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历史课要时尚的必要性
所谓的时尚就是结合流行的元素和小细节,经过拼凑和搭配,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品位。时尚比流行前卫得多。现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追求个性、追求时尚的时代,时尚这个词常常在多数人的嘴中说出。现今所对应的学习主体——学生也发生了改变。现在的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追求时尚,彰显个性,传统的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的效果也就愈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彰显个性,拥有独特的教学方法是促进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
二 使历史课堂充满时尚感的方法
1.适时适当运用网络用语
在历史课堂上,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笔者常会使用网络用语,如淘宝体:“亲,准备好了吗?”学生会心领神会的回答“准备好了,亲”。遇到需要当堂背诵的部分,或者有难度地问题,本人会说:“能hold住吗?要hold哦。”诸如此类的网络用语,本人常会挂在嘴边。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也使历史课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成绩自然就能提高。
2.历史课堂中注入时尚热点问题
例如,在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中,提到唐宪宗时唐朝女子的另类装束时,笔者提到了时尚新宠lady Ga Ga。同学们对lady Ga Ga并不陌生,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大家的兴趣,又使他们对唐朝女子装束有了形象的认识。又如,讲到“宋金南北对峙”时,讲到岳飞抗金,本人提到2005年的10月22日,上海一家艺术馆展出秦桧夫妇“站”像,笔者结合近期某些明星为了博出位,不惜以丑为美的例子,要求学生以“知荣拒耻是做人的底线”为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对此参与度很高,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3.关注时政新闻
在讲到唐朝的对外与交流时,提到了中日友好关系的维护。笔者联系了当时比较热门的时政新闻“南京市长一行出访名古屋,名古屋市长公开否认”。同学们义愤填膺,对“中日友好交往是主流,但要警惕日本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在讲忽必烈改制中,忽必烈提出“国之根本在于农桑”的观点,联系了当前政府关注的“三农问题”和东海县部分农村的现状。通过课堂对时政的关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三 使历史课充满时尚感对教师的要求
1.平等地看待学生,和学生做朋友
传统教育中提倡尊师重教。但学生的“尊师”大多表现在对教师的害怕上。现在的教育,提倡用爱来办学。教师平日里要多和学生交流,关心其生活,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要融入学生中,做他们中的一部分。
2.多接触新鲜事物,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今世界是一个日新月异飞快发展的时代,教师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与时俱进。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得有一桶水。要使历史课堂具有时尚感,需要教师对多个领域有所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到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同时需要教师关注流行的趋势,多接触新鲜事物。平日里多留意学生在关注什么,学生中流行什么,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很时尚,某些方面比教师懂得还多。闲暇时间上上网,关注一些网络用语、网络。这样平时多留心,就能积累素材,用时做到收放自如,使历史课堂充满时尚感。
3.密切关注国内外时政
关键词:历史课堂;艺术;结尾;画龙点睛
历史课堂的完美结尾,不仅可以使教授的知识得到概括、深化,还可以使整堂课的教学结构更为严谨,甚至可以让学生流连忘返,深深陷入历史的无穷魅力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但若结尾是草草收场,不仅让整堂课功亏一篑,还会让历史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使学生感到无趣,厌倦历史,从而消极学习,产生严重的后果。历史是一个民族精髓文化的体现,它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学生追根溯源的有力跳板,更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最佳途径,这是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认识到的。因此,历史教师需创造和预设余音袅袅、画卷书香的历史气息,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和美感,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带着一种自豪、好奇的心理下课,这样就会让学生依依不舍,并且期待着下堂课的到来。历史课的结束形式是缤纷多彩的,但是无论教师采用何种形式结课,其最终目的都是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保持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智力和文化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要遵守五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无论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采用哪种形式,其论据和论点都必须是科学、合理的,绝对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还要正确、客观地阐述评价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要以坚持以唯物论的观点来讲授历史,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不能因为学生的猎奇心理,只讲新奇,甚至在原有的历史事件上添油加醋,擅自篡改,这样是极为危险的,也是不科学的。
2.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原则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助力。由于高中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所以每个学生都具有异样的个性色彩,同样兴趣也具有相应的鲜明个性色彩,正是因为这样,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多样性。缤纷多彩的,而不是一味的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即使下课了也能主动学习,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被动地去学习。
3.突出难点和重点的原则
一个民族的历史绝不是一两堂课能讲完的,一味地、全面地讲授,会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觉吃力,随之产生厌倦感,所以在讲课过程中突出教材中的重难点极为重要。重点是历史教材中最为关键知识,只有让学生理解了重难点,其他的历史知识自然迎刃而解;难点则是历史教材中相对复杂、抽象、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历史知识。教师在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其他的历史知识自然就解决。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采用哪种形式的结尾都应该让学生引起注意,突出课堂讲授中的重难点。
4.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能力的原则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带领他们从感性认识升华理性认识,这不是一种简洁的重复,而是另外形式的升华,因此,课堂结尾环节绝对不能停留在形式上。高中历史课堂结尾不仅要呈现多样化,还要在结尾的同时揭示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它们的规律性,形成一个有线条串接的知识系统,从而帮助学生记忆,拓展学生的思维。然而,教师除了要重视启迪学生思维智力外,还要注意历史教学所蕴含的基本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结尾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来解决问题,从而把停留在书本上的历史知识转变为能力。
