期存款数量增加,非交易存款比率降低同样可以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
首先可以利用t统计量对变量进行显著性水平检验,在确定其有相关关系后再做下一步数据整合。再由计量经济学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测试自变量与因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最后,选取上两组检验中既具有相关关系又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对回归后得出的F值进行临界比较,做出最后的结论推导。
四、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政策的影响分析
目前大部分国家采用的货币政策是以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
在电子货币流通环境下,利率形成机制变得更加复杂。首先电子货币将流通中的通货减少,货币流通速度也大大加快。市场中的现金交易需求下降,电子货币在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作用也会使货币需求发生波动。货币需求波动会对利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利率变动反过来又加剧了货币需求波动。这种互相影响的后果使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减弱。
电子货币从根本上改变了货币的存在形式,一方面它使流通中现金减少,另一方面增加了货币构成的复杂性,货币构成的衡量尺度变得模糊不清,减弱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可测性。
电子货币的发行途径广,也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控制的一大挑战。央行失去了唯一发行人的地位,可能导致中央银行由于缺乏足够的资产负债而不能适时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吞吐操作,进而减弱公开市场操作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同样,电子货币对一般性政策工具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电子货币可以由商业银行发行,并且电子货币取代了部分有准备要求的储蓄。使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再贴现政策作用削弱。对于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工具影响也大大减弱。
五、电子货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货币支付环境不够完善
由于电子货币是运用数据电文在电子货币支付体系中,其支付活动都是以电子化方法完成。因此,在保证资金安全、维护银行及客户在支付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方面,安全的支付环境变得及其重要。而当前的电子货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使用电子货币的手续费以及电子化的操作风险是电子货币发展所必须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二)电子货币会减少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
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国家唯一拥有货币发行权的机构,它对货币发行的垄断和控制不仅体现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而且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而铸币税收入作为中央银行的收入之一,它在支付中央银行的运营费用后,剩余收入则上缴国库,对社会经济繁荣也就同样具有间接影响。电子货币在我国还未确立发行主体,因此即使是一般的公司都可以发行电子货币。不仅如此,电子货币还会驱逐市场上的部分流通纸币,大大减少中央银行对纸币的发行量,最终导致铸币税流失,进而降低收入。
(三)电子货币使得央行监管变得复杂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货币的兴起,外国资金可以更加容易地通过电子货币的形式进入中国。这就使中央银行的监管变得复杂起来。另外,网络的广泛应用,数据的快速传递,电子货币的匿名性和数字化都让反洗钱的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电子货币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达成交易,并且巨大的网络范围使得监管变得如同大海捞针。另一方面,失去了国界的限制,反洗钱监控又多了一道障碍。因此,央行应该加强与政府的协作,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监管制度,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会受到外国资本流动的影响,并且更加有利的打击洗钱行为。
参考文献:
[1] 姬莹.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14年第6期.
[2] 鲁飞兰.电子货币的反战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D].万方数据,2015年.
[3] 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关键词】电子货币 发展 货币供给 影响
一、前言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货币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电子支付具备较高的效率、较低的成本,这些特征无疑给传统金融发展方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电子货币代替了流通中的现金,影响了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进而影响了货币供应。所以,文章着重探讨了货币供给在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今天所遭到的影响。
二、电子货币在我国的发展及现状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广泛普及等都推动了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1985年3月,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第一张名为“中银卡”的信用卡,自这之后,各个商业银行便将信用卡发行视作不可或缺的业务竞争方式,于是相继发行了工行“牡丹卡”、中行“长城卡”、农行“金穗卡”与建行“龙卡”。我国政府于1993年实行了“金卡工程”,它使用的是电子货币运用体系工程,旨在强化对经济宏观调控与金融创新深化的建设。北京于2007年12月26日举行的“国家金卡工程全国IC卡第十次工作会议”展示了2000年以来,银行卡的联网通用推动了银行卡发展,发卡量已经接近了16亿张,POS机已经达至了120万台,商户已经达至85万家,跨行消费金额已经达至2.31万亿元。非银行电子货币的发展也较快,公交卡、超市卡、医保卡、“一卡通”型电子货币等逐渐盛行于各大中城市之中,极大便利了人们的购物与消费,推动了商品零销售的旺盛。
三、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一方面,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央行需要对基础货币加以控制,传统方式中,央行可以采取提升或减少法定准备金率的方式合理调控货币供给量,或者采取公开交易证券的方式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基于电子货币条件,存款准备金与通货是影响央行能否基于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
从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影响角度而言,通常情况下,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小幅度调整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货币供给,但电子货币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一些法定存款准备金。若央行没有提取相应的准备金,就会影响了央行通过对准备金率的调整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际成效。同时,商业银行具备电子货币与其衍生品,且这部分的货币不需要缴纳准备金,可以通过对商业银行机会成本的降低来减弱央行法定准备金相关政策的作用。从电子货币对通货影响角度而言,电子货币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替代了流通过程中的现金,进而影响了流通中现金量。基于相关统计,我国2011年的流通中现金量比1990年较少了20%,而电子货币使用率却逐渐上涨,且上涨速度较快。这无疑展示了,现金的使用量逐渐较少,电子货币有着较为显著的代替作用。可见,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供应量有着直接影响,并对货币政策执行成效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传统货币供给的模型可以简单描述为:货币供给是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乘数的积,是流通中通货和银行体系多种存款的和。基础货币主要涉及流通中通货与银行体系准备金,银行体系多种存款的创造取决于银行准备金的不断扩张。基于电子货币的存在,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下所述:
