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月亮的神话传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亮来寄托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
月神,是中国民间最有影响的神仙之一。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普遍现象,这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到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载有此事。月亮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包括嫦娥、蟾蜍和玉兔。到唐时,又多了伐桂的吴刚。月色皎洁和白兔相类;蟾蜍夜间活动与月亮的活动规律相似,所以才有了古人这么多奇妙的想象。
中华民族“嫦娥奔月”这一古老瑰丽的幻想,蕴含了后世科学创造的因素。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丹在他访问中国时发表演讲,说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话:“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现在,中国探月工程以“嫦娥”来命名,可以说是名至实归。“欲上青天揽明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挥之不去的向往,“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人古老的梦想。
此外,世界各国也有许多关于月亮的民间神话故事。
“辉夜姬”是日本古老传说《竹取物语》中的主人公,她在月亮上诞生,尔后落入凡间。传说中,一位砍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发现了一个可爱女孩,便把她带回家去抚养。3个月后女孩就长成妙龄少女,美貌举世无双,取名“辉夜姬”。“辉夜姬”在中秋之夜迎来月宫使者,回到了她本该属于的月球。
月光似水、皓月当空、明月如镜、月大如盘、花好月圆、霁月光风、风花雪月、花好月圆、花容月貌、皓月千里、长年累月、披星戴月、烘云托月 ;
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天狗食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玉兔捣药;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诗歌:
屈原《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
美丽而玄妙的夜空,充满着神奇传说。莹如结晶,洁白胜雪,夜的花朵绽开蓓蕾,盛放蔓延,布满天际,群星争辉,展现星空艺苑风采。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浮想联翩,多少人为之向往入迷。凯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对宇宙的探索,又都是艺术的想象。远古的建筑、雕塑等美术作品有许多是对星空探索的表现,从有人类以来,我们对星空的探究就没有停止过,艺术和科学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美丽的星空是艺术和科学共同的母体。而汉画像石中对星空的表现又是这探索旅程中值得纪念的一站。
画像石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主要用于墓室、石祠、石阙等墓葬建筑,石棺、石函等墓内载体的建造和装饰,产生于西汉中期,兴盛于东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有:反映权贵豪富阶层的豪华生活、乐舞百戏,反映汉代人民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的神话传说、神仙、祥瑞、辟邪、历史故事、天文图像,以及生产劳动等。汉画像石是在对生死和天神的敬畏中,对生后安详幸福的期望中进行创作。而画像石中的天文图像部分反映了汉代人对科学的探求和思考。
远古的人们对日月星辰的认识非常有限,但又想做出解释,于是不断地探索其中的奥秘,想象和幻想使人类展开了艺术的翅膀,他们认为“宇宙之始,诸神制定天地之守护神为二:太阳和月亮平分日夜,令整个天界认识时间的规律”。太阳和月亮两个发光体分享天空,确实关系密切,画像石中的“日月同辉”,“日月相望”,即日月同时出现的情况,表现日月出没、昼夜周而复始的现象。
汉画像石墓的结构布局中是要用天空的。它的布局通常是墓门上刻有青龙、白虎等四灵的铺首衔环,或文武门吏;门的后面刻辟邪等图案;居中心位置的前室或主室壁画,多为反映墓主人生活的景象;后室或侧室壁上刻庖厨、农作物等,后壁上刻西王母、东王公神话故事;室顶刻天象图,象征天空。祥瑞图案分刻各处。汉画像石中的反映星空的图像,不只是简单的迷信灵魂不死希望长享富贵之意,包含着汉代人对宇宙星空的科学探索,如,《金乌、北斗星》《日月同辉、彗星》图,可以说对北斗星和彗星的认识是较为准确的。画像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从前面代各种艺术中孕育而生的,同时受到汉代壁画、帛画、石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对表现内容的探索上,如,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的形象,内容就有反映日月的,与画像石及其相似。
我们探讨画像石中的日月神话图像,不仅是为了了解这些神话在汉代的原貌,更重要的从这些神话中可以窥见古天文学的发展进程,怎样从不科学逐步到科学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跟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远古的祖先沐浴在阳光下,久而久之,对太阳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在探索、思考和想象中,关于太阳的远古神话就产生了。画像石《羲和主日、常羲主月》表现的是神话传说,也是天空的象征,同时,又有天地阴阳协合之意。传说在夏朝有一个负责观察天象、测定历法的天文官,名叫羲和。后来被神化了,成为商民族奉祀的上帝――帝俊的三个妻子中的一个。她生了十个太阳儿子,常常在东南海外的“甘渊”,用泉水给十个儿子洗澡。能生出太阳儿子的人,必定是神,神岂能与人同形,于是半人半龙的形象就创造了出来。这种对天地自然现象的探索,在汉代表现为泛神崇拜,画像石中的五方天地、社神、稷神、日神(羲和)、月神(常羲)、雷神、风师、雨伯、河伯、各种吉瑞的天文星象等。
《日月合璧》这是古人观察到的“日食”在画像石上的表现。图中下右为苍龙星座;下左为毕宿,内刻玉兔;上右为阳乌,一金乌背负日轮飞行,上左为日月合璧,图中一金乌背负一日轮,日轮内刻一象征月亮的蟾蜍,表示日月重叠发生了日食现象。
《日月同辉》画像石中常有一边是背负日轮的阳乌,一边是月轮中刻有蟾蜍,即日月同时出现的图像,这叫“日月同辉”或“日月相望”,表现日月出没,昼夜周而复始的现象,个别的与彗星一同出现。
