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带动物的词语

带动物的词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带动物的词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带动物的词语

带动物的词语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历时的演变中,语言在词汇意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主要是针对现代汉语中部分动物词语感彩由贬义到褒义的发展进行考察,分别举例并加以说明和探讨,最后分析造成上述发展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现代汉语;动物类词语;贬义褒化

从古至今,语言发生了巨大的的变化,尤其是在词汇的意义方面。本文着重讨论一些动物类词语由贬义向褒义的发展趋势,诸如:狼、狐狸、虫、狗、猪等,它们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先来说说“狼”,在辞书当中的释义往往是凶恶残暴的动物,或者是喻指凶恶残暴的人,是一个贬义词。而在如今的语言使用中却改变了原有的感彩,其具体表现就是出现了许多以“狼”命名的人或事物,比如美国篮球有“森林狼”队,英国足球有“狼”队,陕西的国力足球队被称为“西北狼”,服装有“七匹狼”品牌,歌手有“老狼”,流行歌曲有《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儿童读物有《大灰狼》等。林林总总的“狼”都已不含贬义。

实际上,现代的许多人赋予了狼“酷”“沧桑”、“顽强”甚至是有点小“可爱”的品性,这样,“狼”也就有趋于褒义的感彩。在团队协作中,“狼性”甚至以其合作和拼搏的精神而被大家推崇。还有最近火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灰太狼”因为具有乐观、幽默、疼爱老婆等诸多优点而成为女性朋友的大众情人,“嫁人就嫁灰太狼”成了网络红极一时的流行语。

再来看看“狐狸”。大家都知道,狐狸是一种狡猾的动物,所以经常喻指奸佞狡猾之人。以前人们把诡计多端、阴险狡诈的老者叫做“老狐狸”,把美丽但是的坏女人叫做“狐狸精”,把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欺骗人的罪证叫做“狐狸尾巴”。由此可见,这个词具有十足的贬义色彩。

当下,“狐狸”一词也比较常见,但往往表现出一种褒扬的意味,前些年的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讲述的就是聪明的狐狸爸爸和农场主斗智斗勇的故事。“狐狸”当下经常来指性妩媚的女子,例如:“梅根福克斯登封面,狐狸美人复古妖艳媚眼迷离。”(“网易女人”2012年2月28日)“老狐狸”也转而以赞赏的态度喻指一些聪明有谋略的人,例如:

(1)世界杯,比的不仅仅是技术、实力、体能,有的时候,比的也是个性、谋略和狡诈!在刚刚结束的希腊同尼日利亚的比赛里,希腊球星托罗西迪斯,就证明了“老狐狸”的威力。(“腾讯体育” 2010年6月18日)

(2)“狐狸王”在他23岁的时候,已给人称为“老狐狸”。他之所以给人共称为“老狐狸”,当然不是因为他老,不是因为他年纪大,更不是因为他奸诈,而是因为他运筹帷幄,眼光独到,算计精确,几乎还可以说是料事如神。(《羊城晚报》 2011年12月29日)

由此可见,“狐狸”现下成了一个褒义词了。

下面来讨论讨论“虫”,这个词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使用频率大幅飙升,其感彩也发生了一些轻微的变化。以前,也有一些以虫喻人的词,都为贬义,如“害人虫、糊涂虫、寄生虫、懒虫、小爬虫、应声虫、蛀虫、跟屁虫、可怜虫”等。新产生的“-虫”词中,也有的依然是贬义,如随处乱扔垃圾的“垃圾虫”,靠炒地皮过日子的“地虫”等,此外还有“车虫、垃圾邮件虫、票虫、房虫、楼虫、展虫、会虫”等。但是,也有不含贬义的中性词,如:

(1)该村村民徐汝明谈起他在网上做成的生意就兴奋不已,2010年春节期间,他在上网看到一则需要茶叶的信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对方打电话,没过几天对方竟然亲自上门买了不少茶叶。这个以前不知计算机为何物的农民现在几乎离不开它了,家里人都叫他“网虫”了。(《贵州日报》 2011年1月6日)

(2)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职业人,走进图书馆后,你都可以卸下身上的包袱,做一个“书虫”,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城市经济导报》 2011年10月10日)

