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典型情境;激感;观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一个自由人是不应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的。因为,身体上的被迫劳累对身体无害,但被迫进行的学习却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有效方法必然是能够浸润学生心灵的,能够从思想和情感上唤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进入一种立刻要写、不吐不快的写作状态,而情境教学就是这种有效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方式。韦志成老师在《作文教学论》一书中,这样表述情境作文的内涵:“情境作文就是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具体的景象、场合或境地,让学生置身其中,观察、思考、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写作训练的方式。”
一、创设典型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境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创立典型场景,通过创立典型的场景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作文教学就要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气氛,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到与写作主题相关的情境描述中去,强化学生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1.语言描述情境
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如,五年级上册“亲情”单元的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让学生沉浸在父母与他们成长的每一个人生的时刻,他呱呱坠地时父母的欣喜;他生病时父母的心如刀割;他第一次入学时父母的牵挂;他顶撞冷漠时父母的辛酸……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回忆起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对父母的爱有更深的体会。
2.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如,在六年级上册的写作单元《祖国在我心中》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多种典型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可以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我的祖国》等,在激情荡漾的爱国歌曲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升华,情感被有力地调动了起来,激发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发了澎湃的情感共鸣。
3.表演体会情境
儿童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而且对其中的角色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也可得到有效的训练。如,六年级下册的写作单元《难忘的第一次》,让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的情景,并且把它表演出来,可以邀请同学做他的助演,让学生做自己的导演和主演,要求表演细致、认真,之后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选,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很高,认真准备剧本,认真排练,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印象就会变得更深刻了。
二、以情感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以往的作文教学所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对观察的指导与重视。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观察是认识的源头,写作的起点。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如果没有学生有效的观察,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
1.引起观察兴趣
观察力的培养以引发观察兴趣入手,富有情趣的观察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儿童的观察兴趣,唤起儿童运用语言描述情境的热情。因此,情境创设和氛围营造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吸引学生主动观察和积极体验的手段。反之,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指导有效观察
教师通过语言启发或辅助一些直观手段,再现学生观察到的典型情境,教给观察的方法,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观察顺序,引导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认识观察物体。这样,使学生的观察活动进入有序状态,从而为有条理的口头表述做好准备。
3.引导观察后的想象,为“描述情境”做好准备
在指导学生写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看图作文(一场小型足球比赛,小守门员在紧张地守门)时,我引导学生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想象:从静态的画面中想象动态的过程;从人物的动作想象语言;从神态想象心理;从特写式画面想象全景式的场面。这种情境是学生平时体验感知过的,一旦入情入境,便会插上想象的翅膀,便会文思如泉涌。
实践证明,教师在作文课上精心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情境的方法,培养学生依据情境展开想象,能够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不少小学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小学生不喜欢习作,有时即使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写作也总想应付了事。但作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写作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因为这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内心情感的一项重要方式,是他们人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课。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让学生乐于去动笔呢?具体地讲,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
