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法律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经济法

经济保障着国家军事建设和国民生活水平,经济法则是国家对市场调控和宏观调控中发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从作用上体现国家意图,保证经济稳步发展,在法律的规范下,避免出现市场动荡、不当竞争等混乱的现象。经济法律关系即对经济法延伸解释的一部分,是法律关系之一,具有更鲜明的灵活性、政策性和行政主导特性。

一、经济法律关系概述

从定义上来说,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协调或调整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根据经济法的相关规定在经济主体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此可见,经济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法律关系满足在经济法的基本要求,其前提就是以经济法作为独立存在的法律部门,且经济法律关系受经济法的调整;(2)经济法律关系必须符合国家调控规范的社会活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政府及相关的经济管理机关具有主导性,即在大多数的经济法律关系中,一方为政府组织,另一方为公民或经济组织;(3)经济法律关系只存在于国家管理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国家利用其职能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4)经济法律关系所包含的领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各个领域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

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的是,经济法律关系的组成要素也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主体、客体和内容,这三者相互联系,若其中之一发生变化,则相应的法律关系也出现改变。

(一)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并能够独立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法律关系参与者。可以理解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财务的所有者,也是义务的履行者,同时还是客体行为的实施者。经济法律构成要素中首要因素便是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家和政府组织,国家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不仅行使决策权力,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国家和政府组织这一主体的特点是在行使经济管理权时依法享有推定有效权、社会协助权、先行处置权等。二是经济组织和个人,这一类主体具有利益的独立性,国家颁布经济法,经济法尊重市场主体合法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主体的性质常常决定着经济法律关系的性质。

(二)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履行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客体是主体权利义务的载体。客体是主体通过经济法律关系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的,其中一方发生变动,另一方随之变化。客体行为必须符合以下两点:一是必须国家干预经济的相关行为;二是必须符合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内容的行为,客体的行为必须依法进行。客体通常可以分为智力成果、物、经济行为三种基本形式,法律上对它们的定义分别为:智力成果是人们通过脑力创造的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具有创造性、非物质性和公开性,智力成果又称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对物的定义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劳动创造的物或自然物,且由权利主体实际支配或控制的财产,特别的如森林资源和土地开发,也可以看成经济法律关系中的客体;经济行为是主体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为取得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一般性经济行为、组织性经济行为、经营性经济行为和职能性经济行为。

(三)内容

法律经济关系三个要素的核心便是内容。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经济法律关系中主体享有的权利和需要承担的义务,间接体现着主体的要求和利益。确定主体和客体若没有内容,则法律关系是不存在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权利和义务。权利是法律赋予人实现利益的一种力量,一般来说,权利是法律为权利主体提供的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许可、认定和保障。对法律经济关系而言,权利是基于主体的地位由法律赋予的经济管理资格。权利的核心是经济利益,权利是为达到某种利益被授予的许可。对于经济管理机关来说,其经济权利必须是法定,权利的法定性必须进行严格规范,否则一旦造成权利滥用将会影响他人的经济利益,且要承担相对应的法律后果。在法律经济关系中,若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或不能使用时,主体可以通过有关机关申请强制保护。义务是对主体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和权利是相对的存在,义务可以理解为是应尽的责任,是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价值付出。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是建立在另一方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反之,另一方的义务是为保障一方的利益。如主体拒绝履行义务,则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三、结语

通过对法经济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其要求和内容,不再局限于片面抽象的文字概念,更加深刻的理解经济法,明确经济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全面了解经济法律关系更有利于准确定位经济的调控方向,从而实现保持市场经济稳定,稳步发展国力。

作者:李昆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经济法律关系范文第2篇

 

农业内燃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就是设法将各种热量带走,使内燃机处于正常的工作温度,发挥正常功能并保证良好的经济性。燃料在气缸内燃烧时温度可达到几千度左右,所放出的热量有百分之三十左右被气缸、活塞、气缸盖、气门等吸收,如若不把这些热量散去,则内燃机将因温度过分升高而引起进气不足、功率下降、油变稀或烧死、不良、零件加速磨损、运动机件可能因过热膨胀而咬死、零件因强度降低而损坏等不良后果。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冷却,空气冷却和谁冷却。

