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教学;平面设计;心理学
随着国家对教育和人才结构的调整,中职教育已逐渐成为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平面设计作为中职教育中的新兴专业,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平面设计究其根本包括产品内涵和外观的系统设计,而不是纯粹的美工设计,所以心理学贯穿于平面设计的全过程。笔者认为作为中职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将健康的心理学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本文针对这一论点,浅析了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心理学教育,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一、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1.平面设计行业现状及前景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平面设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广告业、装饰业、印刷业等众多领域。
平面设计行业基本包括三个层面:低层。比如,微型写真公司等。其主营业务为简单资料设计、商品设计等。中层。比如,专门设计公司。从业人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主要业务为商业宣传相关。高层。多为专业设计公司或企业,其业务素养较高,作品和业务均有很高的认可度。
中职学生可以胜任基本的设计工作,经过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逐渐可以胜任中层设计工作。
2.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的要求
目前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点:第一,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且入学门槛不高,所以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第二,中职平面设计教师缺少专业美术基础,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行或借调过来的。第三,中职学校资金缺乏,缺少平面设计专业设备,从而给学生技能培训工作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综合行业发展前景和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对教师和教学的要求是十分复杂的。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设计者缺少审美能力,则很难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导致作品缺少灵魂。其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平面设计大型基础软件有PS和Illustrator。另外,还需要根据差异,补充一些小众软件。最后,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思想底蕴,其中心理学课程不仅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健康、全面的心理结构,对人生和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辅以健康的心理教育,对中职平面设计学生迎接设计行业的机遇,面对行业的挑战是有很大帮
助的。
二、心理学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产生晚于教育学,但是两者中有很多热点和共通的话题,比如,教育学中的教育实质、目的、过程、策略等,也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时至今日,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热门学科,在东西方受到广泛关注。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现代心理学的主流学派,其对平面设计专业有很多启示。下文将分别阐述。
(1)多数平面设计师在从事设计创作时,首先进行的是对命题或作品完整形状进行分解,使其视觉感受从常规变陌生,进而产生带有主观立场和自觉的作品。
(2)在完形创作的同时,设计者又会对图形进行自我简化和提炼,从而可以反映出图形的本质。从复杂形态中提炼出简洁本质,是当今平面设计者努力追求的方向。
(3)设计者在对熟知的事物或图像进行处理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其他结构、色彩等进行再次创造,目的是突破横常性,进而使作品与常规形象产生差别,这样才能形成视觉冲击力和强大吸引力。
(4)在平面设计中,为了重点突出某些主要因素,需要采用差异化的背景,比如,表现声音通常需要寂静环境来秤砣。
通过将心理学中的很多规律和平面设计相结合,会大大丰富平面设计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平面设计的内涵也可以从表面形式深入到人们心里。可见心理学和平面设计是互融互惠的。
2.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平面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将其思想、心理通过设计作品视觉化,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共鸣。只有把握观众的心理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只有设计作品把设计学和和心理学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将结合设计和教学经验,谈谈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1)节奏感。平面设计虽然不会像音乐那样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但是设计作品通过构图的变化,色彩的浓淡,图形线条的曲直,亦能表现出独特的节奏感,比如装饰画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叠加和重复。而设计的节奏感正是心理学中形式感知的体现。
(2)平衡感。正常人都有寻求内心平静的倾向。在平面设计中,水平给人安静感,而垂直则给人傲慢感。就平面设计而言,合理的构图及编排即对水平、垂直的安排,可以给人明确、清新的感受。
(3)冲突感。知觉心理学中阐述过,知觉易受比例限制。冲突的对比是一种有效而直接的艺术表现手法,能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印象。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习惯于寻找创新点和中断点,所以这些冲突能达到很好的共鸣,但是冲突和刺激的设计也要符合美学知识的框架。
所以,优秀的平面设计,就需要努力追求美学和心理学的高度契合。
三、心理学教育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建议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进行心理学思想的培养十分有效和必要。下面是一些如何加强心理学教育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建议。
1.将良好的心理学引入平面设计
教师首先要将良好的心理学思想融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中,才能进一步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对其人生态度和作品思想进行
把握。
2.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实训和技能教学中,需要良好的引导学生的创作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3.教学实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
中职学生存在年龄小和学习能力不高的情况,而平面设计专业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心理状态,换言之,平面设计作品是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通过教学和作品,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对于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来说,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培养,不仅可以给予学生“一技之长”,更能让他们成为心态健康的人才。
心理学广泛影响着平面设计,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深入而全面地开展心理学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曾军民.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J].教学实践,2013(12):97.
