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初夏的诗句

描写初夏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初夏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初夏的诗句

描写初夏的诗句范文第1篇

描写桃花的诗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唐·宋之问《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唐·王维《辋川别业》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唐·王维《田园乐》:“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桃蹊李径年虽古,栀子红椒艳复殊 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唐·贾至《春思二首》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唐·韩愈《题百叶桃花》

桃花乱落如红雨 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宋·欧阳修《舞春风》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宋·苏轼《送别诗》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宋·苏轼《新城道中》

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 宋·秦观《江城子》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宋·秦观《望海潮》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宋·曾巩《城南》

梅花落尽桃花小,春事余多少。 宋·叶梦得《虞美人》

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 宋·李弥逊《诉衷情》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宋·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夹岸桃花蘸水开 宋·徐俯《春游湖》

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 元·姚燧《浪淘沙》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 清·吴伟业《鸳湖曲》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唐·高蟾《上高侍郎》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宋·秦观《虞美人》

描写樱桃的名句

一树樱桃带雨红 南唐·冯延已《罗敷艳歌》:“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 宋·赵彦端《豆叶黄》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描写杏花的诗句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唐·杜牧《杏园》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李商隐《日日》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又作王建诗)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唐·温庭筠《菩萨蛮》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 宋·晏殊《临江仙》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 宋·苏轼《蝶恋花》

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 宋·曹组《小重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 宋·张良臣《偶题》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释志南《绝句》

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宋·刘彤《临江仙》

描写梨花的诗句

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 唐·郑帧侗峤等曛莨愠擎洹

带叶梨花独送春

唐·杜牧《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唐·岑参《送杨子》

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 宋·陈克《豆叶黄》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宋·范成大《棠梨》

描写兰花的诗句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战国楚·屈原《九歌 礼魂》

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 宋·洪兴祖《楚辞·九歌·礼魂》补注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怕端普唇

唐·

刘禹锡《和乐天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宋·曹组的《卜算子·兰》

描写蔷薇的诗句

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南朝梁·柳恽《咏蔷薇》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唐·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 明月落谁家。”

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 唐·杜牧《留赠》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春日》

描写海棠花的诗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苏轼《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 宋·葛胜仲《蝶恋花》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宋·陈与义《春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如梦令》

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弥逊《虞美人》

描写初夏的诗句范文第2篇

我国唐宋时期的文人,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田园诗作。这些作品,除了因其中表现的闲适自在的情感吸引读者之外,更因为作者独具个性的表现,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为我国诗歌留下了一串串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文字。

一、语言、趣味的不同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

农村同样的天光云影,丽日和风,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韵味。

比如同样写山村景象,王维笔下就是一幅牧歌式的静穆情调的图画,具有高雅的诗意。比如他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这里,诗人描绘了夕阳余辉中辋川附近的秋景。这首诗,再一次印证了苏轼对王维诗评价的精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感到诗人分明又是一个高明的画家:他远远地望着山村,先是画上了一抹微红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然后又画上逐渐变得苍翠的群山,画上了缓缓流动的清澈的溪水,画上了山村中第一缕袅袅生起的炊烟。轻柔的风送来远处的蝉的叫声,想必在那看不见的地方还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吧。这里,诗人把所有的景物都置于离自己较远的地方,以便观赏。而且,整首诗语言清新,取景典雅,恰是符合了这位隐居的士大夫此时悠闲宁谧的心境。

而较王维来说,苏轼的《浣溪沙》则更多了一些世俗烟火,少了一些“小资情调”。看看他的这首词吧:“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整首诗平凡入俗,诗人似乎是在不经意地向读者叙述自己的见闻,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选取的每一处景物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亲切和平凡,而“敲门”“试问”两个词更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平易与随意,情味深厚。

二、色彩、环境的不同彰现地域特色

田园作品,往往在描写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上是相似的,但同样是写农村,江南和朔北的肯定各不相同,作家的作品,就应该显示出各地特色,而这往往需要通过色彩和环境来完成。

比如唐词人孙光宪的《风流子》,描绘的是一幅典型的水乡农村风俗画:“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里描写了槿篱掩映着几间茅屋,碧绿澄清的溪水中,菰叶生长,水葓开放,屋外有鸡犬往来觅食,屋内有纺车声响轧轧传出。这里,“溪水”、“菰叶”、“水葓”都表现出了水乡的风味。

而杨万里的一首《闲居初夏午睡起》却向我们展现了色彩和情调不同的田园风光。“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在这里,黄色的梅子,翠绿的芭蕉都让我们想见了春意的盎然和春光的明媚;而且,你看,这里的每一种生灵都是不甘寂寞的:柳絮因风起舞,漫天飘散。轻盈的柳花,惹得一群儿童笑啊闹啊,这就使画面更加生动,春意更加喧闹了。如果把上首诗比为一幅水墨画,那么这更像是一幅水彩画了。

