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教材

物理教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理教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理教材

物理教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材 思想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51-02

当前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不仅仅是需要教学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是对人格的塑造以及以后人生之中思维方式的创新。对于物理教学来说痛也是这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对于问题的研究以及解决能力,从抽象的角度来讲则是对物理思想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之中,不能死教书,需要注重多种综合方法的应用,不断培养起学生的物理思想。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将事实作为其基础,促使学生可以从具体的情景之中对物理知识有所体会,逐渐搭建起学生的物理结构之时,并且将物理思渗透到其中,笔者结合近些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分析了当前物理教材之中的集中常用物理思想。

一、物理模型的应用

在物理教学之中,注重将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化,将次要的因素舍弃,主要可以应用主要因素,将一些比较具体问题进行理想化的处理,同时构建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物理思想,比如说,均速直线运动,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型。其在生活之中很难找到的比较严格的匀速直线的运动。同时诸多的运动情况,同匀速直线运动之间的情况比较接近,则就可以一种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进行处理,则就可以有效降低其难度,并且得到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精度,并且在误差范围之内同具体情况相适应。同时,杠杆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型,其在具体的应用之中,因为受力的影响, 其会出现一定的变化,通常此种变化比较微弱,对于结果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在杠杆教学之中,就认为是一种理想化,默认其无变化。

二、学科之间的彼此交叉

在知识类教学之中,要求对知识进行深化以及扩展,不断对其知识点进行探讨。比如说,学习绪论等等部分内容之时,则就可以提出相关的课题,在人力发展历史之中物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可以在提出“摩擦力在生活之中的应用”。

三、定量比较的思想

一些物理量是通过几个与之相关的物理量彼此综合进行确定,为了将同类的物理量的大小进行比较,则就可以促使在之中一些量相同,通常是选取的是单位量,进而比较相关量的大小,这样的话就可以获得结果,比如说:速度可以取单位时间之内的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而密度则可以取单位体积的质量进行比较,比如说功率、压强、比热容等等都可以使用定量比较的思想。

四、理论求新的思想

根据当前已经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作为其依据,并且通过一些较为科学的推导以及论证,进而获得一个全新的科学论断。比如说在人教版教材之中的第108面以及112面,在这之中对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以及每一个电阻的关系进行论证,同时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同每一个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推导,都使用的是此思想和方法。

五、实验推理思想

在比如说牛顿第一定律不是通过实验之中获得的,而是在客观实验的基础之上,在笛卡尔以及伽利略等科学家对其继续科学推理之中而得到的。并非建立在形而上的,可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使用实验推理的思想,对于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广泛性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浮力公式的推理实验,可以检测金属块的具体密度,并且杠杆的平衡实验之中都使用的是实验推理的思想。

六、虚拟假定的思想

在物理之中,为了可以将物理现象描述清晰,将物理情景及时阐明,进而有效解决物理问题,通常会人为引入一定的虚拟假设的内容,力求可以清晰、便捷、准确的将物理情景以及事实表述出来,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说磁感线以及光线等等,并非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出来,都是虚拟假定的,但是在教学之中可以清晰直观的将形象描述出来,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方便理解。比如说在人教版教材的第一册之中为了将连通器的原理标明,其通常会在U型管底部之中假想的液片,也是应用了虚拟假定的思想。

七、类比的思想

在物理之中一些概念往往是模糊,并非是直观,便于理解的,因此为了将此表述清晰,通常会使用一些比较具体以及有形,同人们生活之中较为常见的事物来将类比说明一些比较陌生、无形以及抽象的事物,并且在类比之下,人们也会对其要揭示的事物具有具体、形象以及直接的认识,在量的积累之下,慢慢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之上。

八、图示的思想

物理教学之中有诸多抽象的概念,需要在实际之中使用一些比较物理图形,将其具体化以及形象化我。促使学生对其物理意义可以最大程度接受,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在教材之中较多的使用图示,比如说电路图、杠杆结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由此可见在初中物理教材之中图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九、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学生的接触的时间较短,不可避免会出现学习吃力的情况,因此在基础物理教育阶段,要注重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科学的在教材之中渗透物理思想,为学生日后物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颖.中英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王赛兰.初中物理前沿知识的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物理教材范文第2篇

