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央行货币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 SLO SLF
近期,有消息称央行结合“利率走廊”机制的设计,正在酝酿引入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 PSL),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中期市场利率。由此,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及其货币政策实施框架和路径等,也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国内经济在平稳运行中存在风险隐忧,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前提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必不可少。
进一步加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多采用利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对存款准备金率等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谨慎态度。而我国恰恰相反。这是由于加入WTO后,我国外汇占款造成货币发行数额巨大,数量型工具更有利于冲销过剩的基础货币、保持汇率稳定。然而目前,我国的国际收支逐渐趋于平衡、贸易顺差趋势性下降,外汇占款作为货币创造主渠道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这将使得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同时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高,理财渠道不断丰富,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原有的诸如信贷额度管理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过去由数量型政策工具发挥主导作用的调控框架需要尽快调整,并且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这是适应整个金融体系变化及金融创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确保央行对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定价权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现有的央行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逐步淡出,未来将赋予商业银行完全的自主定价权,市场利率的形成也将更加市场化。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将由过去的确定法定存贷款利率水平,逐步转向确定基准利率体系、锚定货币市场利率,进而影响其他利率定价转变。即央行确定隔夜或7天拆放/回购基准利率,并作为银行的最终借款人,保证市场的最终流动性;商业银行和各市场参与主体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情况和市场供求,进行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的定价。在利率市场化实现后,央行牢牢掌控货币市场利率的定价权至关重要。
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与市场交易对手进行有价证券交易,可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我国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于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发展较快,目前已成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促进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央行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具有可控性、可变性、可行性、关联性等特征。而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
可控性:公开市场操作每周都有,单次操作的金额有限、影响面相对较小,操作引发的负作用通常较低。即使偶尔单次操作效果不理想,也可以在再次操作时及时调整和纠正。
可行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的经验已经证明,其作为货币政策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图1展示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可以看到,央行7天回购利率对市场利率有明显的指示和引导作用。
图1 公开市场操作7天回购利率与市场回购利率走势图(单位:%)
数据来源:Wind资讯(去掉图中的数据来源)
精确性:央行可以通过市场整体超额存款准备金情况,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每次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更加精确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引导市场利率水平。
灵活性: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的变动频率有限,央行对其调整通常是以年为单位进行的;而公开市场操作目前为每周两次,操作频率较高,央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较为灵活地进行调控操作,而且采用的方式被公认为更加市场化。
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主动、速度快,有利于央行更加精确、灵活地调控操作规模、市场资金量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等,从而更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关联性:我国央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近年来,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不断完善,一级交易商的机构类别也从商业银行扩展至证券公司等其它主要金融机构,市场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与市场的关联性日益紧密。以央行票据为例,在其集中发行的几年间,已成为债券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券种,其利率水平接近市场基准(图2)。
图2 一年期央票发行、交易利率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利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资讯、中国债券信息网(去掉图中的数据来源)
(编者注:将“央行票据:发行利率:1年期”改为“央行票据发行利率:1年”)
有效性:央行主要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引导公众预期来实现其政策目标。央行的政策意向变化被公众认知,将有助于实现其政策目标。公开市场定期操作、及时公告,透明度很高,有利于及时向市场传递央行政策意图与导向。我国央行通过长期公开市场操作,与市场成员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定的互信与默契。因此,从目前来看,公开市场操作是最适合国内市场现状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模式。
简洁性:“大道至简”,央行的操作应以简洁清晰为上。从交易方向上看,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既有回收货币的操作,也有投放货币的操作;从交易品种看,主要包括债券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期限上看,基本已经涵盖从短期到中期等核心期限。因此,公开市场操作基本能够满足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引导市场基准利率的需要。
适度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并用