一、灵活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更有效呢?简单地说,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一是直接培养。在平时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文章,让文章的情节和故事中的人物来感染学生,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除了可以让他们多读课外书,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还应让多他们动手写作来培养自己的写作的兴趣。二是间接培养。即通过老师、家长介绍一些古今作家和身边一些优秀作者怎样写好文章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学习写作的情感,鼓励学生像那些优秀的作者一样去努力写作,追求成功的目标。如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一文,课文就详细介绍了福楼拜悉心指导莫泊桑学习写作的故事,就很值得向学生推荐学习。三是借鉴培养。生活中总有许多人因为条件困难,经过努力而实现目标的人。像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文章介绍了霍金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然而他却凭着坚强的毅力,积极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坚强地挑战命运,并为未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老师们要多向学生介绍这样的典型例子,教育学生不要害怕困难、害怕写作,这也正像人们常说的“写好习作就是坚持的结果”。四是成果激励。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写作方面哪怕一个字、词用得好。教师都要多予以表扬,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办手抄报或者自己动手印刷学生习作,同时还可以多鼓励学生向有关报刊投稿,或者参加一些征文比赛。总之,只要能让学生爱上写作,迈开写作的步子,他们就会逐渐写出满意的习作来。
二、范文引路简化写作的难度
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为了帮助小学生写好习作,在一些单元中都设置了习作例文,这为小学生学习提供写作参考的例子,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2 的例文《我的自画像》中,作者抓住了自己的整体的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的特点来写,用词准确,富有情趣。有了这样的范文,教师只要能引导学生读懂例文,能抓住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就一定能写好这次习作。其实,说话也等于写文章。在写作前,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同学之间再相互补充、评价,他们这样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写作,教师可先写好范文让学生来参考写好习作。如五年级下册习作6,要求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在这篇习作的课本中已经展示了雷锋、刘胡兰、焦裕禄、孔繁森的形象,因为这些人物的事迹、品质都为学生所熟悉,所以学生可以借助有关描写这些人物的文章学习其中的写法。此外,在引导学生选材时。教师要让学生弄清楚自己喜欢的人,或者崇拜这个的人原因,从这些人物中挖掘出优秀的品质。为了让学生自主写好这次习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和他的大黑骡子》等课文,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教师能从学生身边写出优秀的范文为学生参考,这样学生也一定能写好这次习作。
三、改变引导学生改变表达方式
一样话,两样说。在写作中,无疑那些富有感召力的话语更能打动读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写出形象的语言呢?简单地说,一是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怎样写作去打动人。如在三年级下次习作1《脱棉袄》的例文中“松下对郑美荣说,天气暖和了,小树也该脱棉衣了吧?”在这段话中,小作者就把稻草比作棉衣,还说要给“小树脱棉衣”,这里就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教学中,教师不一定要向学生讲解这些修辞知识,但是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这样的写法,使自己的习作更生动,扩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感觉习作是有趣味的,而不是词语的堆砌。所以学生如能掌握了这些技巧,也一定会乐意去写作,并把习作写得更完美。
四、注意关注个体写作的差异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指出,“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一方面中小学习作教学课时被严重挤占,学生习作练习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习作教学收效甚微,教写作或不教写作效果其实差不多,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指导不得力。笔者对大量的习作教学常态课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对学生习作指导不得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习作教学目标制定存在问题。习作教学目标普遍存在虚化、泛化的现象,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习作指导与习作评价没有方向,没有着力点,学生在习作课上得到的帮助非常有限。
怎样才能制定出科学恰当的习作教学目标,提升目标导向的习作教学课堂实效呢?在这里仅以叙事类习作为例与大家做些交流。写好一件事,是小学生习作首先要练好的基本功,又是写人、写景、状物的基础。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记事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才能为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习作基础。
一、把握课标要求,依“标”制“标”
A东师范大学崔允t教授指出,要解决好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价两张皮的问题。
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才能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才能让课堂教学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去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对习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课标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具有普适性,没有对叙事类作文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个要求就是学生只要想写就好,写什么都行。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不拘形式”“写见闻、感受和想象”意在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乐于表达;“新奇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写清楚”是中段对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写一件事的基本要求。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其中“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包含了叙事类作文,在第二学段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基础上,增加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要求。同时,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在“口语交际”目标中提出“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些提法对第三学段“叙事类”作文目标要求有一些参考作用。
