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第1篇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

何谓二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加工。

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的表现形式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差太远,这也是使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因素。而古诗的限制又更多,学生难免不发怵。因此,在近几年的古诗教学中,我增加了“二次创作”这一内容,让学生也来尝试作诗。

下面是几首学生的创作:

《暮江吟》

余辉洒落江水中,

一半青来一半红。

深秋月色令人醉,

遍地珍珠天上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做客他乡,

每逢佳节格外思亲。

猜想家人登高远望,

遍插茱萸少我一人。

《赠汪伦》

李白坐船上,即将去远行。

忽听河岸上,传来踏歌声。

眼前桃花潭,潭水千尺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第2篇

(一)知识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2.理解《登高》的思想内容。

(二)能力目标:1.学会诵读吟咏古典诗歌;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3.赏析该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2.体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赏析该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体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四、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与学主要围绕“诵、感、说、悟”四个字进行。诵:以反复诵读吟咏作为学习诗歌的主要手段,正所谓“书读百遍,而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感:通过文字、声音、画面的多元感知,感受诗意、诗旨、诗美;说:理不说不明,道不说不透,通过点拨、讨论、讲析的有机结合,师生形成互动,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悟:在“诵、感、悟”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情感、联想等要素,综合体悟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作品的意蕴和艺术,可谓“三分学七分悟”,关键在“悟”。

五、教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背诵杜甫诗歌名句(教师一出口,学生也会跟着吟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同学们,这是谁写的绝妙诗句?”学生齐答:“杜甫。”这时,整个课堂沉浸在杜甫的诗歌之中,幻灯片出示杜甫画像及其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他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一生忧国忧民,充分体现了儒家以安治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精魂,因此,他亦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构思精妙,语言锤炼老到、意境深沉,艺术精湛,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歌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深受人们喜爱,并被奉为学习的典范。后代诗家习称“老杜”。

杜甫诗歌最基本的艺术特征是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其诗意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其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书写课题,并展示教学目标。

(二)感知全诗

1.展示书画作品

2.配乐朗诵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位老人就是大诗人杜甫,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投影诵读要领:感知作者的处境,感知诗的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注意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与诗意、诗情、音乐的和谐;注意重音与停顿:每句读出三个节拍,重音突出重点意象,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三)理解诗意

1.诗题理解——登高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明刘基《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郁达夫《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冰心《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问:诗歌《登高》应该属于哪种情形?

答:第2种。

2.写作背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第3篇

一、 激发兴趣,让学生产生读的欲望

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够持久、爱转移等特点,因此,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朗读活动中全面提高朗读效果。如,我在课堂上常采用学生表演读、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我细心地解读了文本。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孔子论水”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志向”、“有情义”、“善施教化”呢?然后带着个问题去研读课文,找住关键的词句写下自己的体会。在教学“德行”时,抓住“哺育”“奔流不息”,体会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有德行,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厚。在教学“情义”时,从“流必向下”“或方或长”读出水的谦虚有礼,善解人意,领会水和顺温柔,有情有义,像君子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在教学“志向”时,引导学生想象:眼前是不是浮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小到水滴、溪流,大到瀑布、江河、海洋?感受有志向的水像君子百折不挠的坚贞情操。在教学“善施教化”时,由“荡涤污垢”“善施教化”想到万物入水,荡涤污垢,还万物本真洁净的姿彩,像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风范。水仅仅只有这四点美德吗?学生从水清澈透明,读懂了它――胸怀坦荡、坦荡无私、纯洁无瑕;水滴石穿,读懂了它――有恒心、有毅力;水川流不息,勇往直前,读懂了它――充满活力、勇敢顽强、志在千里;水小可成滴,大可成洋,读懂了它――有气量或大丈夫能屈能伸;水满则溢,读懂了它――懂得知足常乐,不能贪得无厌,满招损、谦受益……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个性解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思维也更活跃、更深刻了。

二、 大胆取舍,突显朗读的精当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呢?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寻找教学的“抓手”,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段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教学既有较大的涵盖性,又更加精炼简洁,节约大量时间,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这首诗的灵魂,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以课题为线索,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在引领学生精读时,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多次让学生朗读,他们的理解感受在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

王维借“每逢佳节倍思亲”唱响了一曲思乡、思亲之歌。在理解的基础上,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老师的配乐范读,指名读,齐读,使学生走入王维的内心,把他的孤独,无奈,悲伤读出来!在迁移运用的环节,我请学生们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来和大家说一说,如:生日时,家长出差在外;在轮船上执行任务;外地的同学没法和家乡的爷爷奶奶团聚……学文时,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积淀,动情的诵读水到渠成,朗读和表达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三、 经典示范,彰显朗读的艺术

随着信息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推广,已有许多老师范读课文时以媒体代替完成。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很有必要,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录音示范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手段,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宜将教师的范读取而代之。范读,还需要加强。

