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模型

建筑模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模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模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识图能力;建筑模型;空间想象

0.引言

《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它所培养的施工图识图能力是建筑类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技能。通过建筑识图和建筑构造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表达、阅读和绘制建筑工程图样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房屋建筑施工图是工程技术界的语言,建筑设计人员所有的思想、意图都通过图纸来传达给建筑施工人员。建筑施工人员也要通过图纸来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凡是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都离不开施工图纸,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的主要依据。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高职教育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筑工程图纸的识读教学方法虽在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没有得到大的突破和改进,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变化。

1.施工图识图能力培养教学现状

近年来,从全国范围来看,各高校在建筑识图教学改革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虽然都引入了项目教学法,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一些相应的课程也做了整合,冠以“……学习情境”,但实质上未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仍处于原来的知识理论体系来编排课程内容。很多院校在教学中插入了一周的实训环节,或者引入实例工程图纸进行训练。但在教学中还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施工图的识图过程中从二维施工图建立三维立体感的认识过程还是比较困难,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的教法单一,不能满足高职教育要求。再加上高职教学大多采用了“2+1”教学培养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的时间。因此,高职识图能力的培养中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课时相对紧张,需要探索简单易行的空间想象过程。

在实习生顶岗实习巡查指导中,我们发现很多建筑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时还不能全面识读施工图,识图能力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还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学院大力推行“驾证式”考核的教学改革下,我院《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 明确了融“教、学、做”于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 突出了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优化,精讲多练,在传统纸质教材和课堂教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拓展知识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现场图片、动画课件、视频录像的方式将复杂的制图知识及构造工艺进行形象化的表现。其次,充分利用建筑实体模型演示,学院1:1构造模型现场教学等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近年来高职学生情况以及学生数量的不断变化,原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变化,急需探求多种教学方法来适应目前的高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施工图识图与模型的结合

建筑模型制作是把平面的设计转化为真实的立体三维空间或四维空间的设计和艺术创作过程。模型在建筑设计行业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表达方式。建筑设计师的创意设计要通过模型来展示给非专业人员。相比建筑施工图而言,建筑模型具有更强的空间立体感,更能很快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施工图识图过程就是将二维设计平面图转换为空间立体的过程,无论在施工现场还是在工程造价的算量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运用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读懂按照一定的制图规范绘制的二维平面图纸。高职学生中大多数都是从普通高中升学的学生,对本专业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锻炼的实践很少,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建筑专业知识的共同结合难度较大。因此,很多学生在识图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图纸的形成,更不用提识图过程了。在教学中我们也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运用三维动画课件模拟施工图的形成过程。虽然比较形象,但是虚拟课件与实物毕竟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在建筑构造的教学中引入了小型建筑构造模型的制作,发现模型的制作过程正好是由二维图纸转换为三维立体的过程,与施工图识图理解的过程不谋而合。由于学校除实训馆外,我们不能找到真正的建筑实体制作现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模型,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施工图中的实际尺寸按比例缩小,从而实现将二维施工图中需要对照识图的第三个尺寸在实体模型中展示,实现建筑施工图纸的识读及模拟应用过程。本法作为提高施工图识图能力的辅助手段,发挥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兴趣,寓学于乐、融学于做中。尤其是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上,省去了繁琐的空间想象思维引导过程。

3.模型制作与施工图识图相结合教学法的实施

3.1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作为实践探索

为使建筑模型与施工图识图能结合起来,我们开设了《建筑识图与模型制作》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选修课作为教学实践。

3.2课程教学实践开展

3.2.1精选施工图纸

图纸的内容不宜过难,因为学生为刚接触建筑专业的初学者,对建筑的理解和施工做法的认识较浅。过难的图纸对于未接触过建筑模型制作的学生来讲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不利于发挥,更容易使其丧失耐性,适得其反。故在图纸的选择中,我们精心选择了学生较易理解和接触比较多的简单独院式多层住宅楼作为训练项目。

