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黄河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诗歌 配乐 朗诵 钢琴曲
一、不同风格类型的诗歌的特点与钢琴配乐概述
1.不同类型的诗歌与钢琴曲分类之间的联系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发源于欧洲,从第一台钢琴的问世到现在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了,钢琴作品也各具各个时期时期的音乐特点。诗歌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的,古今中外,各有特色。所以各种类型或者各个时期的钢琴曲都有与之相配的风格类型的诗歌,比如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都带有较强的抒情性,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所呈现的总体风格就与抒情类型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很符合,一样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所以我们可以选用这个时期的钢琴音乐为抒情诗进行配乐。
2.古诗词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古诗词是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表达方式。古诗词因为押韵,它的朗诵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也需要根据诗词类型的不同、处理方式的不同为它进行不同的相关的钢琴曲的配乐,譬如高适的《别董大》,虽然是送别但这诗中却没有凄凉的氛围,而是一种豪迈的态度,所以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基调应该是深情高亢的,以一种洒脱,高亢,爽朗的语调朗诵出来。这时我们的钢琴曲配乐就应该选择曲风明亮,较为大气的钢琴曲与之相配。
3.现代诗歌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现代诗歌可以大致分为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现代诗歌。我们朗诵时,根据各种诗歌的特性要深入了解它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境抒情,把握好诗歌的朗诵节奏。而现代诗歌的朗诵配乐就选择范围很广了,我们只需要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与意境,为其选择合适风格的钢琴曲就可以了,比如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年老时》,全诗呈现了一副凄凉孤独的晚景图像,表达了被诗人所爱的温暖,却无奈错过此真爱的凄凉晚景,这首诗歌我们在配乐时就可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来配,如李斯特的钢琴夜曲《爱之梦》。
4.不同风格的诗歌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不同风格的诗歌具有不同的特性。诗歌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歌颂祖国的。这类型的诗歌我们就应该配一些较为热烈深情、大气磅礴的钢琴曲,才能衬托出对祖国的那种深厚情感,比如肖邦的《波兰舞曲》,也是描写了对他的民族的无限的热爱之情。二、亲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类型的诗歌适合用旋律舒缓深情,带有抒情意味的钢琴曲去进行配乐,如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这首作品悠扬、宽阔,优美,音色干净、如歌,旋律声部的进行很突出,给人以很高的思想意境。三、爱心心情的。如席慕容的《初相遇》,这种表达爱情心情类的诗歌可以选择班得瑞的《童年》去配乐,这首钢琴曲好像回溯到孩提时代那段无忧无虑的甜蜜时刻,优美动人。四、自然诗意的。如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歌描写了诗人当时隐居深山的生活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而这类型的诗歌很适合用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去配乐朗诵,如德彪西的《水中倒影》,这首钢琴曲曲风轻快、空寂、悠长,富有无穷的回味与幻想,很适合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二、诗歌配乐的一般步骤
在诗歌朗诵中,背景音乐的地位仅次于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声音的构成元素。我们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这是一首非常深情的爱国诗歌,我们可以选用钢琴曲《黄河颂》来进行配乐,《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作品,整个曲子深情而又气势磅礴,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情感基调十分统一。诗歌的第一部分前两句朗诵的沉而缓,钢琴曲《黄河颂》以弱起为开始,慢慢转强,然后在第三、五个小节又有4拍的长音,刚好适合排比句中间的换气,以及感情的酝酿。第二部分从“我是贫困….”开始是低沉缓慢的,如泣如诉,后两部分是高亢迅疾的,热烈奔放。钢琴曲从第16小节开始就进入了高亢激昂的部分,但这部分更适合用在诗歌的第三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在弹完第11小节重新反复一遍。然后从第11小节的“sol”到第十六小节做为诗歌的间奏,酝酿情感。诗歌的第三、四部分是从“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开始,朗诵者的情感也应该升华,用较为热烈蓬勃的情感去朗诵,我们在第16小节的最后一个二八节奏型弹奏的同时开始朗诵诗歌的后两个部分,钢琴曲节奏型开始变得密集,右手旋律部分多采用柱式和弦,使曲子听起来更加辉煌、激昂。诗歌和钢琴曲同时开始向推进,情感越来越强烈,语速加快,直到钢琴曲的第28小节弹奏结束,诗歌的“你的自由”这一句也朗诵结束,然后朗诵和钢琴曲全部停下来。
三、诗歌朗诵中钢琴曲配乐应注意的两个方面
1.诗歌的结构与配乐的关系
一首完整的诗歌,其构成一定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可能情感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表达,有些会由起、承、转、合这样的结构构成,这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合适的音乐,有些诗歌不能原封不动的就用一首钢琴曲来进行配乐,否则诗歌的朗诵就没有一种被推向的感觉,就使情感方面逊色了很多,也会显得不够丰富,没有层次感。
2.关于钢琴曲配乐的演奏
为诗歌进行钢琴曲配乐,必须要与朗诵者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表现自己,喧宾夺主,体会朗诵者朗诵时的心境,了解朗诵者对诗歌的处理,配合朗诵者朗诵时的抑扬顿挫,以及呼吸,以及中途停顿时的情感酝酿,随时调整演奏的速度、力度和音色,以用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演奏。
文字,语言,音乐,是诗歌朗诵的配乐中的三大主题,诗歌是文字的堆积,每个字都表达了诗歌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而朗诵是在对这些文字的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作,至于钢琴曲伴奏则是为了渲染情感而产生的,为诗歌朗诵进行合适的配乐,并且配合朗诵者的朗诵技巧去处理钢琴曲的配合。以使诗歌,朗诵,钢琴曲配乐在最后达到合为一体的效果,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展现出诗歌朗诵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朱敬修.中外音乐欣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邹建林.音乐知识与中外作品欣赏[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4]彭润华,高卫红.论情境创设与诗歌课堂教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5]杨海燕.古诗词配乐朗诵的艺术处理[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6]徐晴岚.民族风格钢琴曲的探索之路[J].中国文化报,2009.