5.量力性原则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结尾形式虽然五彩缤纷、各具特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结尾形式都适合课堂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结尾要依据所教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水准以及接受能力等因素来决定用哪种个性化的艺术形式。若是一味地追求远离实际的猎奇艺术形式,不但学生接受不了,还会对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好的影响。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相对应的结尾形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多采用明确任务式、练习式和回应式等,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则应多采用迁移式和归纳串线式等。不同教材、不同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结尾的优化设计自然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选用结尾形式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书而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三种方式的结尾艺术
1.课件式结尾
目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被广泛运用在各大高校的教学中。课件式结尾是所有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尾形式中运用最为普遍的,运用课件对整堂课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小结,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了解各大高校的排课表,我们知道高中历史课是不会安排在上午第一节课的,而经过几个小时的学习,学生的精力有所消耗,所以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学生情绪或者大脑疲惫的现象。若是所上的历史课内容平平,中间过程极为平庸,结尾也马马虎虎,这将会加剧学生疲惫的现象,但如果历史教师在做课堂结尾时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这不仅会提高整堂课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为下一堂课做好铺垫。
课件中展现的动态画面以及轻松音乐,不仅能帮助学生放松情绪、调节身心,还能促使学生回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帮助记忆。例如,在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见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章第一节)一课中,在用课件总结时,我们不能大段大段地将“诸子百家”所主张的思想呈现出来,这样不仅达不到帮助学生记忆的效果,还会让学生因为感觉内容文字太多,而选择放弃记忆,毕竟高中生的学习量是相当巨大的。我们可以用一些历史照片以及涉及相关教学内容的电影,来呈现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少量的时间放映《墨攻》中的某段电影片段,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毕竟书本上呈现的“百家争鸣”,远远没有眼睛看到的来得直接。在总结的同时,还可以配相应的音乐,营造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让学生感受到“百家争鸣”所带来的影响,在画面与音乐两者结合的同时,再呈现相应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不是直接给学生施加背诵的任务量。
用课件式的结尾,不仅显得整个教学过程有结构性、层次性,最主要的是带着学生重新回顾了一遍所讲授的内容,还能更加明显地强调重、难点,帮助学生学习历史,记忆历史知识。
2.交流式结尾
学习历史不仅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认识,也是一个从了解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从而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学生学会同他人交流,因为不同的学生对于同样一件的历史事件的看法不一定是相同的,加强学生与其他拥有不同看法学生的学习交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给出史学家对历史的总结,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是极为不明智的行为。历史课堂的交流式结尾,不仅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及时消化课堂讲授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宋明理学》(同上,第二章第七节)一章时,这一章与宋、明两代的历史有着很大的联系,通过介绍宋、明两代历史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好奇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绝对不是简单式阐述能达到的。我们可以先通过让学生讨论“郑和下西洋”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总结本课中所讲授的内容,说出宋、明理学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造成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对比记忆,这样不仅能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3.组合式结尾
组合式结尾是将多种结尾形式有机组合的结尾方式。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预设组合方法,也可以根据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来适当调整。组合式结尾相对其他结尾方式,不仅方式上更加丰富,而且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师在选择这种结尾方式时,一定要掌控好,否则容易画虎反成犬。
三、艺术结尾的几种方法
1.制造悬念
一堂历史课堂结束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总结知识,然后根据本堂课所讲授的内容来设置一个悬念,在学生最想猎奇的历史事件处戛然而止,这样就让学生带着一种遗憾、好奇的心理去期待下一节课,而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艺术结尾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趣味性,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比赛竞争
高中时期的学生特别好强、好胜,良好的竞争环境与鼓励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步,并且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历史课堂剩余不多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然后提出基础、重点的知识,采用计分的模式,组织学生个人或分组抢答,每个月累计一次,然后给予那些表现好或者回答好的学生及小组适当的奖励,从而让整个班的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竞争中,而在学生参与抢答的游戏中,知识早已在无形之中就刻印在其脑海之中了。
3.游戏趣味
一堂历史课,应该尽量避免长篇的阐述,要达到少讲、精讲的效果,让学生知道虽然历史事件数不胜数,但是仍旧可以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对于一些可以以游戏模式来总结的课程,我们应该尽量做到,例如,可以采用古代“击鼓鸣冤”的模式,来构建抢答规则,这样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玩得开心、学得开心的效果。
4.列表归纳
在讲授的课堂内容中,可以尽量将文化类知识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和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指图串讲