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近年来我国央行不断开展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2013年1月,立足现有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并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央行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 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这一工具的及时创设,既有利于央行有效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2013年,根据市场情况,央行创设了常设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以更好地一对一定向解决金融机构的个别问题。日前,有消息称央行还将推出新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PSL。这三种新增货币政策补充工具与他货币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和补充,将进一步增强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总之,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央行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灵活调控金融市场、充分发挥宏观审慎管理的作用。不过,作为非标准期限品种,这些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相对复杂、透明度较低。因此,建议央行充分考虑市场预期,灵活操作,以适应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从中长期来看,以公开市场为主,以包括定向工具在内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为辅,多种工具并用,由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共同发挥作用,可能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比较理想的选择。
关键词:货币政策;基层央行;传导机制
近年来,随着央行主要职责和机构的调整,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一个宏观调控部门,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主要履行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以及提供金融服务三大职能。在这一形势下,基层央行的职能更多地体现为“执行政策”和“提供服务”两个方面。因此,在当前如何结合科学发展观有效地贯彻执行货币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就成为基层央行必须关注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阻碍基层央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因素分析
(一)传导主体方面的因素分析
1、基层央行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刀切”的货币政策束缚了其职能的发挥。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多年来一贯实行大集中和大统一的货币政策。这种高度集权的货币政策虽然能增强央总行的调控力度,但却忽视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对基层央行来说,作为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刀切”的货币政策使其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举措上显得苍白无力,有时是束手无策,“望洋兴叹”,从而制约了基层央行职能的有效发挥。
2、商业银行原信贷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载体,是具体化的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好信贷政策,也间接地贯彻落实了货币政策,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较为严格,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能。一是贷款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目前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存款、利润等指标上,这使得基层行经营意识上“重存款、轻贷款”的倾向比较明显,贷款营销激励机制偏少于存款激励机制;而风险防范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却比较系统、完善,责任和利益明显不对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大城市、大企业”的信贷策略严重背离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信贷投放逐渐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转移,对“三农”和众多中小企业的支持明显不足,甚至出现“马太效应”,使央行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得不到有力贯彻。
3、农村信用社由于内控机制不完善,难以发挥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作用。虽然农村信用社有比较灵活的信贷管理体制,但由于其内控制度不健全,资金来源有限,导致资产质量较差,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受到弱化;加之社会意识薄弱,货币政策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使农村广大的贷款需求方对货币政策知识的掌握极为有限,造成农村整体货币政策素质偏低,这又大大降低了农村信用社通过有效传导货币政策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传导工具方面的因素分析
由于基层央行可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种类少、权限小,且操作的灵活性不高,滞阻了货币政策功能的发挥。近年来,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窗口指导等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但相关政策工具的运用权限及效果具体落实到基层央行,却受到层层削弱。再贷款的操作主要限于支农再贷款,并且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现实可操作空间比较小,并不能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扶持与引导作用。再加上业务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由于利率的倒挂,在部分欠发达地区还呈现出萎缩的状态,因而也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应。利率政策对经济的震荡作用,也因为县城经济发展不完善,严重缺乏货币市场、证券市场、票据市场而大打折扣,远远低于政策出台时的预期。至于窗口指导这一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下发的窗口指导性意见受时间和层级的阻滞,实施难、见效慢;而基层央行近年来虽然也尝试运用这一工具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引导,但由于所颁布的指导意见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使得窗口指导的作用更显乏力,因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功能的发挥。
(三)传导环境方面的因素分析
现阶段社会的整体经济、信用环境存在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确立,整体资产负债偏高;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银行支持的信心不足。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障碍较大,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社会信用观念淡薄,加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预期。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下岗和失业因素的增加使超前消费受到抑制,消费信贷难以达到有效规模,促进消费一时难以实现。四是政府部门相关配套政策的缺乏导致货币孤立和有效供给不足;居民缺乏现代金融意识,对货币政策反应迟钝。五是商业银行内部对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政策贯彻力度不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强化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功能发挥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树立货币政策观念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基层央行作为货币政策体系中的“神经末梢”,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基层央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全面理解监管体制改革,正确看待职责调整,尽快树立货币政策观念;要坚决转变由总行直接调控和管理的观念,严格抛弃那种依靠监管权力保证货币政策实施的依赖心理;要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基本职能,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研究,把“执行货币政策”与“提供金融服务”有机统一起来,为货币政策功能的有效发挥创造先决条件。
