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暑期见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转眼间暑假又过了,在这个暑假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本人在东莞东成发化工有限公司进行了社会实践学习,以下是本人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到公司里做实习,心情既紧张又期待,上班的第一天,我早早就起来,坐车到这家公司,到了之后该公司的负责人带我到处去处看看,熟悉一下公司的环境, 周围的人用奇异的眼光看着我,让我觉得有点尴尬,负责人笑着告诉我:”别那么紧张,等一下我介绍同事让你的认识,他们都很热情的。”这时我定了下来。跟着负责人到了办公室,他介绍同事让我的认识后,我觉到大家都很有趣,相信这次实习应该会学到不少东西。接着他带我到出纳员的办公室,叫我跟着出纳员学习。
出纳员拿了一些资料让我看,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到这里来,应该先熟悉一下出纳工作流程。我拿着这叠厚厚的资料,真不知道从哪里看起,没办法从第一业开始吧。从看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出纳工作流程真不简单。有许多步骤.
这许许多多的步骤,看得我头都晕了。心想这份工作到底要怎么做的啊,这么多要求,出纳员看见我皱着眉头,就笑着对我说:“是不是觉得这份工作十分麻烦啊?”我笑着点了点头。
经过与出纳员的谈话,我才知道自己以前的见解是那么的肤浅,以前别人一提起出纳就想到是跑银行的。其实跑银行只是出纳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和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熟知每项业务要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想想寒冷的冬天或者是酷暑,谁不想呆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可出纳就要每隔一两天就往银行跑,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除了跑银行出纳还负责日常的现金库,日常现金的保管与开支,以及开支票和操作税控机。说起税控机还是近几年推广会计电算化的成果,什么都要电脑化了。税控机就是打印出发票联,金额和税额分开两栏,是要一起整理在原始凭证里的。其实它的操作也并不难,只要稍微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就很容易掌握它了。可是其中的原理要完全掌握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于是我便在闲余时间与出纳聊聊税控机的使用,学会了基本的操作,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不会无所适从,因为在学校学的课本上根本就没提过这种新的机器。
瓶颈凸显
大连银行成立于1998年,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大连银行存款增长27.4%,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城商行中位居第二,是东北地区银行业的标杆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大连银行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专门建立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运行中心和信息中心,积极开展信息科技项目建设。2011年上半年之前,大连银行已建立起近百个应用系统,为生产、管理、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但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大连银行总分行之间、各个应用系统之间需要传输的数据文件越来越多,传统的主要基于FTP的数据文件传输方式逐渐显得力不从心。首先,FTP采用同步传输方式,没有缓冲机制,传输大批量文件时占用大量系统资源,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其次,在FTP传输模式下,用户无法对全网的传输节点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导致系统管理难度将伴随着业务系统、分支机构数量的激增而不断加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FTP传输方式还存在着安全性低、编程复杂等弊端,导致文件传输成为制约银行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给金融业务综合运营工作带来了难题。
“文件资源是银行信息化的基础性资源,85%以上的信息通过文件方式进行交互。在传统的工资、数据归档等应用场景中,工作人员通过FTP、E-Mail等工具或者U盘拷贝等方式传送文件,工作效率低,并且容易出错,导致系统运维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传统的文件传输方式,也无法满足相关政策(如《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数据集中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数据安全监管、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科技管理风险。”服务于众多银行客户的东方通售前咨询顾问徐有明指出,目前这一问题不仅仅困扰大连银行一家,很多商业银行都对此感到头疼。
疏通脉络
针对传统文件传输系统存在的问题,大连银行经过需求调研及选型,最终选择了东方通提出的文件传输平台构建方案,并在大连银行IT系统规划的指引下统一部署通用文件传输平台TongGTP。据了解,这款产品是东方通面向分布式应用场景推出的文件传输平台,拥有高效、易管理、安全等优势,可以为多个业务系统提供文件传输服务,不仅提高了文件传输的效率,而且降低了银行科技风险和系统运维成本。
结合自身需求,大连银行在ODS、信贷、网银等多个系统底层部署了TongGTP,并通过传输中心承载的TongGTP节点,构建出覆盖银行生产网、办公网内相关系统的文件传输服务网络,承担起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重任。
每天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大连银行内部的ODS系统(操作型数据处理系统)都会接收大批量的数据文件。这些文件分别来自信贷、个贷等应用系统和银行核心系统,单个文件的大小从几十KB到几个GB不等,文件格式也不尽相同。经过ODS系统处理之后,这些文件将根据需要传送到信用卡、网银等业务系统,为第二天银行办公做好准备。这就是自2011年底成功上线以后,大连银行文件传输平台一直在承担的文件处理工作。
