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理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范文第1篇

由于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伴随增龄老化而出现的疾病,从国内多家综合性医院的临床经验来看,内科治疗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国外研究表明综合性治疗,包括运动疗法、饮食疗法、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可有效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物理因子治疗包括:

1.日光疗法 光照可以使皮肤维生素D合成增加,促进骨钙沉着。因而提倡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因而隔着玻璃晒太阳,对增高体内维生素D是没有用处的。

2.高频电疗 如短波、超短波、微波及分米波等治疗仪治疗,具有止痛、改善循环的作用。

3.脉冲电磁场刺激疗法 近年来,国内外的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物理治疗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如脉冲电磁场刺激,可以促进成骨细胞中钙离子的内流,使成骨作用显著增强,从而改善骨代谢机能;同时加速骨组织的生长,提高骨矿含量和骨密度,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

目前,脉冲电磁场骨质疏松治疗仪已经应用于临床工作,我们康复医学科通过大量的临床患者的观察,脉冲电磁场骨质疏松治疗仪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膝关节、髋关节疼痛、腰背部酸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它主要的作用原理是将多个电磁块固定于人体易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部位,如腰部、左右髋骨、踝关节等部位,通过脉冲电磁场磁力线穿透皮肤深入到骨组织内部,从而激活成骨细胞,减少骨量的丢失,缓解疼痛。这种物理治疗的临床特点是无创伤,无毒副作用,治疗便捷,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各种骨质疏松症、腰腿痛、骨关节疼痛、脚抽筋、骨折后等。

物理治疗范文第2篇

胸部物理治疗(chest physiotherapy,CPT)是指采取拍击胸背、调节、湿化雾化等物理手段,预防气道分泌物堵塞及改善通气两方面的技术。传统方法包括引流、胸部叩拍以及呼吸锻练等,近年来又创造了多种新技术,主要包括:高频胸壁振动、呼气正压技术、气道内振动、肺内叩击通气、指导性咳嗽技术、用力呼气技术、主动呼吸周期、自发引流、间歇正压吸气及机械吸-呼技术等。CPT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因其应用涉及多种因素且尚未有确切的评估指标,到目前为止,各种方法应用于小儿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现将有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CPT在小儿中应用的生理及病理学特点

1.1 呼吸力学:咳嗽和纤毛运动是呼吸道清除黏液的两种主要机制。咳嗽运动主要取决于气流等压点由气管向外周支气管上升传递,并引起气道的动态压缩,从而产生移动性气道收缩瓶颈来推进黏液的移动,同时辅助呼气运动对黏液进行清除。这一机制要求咳嗽时气道局部变窄。气道局部变窄过程中,小儿较成人更易出现气道完全性塌陷,且小儿气道纤毛运动较弱,这些均将阻碍黏液的清除,故小儿更易发生气道梗阻。

1.2 气道黏液:气道黏液分泌是气道净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气道净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道黏液的生物物理及化学特性。生理条件下,健康小儿气道表面分泌的黏液数量较少,维持着正常黏液的粘弹性和纤毛清除功能。但若气道黏液分泌异常,如过量分泌,则可阻塞呼吸道管腔并导致严重的气流受限。气道黏液主要来源之一为黏膜下腺的黏液细胞。正常成人气道壁中黏膜下腺所占面积约为12%,而小儿中高达17%。腺体所占气道壁面积多少的重要性目前尚不清楚,但小儿黏膜下腺所占比例高于成人,可能从一定程度表明黏液的高分泌状态对引起小儿呼吸道阻塞具有更加重要意义。黏液弹性主要由粘蛋白决定,小儿的粘蛋白基因产物目前还没得到充分研究,但已发现可能与成人不同。粘蛋白出生时以硫粘蛋白为主,但2岁后变为唾液粘蛋白占优势。小儿呼吸道分泌物的酸性也较成人偏高。虽然呼吸道分泌物酸碱度与粘蛋白的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小儿的黏液可能具有更高的黏滞度[1]。这些黏液特性都使小儿更易发生呼吸道阻塞。

1.3 肺功能残气量:肺功能残气量取决于外在胸壁的回缩力及内在肺实质弹性间的平衡状态。婴幼儿及儿童具有更高的胸壁顺应性,同时具有较少的肌肉系统和较低的骨骼硬度,因此肺功能残气量占肺总容量的比例较成人低,这也导致气道闭合更易发生。