三、风俗、形象的描写使作品别具一格

当然,除了上述因素使田园作品异彩纷呈外,各地不同风俗习惯的描写也可以使它别具一格。唐代诗人王建的《雨过山村》,写得就大有山村风味。“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这里除了写出山村的“幽”、“深”之外,还写到了此地的一种农事——浴蚕,即用盐水选蚕种,这一活动的描写既向我们表明了时节,又渲染了农家生活气息。另外,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诗句和苏轼的《浣溪沙》中“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诗句,都写到农村的另一种风俗——迎神赛会,不过一个写的是“春社”,一个写的是“麦社”而已。

而在刘禹锡的《竹枝词》里面,除了写当地特殊的劳动生活外,还通过对特殊服饰的描写,使诗歌的地方色彩更加浓厚。“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舍。”“烧舍”是山地少数民族的一种耕作方式,是春耕时节,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作肥料,然后播下种子。春天到来,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前去放火烧荒,而带着金钗银钏的少数民族妇女则负水做饭。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她们衣服上的银佩发出的悦耳声响,作者恐怕就是循着这种声音,才看到在花木掩映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发现了这一“世外桃源”的吧?而杨万里的《插秧歌》也写到了农民的形象: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鸡鸭。”诗歌运用白描手法,除了刻画“笠是兜鍪蓑是甲”的当地农民形象外,还写到了他们的语言,俚语的使用,充满了热闹的市井生活的活力,使诗更具特色。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描写更加细致:“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甚至还写到了当地人的口音。

描写初夏的诗句范文第3篇

北宋文学家秦少游有一首诗,标题就叫《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其首句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表达诗人追寻理想中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幻想着在绿柳成行、画桥南畔处闲倚胡床的美妙图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_,沁人心脾。这种由外而内的凉意让人沉醉,燥热也自然退去。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首诗为《六七月之交山中甚凉》,只是看看这个题目就令人心忘躁热,其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宋代诗人葛元怀喜欢在休闲消夏时观察大自然的情状,以此寻求乐趣,他在《夏日》诗中云:“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蟑移惊鹊近,鹭飞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炎炎夏日,正是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的时节,诗人一边乘凉消夏,一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真是情趣盎然,乐在其中!

宋代人消夏是很讲究去处的。诗人真山民爱到山中亭子里避暑,他在《山亭避暑》诗中说:“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尽管是炎炎夏日,但身居山亭中,哪儿还会有暑热之感。

夏日的寺庙也是乘凉的好去处,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有一首题为《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盛夏,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则清风绕屋,禅房内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于此避暑品茗,自然乐而忘返。

“唐宋家”之一的坡却十分乐于水边纳凉,他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写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而被誉为“一代诗宗”的南宋杨万里有一首《桑茶坑道中》,则描写了一个牧牛的小童为避酷暑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梅子是果梅树结的果,亦称青梅、酸梅等,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等功效。夏天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南宋的诗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将梅子入其诗句。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二)》中写道:“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此诗写了金黄的梅子,读来令人口角生津、暑气全消。

描写初夏的诗句范文第4篇

通过诗词中“雨”这一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要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不同诗词中写雨句子的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雨是天空的眼泪,雨是河流的源头,雨也是诗人的笔墨。

雨从《诗经》中姗姗走来,传送着悲欢离合;雨从唐诗中款款走来,寄托着爱恨离愁;雨从宋词中纤纤走来,蕴含着人生况味。她,曾在王维的笔下飞舞;她,曾在陆游的梦里放歌。志和在斜风细雨中沉醉,元稹在寒窗冷雨中哀叹。因了雨,迁客骚人多了一份情感的寄托,才子佳人多了一份浪漫的情怀。雨中飘洒着浓浓的诗情画意。

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飘洒在远古天空中的一场雨。

一.阅读欣赏《诗经・风雨》,领会“以哀景写乐情”的妙处。

诗经・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1、指名读。思考:诗中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场景?

描写了一位女子与久别的意中人相聚的情景。

2、女生读。思考:诗中的风雨起什么作用?

