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三物理练习册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徐安琪,1990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曾经历三次跳级,15岁以北大附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徐安琪热衷于社团活动,创办“名校有约特训营”,以帮助同学们开发潜能、提高成绩、突破自我;担任北大新闻网记者、记者团副团长,采访过多位外国元首。
命运攸关的“十一”假期
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对我而言,跳级更是如此。
那年的“十一”假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假期。9月30日,我还是一名初二的学生。而10月8日,我将直接进入初三,跟上初三第二个月的学习。因此,这个“十一”假期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现在想来,有三件事令我记忆犹新:“闭门谢客”“以一当十”和“失眠”。
先说“闭门谢客”。
本来,“十一”假期是同城亲朋好友之间大串门的好时光,也是所有学生最盼望的学期内长假。尽管我一贯刻苦学习,但在以往的“十一”期间,还是会抽出一两天的时间,参与家庭式的聚会,或者见见几位曾经一起学古筝的好朋友,然后吃大餐,出去游玩。
然而,这年“十一”我的心情却不轻松。尽管已经预习了一部分初二的内容,但我的知识漏洞还很多,对知识的掌握根本达不到全面、扎实的程度。初三的内容,我更是接触得不多!为了10月8日能跟上初三的课,在这七天中,我要完成五门主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在初三头一个月的内容,平均每科我只有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啊!
于是,我决定这个“十一”假期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不见任何客人。我还在房门前贴上了写有“闭门谢客”四个字的纸条。绝非我故作姿态,真的是一分钟都不能耽误了。
10月3日,我的一位好友武同学全家照例来到我家做客。好友来到客厅,我居然没有出来迎接。走到我房门跟前,他们发现上面贴着“闭门谢客”四个字。经我父母解释,他们才了解了我的情况。好友全家对我的冒险举动既惊讶,又佩服。为了不耽误我的时间,他们匆匆聊了几句,便回家了。
如实地说,我对好友全家是非常愧疚的。让他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便是“闭门谢客”这四个字。但是,非常时期总要有非常举措。我时刻能感到命运之钟在我的头顶上方“滴答滴答”作响。稍有怠慢,便只有“吃不了兜着走”的份儿了。
“闭门谢客”只是确保了我的学习时间。要完成艰巨的任务,我还必须“以一当十”。
如何“以一当十”呢?
首先,从身体、心理、情感、斗志、思维能力等各方面进行自我调整,确保自己处在最佳状态。
其次,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学习策略。
对于数、理、化三科,我确定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大声朗读课本,保证了解每一个概念;第二步,做懂书上的基础题目;第三步,抄写练习册上大题的答案。
为什么要这么做?朗读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其效果几倍于默读。了解概念,是学习理科的基础。书上的题目,是最简单、最基础、最必要的练习,作为初学者,会做书上的题目,就已经算入门了。而之所以要抄写大题答案,是因为实在没有时间去研究。“先执行,再理解”,特殊情况下,只能这样了。
在进行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数学,我有着很好的理解能力。平时的积累,让我形成了“数学思维方式”,看到概念,常能举一反三。此时,我真体会到了一句话:昨天奋斗,今天享福;昨天积累,今天受益。
物理中的电学,对我而言则存在着相当的难度。物理是实验科学,而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路实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父母特意请来了一位电工,以家庭电路为例给我讲解电路常识。我似懂非懂,囫囵吞枣,努力背了几遍概念,算是马马虎虎混过去了。
最可怕的,是化学。这真是些闻所未闻的玩意儿!自然界的各种物质突然变成了符号,搬到了书面上来,还凑成了各种古怪的方程式。我绞尽脑汁进行研读,仍然感到困惑、苦恼,甚至急得快要掉下眼泪。这时,母亲对我说:“大街上,一百个人里九十个都能初中毕业。这么多人都能学懂,你也一定能学懂!不要排斥化学,要爱上它!”这番激励的话,说到我心坎上去了。我硬着头皮迎难而上,让自己“记住一句是一句”“能学一点是一点”。
对于英语,我决定背背单词,读读课文。我发现,初二与初三的知识之间,并不完全是递进的关系。很多时候,它们只是并列关系。认识到了这一点,我的畏难心态就涣然冰释了。
对于语文,我决定只看看古文。其他一切,凭积累和直觉吧!