[7]陶红.“非乐音”钢琴即兴伴奏必备的专业技巧[J].音乐生活,2008,(07).
[8]徐敏.听配乐诗朗诵《致橡树》引出的两点思考[J].大众文艺,2009,(20).
[9]李凝昕.中学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审美的音乐途径探索[D].重庆师范大学,2010.
[10]靖敏.关于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引入文学作品配乐朗诵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05).
[11]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李迎春.大学音乐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本无形,经作者之手却成了具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格别具的画作:色彩方面,色调朦胧,月亮和雾营造出忧伤的氛围;意象方面,笛、月亮、雾、树等具象的出场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悠扬的笛声唤起人的幻想:漂泊在外,每当月亮由缺到盈、由昏暗到明亮时,便想起遥远的故乡,于是,拿起笛子,吹一曲略显伤感的曲子。时光荏苒,对故乡的回忆日渐模糊;而对故乡的思念,却像没有年轮的树,并不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淡变弱。此时的构图和节奏构成内在的和谐。诗人用“月亮”“怅惘”点明主题“乡愁”,放在诗的前四行,迸发出诗歌的感染力。随后,诗行变短,速度放缓,犹如乡愁值得沉吟和回味。同时,“故乡的歌是……故乡的面貌却是……乡愁是……”的排列,不仅有助于情感的升华,而且让读者描绘出自己家乡的模样,产生共鸣。诗歌主题的图像化使抽象的情感变为具体的图画。
席慕蓉的乡愁代表了台湾地区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而作为蒙古族成员,她的乡愁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物、文化历史、边塞风光相联系。其作品是“从其画境与浑圆的构图中,展现她内心的愿望,有些甚至是内心生活的告白”。如果说《乡愁》是南国小桥流水般的娇弱柔情,那么,《出塞曲》就是典型的蒙古民族的粗犷豪放: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从行列美来看,作者依旧采取先短后长的创作模式,娓娓道来对家乡的思念。从绘画美来说,前两节多在铺陈,最后一展塞外的秀美风光:草原、大漠、黄河、阴山、英雄、骏马,色彩多样。从形象美来看,诗人对出塞的着墨不多,带着哼唱向读者展现了出塞的雄壮和激昂,人们仿佛置身疆场,高唱《出塞曲》,荣归故里。台湾的美是柔的,春暖花开,婉转绵柔,莺歌燕语;塞外的美是刚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道西风瘦马般苍茫。人常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借一曲《出塞曲》聊以慰藉,一抒胸怀。音调绵长,意蕴深远,那是祖先血泪与荣耀交织的历史!
席慕蓉作为著名的当代诗人,创作无数,其中,尤以“乡愁诗”见长。这与她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绘画出身的她在创作诗歌时无疑受到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因素的影响。她能够从视觉美的角度出发,进而挖掘乡愁诗中的“行列美”“绘画美”和“形象美”,从而使得乡愁诗作的高度得以进一步升华。
(选自2015年第11期《青年文学家》,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席慕蓉的诗,不少同学都很喜欢。你细细品味过其中的韵味吗?“行列美”“绘画美”和“形象美”,这些通常只在绘画作品中才被强调的因素出现在她的诗歌中,使她的诗作带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特别美感。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看看还能有哪些发现与收获?