从电子货币对现金损失率影响角度而言,现金损失率与公众流动性偏好与通货机会成本有着紧密联系的关系,一般人们对通货的实际需求量会随着收入的提升而提升,从而提升现金损失率;从电子货币服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角度而言,电子货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银行流动性,银行用于投资与贷款的资金的增加,不需要完全受相应准备金的的影响,随之提升了派生存款与货币乘数。可见,法定准备金率的降低会促使货币乘数提升;从电子货币对超额准备金率影响角度而言,超额准备金率易受利率与经济繁荣的影响。电子货币具备流行性较强与安全性较高的特征,所以银行获取低成本资金较容易,且会降低具备超额准备金实际数量,一定程度上说,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了超额准备金率;从电子货币对非交易存款比率影响角度而言,定期存款存在一定的限制,没有较强的灵活性,所以人们更乐意选择活期存款,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了非交易存款比率,提升了货币乘数。总而言之,电子货币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货比乘数各变量,并产业了相应变化,影响了货币乘数的稳定性。
四、避免电子货币影响的对策
首先,制定电子货币存款准备制度。电子货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活期存款与流通中现金,降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力度,因此央行需要提取一定的准备金合理控制好货币数量。
其次,电子货币的发展方便了支付结算,中央银行可以创建全国领域内的支付结算平台,以促进权威性的树立,从而更好地管控电子货币影响领域,以及增加了货币政策的权威性。
再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并提升了中央银行监督管理的繁杂性,所以,中央银行需要强化和政府的合作,创建风险预警体系,从而减少外国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成效的影响。
最后,合理监管电子货币,创建较为标准的法律环境。我国的电子货币起步较晚,中央银行需要学习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合理政策与法规,并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与我国国情相适宜的规章。
五、结论
总而言之,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方面,电子货币影响了基础货币,因为电子货币取代了部分流通过程中的现金,从而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执行力;另一方面,电子货币影响了货币乘数,电子货币的涌现在一程度上降低了现金漏损率提升了货币乘数,电子货币较高的使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币乘数,从而无疑影响了货币乘数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姬莹.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14(12).
[2]杨弋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及货币乘数的影响机制研究――包含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三级创造体系[J].上海金融.2014(03).
[3]徐舒灵.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供给理论的影响[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3).
[4]全颖.杨大光.互联网金融发展、支付货币电子化及对货币供给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6(07).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给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5-0043-03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从货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一政策工具是一种威力强大但不宜常用的政策工具。之所以说它威力强大,乃因为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货币供给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时,中央银行为迅速遏制通货膨胀而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可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之所以说存款准备金政策不宜常用,乃因为该政策工具往往对一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尤其是当中央银行较大幅度地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时,商业银行将因为准备金短缺而不得不减少贷款,甚至必须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以弥补准备金之不足。但是,对于借款企业而言,商业银行收回贷款,或者说即使不收回原有的未到期的贷款,但至少不提供新贷款,将使这些企业因资金来源减少或得不到连续的资金供应而影响生产经营活动,遂使经济增长率下降。
从基本原理来说,上述说法似乎言之有理,甚至无懈可击。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存款准备金政策显然没有理论上所分析的那么有效。所以,目前很多国家都已放弃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实行零准备金制度,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则采用其他政策工具。而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存款准备金政策却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工具,但效果有限。
实际上,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归根结底是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及由此而引起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而实现的。如果这种政策工具能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及货币供给产生有效的调控,则这一政策工具可能是有效的。而如果这种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及货币供给的影响很小或没有任何影响,则这一政策工具是无效的,至少是影响很有限的。所以,在本文中,笔者拟从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构成和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模式人手,来分析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将可得出与传统的教科书理论大不相同的结论,即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很有限的。而这一结论或许能对现实中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有限性作出一种新的解释。
一、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构成
传统的货币银行理论与具体的政策实践之所以存在上述矛盾,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理论往往片面地解释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有两种:一种是法定准备金;另一种是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时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必须保有的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既可缴纳中央银行,以形成准备金存款,也可以库存现金形式持有。超额准备金则是商业银行实际持有的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那部分准备金。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法定准备金是强制性的,而超额准备金是自主性的。也就是说,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必须足额持有的。所以,如果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从而使某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不足,则该商业银行就必须通过借入准备金、出售证券、收回贷款等措施以补足准备金。然而,在按照规定的比率缴足法定准备金之后,商业银行是否留有超额准备金,留有多少超额准备金,则都应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