[2]谢萍.平面设计及其心理学反应.编辑之友,2003(6):69-70.
[3]欧阳崇坤.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科技信息,2012(12):198,202.
[4]吴小菊.关于构建合理的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体系的思考.助教研究,2013(34):55.
一、结合学校实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体育项目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建立在全方位、多层次上的。学生除了参加某项体育活动外,还需要参加某些娱乐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所以,我把教材内容分为大众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民族民俗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等内容进入教材选择体系。例如社会时尚项目有:跆拳道、保龄球、足球、毽球、乒乓球、耍手绢、武术等等项目。把这些内容融入到体育课堂里,既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又有利于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教材内容,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拓展教学有利空间,让活动内容更能接近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第一、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第二、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第三、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例如:在“篮球、软排、毽球、短绳”教学,明显是一节多项目的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项目,每项活动,都有不同锻炼的价值。使学生在一种既主动,又活跃的能动状态下,唤起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动机,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行为训练培养良好习惯。能表现行为活动的内容莫过于队列队形练习了。如“队列队形练习”统一性强,动作一致规范,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们留下一种严肃、神圣、振奋之感,它是精神的象征,行为的写照。军人的队列队形和各种规范动作,更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崇拜心理、好胜心理,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的同时逐步给他们灌输战士的爱国主义行为和思想,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像战士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想学、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第二,教学方法要多变。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把猜谜、游戏、讲故事等引进体育课。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学设计;创新思维;任务驱动
G642.4
一、引言
离散数学(Discrete mathematics)是研究离散结构和离散数量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很多专业课程的先修课,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算法设计与分析等。在计算机科学中离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方法被普遍采用。例如,集合论的概念和方法,代数的概念和方法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有人把离散数学称为“计算机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离散数学有两个主要用途:一是描述计算机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主要工具,为理论计算机科学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为形式描述技术奠定数学基础,而形式描述技g则是描述和验证计算机系统的数学表示方法[1]。因此,学好离散数学对计算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发挥着重的作用。
二、传统教学设计
(一)传统授课过程
①撰写教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参考、教学重难点;
②教学过程的实施:传统授课,板书及多媒体教学辅助;
③课后作业;
④教学反思。
(二)传统教学实施过程的不足
1.教材内容抽象,数学味浓。教学内容是纯数学理论,在习题上的设置也大多是计算或证明,这对学生来讲,理论性太强,不太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形单一枯燥。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老师的传统理论讲解,利用板书向同学传授数学原理,最多加之幻灯片辅助。定义、定理、计算、证明等教学内容充实了整个课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这样单一的传统教学过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无法显现。
3.课程考核传统。离散数学课程考核学大多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不能很好的体现学习过程的考核,这样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无法真正体现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特点,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服务也就无法突显。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创新教学设计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学习任务相结合,通过完成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根据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的 3 个要素――教师、学生、任务,利用驱动的理论基础提出 教师经过1:课前准备 2:任务设计 3:任务分配 4:实施任务 5:监督指导 学生经过1:课前预习 2:接受任务 3:明确任务 4:执行任务 5:完成任务 6:共享交流 最后老师学生相互进行反思评价。基于这样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该模式在任务驱动的主线下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以任务为主线贯穿起来,通过任务来驱动教学活动,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穿计算思维的一系列方法:递归、抽象、分解、在不确定性情况下的规划和利用启发式的推理来寻求解答等,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2]。
四、创新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准备,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预期效果,对任务进行总体策划,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学生要根据教师的上次课要求进行课前预习,阅读相关参考资料,了解命题公式及分类的基本教学内容。教师结合授课内容,组织授课只是层次模块,方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思维[3]。
(二)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以命题逻辑为例)
1.学生分组:根据班级规模将班级分成4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
2.问题设计:教师结合问题的应用领域设计相关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呈现问题。教师针对命题逻辑部分内容的教学给出一个理论练习和一个生活中的问题:a)构造真值表判定公式类型;b)“楼梯的灯由上下2个开关控制, 要求按动任何一个都能打开或关闭灯,试设计一个这样的线路。”(此处需同学查找资料,门电路符号,与门、或门和非门)。设p,q为开关的状态,F:灯的状态,打开为1, 关闭为0。不妨设当2个开关都为0时灯是打开的,根答案可得: F=m0∧m3= (x∧y)∨(x∧y)。(解题过程对学生屏蔽)