(二)完善引导机制,构筑执行货币政策的协调联系体系
一是要建立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监督约束机制和考核评比机制。为保证货币信贷政策及窗口指导意见落实到实处,要切实加强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情况的督导和考核,制定相关的奖惩办法,通过定期通报来防止窗口指导意见成为“一纸空文”,并督促金融机构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外部合作和协调机制。基层央行要围绕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通过召开金融联席会、银企座谈会等形式,构建一个政府、企业与银行三者之间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向政府和企业传达总行的货币政策意图,通报经济金融的运行状况,以实现信贷供求信息的“双向对流”,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更具权威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加强与银监会各分支机构的沟通、协调,实现监管资源共享,但必须注意避免演变成为指令性的干预机制。
(三)深入调查研究,为上级行科学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信息支持
基层央行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把调查研究作为本行的首要任务,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运行情况,建立全面有效的信息悼念反馈机制,为上级行科学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基层央行只有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才能从错综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地方经济发展中捕捉线索,从信贷投身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资金的变动等环节中发现问题,据以提出自己的货币政策执行意见,并对金融机构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窗口指导”,从而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能。同时基层央行要及时把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上级行,提高上级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并为上级行制定有利于增强实效性和地区差别性的区域性货币政策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四)深化商行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轨道
一是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动商业银行的股权多元化,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并促之加强成本管理和利润考核,提高商业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间接调控的敏锐性。二是强化金融服务意识,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正确处理贷款营销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改变目前贷款集中“垒大户”的局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上下联动的金融创新机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实行差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色的信贷评估体系,加强与抵押担保部门的协作,采取切实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三是引导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信贷约束激励机制,提高与业绩挂钩工资的占比,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灵活运用工具,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地区性经济基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这就需要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实行区别对待,适当赋予基层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有一定的自和灵活性,如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一定限额内向辖内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的审批权限,给予经济发达地区基层央行一定的典型示范贴现业务办理权限等,以增强货币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同时,要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化、高效率的货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票据市场,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一个功能完善、发展全面的金融市场来支撑货币政策的高效传导,提高货币政策的动作效率。
(六)推进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货币政策实施环境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同时也是从根本上消除逃废银行债务、防范金融案件、强化货币政策实施效应的有效举措。为此,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当地政府一道,加强信用宣传,推动辖内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大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不断更新银行信贷登记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采集管理和披露机制,为各种服务对象搭建信用平台。同时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守信增益机制,对失信者进行联手金融制裁,对守信者给予信贷和金融服务上的支持,从而不断推进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为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提供通畅的外部渠道。
(七)提升员工素质,为有效实施货币政策创造条件
多年来,由于各方面原因,基层央行难以引进高素质、高学历专业人才,基层员工普遍存在低学历、老龄化现象,整体素质不高;加之业务培训跟不上,使得精通货币政策、擅长宏观分析研究、熟练掌握中央银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缺。因此,如何提升现有员工整体素质、工作水平和专业化技能已是当务之急。一要进一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建立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的竞争激励机制,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应给予破格提拔。二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鼓励员工自觉“充电”,通过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外出深造等形式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三要鼓励员工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对实施货币政策带来的新的挑战和要求。
参考文献:
1、邢辉.提升基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绩效的思考[N].金融时报,2009-02-24.
2、贺绎奋.新时期中央银行分支机构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研究[J].浙江金融,2005(10).
3、宫云美,迟克幸.基层央行传导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梗阻与建议[J].济南金融,2004(11).
