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道德复习题

职业道德复习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道德复习题

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第1篇

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不仅直接关系着辅导员个人的发展,更关系着辅导员这个群体队伍的建设。本文主要以职业共同体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目的是想通过对职业共同体理论精华的借鉴,推动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

职业共同体;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伴随着这样的政策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本文力求在职业共同体的视角下,从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入手,从而进一步将辅导员队伍推向职业化发展进程。

1 职业共同体与职业化发展

职业共同体即为拥有共同价值理念和职业责任的群体,这一职业群体构成明确,每个个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这个群体中,各个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按照专业标准,界定共同体内部人员恰当或不恰当的行为,组织中存在专业准入或退出机制及标准,以此促进该职业的社会化。

每个职业共同体都有自身独特的精神,它是一种团结的组织形态,也是该职业团体职业道德规范形成的基础,职业共同体中的培训背景、规范性可以使个体的职业归属感增强,从而有效带动整个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2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然性

进入大众化教育以来,为了满足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分工越来越细化,高校辅导员逐渐成为一种职业。

2.1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杜维明先生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而且从更深程度来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还会使接受知识者形成一种独特的信仰和责任感,建立文化心理基础,发展更高的理想。”由此可见,高校教育不应只针对文化知识的积累,更多的应是对学生人格、品德、能力和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非智力性因素进行引导,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不同于普通专业教师的高校辅导员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在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同时,他们还需要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意识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日常的接触中用自身的人格与智慧魅力去感染学生。因此,辅导员的教育活动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些特性也使得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更被看成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之一。

2.2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辅导员个人成长的内在需求

Secretant曾经说过:“要想完善自己,就得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让自己完全适合自己的职业。”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助于辅导员对自己形成明晰的角色定位,明白自己的职责要求,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助于辅导员在对自我有了明确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性格、专业特长、岗位需求,参加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得到教育对象和社会的认同,树立辅导员的职业自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助于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最终实现职业理想;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助于辅导员通过专业组织维权,保障其自身权利的实现,增加职业归属感。

2.3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需求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引起高校学生规模大幅扩大,造成了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学生事务工作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必须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鉴于此,战斗在学生工作一线、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辅导员必须走职业化发展之路,只有这样,大量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与长期经验积累的辅导员才更容易沉淀下来扎扎实实的推进这项工作,职业的稳定性会使这个职业团体的社会认同度不断提升,这样也会吸引更多的热爱学生工作的老师加入这个较高职业美誉度的团体,从而真正使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方向。

3 职业共同体理论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启示

3.1 职业共同体视野下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

“成熟、稳固的职业共同体有两个显著的基础:明确的专业分工和群体集体意识。”从构建职业共同体的要求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其专业背景与辅导员工作岗位并不相符。很多研究生都只是把辅导员岗位当作进入高校的一块“跳板”,为的是日后转岗成为专业教师,很少有人把辅导员作为一种理想职业进行长期规划。因此辅导员的平均从业时间较短,经常是刚刚熟悉一轮工作流程就转入院系做专业教师了。同时辅导员隶属于不同院系,平时忙于手头工作,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无法形成共同的信仰,更不用培育深厚的情感基础,职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无法形成。这种职业组织的缺失导致辅导员自身对该职业认同度普遍偏低,无职业归属感。

3.2 职业共同体理论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启示

笔者结合多年的辅导员工作体会,认为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解决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帮助辅导员找到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构建将是一个趋势。

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应是以“为了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为共同信仰,在学生工作这一共同的职业背景下,形成一定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将指导、服务和引领学生发展作为终极职业目标的一个群体的有机组合。

当然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专业组织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依托辅导员专业组织的优势,制定明确的职业标准,解决好辅导员关心的现实问题,如尽快明确辅导员晋升方向,建立相应的评审体系,确保其与同级别教师、行政人员的待遇一致等,以增强专职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归属感和成就感,稳定辅导员工作队伍,从而进一步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困难;高职院校;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7.38