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意味着放弃一部分利息收入。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商业银行而言,存贷款利差仍然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越少,存款利用率越高,则其利润就越多。然而,商业银行往往出于其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考虑,不将全部可用的剩余准备金都用于发放贷款,以至形成超额准备金。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商业银行都或多或少地持有超额准备金。笔者认为,商业银行是否持有超额准备金以及这一超额准备金的多少,是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
二、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模型
[关键词]货币供给量 信贷规模 资金链
一、现状简介
2008年美国爆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欧洲紧接着出现债务危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欧美各国盛行,世界经济总体增长速度放慢。危机的爆发起源于金融行业,然而很快实体经济也受到沉重打击,危机从美国扩散到全球,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宏观方面,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2011年,中国的宏观政策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货币供给量的角度来看,以每年十二月的M2作比较,2002年到2008年,中国货币供给量每年同比增长16%左右。2008年末,中国M2为475166.6亿,2009年末为610224.5亿,同比增长28%左右。2010年末M2比2009年末同比增长19%左右,达到725851.8亿,到2011年末中国M2为851590.9亿。在此期间中国GDP增长率为每年10%左右,表明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货币供给量严重过剩。
于此同时,中国民间资本活跃,民间借贷盛行,其借贷利率也普遍高于银行同期利率。对高收益的追逐,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引发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一系列的现象。原本存在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和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正常借贷行为,正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相关理论
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我国出口额的下降,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国外市场紧缩,部分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在出口受影响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消费和投资来保增长。提高消费所占GDP的比重,以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很长的时间,投资便成为短期内一种拉动经济的快捷方式。
此时,中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长比例超过前期,面临破产倒闭的企业可以获得贷款而存活下来,把投资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大环境的恶化并没有立刻改变,除美国金融危机外,欧洲出现债务危机,中国国内消费也没有立刻启动呢。过度的货币供给量带来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于此同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如火如荼的发展,房价节节攀升,股票市场也迎来一波反弹。在赚钱效应作用下,部分从银行流出的资金,本来应当流向实体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却流入楼市,股市。为稳定物价,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价合理回归,人民银行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减信贷规模。银行信贷的紧缩导致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减少,企业再次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压力。本来依靠银行而存活的部分中小企业,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存活,或者倒闭破产。另一方面,在楼市宏观调控作用下,购房者不断调整预期,持币观望,楼市成交量下降,价格止涨,部分流入楼市的资金不能及时套现收回成本,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来维系企业生存。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进了中国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而民间借贷由于其对象主要是危机中存活的中小企业。这些危机中暂时存活的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较弱,贷款者为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使得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同期利率,有的甚至是银行同期利率的几倍。高收益的示范效应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部分以民间借贷为形式的金融组织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的现象。
可以认为,中国目前民间借贷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情况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后对维持经济增长有一定作用,而当货币供给增长比例下降,银行信贷紧缩时,部分企业就会再次出现破产倒闭情况,或者被迫选择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刺激投资增长,出现通货膨胀,而增长速度的降低又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出现通货紧缩。货币供给量及增长速度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三、总结建议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增长率应当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增长率过快导致通货膨胀,抑制通胀又会导致通货紧缩。通胀和通缩本质是货币现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金融组织形式不断演进,如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就会出现非法集资等金融现象。
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体系的健全,经济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宏观货币政策的选择应当审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平衡短期与长期的利益;另一方面,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解决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发挥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美国货币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2]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关键词:货币供给量 通货膨胀 协整关系
文献综述
刘斌(2002)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对货币供应量、物价和产出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发现,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物价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全部的体现在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上。刘金全、张文刚、刘兆波(2004)运用协整检验和ECM模型,对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存在正相关的长期协整关系,说明货币政策在价格水平调整上仍然起到导向的作用。朱慧明、张钰(2005)运用误差修正模型,考察1994年第一季度到2004年第四季度期间货币供给量增长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M2对通货膨胀率的解释作用最强。