 

由于散热需要足够的表面积,所以气缸内制有散热材料,以保证足够的散热效果。同时为了加强冷却效果,内燃机在选材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气缸体和气缸盖多采用导热性良好的铝合金铸造,同时为了提高冷却强度,设有加速气流的流动以有效利用空气流的流动作用。对于水冷却的方式来散热的冷却系统也有自己的特点,水具有较大的热容量,便于调节冷却温度,特别在冬天加热水的情况下可以加速冷却速度,同时水冷却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水温应保持在八十到九十度之间为宜。在加水方面要注意方法,不要在内燃机过热时加冷水,以免冷热不均导致缸体缸盖、机体破裂。要保持内燃机的正常工作温度,以免破坏内燃机的各零件。特别在冬季要注意内燃机的各部分的正常进行,保持水温,以免冻裂散热器,机体、缸盖。同时要定期做好保养工作,清洗冷却系统并清除水垢,检查并消除漏洞。

 

同时保持功能,汽车拖拉机内燃机采用的是飞溅以及压力相结合的综合方式,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的主要零件表面采用压力,气缸、活塞等采用飞溅。系统将机油不断的供给各运动零件的摩擦表面,以减小零件的摩擦和磨损,系统的主要作用如下,(1)机油在零件表面形成油膜,以减小摩擦、减小磨损。要求油油适当的粘度以保持不造成过大阻力。(2)通过油带走零件吸收的部分热量,保持零件表面的温度不至于过高。(3)利用循环油冲洗零件表面,带走金属表面的磨损物和其它杂质。(4)利用的油的粘性,粘附于运动零件表面,提高密封效果。(5)油附着于零件表面,防止零件表面于水、空气及燃气接触发生锈蚀。方式主要有飞溅、混合油混凝固和压力等。

 

从以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工业还存在技术相对落后的现象。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下,我国的工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工业面临着萎缩、资金缺乏、法律不健全的困难,应采取如下对策,(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经济制度健全经济法规。(3)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制定切实有效的经济发展计划。

 

1.完善产品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对策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不合理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1)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如制定完善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经济法、民法等法,完善统一的体系。西方国家采取对产品责任单独立法,系统地规定了产品责任的基本原则、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则。我国的《产品质量法》侧重于产品质量的行政监督。(2)科技成果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如书籍、机械制品、计算机软件等,其可能因为内容错误给第三人造成损害,但很多国家并未将其列入产品责任范畴,因此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制定和完善产品属权和责任归位的法律法规。(3)在危险明显或生产商做出警示的情况下,应清楚不合理危险因素。同时应当弱化国家标准,强化行业标准,把不合理危险作为判断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应当只作为参考依据。设计缺陷是指由于产品的方案、计划等上的缺陷;原料不合格等生产中的原因造成的缺陷也应该得到完善。(4)认为,应当通过立法形式赋予第三人全面的直接请求权,同时通过制度设计防止第三人滥用请求权。应当增加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协助义务。在防止第三人权利滥用方面,可以在《保险法》中制定相应的法规加以完善。(5)建立产品责任制度由于我国产品责任相对混乱,应当建立强制产品责任保制度。但我国目前工业企业发展相对慢,因此不应盲目制定产品法。

 

2.完善经济发展的各项制度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逐步转变观念,认识上跟的上,要深化理解,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坚持发展是第一位、主动适应、大胆去干是经济发展变大更加主动和更加有活力。伴随经济的新常态,我们要加紧步伐逐步完善我们的发展思路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利用目前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同时结合我们自身条件,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发挥人民的消费积极性,充分了解市场,加快消费导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客观环境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不断挖掘消费点。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保持经济增长符合客观规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促进民营经济市场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品牌有实力的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优势,激发民营企业科学发展新活力。(1)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品牌产品发展。(2)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3)从审批、民营经济发展、企业减负、节能方面加快改善步伐,(4)简政放权,不断放活市场经济,激发民营经济发展发展。五、从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平衡点入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新高度,不断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更好的促进和引导经济向新常态方向发展。