读有所思
一、以趣促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课堂中老师可以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意犹未尽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扣人心弦的悬念、幽默动人的漫画等等来激趣、引趣、索趣,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会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维。
例如:在讲《黄河》这节内容时,开头我就引用了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不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刚一开口,学生马上就随着我一起念起来。师生之间一下子就产生了共鸣,产生了互动。学生顿时精神振奋、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随着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起来。
二、以思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和其他的功能一样,用进废退,越思考越深刻,越思考越灵活,越思考越能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课堂教学不仅应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还应是产生疑问、辨别正误、探索科学的过程。因此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启迪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来以思质疑。
《黄河》这节课由于李白诗句的调动,学生进入状态,他们突然发现这一流传千古的诗句,在理论上却有点说不通,并由此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黄河之水真的是天上流下来的吗?既然奔流到海不复回,又为什么日夜奔流不息,总也流不完吧?”这一发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愈发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越发干劲十足,思维也更加积极活跃了。
三、以疑激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者会要会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热情鼓励学生解放思想,读书时大胆怀疑,科学释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哪怕学生的想法只是错误的瞎想,哪怕学生的问题提得并不深刻,也要加倍爱护,加倍珍惜,因为“想”的过程比“结果”要珍贵得多。
庄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对后世影响深远。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坚持自然无为,极力推崇天地自然之美,高扬精神自由和审美超越,反对人为。认为人为的艺术都应该抛弃,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了解天然的艺术和技巧,认为任意一种人为艺术都不能把天然艺术表达出来。在认识事物时要摆脱主观局限,从整体上来认识,才能达到自然境界。在庄子的文章中,顺应自然的思想往往表现出消极的格调,如《应帝王》篇中关于“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的故事,原来的神话只是关于怪异事物的记载,并无深意,经过庄子的再创造,就赋予了新意,意在说明人要顺应自然,人要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若企图人为地改变自然,只能毁了自然。其中就巧妙地暗喻了庄子崇尚自然的思想。
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观,也受其处世哲学思想的影响。庄子所生活的社会,各国纷战,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无法扭转社会的动乱局面,庄子就在政治上采取了“超然物外”的与人无争的态度。正是这种逃避斗争,明哲保身的政治态度,使庄子在文艺创作上主张自然,试图取消客观世界的一切是非差别,幻想一种绝对自由的主观精神。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庄子在文学上创造出了极为生动的形象,以奇特的想象、惊人的夸张,造成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这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想象更是恣肆,气象万千,如庄子在《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与和谐的艺术夸张和强烈的对比,表现出庄子“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崇尚自然的思想。用现实题材表现超现实的思想,是政治上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要求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庄子的审美标准是最大限度的符合自然,要求艺术要达到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同自然融为一体。后世的许多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把这种境界作为对文学创作进行文学评价的一个标准,特别重视那种无人为造作之迹的合乎天然的艺术创造,他们反对雕琢堆砌,主张淳朴无华,反对矫揉造作,主张天然化成。
庄子的自然文艺观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国秦、汉以来的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庄子的影响下发展的。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源于庄子的自然文艺观,在这种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影响下,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追求自由,热爱自然的美学思想。诗歌中的美是“自然之美”,诗歌力求朴素,很少雕饰,近乎天籁。他的笔下有凌空飘逸“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有咆哮雄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有峻险令人色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的蜀道;也有“举头望明月”的哀婉伤感;“一鸟花间鸣“的优雅宁静,无一不自然清新。苏轼更有“行云流水”之说,而所谓“行云流水”就是随物赋形,是朱熹“方塘”的“源头活水”。
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观在《庄子》中的表现是散文描写祭祀,舒卷自如,句式参差错落,节奏和谐轻快,是我国古代散文风格从口语记录发展为书面语言的过渡,标志我国古代散文语言表达艺术逐渐发展成熟。因此,这种自然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也就越深远。我们今天评价作品仍以自然为准,行文中错彩镂金的文章虽然词藻体现,但若无实际内容,仍比不上平实自然而意义深远的文章所具有的文学艺术价值,由此可见,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观可谓绵延千古了。
【关键词】诗歌;意象;教学;美
现代作家叶圣陶提出:“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叶老的一语便道出了诗歌的灵魂——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意象分为哪几种类型?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之美?作为一名多年来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下面仅就此问题简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意象的涵义。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比如:《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具体事物,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美景,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些词汇就是诗人在头脑中所显之象,即意象。
