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第1篇

1.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

首先福建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进一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高校的教学和管理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闽台生学费高出普通生2倍多,高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更应把闽台生的需求放在突出的位置。其次福建或大陆社会应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是其应有之义。

2.教学管理机制不灵活。

传统的教学管理强调教学计划的规范性和各专业的统一性,没有考虑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不能解决学生在闽学习期和在台学习期的生活节奏和教育管理体制不一致的矛盾。台湾高校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对市场劳动力供求的分析,从而确定培养专业的设置与招收人才的规模,灵活设置课程。台湾高校四年前正常开设的有些课程,待到大陆生到达台湾时,某些课程已经被淘汰了。另外,台湾高校挡修规定“高年级学生有低年级专业必修课程未及格者,必须先修读该不及格课程”,意思是修课未及六十分者,必须补修(没有补考),而这又跟学生在台学习期限只有一年矛盾。这都需要教学管理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3.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

大多数院校在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采取板块化的管理结构,即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三大块组成。在部门设置上还是采用两分法,即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块。在学校层面和院部层面都缺乏一个具体负责闽台合作项目实施的综合协调与组织指挥机构。尽管有的学校设立了内设机构,但大多数机构没有实质性地发挥作用。具体到闽台合作的台湾高校方面,基于闽台合作的校校合作组织机构更是缺失。由于缺乏不同层面的专门的闽台合作管理机构,闽台合作实施过程中的系统协同效果较差。

二、闽台“双地域”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改革的尝试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接受福建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试点项目实行“省—高校”分级推进、组织实施;试点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由试点单位领导担任,实施好试点项目工作。为加强对外交流办学的协调、管理,尤其是保证闽合培养人才项目的有效运作,2011年6月30日,泉州师范学院成立成功对外交流学院。2012年6月,为实现规范、高效的管理,泉州师范学院专门出台了文件(泉师院外〔2012〕24号文),明确了成功对外交流学院职责,规范了学院主要工作的办事流程。为了确保专业教学计划的合理衔接和学习质量,泉州师范学院出台《泉州师范学院对外交流学生学籍、学分管理规定(试行)》(泉师院教〔2012〕23号)对学分认定及学籍管理进行规范。成功对外交流学院成立以来,每学期定期召开学院会议,研究、部署、落实、检查闽合培养人才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

2.开展“转变教育观念,推动转型提升”大讨论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演讲中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指出,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这个讲话不仅对新设地方本科院校是适用的,同样对推进本科院校的闽台合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4年5月15日,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研究员应邀来我校作题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应有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行为”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学校开展“转变教育观念,推动转型提升”大讨论活动的开篇之作,标志着大讨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吴仁华书记的讲座既有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也有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分析,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对实践的思考,有助于提高我校教师对当前学校转型发展的认识。学校要以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开展为契机,在发展应用型和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上大力借鉴台湾在职业教育方面丰富的办学经验,促进内涵发展。

3.深化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台湾高校素有校企合作传统,参与闽合办学项目的闽校应逐步建立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政府指导、行业引导、校企互助、企业参与、社会联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泉州师范学院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2010年底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校企合作中心,加大校企合作工作的力度。本课题项目负责人陈晏辉教师在《地方高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途径———以泉州为例》一文中,对高校深化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措施途径已进行深入详细地阐述,这里从略。

4.引导学生选课,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深入。

学生第三年赴台湾院校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但是,由于闽台合作办学“入口”较宽,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这就需要承办闽台合作专业负责人担负起责任,重视学生去台前期教育。在台学程由台校安排,经合作双方商定后,专业负责人就有意识地对即将赴台的学生介绍合作方有关课程资讯以及选课注意事项。学生在台湾完成一个学期的学业后,相关专业要根据学生在合作大学课程的修读情况及时调整第二学期课程修读方案,并事先征询台校相关系所主管同意。

5.奖励闽台合作办学成果,引导闽台合作办学项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为推进学校闽台合作项目的专业建设,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学校出台文件,设立闽台合作项目专项奖励。目前闽台合作项目专项奖励有合作编写教材专项奖励和学生优秀学习成果专项奖励。合作编写教材专项奖励条件及奖金:①教材应是与台湾高校合作的专业的相关课程,采取我校与台湾高校联合编写的形式,形成文字版本;②教材内容要结合合作专业实际情况,要求内容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教材要经过一定范围的使用,并具有推广意义。奖励额度为每本合作教材10000元。闽台合作项目学生在台湾学习期间参加各类赛事和取得的优秀学习成果均可申报学生优秀学习成果专项奖励,该奖励要求参评学生学习成果有原创性、代表性和实践性。奖励范围主要为各类赛事和优秀学习成果奖学金两类。每个专业奖励金额不超过10000元,超过者则按10000元计,且参照奖励级别和比例类推执行(竞赛级别分校级、台湾各县市级、台湾地区及以上,最高级别奖金为特等奖1500元、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800元、三等奖600元)。有设特等奖者,获奖项目奖励至二等奖,没设特等奖者,获奖项目奖励至三等奖。优秀学习成果奖学金每个专业一等奖1个奖励800元、二等奖2个每人奖励500元,三等奖3个每人奖励300元。