1.4 胃食管反流:在婴儿及儿童中胃食管反流是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仅当胃食管反流发生过频引起食管炎、生长发育停滞或呼吸道症状时才被认为是病理现象。胃食管反流在引起婴幼儿呼吸道症状方面具有重要的病理学意义。呼吸道症状常由胃食管反流、喉头水肿、喉痉挛或反射性支气管痉挛所致的误吸引起,而症状的严重度并非一直与胃食管反流的频率和误吸的量相关。CPT时采取头低位的引流会加重胃食管反流,所以对大多数具有反流趋势的婴幼儿进行引流时应采取非头低位的方式如侧卧位。

2 CPT在小儿疾病中应用的研究

2.1 CPT应用明确或可能有效的方面

2.1.1 神经肌肉病:神经肌肉病患儿虽然肺弹性正常,但因胸廓肌肉支持力减弱,肺功能残气量将低于正常。更加重要的是,这些患儿由于吸气肌无力常导致声门关闭的能力减弱,使得咳嗽往往无效[2]。这类患儿往往容易继发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肺炎,肺膨胀不全及支气管扩张。Chatwin等[3]研究发现这类患儿使用机械吸-呼治疗对增加咳嗽时的峰流量非常有效。CPT对维持这些患儿的健康有重要作用。Miske等[4]对62名患有神经肌肉病且已接受通气辅助治疗的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患儿接受机械吸-呼治疗耐受良好且主观感觉治疗有效。部份患儿感染肺炎的频率减少或者慢性肺膨胀不全得到消除。Birnkrant等[5]发现肺内叩击通气对改善神经肌肉病患儿的肺膨胀不全和氧饱和度具有效果。

2.1.2 脑性麻痹:脑性麻痹患儿因咳嗽无效及鼻咽部感应能力减弱,易患上呼吸道梗阻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Plioplys等[6]通过对7例大脑患儿(其中有5例实施了气管造口术)实行高频胸壁振动并进行特殊护理发现,在高频胸壁振动治疗期间,患儿每年患肺炎的次数由原来的36次减为18次,因肺炎住院的次数由之前的9次减少为3.5次。

2.1.3 肺囊性纤维化:肺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是由于编码跨膜传导调节蛋白的基因异常导致内、外分泌腺的功能紊乱、黏液腺增生及分泌液黏稠,引起呼吸道腺管被黏稠分泌物堵塞,最终继发不可逆和持续性的支气管扩张。许多CF患儿同时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及支气管软化。大量临床试验证实CPT是治疗CF的基本手段和有利措施。Schans等[7]研究证实,应用CPT后患儿咳痰的数量增加,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发现肺部阻塞好转。但最有利的指标―肺功能是否改善却无法证实。为了提高CF治疗效果,McIlwaine等[8]推荐通过呼吸锻炼来加强气道清除分泌物的能力。Schechter等[9]则推荐一旦CF诊断明确,即使是无临床症状的患儿也应及时实施CPT。

2.1.4 先天性气道异常:气管支气管软化症在儿童中是一常见的气道发育异常,它是由于缺少了气道软骨的支持引起局部或弥散性气道塌陷,当同时合并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囊性纤维病时,气道阻塞问题将更加严重。气道阻塞可以因胸腔内、外的气管软化在吸气或呼气时发生。少数小儿由于环绕气管的软骨环病变可能存在混合性气道阻塞或狭窄,并导致渐进性的气道发育受限。如实施CPT,应考虑到这些患儿可能因胸膜腔压力的增加引起气道塌陷和肺部压缩。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会加重这一现象,但如通过气道正压通气(如呼气正压通气、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使气道的生理条件得到改善,这一现象则会减轻[2]。

2.1.5 新生儿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早产儿死亡的重要病因。住院新生儿中最重要的呼吸道疾病为新生儿透明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其他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CPT某些技术存在实质性或潜在性的损伤力,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他们的肌肉与骨骼因尚未发育成熟,往往对这些损伤不具备足够的抵抗力。目前已有多项临床试验用于评估CPT气管插管在肺透明膜病患儿中使用的临床价值。最早的研究始于1978年,当时发现气管插管有利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和提高动脉氧,但某些试验结果却强调因插管可能导致新生儿肋骨骨折及神经系统的损伤[10]。虽然目前临床试验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通过CPT可以减少拔管后的肺膨胀不全发生率,但却能减少重插管发生率[11],该结果提示CPT用于预防新生儿机械通气拔管后的肺膨胀不全可能有效。