由于不同的学者对于货币供给量和通货膨胀率指标选取和处理方式不同,以及研究的时间跨度不一样,研究结果也会大不一样。但在不同的时期结合不同的指标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指标选取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多种,常用的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IPD)、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等。国内外学者都比较倾向于采用CPI指标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程度。因此本文选用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我国货币供应量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M0、M1、M2。其中,M0为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货币供给量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供给量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介于目前学术界针对货币供给量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上,对货币供给量的选取不尽相同。在本文中,货币供给量指标选用M2、M1、M0,讨论不同的货币供给量指标对CPI的影响。
数据说明
本文CPI指数采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数据形式选用指数形式;M2、M1和M0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由于时间序列一般都含有季节性变动,而季节性变动会掩盖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季节调整就是从时间序列中去除季节变动要素,从而显示出序列潜在的趋势循环分量,趋势循环分量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时间序列运动的客观规律。因此本文实证部分的数据都是经过X11季节调整法调整过的数据,消除了季节要素和不规则要素。
1998年和1999年金融体制改革,使我国的金融体制初步形成市场化框架。2005年4月,我国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2005年7月,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我国金融体系进一步深化和高效。因此本文采用1999年12月-2012年8月与2005年7月-2012年8月两段数据(本文将1999年12月-2012年8月记为时段1,将2005年7月-2012年8月记为时段2),来讨论在不同的时期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实证研究
(一)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本身往往是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组合,并且可以用来解释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首先要求所涉及变量具有同个数的单位根,即相关变量为同阶单整。本文采用ADF检验法来检验相关变量的平稳性,滞后期根据SIC准则确定,检验结果(时段1)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序列CPI、M0、M1、M2在置信区间10%下都是不平稳的;虽然D(M0)与D(M1)在置信区间1%下并不平稳,但在5%的置信区间下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认为原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时段2的单位根检验结果与时段1一样)。
(二)协整检验
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可以反应出非平稳数据之间长期的稳定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与Juselius在1990年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一般称为JJ检验。CPI分别与M0、M1、M2的协整检验结果(时段1)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CPI与M0、M1、M2都分别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时段2的单位根检验结果与时段1一样)。
(三)格兰杰检验
为了更进一步的探知,M0、M1、M2的变化是否就是引起CPI变化的原因,本文将对所选取的指标数据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滞后阶数由AIC与SC准则确定。下面分别检验M0、M1、M2与CPI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和图2表明,无论采用时段1还是时段2的数据,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M1和CPI互为格兰杰原因;而M0和CPI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原因;M2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文章将重点关注货币供应量指标M1与CPI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脉冲检验
脉冲函数可以用来反映M1与CPI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描述一个变量受到一个标准差信息的影响后对相关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带来的冲击。M1对CPI的脉冲检验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和图4表明,给M1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正向冲击(流动性过剩)后,CPI呈现了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然后趋于稳定。说明给M1一个外部条件的冲击后,随着时间推移,可以通过市场将波动传递给物价,而且这一冲击对物价的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另外,在时段1,在2到4期中,受影响程度维持在0.17;在时段2中,维持在0.21。仔细比较图3和图4可以发现, M1在时段2比时段1中对CPI的影响程度略大。说明近几年M1对CPI的影响相对加大。
(五)方差分解
通过方差分解可以了解到M1冲击对CPI的方差贡献率,进一步分析M1对CPI的冲击作用。方差分解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
比较图5和图6可以发现,在时段2中,M1对CPI的方差贡献率比时段1中略大。这同样说明,近几年M1对CPI的影响加大。
结论及建议
在本文中,M1和CPI互为格兰杰原因,而M2与CPI之间不存在互为格兰杰原因的关系。1984年,我国经济改革全面开展,如果将数据区间扩展至1984年,选取的数据区间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2012年6月起,我国央行频繁采取逆回购操作方式,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向市场注入上万亿的流动性,但近几个月CPI指数并未明显上升,主要是因为新增信贷主要流向了个人房产抵押贷款和虚拟资产,这也验证了近年来我国M2和CPI之间的并没有之前密切。
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投资方式的多样化,金融资产规模加速扩大,增加的货币供给量被虚拟经济吸收的数量在逐步增加。而CPI更多的是反映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日用生活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尤其是容纳大量资金的股市和房地产行业的资产价格并未纳入CPI统计范围之内,但房价支出却占居民可支配收入很大比例,因此考虑将房价等资产价格纳入CPI的统计范围之内,能更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另外,M2计量方式有所改变,自2011年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也使得M2和CPI的相互作用下降。
M0与CPI之间不存在互为格兰杰原因的关系,而M1对CPI的影响有加大趋势。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金融体系便利性加大,以及支付方式趋于电子化、快捷性和多样性。流通中的现金M0作为支付手段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使用银行卡等新兴渠道作为支付手段。
我国M2和CPI不存在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我国居民高储蓄的背景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M2的增加不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为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根据货币主义的理论,长期货币存量的增加势必会反映到资产价格上来。目前我国需要关注的是如果调动市场中闲置资金,在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加大对金融体系的改革,为储蓄进入投资领域提供更多更快捷的渠道,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刘金全,张文刚,刘兆波.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短期波动影响和长期均衡关系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