6.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台湾高校的师资队伍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闽台高校互派人员交流,一方面有利于海峡西岸高校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台湾高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并更好地了解海峡西岸人才培养的方式。为学习台湾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好的经验,协助做好学生的课程辅导工作,以此推动合作院校专业之间的交流合作,闽校应根据合作专业需要,分批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入台学习,以利于将来合作的长远发展。对创新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台湾教师要力争实现由短期来校任课向长期专职任教的转变。

7.积极引入台湾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文件提出要“重视闽台教育资源的互补性,着力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瞄准台湾高校的前沿学科和专业”,“积极争取中央赋予福建在闽台合作办学方面‘先行先试’政策”等极具指导性和实践性的实施目标,为高校开展闽台教育交流指明了方向。台湾承担培养应用科学及技术型高级实用技术人才的、本科层次的院校主要是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台湾技职教育体系比较完善,民众技职教育认同度高,实现了大学阶段职普比为5:5。台湾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台湾高校办学理念注重与国际接轨。台湾技职院校重视课程改革,鼓励落实校本位课程,强调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以学校本位规划升学导向和就业导向的课程,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之需求。台湾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务实致用,在入学时有技优入学及证照加分等做法,方便具有技术优势的学生学习。台湾每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比赛评奖,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在台湾,加强实务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落实职业证照制度,鼓励学生获取专业证照,以证照取代部分学科考试成绩。闽校应以实施合作办学为契机,深刻学习领会福建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胆借鉴台湾在职业教育方面丰富的成功办学经验及办学理念(而不是满足于少数几个量化指标达标),带动学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专业认证、教学质量评鉴等。

8.实施灵活、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可持续的教育管理模式。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际合作;人才培养;资源互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39

0 引言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永恒话题,随着知识经济带来的社会体制变革,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人才的视野、适应力、创新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通过区域内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等方式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拓展办学思路,开展校际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开始新的探索。

1 校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1.1 校际合作概述

校际合作是指院校之间在教学、师资、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活动上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各方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通过学生互派、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联合研究以及资源共享等方式,达到合作共赢目的,参与合作的院校仍然保持各自独立的身份和地位。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逐渐暴露出了教学资源紧张与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以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办学效益,正在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校际合作的内容主要有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校际游学、跨校选课、师资交流、科研合作以及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的共享。

1.2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工作,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实现。

校际合作为院校之间搭建了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平台,开放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元选择,对学生的素质养成、知识学习、技能锻炼和社会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基于校际合作平台培养人才是对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价值的探索与创新。

2 校际合作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

2.1 校际合作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拓展

塞尔斯尼克的结构功能分析理论认为:“对环境的吸收是保持组织稳定、生存和进化的必要方式,相反,自我封闭则导致组织发展的停滞、落后进而窒息”。高职院校校际合作实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办学方式,合作院校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院校之间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一个院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通过合作,实现院校教育资源的交换、互补与充分利用,这对教育的效益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勇于解放思想,摒弃门户之见,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空间,寻找切实可行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把校际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战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应审时度势,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2 校际合作对人才培养途径的拓展

校际合作突破了校园的限界,拓展了学生培养的途径和教育教学的空间。合作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各自的意愿选择适当的合作方式与合作内容,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校际合作的组织章程与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学生互换、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及教学评估等具体工作。院校之间以协议方式对学生在对方学校的课程学习、生活管理、奖惩评定等做出统一规定,保障学生顺利交流与访学,使校际合作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高职院校通过校际合作改变院校之间各自为政的封闭态势,将不同风格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连接起来,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学习和发展,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和提升。校际合作也使各个院校的资源短缺和重复建设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充和整合,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3 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1 网络资源共享模式

院校之间通过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件、案例库、题库、教学素材等。这些资源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便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江苏省教育厅将在“十三五”期间组织专本科院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鼓励学生利用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在合作、共赢、协议的基础上,推进跨校修读在线开放课程的学分认定和学分互认,并逐步建立学生跨校修读课程、学校间互认学分的学习方式、教学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教育的时空制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之间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各自的优质教学资源呈现出来,使老师和学生能方便、及时地享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

3.2 合作办学模式

3.2.1 中外合作项目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晚,我院自2010年c加拿大亚岗昆学院合作,在我院开设了采购与物料控制专业,合作班采用“2+1”国内国外分段培养模式,由中加双方教师共同授课。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机会和留学途径,也有利于学院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另外我院还与国外近20所大学开办了“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今年我院走出国门,与非洲几内亚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部合作建立几内亚江苏海院韦立船员学院,为当地培养高素质的海运人才。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中外合作项目是拓展办学渠道,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收益的有效途径。

3.2.2 专本科衔接项目

专本衔接是指由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实施的专科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我院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联合开办“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专本衔接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各校资源共同育人。高职院校重在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本科院校重在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合作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衔接培养目标、对接课程资源、学质量标准。另外我院还与多所本科院校开展专接本、专转本项目,为学生继续深造开辟新途径。