简言之,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是“乐于表达,学词学句,连句成段”。第二学段习作的要求是“学会观察,不拘形式,清楚表达,乐于分享”。第三学段习作的要求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分段表述,有读者意识”。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习作教学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都是比较宏观的,各类习作通用,并没有分门别类地指出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等习作的目标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装着大“课标”,再分门别类地系统研究,恰当分解,化整为零,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小目标,作为每次习作训练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学习、掌握,逐步达成大目标,最终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梳理教材体系,按“序”制“标”
习作教学存在“教师教学无序,习作训练低效,学生自由生长”的现状,主要原因就是老师们对教材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习作教材的呈现特点和编排体系,才能更科学地制定每一次习作课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用教材来教、科学有序地练。
(一)关注教材呈现的内容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教材内容是这样的,“这次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的事,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再认真改一改”。其中,“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是对本次习作内容的要求, “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再认真改一改”属于注意事项。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要求是这样表述的,“在口语交际基础上,选择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其中,“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是对这一次习作的内容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是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提出的习作要求。“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是本次习作的注意事项。
综观小学阶段各版本关于写事的习作教材,呈现给老师和学生的几乎都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着重在界定“写什么事”,即对习作内容的一个提示和要求,如“有趣的事,感人的事,成长的事,相互关爱的事,第一次做的事” 等,有的加上了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另一方面就是提出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写好后读给同学听一听,相互修改”等。而在本次叙事的习作练习中要重点关注哪一方面的训练,从习作教材内容上并没有提示。这是我国习作教材自身的特点,老师们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如何确定每一次叙事类习作的教学目标,建立比较科学的叙事类作文训练序列,正是教材留给广大教师的自主创造空间,有待于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二)梳理教材编排的体系
要确定每次习作训练的点,首先要对教材中叙事类习作的部分编排有整体把握,理清叙事类习作在小学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才能科学分解,自主建构,有序落实。以人教版的叙事类习作安排为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先后安排了20次写事的习作练习。这些练习分布在不同年段不同年级,那各年级的习作又有什么不同的层次和要求呢?这些都需要老师们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身心特点等进行整体思考,全面规划。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在其总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话・习作》一书中指出:三年级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愿意写的事写下来,写清楚事情的发展过程;四年级在写清楚事情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可以在重点内容“写具体”方面提出要求;五、六年级强化具体的要求,并提出了“感情真实”的要求,引导学生寓理于事,融情于事,更关注真实感受的表达,更倾向读者意识的唤醒,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可见,中高年段关于写事的要求是呈螺旋上升逐步提高的。
(三)规划习作教学的训练点
把握了各年级叙事类习作的相同点和序列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分解、梳理出叙事类习作的训练点,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课标,心中有年段,心中有教学点,才能循序渐进地把训练点落实到习作教学目标中,进行更有针对性、序列性的习作教学指导与评价。
比如,中段如何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清楚;如何选择有趣的事;如何写出事情的“趣点”?再如,高年级,老师不断要求学生“描写具体”“描写生动”,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描写具体、生动呢;本次习作要着力在哪一点上去教给学生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技巧呢?是“把瞬间发生的事展开来写”,还是“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写”;是“写好事情过程中的‘慢镜头’‘特写镜头’”,还是“写好事情过程中的连续动作”;是“直接抒发内心感受”,还是“借助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抒感”。只有这样不断反思,在对课标和教材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课标要求进行有效解读,并把教学点确定到每次习作教学目标中,在目标引领下落实训练,才能让学生在每一次的习作教学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增长,学生对习作课的兴趣才越来越浓厚,学生的习作信心才能不断增强。