3.2.2设置训练和考核项目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置了建筑平面图识图和单层建筑模型制作、建筑立面图识图和立面模型制作、建筑施工图识图与整体模型制作。通过认识建筑模型制作的材料和工具等基础知识,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建筑模型制作。通过各层的平面图与该层的建筑模型制作,熟练掌握建筑平面图的图示内容,培养如何从平面图转换为三维立体的过程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建筑立面模型制作,熟练掌握立面图和建筑详图图示内容,从模型细部处理培养读图能力、简单色彩搭配处理能力及耐心。最后,基于前面两个项目的训练,通过图纸的对照识读,完成全套施工图的识读,小组合作完成建筑整体模型的制作,作为课程的考核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对全套建筑施工图的识读能力,建立各类建筑图的整体协调性。

3.3教学方法的推广

通过模型制作的实践,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枯燥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如识读和绘制组合体三视图训练,建筑施工图的形成动画模拟等,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相互协调的团队协作精神。

为此,我们在《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教学中,大胆引入了建筑细部构造模型制作项目,配合建筑构造教学,进一步服务于建筑施工图识图教学。通过细部构造模型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理解建筑细部构件的施工工艺过程,掌握构造层次。对照模型与图纸,从模型制作的过程体验构造的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了建筑构造,变模型展示教学法为模型形成操作教学法,更好地发挥了模型在建筑识图过程中的应用,符合高职学生好动手不爱理论学习的认知现状,提高学习兴趣。

4.结论

教学实践证明,建筑模型的制作在建筑施工图识图教学中的实施受到了学生的认可,符合从二维图纸到三维立体的空间想象过程,对提高学生阅读施工图识图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作为《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之一付诸教学实际收效明显。此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符合高职学生能动手,不爱学枯燥理论的认知情况,在模型制作实践中通过小组成员相互协调,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建筑施工行业小组分工的团队意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耐性。

【参考文献】

[1]金梅珍,吕淑珍,张正平.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及“驾证式”考核探索—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黄正东.建筑施工图绘制与识读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3).

建筑模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虚拟校园设计三维建模建模方法比较

一、前言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它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通过必要的装置,可以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虚拟现实代表着未来的计算机交互界面,是一种完全沉浸式的交互界面。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在医学、军事、航空、制造业、建筑、教育、娱乐等众多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

虚拟现实强调人的沉浸感,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场景建模技术。VR场景中的物体一定要逼真,让人看到它们就会与现实的相关物体联系起来,这就要求物体的几何造型、材质、光影效果等与现实世界的物体一致。现在人们通过不少方法和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3DS Max和Maya是主要的三维场景建模软件。

二、我校实现虚拟校园设计

基于VRP的虚拟校园,被定义为对现实学校三维景观和教学环境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是一个基于现实学校的三维虚拟环境,用于支持对现实学校的资源管理、环境规划和学校发展。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设计、开发基础服务,其中系统漫游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模块,其前提就是三维建模。在我校省级课题《基于VRP的虚拟校园的设计与实现》中,均采用了3DS Max软件完成校园内各场景的建模。

三、建模方法比较探讨

我们在建模之前必须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前期我们如果不对场景的模型进行很好的优化,到了制作后期再对模型进行优化时就需要重新回到3DS Max里重新修改模型,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下面以我校虚拟校园室外建筑模型为例,比较两种不同的建模方法。

方法一:局部―整体。

思路:将CAD文件导入3DS Max,使用捕捉工具,分别创建模型的各个组成部分,类似于搭积木,然后优化模型,最后塌陷,使之成为整体。

室外建模工作量比较大,我们首先必须看懂各种CAD图纸,然后根据标准的CAD图纸来创建标准的模型,最后进行材质、灯光、烘焙等操作。我们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整理CAD图纸,把各个立面独立出来,清除不必要的标注、多余的内部结构线条等,然后保存为独立的CAD文件。使3DS Max文件的场景的尺寸与系统尺寸和要导入的CAD的图的尺寸一致。

第二步:将整理好的各个立面的CAD文件导入,分别绘制立面模型,再合成整个模型。

在操作时打开捕捉工具,以创建墙体为例,根据CAD图纸绘制墙体的外框,然后挤出得到墙体。门框的处理与之相似,先绘制一个门框的二维线框架,在“Segment”级别下删除门框下边的线段,设置门框的宽度,接着将该二维线条转换成“Poly”物体,在“Poly”的“Edge”级别下选择门框内边,在按住Shift键的同时拖动鼠标以复制该边得到门框的厚度。