3.3 跨校学习模式

3.3.1 现代游学项目

以班级为单位的跨校学习模式在高校校际合作中鲜有报导,2012年在江苏省教育厅、交通运输厅的统筹指导下,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南京地区交通运输类高职院组建“南京交通高职教育联合体”,以物流管理专业为试点,创新实施“公铁水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江苏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快速发展对“大交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三校共同研究制定物流管理专业(游学班)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课程互选、资源共享的方式,安排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整班游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公路、铁路和水运三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职业环境,学习掌握三种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

3.3.2 交换生项目

我校自2015年2月始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明新科技大学、东南科技大学以及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交换生项目,至今已有4批共81名学生分公费生、资助生和自费生三类赴台交流学习。台湾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别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增进了两岸院校间的沟通与了解。

3.3.3 文化交流项目

为了开拓我院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对外交流能力、满足学生海外学习交流的需求,我院多次开展暑期大学生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如:(1)美国文化交流。学生参观访问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入课堂听取有关美国历史、文化、经济、科技创新、职业教育及留学美国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与美国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深度体验美国大学生校园生活。(2)英国文化交流。学生参观访问英国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并与英国师生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和实地培训。(3)新加坡文化交流。考察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生进行友好交流活动,体验不同校园文化。(4)韩国文化交流。考察韩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韩国大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交流,了解韩国高等职业教育概况和大学生学习生活。

3.3.4 留学生项目

今年我院接受了19名来自老挝、印尼、柬埔寨的留学生,学生除了学习汉语言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了解中华文明与东方文化。留学生项目为我院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增添了新渠道。

3.4 学分互换模式

学分互换是指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院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学分互换制度在本科院校较为普遍,而高职院校并不多见,区域内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协议或制度的约定,使本校学生通过跨校选课来获得学分。由于不同院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学科建设、校园文化等各方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拥有区别于其它院校的异质性优质资源。借助学分互换的跨校学习,利用外部资源与力量,提高办学质量,减少办学成本,是区域内高职院校校际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基于校际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院校之间资源共享,达到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的目的,实现开放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际合作为学生跨校学习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多样性教学资源对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十分有益。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教发[2014]6号.

[2]丁金昌.区域高院校校际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3]杨立岗.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12).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庆阳;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资源富集区

基金项目:2015年度庆阳市科技局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庆阳新型能源城市渐进发展与政府公共政策研究”(项目编号:ZJ2015-06);2015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资源密集区域产业发展效率评价及实施路径”(课题编号:2015B-1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庆阳市新型能源基地发展优势及现状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7月9日

一、庆阳市发展新型能源基地的优势条件

(一)资源优势。庆阳在能源上具有极其丰富的储备,油气资源探明储量近40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总资源量的41%。2010年庆阳市能源办仇大勇说,庆阳境内煤炭、煤层、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折合油气量约为1,230亿吨,石化资源蕴藏量仅次于我国第一资源大市榆林市(油气当量1,402.8亿吨),按照土地面积计算,庆阳市每平方米土地之下含油气120公斤。在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整理的《庆阳地区煤炭、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报告中提出,在庆阳市1.9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内,煤炭资源预测储量2,360亿吨,其中煤层埋深500~1,000米的煤炭资源预测储量190亿吨,煤层气预测资源量13,588亿立方米(占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煤层气总资源量的30%),其中在合水至宁县、庆城马岭至环县两个目标区内有6,23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预测储量。

庆阳在煤炭方面也拥有极大的储量,庆阳现已查明的煤炭预测总储量就达2,360亿吨,占到甘肃省预测总储量的90%。据统计,其煤炭资源占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预测总储量的11.8%,占全国煤炭资源预测总储量的4.23%,已经具备了建设亿万吨级大煤田的条件,可开采量大,开采年限长。庆阳市在能源方面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产业基础。庆阳市在建国初期,国家便组织专家进行能源勘探,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进行大规模能源会战,开发“长庆油田”,在当时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同时也为庆阳地区能源开发拉开了序幕,庆阳地区在几十年的能源开采中,积累了深厚的产业基础。于是在2015年,庆阳市突破性地完成了原油产量776.09万吨。2016年3月下旬,长庆油田低渗透2吨区油田试验示范区正式开工,华池县的高山横岭中,石油钻机又一次开始工作。庆城、合水、华池及西峰油田的周围地区,开始建设超低渗油藏项目产区。隶属于长庆油田的超低渗油藏开发项目,已经完成了851口油井的开钻,完成达743口,实现了35万吨的产能。“解决超低渗,发展大油田”,科技进步,成功使得陇东油田在整体产能开发上完成新突破。庆阳地区的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埋层较深,煤炭质量优良,其中多为优质化工煤与动力煤。煤炭的优良质量吸引了一大批大型煤炭化工企业纷纷来庆阳投资建厂,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华电集团、中国铝业、中煤等央企与甘肃能源集团、淮北矿业、金川集团等省级大型企业都已至庆阳投资建厂,在这块能源富饶的土地上开发建设煤矿、煤建材、煤电、煤化工等项目。

