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第1篇

[摘 要]:研究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学者认为,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尤其是对初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显得更为关键。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影响

学校体育不但可以健身,也可以提高自信。权威人士通过对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对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并经常参加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体育活动对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调节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

一、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

1.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心里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参与者必须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对外界事物(球或器械等)作出迅速准确地感知判断,协调好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因此,要求运动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的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促进学生情感过程的发展,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的自信心

研究表明,身体运动能改善学生的自我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活动中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不管是在中学生的体育课上,还是比赛场上,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陶醉与悔恨等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此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若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条件等进行选择,他们一般都能很好的胜任体育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运动兴趣。

3.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活动的激烈和艰辛,是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的运动水平和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必须意志坚强、刻苦锻炼,付出努力和汗水,而当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体育锻炼标准,则会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从而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因此,通过学校的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各项体育活动都必须有较高的自我控制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学校体育形势和活动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人格的发展需求,而不同的体育项目可以培养不同的人格,如棋类可以培养学生冷静和沉着的性格;体操可以培养学生的灵巧和勇敢;球类可以培养学生的机智果断等。学校体育活动规则性,能使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学会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修炼自己的品行;学校体育活动的竞争性能使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因此,学校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发展更趋向于成熟和完善。

三、体育锻炼对团队心理氛围和心理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是一种集体参与的活动,通过团队内的角色分工、合作与转换,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意识和民主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学、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队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通过学校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归属感,提高团队中个人的归属感;有利于团队良好心理氛围的形成,改善团队的整体心里情绪状态;可以提高团队的整体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的积极进取心;通过团队成员的相互影响和沟通,提高团队的整体心理水平。

四、学校体育有利于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学校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运动医学和运动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运动是大脑会释放出一种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内啡肽,内啡肽分泌越多,人的愉、放松干就越强。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显著的松弛人的紧张感,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消除失望,沮丧的情绪。美国医生帕克研究发现,运动员和普通人身体的内啡肽水平不同,经常运动的人遇到心理压力时,身体内啡肽生产量较大,速度也较快,故应付日常精神困扰的能力也较强,对一些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一旦终止运动,愉也随之锐减,往往显得急不可耐,抑郁、焦虑、易怒等情感也随之而来。

学校体育中体育手段的调解和治疗,可以使人转移注意力,发泄负性情绪、稳定情绪、但对不同的心理疾病,应采取不同的手段和不同体育项目,学校体育可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心理障碍者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因心理疾病所积累的大量心理能量,最终达到身心平衡,消除已形成的病态心理。

五、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具体执行者,担当着多重角色,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德性的培养着,又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心理工作者的作用。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学校卫生学知识,并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健康的心理因素,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心理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总是在一定的情景和场合下产生的,心理总是与情景相伴随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热爱和面对学生,就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美好心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一种喜悦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果一位体育教师能为学生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将有助于发挥儿童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有助于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将康的良好效应,在体育中尽量摒弃传统的单一技能授课,转向关注学生的参与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逐渐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将学生引入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单纯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转换到同时培养自己的群体适应能力、自我定位、社会协作。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信念;行为;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6-0091-04

Abstract:Objective: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of KAP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interven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sought the way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mental health of undergraduate, gave full play to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vided the reference unceasingly for the promotion in the undergraduate physical and moral health level.Methods: Through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changes of the psychological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studied. The interventional effec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Measured by SCL-90, the majority of symptoms indices and the general symptomatic index after the intervention have drop. Moreover through the multi-factor analysis, finally five factors that had a relationship with general symptomatic index were screened. Four factors, namely: the professional-fun, the mother of high education level, a fixed sports hobby, having a positive attitude to sports and health, can reduce the general symptomatic index, and are protective factors. But the worry about the tuition fees may enhance the general symptomatic index, is the risk factor.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has discovered that KAP intervention not only may enhance obviously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and receptivity to the physical training and the healthy knowledge in the undergraduate, but also may improved the level of undergraduate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study

学生体质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其健康的身心状态是其智能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但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仍不乐观。具体表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情绪困扰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和突出;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等等。根据一项涉及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南京各高校心理协会对在校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30%以上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多集中在焦虑、恐惧、孤立、抑郁、敌对、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这些常被误解为思想品德有问题,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1]。北京高校2002年抽取23所高校522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6.51%,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的水平,且均具有显著差异,证明了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是心理卫生问题高发群体[2]。因此,我们从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入手,从健康教育的角度进行干预研究,以寻求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为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不断为促进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把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中去,促使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强化健康意识、构筑健康信念,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和习惯。在体育教育中实施健康促进策略,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人生观树立的关键期形成健康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还对一生中其他的发展阶段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也能够使之成为改变现状的力量,影响家庭乃至社会的健康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分别从江苏省三所高校选择在校的大一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涉及的专业有文科(英语、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理科(数学、材料、工商管理)和医科(临床、护理)共计8个专业。本次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专业作为分层变量,以班级为基本抽样单位,从全部65个班级中抽出32个班级,共计1261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12个班级,共415人(文科5个班、理科5个班、医科2个班);试验组20个班,共743人(文科8个班,理科8个班,医科4个班)。两组对象分别在性别、年龄、民族、专业构成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调查与干预方法