1合理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学生的需求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个心理需求,另一个是学生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如果让我们的教材去满足这两个需求,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

1.1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物理教学是一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按需教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不再是表象兴趣,而是内在的求知兴趣,这时我们就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内心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因此在我们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对教材中无法满足学生合理心理需求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多个版本的教材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在学习气体压强的过程中,2011年的课程标准已经不要求学生去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原因可能出于两点考虑,其一是用托里拆利实验来测量的话,存在安全隐患,有一定的危险性,不适合去做学生的课堂演示实验;其二是用其他方法去测量,误差较大,且方法繁多,学生较难理解.2012年的人教版《大气压强》中,就把托里拆利实验以录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其实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内心是非常想要自己动手测一测大气压的大小的,面对学生这样的内心需求,我们是否可以适当地补充和拓展一下如何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如果班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都较强的话,我们不妨给学生自己动手测一下大气压强的大小,用如图1所示的方法即可,这样的修改可能不能很好地符合教材的要求,但是面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教材补充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何尝不是一种帮助.

1.2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或者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改善生活.那么在我们的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是否能进一步满足学生在生活中相关的合适的需求呢?这些也是需要我们老师开发和挖掘的,在初中物理中,很多都是以生活为原型,经过对生活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实验得出相应的物理规律,那么我们在结合物理教材,揭秘物理规律的同时,能不能进一步满足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的需要,比如在苏科版《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一节中,我们知道,眼睛与人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通过我们的物理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眼睛的了解呢?其实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分析,学生希望对眼睛了解更多一些,了解更多关于视力保护的知识,了解近视眼形成的过程,还想知道,在我们平时用眼的过程中,我们疏忽了哪些事项.因此,笔者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中考的考点内容,也不能仅服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应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如果课堂时间不够的话,我们可以利用社团课程,利用综合实践课程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进一步实践和研究发现,我们采用课堂引导、点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眼睛的工作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了解视力的矫正,通过课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如何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如何注意用眼卫生,远离眼科疾病的困扰.由此可见,原先是知识源于教材,服务生活,改进后是知识高于教材,而改善生活,这样的行为提升了教材本身的价值,提升了教育的价值.

2适度服务社会的现实发展

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而现在我们所教学的物理知识也应该更好地满足现实社会的发展.因此,结合物理教材,我们要适度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具体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

2.1满足时展的需求

科技的进步不断推进着时代的发展,而物理教学也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我们的教材不可能一年一更新,但是科技却在天天进步,其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也是在天天更新,和初中物理有关的知识也有很多.比如,学生在学习初中光学知识的时候都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特点,而其中一条重要的应用就是照相机成像,而现实社会中的照相机都是数码相机,现在的市场上都找不到用胶卷的相机了,而我们的教材中却只字不提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其实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也就是一步之遥,它就是把原先的光学影像转化成数字信息存储在电子存储器中,而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还是一样的,甚至有些地方更为简单.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经常接触数码相机的学生,那么我们还在和他们一起深入研究胶卷式相机的工作原理,成像特点及如何调节等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也不大,如果我们以学习胶卷式相机为起点,进一步激发学生适度研究胶卷式相机和数码相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结合学生实际的使用经验,对数码相机进行适度的补充和拓展,从而提升学生对数码相机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简单摄影的技术,这样的物理教学即满足了时代的需求,也服务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

2.2满足地方发展的需求

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沿海地区的学生是无法感受到“早穿棉袄午穿纱”的情境,内陆地区的学生也无法感受到台风的威慑力,那么面对类似的地方特色,我们物理教学也要充分挖掘地方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物理的价值所在.因此,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要尽可能去挖掘相关素材,或者是可以延伸、拓展的素材.以沿海地区为例,生活在海边的学生对风是深有感触的,大风在他们那里是随处可见,而在这能源危机的当今社会,如何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人们最迫切的需求.这种迫切需求有必要让学生也深入体会一下,因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直接影响他们后阶段的生活和发展.因此,沿海地区的物理教师就应该结合物理教材,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适度的研究和实践.比如,简单了解当地对风能的开况,了解风能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了解风能发电还存在哪些技术难点,风能的推广和高效使用还存在哪些困难等.这些知识都可以利用课堂的引导、切入,利用课后的研究、实践,从而提升学生对风能的真正认知.