在这七天中,我轮番用脑,使劲挤压着自己每一点儿的潜能。
在这七天中,我不是没有压力,而是没有时间体会压力了。这种感觉,便是“上了贼船”,或者“骑虎难下”。
10月7日的晚上,我盘点了这七天所学,发现自己只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六十,尽管我已尽了全力。关灯后,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跳级,初三,中考,同学,电路图,元素符号,古文,嘲笑,难题,时间,露馅……”这些词语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挥之不去。我焦虑到连眼睛都闭不上,紧张到连气都喘不过来,无助到没有起身开灯的勇气。我仿佛在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后半夜,恍惚中,我好像沉到了海底,又好像飞到了天上。但是,我始终没有睡着。这一夜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长。或许这就是失眠吧?
至今,那个命运攸关的“十一”假期仍令我记忆犹新。可以说,在七天中塞这么多内容,确实挺“神奇”的,当时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时间充裕,谁不愿意把知识学得更扎实、更透彻呢!
不过,我仍然感到,在某些时候,适度“压榨”一下自己,还是能“压榨”出惊人的效率!太多时候,我们对自己不是太严厉了,而是太温柔了!
考65分并不可耻
10月8日的清晨终于到了。第一缕阳光照了进来,我被父母从床上拉了起来。经历了七天苦学和一夜失眠,我的初三第一天到来了。
我机械地洗漱,吃饭,骑车到校,走进教学楼,上楼梯。上到二楼时,我停顿了一下。照以往,我会径直走入二楼的初二(4)班。但这一天,我“更上一层楼”,迈入了三楼的初三(5)班。
走进教室的一刻,我有些不敢面对同学们的目光。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并没有向我投来鄙夷的目光,他们友善的神情中透露着几丝惊讶与赞许。尽管早自习还没有开始,很多人已经在读书和做题了。初三的同学比初二的同学沉稳、上进得多。我暗自庆幸能和这些上道了的学友们为伍。
不过,看到这些个子高大、站起来比成人都具有威慑力的男生,和发育成熟、举止娴雅的女生,我仍然有些胆怯和惊讶。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竟然成了我的同学!
7:10,早自习开始。
看到语文老师风风火火地拿着一摞新印的试卷冲了进来,我才知道,初三的早自习不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是各科老师统一安排的。这一天,语文老师安排的内容,居然就是考试!
可以说,进入初三的第一次考试,在我心神未定之时,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临了。试卷以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为主要考点,延伸考察了一系列古文的知识点。《捕蛇者说》恰恰是我初读过却从未背诵过的篇目。
“完了。”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我从来没有考过这样的“无准备之试”。在看到题目的第一眼,我就被自责和恐惧感包围。但是,顾不了那么多了,我只有奋力一搏,把会做的做到最好!
我开发全身的潜能,绞尽脑汁,让自己回忆文章的内容;打开大脑中的“检索器”,搜索出所有跟文言文有关的知识;发挥巨大的想象力,努力还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由于没有背诵过这篇古文,我只好放弃了所有的默写题。收卷的那一刻,我发现,手心竟然蹦出了豆大的汗珠,外套也被汗水浸湿了。
这就是我进入初三的第一次考试。我实在很狼狈。
考分出来了:65分。这个成绩,让所有对我有期盼的人们大跌眼镜!因为,大部分人都推测,我一定是对初三知识了如指掌才选择跳级的。班主任张老师很着急,立刻把我叫去谈话……
“不过如此啊!”“还以为她真有多厉害呢。”我仿佛听到了角落里同学们的议论声。
不过,对我来说,65分也不是一个特别坏的消息,因为我居然不是全班倒数第一!我的同桌,一位自诩“聪明”却以捣蛋出名的男生,考了64分。他竟这么巧地为我托了底!我是多么感谢这位男生啊!