三、分析学生需求,以“学”定“标”
王荣生教授指出:写作课程应当基于学情,这是变革写作课程极为重要的取向。学生的学习永远不是零起点,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的背景之上。习作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避免与以往的习作简单机械地重复,让学生在原有水平之上有所生长,有所发展。
比如,郑桂华老师执教的习作课《描写的奥秘》,老师让学生描写图片内容。第一个孩子很认真很热情地写道:两只青头鸭,结伴在碧绿的江水上嬉戏;它们淋浴在早春的阳光中,欢快地叫着,互相在水上追逐,拍打着翅膀,溅起珍珠似的水花;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台下听课者传出一片掌声,大家都认为学生已经写得很好了。但郑老师却让同学们仔细对照图片和那位同学的描写。同学们一看才发现,他写的和照片上的图像完全不一样。上台写作的同学,很会用修辞,写了很多图片上没有的,而对于图片上的实际事物却视而不见。郑桂华老师及时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为此,教会学生“有什么写什么”就成为这堂课的基本目标。因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很强,单纯的语言表达教学,已经可以不作为教学目标了,而学生在描写中喜欢“想当然”是其主要不足,甚至为了所谓的“生动”不惜无中生有。郑桂华老师所确定的目标完全依据学生的写作实际。如果我们都努力地像郑桂华老师一样,根据学生的学情,找到每次习作中有针对性的训练点,才能让学生对描写的认识,一步一步由不知到知,描写的方法技能由不会到会,逐渐形成会描写的能力。
王荣生教授指出,写作教学就是要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确定最近一个阶段写作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因为习作能力的形成本身就是在习作练习中一个个习作方法的不断叠加、生长和反复运用而成的。
[关键词]趣味性 艺术性 鼓励性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75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别强调了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务必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一、命题的趣味性――兴趣激发的根基
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是学生作文时首先接触的对象。它能否引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最关键的是题目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要想做到这一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命题难度要紧贴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里的“学生实际”主要包括两个意思,一是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我们不能拔高写作要求,叫学生写超出自己实际水平的文章。其次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写作不但以生活为源泉,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命题不能偏离这个源头,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更不会有兴趣可言。命题只有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写作主动性。如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习作要求自己写自己,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我这个人》,并且在作文题目前留了一条横线,在横线的下方依次写上了这样几个字:“嘿”“哈”“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其中的一个类型构思、练写。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经过这一提示,各个学生都伏案疾书,没有一个皱眉头的。在这里,我运用了不同的叹词来表达不同的情感,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命题范围要宽窄适当
命题范围不宜太大,太大的命题,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即使写出来一点,也是空洞的。太窄的命题,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把学生领进狭隘的死胡同,从而影响其表达欲望。
课标还强调,作文的命题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作文环境,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强调他们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教师应积极为此提供条件,拓展空间,适当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这里的开放不仅指作文教学形式上的自由开放,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开放,即作文要回归自然,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创作欲。
二、指导的艺术性――兴趣激发的平台
对于教材中的习作指导,我们教师在单元备课的时候,就要对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习作内容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上单元导读课的时候,把相关的信息和要求及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单元学习时就有目的地搜集和积累相关的资料、写作方法、技巧等,为最终下笔做好前期铺垫。这样,学习单元内的文章就更加有针对性了,也可以以此引导学生自己扩展阅读更多的相关文章。指导学生写单元作文时,我们可以提供精彩的开头、结尾等材料让学生去阅读、仿写;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以具体事例打开学生的心扉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写具体,情节写生动。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那节课我故意迟到了五分钟,又佯装有事离开教室一段时间,然后让学生回想在我到来之前和离开之后大家的议论和猜测,以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因为有真实的事件作前提,学生参与率高,很快完成了习作。
