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体育观;要求

创新是发展的前提,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2001年基础教育领域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在教育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逐步摆脱了以前那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把教育的方向扭转到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与创造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然而,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地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何让它与新课程改革相接轨,走出以前那种近似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出适宜于体育学科发展的教学程序,是当今体育教育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正确把握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形态,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为宗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指导性、时代性以及系统性特征,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能力,基础是培养创新意识, 提升是锻炼创造能力。

二、认知创新理念下的体育观

(一)全面体育观

香港学者吕俊甫说:“体育实为一种全能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能、智能及社会能力,而且有利于情绪与德性之发展”。体育教育的内容从表面看好像仅限于人的体能发展,但从实质上分析可以得出它是涉及多方面的,它不仅包含我们经常所说的德育、智育、美育与劳动技术等因素,还包含着营养、卫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其他方面。由此可见,体育活动的功能是多样的,它可以强筋骨、长知识、调情绪、强意志等。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全面的体育观,它要求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即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既能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身体各个部位、器官健康的基本发展,还应重视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从更深层次地认识体育教学的本质,从而能够在实施创新教学中使学生达到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

(二)终身体育观

体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活到老育到老的过程,绝不能把它仅限于一个人的学生时期,学校中的体育教育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开端,它仅能帮助一个人建立良好的技能基础与观念认知,其后的实施与发展还是一个长远的历程,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应从发展的角度去探索体育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必备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能力。学校体育教学是关键时期,注意体育的特殊规律,它会影响到人的一生。树立终身的体育观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人的坚定毅力,它也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间断性只能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注重体育的连贯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终身体育观建立的重要条件。

(三)适度体育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质与量两种客观规定性,都有质与量这两种规定性的变化,即质变与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与量变存在一个“度”的问题,“量”达到一定的“度”就会有“质”的变化。因此,要想使体育锻炼取得成果,就必须长期地坚持,使其“量”得到不断的积累,为达到“质”变获得体育成绩做充分的准备。但也要有发展的正确方向,有时也要利用适度的原则,有意识地把体育的量控制在一定的界限之内,不能产生“过犹不及”的现象。所以,体育教育者应根据人自身、教育与社会的需要,实施适度的教育与发展原则,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体育环境,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多样性的体育教学,从而使受教育者适度、自主、创造性地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三、体育创新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一)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体育教师只有遵循体育的规律,突破和创造自己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改革教育方法,调整教育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优化。

教师应看到每个学生所具有的长处,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都能通过恰当的教育培养成某方面的创造性人才;教师应注重从不同的方向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不可忽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层次和类型的差别,不可用统一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给学生个体以弹性要求;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不同态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发展不同的个性见解;鼓励学生要有怀疑的精神,敢于对教师的观点进行反驳;坚信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潜力和能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对学生及学习方式的要求

1.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

创新是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当今改革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创新已是任何事物存在的关键。消除创新的神秘感,要对创新有一个务实的认识观,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人人都可以创新,创新是对旧事物的超越与突破,技术动作的练习方式、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创新,明确自己的创新行为和价值,抓住自己的新想法、新做法或新设计,激励自己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反思和探讨自己的创新行为。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创新理念,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掌握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方式

方法是取得成功的捷径,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好似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不再是一个“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启发者”;学生也不再是一个“接受者”而是“辨别者”“筛选者”“思考者”,这都表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更为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传授内容和教法,学会总结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和探究,不再等待教师的标准答案,这就是一种创新型学习方法。主动与教师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新想法”“新发明”;不断强化自己的新型学习方式,实施积极的思考和自主的行动,并在自己“犯错误”或“走弯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在创新中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在一定的模式下进行才能体现它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时代性是它的基本特征,在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模式形态,不同的学科也有着各自的学科教学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体育教学领域出现了许多与当今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教学现象,体育教育观念的陈腐化,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的脱节,缺乏创新理念等问题都成为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必须深刻认识到体育创新教育的理论意义,尽快转变教育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结合体育教学的学科特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笑然.运动训练方法的项间移植[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吕春枝.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史论[D].河北大学,2008.