再来看看“狗”的使用情况。“哈巴狗”、“落水狗”、“丧门犬”之类的贬义词我们都已熟知,如今“狗”又有了新的用法。如:“而最近,一本叫做《小狗酷儿》的新书,却完全以狗的视角看待世界,作家徐坤送给这本书作者阿三一个绰号美女狗作家。……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产‘美女狗作家’阿三。”(《半岛晨报》 2010年11月22日)此外,还有“电子狗”、“宠物狗”、“狗妈妈”等也都反映了这个词感彩的转变。

当下,一向被认为“脏、懒、臭”的“猪”也开始博得人们的好感,甚至还被受青睐,年轻人中有许多以“猪猪”“小猪猪”“小猪乖乖”等名称为自己的网名,动画片有《粉红猪小妹》,网络上有“猪猪家园”,还看到了其他带有褒义的例子:

(1)“猪快乐,人也快乐。猪健康,人也健康。”说这话的是河南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村村民杨士海,两年来他和他的伙伴们一直在进行着一项有意义的探索:养“快乐猪”,产“健康肉”。(《经济日报》 2011年11月10日)

(2)近几年正值生育高峰期,2007年的“金猪宝宝”、2008年的“奥运宝宝”扎堆出生,如今又扎堆入园,这就导致总体上的入园需求量大于供求的数量,少数的公立幼儿园接收超额的入园“客流量”,导致“入园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城市晚报》 2010年11月15日)

(3)罗志祥被赞“金猪”, 粉丝愿其成双料王。(《粉丝网》 2011年3月7日)

通过考察上述动物类词语的褒义化趋势,笔者认为,出现这种语义感彩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词语本体来说,贬词褒化的途径是这个词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在这个词原本的使用范围内,它的感彩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贬义,而在扩大的部分,则使用的是褒义。可以说,随着词使用范围的扩大,它所表达的感彩范围也相应扩大了,从而实现了词语感彩的丰富化和多样化。

第二.从人们的认知心理方面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多方面的巨变,由此带来了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标准等变化,其中就包括对“美”“丑”事物的重新定位。于是,动物在人们心里,不但不讨厌了,反而还被赋予了美感。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语用心理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下人们都求新、求变,这种褒贬倒置的做法,正好迎合了大众心理。(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带动物的词语范文第2篇

上升

释义:

1.亦作"上升"。

2.由低处向高处移动。

上升的同义词:

一、上涨

释义:增长;水位升高。

词语造句:

1、这几天连降暴雨,致使河水上涨,泛滥成灾。

2、各种商品敞开供应,不必担心物价上涨。

3、海水不断上涨,傍晚时达到了。

4、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水位不断上涨,很可能暴发洪水。

5、由于钢铁价格上涨,最近钢材比较紧缺。

6、税务持续上涨的时候,官员们不闻不问。

6、造句 网(在线造句词典)-造句大全,几千词语的造句供您参考哦!

7、洪水的水位已经超过了警戒线,而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情势危如累卵。

8、燃油、玻璃和金属等其它物价的上涨更使情况雪上加霜。

9、由于战争的关系,京城物价上涨厉害,以至于米珠薪桂,很多人都快要饿肚子吃不起饭了。

10、随着地价上涨,不少工厂由城内迁移到地价较低的远郊区。

二、飞腾

释义:迅速飞起;很快地向上升

词语造句:

(1) 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 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像一条摇摆飞腾的金龙。

(3) 这些云彩就像一位魔术师,有时将自己变成飞腾的骏马,有时将自己变成可爱的小兔,有时将自己变成凶狠的大灰狼,有时……这么多小动物在“舞台上”,仿佛在表演精彩的节目。

(4) 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

(5) 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

(6) 烟花飞腾的时候,火焰掉入海中。遗忘和记得一样,是送给彼此最好的纪念。爱,从来都不是归宿。也不是我们彼此的救渡。

(7) 马蹄哒哒步步紧,马玲声声渐渐近。马年来到飞腾跃,一日千里不滞行。祝你马年:展雄风事业辉煌,立壮志宏图大展。愿友新年:伟业腾飞天下扬,景秀前程万年长。

(8) 殡焰飞腾,众水手被火烧得焦头烂额。

(9) 愿我的弟兄如同以撒,诚实勇敢、信靠顺服,如展翅飞腾的鹰;愿我的姊妹如同利百加,温柔善良、勤劳才德,如多结果子的葡萄树!