图片是最能给人直观感受的,所以可以用图片表现讲授内容的前提,尽量收集图片,这样不仅可以形象化、生动化地总结所讲内容,还能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从而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完成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6.讨论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之前,教师可以拿出一定时间,提出一些难度相对适宜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小结,然后一一展现,让小组互相评价各自的总结内容,再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这样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还加剧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互动。
7.音乐总结
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很容易产生疲劳的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调节,在结尾时,可以通过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放松下来,同时缓慢地展现所学内容的总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动画播放
随着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选择用课件上课的教师越来越多。在新知识讲授结束后,可以用与相关讲授内容有关的影视片段或者动画片段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接感受,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艺术结尾只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效率以及增加学习兴趣的手段,为了达到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艺术结尾,但是不能为了艺术结尾而结尾,这样就本末倒置,也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使用艺术结尾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同时也要对历史了如指掌,只有自身具有艺术气质,对历史事件信手拈来,才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学生想要看到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阐述和总结,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各种各样的艺术结尾,而不是被各种各样的艺术结尾所驾驭。
参考文献:
[1]杨小峰.高中历史教学结尾艺术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
[2]李勇智.历史课结尾艺术举例[J].河南教育,2012(7).
下面笔者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来谈一下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一、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容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电视、电影、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有积极作用。对学生而言,历史与现实始终存在着距离。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历史实物、人物画面、各种图表,将历史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时代、事件、人物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容纳的信息量大。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不利局面,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教师的时间,学生也可以不知不觉地从这些画面中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2.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记忆效率。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眼、口、耳、鼻等各种感官与思维有效配合能促进知识的良好吸收,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多媒体手段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影视资料、简洁图表,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记忆效率。
3.有利于突破历史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是“过去完成史”,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历史的这个“恍若隔世”的特点增加了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历史知识的难度,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一些历史重点难点,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用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材料,展示的内容既可以重复和更换,还可以随画面变化产生声音,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视听并用,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强化学生的感知力,帮助其提高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使教材的重点难点容易掌握。
4.有利于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在学校,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中心,以如何讲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内容为出发点。而在多媒体教育模式的课堂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则需根据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进度来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让抽象的历史问题形象化,让静止的历史图像动起来,能够更加具体地反映历史过程,能够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多媒体教学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6.有利于强化历史课的德育教育功能。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品德养成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依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历史唯物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如在讲授八年级历史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时,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专题,利用多媒体技术搜寻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及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导弹之父钱学森逝世的新闻背景进行讲解。大量精美的图文资料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了解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而且受到了一次生动的“两弹一星”民族精神的教育,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很好地落实了历史课的德育教育功能。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因材施教”,不滥用。
多媒体教学是初中历史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走入了误区: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适用,都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动画、视频轮番上阵,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显得热热闹闹、花里胡哨。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多媒体就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
一、形象记忆