[4]周林清.议“教学法”与“教学方法”的非等同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5]纪维龙.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中体育学习方式的演变与发展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

[6]肖红香.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理论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

[7]傅健.体育认知形式与体育学习方式转变[J].体育与科学,2007.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2篇

价;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3―0034―01

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评价方式的变革能有效地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难点和关键。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学生听得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的问答看似流畅,但测验结果却显示出学生掌握得并不好;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却忽视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的课堂应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课堂,单纯从教师或从学生的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都是不全面的。创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传统的评价标准过度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忽视人文性;以测试为评价的唯一形式,注重对单纯知识结构的考查,重结果、轻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新课程的评价目标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短处,促使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树立信心,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二、倡导评价方法多元化

传统教学评价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热衷于排名次、比高低。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并不是我们评价的最终目的。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社会评价等结合起来运用才是新课程评价的要求。在具体评价方法上,新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创新之处,比如学生成长记录袋,答辩、集体评议、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己出考题等。这意味着,评价学生将不再只用一把尺子而是用多把尺子,教育评价“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将被打破。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课堂评价应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我们应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在学生发展过程结束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要放眼于学生的未来。教师应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潜能,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

四、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传统教学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或多或少被忽略。新课程评价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多方面素质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反馈,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发现与素质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不断改进不足,努力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新教育 高校教育教育 改革 策略

1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校管理的内容和现状

1.1该校教学管理工作

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在指导教学工作中严格把关,因为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其实就是高校学校的发展水平的高低。本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含有以下几方面:(1)高校教师的人才引进和管理;(2)课程教学的实施、评估、监督以及反馈;(3)高校各学科各专业的建设等。

1.2该校学生管理工作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学生基础差,意志力薄弱,年龄小等缺点,我们要给学生多做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三观,给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又因为学生所处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树形成主要时期,现代90后的大学生身上有着惧无畏精神,但是存在怕吃苦、缺乏责任感等消极因素。所以管理工作要时不时的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3该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由校团委组织和宣传及开展。学校举行青年舞蹈大赛,书法大赛,寝室评比,最美教室,元旦晚会,学术讲座,还有各系各专业自身承办一些专业性强的技能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W术素质和文化修养。

2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校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主要是制定和运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在校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这种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确实可以保证教学活动有序的进行,但是它只能管理和规范表面层次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个性化培养却有缺失。对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质量、学生的人才培养方面很难起到规范作用。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同样不利于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和人才培养。大部分教师长年累月只从事一门或两门学科的教学,备一次课可以反复使用,这样对于教师创新和专业知识领域都有限制性。

2.2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也日益增加。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复杂。在现今网络信息高速传播的背景下,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还停留于过去的传统模式。比如班主任和干事以及领导主要是看学生出勤率、活动参加率、考试成绩等表象来管理学生。却没有根本地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管理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去为学生工作。据调查,学生对于学校的寝室管理、寝室物品损坏赔偿、热水供应等生活方面有不满之处,以及校外闲杂人员进入寝室做宣传以及贵重物品遗失等情况的出现。

2.3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少学生反映学校举办的学术讲座过于形式化(限制性强),让学生感觉处于强迫阶段,而不是发自自愿和兴趣。希望能举办些实用性强的知识技能讲座。

3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校管理在创新理念下的改革策略

在过去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缺乏创新意识,培养能力培养意识薄弱等问题。学校在教育管理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他们提供展示创新才能的舞台,创造实现创新价值的必备条件。

3.1教学管理策略

推行创新教育理念,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创新、理念创新,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2学生管理策略

近年来,该校教育改革的进程加快,随着该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复杂。在现今网络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已经不再停留于过去的传统模式,以往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己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3.3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高效的完成工作,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在校园网的论坛上推广学校的一些社团活动,积极一些体育活动、团队活动的信息。比如书法大赛、运动会、健美操大赛、演讲比赛、迎新晚活动会等等弘扬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梦琴,邝代治,冯泳兰,张复兴,王剑秋,许志锋,唐斯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3):189-193.

[2] 卢艳军,季英鹏.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明[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3):14-17.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4篇

创新教育是对素质教育进一步地延生,通过教学的形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当前,创新教育是各个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由于体育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地位,其没能够在各个专家学者之间得到一个确定的含义,笔者对各个专家的定义进行了对比之后,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共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使用的必要手段;二,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配合而完成;三,体育教学方法的含义比较广泛,不仅仅指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

2.体育教学方法在实践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达标。《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的数据显示:学生的速度、耐力等水平不断下降;中国学生的肺部功能不断下降;出现近视学生的年龄呈现出低龄化;学生的体重大大超过标准的体重。虽然,在2010年的调查中,这些数据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是依旧让人堪忧。

2.2体育课程没有被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对体育课的设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还会出现部分学校将体育课作为别的课程来使用,学校对体育课的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数量上不断缩减课程的时间,很多学校对体育课的安排没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数量,还有很多学校将之进行让给语数外老师使用,学生都已经习惯了学校的这种现象;上课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体育课的宗旨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当前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已经无法发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功能,更多时候,学校的体育课成为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

2.3体育时间以及质量没有得到保证。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只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学生和家长一直都被灌输着“只要学生的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的思想,这都直接导致了学生体育时间和体育质量的下降。