2.1.6 院内监督性CPT:为了调查是否院内监督性CPT更有利于提高慢性肺部疾病患儿的肺功能,Indinnimeo等[13]通过对24名患儿(8~14.4岁)进行随机分组(13名计划接受1个月时间的院内监督性CPT患儿为监督组,在家接受非监督性CPT的11名患儿为对照组),并对CPT后患儿1月,12月时的肺功能进行评定发现,1月时胸腔气体容量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2月时1秒钟用力呼气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有监督有计划性的实施CPT将明显提高慢性肺部疾病患儿的肺功能。

2.2 CPT应用可能无效甚至有害的方面

2.2.1 哮喘急性发作:哮喘患儿由于慢性的气道炎症和黏液分泌增多,发作时易出现急性气道阻塞。气道阻塞将导致弥漫性充气过度及局部性阻塞,局部性阻塞又常继发节段性肺膨胀不全。因此这类患儿常接受CPT。Asher等[13]为了评价哮喘患儿中应用CPT的效果,对38例住院患儿(6~13岁)随机给与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并按照是否接受了CPT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最初实施CPT 48小时后,肺功能检查发现两组存在一定差异,但治疗组的肺功能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善。

2.2.2 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常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急性喘鸣性疾病,是1岁以下婴儿住院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常因鼻充血感觉不适,且易致呼吸困难。三项临床试验发现常规的CPT用于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对患儿的住院时间及病程长短无明显影响[14]。Chalumeau等[15]也曾报道儿童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接受CPT后骨折发生率约1/1000。虽然CPT引起小儿损伤的事件属于比较罕见,但临床医师在应用CPT时也需格外谨慎。

2.2.3 重症监护室中通气儿童:通气患儿由于通气后黏液纤毛运动受干扰,导致气管内插管分泌物蓄积。插管后患儿无法咳嗽,同时因麻醉或镇静作用自身运动减少。另外,因为喉部运动受阻,肺功能残气量将下降。CPT对于插管后患儿是传统的支持手段,然而,这些常规辅助治疗手段在小儿中的应用尚存在争议。许多文献报道了关于CPT应用于镇静或机械通气后患儿在生理学上的作用,但同时提及某些治疗手段可能对患儿造成伤害。Deakins等[16]通过比较传统的CPT与肺内叩击通气应用于肺膨胀不全且接受机械通气的患儿,发现约2.1天后应用肺内叩击通气的患儿肺膨胀不全得到改善,但接受传统CPT的患儿无明显变化。Argent等[17]则报道有约1/3患儿接受CPT后呼吸功能有所恶化。

综上所述,由于小儿与成人在气道黏膜特性、呼吸机制、身体容积大小、成熟度及对疾病的易感性方面有显著差异,所以CPT在小儿方面的应用有其自身特点。虽然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评估CPT应用于不同年龄小儿的效果,但现存的文献表明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CPT总的来讲是有效的。CPT 用于治疗神经肌肉病、脑性麻痹、肺囊性纤维化患儿具有显著效果。CPT对治疗先天性气道异常及新生儿拔管后的肺膨胀不全可能有效果。目前发现CPT用于治疗急性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因呼吸衰竭实施机械通气的患儿无明显效果。关于CPT在小儿方面应用的评估还需要将来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Rogers DF. Pulmonary mucus:pediatric perspective[J]. Pediatr Pul-monol,2003;36(3):178.

[2] Panitch HB. Airway clearance in children with neuromuscular weak-ness[J].Curr Opin Pediatr,2006,18(3):277.

[3] Chatwin M,Ross E,Hart N,et al.Cough augmentation with mechani-cal insufflation/exsufflation in patientswith neuromuscular weakness[J].Eur Respir J,2003,21(3):502.

[4] Miske LJ,Hickey EM,Kolb SM,et al.Use of the mechanical in-ex-sufflator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neuromuscular disease and im-paired cough[J].Chest,2004,125(4):1406.

[5] Birnkrant DJ,Pope JF,Lewarski J,et al.Persistent pulmonary consoli-dation treated with intrapulmonary percussive ventilation: a prelimi-nary report[J].Pediatr Pulmonol,1996,21(4):246.