以哀景写乐,渲染了阴沉昏暗的气氛,烘托出了女子忽然见到久别意中人的欣喜心情。

3、研讨:

(1)“以哀景写乐情”的妙处。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后一句都是“以乐景衬悲”,诗句脍炙人口,给读者留下了深切的感受。

(2)反复吟咏的好处。

本诗一咏三叹,逐层递进,反复咏叹,更加突出女子见到意中人的欣喜之情。

4、齐声读。

小结过渡:

《诗经》中的雨凄凉而幸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诗人,撩拨着他们的才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从唐代和宋代天空飘落的两场雨。

二.比较阅读欣赏《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和《约客》,理解先叙事后写景与先写景后叙事这两种不同的写景形式。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指名读。男女生各一名,看谁读得更有韵味更精彩。

2、研讨:

(1)“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闻》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用“残灯”“冷雨”“寒窗”等意象,融情于景,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及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2)《约客》中的雨是“焦躁”的雨还是“闲适”的雨?

“有约”点出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用貌似内心焦躁的动作,反衬出诗人闲逸的姿态。约客不来,听夜雨沙沙,蛙鸣池塘,也别有一番风味。宋代文人追求闲适淡泊,从下面一些诗文中不难发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

闲人闲处住,载酒荷高情。崖前未有桂花开,观里闲寻道士来。――赵师秀

松江几闲客,日夕听波鸣。――赵师秀

(3)两首诗一首后写雨一首先写雨,各有怎样的妙处?

《闻》诗先叙事后写景,情景交融,在凄风冷雨中蕴含着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担忧与挂念,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约客》先写景,后叙事,缘情设景,在雨落蛙鸣的背景中,引出诗人的闲适人生,韵味绵长。

3、朗读背诵。

小结过渡:

宋代的雨飘洒进崇尚闲适、淡泊的文人心中,迸发出他们的创作热情,催生了许多写雨的华章,而其中独步词坛的则是宋末元初的词人蒋捷写的《虞美人・听雨》。

三.阅读欣赏《虞美人・听雨》,理解相同的意象在同一首词当中表现的不同的情感。

虞美人 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指名读。思考:词中写了几幅画面?

三幅画面

2、听录音。思考:词中写了哪三幅画面?(可以从时间、地点、境况三个角度概括)

少年寻欢作乐享受陶醉;壮年四处飘泊触景伤怀;老年寂寞独居孤独悲苦。

3、集体读。各用一个词语概括三幅画面的特点。

浪漫,沧桑,无奈。

4、总结这首词的精妙之处。

高度的浓缩性,鲜明的画面感,高超的技巧性。

小结过渡:

雨滋润了诗人的心田,雨激发了文人的情怀,雨浇灌了诗歌的原野。雨洒落在诗的国度上,汇成了一条大河。

四.拓展延伸。

1、还知道哪些写雨的诗句?

2、朗读并选择背诵下列写雨的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赏析交流。

运用这样的句式:我喜欢“ ”,因为这一句中的雨 ,表达出了诗人 。

示例:我喜欢“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因为这一句中的雨清新、细腻,雨中融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

小结过渡:

中国现代的诗人也钟爱写雨,酷爱吟雨,其中给后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戴望舒的《雨巷》了。

五.欣赏视频《雨巷》,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意象。

淅沥的小雨,悠长的雨巷,淡淡的哀愁,惆怅的姑娘,诗人用这些朦胧优美的意象,为我们营造出诗意盎然的境界,也为自己留下了“雨巷诗人”的美名。

六.课堂小结。

下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带着情感把它采撷到诗里,创设成了优美的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相同的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传送出不同的情感。雨和风、花、雪、月等美好的事物一起,都成了诗人的心爱之物,汇成了诗意的海洋,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诗意的栖居,尽情享受着诗意的芬芳!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我非常喜爱的校园歌曲《三月里的小雨》,与大家一起分享。

七.播放视频《三月里的小雨》。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古诗词阅读欣赏课,旨在通过对五首诗词中“雨”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不同情感,进而掌握“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要义。

雨,飘洒着诗情,流淌着画意。雨是富有浪漫气息的一种物象,为迁客骚人钟情之物,也倍受普通百姓青睐。触摸春雨,感受爱意温情;沐浴夏雨,享受舒心酣畅;凝望秋雨,涌动才思诗情;品味冬雨,回眸人生况味。听雨、观雨、吻雨、品雨,都能给你心灵的悸动。选择“雨”作为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切入口,无疑为学生找到了一把打开写景诗歌大门的钥匙。学生在读雨、赏雨、品雨中读出了雨的多情、赏出了雨的浪漫、品出了雨的意境。一节课,学生畅游雨中诗海,愉悦地读、尽情地赏、快乐地品,在诗中乐而忘返。身为语文教师,愿做那位永远的“丁香”,在诗巷中带领学生尽兴踱步。

描写初夏的诗句范文第5篇

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艺术手法。在写景诗中常用。通常由动景和静景两部分组成。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动景,它不仅指声响,还包括动作以及化静为动等现象。如以下三例:

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王庭《移居东村作》)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幽居初夏》)

③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姚范《山行》)