3.接受任务:小组长代表小组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明确任务,查阅教材及相关的资料。
4.任务执行:小组分工协作,逐项完成任务。小组学习记录任务完成的全过程,真值表和应用题解题过程。
5.小组长集中,教师分别检查各组任务的执行情况,分享过程和心得,小组对各组的任务给出量化评分,这样会激励各组在后期的任务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准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就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这种不是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效率高,效果好。
6.最后10分钟进行课堂小结和教学反思,布置下次课教学任务。
五、结束语
作为一门计算机的专业基础课《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每位教师需要多加思考的问题,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本课程的创新教学设计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需要长期不断地培养积累和沉淀,但我们要坚定培养目标,在探索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总结,争取更好地效果。
参考文献:
[1]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1-10.
[2]牟琴,谭良,周雄俊.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年第21卷第6期:45-4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设计策略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合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见》的出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
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根据活动教学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界定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教学,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区别。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比较以上两种概念,我们认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课堂活动教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性活动,发挥课堂教学最大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课程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人格健全、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角度出发,遵循“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发展第一”的基本原则,沿着“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调适——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思路,力图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模式将活动有效纳入教育教学视野,“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展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秉承“教学即活动,活动即教学”的理念,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全面、多样的课堂活动模式,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依据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教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来说,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影响活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大学生处在社会化发展的末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处于“转折”时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在“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他们更多地要求通过更为主动的自我体验来进行自我意识转化。因此,课堂教学就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提供自我体验的途径。另外,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辩证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所获得的抽象概念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同时,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充满青春活力,其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课堂活动来增加情感体验。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遵照相应的教育理论,构建更具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对来说,活动教学更重视过程,而活动过程组织者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实施阶段包括“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三个阶段。
(一)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有活动都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而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阶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往往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活化教材”,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引发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中。
(二)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堂大、人数多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面临着怎样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小组教学活动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中先进带动后进的效应,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育漏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大合唱”“小组唱”相互配合的活动方式,大力开展小组活动和配对活动,以提高个体参与率,不断改善课堂气氛,保证各种活动有效进行。
(三)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门课程。教师除了要传递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强调一种观念——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个人,也就是传达大学生自助的观念,即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认识、体验情感、实践行动来实现自助。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操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思索、感悟,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活动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立,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6,(6).