[6] Plioplys AV,Lewis S,Kasnicka I. Pulmonary vest therapy in pedi-atric long-term care[J]. J Am Med Dir Assoc,2002,3(5):318.

[7] Schans C,Prasad A,Main E.Chest physiotherapy compared to no chestphysiotherapy for cystic fibros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0,(2):CD001401.

[8] McIlwaine M.Chest physical therapy,breathing techniques and exer-cise in children with CF [J].Paediatr Respir Rev,2007,8(1):8.

[9] Accurso FJ. Early pulmonary disease in cystic fibrosis [J]. Curr Opin Pulm Med,1997,3(6):400.

[10] Chanelière C,Moreux N,Pracros JP,et al. Rib fractures after chest physiotherapy:a report of 2 cases Arch Pediatr[J].2006,13(11):1410.

[11] Flenady VJ,Gray PH.Chest physiotherapy for preventing morbidity in babies being extubated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2,(2):CD000283.

[12] Indinnimeo L,Tancredi G,Barreto M,et al.Effects of a program of hospital-supervised chest physical therapy on lung function tests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1-year follow-up[J].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2007,20(4):841.

[13] Asher MI,Douglas C,Airy M,et al.Effects of chest physical therapy on lung function in children recovering from acute severe asthma[J]. Pediatr Pulmonol 1990,9(3):146.

[14] Perrotta C,Ortiz Z,Roque M. Chest physiotherapy for acute bron-chiolitis in paediatric patients between 0 and 24 months old[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1):CD004873.

[15] Chalumeau M,Foix-L'Helias L,Scheinmann P,et al. Rib fractures after chest physiotherapy for bronchiolitis or pneumonia in infants[J].Pediatr Radiol,2002,32(9):644.

[16] Deakins K,Chatburn RL.A comparison of intrapulmonary percussive ventilation and conventional chest physi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atelectasis in the pediatric patient[J].Respir Care,2002,47(10):1162.

物理治疗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肩周炎;短波;超声波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诊断并不困难,治疗方法也较多,物理疗法常用电脑中频,激光,短波,超短波,微波,超声波等,其用在肩周炎的不同阶段疗效不相一致,而依据临床分期选择治疗方法可提高治愈率。本案观察短波和超声波对肩周炎不同阶段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肩周炎192例,男70例,女122例,左肩83例,右肩109例,年龄28-75岁,病程急性期

2 方法

2.1短波治疗组

采用日本产sw-180短波治疗机,频率27.12Mhz,最大输出功率 80w, 电容电极22cm× 15cm,空气间隙3cm,肩关节前后对置,微热量,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2超声波组

采用日本产us―700超声波治疗仪 超声波频率为1兆,最大输出声强2.5w /cm2。大号声头作用于痛点,采用连续波移动治疗,接触剂为医用耦合剂,声强0.9―1.5 w /cm2 每处痛点治疗8―1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3疗效标准

痊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度正常;显效:肩部轻度疼痛,活动略受限;好转:疼痛减轻,关节活动范围较就诊时增大,但活动仍受限;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取 P

3 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一个疗程治疗1组痊愈10例,显效24例,好转25例,无效7例痊愈显效率为52%;2组痊愈6例,显效18例,好转39例,无效21例,痊愈显效率为28%两组痊愈显效率经统计学处理X2=8.2,P

4 讨论

肩周炎急性期主要是肱二头肌长头腱肿胀,关节滑膜水肿,炎细胞浸润,此期以疼痛为主,肩关节活动稍受限,但尚未出现关节冻结,而短波透入组织的深度高于许多物理因子,其产热可深达3―5cm,还由于短波对不同组织有选择透热作用,尤其对肌肉作用明显,其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及消炎消肿作用显著,在早期应用,能加速炎症消散,预防粘连,止痛,解痉挛。本文认为短波疗法是对肩周炎急性期的一种不错的选择。

急性期患者如果忽视治疗或者治疗方法不当,炎症会扩散侵犯关节囊、腱鞘等组织,并加重组织渗出机化,使肩关节组织粘连挛缩,使盂肱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而进入粘连期。