其他如窗、阳台等,分别按CAD图纸辅以捕捉工具创建。各立面创建完成后,再利用捕捉工具对齐。

第三步:逐一选择物体将其转换成“Mesh”或“Poly”,然后切换到“Polygon”级别下将各个物体之间的看不见的面、重叠的面和相交的面都删除,再把相同材质的模型塌陷到一起。最后将导入的CAD图形删除。

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模型为双面)面数比较多,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对象间要进行频繁的对齐操作,此外需占用相当多的系统资源,若要对模型进行修改,修改的工作量比较大。

使用该方法创建的我校体育馆模型,由9个模型组成,共15327个面(如图1)。

方法二:整体―局部。

思路:根据CAD图纸,使用多边形挤出的方法,从整体不断分离创建出新的模型,最终形成整个模型。

使用该方法创建模型,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重要,必须仔细研究建筑本身和CAD图纸,考虑如何从整体出发,分别实现各个组成部分的模型创建。在具体实现时清晰的思路会提高操作的可行性和效率。

以我校体育馆模型为例,它实际由体育馆和游泳馆两部分组成,其外部形态和贴图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分别实现。

第一步,根据CAD图纸,按实际尺寸,创建一个“Box”并转化为“Poly”作为体育馆一层整体,然后用多边形挤出的方法构建其余楼层,得到大概模型轮廓。

第二步,制作细节部分。比如在创建一楼门、窗、台阶等部分时,先选中有关的边,进行连接操作并设置切角量,根据实际情况选中多边形执行多边形挤出等操作,最后将其从整体分离出去。

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可以将一个多边形作为台阶的初始对象,连接左右边,然后分别选中多边形挤出。如图2-4:

用相同的方法创建各对象,包括楼门、窗、台阶、雨篷、走廊等。

第三步:将材质相同的对象塌陷到一起,减少模型个数,便于后续贴图操作。

使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模型为单面)面数比较少,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对象间不必进行对齐操作,若要对模型进行修改,修改的工作量比前一种方法少很多。

使用该方法创建的我校体育馆模型,由6个模型组成,共5333个面(如图5)。

比较两种方法的实际操作,第一种方法容易上手,在模型制作初期效率比较高,但是随着模型个数越来越多,对齐操作也比较频繁,容易出错。有时遇到设计图和实际建筑细节方面不符合的情况,我们使用捕捉工具辅助创建模型,反而会造成很大的困扰。由于模型面数比较多,我们必须把一些不必要的面删除,如果还要对模型进行修改,修改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

使用第二种方法,虽然在创建模型之初我们要花一定的时间分析如何下手,但只要理清操作思路,效率是比较高的。用这种方法创建的模型,不需要进行对齐操作,面数相对要少很多,符合虚拟校园三维模型的要求。如果模型完成后需要修改,修改的工作量较少。当模型全部完工并制作好贴图后,我们明显感觉用第二种方法制作的模型精细程度更高。

四、结语

由于虚拟校园各场景建模的工程量比较大,选择相对高效的建模方法,对节省系统资源、模型集成和场景漫游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以建筑模型的创建为例,除了建筑物,其他辅助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道路、植物、人物、车辆等,这些三维模型的创建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技巧。目前,我校《基于VRP的虚拟校园的设计与实现》课题组在学校各方面的配合支持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虚拟现实中的三维建模。

参考文献:

[1]万宁,冯梅.关于虚拟现实中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应用技术,2007.1,(1).

[2]余莉,王乘.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校园三维仿真系统.计算机仿真,2004,VOL21,(4).

[3]董浩明,陈建国,叶俭建,陈定方.虚拟现实建模方法研究.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6,VOL20,(3).