前言: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加大,高等教育正成长为大众化教育。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就业困难正在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毕业服务以及指导,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分析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统计结果可知,2012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80万,2011年没有完成就业的毕业生约达百万,2012年度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总共有800万,严重凸显了就业的严峻形势。

高职院校的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教育机会、竞争能力、经济状况、社会位置、教育资源以及自身素质上处于不利的位置,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并不被用人单位认可。具体体现为:

(一)家庭经济困难

在毕业季,家庭状况比较好的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多会选择制作出精美的简历,购买比较优质的服装,同时工作的车旅费也是比较中的一个消费项目。家庭经济比较差的学生在进行择业时,往往会对工作具有比较高的期望值,在社会关系以及信息等比较劣势的情况下,使得其丧失了一些就业的机会。

(二)身体有残疾或者形象欠佳

部分毕业生在身体上有一些残疾,或者身体比较体弱多病,长相不出众,在自信心上比较欠缺,在择业时表现出比较瞻前顾后的犹豫不决。同时,现代社会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应聘者具有一定的相貌要求,也大大加大了他们的压力。有不少成绩比较优异,同时专业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有时也会因为外貌等原因受到拒绝。

(三)不少应聘岗位对性别有歧视现象

高职院校的女生在社会、教育、生理以及社户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下,表现出一定的弱势,一些企业在招聘中直接指出限制女生的应聘,同时在职位应聘中,男生与女生共同应聘同一岗位时,女生会处于劣势状态,女生录用的标准要明显高于男生。

(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

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比较冷T,在职位应聘上已经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状,使得部分应聘者成为就业困难群体[1]。不少专业比较冷门的毕业生,会转向其他职业进行应聘,然而由于本身的专业能力不强,也很容易被不拒之门外。

(五)就业困惑,缺少自我认知

不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或者不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认知,不能针对性地应聘符合自己的职位。不少毕业生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在大学期间会对课业比较轻视,将时间浪费在没有营养的活动中,进而迷失了自己。因此,在就业时表现出一定的困惑,不少毕业上在面对经济压力时,对自己的定位过高,在面对良好的工作机会时犹豫不决,浪费了机会。

(六)学习能力比较差,综合能力弱的毕业生

不少高职毕业生具有比较薄弱的基础,同时不具备比较良好的学习能力,不少科目中出现补考现象,影响到企业对学生的感官认知。同时专业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不强的毕业生,企业不会选择。而毕业生在面对企业招聘人员时,缺乏信心,不懂的推销自己,错失良机。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

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具有比较多的成因,不仅包括学生自身不足,还有学校方面的教育不足,同样还包括社会大的就业环境以及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等。具体来说主要为:

(一)毕业生自身的不足

毕业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用人单位在招生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需要考虑其专业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不同的用人单位所侧重的素质不同,毕业生在尽心择业时,部分没有对自己的能力组成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对自己的适合职位进行定位[2]。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在面试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自己的长处。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观上比较模糊,对就业存在一定的误解。在对就业进行定位时,过高的期望值,错失了良好的工作将会。另外,一些毕业生在竞争能力上比较弱,目前社会上的好工作的竞争都比较激烈,在面对竞争时,不少毕业生缺少应该具备的竞争意识以及竞争能力。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实际效果很有限,因为学生踏入社会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做的技术,而是心态怎么从学生调整到社会工作者的过程。调整的越快融入社会的节奏也越快,自信心建立就越强,迷茫也就越少,当然规划人生的目标也就越明确。 所以说,一些列的事物都是建立在自己调整心态的速度上。