超声波的温热效应可使肌肉与骨组织交界处如肌腱、韧带附着处以及关节软骨面产热增多,热效应明显,超声振动可引起组织细胞内物质运动产生微细按摩作用,增强细胞膜的弥散过程,改善血液、淋巴循环,促进营养代谢,使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束分散,使致密、坚硬的结缔组织延伸、松软。超声的理化效应对肌腱、韧带的退行性变产生软化作用,改善关节的僵硬度、降低肌肉和结缔组织张力,解除挛缩,使其疗效优于短波。

以上表明,肩周炎的不同病变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物理疗法。

参考文献:

[1] 张伯勋.现代颈肩腰腿痛诊断与治疗学.2004:264-274

[2] 乔志恒.新编物理治疗学.1994:257-261 380-392

[3]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2004:117-118 143-146.

[4] 南登昆.康复医学.2004:153-156

[5] 黄晓林.尤春景.康复医学临床指南.2006:164-165.

物理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肿瘤;放射治疗;物理技术;新进展

肿瘤放射放疗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肿瘤治疗技术,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三部分,即放射物理技术、放射生物技术以及放疗临床研究。其中肿瘤放射物理治疗技术是放射肿瘤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实施时将放射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技术都引进到了放射肿瘤学中,从根本上提高了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水平,促进了我国肿瘤放射放疗技术的发展。下面从多个方面对肿瘤放射治疗物理技术在近几年内所取得的新进展进行分析。

1.立体定向治疗技术的实现

随着医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也越来越高,其在医学研究业界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另伴随着双螺旋CT以及高清晰MRT技术的出现,肿瘤放射物理学治疗中的立体定向治疗技术也应运而生,并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现阶段,国内肿瘤放射治疗研究业界中所使用的γ-刀技术,其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治疗肿瘤的立体定向放射手术去,实施时通过聚焦的方式来完成中心照准工作,实现短时间内单次或多次的对肿瘤进行超长规致死治疗去,最终达到杀害和摧毁肿瘤细胞的目的。

γ-刀技术利用约30~200个钴源,在等中心条件下,从立体不同方向位置,在短距离内对细小肿瘤(或良性肿瘤,先天畸形等病灶,一般约1~2cmΦ)进行一次或多次照射,给予总剂量超过肿瘤及正常组织耐受量,用准确聚焦的办法使多个60Co源的剂量集中在靶区,分射束聚焦使周围正常组织受量仍在可能的耐受量中,由于采用电脑、CT,以及准确的立体设计定位,因而射野边界锐利可达±2mm以下,确保了非瘤区正常组织安全。应用于脑部的良性小肿瘤和先天性畸形效果尤佳,应用于脑干等生命也取得了效果。但目前许多单位滥用,不严格控制适应症,因此造成了许多后遗症和并发症,使γ-刀的应用与初始设计原意偏离了轨道。

立体定向放疗也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 surgery, SRS)”,在应用时候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具体的定位,其工作原理基本上与聚焦技术相似。另外,立体定向技术除了可以应用于头部肿瘤的放射治疗外,还可应用于人体的胸、腹盆等身体部位的肿瘤治疗中。它的应用范围比γ-刀广,应用效率较γ-刀要好。但立体照射(γ,X刀)技术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放射生物学中的远期并发症,肿瘤的局部控制问题,远处转移仍未得到解决,因此想单一利用这种机器是不能完全解决放射治疗的所有问题的。

2.三维适形放疗技术的诞生

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英文简称3-DCRT,该技术在应用时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与上段中所提到的γ-刀技术有所类似。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是在平面二维定位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实际研发时所强调的内容并不是平面二维定位,而是立体三维定位,并且能够在应用过程中随着射野的变化而不断发生适形变化,达到适应肿瘤形状并随其结构变形而不断变动的目的。在最近几年时间内,相关研究人员在原有的立体定向γ-刀治疗技术以及计算机芯片的设计程序中,开发了利用芯片对叶光栏进行控制的功能,实现了计算机芯片对叶光栏适形变化的同步控制,从而使得3-DCRT治疗技术正式进行实用阶段。3-DCRT治疗技术在应用时可对肿瘤或肿瘤细胞进行分割、超分割以及加速超分割等多种方式,代替原有的常规治疗放疗机器,达到所下达的严格的肿瘤治疗任务。3值得一提的是,基于3-DCRT治疗技术下的治疗效果,分割精确度等否明显优于原来的常规放疗机,能够保持射影的形状和肿瘤病变靶区的投影的一致性。