即使在画像石上刻上了“日月同辉”仍嫌不够,于是在墓室中还要镶嵌“日月石”,日月石也叫太阳石和月亮石。吴兰在陕北汉画像考古中有记录。“七五年延家岔汉墓中发现一块月亮石是镶嵌在通向后室的横额上中部,另一块太阳石镶嵌在顶心石部位”
画像石的表现特点便于反映天空星象的图像。画像石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构图一般是平列诸物象,这样就能较好地表现“日月”题材的形象。如《金乌、北斗星》《日月同辉、彗星》等画像石,可以在一块石头上将他们对天象的认识完整地刻画出来,简洁而明了。汉画像石艺术地表现出了人们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可以说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的艺术化表达。这种艺术化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在画像石中又是及其写实的,它在反映神话传说,应用形象思维的同时,也应用了逻辑思维,科学地认识日、月的存在,探究日食、月蚀、月食、彗星等天文现象。并不是完全把想象放在第一位,“商丘画像石中有多块伏羲女娲捧日捧月图,其中日轮月轮在石面上突起很高,几成半球形,加之打磨光洁。真有皓月当空、如日中天之感,在所有石刻当中异常突出。”可见其在视觉感受上追求真实的感觉。汉画像石中这种反映神仙思想和科学精神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值得我们去发现、挖掘和探索。
1、月球,俗称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太阳系内的卫星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的质量比。月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2、月球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历法编制、文学艺术和风俗传统等产生重大影响。
(来源:文章屋网 )
苏轼困惑着,我也困惑着,唐代诗人张若虚也是一个困惑者。他曾在长江边对着月亮发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见月?”
明月何时就已存在,为什么要存在?这些都不是重要的。张、苏的追问,绝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探究,而是人文意义上的情感抒发,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究。
我不知道外国人是如何看待月亮的,但我敢肯定的说:外国人心中的月亮,一定不如中国的“圆”!他们只知道第一个访问月球的是前苏联人,却不知道月亮的主人是中国的姑娘嫦娥。
在讲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传统里,月亮不是一个星球,不是一个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理想的大气球,是情感的载体,是思念的寄托,是美好的象征,是落魄文人的慰藉,是少男少女恋爱的证人……。在懵懂未知的孩童时期,我们听的第一首儿歌是“月亮嬷嬷,照你照我……”;听的第一个神话故事(我以为这是中国最美的神话故事)是“嫦娥奔月”;听的第一个童话故事是“猴子捞月亮”。上学后学的第一首诗歌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恋爱了,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里,月下老人用一根红线绳把一对幸福的男女捆绑的结结实实。如果恋人产生误会了,则会指月发誓:“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果亲人分离了,则对月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如果没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我们的情感如何寄托呢?如果没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我们的心灵该是多么的落寞啊!据说仅唐诗中咏月的诗作就有700余首。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李白的诗《静夜思》,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朱自请的散文《荷塘月色》;着名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月光曲》、《二泉映月》……,这些文学、音乐艺术里的瑰宝,这些宝贵的精神食粮,不都是这轮明澄皎洁的月亮所馈赠的吗?
月亮,她和太阳一样重要,一样伟大,她是人们精神世界里的“太阳”。太阳的光辉和对植物的作用,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食物,解决了人们生存的物质需要;而月亮不仅用她那柔和的清辉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解决了人们心灵上的需求,还以“月有阴晴圆缺”的变换,使人们懂得了“人有悲欢离合”、世事难全的科学认知和辨证思考。“日”和“月”共同组成了一个“明”字,日是人们头顶上的一盏“明灯”;月是人们心灵上的一盏“明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夜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月亮的依赖越来越少了,对月亮的情感越来越淡薄了。现在仰头赏月的少了,更难找到对月亮敞开心扉,伤感唏嘘,倾诉满腹惆怅的苏轼之流了。“一机在手,沟通全球”的现代化通讯设备,让人们对千里外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不用通过“举头望明月”、“千里共婵娟”来表达和传递了。如今小孩子们听的看的故事,也不再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猴子捞月亮》……,而是《白雪公主》、《圣斗士星矢》、《哈里波特》……。月亮也如同年老色衰的明星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文化视野,和她的主人嫦娥一样,开始寂寞了!
曾经照过汨罗江边徘徊彷徨的三闾大夫的月亮,曾经照过大漠雄关的月亮,曾经照过六朝繁华的秦淮河的月亮,曾经温暖过历代无数游子心头的月亮,曾经让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让阿炳因一曲《二泉映月》而万古流芳的月亮,真的发生变化了吗?
月亮,是永久不变的;月亮,还是我们祖先喜欢的那个月亮!变化了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对月亮的冷漠,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人们审美情趣缺失的反映,是人们内心浮躁不安所致,这也是当今人文精神流失的现象之一。我希望中国人有一天也能站在月球上,但我不希望这种科技的进步是以放逐嫦娥作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