建筑模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 新生 建筑模型 设计思维

[中图分类号] TU2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21-03

一、研究的背景

南昌大学建筑学系成立于1959年,有着较长的建筑学教学历史。1961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建筑学专业停止招生。1993年,南昌大学成立,独立组建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制改为5年。2013年,建筑学专业通过了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

建筑学专业从2005年开始开设了“建筑模型制作基础”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想利用建筑模型制作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模型制作动手能力、立体空间思维能力、方案推敲及设计创作能力。

我们课题组编著了专门的《建筑模型制作指导书》,在指导书中我们设置了四个课题,有立体构成课题、坡屋顶制作课题、室内设计课题和最终成果模型,以期通过每一个课题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些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建筑模型制作能力以及设计创作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一些学生做了一些访谈与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与看法,从得到的反馈意见中,我们发现课程中的有些课题学生感觉到枯燥,还需完善。

图1-1 模型制作时学生们的难点统计图

针对图1-1中发现的问题,全体授课教师讨论研究并及时做出了调整。

2011年我们将《建筑模型制作指导书》中的四项课题增加到八项课题,可供学生选择。同时针对学生反映的模型制作时间比较紧张的问题,在最终的成果模型中允许由3到5名学生组队完成,这样既提高了模型制作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集体分工合作的能力。

2013年6月,担任建筑模型制作课的所有教师又经过反复多次的讨论,重新确定了建筑模型课的教学方向与对学生的要求,每一个课题都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实践再次证明了我们进行的教学研究是颇有成效的。

二、如何通过模型让建筑学专业新生理解建筑设计

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观察与调研,如今的建筑学专业新生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90%以上的学生没有美术功底,这样他们对于图形的构成与立体空间变现能力要显得薄弱一些。(2)大部分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差,比如每一次的模型制作时都有同学不小心,比如把材料切歪或者切到手指。(3)相关知识欠缺,对于建筑的构成、建筑的结构材料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4)缺乏创新性的思维,一直以来很多学生只是会单一的模仿,很少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针对这些环节,我们设置了四个新的课题,通过四个课题的训练使初入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克服一些学习建筑学的困难,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下面我们逐个分析各个课题。课题一是“造型与主题模型”,本课题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用热线切割机来切割泡沫乙烯材料,切割出方块、三角、圆等形状的成品。然后固定粘贴在A3大小的底板上,布置的方式由学生自行考虑决定,构成以美观悦目为原则。最后给自己的作品定义一个主题。

本课题的目的就是:(1)使学生熟悉模型制作工具和机械的使用,特别是对热线切割器的使用。通过热线切割器对泡沫苯乙烯材料进行的切割练习,是针对今后的模型制作中方案阶段的研究模型以及主体建筑的周围模型制作的一项基本训练。(2)利用切割出的成品进行立体构成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形态构成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构图与审美能力。

课题二是“结构与受力模型”,本课题是第一个课题的延续,而采用的材料有所改变,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同时了解第一个课题模型的结构与受力。

第二个课题改变了模型制作材料,不再用泡沫乙烯材料了,同时要考虑构造物的支撑等机构问题,所以增加了制作难度。这个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第一个模型的结构,开始研究材料与材料的连接和支撑等受力问题,同时也让他们去寻找更多的材料,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

第三个课题“肌理与色彩模型”,这也是第二个课题的延续。我们让学生专注于材质与色彩的研究,同时也让学生专注于空间的研究,因为这个课题更为具体,可能是一座小型建筑,可能是一个小空间的室内。

这个模型是更为精细的模型制作阶段,课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寻找更多的模型制作材料,研究材料的肌理与色彩。

最后一个课题是我们一直沿用的“建筑成果模型制作”课题,该课题是以建筑大师的作品为题材,偏重于现代建筑,让学生做一个完整的成果展示模型,包括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制作。

该课题的特点是:我们尽量让学生选择规模不是很大的建筑,比如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赖特的“流水别墅”、密斯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等;并且我们安排学生分组完成最终成果模型,他们中有的同学可以查资料,有的同学可以准备材料,然后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体会了团体合作的工作方式,这对他们将来的设计竞赛和走向工作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我们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有了较小的建筑设计环节,学生开始应用各种表现方法,而模型表现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因为它非常直观。这使学生从建筑的结构、材料、空间以及建构都有所了解,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也从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

我们的模型制作环节,的确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建筑抽象思维的方法并且开始了建筑设计入门。