发现自己不是倒数第一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升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倒数第二”虽然一点也不光荣,但它说明了,在基础很差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我居然可以在一开始就不是初三班里成绩最差的人。以这个“不算很糟”的成绩作为起点,在未来的几个月中,只要我夯实基础、奋发努力、超越自我,就一定有望达成目标!想到这里,我禁不住笑了起来。可以说,过去考满分时我都没有这么高兴。
经历了这次考试后,我愈发相信自己的“潜能”之大,跳级后那颗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
今天,由于自己曾有过考倒数的经历,我特别理解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们。其实,成绩不好不代表你学得不好,更不代表你没有潜力。拥有了信心,找到了方法,把握了时机,谁说差生没有出头的那天!有时候,我们不仅要有忧患意识,还要有自信心和乐观精神!
在煎熬中实现飞跃
刚上初三的时候,我的课本还没有买齐。当时的我,常一节课和左边的同学拼桌,一节课和右边的同学拼桌。每当我挪动桌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眼睛就会盯向我。我既对给他人添了麻烦感到过意不去,又很怕受到他们的嫌厌。再加上成绩不够好,与同学们沟通不来,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之下,每天我的心理负担都是很重的。虽然绝大部分同学都很友善,但我仍然有一种“林妹妹初进贾府”的感觉。我不再像过去那么放得开,而是十分拘束,时刻提着心,生怕自己做错什么。
过了两周,课本终于买齐了,但有几本必需的练习册却怎么也买不到。为了找这些练习册,父母绞尽了脑汁。有一本重要的语文练习册,还是爸爸从垃圾堆里发现后捡来的――估计是本年级哪位不爱学习的同学扔掉的。这本破破烂烂、纸张软黄、字迹差到家、发着霉味的练习册,却是我盼望已久的学习工具。一拿到手,我便如饥似渴地做起题目来,力争赶上正常的进度。其实,书本的新旧、好烂,对于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
在刚进初三的这些日子里,每熬过一个小时,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胜利。在半懂不懂的课堂中,能敷衍过老师的提问,便是我极大的心愿;以正常的水平答完一张正常的试卷,获得一个正常的分数,更是我最大的期盼。我甚至都不敢想明天和中考,每天唯有迈出脚步,前进,前进,再前进……
我的基础实在很薄弱,既要面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又要疯狂地补习过去的课,每天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好在,通过合理的自我定位、量化目标(也就是本书第五章讲的“知”),我的效率变得很高。一些前一天还令我难以理解的概念,往往第二天就变成了题目中出现的“老朋友”。有时,我也对自己的进度感到不可思议。不过,我没有时间去回味,“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晚上11点,闭上眼睛时,我疲劳到什么都不愿意想。早上6:30,睁开眼睛时,我便像上了发条的表一样,开始新的一天。
这就是我的初三。特别的选择给我带来了特别的际遇。通俗点说,便是“自作自受”。那些日子是极其辛苦的,但苦中竟然隐隐地透着一种幸福。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充实感、成就感。渐渐地,我甚至已经脱离不了那种感受了。或许,我已经“中了奋斗的毒”。之,一进入学习的状态,便难以自拔。
将近三个月过去了。一团糟的知识,好像都捋顺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对知识掌握得格外透彻,脑容量好像扩大了一倍。我的心态格外稳健,似乎看到一切难题都不再畏惧。我的爆发力格外强,随时都做好了应考的准备。在人际关系方面,我放下了许多负担,可以自在地与同学们相处了。
这时,期末考试来了。一鼓作气的我,考了初三全年级第一名。此时,我可以说,初二跳级成功了!