3.调强适形放疗技术

调强适形放疗技术,英文简称3-DCRT,目前仍未应用于临床,但国内外同行评价这种技术为21世纪放射治疗技术的主流。三维适形治疗(3-DCRT)所采用的同步可控多叶光栅,三维适形定位这种技术在IMRT中已成为基础技术。但其不同之处在于采用:

(1)逆向算法设计这是IMRT除三维适形之外,为更精确起见所插入的必要步骤,它不仅正面方向的精确剂量计算,而且从逆方向算法来进行验证和审核,使用的高能X线,电子束、质子束等放射源,其射野绕人体用连续或固定集束,在旋转照射方向上达到更精确边界,因而它可以提高强度,达到适应肿瘤形状高输出剂量,三维数字图象重建(3DRR-3Dimension Reckon-Picture Reconstruction)功能,使三维图象中靶区等重要器官与图象吻合,剂量分布合适与否一目了然。

(2)有冠状、矢状、横断面的图象及剂量分布,还要能给出任意斜切面的图形及剂量分布,并随时可以显示给治疗人员,设计人员以及医生,它使视野方向的观视和医生反方向的观视都成一致。

(3)模拟选择——在安排和设计射野时必须具有模拟类似常规模拟定位机射野的选择功能,包括准直器种类,(独立式、对称式)和多叶准直器即多叶光栅(LMC-Multiple leaves collimator),大小,放置射野档块和楔形滤过板等。

(4)治疗方案确定后,将各项条件输入CT模拟治疗(CT-Simulator),CT的模拟机应能接受上述条件。

(5)验证,择优方案选择后将信息转至治疗机电脑按上述条件运转,将各种附加条件如机架,准直器,床移动范围,射野大小,多叶光栅叶片运动及调整机匹配,这样整个过程就完成了。所谓调强适形放射技术就是从固定视野上的物理条件出发,把其准确性调至最高,将平面二维准确调至三维更准确方向,在三维补偿照准方面调至最精确,给到最大足量。从诊断、设计实施和多种补偿手段,各种运动射束的调强,使射野边界锐利,界限明确,达到最高限度的准确定位,最高准确剂量达到靶,高准确度执行预定计划,从而可以超过SRT及SRS的准确治疗方式,又可克服SRT及SRS的明显缺陷。目前在美国已有部分样机试用。它应该是代表明天放射治疗机的方向。也是3-DCRT的发展。

4.结束语

事实上,伴随着我国医学事业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研究业关于肿瘤放射放疗的技术水平也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高。本篇文中所分析的仅仅只是肿瘤放射放疗技术中的其中一种,即近几年类放射治疗物理技术的新进展,对生物学以及临床研究学两方面的新进展并没有作具体研究,在这里也暂且对其忽略不计。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肿瘤放射放疗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诊治和消除肿瘤,避免肿瘤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保护患者生命。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把握好实际情况,全面提升肿瘤的整体治疗效果才是放射放疗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首要问题。 [科]

【参考文献】

[1]高东,牟妍舒,何方琪.30例恶性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9(21).

[2]周凌宏,金浩宇,陈超敏.Monte Carlo方法在放射治疗计划剂量计算中的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物理治疗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物;物理因子;KOA

KOA是指由于长期运动,劳损、肥胖、骨质密度、外伤等一系列病以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硬化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滑膜增生、关节挛缩、韧带松弛或挛缩及肌肉萎缩为特征一组慢性骨关节病。下面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KOA在不同分级中运用药物配合物理因子疗法的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

KOA的诊断标准:以2001年美国风湿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1.1一般资料:本病自2014年―2015年门诊及住院病人共50人,(年龄在45岁―75岁之间)。