经济法律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 法律制度 完善措施

1 经济发展与法律关系阐述

经济发展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生活从落后朝着现代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经济发展设计到三个层面的要素,即经济规模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质量的提升,这三个方面是判断经济发展主要依据。法律是指国家颁布实施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保障人们权利享有以及义务承担的社会规范的总和。

经济发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密切,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阐述,经济行为受到制度的深刻影响,影响经济发展的制度可以被分为两类,正式与非正式,而法律就属于正式制度的范畴,相对于非正式制度而言,法律此类正式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

2 法律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

2.1引导作用

法律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首先体现在引导层面,经济发展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准确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法律的制定,可以有效的引导经济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市场经济本身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如果任由市场经济发展很容易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客观上要求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引导经济的发展。

2.2规范作用

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法律制定各种规则,经济发展应在各种法律规则的规范下,才能实现有序发展。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就是游戏规则,没有游戏规则的经济发展也就陷入了一个混乱无序的境地。例如法律界定了产权,而产权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前提基础,没有产权的界定,任何经济活动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法律对于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主要是从惩罚角度加以实现的,即任何违背法律的经济行为都会受到惩罚。

2.3促进作用

良好的法律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直接促进作用以及间接促进作用,直接促进作用是指法律的实施可以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举例而言,经济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法律的作用之一就是来减少交易成本,合同法就是属于降低交易成本的法律之一,通过此类法律的实施大大减少交易成本,带来经济的发展。而间接从促进作用主要是从刑法、诉讼法等方面体现出来。

3 经济发展中法律完善措施

3.1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在经济发展中完善法律必须要在经济发展以及法律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最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如果法律脱离了经济基础进行制定,那么必然导致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能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反还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考虑到法律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法律应适度超前于经济基础,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3.2相关法律之间协调

法律内涵以及外延极为丰富,不同的法律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法律这样一个广义的概念。各种法律的立法宗旨是不同的,相互之间可能会冲突,而这些冲突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因此在法律的制定中应注意各项法律之间的协调关系,应将诸多法律的制定统一到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之下。法律作为一个整体框架就像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即任何一个方面的短板都会影响到法律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

3.3法律执行力度要强

法律制度制定以后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在于有力的执行,有法律不执行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要远远大于没有法律所带来的危害,因此要想充分的发挥法律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必须要解决好执行的问题。在法律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来确保执行的有力。

4 结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相关法律也在加紧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经济,只有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的前提之下,经济发展才能可持续。鉴于法律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政府应高度重视经济相关法律的制定,要注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法律制定方面的经验,也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确保法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匹配性,而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创新,才能最终实现法律与经济之间的更加吻合与匹配。

参考文献:

[1]蔡宝刚法律与经济发展:读解经济学家眼中的法律作用扬州大学学报.

[2]周厚斌.论法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致富时代.

[3]王跃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4]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柯武刚.《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出版社.

[6]周兴刚.略论契约自由原则[J].法制与社会.

[7]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8]王勇.法律制度与经济发展[J].法学研究.

经济法律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路绿化与景观;含义;现状;问题;趋势

1 公路景观的含义

1.1 公路景观

景观指的是自然地形条件与人为作用相结合所形成的,而且具有一定结构功能与动态特性的系统。人们通过视觉和感觉对景观所产生的一些心理反应,形成舒适性的效应。现如今,公路景观主要包含两个部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自然景观指的是自然形成的地形和地貌,例如:山区、森林、沼泽地等,这些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然而,人文景观指的是人们用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建造的建筑物,例如:交通设施、村落等。

1.2 公路景观的设计

公路景观设计指的是公路设计需要和周围的构造物、环境等相互协调,展现给人么一副优美的自然画卷。但是,建设每一条公路,都要经过选线、设计、开采等多个过程,所以,很容易对公路建设沿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在山区修建公路的难度系数会更大,由于地形条件比较恶劣,因此,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大的。但是,尽量要保护自然景观,将破坏程度降低到最小,使公路建设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能够协调发展。所以,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抓公路绿化与景观设计工作。

2 公路景观的特点

2.1 公路景观的美学性

尽管公路景观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特性,但是,不能追求绝对的美。因此,必须要考虑公路建设的通行功能,而且要在此基础之上,要在经济与技术方面进行合理优化。由此看来,公路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对构成公路景观的各种元素加以合理的调整,从而展现出一定的美学特性。

