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年级数学课件

九年级数学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九年级数学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九年级数学课件

九年级数学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教学 小学数学 实践策略

一、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谓微课教学概括来讲就是指以视频为基本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开展的课堂教学过程。微课教学的最核心部分是教学课件或者教学视频,在特殊情况下还包括与教学主体有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等辅教学材料,微课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所教学的人群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也正因为存在这种针对性,所以在教学时间上一般不会太长,多以6-10分钟为宜,教学质量一般也很高,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可适当运用。

二、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为传统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微课教学的引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局面,为课堂教学模式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小学生可在观看数学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的同时认真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将得到的结论应用于实践中。教师采用微课动态教学视频的方式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数学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二)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其一,教师无法准群得知每一位小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不知道哪位学生具有数学学习中的优势,哪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处于劣势,难以掌握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其二,也正是因为课堂上的交流过少,学生和教师之间才会逐渐产生隔阂,如此则不利于数学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然而通过微课教学就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课堂教学现象,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

(三)能有效提升初级数学教学质量

由于微课教学是基于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集合而成,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展开数学课堂教学时,针对性便得以凸显,这便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音频和视频的结合效果产生更加深刻的视觉印象,使之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忘却,从而有效提升了初级数学教学质量。

三、应用微课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质量要提升,兴趣是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积极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唯有如此,方能让小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来,进而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否则,小学生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教师只顾自己讲授教材,那么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为了引发学生思考,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积极采用微课教学。微课的适当引入,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产生更长久稳固的学习动力。

(二)开展数学课,培养多思路

数学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不需要很多的背诵过程,但却需要学生养成灵活的、发散式思维能力,而这一培养过程就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在如今的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文化知识灌输的教学思想,还应当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毕竟社会需要的是一群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而并不是一批“书呆子”,因此,教师要将微课和数学“一题多解”教学结合在一起,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多种解题思路,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将微课教学与“一题多解”结合在一起解决数学中的运算题。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现出这道计算题:125×24,如果要用普通的计算方法就是直接在草稿纸上运用乘法运算法则一步一步列出解题过程,M而得到这道题的答案3000。这种解题方法是最普通的方法,但同样也是最繁琐、最浪费时间的解题方法,也许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看不出来,但是在考试中其暴露的弊端将会非常明显。那么,换种思路又当如何呢?如将24进行拆分得到4×6再将这两项与125作组合运算得到125×4×6,125与4相乘口算就可以知道是500,500再和6作乘法可轻松得到这道题的答案为3000。通过运用乘法交换律和分解质因数这两个方法,使整个计算过程更加简便和高效,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运用微课与“一题多解”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这种变通式解题思维,促进思维的发散。

(三)结合生活例,优化教与学

其实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都能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实践,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找出能够结合生活实例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微课教学法更好的开展数学教学,并且结合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生对生活问题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从而大大提高微课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圆》这部分内容中的“轴对称图形”知识时,数学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教授,如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人体、蝴蝶、飞机、红双喜等都是完美的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实物拍成照片或者直接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照片,以微课视频或者图像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如此,既方便了数学教师的教又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概言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阶段,教师应当积极运用微课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这并不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办到的,还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通过积极采用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种解题思路以及恰当联系生活实际等有效策略,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微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科学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勇.微课对小学数学教学影响的实践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

[2]邓冰.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开发与有效实践[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

九年级数学课件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教授新课程的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本文作者以新课程理念来设计了《走进意象艺术》一课的课堂实践。其中,作者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征的结合,研究了课程内容和学生思维与表达的内在规律,对课程做了必要的整和与拓展。在课堂实践中作者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美术新课程“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页)。显而易见,作为走进新课程的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美术新课程的变化。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是新课程理念转化成具体课堂教学行为的基础。

《走进意象艺术》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之《美术鉴赏》模块的第四课,让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了这种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意象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方面。高一学生的整体素质很高,他们有着很强的思辨能力,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仍单一、稚嫩,本课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征相结合,研究课程内容和学生思维与表达的内在规律。对课程作了必要的整和与拓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参与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具体体现在以下教学环节中。

一、启发导入

视频:游动的虾与齐白石的《虾》。

白石老人名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为什么《虾》如此灵动传神?由于画家改变了虾的自然形态,为了突出虾的神韵而作了主观的处理。启发学生思考表达老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含义:“似”指的是酷似自然物的具象形象,“不似”是比较抽象的形象,“似与不似之间”就是艺术形象中的意象形象,画家认为这是最奇妙的。引出课题意象艺术。

设计理念:在导入阶段,我没有遵循教材从“怪异”的现代派作品引出课题,而是选择他们熟悉的国画名作。而虾的创作恰恰是画家主观创造的经典形象,这样使他们自然地接受意象的形象,在对白石老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表达中学生很自然地明确意象是在具象与抽象间的艺术形象,它们来自于画家对客观世界的艺术创造,并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体会新知

1 意象的定义。

意象即“意欲之象”,“意念之象”,或者说“主观之象”,就是艺术家所感觉到的或要表达的事物的样子。

这是辨析理解意象性美术两个角度:

(1)是从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的角度:

(2)是从艺术家根据“我想”表现的意图的角度。

2 从中国写意画、民间美术作品等入手,使学生体会意象艺术本是我们最熟悉的艺术形式,再进一步引出《呐喊》等作品,体会意象艺术形式的多样。

由于主观世界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情感、性格、情趣、意念,甚至包括潜意识、幻想、梦境等,所以意象艺术呈现出形象类别多样的艺术面貌。其中既有如《星月夜》这样表达情感情绪的感情化的意象作品,又有如《三个女人》等追求形式理性化的意象作品,更有怪诞,如《内战的预感》《错误的镜子》《左手与右手》等所构成的超现实的艺术世界。设置问题: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具有表现力?引导学生领会意象艺术是解放个性自由的艺术天地。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意象艺术的特征。

设计理念: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新课程注重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

实践效果:在给出定义时学生根据字面含义理解,对主观之象的感觉很朦胧。这时从传统国画和民间美术中熟悉的作品展开,使他们感觉亲切、自然,思维自然开启。中国绘画中意象的成分很多,大多数中国绘画。民间美术都是意象的,这也是意象领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便是“90后”的一代,传统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很多,而理解了东方的含蓄,对于理解外国的表现有很好的迁移作用。教学中一两幅图片带着一个问题层层深入:如果《呐喊》以具象的形式表现会怎么样?意象艺术都是表现强烈的情绪吗?《内战的预感》局部很真实,它属不属于意象?这样的置换组合的形象我们还能说出哪些?这幅画表达了主观世界的哪方面?教学活动随着这些有趣有意义的问题展开,这种提问是发散式的,调动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激发思维,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使教学生动活泼,并达到对内容的理解。而意象艺术的特征中主体情节和个性语言等特点正是下一部分的精讲内容。

三、理解与探究

精讲山人花鸟画,夏加尔《我和村庄》,达利《永恒的记忆》。提供画家背景资料,让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层、全面的剖析,感受画面中蕴含的意境,体会画家的心境,并带着具体的问题与教师互动讨论。

在这个环节,我依然采用问题深入法,如观察朱耷画中的鱼、鸟和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是动物的表情吗?山人的题字像什么?看《孔雀图》猜这是什么鸟?有这样难看的孔雀吗?孔雀的三根羽毛像什么?看《生日》猜一猜画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达利《永恒的记忆》请学生说出你对柔软的钟表等意象的理解。

这部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体会意象艺术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并抓住这个点深入挖掘拓展,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现实物象作用于心灵,经过艺术的创造成为意象的语言,构成心物一体的意象世界,而这与心灵相映相融相生的意象正是“我”的真实的存在。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与争辩,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对“意”与“象”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体会到“我”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对意象的“真实性”产生了认同和共鸣,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设计理念:当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和需求后,教师就需要设计一种情景,并创设情景氛围,使学生在浑然不知中进入学习的境界,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最终到达自我构建知识网络的境界。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神奇世界,高中美术教学应该在鉴赏的难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教学应着眼于内心的释放,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启动,随着问题的出现,对形象载体所赋予的意念越来越深入。

实践效果:如在解析《永恒的记忆》时,请学生说出对柔软的钟表等画中意象的理解。学生赋予了不同的涵义。这一问题容易产生多种答案,于是产生了思维的分化、交流和碰撞,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思考和学习,扩大了欣赏的广度与深度,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在适当评价后,我告诉他们达利一般拒绝解释他绘画的含义,达利说有时候也对这些形象感到惊讶,不如由观者自我解释更有意义。学生感觉到自己对达利画的解析就是一次与艺术的对话,而对话于思维和心灵的启迪比正确的答案更有意义,自我在鉴赏中的价值和艺术家创造的价值一样重要。

四、想象与创作

我展示杜尚《L.H.O.O.Q》,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包围的肖像》与《教皇英诺森十世》,米勒《晚钟》,以及达利的改编作品,鼓励学生追寻大师的足迹,做有益的尝试:将《晚钟》改编成一幅意象作品,并阐述艺术形式与意图。

我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发挥与联想空间,让学生简单地画出图例,阐述自我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感受成功喜悦。

设计理念: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的自主参与,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呈现主动探究的特征,其中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和亮点。学生只有在情感、思维、经验等方面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其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到落实,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我们不应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是教学的巩固与深化,应发现课程内容与学生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与活动的预期间求得相融与统一。画家创造意象艺术的主观的重要性和学生张扬自我的个性不谋而合,学生意象创作中的主观表达与画家“立象以尽意”的创作思维不谋而合,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形式。

实践效果:这个阶段提倡自主自由抒发,张扬个性,先不定模式。学生在创作中会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他们对社会的感受,对人生的领悟。在自己阐述的同时,也适当互评,调动全体参与的热情。学生创作难免稚嫩,教师应擅于点拨引导,促进表现形式的深入与完善。对于作品表现中积极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赞美,对消极的情绪适当引导和疏解,对错误的情感予以指出,这也是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培养完善人格的美育目的体现。

五、延伸拓展

1 继续完善作品。

设计理念:课堂中学生作品艺术形式往往很单薄,这样可以引导他们课后有意识地学习一些意象表现的方法,进一步完善作品,使他们的艺术技能得到提高。

2 可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幅意象作品探究其创作所涉及的丰富的人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