(1)问卷调查:

本研究共采用2套问卷,体育锻炼KAP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依据KAP问卷模型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体育锻炼KAP调查问卷,经预调查、讨论修改而成,包括分析项目和检查核对项目。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来评价[3,4]。另外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合格者作为正式调查员。对已经抽出的对照组和试验组同时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采用自我管理式的调查方式,问卷经调查员讲解后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后,由调查员对问卷进行统一编号,初查,剔除无效问卷。最后由管理人员对问卷进行抽样回访(回访率不少于5%)和最终审核。最终收回有效问卷为1158份(有效率91.8%),其中男生513人(44.3%),女生645人(55.7%)。

(2)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分别对体育锻炼KAP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做重测信度与结构效度检验。重测信度:在第一次调查一周后,在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约占5%)再次填写问卷,进行复查。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等于个体的变异度除以总的变异度,故其值介于0~1之间。0表示不可信,1表示完全可信。一般认为信度系数低于0.4表示信度较差,大于0.75,表示信度良好[5]。结构效度:指测量结果体现出来的某种结构与测值之间的对应程度。结构效度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可以考察问卷是否能够测量出研究者设计问卷时假设的某种结构[6]。

(3)KAP模式综合干预:

对照组仍按照学校原有的教育模式,不另外采取额外的干预措施。根据凯尔曼(1961)提出的“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本研究对试验组采用如下干预教育方法:

第一阶段,通过向学生宣传体育与健康知识,向同学传授为什么、如何评价、怎样促进体质与健康。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第二阶段,以互动的形式,进行以运动参与为主的教育活动,结合相关知识讲解和讲座,使学生明白道理,形成内化的观点。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发现体育运动的价值,了解体育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使学生坚定信念并逐步养成健康习惯。

1.3 统计分析

用ACCESS 2003建立数据库,数据采用双录入方式输入计算机,然后用SAS 9.0软件编写程序对两次数据进行比较。核对无误后,使用SAS 9.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别对数据进行单变量描述性分析、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分析均采用=0.05作为检验水准)。由于SCL-90量表中所有统计量,包括总症状指数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分均为偏态分布。因此,数据分析采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间距(QR)表示。中位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7]。

2 结 果

2.1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重测信度:结果显示,KAP问卷ICC为0.716,SCL―90量表的为0.721,说明两个问卷的信度较好,能够满足调查研究的需要(见表1)。

结构效度:分别对KAP问卷和SCL―90量表的得分进行因子分析。KAP问卷产生2个公共因子,他们共能解释总体方差的72.63%;由于SCL―90量表本身就已经归纳为十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附加因子),因此,在进行因子分析时,仍然以这十个因子作为共性因子[8]。这十个因子共能解释总体方差的67.35%。分析表明KAP问卷和SCL―90量表均有较好的结构度。

2.2研究前后体育锻炼K、A、P得分及变化分析

干预前,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在K、A、P三个分项目及KAP总分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K、A、P得分及总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见表2)。结果表明:试验组经过干预后,对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改善作用,总体知晓率明显提高。

2.3 研究前后SCL―90变化情况分析

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SCL-90的九个症状因子得分及总症状指数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在九个因子及总症状指数上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试验组在干预后,有七个因子(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的平均得分及总症状指数较干预前有所下降(P

2.4 总症状指数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SCL―90量表可以计算总症状指数,该指数又称总均分,是将量表总分除以90得到。为了进一步分析心理症状的可能影响因素,以总症状指数的中位数为界,将研究对象划分为高症状组与低症状组[9](这里采用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共1158人的调查数据)。

首先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影响总症状指数的因素有:性别、对专业的兴趣、是否为学费担忧、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有无固定体育爱好、是否经常上网、是否班级干部、学习成绩、自认性格类型、体育锻炼知识(K)、对锻炼和健康的态度(A)、对锻炼行为的认识(P)(见表4)。