1.2临床分期

(1)一期:患者日常活动后出现膝关节酸痛不适感,在进行大量

运动后膝关节疼痛加重。X线示无异常改变。

(2)二期:患者膝关节因过劳后反复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屈伸

功能受限,活动后症状加重,伸膝抗阻试验(+),X线示:可疑关节内骨赘,关节间隙正常。

(3)三期:膝关节活动度正常,久站或就做后关节活动困难,胀痛明显,膝关节检查出现研磨试验(+),关节反复肿胀疼痛,X线示:膝关节腔内骨赘,可疑关节间隙变窄。

(4)四期:膝关节长期出现肿胀,屈伸活动受限,上下楼梯及

下蹲动作需要支撑物方能进行。X片示:关节内骨赘、囊性物、关节间隙狭窄。

(5)五期:膝关节出现明显的肿胀疼痛,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功

能丧失,部分患者关节呈内翻或外翻,关节周围肌肉明显萎缩,活动无力,X线示:关节内多发骨赘、硬化、囊性变、关节间隙严重狭窄或消失,有患者可出现股骨髁及胫骨平台下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

2.1药物的选择

(1)口服止痛药物。

(2)外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

(3)软骨保护剂。

(4)透明质酸剂。

(5)抗骨质疏松治疗。

2.2.不同分期药物治疗

(1)一期:嘱患者尽量减少活动,禁止使用抑制关节软骨合成的药物。可外用伤科药酒或双氯芬酸钠乳剂外擦。

(2)二期:减少活动的同时口服对软骨生成无明显影响的药物,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3次/天、0.25g/次,口服:双醋瑞因胶囊2次/天, 1片/次,两种药物同时连续服用3个月以上,每年服3-4个疗程,患膝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2.5mL,一次/周,连续使用五次。

(3)三期:适当锻炼,减少损伤,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3次/天、0.25g/次,口服:双醋瑞因胶囊2次/天, 50mg/次,两种药物同时连续服用3个月以上,每年服3-4个疗程。患膝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2.5mL,1次/周,连续使用五次。

(4)四期:减少活动,适当功能锻炼加强患膝周围肌肉群的锻炼,使用。

保护支具固定,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3次/天、0.25g/次,口服:双醋瑞因胶囊2次/天,50mg /次,两种药物同时连续服用3个月以上,每年服3-4个疗程,给予玻璃酸钠注射液2.5毫升,患膝关节腔无菌注射治疗,1次/周,连续使用5次。口服戴芬,1次/天,75mg/次。

(5)五期:在四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疼痛症状较为明显者,止痛药给予吗啡类痛药物。如患者患有骨质疏松症者配合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静脉滴注鹿瓜多肽注射液1次/天、8mg/次,连续使用15天。口服碳酸钙胶囊3次/天,0.5g/次,口服利塞磷酸钠片1次/天、5mg/次。肌注维生素D3针7.5mg/次,1次/天,连续使用5天。并进行患肢关节周围肌群的功能恢复锻炼增加患膝关节的稳定性。

2.3物理因子治疗选用短波疗法及中药熏药:

(1)短波有使深部组织充血,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增强组织新陈代谢,减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白细胞吞噬机能,激活酶的活性等作用机制。所以短波有促进血液循环、解痉止痛、消炎、促进病理产物的吸收、并可增强组织新陈代谢和营养作用。

(2)局部中药薰药:在活血化瘀中药配方及热效应的刺激下舒筋活络,松弛肌肉,消除疲劳,扩张毛细血管,行气活血,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血瘀和水肿的消散。

2.4不同分期物理因子的治疗方法

(1)一期:物理治疗选用短波、中药熏药;短波: 15分钟/次,2次/周,选用连续式波,频率:400万赫,连续治疗7-10次。中药薰药:1次/天, 20分钟/次,连续治疗10次。

(2)二期: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短波:15分钟/次,隔天使用,选用连续式波,频率:400万赫,连续治疗10次。中药薰药:1次/天、20分钟/次,连续治疗10次。

(3)三期:/配合物理治疗选用短波:15分钟/次,隔天使用,选用连续式波,频率:400万赫,连续治疗10次。中药薰药:1次/天20分钟/次,连续治疗10次。

(4)四期:物理治疗选用短波: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15分钟/次,选用连续式波,频率:400万赫,连续治疗12次。中药薰药:1次/天20分钟/次,连续治疗15次。

(5)五期:物理治疗选用短波治疗,15分钟/次,1次/天,选用连续式波,频率:400万赫,连续治疗15次。膝关节中药薰药:1次/天、20分钟/次,连续治疗15次。

3结果

3.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4讨论:KOA是一种病因较为复杂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其治疗中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通过药物配合物理因子在不同的分期中的临床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患膝疼痛明显减轻,肿胀消退教快,活动度明显增加,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明显缩短患者治疗周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