如今,文件传输平台已经成为大连银行各项业务高效运营的强有力保障,其价值对大连银行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数据传输层面,文件传输平台拥有高效的文件传输功能,保证文件可顺利到达目标系统。同时,平台还提供批量传输、自定义传输任务、文件自动压缩等丰富的辅助功能,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灵活制定传输策略,提高文件传输的效率;其次是数据处理层面,文件传输完成以后,该平台将自动触发相关应用程序来处理文件,实现文件传输和数据处理的无缝衔接,优化业务流程;第三是系统管理层面,用户可以在管理界面上对所有节点的传输任务、状态等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降低了运维工作的复杂度,并可对用户角色、权限等进行控制,增强系统安全性。
经过一年多的实战,大连银行文件传输平台运行稳定,持续为十多个应用系统提供文件传输服务,打通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文件传输管道,有效提升了文件资源的传输效率和开发利用水平,对银行信用卡、网银、个贷、信贷等各种业务运营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文件传输平台的成功运行,还为大连银行节省了运维成本、人工成本以及系统批量传输文件的时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正是有了这个良好的开始,目前在该平台一期工程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大连银行于今年继续和东方通合作,开始了其文件传输平台二期的工程建设,将平台动态扩展到其他业务系统和更多的分支机构,以全面完善大连银行文件传输服务体系。
链接
IT系统步入精细化管理
论文摘要目前,学术期刊稿件中存在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内稿对外稿的排挤。这种排挤对稿件流向、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使稿件的淘汰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二是学术期刊必须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三是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要转变观念,正确定位。
挤出效应是经济学的术语,意指一部分资金的投入对另一部分资金形成压力,从而将后者挤出市场。借鉴这一术语来考查学术期刊的来稿及采用情况,会发现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对另一些稿件形成压力,从而减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种现象。
一、稿件“挤出效应”的表现
1.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
所谓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确功利性目的的来稿,如职称论文、研究生毕业或学年论文、科研任务指标性论文等等。毋庸讳言,有相当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应付之作,缺乏新见,甚至陈旧过时、模仿抄袭。这些稿件对正常来稿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一,影响审稿。审稿人精力和时间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质次,审稿量却多于正常来稿,造成了审稿资源的浪费。其二,影响采用。两篇水平相当的稿件,如果只能选用其一,在知情的情况下,编辑部大多会选择功利性稿件,显然,这对正常来稿有失公平。
2.内稿对外稿的排挤
在高校学报中,内外稿有很大的分别。早些年,学报主要刊发的是本校人员的稿件,校外来稿录用很少。内稿对外稿的排挤,充分体现在内稿的优先权上。不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内稿优先,即使是内稿稍逊一筹,如能修改后发表,也会是内稿优先,这当然是因为学报作为学校资源,“是为本学校老师办的”。这个观念,在作者中有,在编者中有,在学校(报)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难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内稿而刊发量少于内稿,加上人情关系的影响,最后能够被采用的正常来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内稿作者心理上存在着投外比投内更好的倾向,结果学报接受的内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质量相对较高的外稿还是要让位于内稿。
二、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
学术期刊对功利性稿件与内稿的宽容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事实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功利性稿件和内稿的宽容,是将稿件的学术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挤出效应”对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对稿件流向上的影响
这里有两个方向的流动。从正向说,优秀稿件、专业研究的稿件流向权威刊物及核心期刊。为了文章能被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载,研究者总是将其最好的稿件投向这些期刊。与此相对应的,从负向上说,就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加上学报内稿的优先权,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学报和一般学术期刊。
2.对刊物的影响
首先是对核心刊物(和一些国家级刊物)的影响。优秀稿件向优秀刊物集中,这本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其实不然。与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为了能被有特别意义的核心期刊所刊载,作者们早已展开“公关”了,核心期刊面临庞大的关系稿、人情稿难以招架。其畸形发展已为人诟病。