①中以鸟的鸣叫声反衬东村环境的幽静。动景为声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②中,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此地环境清幽。湖水涨满,有时能看到鹭鸟悠然飞下;青草深处,到处回荡着蛙鸣。这两句的动景除了蛙鸣外,还有鹭鸟时而飞下的动作,它们共同衬托出初夏时节居处环境的宁静清幽,意境和谐。③中“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蘼芜”,化静为动,意为“使……变绿”,似乎将蘼芜由黄变绿的过程真切地呈现在了眼前,具有了动感,同时使无形的春风变得有形,是它的魔力给蘼芜涂上了绿色。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我们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如孙觌的《吴门道中》(其二):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这首诗着力呈现乡村恬静宁谧的风光。黄昏细雨,宅门深闭,古木藤萝,翠绿幽深,村落掩映,炊烟袅袅,一派静谧的乡村烟雨图。静,是基调,是诗人要着力表现的,而不知从何处传来的鸟鸣更加衬托出这一基调。

2012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李纲的词《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针对此诗,命题者设计的一道试题是:“‘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其参考答案给出了三个要点,其一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二是动静相衬,相映成趣。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如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s。爱杀江南!

这支曲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繁华富庶、明丽淡远的江南秋景图。前三句为静景,烟波浩渺,荷花丛生,两岸人家雕梁画栋,鳞次栉比,自然之美陪衬人间之繁华;紧接着四句为动景,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画船渐近,酒旗摇曳,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只有静景,显得单调,只有动景,显得浮躁,二者相互映衬,相映成趣,江南秋景才如此令人心驰神往。

2012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明代金銮的《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围绕这首诗,命题者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表达题。其中第一道选择题的第三项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静景,五六句写雨天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显然,这个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动静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柳堤,诗人着重呈现它茂密繁盛的的特点。如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两句是静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长之茂密繁盛,五六两句飞燕落花,香雨暖风是动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机,动景静景相互衬托,共同构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简单的以动衬静,因为其重点不是突出柳堤的静。可见,这个选项是不妥当的。

三是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如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上片写羁旅漂泊之苦,下片写思想心切和流光飞逝。后三句便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红”“绿”二字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樱桃”“芭蕉”,这样一来,把不容易觉察到的颜色变化变为可以捉摸的充满动感的过程,而这似乎可见的颜色变化过程也伴随着时间飞逝的过程,同时寄寓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012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针对此诗设计的一道试题是:“‘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其参考答案为:“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事实上,事物之间的类别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况且,诗歌鉴赏这种审美活动主要基于主观判断,感情成分多一些,这就造成类别界限很难完全划分清楚。比如本文提到的动静结合的类别,前两者有时候就很难区分,因为某一首诗或某些句子确实兼具二者的特点和艺术效果。如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其中,第三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潺潺溪水从乱石中穿过,发出细碎的喧哗声,这句是动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幽静和谐,这句是静景。二者都是青溪附近山水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同时,也是以动衬静,小溪的欢唱更加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

可见,鉴赏诗歌时,必须实事求是,结合具体作品做切合实际的分析,胶柱鼓瑟是不行的。如此说来,为动静结合区分类别还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有这个疑问的时候,说明我们仍在用自然科学思维来审视文学艺术,希望能有百用百灵的公式、定理或者其它一刀切式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艺术,其实,这是违背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规律的,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模式。我们对动静结合的特点加以细究,既加深了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增强了答题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深入理解诗歌作品。

在教学实践中,动静结合的手法经常出现被过度使用的情况。因为找到动静和静景似乎很容易,学生经常不加辨别,轻易就认定某处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事实上,尽管能找出动景和静景,但不一定就能构成动静结合的手法。如苏轼的《望湖楼晚景》: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熙宁五年(1072)苏轼被派遣担任杭州州试的监试。试院余暇,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首诗。当学生面对这首诗时,一下子就认定它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认为一四两句是动景,第三句是静景。如果不考虑整首诗的情境,孤立地看这几句诗,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可是当我们把这些诗句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看的时候,这首诗与那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的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横风吹雨,来势凶猛,霎时,雨收云散,海阔天青,电光如蛇,间或穿梭。此诗为我们呈现了傍晚时望湖楼所见的壮美之景,并于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中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而我们所接触到的运用动静结合的诗通常呈现的是赏心悦目的优美,以及恬静、幽深、宁谧的境界。

最后,简单说说答题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整体把握诗歌作品,摸清其主题和风格。如果确认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表述时应该将动景和静景的内容写出来,最后分析艺术效果。艺术效果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等说法只是一般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像那道辽宁考题所给的答案“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附2013高考语文辽宁卷的诗歌鉴赏试题中的第8题,有助于区分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 轩 诗 兴

张 C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