三、建筑模型教学改革的要点及教改成果

本次建筑模型改革的要点就是实现开创性的教学,我们并没有完全让学生去单纯模仿。

改革主要是针对建筑学一年级新生的,我们调研了很多优秀院系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整合,最终成为建筑模型教学中自己的特色。

我们同时在二年级的设计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建筑设计学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些学生一年级时单纯的注重制图、表现训练,注重在二维图纸上反复推敲三维空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设计制作过程。显然,通过模型制作过程的安排,学生设计能力会提高显著。

学生也普遍反映建筑模型对他们的空间构成、形体造型及功能组织都有着融会贯通的作用,从而对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有深刻的理解。

本次研究要点如下:要点一,三维空间的认知;要点二,“结构关系的表达”;要点三,“色彩与材质的表现”。

模型制作课程中强调三个要点,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的认知”、“结构关系的表达”以及“色彩与材质的表现”能力,我们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做设计,而是通过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去思维去辨别建筑的结构以及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到设计并非是片面去模仿与抄袭。

二年级的设计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制作“工作模型”,通过制作“工作模型”的推敲过程,空间环境的认知,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的结构关系认识得更为清晰,同时也可以研究建筑材料的色彩与质感。

这次教改的成果很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更能注重模型制作,模型制作质量越来越好。(2)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解放,从他们二年级的作品中我们发现设计方案大多比较灵活,打破了以往的保守思维。(3)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课程中表现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构图能力。

四、探讨建筑模型制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次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发现了如何通过模型制作来培养专业新生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同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明确了将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将同一届学生的二年级的设计课成绩与学生的一年级的模型成绩比较发现,拥有过硬的模型制作素质的学生,在设计课的表达能力与表现能力、综合能力上都比较强,设计思维能力更要比其他同学高出一筹。

模型制作基础课程的将来如何发展?该课程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课题小组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是:该课程的课时虽然只有32学时,但是的确也占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应节约课时让没有模型制作经验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成熟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模型制作的教学,同时在设计课程中穿插模型制作,让学生一边做设计一边做模型。

在一年级“学科导论”课程教学中设立一个“造型与表达”的环节,让学生接触各种模型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同时又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具特色。

同时我们也可以每年举行一届模型制作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模型制作,并且将模型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随时进行模型的制作。

总之,教学不断创新与完善,必然形成新的课程教学特色,也会出现更多优秀作品与更好的教学成果。这些设想也许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内容,但必将激励着我们将建筑学专业一年级教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1] 沃尔夫冈科・诺,马丁・黑辛格尔.建筑模型制作模型思路的激发[M].刘华岳,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弗兰姆普敦k.王俊阳,译.建筑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许勇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建筑,2008(12).

[4] 冯金龙,赵辰.关于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新建筑,2005(3).

[5] 常工,王珉,蒙小英.跨学科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2011(1).

[6] 李真.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24).

[7] 方翊珊.建筑学设计基础教学的若干思考[J].华侨高等教育研究,2005(2).

[8] 顾大庆,单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设计教学研究――设计的启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收稿时间]2014-12-10

建筑模型范文第4篇

建设设计参数可以使用模型进行分析,步骤如下:一是确定系统的分析模式,排列好系统中的所有元素,将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顺;二是根据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元素关系网,利用网络图表明确其内部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想将关系网内部元素的联系整理清楚,就必须对每个设计参数之间的联系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研究时可以根据建筑工程学、结构工程学以及其他建造工程学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理论依据,找出其内在的联系,进而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三是建立要素关系网,利用元素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建立的网络图,分析和整理出系统内部之间各要素的邻接矩阵,为之后的计算奠定基础;四是相关数据按照要素的邻近矩阵进行计算;第五,可达矩阵具有鲜明的层次,层次的排列由元素的组合以及个数决定,含元素最多的排在整个可达矩阵的左边第一位,从左往右以此类推[3];第六,由于元素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差异,因此每个元素不仅具有层级关系,还相互之间互相影响和制约。如图1所示为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图。