(三)政策优势。2010年2月在对宁夏自治区的视察中提出要建立能源“金三角”的提议,构建能源“金三角”统筹宁东、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与甘肃庆阳的地区能源发展,此举对中国能源安全有深远的意义。2010年11月,《蒙陕甘宁“金三角”能源综合开发指导意见》在经国家能源局带头,联系国家有关部委、机关单位会同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四省区共同调查研究提出,正式报国务院审批。

甘肃省提出的《陇东能源基地开发规划》于2014年正式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庆阳作为陇东能源基地的核心,将获得省政府对能源化工产业的支持。庆阳市与此同时也提出《“两个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方案》获得省政府批复,在进行了专项研究与科学论证后编制了《庆阳市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设计方案》、《庆阳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科学指导能源开发转化利用的规划体系。庆阳市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无论是顶层设计、政策支持还是项目审批,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层面。

(四)国内环境影响。当前,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全世界第二能源消耗大国。能源供给量的不停增进,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因而能源问题已经被我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2016年首访便选择了中东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首次提出了打造稳定的能源共同体,而同时我国的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了60%。但早在2011年,我国便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世界石油进口国与消费国。能源安全问题对我国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通过建设一批后备能源基地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消耗了世界半数以上的煤炭,天然气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不足7%,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存在巨大隐患,由此我国历届政府一直有意识调节能源结构问题。主张消费绿色能源,天然气下一步势必会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市场上的“新宠”。庆阳市具有极其丰富的天然气储备量,借构建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契机,庆阳市可以顺应全国能源消费趋向,对产业结构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市场需要。

二、庆阳市新型能源发展现状

(一)庆阳市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较闭塞,对外交流不便。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欠账严重和自然条件制约,庆阳市的交通条件成为阻碍庆阳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拦路虎”,庆阳市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庆阳的地理环境直接导致了庆阳交通环境闭塞,对外交流不便。庆阳市虽然在积极改善交通环境,但是仍然存在着道路等级低、交通运载能力差等多方面的问题。交通环境仍然是制约庆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是路网结构不够合理。南北纵贯207公里,仅有一条211二级道路;东西横跨208公里,境内仅有15公里铁路、205公里高速公路,客货运输全部依靠公路;二是公路密度小、等级低。目前,有401个行政村不通油(水泥)路,占31.8%;9,107个村民小组中有5,556个不通砂石路,占61%;全市公路密度比全国低17.2公里;三是通行能力差。大部分农村公路缺桥少涵,排水防护设施少,路面铺装率仅为34.4%,遇暴雨等自然灾害,交通中断和堵车问题时有发生。正是由于庆阳地区交通条件较差、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交流不便,直接导致了庆阳地区开发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自有资本对本地区投资能力较差,引进外来企业,庆阳只能处于产业加工链条的最低端,庆阳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受制。

(二)庆阳市能源需求市场较小,能源用量小,工业程度不高。庆阳地区虽然拥有极其丰富的能源储备,但能源开采水平仍然偏低。由于庆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庆阳地区能源需求量整体偏低,并且能源需求近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据甘肃省统计局的《2014年庆阳市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与《2015年庆阳市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中的统计数据可知,2014年庆阳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呈低位运行,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3.75万吨标煤,同比增长0.04%。而2015年,庆阳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小幅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0.12万吨标煤,同比下降3.1%。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庆阳市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工业程度较低,对能源需求量较小,本地能源市场对能源消耗量较低。

(三)庆阳市长期开发石油能源,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庆阳市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013年国务院正式确定庆阳市为成长型资源城市和能源后备基地,庆阳市作为能源基地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势必加大对能源开发的力度,资源能源开发强度的加大势必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尽管庆阳市相关部门多次对油煤气资源开发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组织抽查。在排查隐患的过程中,尽管查治了部分隐患,但环境安全隐患并未得到根治。庆城、华池等部分煤炭开发区与石油开发区管理水平较低,生态恢复机制不完善;一些已经发现的资源风险点由于资金、技术的硬性限制,尚未彻底治理,环境安全问题突出。敏感地区政府干预与生态恢复矛盾突出,河流、饮用水源地等环境隐患仍然严峻。

(四)庆阳市能源开采技术落后,专业人才不足。庆阳市能源开采长期属于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阶段,能源深加工能力低下。而在开采能源方面,由于庆阳市并未形成大规模本土企业,所以单纯依靠外地企业进行能源开采与加工,庆阳在技术水平、人才素质方面均落后于其他地区与企业。庆阳市共有三家企业进行石油开采,分别为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中石化华北分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其中,并无庆阳本土石油化工企业,庆阳市坐拥丰富的石化能源,但无一家本土企业从事原油开采工作。而在炼化企业方面,庆阳市只有一家“庆阳石化公司”从事原油加工,本土力量薄弱,而庆阳石化公司虽然成立于1971年,但为适应庆阳市转型发展要求,于2006年开始实施300万吨炼油搬迁改造项目。庆阳市长期处于产业链加工的底层,专业人才素质与管理人才理念均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庆阳市在构建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延长石油能源产业链条之际,专业人才占石化企业员工比重长期处于15%~20%之间,不能满足庆阳市对石油产业链式开发的需求。