(二)高职院校的不足

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实现对自身实力的准确定位。社会高层次的人才,高职院校的能力以及水平和社会的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应该通过提供实习平台等,进而促进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确定,以及不断促进自身 的能力向社会需求齐平,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进而增强竞争力。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专业上,存在落后现象,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也必须要与社会相结合,对市场需求进行平衡化,同时不断优化人才的培养模式,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演绎式逻辑的教育体系,使得大学生很难与社会实践对接;年轻人很难与社会对接,造成各产业内模式迁移速度极慢;迁移速度慢造成模式升级困难;升级慢造成结构优化慢。多年的演绎逻辑教育,造成社会人对变化应对的困难。演绎逻辑使得人只能复制,很难突破。经济的发展偏于堆积要素,而不是组织要素,堆积要素就很难吸收那些偏归纳思维的人,进一步加强了年轻人复制和重复劳动的偏好选择,也就限制了人力资本边际效应的提升。

(三)社会因素

我国的高校人才就业市场尚不成熟,存在不少弊端,在人才市场的建设以及实际运行上存在不足,就业的信息上比较迟缓,更新存在不及时现象。高校的保障措施以及法律也存在不健全状况,部分企业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招聘中存在不公平现象,不少女生缺少就业机会,同时不少的用工单位在心态上也存在不正确的情况,对于要求不是很高的岗位,招聘要求在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层次,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就业压缩。

我国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偏好顶层设计,偏好演绎逻辑,保证执行而忽略应变。执行是基于复制的,是基于演绎逻辑的,必然降低人的人力资本边际效益的提升,而国有资本是产业链的核心,必然辐射到产业链,造成全产业链的人力资本效益停滞[3]。传统文化的演绎逻辑偏好,造成在思维方法论上优化的难题。年轻人也很难从碎片逻辑升上到树形的理性逻辑,更难以达到矩阵式的多维逻辑框架。依据于此,年轻人也很难做出真正的创意和创业。当大多数人偏好与复制与手段的堆积的时候,人力资本边际收益高的,注定是极少数人。不论什么教育水平,人的人力资本边际效应其实按照系数看估计差异不大,但都向往与更高教育水平的人群的效应绝对值,因此会出现就业不充分,但面向高教育群体的雇佣方支付意愿更低,造成了现状。

三、高职院校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具体策略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为了解决就业困难团体的就业问题,必须要做好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具体涉及策略包括:

(一)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高校中对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资助数额比较有限,多限定在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以内。该比例并不代表我国高校的就业困难全体总数,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必须要对困难群体增加帮助。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奖助学金的金额数目、绿色贷款通道等多种途径,有效突破经济的限制,进而建立起平等尊重的就业扶持以及指导工作,进而提高国家以及社会人格的培养力度,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对高职院校的就业困难群体开展的就业指导以及服务工作,必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就I工作当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载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个性化教育,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对应的指导方法,对于缺乏信息的就业群体,必须要不断对其进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通过分析毕业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信心,不断强调其就业的优势。

(三)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做详细指导,是就业指导中的一份重要工作,能够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其对社会需求的了解,进而实现充分就业。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年,就应该开始做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在将来几年学习生活中的侧重点,不断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以及爱好,分析适合的职业。同时还应该不断指导学生的专业进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在学校期间对社会的需求进行调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良好规划,逐步实现对自己知识结构的完善。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就业现状,怎么就业,如何就业,了解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相关政策,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就业方向和单位。

(五)做好宣传工作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就业指导的宣传工作,始终将宣传工作贯彻于整个工作过程中。通过电视循环播放、广播宣传、悬挂横幅、发放就业政策等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了宣传。在人力资源市场及社区、繁华地段集中设点宣传、上门政策咨询、开辟就业政策宣传专栏、悬挂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势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大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政策以及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的具体措施,充分利用广播历年来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典型事迹。通过服务月期间的宣传,进一步使高校毕业生更加地了解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导毕业生择业观念,减少社会的就业压力。

(六)提升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质量

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为就业服务中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基层社区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更难。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当前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二是进一步提高基层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协理员的待遇,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畅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加快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动态管理的能力。

结束语: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别,高校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的专业科学制定招聘规模,增加社会需要专业招生,控制长期职业发展的规模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质量,提高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萧丽容.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12):230-231.