(10) 天空中的白云,有时像飞腾的巨龙,有时如威武的雄狮,有时又似奔腾的骏马。

三、高涨

释义:急剧上升或发展。

词语造句:

1. 联欢会上群情高涨,歌声笑声此起彼伏。

2. 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又高涨了。

3. 老师越鼓励,同学们的劳动情绪越高涨。

4. 农民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5. 在许师傅的带动下,大家的工作热情更高涨了。

6. 这样做的明效大验使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7. 教室里学生们情绪高涨,歌声响彻云霄。

8. 当高涨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时候,听听音乐,一切烦恼就都烟消云散了,而生活又变得美妙起来。

9. 人们对足球的热情空前高涨。

10. 国庆节期间,各地旅游之风高涨,游人多于过江之鲫。

四、

释义:在潮的一个涨落周期内,水面上升的最位

词语造句:

(1)第三场是这部话剧情节的。

(2)近来,学校掀起了学雷锋的。

(3)海水不断上涨,傍晚时达到了。

(4)全国掀起了学习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讲话的。

(5)清明前后,我国从南到北掀起了植树造林的。

(6)各生产单位正厉兵秣马,为春运的到来作准备。

(7)清明未到,全国就掀起了植树造林的。

(8)操场上,百米短跑比赛龙争虎斗,迭起。

带动物的词语范文第3篇

一、把读作为中心环节,使学生学到规范语言。

所谓规范语言,就是语音正确标准、用词准确简练、语脉清楚,语流顺畅、语点和语式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而要使学生学到规范语言,必须重视读的训练,把读作为语文课的中心环节来认真对待。

语音正确标准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语文素质的重要表现。学生出现语音错误,语音缺陷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而要纠正这些错误,唯一有效的途径是“读”。不但要自己默读,更重要的是敢于在人前大声读,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在识记生字、朗读词语和课文,还是在回答问题、师生间语言交流上,我都十分重视正音训练。例如在一年级第二册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黄小秋因为学习刻苦,当上了三好学生。”在同学们自读、交流读当中,我发现有十多个同学把为(wèi) 读成了(wéi).我都不厌其烦地逐一纠正,然后让他们重新大声朗读以进行正音。再如学习“什么”这个词语时,大多数同学将“me”读成了“mo”,我立刻指出“么”的韵母e嘴唇要圆,并让全班同学齐读以加深印象,之后再进行自读进行比较,最终达到发音正确的目的。

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应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体会出作者遣词的用意及相近词语异曲同工之妙,进而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二、把读与理解统一,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指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它区别于“书面语”。口头语言是在不断地阅读别人的文章,加以理解深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读得多,理解得深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与人交谈时才会得心应手。

例如《小灰兔和小白兔》这一课,内容浅显,学生通过多读了解课文之后再加上自己对平时生活经验的理解很快就将课文变成自己的语言与人交流,但是交流的程度是有差异的,虽然大家的朗读在同一水平线上,但理解得好的同学讲起故事来琅琅上口,毫不停滞。一位故事讲得好的同学讲了这样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邻居家种了一种叫看瓜的可吃的小瓜(这种瓜拿不上市面,只有少数普通农家种它)不但样子美,而且味道鲜,在邻居给他两个尝鲜后他竟吃上了瘾,于是妈妈又给他要了一回,可当他还想再吃的时候,妈妈却不好意思再要了。第二年,妈妈种了这种瓜,他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吃自己喜欢的瓜了。因此他对“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理解得特别深,对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表现体悟得也比较透,因此在与人交谈时才毫无生涩之感,他的口语也较其他同学优秀。