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上述单因素筛选出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其中各变量的赋值方法见表5。logistic回归最终筛选出5个因素与总症状指数相关(见表6),其中专业兴趣、母亲文化程度、固定体育爱好、对体育和健康的态度(A)等4个因素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说明与总症状指数呈负相关。[JP2]另外该4个因素的OR值均小于1,说明对专业感趣、母亲文化程度高、有固定体育爱好、对体育和健康有积极的态度均可以降低总症状指数,是保护性因素。其中按照保护性因素有高到低排列为:专业兴趣>固定体育爱好>母亲文化>对健康和锻炼的态度(A)。而对学费担忧与总症状指数呈正相关,OR值大于1,说明对学费的担忧可以提高总症状指数,是危险性因素。

3 讨 论

KAP(知、信、行模式)是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等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有关行为改变的较成熟的理论模式,“知”是知识和学习,“信”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行”是行动。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工程是目标。知识,是行为的基础,通过学习改变原有目标,消除过去旧观念的影响,重新学习获取达到新目标的知识与技能。信念或态度,是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逐步形成信念与态度,由知识转变成信念和态度就能支配人的行动。信念的转变在知、信、行中是关键。信念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中应遵循的原则的信仰,通常与感情、意志一起支配人的行动。行动,就是将已经掌握并且相信的知识付之行动,促成有利健康的行为形成[10]。本文采用体育锻炼的知、信、行KAP研究就是来源于知、信、行理论模式。

本研究发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知、信、行干预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处于心理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是具有可塑性的人群,为教育提供了创造健康未来的机会。对学生实施以健康促进为先导的体质KAP干预策略,不仅是体质研究中实践领域的有益尝试,也是实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目标的重要举措。

研究还发现对心理健康相关的常见影响因素有:专业兴趣、担忧学费、母亲文化程度、固定体育爱好及对健康与锻炼的态度等。对专业感兴趣、母亲文化程度高、有固定的体育爱好及对健康与锻炼有正确的态度都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其中对专业感兴趣尤其重要。根据凯尔曼(1961)提出的“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对专业感兴趣则有助于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实现干预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服从阶段)向第二阶段(同化阶段)与第三阶段(内化阶段)的顺利转变。这正顺应了KAP干预的基本心理过程:知(引起兴趣――感到需要)―信(相信信息――产生动机)―行(尝试行为――动力定型――行为确立)。另外,对学费的担忧则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对学费的担忧使学生处于状态,焦虑处于常态范围时有着适应性意义,但过度的焦虑会造成心理紧张,影响心理稳定性,也易产生心理异常,从而削弱大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

值得一提的是,有固定体育爱好的学生,由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体质增强的同时,心理状态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在运动中人体突然起动、急停,随机应变地迅速改变动作的方向,兴奋―抑制快速地转换和精确地调节,有助于支配各种效应器和神经机能的改善,从而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1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紧张、激烈的运动中,人的心理承受着或大或小的压力,同时也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意志的磨练,学生在与同伴的团结协作和融洽相处中,在发挥个人的潜能和智慧的活动中,不仅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能提高适应环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建忠.学生心理问题与体质健康及体育活动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4;5(1):16.

[2] 葛吉生,高全,孙海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的关系及应对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33.

[3] 王征字.症状自评量表(SCI ―90)[M].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

[4] Schmitz N, Kruse J, Heckrath C, Alberti L. Tress W. Diagnosing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 and the Symptom Check List (SCL-90-R) as screening instruments[J]. Soc Psychiatr Epidemiology, 1999;34:360-366.

[5] Derogatis LR. Symptom Checklist-90-Revised in handbook of psychiatric measures[J].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28:81-84.

[6] Dinning WD, Evans RG. Discriminant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SCL-90 in psychiatric inpatients[J]. J Pers Assess, 1977;41:304-310.

[7] [JP2]吴范武,金子环.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研究中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 13(5):397-399.[JP]

[8] Evenson RC, Holland RA, Mehta S, Yasin F. Factor analysis of the symptom checklist-90[J]. Psychol Rep, 1980;46:695-699.

[9] Cox D, Lewis G , Stuart G , Murphy K .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of psychopathology in adu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 J Psychosom Res, 2002;52(2):65-68.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及实验等形式,对2001级部分大学生就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不同锻炼形式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有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是显著的。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属于民族素质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遇到心理矛盾。国家教委在1989年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患心理障碍;;1997年湖南某大学采用SCL - 90量表,对职教学院431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19.26%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问题。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如何运用各种措施、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医疗监督、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卫生保健措施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解决。其中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和效果是其它任何手段和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至今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一种提高身体素质的运动手段。这种认识上的局限与体育长期限于教育学和某种旧的拼装式框架有关。随着现代教育整体化和有机化的发展,我们对体育的认识也形成了系统论的观念。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的作用,不仅是健身,而且健心。日益增多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地说明,体育锻炼是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排除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根据(美)RYAN的调查,体育锻炼是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的手段正在盛行。但是不同的体育锻炼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带着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四川乐山师范学院2001级部分新生。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SCL一90量表和常用体育锻炼方法调查表对400名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平常采用的体育锻炼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实验法:将通过SCL一90量表筛选出的3组共印名分别表现出有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问题的新生,平均安排在篮球、排球、足球、慢跑、健美五个般炼小组中,每周锻炼,共锻炼6周。实验前,采用问卷,润查了60人的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愈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6项自侧指标作为评估标准。6周后再对他们进行心理侧试和问卷调查,检验实验前后有无显著性差别。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通过SCL一90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其中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它们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对印名有明显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在实验前后进行了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愈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6项指标的自评侧试(见表1)。