[2]王绍阳.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2(02):116-118.

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困境;提升对策

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应具备的一系列的综合本领和稳定心理特征;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其职业能力体现在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来实现职责目标的层面之上;特别是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更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困境进行了简述,之后提出了有效的提升对策,希望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困境

(一)教育能力欠缺,专业知识结构薄弱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困境首先体现在欠缺教育能力,专业知识结构薄弱的层面之上。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的特点,_展辅导员工作的基础条件就是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涉及到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与学等多个学科,但是仍有一部分高校辅导员不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社会文化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等方面十分欠缺,在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无法实现高效的人际沟通和心理疏导。

(二)职业道德缺失,职业伦理有待加强

职业道德缺失,职业伦理有待加强,这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另一困境。对于职业道德而言,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保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其更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然而很多高校辅导员缺乏职业理想和归属感,没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是得过且过,无法做到尽职尽责和以身作则,对高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三)角色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困境之一是角色定位模糊,未来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从我国众多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情况来看,其工作内容多为学校统一下发的任务,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没有新城统一的机制;同时,有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对于自身的今后发展没有制定系统的规划,一些甚至离开了辅导员工作岗位,使得专业化和专家化的辅导员数量不足。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明确岗位职责,确定工作内容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首先要帮助其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确定自身的工作内容。辅导员是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干部和教师这两种身份,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且还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和践行者,在相关文件中已经明确划分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和边界,将其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同时,高校辅导员应该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与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就业指导等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辨明职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

辨明职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这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对策之一。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可以借助职业倾向测度量表、心理性格测度量表等评价工具从多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客观的分析,包括能力和气质等方面,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行深刻的剖析,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还应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辅导员评价体系和实际工作开展需求来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讲座,明确自身今后的未来发展方向,努力成为专家型的高校辅导员。

(三)开展团队建设,重视骨干培养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还可以采取开展团队建设,重视骨干培养的对策。高校应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的要求构建起包括高校、省级和国家级在内的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内容涵盖学历学位提升、就业指导、业务能力、科研能力、教育管理等多个环节,保证每位辅导每五年参加一次省级或国家级的培训。另外,高校还应积极开展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校外考察和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出一批骨干精英,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强化资格认证,建立准入机制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其应该具备作风正、政治强、纪律严、业务精等素养,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就要求高校应强化资格认证,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高校在选聘辅导员的过程当中应制定完善的准入标准,参照教师资格证建立起辅导员的资格认证,在考核阶段可增设集体研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途径对其综合能力予以考评,实现从优选聘。

(五)健全保障机制,提升工作效率

除了以上几点对策之外,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还应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从而确保工作效率的提升。一方面要坚持“术业有专攻”的原则,根据个人的专业技能为其分别指派学生事务管理、就业指导规划、综合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还应结合工龄、工作难易程度、工作量、业绩等指标对辅导员的薪酬体系予以改革,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整体收入水平能够;除此之外还可在考核体系中增设职称评定等内容,以此来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不断发展的现阶段,高校在校生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这对于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学习管理的主要职责,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因此,首先要认清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困境,针对教育能力欠缺、职业道德缺失、角色定位模糊等问题采取开展团队建设、建立准入机制、健全保障机制等对策来帮助其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和职业方向,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冬雷,刘雪花,苏晓鹏.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SWOT 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5(11):67+79.