我相信,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有过煎熬的岁月,但等回头看这些经历时,就会发现,煎熬不是坏事,它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是对我们的洗礼。
随着中考的临近,我愈发感到,对于已经经历过很多考验的我来说,“决胜中考”不会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了。毕竟,我已经多次成为了“小概率事件”的主角,早已进入了一种良性的奋斗轨迹之中。当年八月,我如愿以偿地接到了北大附中的录取通知书。
勤奋,是一种来自于内心的动力,是一种坚忍的精神。没有它,就没有人能够学有所成;勤奋,就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对取得的成绩不满足,不断地追求能更近一步,敢于克服困难,不解决困难便决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勤奋作文初三8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勤奋作文初三800字1从我们懂事的那天起,父母就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努力去做;当我们成为学生的时候,老师又教育我们学习一定要勤奋。毫无疑问,只有勤奋努力,才会离自己的目标更近。成功永远亲睐、眷顾那些勤奋努力的人。
升入六年级之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好多同学一下课就围着老师问问题,一副难题不解,誓不罢休的架势;也有的同学利用早读午读前的零碎时间,见缝插针、旁若无人一笔一画地练起字来;还有的同学即使是在紧张值周工作之余,还不忘捧着自己喜欢的书籍,陶醉在文学世界里……看到这一幕幕情景,作为老师的我倍感欣慰,为大家的勤奋努力而高兴。但近段时间,我却又因为同学们的“勤奋”担心了起来。
那天,数学老师见到我,不满地说:“咱们班的同学们真是“太用劲”了,在上数学课的时候竟然悄悄地练起字来。”听到这儿,我不禁皱起了眉头。练字原本是件好事,可以陶冶情操,平复急躁的心情,我也经常告诉大家要积极练字,提高书写质量,而且练得一手好字确实是一生的财富。可是如果在老师正讲课的时候去“争分夺秒”地练字,不仅是对老师的一种不尊重,更重要的是错过了老师讲的内容,影响了听讲质量,这不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吗?这样的勤奋,我看,不要也罢。
无独有偶。上次,我在批改过语文练习册之后,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在课堂上专门强调纠正,引起大家的重视。可正当大多数同学全神贯注,侧耳倾听时,随着我目光的环视,发现一位同学正低着头,“认真”地写着什么。待我走近一瞧,原来这位同学正在写练习册下一课的习题。对于这种方式的“勤奋”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认同。试想一下,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一定是重点难点,最关键的部分,这个时候不听讲,而去做其他作业,效果会怎样呢?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同学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这样的勤奋有意义吗?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
没有任何人会质疑勤奋是一种好品质。但如果勤奋努力用错了地方,用错了时间,只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理解勤奋的真正含义,在对的时间努力去做对的事情,同学们,加油!
勤奋作文初三800字2学习贵在勤奋,成功多是来源于勤奋的。
所谓勤,就是指做事尽力,从不偷懒。所谓奋,是指振奋,努力,拼搏。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苦无依。他将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每日刻苦读书,有时候夜里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继续攻读,不分昼夜。他五年以来都不曾解带睡觉,在这样的环境下,终于成为一代有识之士。
正是这样一种“勤奋”的品质,做事尽力,从不偷懒,努力拼搏,才成就了他的辉煌。
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室,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一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叫,问里面是否还有人,但全神贯注看书的陈景润什么也没有听见,于是他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望着那紧锁的大门,毫不在意的微笑了一下,不觉饥饿,不知疲倦的重又回到书堆中。正是由于这种勤奋,陈景润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天道酬勤,不劳何获?
李阳上大学时英语连年不及格。为了考英语四级,每天早上他都在学校烈士亭前高声背喊英文,连续四个月从不间断,最终他凭借勤奋复述完了10本英语原版书,顺利通过了四级考试,一举夺得了全校第二名。为以后创立“疯狂英语”,奠定了基础。
反过来看看,若不是他四个月的勤奋练习,刻苦攻读,又怎会取得现在的成就?
爱因斯坦少年成就事业,不分昼夜学习工作实践,何尝不是如此?电影怪人徐克以一种勤奋的精神去询问方法,去研读书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何尝不是如此?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称为"智能底下的人",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反而以顽强的一直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何尝不是如此?吉他大师桑塔纳何不是日日练琴,拨弦拨到手酸,取得八项格莱美音乐大奖,又何尝不是如此?
业精于勤荒于嬉。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因为他们曾为理想勤奋地努力学习过,他们正因此而成功!作为一个中学生,让我们以勤奋作为座右铭,去努力学习吧!