其中,每项指标划分标准为:好,80分以上;一般60一70分;差,60分以下。6项指标总评在4S0分以上者,心理健康水平为好;360一479分为一般;360分以下者为差。

从表1中可见,实验前有80%的学生心态较差,16.7%属于的一般,好的为3.3%,实验后情绪好者已经占到73.3%,感觉差的由80%骤减至6.7%。

实验中被平均分配到各锻炼小组中的3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后与其症状相关的因子分也发生了各种变化。(见表2)

2.2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从图1和表1中可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效果显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1)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即可增强人的自信心、责任感、情绪振奋,充满生气;增进了自我了解,树立了悦纳自己的态度。(2)体育锻炼可健全情绪生活,减轻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指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一个人长久承受心理压力,就会产生各种疾病。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采用自我宜泄、代偿迁移等方法减轻或迁移不良情绪。(3)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良好的关系有赖于相互了解和彼此沟通。体育运动的特点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消除隔阂,解除戒心,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与帮助。这样,对双方取得成功都有好处,长此以住,就会使人们形成一种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4)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可使大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才能,产生充实感。另外,由于体育锻炼有其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参与者常常会有“学会了”的愉快、“增长了”的喜悦、“成功了”的兴奋,“获胜了”的欢心等等。这些满足感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磨练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2.2.2不同锻炼万式对大学生心理问瓜的不同形晌

从表2中可见,实验前后抑郁组的学生在各俄炼小组中均产生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显著降低抑郁症状。焦虑组的学生只在排球和慢跑俄炼小组中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只有排球和慢跑对焦虑具有降低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无氧运动无降低焦虑作用。人际徽感组的学生在篮球、排球、足球锻炼小组中产生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三大球都属于集体项目,它们的特点要求队员之间经常相互沟通和交流,这对于人际关系自然有促进作用。

2.2.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影晌的可能机翻

目前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状态改善的可能机制有以下三种学说。(1)分散注意假说:这种假说认为运动后可产生注意分散,其结果是降低心理紧张状态。(2)单胺假说:有证据显示脑部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与5一经色胺的水平与压抑和精神分裂有关,脑中单胺的改变可能在运动导致的情绪变化起了媒介作用。(3)内啡吹释放假说:各种内啡吠产生于脑、脑垂体和其他组织,这些内啡吹具有吗啡的作用,即它们能减轻痛感和产生,而运动能够促进人体的B一内啡吠的释放,从而减轻痛觉和改变精神状态。

3结论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第4篇

一、教师的形体与健康影响着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保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才能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走进体育课,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师的工作是最简单的,任何一名老师或者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甚至还有人说,体育老师不就是让学生跑、跳,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等,这些话都从不同程度上看到了人们对体育教师的“误解”。其实,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是形体与健康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会影响着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我们要从自身的形体与健康等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锻炼心态。作为教师,我们要坚持不断地锻炼,要有意识地保持自己的形体美,保持自己健康,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教师的观点,才能以此为依据;反之,学生就会从心理上认为体育锻炼没有用,就会以老师作为例子来反驳,尤其是在网络普概率越来越广的情况下,学生的锻炼意识越来越差,所以,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做好榜样工作,要用自己的形体与健康来向学生传递体育锻炼的价值,进而使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进而用思想驱动行为,并自主地、积极地走进体育课,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二、教师的形体与健康影响着学生生活态度的形成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教师除了要注重保持自身的形体外,还要教学生进行形体锻炼,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确保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健美操”教学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形体,以避免出现因为形体问题而产生的自卑,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健美操”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一人对全班学生的教学方式,要在将基本动作教给学生之后,实施“分组学习”。首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效地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组织学生在“兵帮兵”的学习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健美操动作,同时能让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在坚持锻炼中塑造出良好的形体。学生在自主锻炼中也能将自己的不高兴、不快乐散发出去,这对学生健康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教师的形体与健康有助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锻炼,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学生形成正确心理的保障。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从形体与健康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体育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为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做好保障工作。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