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体系;地位和作用;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引言

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就业机制尚不完善健全,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失业大军的队伍里大学生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多,这是必须引起各级领导部门高度重视的大问题,也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同时,由于户籍制度和档案管理等问题,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档案、户籍转移、鉴定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打报到证等具体繁琐的工作上。在职业发展理论,个人和团体咨询技巧,道德、法律等事宜,研究调查和评估等方面研究得较少。

高校辅导员作为和学生最为接近、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学校基层管理人员,最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时也普遍为学生最为亲近和了解,在就业指导体系中不可避免地成为最为直接有效的实施者和探索者。

一、正确认识社会的就业大环境,积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递升,而与此同时,人事部的一项统计显示,大学生需求量逐年下降,2006年与2005年同期相比,大学生供应量上升了22%,需求量则下降了22%。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位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一个人具有学历、学位只能说明他有相应的学习经历,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各种用人歧视政策就是突出表现。二是分配制度存在失衡之处,劳动力报酬对其价值的体现不成正比。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实施者,一切工作紧紧围绕高校学生群体而展开,以学生群体为依托。辅导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院教育计划的实施,以及各方面教育力量相互有机协调的问题。因此,辅导员应该并且有必要把握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理解并贯彻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各项举措,做好学生对社会、对学校认知的引导者和疏导者,做好学生生活选择的参谋者,做好学生和学校、社会之间良好的沟通角色,从而成为学校就业指导体系中学生和学校、社会之间关键的中间环。

二、分析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将就业指导贯彻大学始终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障碍表现

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应当由国家安排工作而且必然要做高层管理,这一观念对一些学生影响很深。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已基本实现大众化目标,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但是,在大学生人群中,“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陈旧的就业思想严重阻碍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就业是人生的转折点。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一般处于生理、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并且现代大学生身心素质问题逐渐突出,心理素质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表现在就业心理上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1.焦虑自负的心理;在就业时仍有较多学生总想一步到位找到满意的职位和工作,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盲目攀比。一旦不能如愿,则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2.自卑恐惧的心理;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形成较低的自我认知,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从而错失良机。

3.浮躁盲从的心理:在择业时,自己无主见,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独立思考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没有明确的择业准则,没有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哪个行业求职的人多就跟着选择那个行业。

4.求闲怕苦心理:缺少艰苦磨练,普遍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求职过程中,只希望求得工作地点优越、工资高、工作条件好、职位理想的工作。

由此可见,求职障碍的普遍问题是思想问题,是职业价值观问题。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其形成和发展直接决定、影Ⅱ向着大学生的行为、社会实践以及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

作为兼职德育教师和一线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辅导员,是应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价值取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的教师,要给学生传、引正确的人生之道,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有意识、有选择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训练。

(二)辅导员积极开展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就业观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1.入学开始进入大学的阶段,把入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入学之初,通过对大学新生进行校园文化教育、大学历史教育、杰出人才的榜样教育、现有学科队伍教育、学校规划展望教育、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分析教育以及专业发展动态和前景教育等等,培养新生形成良好的归属感,让新生增强专业意识和发展意识,既要让新生认识到就业之路并不平坦,存在重重困难,又要帮助新生树立对未来就业和创业的信心,提前了解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素质的要求。

2.低年级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把素质能力教育和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观。

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程基础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发明创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体系。

3.高年级专业知识学习阶段,把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择业观。

学生大三时基本上就会对所选专业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时,辅导员就需要有意识地在与各部门尤其是本系部专业课授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把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强烈的专业意识,进行专业思想和专业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从学习中学会热爱自己的专业,把敬业精神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这些训练和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

4.实习实践及找工作的毕业阶段,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

实习见习阶段要注重社会人际关系培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辅导员和实习带队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实习时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与老师和身边人员的交往,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知识,在就业时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提高吸引力。同时,在大学生各个实习阶段,通过带领或引导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日常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及职业倾向测试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择业中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并且,除了指导他们学习求职面试的技巧外,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创新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学习型人才观教育,让他们学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准确定位,理性就业,从而实现职业、事业和自我价值相统一的追求目标。

三、结语

职业道德复习题范文第5篇

[2] 俞步松,姜宇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匡志盈,杨庆华.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4] 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摘 要 为了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推动作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要自觉地将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应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实现订单式培养;注意提升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争取政府和企业家支持,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引企入校,共建产教合作的校中厂。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 就业指导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areer Guidance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ANG Fei