课外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力措施。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样那样的小事,这些小事往往就是写作素材,应该善于抓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如班级里某同学生病了,大家照顾她;某同学被老师批评了;某同学与某同学吵架了;某同学帮助小同学了等。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那么写出来就自然真实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为了让每个学生学会感恩,我们学校前不久举行了“让人间充满爱――大型报告团演讲活动”,会上,演讲者以丰富的情感、动听的语言使学生痛彻心扉。报告会结束后,所有的学生情绪都很低落,见此,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将心中的感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由于是亲身经历,每个学生都写得非常生动、精彩,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效果极佳。
另外,我认为习作的指导还应包括作前指导选材、构思和作中指导修改习作等方面。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艺术,话语能吸引学生,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受到启发,从而逐渐喜欢作文。老师还要善于学习,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做一个善于实践与反思的教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批改的鼓励性――兴趣激发的源泉
有些人认为,对学生的作文要精批细改,也有些人认为,对学生的作文要多批少改,我认为这些都有失偏颇。
我主张作文批改要尽量做到“多就、少改、巧批”。这是因为精批细改,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同时改多了,会使学生认为自己的作文不成功,长此以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讨厌作文。再者,许多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最想看到的是作文的等第,而不是老师的改动和批语。“多就”就是尽量尊重学生的原作;“少改”就是对一些错误的字、词、句作订正;“巧批”是指老师的批语要下得精巧,能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有位学生写《看杀鸡》的日记,写得逼真、传神,结尾处这样写道:“我想晚上一定能喝到鲜美的鸡汤了。”于是我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上这样的批语:“鸡汤的味道很美,你一定想知道妈妈是怎样做鸡汤的。请你别错过机会,明天的日记本上,老师请你‘做鸡汤’。”果然,第二天,他就写出了《妈妈做鸡汤》的日记。我在班上读的时候,有个学生开玩笑说:“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作文批改还应具有一定的宽容性。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有位学生在作文中竟然赞美了被一般人所讨厌的蚊子。按常理,这位学生肯定会被训斥一番,但为了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全力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以正面鼓励为主。我在评语中首先肯定了他的逆向思维,并建议他多看一些高质量的书,结果他的写作热情高涨,写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而且有一定内涵的文章,其中有几篇还被推荐到了《新语文学习》杂志社。
四、讲评的针对性――兴趣激发的动力
讲评通常是一次作文的最后一个环节,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它是对一次作文的成败、得失等给予肯定或否定,在理性上给学生以提高的过程。我认为讲评不必面面俱到,而应对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给予纠正,突出的优点给予表扬,对那些虽然是突出的却又不是普遍的问题可以个别交换意见,以引起个别学生的注意。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分清主次,突出训练重点,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并诚心诚意地赞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将能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便会在心里不断地增添自信心和进取心,对作文的感情会与日俱增,面对作文不再会感到恐惧。
关键词:农村;科学实验;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068-03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公民科学素质城乡差别较大,教学条件也有很大的区别。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在农村学习,他们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使之更好地为国家的未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开展科学实验课的现状
1.对科学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群众对于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认识一直存在偏见,有人认为,不指望孩子成为科学家,长大能赚大钱就是有本事,语文和数学是重要课程,孩子年龄小,少一些科学教育正适合减负,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因为他们不懂科学的教育价值。同时,学校科学课的评价体系不合理,如:科学的教学评价形式是笔试,甚至有些学校对科学教学不做评价。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获得多少死的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核心是一种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必须从小孩抓起,让他们从小在科学教育中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利用科学解决身边的问题。
2.教学资源缺乏。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在不断加大,学校的教学资源也不断得到改善,但小学科学实验室还严重缺乏。许多学校不仅没有各类科学实验器材的配备,更别说实验室了。学生的分组实验只好改成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者由教师来讲解实验可能发生的现象。
3.小学科学专职教师缺乏。农村的小学教师是非常辛苦的,几乎是包班,班级的管理和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压到了一个教师的身上,同时还要兼管学校的其他工作,更谈不上有专职的科学教师。针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严重缺乏的事实,一般农村学校的科学课都用语、数教师兼职的办法组织教学,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即使是“多面手”的教师,也难以招架繁重的教学工作,哪还有精力带着学生做有趣的科学实验呢?
