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议》中写道,一个十岁的女孩流着眼泪打开写满了两分的记分册,恳求妈妈说:“妈妈,咱们搬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住吧……”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不少孩子之所以厌恶学校,就是因为他们的学校缺乏“儿童
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不幸的是,现在中国正有不
少这样令孩子厌恶的学校。
几年前的一个寒假,表妹一家来我家做客。表妹的女儿特别伶俐可爱,上小学一年级――刚读了一学期。问及学习,侄女儿天真烂漫地告诉我:“我语文考了99.75分!”我一惊:还有这种分数?小学一年级的期末考试分数居然精确到了小数点后面两位数!
“这0.25分是怎么扣的呢?”我问侄女儿。她说:“因为我错了一个字。”
可是,一年级一册的语文期末考试为什么要考那么多的字呢?――当然,这话我没对侄女儿说,说了她也不懂的。
表妹说起女儿的学习便叹息:“作业太多太多,数学还好一些,语文作业每晚上要做到十点半。最后实在做不完,我和她爸只好帮她做。苦啊!”
简直是骇人听闻!才一年级啊,哪有那么多作业呢?我问都是些什么作业,表妹说:“抄汉字笔画,比如一横,就要抄好几页;一竖也要抄好几页,还有撇,还有
捺……这么一下来,有二十多页!每天的作业除了老师在教材上勾画的题,还有统一订购的《小博士》《同步导学》上面的题。”
我的天啊,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啊,就跌进了“题海”。
又想到我一个广东的朋友,他的孩子也是刚读小学。有一天回来对爸爸说:“爸爸,我们今天上数学课,上了一半,老师说让我们出去玩,我们都好高兴哦!”又有一天中午回家吃饭时很开心地对爸爸说:“爸爸,今天下午老师都要开会,我们不上课,好爽哦!”
孩子之不喜欢学习,溢于言表,毫不掩饰。
现在人们爱抨击某些中学
为“高考监狱”,却不知道,刚进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已经在“坐牢”了!
这种情况能不能改变?孩子的学习可不可以变得轻松有趣一些?孩子的作业可不可以少一些,甚至没有家庭作业?孩子们能不能够盼着上学盼着上课?
读了童喜喜的《新教育的一
年级》,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完全可能的。在这本童书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学习生活――
开学第一天,校长和所有的老师,还有食堂阿姨和传达室的伯伯,都庄严地向孩子们宣誓:“学校是孩子们精神的家园,我们是孩子们精神的亲人!”“让孩子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每一天的早晨,孩子们在晨诵中开启黎明:“世界真大,都不一样:小猫爬树,小鸟飞翔……”读这样的诗,每个孩子都感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做最好的自己的愿望。当然,每个清晨吟诵的诗都不一样,而且这些诗都不一定是所谓“经典”,但一定是能够拨动孩子幼小心灵的语言。
一年级的小朋友分不清什么课是语文,什么课是数学,因为所有的课都“混搭”:数学课上会讲故事,体育课上会读儿歌,美术课上会看电影,语文课上会画画儿……孩子们说:“我不知道我上了什么课。不过,什么课,我都很
喜欢!”
学校有许多节日,比如中秋节前的一周叫“月亮周”,在那一周,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有“月亮”:语文课上,老师给孩子们讲了很多关于月亮的故事;数学课上,老师讲的也是月亮,而且还编了一首儿歌:“月儿大,月儿圆,一次能吃十五天……”体育课上,老师教大家玩关于月亮的游戏;音乐课上,老师教大家唱一首名叫《月亮船》的歌儿;美术课上,老师带领大家捏泥塑,全班同学的泥塑摆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名为“中秋之夜”的作品……
整个校园,都溢满书的芬芳。各种书籍,随处可及。不但有中外名著,更有孩子们读书的作品:低年级的读写绘作业,中年级的读书笔记和手抄报,高年级的自制图书……还有围绕读书的各种活动:讲故事、唱歌、跳舞、演小品、演童话剧……
这样的校园生活,谁不向往啊?真是令每一个人――远不只是儿童――神往!