三、庆阳市新型能源发展建议

(一)兴建基础设施,改善交通环境,吸引外来资本、技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率是解决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重要途径。按照“产业发展基础先行”的原则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建设为例,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以铁路、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建设作为连接中心城市与矿区、园区的运输道路建设。

庆阳市政府应该转变工作思路,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以构建好“一个机场,两条铁路,三条高速,两条高等级资源开发路和一批县乡级公路建设”作为重要发力点。并且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改善配电网络输电效率,加快750千伏、33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做到输电效率满足资源开发使用的需要。

为打破庆阳市固有的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平衡庆阳市七县一区基础设施不平衡的局面,使得各地区发挥不同的产业优势,完成庆阳市整体经济的综合发展。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借助本区域特有的资源禀赋,由政府出面,通过与相关企业的洽谈,吸引大企业投资,形成一条由政府先行,利用外来资本、技术发展本地经济的发展道路。

(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改善生态环境,做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庆阳市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型转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一,应该转变发展模式,从单纯追求速度向侧重质量转变。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整个行业竞争力,向科学技术型、综合效益型、环境保护型、健康安全型转变;第二,应该改变原有粗放管理的经营模式,向高效集约型转变。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参股等方式构建突破原有单一化的企业模式,打造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公司;第三,应该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为实现工业经济增长模式的新突破,必须借鉴先进技术,完成技术与人才的有机结合,全方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第四,改变原有开采资源的粗放管理模式,提高国家控制。全面为能源安全与我国国防安全服务,确定资源开采的战略性,通过确立对资源开采的综合规划,实现资源在开采过程中开发与利用的有机统一。

(三)扶植地方性石化企业发展,放宽企业政策,促进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首先,应发展本地企业,占领本地市场,改变原有依靠外地企业开发本地能源的局面,探索一条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石油化工与煤炭化工产业链条;其次,庆阳市应放宽企业政策,发展庆阳市服务业,转变产业结构,改变原有单纯依靠第二产业的局面,通过发展服务业,做好石油化工能源第三产业的服务。改变原有国有企业“一企独大”的局面,通过对非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制定优惠措施,加强民众就业,探索出一条依靠石化能源企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壮大,最终富裕庆阳经济的发展道路;第三,应该加强与长庆油田等石油化工能源的合作。庆阳市应强制性出台政策,扶植本土石化企业参与石油化工产业链条,借助央企与大型石化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先进管理经验,全方位升级产业结构,更好地构建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

(四)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作用,扩大能源需求量,扩大区域间经济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我国在新时期形势下提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我国西北五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与广阔的市场需求,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甘肃省于2014年5月正式印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甘发[2014]10号),明确了甘肃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一环的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而庆阳市作为甘肃省“双翼齐飞”的东翼主战场更是具有在能源方面中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庆阳市先后制定了《陇东能源基地开发规划》与《“两个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方案》,推动本区域能源化工建设。伴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庆阳市应该抓住机遇,谋求发展。首先,响应国家号召,借助央行两次下调存贷款率的机会,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加快本地区产业转型;其次,利用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区域经济辐射作用,扩大与西安的区域间经济合作,尝试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第三,应该创新与周边地市合作方式,加强沟通,拓宽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范围,减少政府干预,创造企业间合作机会;第四,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拉动作用,扩展本地市场对能源的需求量,同时加紧对外合作,宣传本地能源质量,打开对外市场,扩大能源需求量。

(五)根据国内能源环境,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截至2013年底,中国战略性原油储备达1.41亿桶。按我国2013年每日消费139万吨的静态规模计算,我国战略原油储备只能够维持8.9天,商业原油也只有13.8天的储备,全国原油静态储备能力总计为22.7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已经完成了总库容量达1,640万立方米,能够储备1,243万吨的一期工程,而无论一期工程还是二期工程,在选址方面均侧重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包括舟山、镇海、大连、黄岛、惠州与青岛等地区。并无中西部城市作为选址地区,所以庆阳应该借助自身区域资源优势,申请项目,成为支撑陕南、陇东等地区的资源储备库。

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庆阳作为国家新型能源重点建设基地,更是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责任。庆阳市政府可以抓住国家建设能源战略储备库的机遇,改善交通环境,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对石油能源的开发能力。切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具有开发本地区石油能源能力的新型能源基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利用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辐射作用,带动庆阳当地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红梅.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区域产业转移[J].改革与战略,2009.