2构建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参数与参数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参数的设计和计算都需要严格的进行,如果其中的某个参数有所变化,那么其他的设计参数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从而对工程造价有所影响。例如在进行墙体设计时,虽然墙体的工程造价所占比重比其他工程造价所占比重高,但是也会受到其他参数的影响,如果在进行工程总造价的计算时单是将墙体的数据作为主要的造价因素进行考量显然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因此根据对ISM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对造价影响越高的参数,往往都是最高层级的参数[4]。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参数可以按照建设的施工规模利用分析模型进行预算,计算出设计方案后,得到结构形式、平面结构、建筑层数等方面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帮助细化估算的内容,使其结果更为准确。

3对ISM的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以及计算

研究所使用的工程项目为十八个小高层住宅楼,其相关的价格信息都有具体的参考数值,住宅楼位于市区,楼层的结构多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为主,楼层定为9到19层之间,因此可以选择2到18号住宅楼来进行研究分析,分析方式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由该方法得多回归的方程式,然后利用1号住宅楼来进行方程式的检验。方程式中Y代表因变量,表示建筑安装单方造价,而X1到X6代表自变量,分别表示为X1:建筑规模,X2:建筑总高度,X3:建筑周长指标(平面形状),X4:楼层层数,X5:楼层层高,X6:户型;因此方式是可表示为:Y=b+b1X1+b2X2+b3X3+b4X4+b5X5+b6X6其中b为常量,b1、b2、b3、b4、b5、b6为系数。除此之外还需要用Excel表格对具体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如2到18号住宅楼的多元性回归分析,其中Y所代表的是工程单位面积造价,X所表示的是各类设计参数,如表1。由于F=9.59×10-8低于0.001,有比较明显的回归。经计算工程的估算造价为2173(元•m-2),实际造价为2221(元•m-2)。估算偏差为48元•m-2。由此可知,利用ISM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措施建立估算模型非常容易,并且估算误差在5%以内。如果使用普通的方法造价误差只能控制在5%左右。因此,使用模型计算的到的造价估算偏差是合理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对参数之间的客观分析。在进行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和研究时,可以将多一些的参数作为自变量进行参考,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工程进行详细的造价分析和研究,从而计算出更为准确的数值。应用回归分析方法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每个自变量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各自变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他自变量而存在,因此所要侧重的重点则改为对影响程度较大的自变量进行研究。在ISM模型的基础之上,研究、分析了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参数,这类参数的相互之间影响程度较小,不会产生严重的制约效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工程造价计算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估算效果,方便人们在工程前期使用。由于建筑各类设计参数之间的相互变化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结果,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参数进行系统化的分层,得出结论为处在越高层级的设计参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就会越高[5]。而经过实践证明,在整个住宅建筑施工中,包括建筑外观、建筑高度、建筑规模在内的很多参数都会对工程的施工成本造成较大的影响。结合解释结构模型与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参数的确定,通过实例证明,自变量的选择要想保证科学合理,就必须选择对工程造价影响大的参数,并且在估算模型上也要进行选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工程估价的精准度和效率。在进行参数确定时,需要对“解释结构模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中所有参数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明确参数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分清楚参数之间的先后关系和主次地位,整体设计原则也要符合客观实际。

4结论

建筑模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建筑模型;运用

1 项目教学法概述

大约一个世纪前,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871―1965年)首次提出项目教学法,并且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随后逐渐被各国广泛接受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一般认为,项目教学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而“项目”可以是一个需要认识和解决的特定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以生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提出一个由复杂真实的问题和精心设计的任务构成的“项目”,并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等不同组织形式,围绕“项目”,通过查找文献、调查研究、讨论等方式展开活动。整个项目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探索研究完成,是一个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教学过程。

2 园林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现状

2.1 学生学习情况

高职高专的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美术、构成以及材料等课程的学习后,在平面和立体构成、色彩、材料运用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建筑模型设计与制造的课程教学打下了基础。

2.1.1 学生缺乏对模型制作课程的正确认识。

在很多学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总学时减少到40学时左右,与众多设计课相比,其分量在减少。不少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设计软件上,认为今后主要是从事设计或管理工作,对模型制作技能要求不高,只要了解一点就可以了。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生投入学习的精力不多。