2.2 公路景观的时代性

现如今,公路景观的时代性指的是要有一种全新的思想认识,例如:新文化、新景观、新科技等。只有不断更新公路建设的科技与结构技术才可以建造出具有时代特性的公路景观。在当代,公路建设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公路建设发展成人们视觉的识别关键点。所以,公路景观的时代性要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出来,而且这也是景观设计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2.3 公路经过的地域性

在我国各大城市的公路建设中,由于公路建设的地形条件和空间环境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合理的将公路建设与不同的地形相结合,成为公路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将公路景观和周围的环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建造出具有地域特性的公路景观。

3 发达国家公路绿化与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例如:在20世纪有国家就已经开发出喷附绿化技术,使很多被破坏的植被得到了尽快恢复。然而,一项技术的研发并不是在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以下以美国为例来说明发达国家公路绿化与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在上个世纪,美国由联邦政府提供建造资金建设了州际公路,并按照统一的国际标准进行设计。在建设的初期只考虑到此公路是连接城市和国防重点的主要交通通路,因此,并没有非常重视各个地方的自然景观与古建筑的建设。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真正的认识到公路的建设不能把公路建设建立在破坏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实际上是在毁灭人类自己,所以,公路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要求,从而建设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公路。

4 我国公路绿化与景观设的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公路建设中景观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重视线路的平纵指标,从而忽略了和周围地貌的融合。由于很多公路建设都是在山区或者山坡等地形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砍伐树木现象严重、大量侵占湿地等,给自然地貌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而导致我国公路建设和周围环境之间的融合失去了协调性。第二,公路设计重安全忽略人们的视觉感受。人们的视觉感受是依照美学发展的规律,结合自然环境中的实体景物,建设出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因此,相关设计人员要对公路建设的空间环境特点进行认真讨论和分析,找出规律,并将此规律作为公路景观设计的合理依据。然而,我国在建设公路的过程中,破坏自然景观是非常严重的,同时对自然景观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以逆转的。第三,在公路绿化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的思想。一方面,强调短期效果,只在2~3年内公路建设周围出现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注重绿化效果。在我国比较干旱的地区,过分强调植被的覆盖率,开展进行大面积种植树木,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既不科学,也不经济的做法。

5 未来我国公路绿化与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5.1 公路景观建设的地理位置要合理

公路是一种构造物,不仅要满足基本的通车要求,而且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统一发展。所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低生态环境的破坏,制定敏感性景观资源的保护方案。依照制定的线路拉近和自然景观的距离。

5.2 增大公路景观建设的面积

公路绿化是公路沿线最直观的元素。特别是对公路的整体景观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地形和气候等条件比较复杂,所以,要多角度对公路建设进行设计。根据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植物种植并辅助工程设计。在植被选择上必须要谨慎,最好选择乡土植物,尽量不要选择外来植物。同时,在种植植被之前,首先要做好预防病虫害的作用,减少生物拮抗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研究。现如今,我国已经研究出很多公路绿化的工艺方法,例如:喷混植草技术、液压喷播技术等,而且又研发出很多相关的产品,例如:粘合剂、土工网等。

5.3 设计要科学、多渠道开发景观资源

设计人员要创新思路,全方面对其进行设计,多渠道开发景观资源,使设计尽量表现出美学效应,因此,每一条道路的绿化设计,景观设计要统一,使公路绿化在整体上相互协调,这样,才能提高公路绿化的工艺水平。由于公路建设路段较长,通常情况下都会分多个路段进行,必须要保持整体公路绿化景观的统一,而且也可以在形式上作出一些改变,并和每一个路段的环境特点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公路沿线的路景更加丰富。

5.4和地域文化相结合

我国发展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历史也非常悠久,历史发展的脚步留下了许多文化。由于自然条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包含的内容较多,例如:、民间工艺等等。自然风光是公路景观的基础,因此,在公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文化作为指导,同时还要认真对地域文化的景观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乘客提供历史发展文化信息。