(Hang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work and stud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school system role in promoting employment for vocational graduates, graduates work to do, we have to consciousl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system combine. Therefore, we should improve the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enthusiasm to achieve order training; attention to enhance the sustainability of graduate career development; actively seek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and entrepreneurs, students start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internship management; quoted prices into the school and build a production plant in the school to make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cooperatio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areer guidance service

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通过紧密联系企业,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实习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从实践来看,校企合作也的确有利于打造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快速通道。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高职院校“一头热”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高职办学主要是公益性事业,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企业的投入是很大的,而回报却不是很大,同时还要承担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问题。因此,学校方面和师生们对校企合作的意愿十分强烈,而多数企业却往往缺乏热情,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程度不高。

目前校企合作一般按照以下两种模式运行:(1)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与行业内企业进行联系,与之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并吸收企业专家参与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或成为兼职教师。在这种模式下,进入该企业实习的学生,在就业时能够获得较多的就业信息以及或多或少的便利条件。(2)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资助高职院校购置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有的学校在得到企业赞助后,将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和校内道路等用企业的名称或产品来名命名。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企业的一种定向社会助学公益活动,甚至是其向潜在的产品使用者的广告行为。无论是哪一种模式,校企双方都仅仅是简单的协作关系,达不到“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校企合作对于促进高职就业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如何将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

首先,想方设法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订单式培养。

学校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推动政府部门出台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扶持政策,如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实习实训安全责任分担政策、顶岗实习工伤保险补贴制度、企业兼职教师课时费补贴制度、实训耗损补贴制度等,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高职院校还要根据对口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地设定和及时调整自身的科研方向,支持企业的员工培训、客户培训和人才引进,为企业提供智力资源支持。此外,在进行专业设置设计和招生时,高职院校应对本地及区域内支柱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根据产业发展动态和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使专业布局紧贴市场,跟踪产业,依据区域产业链构建专业链,支撑人才链。通过合并一批相近专业、改造一批传统专业、催生一批新型专业,形成优势专业群。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成为企业急需的宝贵人才,企业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参与“校企合作”,形成资源共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新型办学机制,最终实现订单式培养,帮助毕业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其次,针对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和企业的特殊要求,注意提升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细化为通用职业能力、初次入职能力、岗位迁移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等四个方面,在注重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意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校内有关部门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不仅要使之明确初次入职岗位的素质要求,也要关注毕业生的岗位迁移趋向。并组织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职教专家,从明确目标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入手,基于工作过程,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此外,学校还应不断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实训、培训鉴定、技术服务、生产应用的功能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真实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各类岗位培训、各种技术服务的需求。

第三,积极争取政府和企业家支持,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目前国内各地纷纷建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其任务是通过政府搭建公共创业服务平台,综合运用促进就业政策,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集创业项目征集推介、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代办等功能于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高职院校应在政府相关创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并积极争取企业家的支持,努力建成具有创业培训室、咨询室、仿真创业实训室、校园创业示范点等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了从组织上对此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学校还应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成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会,普及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实践技能,扶持学生创业团队,建成一些示范创业项目,鼓励和带动高职毕业生积极创业,实现人生梦想。

第四,强化顶岗实习管理。

高职院校应主动与理事会成员单位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共管协议,明确顶岗实习的形式、途径、任务与措施。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过程管理和实习效果的评价考核,切实提高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在理事会指导下,依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教学标准,校企共建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与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就业状况等多方面评价,形成校企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的监控与评价机制。

第五,引企入校,共建产教合作的校中厂。

高职院校通过采取筑巢引凤或投资合作的方式,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共建具有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综合功能,产教合作的校中厂。通过建设校中厂,企业既能够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场所用地等成本,又可以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高职院校则通过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达到了校企合作建专业的目的,并且还可通过真实的环境,锻炼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最终实现校企互惠、双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