物理教材范文第3篇

一、两种物理教育观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年4月第二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1.两种教育观对重点知识的不同认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知识、重要知识和一般常识。什么是重点知识?举例来说,一般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重点知识。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本)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和为这个定律做铺垫及随后巩固的教学约达七、八课时,若考虑到其后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肯定要出现的有关第二定律的练习,所占课时数还会大得多。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包括在内,所占课时会更多。至于高三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质公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化的社会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志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则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

不适当地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我国物理教学内容过窄、过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英美的教育制度不像我们这样整齐划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学习物理课或者学习哪种类型的物理课。他们有若干物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和很多种物理教科书,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可供师生选择。以美国一本有名的CONCEPTUALPHYSICS为例,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书中只有一个由力和质量直接计算加速度的例题,章后也只有一个这样的计算性习题;但是这本书却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有空气阻力时落体的运动,包括降落伞的作用等实际问题,这类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却是我们的课本中所没有的,原因是这类问题派生于牛顿定律,况且由于中学数学知识所限,不能进行“深入的、定量的”研究。

附带说一下,英美也有一些旨在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中学物理课本,但是这些课本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定律、力的分析等老问题中并没有像我们这样下功夫,他们用全新的现代物理的观点研究物理学,其实这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道路。这个问题不在本文深入讨论。

2.对于应用性知识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两种教育观有不同的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这一点没有争议。拿我国90年代的课本和50年代的相比,可以看到联系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大增加了。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规定的教学目的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和物理知识本身是同等重要的。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本文要谈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教育观的支配下,在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对于物理课程中应用性知识的处理是不同的。

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包括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的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性实例有多种作用,第一,给学生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第二,这些实例是一些示范,让学生看到,怎样使理论中的公式、条文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我们制定大纲、编写课本和进行教学的人,大多是物理专业出身,在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要把学生复制成我们自己,因此,往往把应用实例处理成诠译理论的工具,好像在物理学中只有系统的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不能全面发挥教材中应用性实例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在它支配下的教育实践是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把知识的应用规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为了贯彻这一规定,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尝试了从两个方向建立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过去的习惯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一讲理论的应用,以说明理论的重要意义;现在在保留这种形式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向上加强了理论和应用之间的联系,即抓住了一些场合,从实际问题出发,向学生介绍怎样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科学道理,以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在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第二册中较多地作了这种尝试。在这些尝试中,有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物理知识,如“生活用电”,有的要求讲清原理,如“热机原理”,有的要提及技术层次的某些考虑,如“能源和节能”。关于技术层次的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自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以来,编者力求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在教材中努力体现这样一种思想,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例如在讨论燃料的有效利用时,对比了煤块、煤粉和煤粒在锅炉中的燃烧效率;在讲到直流电动机时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换向器的作用。这些问题不涉及新的物理原理,但正是当年的这些“技术决窍”,推动了科学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提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例作基础。和现行高中教材相比,在用于两省一市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应用性实例大大增加,在前四册的16篇阅读材料中,9篇是有关实际应用的。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练习和习题介绍了物理知识在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点和过去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希望老师们了解教材编者的初衷,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和题目,让它们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十分遗憾的是,在市面上众多的复习资料和习题集中,训练学生把物理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的题目几乎没有,它们很难在这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此外,目前的各种考试,命题时也不大考虑它们对素质教育会起到什么作用。在作者手头的7个省市近年的15份高中会考试卷中,没有一个实际应用的题目,这使得这些考试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难以进行正确的导向。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三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其命题一直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这个导向是正确的。