微视频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前言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数据终端的不断发展,开放、共享的教育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它的变革也不断地影响着教育领域。改变传统学习模式势在必行,以“微”为特点的移动学习模式逐步在更多的课堂中开展起来。微视频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2背景知识
2.1什么是微视频
微视频的播放长度一般在5~20分钟之间,它适合于桌面浏览器、移动平台等所有终端设备上。微视频的创设情境源自现实生活,描述手法真实生动,并且时间短小,内容精炼所以特别受观众喜欢。
目前,国外的教育学者们已经开始致力于将微视频引入教学中来,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辅助力量,例如可汗学院、TED教育等。最新的研究表明,将微视频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将会对常规教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2.2微视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2.2.1微视频可以改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操作反馈的方式进行,辅之以任务驱动或者是合作学习模式。这样的常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优势,如果尝试着将微视频作为上述教学模式的辅助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讲解内容,并在课后反复观看微视频来巩固知识点,则可以综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并放大效果。
2.2.2教学微视频有利于突破教学目标重难点
对于一些课的重难点,教师往往会不厌其烦的反复讲解,希望学生能听懂并记住,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微视频可以充分利用它的“短、快、精”特点,针对某一项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分讲解,配合着醒目简洁的文字或标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性的观看,迅速突破重难点。
2.2.3微视频取材广泛,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
有时候一个电影片段、一个产品广告都可能成为信息技术知识的来源。在很多视频网站中,都有科技类、计算机类的视频库,这其中不仅仅有在线课堂、专家讲座还有更多有价值的技术操作类视频。一些信息素养较高、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错的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供家人朋友学习使用。无论是从哪种渠道获取的微视频,都可以成为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和拓展。
3教学案例设计过程
3.1教学内容分析
Photoshop是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7年级》的补充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添加滤镜效果。Photoshop中的滤镜主要是用来给数码图像的增加一些特殊效果,它具有非常神奇的作用,学生对添加滤镜之后的图像效果非常感兴趣。
滤镜不仅仅是Photoshop中的概念,它同时又是一种摄影器材。摄像师将不同的滤镜安装到相机的镜头前来改变照片的拍照方式可以影响彩色或产生特殊的摄影效果。
3.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方法。知道滤镜是一种摄影装备,也是Photoshop种的一个重要概念。掌握在Photoshop中给图像添加滤镜效果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设计。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相机镜头上的滤镜和在移动平台上的图片处理软件。通过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学生学会在Photoshop软件中添加滤镜效果。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艺术画面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创作艺术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
(4)自主与创新。通过观看微视频,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模仿教师操作并欣赏优秀作品来激发学生的自由创作意识。
3.3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已了解图像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且能完成选取图像、编辑图层,添加蒙版等操作方法。
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相机镜头前的滤镜,也不知道图像处理其实从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带领学生们了解一下相机上的滤镜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等触控式智能移动终端普遍存在于学生中,学生可以使用手中的设备来处理图片,他们可以直观的操作,并即时分享他们的作品。在移动平台上处理图片将会是大势所趋。
3.4教学设计思路
3.4.1观看广告,进入情境
在开始上课之前,在学生机上播放一则OLYMPUS相机的广告,广告主人翁通过不停地更换相机的镜头和调整相机里自带的艺术滤镜效果来实现各种绚丽的拍照效果。最后广告停留在“Art Filter”字幕上。
3.4.2结合微视频,普及基础概念(5分钟)
问学生英文单词“filter”的意思,英语解释为“过滤”,在Photoshop中意为“滤镜”,那么什么是滤镜呢?滤镜是一个拍照设备,安装在相机镜头前。教师给学生观看短视频《德国柯勒滤镜评测》,了解相机镜头上的滤镜。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滤镜是装在镜头前的设备,可以改变成像效果,做工精致并且价格不菲。
但是我们可以使用Photoshop软件,来达到类似的效果,让我们的图片更有意思。
3.4.3掌握操作方法,完成课堂任务(30分钟)
教师将网页学件发给学生,并演示第一个任务“添加光晕效果”的操作方法,学生观看教师操作,完成第一个任务。教师演示学生的作品,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学生借助于网页学件上的帮助视频,来完成接下来的“水彩效果”“动态模糊效果”和“水波纹效果”等基础任务。继续点评和集中讲解之后,学生借助于微视频继续完成本节课的综合任务,制作“白云效果”或者是“江南水乡”。
3.4.4点评讲解,知识拓展(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相互欣赏同学们的作品,针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对做的出彩的学生进行表扬。教师了解班上学生手机或者是平板电脑的使用情况,进一步介绍ios和android平台上图片处理软件的特点,观看微视频《Rookie手机图片编辑软件》,结束新课。
4结语
微视频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已经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减少了教师讲解的时间,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微视频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到课堂中来,我们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一堂课中微视频的数量、时长如何安排效果最好,在备课环节中如何才能更快地获取到课堂所需微视频等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努力发掘。
参考文献:
[1]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3-26.
[2]凌巍.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微视频资源研发及编创策略探微[J].中小学电脑,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