[2]岳中峰.加快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促进庆阳经济社会发展[J].县市领导谈发展,2009.7.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能力;武汉大学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目前,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与大学生总数上的快速增长有关,而且也反映出人才培养结构上的失衡。因此,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从教育部门到各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在社会关注的同时,高等学校也在通过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逐渐积累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经验。随着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变换逐渐增多,大家也认识到,职业发展能力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也是当前人才培养中最需加强的方面之一。

就此,武汉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坚持实施“三创”(即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施“三创”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应该包括三个阶段:顺利就业、适应职业、开创事业。顺利就业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很大程度依赖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或专业成绩;适应职业则需要不断适应和学习,提高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职业发展需要;开创事业则是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和工作,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是学生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武汉大学继承百年办学传统,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创造是“原创性”,创新是“推陈出新”,创业则是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开创出新事业。“三创”教育主要就是强调培养学生“三创”的学识、意识、胆识和见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武汉大学大力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高水准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校通过立项管理的方式,每门投入经费1-5万元、总经费近千万元,建设了403门通识课程,形成了一批横跨各科学文化领域,深受学生喜爱,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有机会领略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及思维方法,提供思考问题的多种视角,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拓宽知识基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养成健全人格。

武汉大学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尽量为不同目标追求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学校通过拓宽专业口径、设置跨学科专业、推行主辅修和双学位制度、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创办跨学科试验班等措施,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学校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有志于基础学科理论研究的学生提供高起点、高层次开辟教学特区;学校依托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为高端应用人才的成长提供支持;学校开展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建设,开办多个国际班,推进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培养,提高大学生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

2、面向社会需求,开办新兴专业

武汉大学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学科前沿发展,根据学生选择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改造,力图形成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齐飞,基础性学科专业与应用型学科专业交相辉映的格局。

近几年,学校在新专业设置上优先支持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和优势交叉学科专业,针对性地加大投入、充实和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积极参与地方和区域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如针对“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创办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针对广电人才的需要,推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根据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需求,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为满足国家国防建设需要,开办了“电波传播与天线”国防专业;此外还设置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软件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仿真科学与技术”等一批新兴交叉专业。

为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在一些应用型专业中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例如学校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长江电力等企业合作,实施“订单+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人才培养要求的情况下,将企业的要求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为企业“量身定做”高素质人才,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适应企业需求、受到企业欢迎。2012年学校又增设了“数字出版、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导航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和全球健康学”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业,专业特色和水平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能很好地满足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

3、开展教学评估,推进课程改革

武汉大学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2010版培养方案为例,学校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通专并重”的方针,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校内课程资源,同一级学科按大类设置平台课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的原则,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

学校积极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强化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了帮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快适应职业需求、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学校积极构建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校园”,将实习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集学生专业课学习、实习、毕业论文、招聘、就业、岗前培训为一体,通过实习实践提高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实现大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共赢。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达331个,分布于全国14个省市。学校每年还派出数百个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队员们积极奔赴祖国的天南海北、各行各业去接触社会、调整知识结构、寻找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根据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选择,实行动态的招生计划调整办法,每年根据学校的教学评估情况及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专业综合排名、生师比等指标,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指标。这就要求各专业一方面加强招生宣传,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培养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

4、强化就业指导,导航学生成长

武汉大学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建立了专门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导航的课程模块,开设了《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职场展望——就业创业导航》等职业发展教育课程。这些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灵活互动的情景模拟和具体实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招聘要求,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好评,每学年有数千人次选修并获得学分。其中《职场展望》课聘请11位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校授课。他们利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行业或单位特点,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和选人用人机制,以及创业相关知识,引导同学们尽早建立职业发展意识和创业意识,科学制订大学学习规划,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这门课程一经推出,就被学生“抢选”一空,出现一座难求的火爆场景,引起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

武汉大学还积极开展就业和职业规划指导活动。一是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辅导,关注大学生的个性问题,在专门办公地点接待学生有关就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他们量身定制职业发展目标与实施计划,顺利实现就业。二是以“校园文化活动超市”为平台,定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就业招聘和面试辅导、公务员招录辅导等活动。三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器”,帮助大学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创业企业孵化。通过将创业教育和实践渗透到大学生科研和创业的各个环节,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如第五届“挑战杯”金奖得主吴斌同学创办了武汉锐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已成为东湖高新区大学生创业龙头企业,公司员工规模达到100余人,解决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曾于2009年获武汉大学“十大风云学子”称号的2006级本科毕业生曹祺,大二开始创业,现已拥有2000万身价,其创办的武汉橄榄无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营面积已达600多平方米,一年的全部流水接近千万,公司已经历了三轮融资,投资后估值接近一亿,为大学毕业生提供40多个就业岗位。四是建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通过抓创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创业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努力使大学生素质培养与创新创业要求同步并轨。五是走访学校毕业生就业重点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工作收集重要的第一手信息,促进毕业生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接轨。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第5篇

传说中的天方国,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在烈火中重获新生,从此艳美异常,生生不息。雄奇的大黑山,喷薄的烈焰,漫天的绚彩,五光十色,熠熠生辉。凤在歌鸣,凰在和铉,演绎出千百年传颂的美丽神话。

凤凰的鸣叫在那一刻,响彻山谷,直冲云霄,重生的喜悦与自豪,穿破时空,沉淀永恒。

张秀英和她的团队就是翱翔的凤。

没有几个人在电视屏幕上见过她们身影,没有几个人在报刊杂志中读过她们的姓名,但是中关村的企业,中国的科技园和全世界科技园和科技合作圈都知道她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科技园国际合作处处长张秀英和她领导的以女士为主的团队。她们引领了中国科技园的国际合作。