其次,让我们再来熟悉一下意象的几种类型。
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是诗歌创作的关键和基础。准确而独特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更便捷更顺畅地进入诗人所营造的艺术天地,更深入地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1.直接意象。即诗人头脑中直接浮现的关于某一事物的表象,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接渗透到具体的表象之中。在全部的意象中,直接意象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占有极大的比重。有时以一个单纯意象为基础就可以构成一首诗,比如:“风吹绉了的水/没来由地波呀,波呀”——(汪静之《小诗二》)。
诗人以一个单纯意象为基础就构成了一首诗。
再比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事物都在大堰河生前或死后涉及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因空间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来了。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对养育他的乳母的深沉的爱。
2.间接意象。间接意象即间接的表现诗人心灵世界的喻体和客观对应物,而不在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对一的体现。这类意象蕴含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间接意象又可分为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①比喻意象,简单说就是同某种事物、理念或情感有某种相似点,因而拿来做比方的意象。比喻意象可以用来摹状人或事物。如:罗长城的《脊梁》是这样描写田野间一位老年农民的脊梁的:“一条力的弧线/一道破土的犁圈/一条飞来的彩虹/一架厚的青峦。”
四个比喻意象就像四盏强烈的探照灯,同时把光聚到这位老农的脊梁上,凸显出多年与自然奋战的劳动者内在的力和美。
还比如冯至的《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
作者把青年人的寂寞附在蛇的意象上,运用了直接比喻,借助那“秀丽无邪”的蛇展开艺术想象。
②象征意象,就是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内容的意象。由于出现在诗歌中的只是象征体,而被象征的本体则隐去了,这样就使诗歌更耐人寻味。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的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人写的是礁石,但又不仅是礁石。说它是礁石,因为它生动地体现了海边礁石的特点;说它不是礁石,诗人的命意不在写一块石头,而可看成诗人自身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
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需要借助于某个特定具象,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营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读者阅读时才能在这个艺术天地里进行二次创作(审美过程),还原诗人所见所感,以获得内心的共鸣和审美愉悦。
第三,从教学的角度来赏析意象之美。
诗歌以心灵为殿堂,诗歌意象比其它文学体裁更具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它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心理效应的艺术。好的诗歌呈现出鲜明的意象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有设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感情,沉浸于诗歌的气氛和意境之中,才能让学生体验认识想象与诗意发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先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露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再使头脑中浮现出相关的意象,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进入审美阶段。
比如:在赏析马雅可夫斯基1927年写的长诗《好》时,我让学生深刻体会旗的意象:“歌声/压倒/枪声,红旗/漫卷/战场”。同时赏析艾青在1949年也写的国旗:“美丽的旗/庄严的旗/团结的旗/四颗金星/朝向一颗大星/万众一心/朝向人民革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是怎样把旗作为革命的象征来写的,体会诗人采取的仰视角度,旗上面似乎也放射着神圣的灵光。
在学习柯岩的《,你在哪里》时,刻画人们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喊,任悼念的情思飞腾。寄托于高山、森林、大地之上,赋予山河同悲的感情。最后在天安门前“深情呼唤”,表达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意境。此诗以意象塑造出深邃感人的意境,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由此,一首好的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在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排列的、具有一定声音和意义的词语,而是染有情感色彩的一系列意象。由于不在受语言的羁绊,学生的想象可以凌空而起,乘风翱翔,从而使诗人植在诗行中的种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使诗歌的万花筒中的玻璃屑呈现出变幻无穷的图案。
目前,现代诗歌发展很快,各种流派写法都在互相交流互有穿插,“写无定法”!所以往往很难来衡量,也是当今高考至今仍然将诗歌排除在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诗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因此我在诗歌教学中,还会经常找一些课外的优秀诗歌叫学生体会,比如:在欣赏现代著名诗人万一波的《藏羚羊跪倒在你面前》时,让学生体会诗人是以敏锐的笔触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藏羚羊穿越一枚戒指/远渡重洋,去满足英国贵妇/深渊似的、无止境的、没落/时尚。仅就一个意象——戒指,就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藏羚羊无奈的眼神,站在风中瑟瑟发抖……自然的和谐是我们人类的梦想,可是恰恰是我们自己要打碎这个美梦!
再比如:著名诗人佳卉的《黄河岸边》中的最后一个意象,“……抽出在水中已有凉意的双手/我知道/我一滴水也抓不住”,诗歌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体现,诗人的情绪也在这里被推向。虽然握不住一滴水,但仍要将手伸进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华夏文明的温度与走向。
这样的构思真的很巧妙,会让读者怦然心动,然后为诗人的独具匠心而拍案叫绝。
因此,意象是诗歌的主题,有美好灵魂的诗歌会被大家记住。那么就让我们怀揣满腹柔情,通过自然流畅的文字,将生动而富于生命的意象一点点打开,别有洞天!诗歌便真的会成为生命中心灵的航标和世界的点缀。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2-36.
[2]62840y9.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和构建[J].讲义教程,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