其次是对为数众多的高校学报和其他一般学术期刊的影响。当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这些期刊之时,它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没有好的稿源,刊物难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其发展空间无形中受到扼制,从长远看难免有生存之忧。学术期刊的优胜劣汰并不难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这种“挤出”,不是市场和学术的作用,而是体制的作用,是人为的结果。
3.对学术研究本身的影响
顾名思义,学术期刊应当是为深化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学术成果而创办的期刊。在明确的定位下,学术期刊应当选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达栏目内容、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学术期刊对其来稿的审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关外,应该只考虑学术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一些稍有名气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职称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审,职称、学历这些非学术因素成了稿件初审的标准之一,研究者在学术期刊的门口就被挡住了。这对那些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的人、对那些新生的学术研究的力量、对学术研究本身都是一种伤害。不难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学术”,回避公正的“学术”,对学术研究本身有着怎样深远的消解、破坏意义;在“学术繁荣”的表面下,学术的贫乏、创新的缺席,对学术期刊来说又会有多么深刻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稿件“挤出效应”的对策
显然,出现稿件挤出效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政策(体制)方面的,如职称政策、学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认识方面的,如作者对一般学术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当,无特色栏目,编辑方针不鲜明、意图不突出等等。
学术期刊本身是应该存在一个挤出效应,但它应当是高水平、高质量稿件对低水平、低质量稿件的挤压与淘汰,是那种正常的自然的挤压与淘汰。解决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挤出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
只有进入市场竞争,用质量说话,期刊才可以完全走出恶性循环的“挤出效应”。虽然目前学术期刊市场化条件的确还很不成熟,但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出版单位应当对市场进行预测与分析,明确期刊定位、作者群、读者群;尽快建立自己的读者数据库,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建立方便、快捷的订阅市场。[1]
2.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
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发行量都少得可怜。因为性价比太低,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因而对个人根本没有吸引力。要改变局面,必须先从“综合”上动刀子,切下赘肉,丢下包袱,固定栏目,明确特色。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学术个性,要以“唯一”求“第一”,“与其开百货公司,不如开专卖店”,宁做“焦点访谈”,不做“新闻联播”。[1]这才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专业化本身就可以抵挡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学科来稿的对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学报需要转变观念
在学报办刊宗旨中,有两点是导致其处于非学术的学术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实处这就是内稿为主、内稿优先;二是综合性,不论社科版、自科版还是综合版,都是多学科的大拼盘,其结果就是千刊一面。学报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这个旗帜实质上是对低水平重复的鼓励。学校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它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有没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大学需要学报,应当是将它作为促进学校学术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学报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品牌,一种文化(科技)影响力,它可以从学校本身的优势、校内知名学者的影响、本地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等等众多方面寻找适合它发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学校的活力、反映学校的文化信念,影响受众,并为受众所喜爱。它的作者群、读者群都应该以外为主,而不是自己办给自己看,竭泽而渔。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变政策上对核心期刊评价角色的曲解、改变职称评聘中对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学术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书。
我们期待着学术期刊中的挤出效应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
年级:XX级 班级:09微机应用二班 姓名:某某 学号:XX1***
实践单位:华帝集成厨房
实践时间:
实践正文:
实践目的:我所实践的单位是华帝集成厨房,华帝集成厨房是广东省中山市华帝电器的一个分公司。而我实习的单位在上海市。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通过这次实践看看自己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社会实践更多的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耐力,使自己在独立自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上得到更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想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否在社会中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
实践内容:虽然实践的这几个星期并不能算得上是酷暑,可以说是比较幸运,可以在屋子里工作,但屋内烘热的空气有时还是会把自己弄得喘不过起来,一活动起来很快便会汗流浃背的,一会衣服就湿透了,才干了一天,就已经腰酸背痛,甚至有第二天不想干的想法。但我很快发现自己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累,但我始终都牢记着这次实践的目的,再累也应该坚持。因为我知道这就是考验,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毅力水平。想到这些我就会觉得自己浑身又充满了力量,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那种想放弃的想法就很少出现了,当时就觉得充满精力充满奋斗精神能够坚持才是一个中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
实践结果:在这短短的几个星期中我碰过壁,流过汗,但我却成长了,继承和发扬了大学生勇于实践的光荣传统,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也通过走进基层了解了更多现实问题,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从这几个星期中我知道了不管做什么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做就一定会做好。华帝集成厨房是全国十强的公司,在这个行业认识到了许多。
原来任何一份工作都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完成,以后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不论是什么样的岗位都要认认真真的完成每一项工作。这次参观对我们以后的就业观念起到了启蒙的良好作用,这些在家里和学校里无法学到的知识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们都学到了,很高兴自己有这么一次机会可以去接触社会接触形形的人,这使我认识到社会才是那个我们一生中都要学习的学校,真正的学校是社会。
实践总结和体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和知识。几个星期的实践很快就过去了,但我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将使我受益终身。社会实践加深了我对社会的了解拉进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明白了更多人生道理,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才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我们更多的了解了社会,我们的这些体验不仅为我们的现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知识,更为我们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础。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让我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七天,对于人生而言或许并不算太长的时间,但在这几个星期中我却得到了人生最宝贵的经验,这几个星期将使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这些天来,虽然付出了很多汗水,也感觉很累,但从这次实践中我的意志力得到磨练。我慢慢的开始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希望我们能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我们也真忠告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正涵义。
现代企业的文件与数据
从总体上我们可以将现代企业档案从内容上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主要以独立形式表达的文件。如企业中某部门发的一份通知,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形态,我们只要读到这份文件就可以明白通知的内容和含义。某机器设备的图纸或基建工程的图纸,无论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虽然总体是由许多张图纸构成的,但每一张图纸或者多张图纸的组合仍然能够直接表示出具体的内容。基本上我们传统档案意义上的文件材料都属于此类,为了比较的方便,在此称之为“文件”。
第二类是现代企业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所形成的,以数据库形式存在的数据。这种数据几乎产生于实施自动化或信息化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主要通过信息采集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自动产生和形成,并以各种数据结构的数据库存在。如银行系统中的银行卡数据、证券系统中的交易结算数据、超市销售系统中的数据、企业生产的产品信息数据,以及各种各样的监测数据等。这些数据虽然也可以独立地表现出一些内容,如银行客户的某一具体的存取款操作、超市客户的某一次购买情况、企业生产出的某一件产品等,但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这种数据是如此的庞大,以至于不可能也不需要对这些具体的数据文件来单个地进行核实查考。同样为了比较的方便,在此称之为“数据”。
文件与数据的特性比较
当我们开始对文件与数据进行比较时,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巨大差别。