我们在教学时,可能总是抱怨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不牢,尤其是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年代记忆模糊。了解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对于一些重要的时间学生必须铭记。可相反,学生对于时间觉得特别难记,勉强记住的一些时间,过一段时间又忘了。这时我们可以集合全班学生的力量、智慧,想办法来记。在学习中国奴隶社会的第一个王朝建立的时间时,全班学生可谓是群策群力:大禹建立夏公元前约2070年,我们把这一句说成大禹(建)立夏爱(2)吃(7)蛋,我一边写一边在2与7中间、后面各加一个“0”,从而把学生逗乐了。有个调皮却不乏聪明的学生叫道“是两个‘蛋’”,全班学生直笑得前仰后合,差点眼泪都掉下来了。再如,讲到战国七雄时,学生记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七国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上课时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学生当场就记住了。我说在战国时,有个叫“齐楚”的人非常不爱拍照,勉强不过只好拍了,但没带表情,所以我们可以说:齐楚厌(燕)照(赵)未(魏)含(韩)情(秦)。初三时,我再问他们这些常识时,他们都能迅速而准确地答出来。可见,用生动形象的记忆法,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记住一些常识。如果你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学生一定会喜爱你的历史课的。
二、先声夺人
历史课通常被安排在上午第四节或下午第一节,这些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么学生开始肚饿要么还未睡醒。我们这时要给学生一个强有力的刺激,学生才能饶有兴趣地和你一起学习。一个别具一格的开场白,一个意想不到的展现,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你抓住了学生的眼球,那么接下来布置的任务学生就能较有兴趣地完成,学习的效率也就高。
三、形神合一
历史课本中有大量的图片展示,这些是多姿多彩的历史知识精华,它们的存在让人们感到历史的真实。这些反映当时生产技术的艺术品,反映场面宏大的战争画卷,为挽救民族命运的英雄身影……我们教师可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把这些“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增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可以借助于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发思古之忧情,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提高课堂思辨性
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由于历史上的一些观点具有哲学的思辨性,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去提出质疑进而反驳,调动起所有学生的能量,让他们信心满满地参与进来,让一节课不应“始于课堂而终于课后”,而应达到“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五、古今统一
[关键词]交流激励 情感体验 内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历史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以真挚的情感,营造一种亲切、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激励进取。共创和谐氛围
情感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可以减少学生的精神压力,能有效地清除紧张的情绪,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情感,提高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爱好。
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首先要重视师生问的情感交流,在课堂上要经常地、有意识地留有师生情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心、诚心与爱心去呵护学生,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达到教育氛围的和谐性,才能为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做个细致的有心人,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动态。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关注和鼓励学生的情感,才能适时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教学有的放矢,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在讲第一次中英签定时,采用角色表演式教学,“由境入情”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即让学生分别扮演清政府和英国侵略者,在课堂上模拟条约签定的现场情景,并且要求学生尽可能的把英国侵略者的傲慢和清政府的软弱表现出来。同时我将一些背景资料以图片和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这种现场模拟和引导提问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珍视学生智慧的萌芽和独立见解。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社会课堂的主人。于是学生便在这样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识点及相关的资料,锻炼了思考判断能力。同时对祖国的感情也得到了确认和升华。
二、旁敲侧击。加深情感体验
如果说,情感沟通和感悟人生事理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那么“点化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它贯穿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之中。我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还借助教材资源,关注每一个德育细节,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触动学生的思想情感。
例如。战国时期忧国忧民。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写下《满江红》的南宋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飞;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句的文天祥;有“苟利国家生死以,且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有“恨不抗日死,留作他日羞”的吉鸿昌等在这些人身上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世界历史中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印度章西女王、“圣雄”甘地:促进南美解放运动的“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为争取美利坚民族解放与独立而战的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等,这些素材为我们在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如何理解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所在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情感资源。
历史教材中丰富的精神粮食还有很多,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古今中外的优秀历史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史育德,这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全面发展观的德育和智育的统一。
三、整合资源。内化学生情感
众所周知,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小见大,要适时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爱国主义行为应该是伟大的壮举,与青少年学生关系不大。因此,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同时也可以把时事政治素材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资源整合,培养学生学会用政治和历史眼光来看待问题,进而达到内化情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