4、周俊才.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现实思考[J].甘肃金融,2004(2).
关键词: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央行
中图分类号:F091.3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99-03
一、引论及文献综述
凯恩斯认为,债券的价格(现值)取决于两个因素,利息和预期投资的回报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PV=。这里,PV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C是利息,r是预期投资的回报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预期应当获得的最低投资报酬比率,如果低于该投资回报率,投资者将不进行投资。每年支付给投资者的利息越高,债券的价格(现值)就越高,利息与债券的价格(现值)表现为正比关系。预期投资回报率越高,则债券的价格(现值)就越低,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越低,则债券的价格(现值)就越低,投资回报率与债券价格表现为反比例关系。凯恩斯推测,当债券的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达到最低点时,这时恰好是债券的价格达到最高点,人们会预期未来债券的价格下降,因此,人们不愿意持有债券,而愿意持有现金,这时无论货币当局如何增发货币,都不能使人们有购买债券的意愿,人们都愿意持有增发的货币,货币当局丧失对利率的控制,利率不能进一步下降,无法使边际收益递减的投资预期收益率不能高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增加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这就是凯恩斯流动性陷阱。
陈湛匀(2001)对我国我国1996―1999年央行连续7次下调银行存款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显示,利率与我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负相关。肖武标(1994)在研究中指出,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上升使市场的实际利率下降到负数,人们业务动机和谨慎动机对货币的需求会增加,不会出现流动性陷阱。陈丰(2009)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对利率实行管制,并没有形成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利率机制,我国的利率是外生变量,不是内生变量,不会形成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中的利率。刘巍(2013)对美国大萧条时期经济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由于中央银行不具备无限发行货币的能力,市场收益率也不会降到公众预期的“至低”,因此,不会出现凯恩斯流动性陷阱。
国内对流动性陷阱验证,主要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国外的研究者在分析流动性陷阱时,放宽了流动性陷阱的约束条件。克鲁格曼对凯恩斯流动性陷阱作了重新定义:当名义利率下降为0 时,总需求仍旧不足,这时可以视为出现流动性陷阱。
二、中央银行可以无限供给货币
凯恩斯于1930年代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流动性陷阱概念。当时货币发行的机制是金本位制度,各国货币的发行量受到黄金储备量的约束,不能够无限发行货币。因此,凯恩斯在实践中并没有发现流动性陷阱,只是推测:流动性陷阱“这个极端的情况在将来可能成为重要的事实”。
在现代货币发行机制中,存在着中央银行模式和货币局模式,少数国家采用货币局模式,多数国家采用中央银行模式。本文主要是研究中央银行是否可以无限制的发行货币。如果中央银行供应的货币量过少不能达到“使市场利率降到足够低水平”,流动性陷阱则不会出现。
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各国的货币不再与黄金挂钩。一国的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中央银行作为唯一货币发行人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发行货币。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又被称为基础货币,在现代银行信用体系和存款准备金率共同影响下,会造成市场派生货币成倍的增加,市场上货币供应量是由派生货币而不是由基础货币决定。就基础货币而言,央行是唯一的货币供应者;就派生货币而言,除了受到央行的影响外,还受到现代银行信用体系的影响。派生货币与基础货币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三、流动性陷阱是否存在――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
(二)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6―1999年之间,我国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的1年期存款利率9.18%下降到1999年的2.25%。但是,在这个期间货币的供应量却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1996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开始下降,M1从1996年的18.9%的年增长率下降到1998年的11.9%,M2从1996年的25.3%年增长率下降到1998年的14.8%;1999年M1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调整到17.7%的年增长率,M2基本保持不变。从2000年起,我国1年期存款利率表现为长期稳定上升的趋势,在同时期我国货币供应量则表现为较大波动的形式,2003年M1增长率达到18.7%的峰值之后呈现下降的趋势,2009年再次达到32.4%的峰值,M2增长率达到19.6%的峰值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8年再次达到27.7%的峰值。我国的1年期法定存款利率和货币供应量M1、M2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现象,利率没有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下降。
(三)引入实体经济对货币需求量与利率之间关系的分析
凯恩斯对流动性陷阱的描述是在排除实体经济的影响前提下提出的,因此,单纯分析货币需求量与利率之间很难得出计量关系。凯恩斯在分析人们持有货币动机时,认为存在3种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与经济增长相关,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上升,当经济下滑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下降,这时货币当局增发或者减少的货币被经济增长的变动吸收,对债券市场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果在经济上升期间货币当局增发货币,也不会导致货币增长而导致在债券市场上的利率下降。
引入1996―2010年GDP和通货膨胀率因素进行考虑。根据IS-LM 模型,人们对货币的需求M=L(Y)+L(r),在这里Y是国民收入,r是利率,国民收入Y 与货币需求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利率r与货币需求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1.未引入通货膨胀因素。这时的货币供应量是名义货币供应量,以M2为应变量,GDP和R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的回归方程式:
四、结论
参考文献:
[1] 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J].金融研究,2006,(1).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决定,从2007年6月5日起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第二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近几个月来,央行明显加大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其背景是什么,对商业银行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这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
