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校本研究 情境教学 兴趣教学
校本研究就是在新课程的影响下,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基本,立足于本校,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从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各方面潜能,提升了教师执教能力和研究能力。
一、育人为本,教师角色转变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是这次教育变革的主导力量主力军。教育事业的进步,学校的发展,都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与学是对立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被曲解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这样,课堂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学。另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变成了复制品。缺乏主动和创造精神。新课改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以有了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某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不断探索。七年级政治涉及的是青少年情感、自尊、自强、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在讲七年级政治扬起自信的风帆时,讲到了自信、自负、自卑三个概念时列举了我们身边的三个例子,让同学们对比各有什麽特点,然后让同学们表演这三种人他们别在考试中都得了100分,他们一起走在放学的路上。其他同学你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分出他们是谁吗?同学们个个表演的生情并茂,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创造表演,分角色朗读等情境,增进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改变了以往政治教学的死板空洞。学生们对政治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下同学们背的也很认真,政治成绩不断提高,并且同学们间说脏话打架事件也没有了,他们间多了些宽容和体谅,师生在愉快中有了对知识的掌握。这种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力。
三、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求知,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优势互补、扩大交流、主动探索、解疑破难、活跃气氛。我在讲七年级政治创建新集体这一课时,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你喜欢什麽样的班集体它是什麽样子?接着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们讨论的十分热烈,同学们说出了心里话。接着我又让同学进行总结,最后我又做了总结“我心中的班集体是一个团结、奋进、协作,同学们有着共同目标并且充满关爱的班集体。”创建心中的班集体我们能为班级作些什麽呢?老师能做些什麽呢?师生又讨论了起来。在创建班级过程中同学们献计献策一个比一个积极,都朝着制定的班级目标努力,最终我们班取得了班级量化第一名,被评为优秀班集体。这样的课堂讨论,同学们都参与了进来,感觉到了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交流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精神,合作精神。
四、注重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叶圣陶曾经说过:“受教育不是张开了个空袋子,等人家把东西倒进来,装满它。受教育含有个重要意义,那就是学习”。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讲“我能行”这课时,先给学生讲了2002年浙江高考理科状元王海波,他高三第一次考试全班倒数第一,他开始想难道我不行吗?难道我和大学真的无缘?他又在想英语我爱举手,数学是我的强项,作文被老师范读等,为了激励自己他在纸上写下了语文第一我能行、数学第一我能行、高考我能行等。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高考结束他以708分成为了浙江省理科状元。学生讨论回答,王海波成功的秘诀是什麽?“我能行”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信心。我们有哪些我能行呢?请同学们写在纸上,进行交流。有的说上课专心听讲我能行,帮爸妈做家务我能行等。这些我能行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个小故事,你能讲出来与大家分享吗?当你能行时你是一种什麽心情?高兴、喜悦、对自己更有信心等,这种我能行就是一种自信,刚才我们已经体验了自信,谁来总结一下自信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能愉快的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在情感体验中同学们了解了自信的含义。在教学中我鼓励他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己的学习策略。总之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式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努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学、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注重过程教学。
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在体验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师生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知己,他们不再“憎恨”学习,不再“讨厌”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资料:
1.方长洲《我说新课程》中国教师报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创新;体会
1.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2.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3.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其实,教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一些学具,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地理 课堂 管理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堂管理的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课堂管理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科学、民主的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还应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教师除了运用各种教学指导性策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要协调好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者的关系,整合课堂中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可以维持课堂稳定,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教师的焦虑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管理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的重要条件,而且其本身也为学生社会性学习提供了学习内容和真实情境。
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息息相关,要提高课堂管理水平,就要遵循科学理论原则,用心灵构建别样策略,即在忘我的境界中演绎课堂管理者的角色;让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达到水融的境界;用心灵之声演绎课堂艺术,使教学与课堂情景交融,交相辉映。本课题的研究缘于个人工作经历与课堂管理体验和新课程改革与时代的发展背景,在分析了课堂管理行为失控的现状及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管理研究的意义及理论基础,进而对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管理的前提、要求、理论依据、原则、策略及技巧训练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意在促进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课堂管理水平,为新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提供策略援助。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还应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教师除了运用各种教学指导性策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要协调好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者的关系,整合课堂中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可以维持课堂稳定,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教师的焦虑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管理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的重要条件,而且其本身也为学生社会性学习提供了学习内容和真实情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要求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从而真正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
我自1999年7月1日大学毕业从事初中地理教学10个年头了,我对各种课堂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多种尝试。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去吸引学生?并尝试着使自己的课具有一种“魔力”能把学生给吸引住。我的教学经历使我认识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是普通教师成长的重要基础。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较多采用的形式是用“精神管理”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教学中较多地考虑纪律性和有序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上过分依赖课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我们忽视了生命的存在,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数学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堂上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多给学生留有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实在在的教学,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 真诚面对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过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发展,给学生创造更加民主、平等、和谐、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教师不再是依靠对某一类知识的占有,而是依科学的知识组织,即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各种知识组织起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在目标上,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取向;在方法上,以不压抑学生的天赋和才智为原则。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心灵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场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通过交流,主体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反思,每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得以顺利完成。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推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积极和合作交流中才能得以发展。
二、 课堂还给学生,用爱的心灵激发思维的火花。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
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实、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转贴于
三、 联系实际问题,让学生体味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增强学生生活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源泉”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脚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概率》时,结合生活的掷硬币游戏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关键词】新课程;班主任工作;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当今小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增加,抗挫折能力弱等现象,以及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导致人的认识能力存在差异、价值取向多元化,出现教师与学生家长教育价值取向的沟通问题……为此,我们需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班主任工作,以“为学生一生负责”为教育宗旨,开展此项研究,探索新课程环境下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新课程环境下,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它对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其它各项管理的实施,协调本班任课教师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位班主任应该转变观念,顺应素质教育对班主任提出的新要求,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班主任。
二、课题的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教育发生了巨大改变。首先是培养目标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是新课程实施中新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关系。再次,新课程实施及社会的日益开放带来的教育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个性更加开放、鲜明、独立。
三、研究目标
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指导下,更新班主任的育人理念,提高班主任面对新形式、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关注每一名儿童的发展,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研究,帮助班主任探求适合的工作策略,不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工作方式,积极化解“班主任危机”,为班主任减负,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通过研究,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班级的日常工作,促进学生合乎目的发展。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是以行动研究为基础得出结论。其内容如下:①班主任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②班主任应善于创设有利条件,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围绕鲜明的教育主题,选择学生熟悉关心的问题,调动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全员参与班队会的活动,努力构建主体参与型班级活动模式。③班主任要善于通过敏锐、深刻地观察,记录学生成长日记,关心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思维、兴趣、爱好等,把握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点,目标明确,进行教育。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有一种向师心理,班主任在与本班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班主任要在日常班级工作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⑥班主任要善于美化班级文化环境,优化班级文化环境,强化班级文化氛围和班级文化环境(即和谐的班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环境)、班级文化环境布置(包括班级卫生、板报、展板、宣传栏、评比栏、图书角等建设)。⑦班级管理活动离不开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也是班级学生的直接教育者,班主任要多方面与任课教师协调与合作,使他们能够为班级集体建设做更多的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⑧新时期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方式,除以往的家长会、校报、家访、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外,还要善于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尝试运用网络与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⑨班主任要善于开发社区资源,把握社会动态,理解社会信息,给予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自然空间。
五、研究方法、措施
(1)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