她们有精准合适的定位,她们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战略,她们有坚守如一的现念,她们有默默辛勤的耕耘,她们有视环球如小球的胸怀,她们有为民为企业的情操,她们有卓越的职业精神。

她们的定位是循道的,也就是按国际合作规律的轨迹定位,将自己定位为中关村海淀园国际化在发展过程当中以铺路石、合作路、联络网、信息桥。她们的发展阶段的演变过程以及不断变换、相互组合的是中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客观应用和真实写照,

她们从二十年前的为大家出国办护照,办签证,一直创新到打造了现在引领全球的新型网络平台iBridge。在这个平台上,人们自由的交流与和合作,书写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心脏,同一个梦想”中华长卷。

她们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联网,联心,联世界”的理念并付之行动,她们的理念和行动使世界的平挤热可以变得平宽温,使许许多多的合作与交流变得轻松愉快,真诚务实。

她们秉承着“使中关村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厚积薄发。“引进来,打出去”的理念,挖掘企业的深层价值,全方位引进国外合作,全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使产品,企业和中关村三个品牌三位一体,全力为中关村国际化服务。

她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为中关村抓住了机遇,掌握了主动,她们将全球进到了中关村,也将中关村推到了全球。各国合作方对她们赞不绝口,给她们很高的荣誉。

不断的创新

她们定位在提供四个一和一个多上,即一个平台、一个窗口、一个办法、一个中心,另外还有一个多。

一个平台,即iBridge Web2.0新型网络平台。这个平台看似很普通,它同一般意义的网站平台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实际上它又不普通,它是以Web 2.0理念为依托,专门为高新技术企业而搭建的新型网络平台。它的建设理念是“联网、联心、联世界,通路、通智、通四方”,这里的联网指的是两个网,一个是人脉体系网,一个是计算机服务体系网,联心主要是讲诚信,讲规则,讲道德,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大家可以开展广泛的合作。在2003年她们首先提出要在海淀园搭建一个国际合作交流平台,题目就是“科技型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试点”。这个网站在2007年9月份正式开通并试运行,该项目在 2007年列入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在这个平台上,她们还同北京密安股份公司合作解决了刚刚引起全球注意的WEBLOGIC的安全保护。在全球刚刚开始注意这种产品的安全隐患时,他们已提供了很好的产品解决方案。

一个窗口,就是利用媒体进行展示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看似很简单,也很普遍,但实际上它并不简单,而更是一个创意,创意点在哪?因为海淀有18000高科技企业,他们需要国际化,需要通过政府这样一个平台在世界上和社会上进行整体展出,当海淀的区委书记谭维克先生到凤凰卫视进行驻区联系单位走访的时候,产生了一个实现资源共享的一个设想,凤凰卫视也很愿意拿出自己的资源为我们高新技术企业服务,这样一座具有创意之意的合作之桥就产生了,政府搭台,专业的凤凰卫视进行节目制作,高新技术企业把自己的资源拿出来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连锁合作,这个节目从2006年10月份在欧洲台播出,到今年将近有100期的节目播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并且这个节目马上就要在海淀有线台进行展播了。这套节目先在国外播出然后再到回国内进行展播,它的名字从《直通中国》到《连通世界》。

一个办法,就是《海淀园中小企业国际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她们采用的办法,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金办法,海淀园在全国54个高新区当中第一家开展该试点办法的,这个资金管理办法从2006年开始,到今天,她们这三年来支持共82个项目。

她们认为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因为这是体现海淀园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国际化竞争力的很好见证,每年资金支持力度为500万元,支持资金不在多少,体现政府政策智慧才是重要的,同时这也是对海淀园具有国际化能力企业的一个集中展示,只有有么多具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企业,才有海淀园取得“打捞第一桶金”的成功。

通过国际化项目的资助,从企业规模来看,企业总资产由资助前的138775万元提升到196286万元,增长幅度高达41.44%。说明通过国际化合作资金项目的资助,帮助很多企业实现了“企业做大”的积极成长。

一个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中关村示范中心。这是2007年在她们那儿的挂牌,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合作方式和合作机会,通过这个“示范中心”把中关村科技园区有机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和产业的结合,会有非常好的启迪,这也是难得的一个示范中心,是一项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捷径。以上就是中关村自有特色所形成的四个一。

一个多,主要是指多项研究成果与应用。这也是中关村式的政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模式,之所以将其总结为一个特点,因为它是在她们实际工作过程的真实写照。

四个“坚持”

第一个坚持是,二十年坚持一个口号,一个理念,使中关村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厚积薄发。“引进来,打出去”,这是当时海淀园区第一任主任胡昭广为试验区所描绘的图景,让试验区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试验区。因此在1989年的第一期试验区简报上,就将“引进来、打出去”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明确地写了进去,并成为了中关村20年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目标,走出了具有中关村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园区与企业建立的鱼水关系,这是园区发展过程当中一条不变的原则。当时试验区建立的时候并没有外事职能,也没有外事办公室,她们逐步建立起来了集外事接待、对外交流、因公任务审批、政审审批、护照、签证等多种审批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从源头上解决了企业出国难和审批渠道问题,从而取得了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人员办理因公出境审批、护照、签证时间从3-4月减至半个月,审批程序由3-4个部门减到1个部门的体制改革成果,创造了试验区每年为高新技术企业办理因公出国境手续1000多人次纪录。