教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如在教学《荷花》形态各异时,我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荷花池中除了文中描写的三种姿态的荷花,还有没有其他的姿态了?如果你是荷花,你想怎样站在荷花池中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说:“有的荷花仰着头,挺着胸,向大家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有的说:“有的荷花躲在荷叶下,怕骄阳晒黑自己娇嫩的肌肤。”还有的说:“有的荷花在风中翩翩起舞。”……

在范读“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时,我一边读,一边用右手拿支粉笔展现眼前,慢慢来回涂写,画了荷花和荷叶;时而用力轻快大幅度画蜻蜓的样子。我不时用眼睛窥视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都用眼睛盯着自己,静静地欣赏,学意甚浓。学生的奇思妙想更是令人折服。有的学生说:“蝴蝶飞到我身边,对我说:‘荷花姐姐你真美啊!’”有的说:“小鸟飞到我身边,告诉我一路的趣闻。”有的说:“蜜蜂飞到我身边,告诉收获的甜蜜。”还有的说:“青蛙蹦到我身边,告诉我捉虫的快乐。”等等。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教师范读的最好肯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歌 杜甫 《登高》 吟诵涵泳

一、设计思路

杜甫的《登高》,化用脂砚斋评价《红楼梦》的话可以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诗”,全诗沉郁顿挫,情景交融,把晚年杜甫时势之叹、羁旅之思、伤身之痛、孤独之愁的四重哀伤写得令人回肠九转、悲情叹惋,有“古今律诗第一”的美誉,基于此,本设计主要从两个维度上进行拓展,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渗透出的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二是把握本诗的写法特点。

同时,紧密结合诗歌教学的自身特点,结合高一学生诵读涵泳古诗的良好学习习惯亟待培养,鉴赏诗歌的思路方法有待加强指导的学情实际,本设计精心设置“四读”涵泳探究式教学思路,让学生一读感整体,二读悟意境,三读味情感,四读明写法,从整体到细节,从感性到理性,从内容到写法,从诗景诗意到诗境诗情,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多维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在较强的可操作性中有益有效地锻炼提升了学生诵读能力、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突出了新课标以生为本的内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读准字音,理解诗中重点词语含义。

②赏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③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当堂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四读”涵泳吟诵中理解诗意诗境。

②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分析把握景物意象,领悟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

③在多维互动、讨论交流过程中,大大激活学生思维,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在民主和谐、浓郁热烈的课堂人文情感氛围中充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晚年诗圣“时势之叹”、“羁旅之思”、“伤身之痛”、“孤独之愁”的四重哀伤,真切感悟作者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

4.现代教学手段运用

①利用ppt课件展现课堂清晰流程,构建多元互动环境,创设探究交流条件。

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诗意图,让学生在吟诵时,图文结合,更真切地感受诗境。

③利用视频示范朗诵,充分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进一步沉浸诗中,与作者心灵相通相融,为水到渠成地分析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和精妙的艺术手法做好铺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析把握景物意象特征,深入体味诗中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鉴于高一学生诗歌鉴赏知识尚待积累完善,鉴赏实践活动需要加强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诗歌写景抒情的艺术特点。并放在最后“一读”时解决。

四、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 四个探究问题,提纲挈领,抓住关键,紧扣诗歌教学特点,从感整体到悟意境,到味情感,到明写法,授鱼授渔,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目标。

2.吟诵涵泳法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涵泳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课堂上学生通过全体读、个别读、多媒体音像示范读、全体自由读等各种方式,声情并茂地吟诵,真切地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诗境美、诗情美。同时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触摸到作者的深广的心灵。

3.互动探究讨论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互动探究,平等对话,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4.多媒体情景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1.精心制作ppt教学课件。

2.查找素材创设《登高》诗境图,一句一幅。

3.搜集并精心剪辑好课文示范朗诵视频。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大家一起来背一下。这首诗是写重阳登高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穿越历史,梦回大唐,1200多年前的那个重阳节,在夔州长江岸边,一位老人,两鬓染霜,衣衫褴褛,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登上面前的一座高台,纵目远眺,望眼欲穿,一时间百感交集!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就是晚年的诗圣杜甫!此时此刻,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有“古今律诗第一”美誉的《登高》,去触摸诗圣那深广的心魂吧!(ppt呈现标题)

(二)出示学标(ppt)

1.理解诗中渗透出的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

2.把握本诗的写法特点。

(三)四读课文,自学探究(ppt)

1.初读探究: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①积累字词

给形近字注音:渚( )清 霜鬓( )

诸( )位 发髻( )

姓褚( ) 鬃( )毛

解释词语含义:飞回 落木 苦恨 新停

②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轻重缓急适当)

明确:“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明·胡应麟)

2.再读探究:你都是从诗中哪些地方感觉出来的?请联系诗歌中的相关内容具体说明一下。

①个别学生读,大家倾听评价(要求:深情诵读,读出“悲凉之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第5篇