3.物理课程与其他科学课程的关系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是综合的,人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把它们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门课程,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课程、教材和教学时,不能认为这种课程设置和内容划分以及课时分配比例是理所当然的和一成不变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它的研究对象最广泛,它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中学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已的生活,而人的身体医学,人的食物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物理课程应该加宽知识面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物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过窄的物理学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却难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为选讲处理,多数老师不讲。相对湿度是一个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们对于温度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技术上,许多仪器设备对相对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现行课本中只是一个选讲内容。现在,天气预报常讲降水概率,但是,作为应该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有几个高中毕业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概率的含义呢?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问题片面,以偏盖全,究其认识论上的原因,也和缺少概率与统计的观念有关。其实,作为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当然也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热学和原子物理学中,关于概率与统计的问题本应多作一些文章的。

其他一些物理知识,如角动量守恒、多普勒效应、绝热过程,以及流体动力学的初步知识等,较高素质的公民是应该有所了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包括在《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中。

基于以上讨论,正在两省一市试用的新编高中物理课本(必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在尽力限定那些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内容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以不同形式增加或加强了例如多普勒效应、电话磁卡、电话IC卡、高空气温为什么低、怎样测定古物的年代等与生活常识关系密切的内容。

课本的编写必须遵照教学大纲。由于在降低“主干知识”的要求方面无法加大力度,所以增加的内容也十分有限。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物理课尤其被认为“深、难、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扩大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确的物理教育观的指导下较大幅度地降低“重点知识”的要求,不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物理课程“深、难、重”的问题,也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服务。

三、必须加强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如上所述,公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多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觉悟和较强的科学精神。

1.科学方法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至科学理论的建立,小至自行车、台灯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国的物理课程一直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这次新编高中试验教材在坚持这个优良传统的同时又作了以下努力。

首先、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多次做了特别的说明。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作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中,编者多次正面提到“猜一猜”、“可能”这样的词语,这在过去是十分忌讳的。

最后,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多次应用并正面介绍了某些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新教材中还渗透了使用仪器设备时把它们视为“黑箱”的思想方法。在使用多用电表和使用示波器的教学中,教材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黑箱”处理,即不引导学生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只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两个界面与被测电路的界面和与使用者的界面。新设备、新电器层出不穷,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的结构和原理,能够有意识地用“黑箱”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能力。

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近年来,方法教育已经得到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方法教育只能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不能把科学方法异化为新的知识点。这个问题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已经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试用教材以旁批的形式在适当时机指明某些常用的科学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不以物理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某些知识的细节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在本文中指的是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也指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材的编者作了一些努力来落实这方面的教育。过去的教材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一般到技术层次为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和新的高中试验教材则在可能的场合把它延伸到科学和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中试验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两套教材都用了一定篇幅讨论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这样的亲近感属于非智力心理素质,它并不要求人们对新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从内心里愿意接近它、愿意了解它,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用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对于新出现的微波炉、IC卡电话,以及过去的压力锅、电子煤气点火器等事物非常关心,有条件时总想试一试,这种作法未必出于具体的功利目的,似乎只是好奇,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亲近感。相反,有的人,特别是那些本职工作与科学技术距离较远的人,常常对于新科技成果呈茫然、恐惧以至排斥的心态。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少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中学里的物理教育是有责任的。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学生学不会,二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自然会疏远物理学,进而疏远一般的科学技术。在课程、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这几个环节上,不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律片面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内容,由于在物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枝节的位置而不能在中学教材中入选。一门课程如果以这样的面孔出现,怎么能够使人亲近呢?

3.科学精神

我们的国家曾是一个文明古国,但从几百年前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不同侧面寻找原因。从文化传统上看,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统治了几千年,在很多场合道德思维代替了科学思维。在民族心理的深处,重人情、重道德,轻逻辑、轻规则。与西方文化相比,不能不说科学精神有些欠缺。

不唯上、不唯书,不受传统观念的左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真正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要经受痛苦的观念转变。供试验用的新高中教学大纲在建国以来第一次把量子论和相对论列入教学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样的教育。

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重要的科学精神。新编高中物理试验课本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都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又一种科学精神。关于技术,除了一般理解的产业技术外,还有管理技术,包括使用符号的技术。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庞大的企业、管理复杂的社会,需要技术,它是产业技术的延伸。企业和社会的法制化管理,则是科学学科的公理化体系的延伸。科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科学知识,它还在塑造人,塑造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习惯。目前一些学校中,对于不准备升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物理课教学不认真,除了应试教育在作怪外,就是对于这门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四、物理课程和美育