勤奋作文初三800字3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境,培养其行事的准则,同时也磨砺着自身的涵养,故曰:人应当勤奋。
勤奋是对梦想至死不渝的坚持;勤奋是对目标不忘初心的追求;勤奋是对自身修炼养成的“催化剂”。只有勤奋才能推动人生的命轮,成为生命中最纯粹的底色。
回溯历史,勤奋的溪流自古便流入了那些迁客骚人的骨髓。自古最勤奋的史学家谈迁呕心沥血经数十年的专心究史,著成《国榷》。不想一日被偷盗走自己的“辛勤果”,但谈迁在心里的巨大波浪下仍勤奋写作,心无旁骛,终炼成如今名流千古的《国榷》。是什么支撑起他的信念,在心中遭受巨击的条件下仍潜心写作?是什么激励着他继续行走在史学之路?是什么让一位平凡的小史学家一举成名?没错,是勤奋,是他对史学“三更苦研,五更鸡”的全心付出。拥有勤奋促使一个人有坚韧之举,也注定着一个人一生的不凡。
相比之下,南朝江淹,是鼎鼎有名文学大家。他的诗和文章曾经被世人口中称赞,心中折服。但当官之后,江淹的诗作大不如前,缺少文采,毫无诗意,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尽了而是他做官后心满意足心生惰意,久而久之,才华也被那抹懒惰给埋没了。如此想来,勤奋才是愚人的大智而懒惰是智人的大愚啊。
观望今朝,勤奋的波涛迸发出江水的豪放,震慑当代人。青港桥吊队长许振超践行着“勤能补拙”的真理。在面对一叠英文设计图时,初中水平的他毅然选择了学习英文之路。作为一名普通的搬运工他却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获得了伟大的成绩。假若,他不勤奋,如何将岗位的魅力之花绽放?假若,他不勤奋,何来建筑的成功?假若,他不勤奋,如何让一个搬运工成为与时代共进的强者?勤奋改变着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由此,勤奋是一个人制胜的法宝。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勤奋地登攀,最终定圆梦。
勤奋作文初三800字4明明两把一模一样的铁锹,最后却一个锃明瓦亮,一个锈迹斑斑,这是为何?是因为一个天天出工,另一个却懒惰,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物如此,人亦如此,可见做人要勤奋不要懒惰。
勤奋能照亮求学的道路。古代著名文学家宋濂幼时就酷爱读书,却因家中贫穷无法读书,所以他便给人做工,借人书籍,又计日以还,走送之,长大了就背着箱箧走向几里外的先生处求学。勤学好问,即使先生对他打骂,他也仍勤奋好学,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大家。是什么让宋濂能成为一朝之臣,正是因为他几年如一日的勤奋学习,从不懈怠,即使“负箧曳屣”,也要问出所以然来。
勤奋能弥补身体的缺陷。说起矣晓沅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他所就读的清华大学,可是没有人不知道吧。矣晓沅,从大一的几百名,再到特等奖学金,全是他勤奋的结果,如果是普通人可能你会认为只要多勤奋(努力)就可以做成吧。可谁又知道矣晓沅是一位双腿残疾,一生只能在轮椅上生活的人呢?他要比常人付出双倍,三倍甚至十倍的努力,勤奋,才能达到这个成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勤奋好学终于被大家所看到,所认知,即使不能行走又如何,我有大脑指引我的方向,即使不能行走又如何,我用勤奋来弥补!
勤奋能奏响成功的乐章。霉霉这个人现已人尽皆知,未到30岁的泰勒·斯威夫特早就拿奖拿到手软。可谁又知道她背后的故事呢?从14岁开始,每天练习4个小时吉他,手被磨出水泡,红得厉害,她不在乎,只沉迷于音乐的世界,每日每夜的练习终于有所成就,一首《oursong》震惊欧美获得巨大反响。然后她便在音乐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写出许多人尽皆知的歌,获得几百个奖项。倘若泰勒没有勤奋的练习,又怎会发出歌曲,震惊乐坛?倘若泰勒没有不断研究,勤奋创作又怎会有十几首甚至几十首的脍炙人口的歌,获得乐坛极高的地位?