一、中班幼儿古诗文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确定

(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明确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教育目标确立中,力求做到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积极结合幼儿园教育目标,符合纲要精神。因此,幼儿园古诗文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喜欢参与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祖国灿烂的古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拓展知识性、艺术性、文学性,陶冶性情,完美人格,开发幼儿多种潜能。因此,可以把中班幼儿学习古诗文的目标定位于:

1.乐意学习咏诵经典古诗文,初步感受古诗文作品的语言丰富和优美。

2.咏诵古诗文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用表演、绘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创造性表现古诗文作品,充分体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健全人格。

(二)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的古诗文内容

《纲要》指出:“教学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挑战性”,教育内容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需求,适应时代需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应幼儿最近发展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材,就应该注意由浅入深的原则。如中班幼儿正在认识数字,就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有关数字的古诗文让幼儿学习,如《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类诗文将数字从一到十,巧妙地嵌入诗歌,结构精巧,使诗歌形式奇异,吸引孩子的诵读兴趣,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有独特的风格。

贴近幼儿生活、富有童趣的内容,幼儿也比较感兴趣,学起来很容易懂。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小朋友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红掌、长脖颈,熟悉它高亢的叫声,熟悉它在河中戏水的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脑海里。又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的《咏柳》等都是比较接近幼儿生活、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好作品。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引人入胜的风景,也让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吟诵、赞美。随着季节的变化学习古诗可以拓展自然知识,加深幼儿对每个季节景物的印象,幼儿更能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因此在实施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选择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进行学习。如春天:《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清明》;夏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天:《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秋思》;冬天:《冬景》《江雪》。

另外,一些描写传统节日的气氛和特有的风土习俗的诗词,洋溢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和浓厚的情感。如:在春节来临之际学习《元日》,清明节时学习《清明》,重阳节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幼儿在学习这些古诗的同时可以感受中国的特色文化,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中班幼儿古诗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趣味性的挖掘,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多领域渗透法。诗与画的结合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想象和创造,来表现对古诗文意境的理解,以及对语言艺术的审美。许多描写景色和以景抒情的诗作,不但是诗,更是一幅隽永的画,如《敕勒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江南》等,诗里面描写的景色比较完整,所以比较适合幼儿表现。记得有一次,在绘画《池上》的时候,有位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的幼儿,只是简单的画了一条小河,河面上画了几条线。和同伴那些有小船、荷花、小娃娃的丰富画面相比,简单粗糙的多,有趣的是,当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画的时候,他振振有词的回答:“诗里不是说‘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嘛,小朋友偷摘了荷花,当然要藏起来了!”多么可爱的解释,你能说他的画面不合诗意吗?恰恰相反,我觉得正是在充分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才能够让这个孩子大胆地“投机取巧”!

唱诗是将诗、乐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幼儿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加快幼儿对古诗词的记忆。在音乐活动中,适当巧妙地溶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艺术潜能,而且增强了幼儿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可以从网上搜集《江畔独步寻花》和《绝句》的配乐,教会幼儿唱。找不到现成音乐的。也可以用流行音乐来配唱,比如用《两只蝴蝶》的音乐来配《小池》,用《西班牙斗牛士》的音乐来配《出塞》,由于旋律熟悉,幼儿掌握起来得心应手,在家里也乐于哼唱。

让幼儿运用身体将诗的意境进行表演,可以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古诗文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如:在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活动前制作了许多白鹅头饰,鹅翅膀,红掌等,教学时幼儿扮成一只只曲项向天歌的大白鹅浮水,拨清波,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白鹅戏水游戏中学会咏诵了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语言活动,可以经常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古诗文内容编成一个个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让诗词在幼儿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如在《三字经》的学习中,我讲述了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的动人故事……通过一个个幼儿喜爱的小故事口耳相传进行语言的传递,学习咏诵古诗文。

2.亲子共阅法。家园共育是开展经典古诗文教育活动的一条有效路径。在幼儿期进行古诗文的教育中,如果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就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古诗。可以利用家长会等活动,对家长进行“古诗文教学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的宣传,让家长了解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亲子共读的必要性。让家长了解经典的古诗文文化对于幼儿的人格培养是很好的精神营养物质,我们不要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和运用,儿时积累的东西会像雪山一样慢慢融化,滋润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平时可以要求家长花一点时间,留意张贴在家园联系报的古诗文内容,及时与孩子一起学习,帮助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也可以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的共识,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幼儿在家庭、幼儿园里都得到了古诗文化的熏陶,孩子接触天地更为广泛,进步必定也快,家园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沟通。

从幼儿学习后调查孩子在家庭中表现可以看出:家长支持并经常配合诵读教学的幼儿,诵读古诗文兴趣非常浓厚,对古诗文有渴望学习的要求,也会把诵读古诗作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后来这些孩子学习要求提高了,不仅重视学习方式多样性,还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持续性短,对教师教学要求比较高。在家园共同指导下,孩子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3.环境陶冶法。《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让环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班级环境布置中设置“古诗天地”、“每周一诗”栏目;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诵读古诗的舞台,投放了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时常更换的图文并茂的古诗经典丛书、认读诗句中的字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