6结语

总体说来,近几年,我国公路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给植被、土壤、自然景观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快速发展的公路建设进程中,公路绿化与景观设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如今,我国公路景观设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新颖,和传统的景观园林建设有很大的不同。公路景观设计是各项工程设计的重点工程。公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线性应该和周围环境相互结合协调发展,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不可以把公路建设看作是一个图形设计。让乘客在公路的行驶过程中,都能够留给乘客一种良好的视觉感受,所以,只有以良好的状态对公路进行设计,才可以取得让人满意的结果,和每一个路段的环境特点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公路沿线的路景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 李劲松,伍剑奇.浅谈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9(7)

2 钟宁.公路绿化与景观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2)

经济法律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优化

1 城市绿道概述

城市绿道主要指历史或自然本身存在的,或是人工建设的,如公园、滨水绿地、林荫道、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道。本文所指的城市绿道是由绿廊和休闲节点有机组成,具有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的功能。在绿道中,以步行或自行车非机动车可以进入,限制除特殊任务机动车以外的其他机动车辆通行。绿道能够延伸呈网络状并覆盖整个城市,将城市中的主要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与学校、社区及步行商业街连接,大大提高了居民休闲活动空间的可及性。

2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原则

2.1 生态化原则

城市内绿道的建设,要充分并合理的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条件,如溪流河岸、线性绿地等。绿道不是单纯的线状绿地,也不是简单的走廊,而是经过有效连通而形成的多层次的生态廊道。形成了整个城市内的庞大生态网络系统。维护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内的原生态景观,给城市带来自然气息,注意避免过于明显的人工化痕迹。绿道的生态性体现在:补充城市缺少的自然环境;增加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2.2 地域化原则

城市的文脉是城市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自然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城市历史文化所涵盖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意义,对于人们品质的铸造、素质的提升和品格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城市绿道将成为构筑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媒介和展示城市文脉的窗口,起到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地带、构造城市景观特色、营建纪念性场所和体现城市文化氛围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作用。

2.3 多样化原则

城市绿道沿线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在绿道选线阶段需要注意城市绿道资源。尽可能多的经过城市中滨海岸线、江河水系、山地、公园、广场等,给人不同的体验感受,形成惊喜不断的绿道景观。在城市绿道中可以发生很多的休闲活动,可以组织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鼓励人们踊跃的参加。文化活动包括举办展览,宣传教育等。也可以开展散步、竞走、跑步、健身等体育项目。营造多样化的绿道,使人们身在其中,其乐无穷。

2.4 人性化原则

形成城市优美的景观路线,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观赏是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提供丰富的游憩体验,如步行、跑步、骑自行车、滑板、观光等活动。设计中应考虑绿道服务半径的范围,方便市民进入绿道;合理布置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方便市民随时使用绿色空间,增加绿道的使用率。人们在绿道中享受绿色生态空间,在绿色文明环境的作用下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能缓解在城市中的生活压力。公交汽车站与绿道的无缝连接,细节中体现出绿道洋溢的人文关怀。

3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对策的研究

3.1 绿廊景观设计

景观植物从空间形态上划分,主要有乔木、灌木、地被草花三大类别。乔木从树形上分为尖塔形、圆锥形、圆柱形扁头形等,从生长习性上可分为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灌木的分类同乔木大致相同,还有一些植物融合了小乔木与灌木两者的特点,如紫薇、垂丝海棠等;地被草花主要是指低矮的地被花草。当前,许多植物设计中将群落简化为单一的纯林、灌丛、草坪,如林地内没有灌木、草本,仅是单纯的乔木;灌丛内没有乔木、草本;草坪内没有乔木、灌丛,使他们彼此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而典型的植物群落应是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的多层次结构,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占据各自合理的生态位。上层以浓荫大乔木保证绿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选择几种不同冠型的乔木,在轮廓线上形成高低错落起伏变化的良好景观效果。体验绿廊的过程中,最直接的是眼前的视觉冲击效果和环境整体感受,中下层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营造色彩、层次和空间丰富的植物景观,提升绿道的游赏乐趣,使绿廊景观生动活泼起来。每隔50m左右保留透景线,降低绿道的封闭度,营造宜人的通行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宁静、清新、富有生命的自然环境(图1)。