一、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管理一国货币供给的条件下,为了指导、影响经济活动,保证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得以实现,而由国家制定、通过中央银行付诸实施的有关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的方针、政策与措施的总称。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与中央银行业务相联系的措施和手段来完成,这些措施或手段称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的调控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将带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产业务规模的变化,从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全社会货币供给随之减少;相反,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是货币政策考虑的范畴。通过加息,可调控资产价格,令过热的股市和房屋市场降温。自2006年7月5日以来,央行出台了包括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内的多种调控措施。特别是2007年5月18日,央行同时推出三项政策措施,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升息、扩大汇率波幅。政策组合的推出,有利于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应,加大调控的力度,综合治理经济偏快。上调准备金率旨在降低货币乘数与银行可贷资金规模,抑制货币信贷增速;贷款利率上调以及降低银行存贷利差意在抑制信贷需求和银行的放贷冲动,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端为信贷减速;存款利率上调有助于修正过低的实际利率,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超过短期以及活期存款利率不变有助于减缓存款活期化和储蓄分流的趋势;扩大汇率波幅有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强汇率弹性,为扭转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平衡人民币有效汇率创造条件。
二、当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背景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7年在经济出现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过热、通胀上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近期,促使中央银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中央银行所担心的是,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并由此导致通货膨胀。在当前房地产投资偏快、证券市场持续升温、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既凸现了央行加大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其政策工具运用的难度。
当前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及商业银行经营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看:
一是抑制商业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意味着信贷扩张能力的削弱。
2007年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央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回流动性,每次调整50个基点,每次收回货币1500亿元,虽然相对于银行十几万亿元的流动性,不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如果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工具进行流动性和资产价格管理,连续调整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对经济的调整作用就将逐渐显现出来。成熟的市场经济一般都会出现利率调整的周期性。近5个月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就显示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调整的周期。5个月内的第5次准备金率调整,以及两次存贷款利率的调整,除了在银行信贷发放与市场利率基准上将产生实质影响外,更表达了央行在流动性治理上从紧把握的强烈决心,也彻底打消了部分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严肃性所抱有的侥幸心理。
二是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将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并对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存贷款利差收入仍然是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
目前,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89%,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约在2.55%左右,贷款一年期利率6.39%,存贷款与准备金利率的利差分别为0.66%和3.84%。那么在现有存贷款规模上,经过测算:假设调高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1500亿元,按此连续调整四次则减少由于发放贷款而获得的利差收入为3.84%*1500*4=230.4亿元。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商业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还需要倒贴部分利息支出,补贴息差支出达0.66%*1500*4=39.6亿元。因此,据此估算,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将影响商业银行利润达270亿元。
三、商业银行响应央行货币政策应采取的措施
8月21日央行又调整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18%,其他期限的利率除了活期存款之外,基本上也是上调了0.27%和0.18%。从今年以来央行利息政策的调整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央行货币政策基本趋势。
一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开始更注重价格型工具,利息变化成为常规性工具。无论是这次加息还是上几次加息都说明了央行货币政策开始步入主要采用价格型工具来进行宏观调控的思路。这样也就让央行货币政策真正步入正轨。因为,尽管目前市场对加息反映很多,特别是不少人都在说,央行加息这么多次了,但每一次加息股市指数上涨一次,股市逆加息而上,加息对市场影响不大。同时,国内房地产市场也是如此。在这些人看来,对中国市场来说,加息根本就没有什么用。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加息是形成中国金融市场有效的市场价格机制重要部分。
二是这次央行存贷款利率上调,在7月份CPI为5.6%之后,基本上是市场预期之内的事情。如果说,央行加息能够为市场预期到,那么说明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提前在对市场产生的影响了。这不仅说明了央行货币政策开始有一定的前瞻性及预见性,也说明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有一定的透明性。而这些都是现代央行货币的基本精神。只不过,这次央行存贷款利率上调的幅度太小,应该力度大一些其效果会更好。如果央行加息力度加大,也会说明央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决心更大。
三是这次央行加息存款利息上调幅度大一些,贷款利息上调小一些。也就是说,央行正在通过政策性方式来缩小商业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希望国内商业银行来改善其经营来提高其竞争力,而不是仅仅通过政策性方式获利。从这样一个小事来看,也说明央行是一个十分开明的央行。因为,对商业银行利差问题来说,社会对这方面批评很多。对于社会上的这些批评,央行很快就能够落实在其政策上,是十分可贵的事件。
四是通过加息可以让中国经济平稳过渡。大家都知道,目前中国两大资产价格(股市与楼市)泡沫早就是不争之事实。那么中国的两大资产价格泡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低利息政策。对于国内两大资产价格之泡沫如何来调整,政府应该是面对着最大的问题。政策力度过大,容易导致泡沫的突然破灭,从而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如果采取加息的方式,它可以通过慢慢地改变企业与个人市场预期来改变企业与个人的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慢慢地挤出目前国内经济中存在的泡沫,让国内经济实现平稳过渡。因此,加息的幅度这样小对市场当前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是长期来说,是不可低估的力量。它是实现中国经济平衡过渡最好的方式。关键就在于央行如何把加息这工具好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