当然,有天赋,却不勤奋,终会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
最后,让我们扬起勤奋的风帆,努力地前进吧,相信我们最终会采撷由勤奋之泉灌溉的成功之果!
勤奋作文初三800字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古有大文学家韩愈一言,告诫我们成就工业需要“勤奋”。勤者,不惰也,惰者则万事无成。翻开找寻历来成功者的成长历史,哪一页没有“勤奋”二字?回顾成功者的成长历程,哪一个没有辛勤的“汗水”,古今中外,无所避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有苦练书法。相传他每每写完字,到要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的清水已然变成了一池墨水,人们于是便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久而久之终于成为了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他的勤奋铸造了他日后的辉煌成就,从而名流千古,被人们深记于心。
“读书师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会毫无用处”。我们皆熟悉的鲁迅先生从小便是喜欢认真学习的人。少年时的他,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给他了一枚金质奖章。他拿到奖章后立即去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喜欢的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那一颗颗红色的辣椒,放在嘴里,慢慢咀嚼,知道额头冒汗,他便是由此种方法驱逐寒冷,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鲁迅先生发表了许多文学作品,最终成为我国现代为学的奠基人,享有盛誉。
大物理学家牛顿,从小便对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感兴趣,做起实验来更是勤奋刻苦,忘乎所以。有一次,他在做实验之际,忽然有些饿,便想着煮鸡蛋来吃,于是便把“鸡蛋”放入锅中蒸煮,又继续实验。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想起锅中还煮着鸡蛋,于是便把锅打开,可锅里那是鸡蛋,只有一只怀表躺在其中,而鸡蛋却一直握在他的手中。正是由于他的勤奋,最终才成为经典物理学家奠基人。
无论是王羲之,鲁迅或是牛顿,他们的成功皆源于勤奋这一伟大的母亲,才有如今的伟人之称。
关键词:化学教材;创设问题;课堂教学;学习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1-0019-03 中图分类号:C.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教学中,如何把教材内容创设成“问题”融人课堂,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为例,尝试了如下做法。
1紧扣文本
化学教材中的文本,是教材编者经过精心加工的语言文字。为了使文本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发挥其更大的教学价值,教师有必要静心“品读”文本,领悟出其中的内涵和外延,再依据内涵和外延创设相应有价值的问题,并用于课堂教学。这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长此以往,学生还会自发养成“品读”文本的好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我对教材中“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这段文本“品读”后,分析出其内涵主要是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时伴随的各种现象及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等;而外延主要有物质的转化观、化学变化时的能量观等。若还采用“挖坑”的方法将其变成填空题让学生作答,学生就会成为抄写的工具。那样,学生的思维将被“钝化”,学习缺乏活力。因而,在教学时,得让学生对此文本拥有更多的思考。为此,我在教学时紧扣该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创设了如下问题:
①如何区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②怎样才能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③请用化学实验或生活事例说明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的各种现象?
④化学变化时会伴随各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借助这些问题组织“问题中品读、讨论中交流、点拨中领悟、分析中提高”等课堂教学活动时,发挥出该文本应有的作用。其中,问题①引导学生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更利于其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问题②让学生认识到“一般情况下,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物质的转化”,在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问题③挑起学生对本节课和绪言课中对有关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回忆,并促使他们养成联系实际生活来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问题④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种类及能量的变化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可见,这些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2围绕图片
围绕教材中的图片开发问题让学生作答,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若是围绕教材中呈现实验过程的图片开发问题让学生作答,对规范化实验动作技能的形成会有特别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氧气的性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材中呈现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过程。
教材中为什么要呈现此图?教学中,怎样才能围绕此图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化学操作呢?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特创设了如下4个问题。
①看了此图,你想到了什么?
②木炭被保存在哪种试剂瓶内?为什么?
③图中取用木炭使用了哪种仪器?用小镊子,行吗?为什么?
④玻璃片为什么一直要置于集气瓶口上?