3.2 节点景观设计

(1)绿道的出入口

绿道出入口的设计,在风格上要与绿道的整体风格统一协调。出入口是留给人第一印象的窗口,人们通过出入口感知绿道的整体风格、定位等。所以说绿道的出入口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处理好绿道的出入口与停车场、公交汽车站之间关系。停车场的容量直接影响了出入口的规模大小、宽度等。公交车系统要与绿道做到无缝连接,就要十分注意出入口与公交站点之间的关系。

(2)绿道中的广场

广场的位置要考虑绿道中的人群流动情况,可以设置在绿道的出入口处,有疏散人群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广场与绿道整体风格的融合。绿道中广场的设计形式也是多种的。可以是简单的树阵广场,树荫下交流、谈心、下棋等,供游人休息一会,继续向前。也可以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广场,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设计。进入广场,仿佛在听一个老人讲述历史故事。

(3)驿站

驿站是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城市绿道驿站的建设应优先利用原有的设施。绿道驿站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同时其建筑的形态风格具有观赏特色。驿站的设计应以生态、环保为基本原则。实现其自净功能,减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驿站的规模和服务范围可以分为两级:一级驿站承担绿道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是绿道的管理和服务中心;二级驿站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是绿道服务次中心。一级驿站一般每隔8-15km设置,二级驿站一般每隔5-10km设置。

3.3 慢行交通景观设计

城市绿道的慢行交通指的就是一套不受机动车干扰的非机动车系统,其中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城市绿道穿行在城市中,与机动车道交汇地段是整个绿道系统中的重要空间。对于交汇地段的处理涉及要绿道中的安全隐患问题,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发生。这也是城市绿道慢行交通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图2)。

(1)自行车道与人行道相邻

由于场地现状绿道宽度的限制,将两种道路相邻设置。既满足了慢行交通的基本功能,也解决了绿道土地的局限性。在绿道宽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行道树或是几米宽的绿化隔离带作为安全隔离装置,同时也满足了步行道与自行车分道使用的目的(图3)。

(2)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分离

城市绿道的绿化缓冲区域较宽或者绿道途经有高差且是台地的地方,可以将自行车道与步行道分离设置。在地势存在高差的地方,充分结合原有地形,可以减少土方量,也可有效降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图4)。

3.4 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绿道的服务设施主要包括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组成。

公共卫生间是绿道中必要的卫生设施。其位置的设置可结合驿站、休闲节点,也可以根据人们活动的需求,一般情况服务半径为500m。要注意的是,由于卫生间的气味原因,结合风向,卫生间的位置应在下风口处。作为绿道中的一员,其风格应融入绿道相统一。垃圾箱的用途就是装纳人们不用的垃圾。其位置设计的标准就是方便人们使用。在休闲节点、人流停留区域以及绿道整个沿线都要设置垃圾桶。一般情况每隔200m设置一个。亭、廊、座椅等休息设施方便游人走累了行下来休息。亭廊一般设置在视野开阔地方,除了歇脚之外,还可以驻足观赏美丽的风景。座椅的数量要根据绿道所服务的人流量而定,沿整个绿道线路都要结合座椅,距离一般间隔200m。

使用者的需求决定着服务设施的设置,服务设施会影响使用者的行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一定户外空间,如果出现满地都是垃圾的情况时,我们考虑是否是设计中存在缺陷,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在找不到适当的设计方法时,我们应努力揣摩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在设计中充分运用人性化设计,使人们对环境产生认同感,主动保护环境设施。

3.5 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标牌,用于制作标识的指示牌,上面有文字、图案等内容起到指明方向和警示等作用。绿道的标志系统包括:指示标识、引导标识、解说标识、命名标识、警示标识五大类。引导标识是通过特定区域的整体图示(地图、图标等)让行人把我目的地与现处位置之间的关系,引导标识以信息墙的形式体现。设置位置包括:绿道出入口或附近、驿站、交叉路口。解说标识是通过文字或辅助以照片、图形等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命名标识用于标示地名、道路名、景点名、建筑名等。主要包括绿道及驿站标识、绿道城际标识、服务设施标识。警示标识用于表明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其程度。主要包括禁止标识、安全警示标识。需要考虑标识距离,设立标识处与危险地点至少大于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