三、鼓励多问,开发学生的语言。

这里的“开发”指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从而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语言的开发”意即语言的创新,即自己的语言具有与他人不同的表现形式,挖掘出不同的深意来。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是学生学过的基本句式的变形,而不是随心所欲,胡乱为之的,想要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开发,必须鼓励学生多问。让学生主动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来,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逐步做到善于问,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在语文教学中这样鼓励、引导学生提问: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了解,然后划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设计出合理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让学生从课后题、插图、词语等几个方面提问这样既不容易脱离课文内容,又能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锤炼、创新。例如在学习《两只狮子》时,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出问题:①什么是“生活的本领”、“真正的狮子”;②为什么两只小狮子有不同的表现;③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会产生什么后果,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语言,并且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能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是根据课文的具体语言文字。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有了问题还需要寻求答案,最后表达出来,所表达的内容,是自己的新想法,用新的语言内容去回答问题,在此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语言。

四、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

好词佳句往往是作者经验的总结、感情的凝结,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摘抄下这些句子,久而久之,根据其中蕴涵的词语规律进行迁移通过练说练写,逐步熟练掌握。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成为学生自己得心应手的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一年级教材第二册识字学词句(二)中的第一课时课文用了“动物园里有威武的狮子、凶猛的老虎;有可爱的大熊猫、顽皮的猴子;还有美丽的锦鸡和天鹅”这样的句式,写出了动物园动物的种类和特点,语句优美。教学中,我抓住这个句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句式写一写同学们活动的情况或花坛里鲜花盛开的样子。不一会儿就有小朋友写出了“操场上真热闹,有跳皮筋的、有跳绳的,还有打球的”,“花坛里的花真美呀,有鲜红的串红、有美丽的月季,还有高大的美人蕉,我喜欢花坛里的花”。这些句子就是在好词佳句的启发诱导下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

积累语言是为了储存语言,储存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选择运用。储存本身就形成了语言仓库,储存的越多,库存就越丰满,就有了大量的语言资料。在说写的过程中能自由运用。

五、在汇报课外阅读内容的过程中,交际语言。

从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到积累语言,这一切都是为了交际语言,在实践运用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言。语文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远远不能达到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只有拓宽学生接触语言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进行课外阅读,并把阅读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便是一条极好的途径。通过阅读课外读本《小小百花园》,同学们说课文内容,谈读后的体会感受,都是自己的心声、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语言交际中有了大大的进步。

带动物的词语范文第4篇

一、得“意”——感悟儿童诗的美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爱”永远是儿童诗的主旋律,人、动物、植物、大自然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感悟儿童诗里的美好情感。

谢武章的《梳子》中这样描述:妈妈用梳子/梳着我的头发/我也用梳子/梳着妈妈的头发。我请学生边读边想象妈妈和孩子之间相依相偎进行梳头的情景,感受浓浓的母女亲情。同样,谢武章的一首《朋友》让我们感受到了朋友就像磁铁和小别针一样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不吵架、不分开。我请学生联系自己和好朋友的生活情景,产生共鸣,体会朋友间甜蜜的友情。在诗人高洪波的眼里,所有的动物都那么可爱:《袋鼠》里那育儿袋多温暖,多令人羡慕;《大灰狼,别怕》里大灰狼其实没那么坏,它也会害怕;《我喜欢你,狐狸》里的狐狸是多么的聪明有心计……在诗人王宜振的眼里,春风一吹,一切欣欣然醒来了,一首《小花朵的梦》道出了春的生机。调皮的小风/把小花朵的梦/吹开一条缝/它想瞧一瞧/小花朵的梦里/有没有会唱歌的星星/它想数一数/小花朵的梦里/由几种漂亮的颜色组成/谁知从那条缝里/滴出几滴/弯弯曲曲的鸟声。我们读着这首小诗,眼前出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就是春天。我请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用画记录下来,一幅幅作品诞生了,画中的春天天气暖和,花儿开放,色彩绚丽。这种感受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质朴。

二、得“言”——品读儿童诗的语言文字

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形象、生动、具有表现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品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

殷常青的《初春》是这样的:一枚嫩芽/在泥土中快活地叫着/脱去冬天的衣衫/一枚嫩芽/带动成群的嫩芽/快活地摇晃着脑袋/风,在一片摇晃中/在一片叫喊声中/把春天扶出了地面。这首诗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动词的使用了。教学时,我这样要求学生:请你画出诗中的动词,挑一个你最喜欢的,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叫、脱、摇晃、扶”这些动词,鲜活地展现出春天那蓬勃的生命力,特别是那一个“扶”字,令人拍案叫绝。