物理教材范文第4篇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要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成为初中生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我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华东版)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点。

1. 插图卡通化。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们终身难忘,而国产卡通《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出神入化,使青少年兴趣盎然。这种与初中生心理特点非常吻合的表达方式何乐不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能否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使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2. 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华东版)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我校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自行尝试过,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物理教材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电学实验;初中物理 

论文摘要: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感性认识,对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的电学实验进行改进,以期更能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也在全国各地编出了多种版本。本文旨在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电学实验的设计,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与同行和教材编写专家商榷。 

 

1教材内容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脱节 

 

由于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学生在未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具有了家用电器的一些用电常识。例如:用前要接线,用后要断电等。 

基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以上的一些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北师大2007年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1章简单电路第1节,对通路、断路、短路知识点陈述时,图11-5[1]中对通路状态的情况并未涉及(注:笔者原来所在的湖北省利川市东城中学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且短路实验中,短路的危害也未明确地提出。而人教版2006年版教材第5章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流和电路中,在讲解电路的构成时,没有涉及到电路的三种状态,只作了如下叙述:“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2]。笔者认为此处没有讲解电路的三种状态,如今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情况下,实在是有一种缺陷。 

2008年5月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理科实验操作中考利川市的监考(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在考试之前,大部分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的反复训练。监考过程中发现,大约有6.8%的学生在电学实验过程中存在错误,要么导线与接线柱连接不良,要么是小灯座与灯泡接触不良,或者小灯泡坏了而不知怎么办?以及还有少部分学生把电路接成了短路状态等情况。 

笔者从初中物理教学20余载的经验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电学特别感兴趣、爱动手。因此,上面所讲的两个版本中缺少的知识点,教材中不应该去掉。正如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徐彤、杨志军两位老师所说的那样:“二期课改强调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深刻认识到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调整教 材电学内容设置 

 

笔者利用学生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对北师大2006年版教材中关于用电必须接线的知识,对该教材图11-5做了改进。 

原图演示短路的实验中,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由于电源电压低,即使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形成短路,造成的危害不是特别严重,事实上,一节普通的“南孚”,“双鹿”干电池的短路电流不会超过3a,只要通过大约50分钟时间电池就没有电了。用手触摸导线只有发热的感觉,新干电池由原来硬邦邦的变软了,并有热乎乎的感觉。小灯泡不亮了。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如剧烈的火花却不易察觉。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对短路的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先找一块长1m,宽0.5m,厚4cm的塑料板,并用适当的塑料支架把该板竖直立放在讲台上,在板的一边恰当的地方钻上位置不同的两个小孔,再在小孔中插入适当大小的铁钉,然后选取一段长50cm熔断电流为2a左右的保险丝,把保险丝套在两颗铁钉上,并在保险丝下面用蜡粘上一些火柴梗,最后在铁钉两端接上带插头的电源线。教师演示时,把插头插入教室里220v的插座里,瞬间学生会看到保险丝熔断,火柴梗立即燃烧等现象。此短路实验也可采取在教室里先接一个卡口式白炽灯泡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打开灯头用保险丝把灯头的两接线柱接上,再闭合开关,可看到灯泡不亮,灯头处产生火花,后来,灯泡又亮的短路现象。 

因此,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现象明显。从而教师可进一步引申短路不仅能损坏电源,而且还能引起火灾,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这样改进也为以后的电流热效应和焦耳定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3利用学生已有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在人教版第5章第1节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知识点中,教师做了图5.1-5验电器a的电荷从金属杆流动到验电器b上这个实验。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电荷可以在金属杆中流动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对该实验加以改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改进方案如下:把图5.1-1中的金属杆换成金属丝,先做带电的验电器a把电荷转移给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实验。得到金属丝能导电是导体的结论。然后用虎口钳把金属丝从中间钳断,再中和掉验电器b的多余电荷,使它不带电,再用橡皮筋把钳断的金属丝两端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依然没有张开,从而获得橡皮筋不导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能接受橡皮筋不容易导电的事实,橡皮筋是绝缘体。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的调整及实验内容的创新,能使中学物理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这些感性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