2.4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没有足够的认识。在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时使用最多的词汇是:“你又去哪玩了?、你什么时候写作业?你考了几分?在班级第几名?”,在中国多数家长中,成绩是孩子的一切,孩子就是学习的机器,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在家中的眼中“学习”是指一味地接受学校的文化知识,而学生的见识、道德品质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这样的培养模式,学生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一点的风吹雨打便会将其摧毁,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差,一次考试成绩下降就会使其倍受打击,现如今学生的自杀率也越来越高,高考失利、考研失利会使很多学生难以度过这样的挫折。在大学开学时期的军训中,就会出现学生连连晕倒的现象,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都如此差,这不仅仅是学生的责任,家长、学校甚至教育部门,是不是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3.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3.1提高社会对体育教学的普遍认识。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也应该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当前,社会对锻炼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要远远比体育锻炼来得重要。当前高考的考核标准更多的是学生文化成绩,在大多数人眼中,体育特长生只是由于文化成绩比较低而不得已的选择。要想提高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就必须广泛宣传体育教学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另外,还可以提高体育成绩在高考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从而会使更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情况将作为学生的体育成绩,这样可以适当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以及获取更多家长的支持。

3.2对体育课程进行重新设置。各个学校再对体育课堂进行设置时,体育课程的针对性、趣味性应该满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对体育课程进行设置时,学生将作为主体,体育课程的设置本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中,只有这样,体育课程的设置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不然将会是困难重重。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 课堂教学;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19-001

地理课堂创新教育路很不平坦,它步步是沟,处处是坎,那么,如何让学生成功地越过这些沟坎去自由地创新呢?

第一,思路要更新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尝试教育、新一轮课改……铺天盖地、应接不暇。于是乎,有的教师“忙”了起来:理论要新的、教案要换皮、习题设计名称要有新意、公开课和实际上课两张皮,教师们说“真累”。但路却越走越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再好的设计思路,也不要一棍子砸到底,要根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要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实践、去动手。

第二,扫除创新路上的“拦路虎”

1.学生的创新要求教师要具备独特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之路,其思维是非常艰辛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独特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辅设这条“绿色创新”之路,即教师要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

首先是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要目中有“人”,即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填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现象。

其次是永远追求新知和不懈于教育科研的能力。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那种视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要不断进行教育反思,既要不惮于正视一己所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也要擅长总结自己或同行成功的教育经验,从中提炼出某种可供借鉴、蕴含着推广价值的精华。同时,要有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从电视、报刊、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并把它有效地使用到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去。这样学生的创新之路才不会有这个“灰色的拦路虎”。

2.鼓励学生敢闯“创新”关。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很敏感的时期,从小学到中学根据已有的“经验”,他们形成了层层“保护色”,他们既有敢表现自己的一面,也有善于隐藏自己的一面。如在上课过程中,隐藏自己已是普遍现象,不管教师如何启发,学生多半 “无动于衷”,每每看到这“了了”的几个学生在争、在议,教师真感到有点悲哀。针对这种状况,作为教师应走到学生的“心”里去,了解学生,讲一下自己过去的中学生活是怎么过来的,并让学生去说一说、评一评,我想这会把学生拉近一点。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对错误和不太正确的见解,在商讨中解决,并表扬他们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参与的精神。教师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歧视学生,使师生关系更融洽,这样学生才能解除“自我封闭”和“保护色”,才敢去说、去讨论、去创新。

3.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课本,纯粹脱离教材会给学生带来“无法适从”的感觉,增加了学习的困难,更谈不上创新,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课堂内教师就必须先清除这个“拦路虎”,要想办法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即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等。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所要掌握知识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增: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如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教材上没有说明其发展的条件。教师就引导学生读图,利用所学内容来分析其形成的条件,并用比较的方法来掌握其区别,学生可把它增补在书本上。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措”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边以备忘记,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这些方法一般用在随教师讲解的读书活动中,这种不起眼的教学方法,恰恰是学生所需要的“甘泉”,因为这一步扫除了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这样的课学生愿意学。因为它为学生创新开了“绿灯“。

4.多创设情境,搞活教材内容。前苏联教育家休金娜指出:学生的认识活动不应当是枯燥的、毫无热情的和纯理性的。地理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情感投入,学生如何投人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知识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有趣”、“生动”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讲授《农业的发展》这一课前,针对教材中有些内容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创设了一个有趣导入。我首先读了一则报刊短文“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布朗预言:到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同时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这样自然引人新课,学生跃跃欲试,急于到课本中寻找答案,通过让学生自学,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国农业开发的潜力巨大,粮食前景乐观,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参考文献:

[1]朱林海,丁德潜.《新课程课堂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