儿童诗的语言除了用词准确恰当外,节奏更是具有音乐性。荆其柱的一首《打水漂》是这样的:谁打得远?谁打得巧?/噗噗噗——/水面上飞起一串音符;/刷刷刷——/水面上飞起一群小鸟。拟声词的使用,不但准确描写瓦片掠过水面的声音,而且加强了诗句的节奏,形象地写出了打水漂时儿童欢快雀跃的心情。

三、得“法”——关注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在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是讲究技巧的,在诗人高恩道的眼里数字是有性格的,在诗人谢尔的眼里梦是会冻结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多用比拟、假设、夸张等手法,编织出一首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所以教师必须提醒孩子关注儿童诗中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在香港诗人韦娅的《门前的小溪》中用上了比拟的手法:跑远的小溪,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会用树叶遮住眼。诗人金波用上了假设的手法,说:假如我是一片雪花,我愿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虽然创作手法不同,但是这些诗歌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金波说过:“好诗,最着力在结尾处,虽然往往是最先想到的。”童诗往往因为有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句子或词语,才使得诗歌变得精彩生动,情感深邃,这个句子或词语就是“诗眼”。

带动物的词语范文第5篇

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和第二组训练项目,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3~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②朗读课文。

(2 )能力方面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教具准备

课件、爬山虎实物

二、说教法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那对于它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六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等学生读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关键句下画出横线。再请学生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脚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在下面打上点。屏幕显示这段文字和画线、打点,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让学生一块把这3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师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启发学生明白“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 “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这部分教学要引导学生品词解句,体会作者用词之妙,重点体会三个动词的作用,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如果把“触”换成“贴”不行,“触”表示速度快。把“触”换成“贴”不行,那把“巴”和“贴”换一换行吗?不行,“巴”说明牢固、有力以体会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相当的准确。正因为如此爬山虎才会“紧贴”墙壁。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每个字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这个重难点要突破,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从网上找了几段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我们仔细思考,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来源于视觉,我们语文教学的本真应是文字,因此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的。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教学步骤:

首先,以生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描写的距离。本课描写的植物,却用了动物性质的词语,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用爬山虎的脚和动物的脚或者我们人类的脚进行联系比较,看看我们是否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我们人类的脚通过抬腿、迈步带动身体前行,那么爬山虎的脚是否也像我们人类的脚一样带动身体前行呢?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提出“触”、“巴”、“拉”等词语,使学生知道爬山虎是这样向上爬的,那么我们人类的脚,向前迈进后面留下的是一串脚印,爬山虎留下的又是什么呢?学生不难发现,爬山虎每前进一步都有“一脚”牢牢的带动身体,并紧贴在墙上,此刻可以顺势理解了“一脚一脚”的含义,巩固一下,可以做个比较:“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或“一脚脚”的异同。进而体会出,“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是指替着往上爬,而且跨度很大,而爬山虎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地长出脚来,所以,作者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叶圣陶老先生用词多么准确呀,令我们好像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过程,也正是因为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向上爬,扎扎实实、稳稳当当,才使得它的叶子铺的那么均匀,把全部的美展示给我们看。经过这样的点拨,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进一步体会爬山虎“叶子”与“脚”的关系。

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触着墙与没有触着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其次,前后联系,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教师让学生把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与“爬”的两部分内容相比较,联系前面的质疑,看看你从中都读出了什么,这应是学生熟练运用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使学生明确叶子和脚之间的联系: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叶子,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是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它生命力极强,哪里有空的地方,就会努力往那里爬,所以爬山虎能够爬满整个墙,显得均匀;爬山虎的脚用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因而反面的叶尖肯定都全部朝下,从而体会上面的句子。此处,学生可能对叶子一顺儿向下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可以用实物演示一下,学生自然可以理解,没必要深究。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较强的学科,诵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所以结束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说的: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这课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得的观察方法去实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五:说板书:

脚的位置:茎上

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6 爬山虎的脚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没触墙: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