4.安全意识的强化,使科学课无法张扬个性。保证安全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于是,有的部门规定:禁止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否则一切后果由教师自己负责。由于谁也不能保证学生在校外的活动中不出事故,于是,教师便少组织或根本不组织校外活动。这样一来,原本需要在校外进一步学习完善的活动,便被淡化或取消,科学实验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针对以上农村小学开展科学实验课存在的弊端,科学课不得不让人担忧。没有小学科学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农村的孩子离不开科学,学生的科学素养还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
二、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有效措施
1.巧用资源,提高效率。农村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科学教育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是城市无法代替的。只要农村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发挥农村优势,巧妙地整合、运用资源,农村的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就一定能提高。
2.发挥农村资源优势。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生命世界》这部分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动植物;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教学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非常熟悉,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随时都可以进行探究。为此,笔者引导学生们到涡河提上、田野里观察动植物;在自家的菜园里种植蔬菜。另外,学校里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个班都有几块菜地(农村),开展种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劳动中享受收获的喜悦,在家长指导下饲养小动物,还带领他们到种植大棚西瓜的种植园参观、学习先进的种养技术,使之比较不同生长环境的动植物的形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样,学生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找到了乐趣,学到了知识,真正体验到了在玩中学的快乐。
农村是一个丰富的物质宝库,在开展《物质世界》这部分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分析土壤的成分,笔者和学生们到田野里尽情地探究;为了了解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带领学生到村子里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在各种各样的亲历、实践活动中内化了科学知识。此外,农村空气清新,天高地远,为学生学习《地球与宇宙》这部分内容提供了条件。平时,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到野外认识不同形状的云,了解云和雨的关系;观察日食、月食的自然现象,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降低了学习难点。
(1)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有时候,教材编排的教学内容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不能同步,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做出合理地调整,使当地的资源环境能更好地推动科学教学的开展,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电”单元,第二单元是“新的生命”单元,而第二学期开学时正好是二三月,正值春天,新的生命萌芽了,各种花朵竞争开放,小草吐出绿芽,动物开始繁殖,这些景象与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正好吻合,所以笔者就尝试将一、二单元的教学顺序对调,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巧妙替换材料。《蚕的生命周期》是三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但由于附近没有人养蚕,学生们对蚕都感到很陌生,所以饲养蚕宝宝的活动较难开展,为此,笔者尝试寻找一种当地常见的能替换蚕的小昆虫,以达到饲养蚕宝宝的教学目的。结果,笔者在无意中发现一片树叶上爬着一条大青虫,想到平时到菜地摘菜时,爬在菜叶上的一条条胖乎乎的菜青虫,它和蚕的外形很相似,同属节肢动物,而且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还很容易养活,用饲养菜青虫的活动代替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应该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于是笔者就和学生一起饲养起菜青虫来了,在饲养菜青虫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所要求的内容,而且深切体会了科学探究的快乐。由此可见,机动灵活地处理教学资源,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可使我们在教学上少走弯路,还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收获。
3.灵活备材,顺利探究。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材料是实施探究学习的基础,是顺利开展实验教学的保障。农村经济落后,教学资金短缺,很多学校没有订购完善的科学实验材料,严重地阻碍着科学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农村的科学教师在材料准备上多花心思,有所创新。
(1)直接取材法。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材料可直接从生活中获取。如: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有观察蜗牛的内容,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笔者让学生找一个盒子,在课前每人至少捉一只蜗牛准备好。农村是蜗牛生活的理想场所,不一会儿,学生们就满载而归了。生动、直观的教学,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兴趣浓厚。
(2)师生自制教具和学具。师生动手自制教、学具,能使教学材料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平时,笔者把一些废旧材料收集起来,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各种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反复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各式简便操作、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和学具。如:用易拉罐、饮料管、铁丝、焊接的铁架台等制作了水车,用纸杯、细线和小棍做成了电话等,经试用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科学教师和学生的肯定。学校不定期地举行制作动植物标本、自制学具比赛,优秀作品发给奖状,并陈列在学校仪器柜中。这些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调动了他们自力更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更积累了材料。
三、建立科技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素质教育倡导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科技方面的兴趣,强化用科学意识,学校少先队组建了科技兴趣小组:
1.成立学校气象观测小组。进行了长期的气象观测活动,积累了一批观测资料,锻炼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能力。
2.成立环保兴趣小组。有计划地组织小组成员对校内植物、校外小河、泥土流失等情况进行调查或考察,学生经历了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科学知识。如在调查农村的城河被污染的过程中,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因污染而导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知道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和危害,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让科技兴趣小组能更顺利地开展活动,笔者经常向学生了解活动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场地、工具、材料上的困难;利用远程资源讲述科学知识;指导他们综合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将科技兴趣活动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用知识指导实践;鼓励他们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村题材的作品,为村民们办实事。
四、为学生提供展示科技才能的舞台
1.进行科普知识竞赛,增长学生知识。
2.进行防震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防震知识。为了使学生掌握地震知识,认识地震的成因,提高师生的防震意识,学校结合实际,举行了防震知识擂台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