1.文件的“有限”性和数据的“无限”性。虽然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和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使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感到文件数量增长的巨大压力,但文件与数据相比仍然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是因为文件的产生总是与人的活动和工作相关的,离开了人参与的活动和工作也就产生不了文件。而且在文件价值鉴定理论中,所有的文件中也只有一少部分转化为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在一个现代企业中,即使每天都召开会议,也只有几百个会议文件,真正存档的会议文件就更少。而现代企业所产生的数据几乎都是由数据采集设备或系统自动生成的,如产品的条码数据、库存管理数据、客户关系与销售数据等,这些数据“毫不费劲”地日积月累,无限增长。数据管理所面临的麻烦,不是因为数据过少而是由于数据过多。
2.文件的“独立”性和数据的“关联”性。文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独立地表现事件的内容,如会议文件、通知、讲话、简报、纪要、会议照片、录音录像等相关文件就可以较完整表现会议的内容;企业一间厂房的几百张设计或施工图纸以及相关辅助文件也能完整地表现厂房的结构构造。而单个的数据却不能直接地表现出数据代表的含义,如一客户在商场用银行卡购买了一件100元的衣服,所表现出来的数据将分解为银行卡账户数额减少100,商场在某银行开设的活期存款账户余额增加100,商场某一服装代码下的库存减少1,某一销售员的销售额增加100等不同的数据,而这些单独的数据却表现不出购买衣服这一事件,但这些数据却存在一系列的关联性,只有将这些数据相互关联起来才能表现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正因为数据的关联性,数据一般都保存在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库中。
3.文件管理的“高”边际成本与数据管理的“零”边际成本。对于文件来说,文件数量的增长并不能带来文件管理成本的降低,在纸质形态下,文件的增长带来的是档案工作人员收集归档、档案整理工作量的增大,档案保管库房的膨胀,档案管理费用的相应增加。在电子状态下,档案工作者的人力劳动大大简化,文件管理的成本虽然显著降低,但依然需要通过档案工作人员来进行鉴定、识别,每一份文件的增长都会带来相应的成本增长,而且随着文件保管时间的延长,费用还会继续增加。而数据存储于系统数据库中,一旦数据库建立起来,每增加一个数据相应地就会摊薄单位成本,而不会带来费用的增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存储设备的不断进步,数据管理的成本将更为低廉。
4.文件与数据存在不同的利用价值和利用需求。企业在对文件的利用更关注其凭证作用,而对数据利用主要是数据所体现的信息;对文件的利用需求表现为对具体的某份文件的价值利用,对数据的利用则主要表现在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挖掘,对单个数据的凭证查询的需求较低。
数据的价值与体现方式
文件的价值已被我们熟知,但数据的价值以及体现方式还未被广泛了解。因为按照我们一般传统的档案文件价值鉴定原则来判断,数据的价值并不是很大,甚至都够不上归档保存的价值标准。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些数据对科学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从下面几个事例来认识数据的作用。
事例一是大家都知道的尿布和啤酒的故事。就是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早年对一年多时间顾客购买的详细原始数据,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了分析和挖掘,结果意外地发现跟尿布一起购买最多的商品竟是啤酒。原来美国的太太们常叮嘱她们的丈夫下班后为小孩买尿布,而丈夫们在买尿布后又随手带回了两瓶啤酒。沃尔玛公司于是决定在它的所有商店里将尿布和啤酒摆放在一起,结果是尿布与啤酒的销售量双双增长。
事例二是北京市对公交月票改革的决策。北京公交月票是关系到大多数居民出行的公交福利政策,对公交月票的改革必然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对于首善之区的北京来说必须慎之又慎,由于之前北京市政府和公交公司并不掌握公交月票具体的使用情况,难以估计月票改革对居民的影响,难以决策。2006年4月,北京市开始推行公交IC卡和IC卡月票,到12月的时候,已发行公交月票卡105万张。对公交月票卡的使用数据统计表明,成人月票的平均刷卡次数为每月86次,学生月票卡的平均刷卡次数为每月60次,公交月票刷卡满140次的只有2.6%,公交地铁联合月票刷卡满140次的只有1.8%。正是由于有了公交月票居民出行的基本数据,北京市政府果断决策从2007年起取消公交月票,并将持交通一卡通乘车的折扣降低至4折。
这些事例与我们关于对文件的利用事例具有显著的区别:第一是数据利用者并没有关注个体的数据,而是数据的整体及其关联性。而文件的利用者大部分表现为对单份的文件的查询和利用。第二是数据利用表现为一种间接的利用,即利用的是数据研究得出的研究结果,而不是数据本身。第三是对数据的利用能否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很大程度取决于数据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软件的智能水平,也取决于数据处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相同的数据,有的可能会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有的则不一定会得到。
现代企业对文件与数据的管理
基于文件与数据本身特点以及价值体现方式的显著不同,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应根据文件和数据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标准。
对文件的管理来说,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坚持传统档案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注重对每一具体的文件或文件类别的管理,如企业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划定、对具体的企业文件材料的鉴定、文件实体与信息的管理、档案检索工具的编制、档案利用权限的规定等,在此基础上来探索企业文件档案对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
对数据的管理来说,则应根据数据的规律来制定对策。第一,企业可以对数据不制定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而是在技术可能的条件下对所有的数据全部保存下来。第二,尽可能地保持数据产生的原始形态。第三,不必苛求对数据的个体真实性进行刻意鉴定,主要通过数据的关联性进行检验。第四,数据管理必须保持数据之间的关联性。第五,数据的存储优先考虑以最低的成本来存储更多的数据。第六,充分重视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技术,从不同层面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