2.1.2 学生缺乏将平面设计转换为立体模型的空间分析能力。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将平面设计成果转换为立体实物模型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设计分析、空间想象、过程解析、实践动手方面的能力。学生前期的设计课程学习都是以平面为主,很少接触立体空间的分析,立体构成方面的内容也较为缺乏,使得学生在将平面设计图转为立体模型时,对尺度、比例及细节方面把控不足。

2.1.3 学生缺乏对各种材料的模型制作方法全面了解。

对于同一种材料有许多可以采用的成型加工方法来制作模型,但在教学中,由于学校的不同,或教师之间的兴趣不同,选择实际模型制作的方法和过程有差异,每位学生实际参与制作的模型数量有限,掌握的模型制作经验不够全面。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仍缺乏正确选择模型制作方法与工艺的能力。

2.1.4 学生掌握的模型制作技能和水平普遍不高。

表现性模型非常强调模型的真实感,在制作模型时学生应能正确感知精度非常关键。由于学生的实际经验不足,操作技能不高,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处理造型、结构、保证尺寸精度、表面肌理效果方面与要求都有很大差距。

2.1.5 学生缺乏模型制作的综合训练。

虽然在模型制作课程之前开设了必要的基础课,但许多学生并没有认真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以致制作的模型作品与设计图对比有差距、用人体尺寸检查不够合理、分析色彩搭配不够协调、选用材料与工艺不够正确等,就是到了毕业设计阶段,这些问题还是经常出现。因此,加强模型制作的综合训练,是模型制作课与其他专业课和实践课程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2.2 课程教学情况

目前的建筑模型制作课程的考核和评价系统主要以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为主,主要针对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效果进行考核,缺乏对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的考核评价。由于模型制作实训的过程主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很难对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做出准确的评价。虽然现在国家已经有相关的建筑模型制作员的专业教程和考核标准,但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模型制作课程课时量的限制,理论教学相对薄弱,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核存在难以实施的问题。由于建筑模型制作课程现在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个院校的考核项目和标准都有所不同,所以要形成完善的考评系统,还需要花费一定的实践进行探讨和研究。

2.3 实训条件情况

目前国内各大院校开设的建筑模型制作课程,其实训过程主要着重于建筑实体和小型规划上面。模型制作课主要是相关设计课程的辅助,培养学生设计创作、动手制作和立体空间思维三方面的能力。目前的实训教学手段主要着重于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没有针对模型制作行业进行教学实训。而且,由于成本和加工机械等方面的因素,一些模型制作行业中大量采用的材料很难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一般来说,学生的建筑模型作品主要以“工作模型”和“方案模型”为主,相对简单,其设计的图纸常存在片面考虑局部和对比例大小掌握不好等问题。建筑模型的实训教学需要具备一定面积的实训场地,但由于教学投入的问题,目前很难提供设备完善和系统化的实训场地。

3 在《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项目教学法

3.1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针对性不同,园林专业主要以绿化设计为主,景观专业主要以景观小品设计为主,城镇规划专业主要以建筑及建筑整体空间营造为主。在课程主要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时,根据地块大小、设计比例、物件尺度、精细程度以及表达目的等方面的要求,不同的专业在课程教学的设计、组织、流程、考评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从而体现课程的针对性,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2 课程教学设计的组织

针对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及学时安排,结合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将课程流程分为基础知识、模型设计与制作、模型展示与表现三个项目阶段,详细内容及任务分配如下表1:

3.3 课程教学任务设计

课程教学任务设计,见表2。

3.4 课程教学进度设计

课程教学进度设计,见表3。

3.5 教学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的考核方案考虑到教学的特点,结合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需要,采用工作过程评价和工作成果考核的方法展开,将学习的过程和成果以职业工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内容见下表4。

4 总结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将教学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部里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在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中,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城镇规划专业学生参与完成了广西首届园林博览会柳州园模型制作、柳州市柳侯公园“中华园”模型制作,这两个作品分别被遴选为优秀作品参加了2012年、2013年中国-东盟学生技能展,2015年完成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模型制作,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马鹏超.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5(15).

[2]王华.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项目化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5(11).

[3]羊双全.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技术专业中的运用[J].美术大观,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