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一交流”表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再去动手实验,巡视中发现快速成功实验的组别较往届不先作问题思考时多得多。反思发现:(1)对于问题①,当时学生有的说到实验步骤,有的说到实验现象(课本中为彩图),有的则说到具体操作。对此,我评价说:“大家都对,你们让老师认识了合作双赢,集体的力量无穷大。”在学生会意的笑声中,我感悟到好的课堂评价,能融洽师生感情。当然,这一过程也充分说明问题①能有效培养学生全面读图提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2)问题②让学生从本源上认识固体药品保存的方法。(3)问题③让学生知道用小镊子进行实验可能会因热传递而造成手的灼伤,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中强化安全实验的意识。问题④则隐性规范了学生动手实验时的细节性要求。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不再盲目地进行实验探究,增强了计划性。或许,这就是成功实验的组别增多的主要原因吧!
3扣住表格
笔者认为,初三学生化学认知水平较低,对运用比较等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还很淡薄,导致独立科学分析表格习得和理解新知有较大难度。为此,教师将表格创设成问题,有益于帮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知识,运用“比较”等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最终实现学习效益的提高。因此,扣住教材中的表格创设问题也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教材中介绍“原子的构成”时,呈现了表1和表2,以说明化学事实。
教学中发现,每当教学至此,学生完成课后习题正确率总会相对较低,他们认为微观化学知识高深莫测,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为此,我在教此部分知识前,先认真查阅了教材中两表前后的文本,在理清了表格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后,扣住两表并结合配套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设计了以下三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顺利习得化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使上述现象得以缓解。
(一)同学们,请你认真分析课本第70页表4-1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哪些粒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②表中哪两种粒子的电性相反?
③为什么原子核会带正电?
④表中哪种粒子的质量最小?原子中哪种粒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
(二)同学们,请你认真分析课本第70页表4-2后,回答下列问题:
⑤所有原子都是由三种粒子构成吗?请举例说明。
⑥原子中,哪些粒子的数目之间存在等量关系?由此表,你还能获取哪些结论?
(三)同学们,请你结合两表,回答下列问题:
⑦原子核所带电量的多少由什么决定?
⑧整个原子对外显示电性吗?为什么?
⑨氢原子失去电子后,其质量大约是多少?
以上组间或组内的问题之间或是紧密联系,或是相互交叉,或是逐步深入。其中,问题①、④、⑥等引领着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思考、学习;问题③、④、⑧、⑨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表格的能力;同时,问题④还为问题⑨搭起了“脚手架”。值得一提的是:问题④中“梯度性”的小问题,学生经过“数值比较一电子的质量最小一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一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思维路径,可逐―正确回答。也就说,这些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小问题,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微观事实性知识的难度,他们在成就感的强烈推动下'实现思维的一次次飞跃后达到高级阶段,最终做到使其不再畏惧学习此类知识。当学生在解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对“原子的构成”也就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刻的认识。
4巧用习题
每个课题之后的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没有太强的综合性,但有很强的针对性。平时教学中,不仅可在原题基础上编制变式训练题,而且可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和答题实际水平,创设出延伸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这对夯实学生已学基础知识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很有帮助。
例如,学生在快速正确完成好课本中第95页选择题(1)之后,我想:该题除让学生巩固一下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外,还能变式或延伸吗?就此,又创设三个新问题。
选择题(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D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同学们,请你结合本题,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题涉及到我们已经学习的哪些知识点?
②由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我们能推出哪一结论?
③若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和元素种类不变”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又能推出哪些结论?
通过问题①可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及质量守恒原因”等知识。通过问题②③的引导,学生将对“质量守恒”有新认识(如,由“原子数目不变”扩展到“原子的个数比不变”层面上,由“原子数目和元素种类不变”引入到“元素的质量及质量比不变”的深度)。另外,问题②还对学生解答问题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后来的作业批改中发现,学生作答涉及“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考点的试题的正确率很高,这应该归-功于学生认识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比不变”和“元素的质量及质量比不变”的结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以教材为本创设的精巧“问题”,对改变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实施课程改革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将不断激发出学习化学的潜能,学会思考,使化学知识对他们不再是僵硬的记忆和提取,而是真正的领悟和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