三是,坚持先国内后国外,边国内边国外的策略。她们面对的现实不是高喊国际化怎么样,而是要先解决实际问题,给高新技术企业出国难解决。能够解决问题才是她们得以发展的前提,但是又不能等,因此就走了这样一个策略,1991年她们加入了世界科技园区协会,它的简写名字叫IASP,它的总部在西班牙,现在有300多家会员单位,涉及71个国家之多,在全世界高新技术科技园区发展过程当中是一个龙头,大家每年跟着它去开会,她们在1995年成功的承办了一次它的年会,2008年上个月她们跟它签署了一个框架性合作协议。更可喜的是现在世界科技园区协会把它在海外唯一的总部设在了清华科技园,这是她们的功劳。

四是,坚持树立中关村品牌意识,走出中关村式国际合作之路。二十年前中关村的企业只有140家,现在已经到了16000家,销售收入1987年底只有10亿,现在只海淀园一家就已经到了4000亿,另外在2006年底海淀园境外上市企业已经达到27家,像联想、方正、华旗、用友等一大批的知名企业都在我们这里成长,同时她们也吸引了微软、Google,还有法国电信等一大批的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设立在海淀,海淀园确确实实现在已经呈现出了多层级的国际化发展态势,她们启动了一套多层及的服务体系,就是四个一、一个多的全方位方法予以支持,做到了服务升级。

在她们支持国际合作的工作中,中关村涌现出了无数创新性人物,比如今年刚刚揭晓的以柳传志、王选为代表的十大创新人物等。还有一件值得她们高兴的事儿,就是科技部刚刚结束的火炬计划实施二十周年大会,在会上它对政府参与园区建设的管理者给予了评奖和表彰,值得报喜的是在突出贡献奖中有赵凤桐、胡昭广,这两位都是原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领导、创始人;获得先进个人奖的有马林、于军、张秀英、赵新鸣4人。张秀英还获得了国际奖项,成为全球国际合作知名女士。

大有可为

总结张秀英和她们的创造,它的用处不仅在于它已经有的四个一和一个多的具象的东西,而是对于它的规律把握、领会和运用,而且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创造,由于她们有上述的理念,它对助力她们梳理已经走过的路和开拓前进很有帮助。如在2003年的时候她们就提出了在海淀园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建议,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她们有这种理念,能分析出发展前景和找到解决方法。当时她们提出的口号是“要么带着高新区历史的光荣被快速的经济发展高度融合,要么探寻着国际化科技园区发展之路奋斗前行”,这个口号一点都没变,2003年那时候张秀英就是这么说的,今天这个危机意识已经被大家共识和不得不予以面对了。她们用相同的风格一贯的坚持着。

这个相同的风格就是创新、服务、试验,保持试验的本色,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体现她们这种工作作风的案例还有许多,最骄人的是:2007年1月31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HSP)参加了由中国和葡萄牙总理出席的两国在司法、经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文件签字仪式, 并与葡萄牙仕博创新管理咨询公司(SPI)签订框架性合作协议。该签约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和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出席了签约仪式,它首次实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国际合作签约仪式,在温总理主持的国事外事接待室举行的进行。

还有,她们同IEEE-CS,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分会合作,联合开展了专业人员陪训项目,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软件架构师。

看看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国际合作成长轨迹,成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靠政府优惠政策到综合运用政府政策、资金、平台、网络等综合资源进行调控,从单纯传统外事工作到主体参与国际合作这样一个历史性跨越,这就是张秀英和她的团队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同一个平台时代

我们生存的世界在变小,只有有所贡献才有生存。牢记国家发展高新区的重托,坚持科学发展观谋发展,这是她们做好中关村国际化坚持不放的。

一个《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的出台,开始揭开了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的画卷。从1988年开始的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它试验着新的社会思想和价值取向,还在于对旧体制的破坏和突破,从而激醒了中国人创造财富和融入世界潮流的热望”(摘自《中国新革命》)。而她们作为这个“试验模式”的直接参与者、执行者,深感国家发展战略的意义重大,同时也深感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她们感到这巨大而无形的力量就是国家的重托。带着这个责任感,她们二十年如一日。

一个《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出台,表明中国高新区开始进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她们下一步的发展面临着国内“整体上我国企业研发机构少,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和国际因素带来的双重压力,她们已做好了准备。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主任林抚生对此充满信心:她们在传承中关村精神,积极发挥“试验模式”的作用,吸引更多的聪明与智慧,创造更新更高的目标。

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分会的前主席张可昭先生就曾说过,海淀园有了iBridge这样一种超前思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对海淀园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科技部火炬中心修小平主任也指出海淀园的试点应该在全国高新区当中推广。人们都相信: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园区、同一个平台时代上, 她们会关注到世界市场细分和资源整合的力量,继续秉承已经有的“四个一和一个多”的思路继续开拓前进,而且要新的形势下创造出更多的服务体系,更好的创造为企业服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