这是童喜喜笔下的校园故事,但我要说,这也是发生在无数新教育实验小学的真实的生活。童喜喜以这些鲜活的新教育案例为素材,创作了这部《新教育的一年级》,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新教育实验的理念――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
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千万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千万别对孩子说“不”,人人都可能成功。只要给我们的舞台,我们就要给别人一个精彩。
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天才毕竟很少,但成功的人却很多,谁能活得精彩,谁能够成功,靠什么?靠的是精神状态,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很重要,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更容易成功。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教育,在传播知识、传授技能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使人类不断走向崇高。它必须传播崇高的精神,崇高的价值观念,让人不断接受崇高的熏陶,从而走向崇高。而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之一。每一个校园都应该是书香校园,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终身的阅读者。
学校,应该充满童趣、浪漫、感动、友爱,让人热泪盈眶,或心灵飞扬;应该给一批又一批孩子留下充满诗情画意的学校生活,让每一个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都依依不舍,并终生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
我想再强调一遍,这些不是童喜喜的文学想象,而是已经根植于中国大地许多新教育学校的现实――当然,在不同的学校,理想变成现实的程度有所不同。从一个人的念想开始,到实验区遍布全国,56个实验区,2766所实验学校,参与师生290多万。15年来,新教育实验在中国大地上
波澜壮阔,让千百万人的教育理
想成为孩子们每一个活生生的
日子。
《新教育的一年级》不是理论书籍,不是学术报告,因此它对新教育的展示是形象可感的。作者以儿童的眼睛捕捉着新教育生活的每一天、每一课、每一个老师和每一个孩子。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孩子气息,情节波澜曲折,尽显儿童情趣。
这部书是以每月每日的时间为序记叙的,而且对每一天每一个活动的叙述都细致具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具备新教育的“教案”功能。也就是说,对于刚刚开始尝试做新教育的老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老师,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式”地照着做,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地借鉴学习,然后逐步创新,形成自己的新教育操作模式或风格。
[新闻背景]
顺应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与分科并行,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根据新课程计划,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高年级设置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的课程结构,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了学科界限,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方法的联系。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鲜明特色。
2001年秋季,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首次进入实验区实验,全国大约有20个地区进行综合课程实验。
前不久,一位中学生给出版社的编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们好,我是一名初中生,正赶上你们新编的教材《科学》和《历史与社会》,学了一年了,觉得非常好,它们不是传统的教材,而是让我们思维更宽,让我们把知识技能在实际中应用。但这次期末考试完,老师却说把《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这两科砍了,重新学以前的教材,我觉得很遗憾。我班同学也不希望再改回去。编辑们,你们编的书不错呀,为什么中途又变回去了呢?我只想提个小小的建议,希望你们能把教材改革进行到底。”
中学生的来信反映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综合课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据一位出版社的编辑介绍,今年暑期开学,某省原计划订5万册初中科学课教材,结果只订了1.9万册,还有的省原计划订1.3万册,结果全部退掉。
据记者调查,综合课在实验区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空前欢迎,教师听了教材介绍后,希望教综合课,但是领导有顾虑,家长也担忧,怕影响中考、高考成绩。内蒙乌海市海勃湾区对教了一年的科学课做教师调查,希望继续教综合课的教师占97%。湖南开福区的一项调查显示,100%的小学生喜欢综合课,96%的初中生喜欢综合课。家长反映,学生对综合课的兴趣特别浓厚,教师也越来越适应综合课的教学。
应当看到,开设综合课难度大,问题多,而且担风险。目前,在实验区,综合课实验遇到的阻力比较大,关键是宣传不够,许多人对综合课程不理解,特别是教育部门的领导对综合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缺乏信心。在种种顾虑面前,一些地方将实验了一年的综合课又改为分科课,使得综合课的实验范围缩小,实验人数锐减。这向我们提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综合课程的价值,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好综合课程的实验,实事求是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设置综合课,一项重要的历史选择
这里,我们要问,课件是什么?权威而有代表性的说法是 :“课件,这是指教学的应用程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由教师编制的程序。”这基本上是目前专家们的共识。由这一定义出发,具体到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正如专家阐述的:“由课件的设计者把自己对于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等用计算机程序描述”。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制作者的“想法”,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写成的便是“教案”,用计算机程序描述,便成了“课件”。原来课件是用声光电表现的教案。课件的脚本就是教案,先有了教案然后才有课件,这就是课件的本质特征。于是问题来了,教者不同教案各异,教案具有鲜明的个性,而教无定法,同一知识点的教法因教材、教师、学生的变异而五彩缤纷,如果用同一教案去指挥不同教师的教学,会出现什么局面?
一个好的课件,除了给学生以美感和传授知识外,还应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我想起了两个“影子”的课件:一个是由淄博市一位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件内容。这个课件获得了在场教师的好评。另一个是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下去,看自己的影子。
一位老师不禁感叹:“教学这么多年,今天我才知道应该如何当教师……”
两个《影子》差别在哪里?
淄博《影子》制作者孟老师感慨地说:“我们的教学设计远远落后于别人,这之间最大的差距,也是最重要的差距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我们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因为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如此便捷的今天,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不论是Microsoft还是Adobe等公司开发的软件平台都是在全世界同步发行的,我们的软件版本并不逊色他们,技术设备都不是决定因素”。“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更直观地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用一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课前往往要花一两个月来收集整理资料,设计课件。”
中国《影子》建立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而美国《影子》则打破了计算机仅仅用来演示教学内容的传统方法,设法让学生接受信息,教师只起引导和评价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就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学生是新课程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完全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这样,教学过程就充满了不可预见性和非秩序性。这个特点就决定新课件必须是交互丰富、链接自由的,要像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如果只能按一个顺序按次序播放,学生的思维便被课件所限制,“学生中心论”就会化为一个美丽的泡影。我曾看到一个小学低年级的识字课件,多种交互达一百多处,可以从一处前往任何一处,没有任何羁绊或中转站,极其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北京市现代化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发挥名校品牌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促进区域教育高端绿色发展,石景山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携手创建了北京师大附中京西分校。
北京师大附中京西分校为公办12年一贯制的现代化学校,位于石景山区五里坨地区,项目总占地面积62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066平方米。学校规模为72个教学班。建有小学、初中及高中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篮球馆、游泳馆、运动场、图书馆、科学楼、食堂、行政办公楼、教师公寓等。2014年9月第一批高一新生入学,在北京师大附中本部就读。2015年9月新校址落成,小学一年级、初一、高一和高二共四个年级正式入住新校园。
学校的硬件条件以北京师大附中为参照标准,配备最先进的现代化设施。教室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液晶投影、实物展台;理化生实验室装备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设有3D打印实验室、数控机床实验室、物理光学实验室、种类多样的生物标本室;舞蹈教室的灯光、音响设备一流,音乐教室配有电子钢琴,机器人社团配有目前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装备先进的录课教室、校园电视台,配有iPad的电子阅览室,苹果机房可以辅助学生完成各种绘图设计。此外,还有装备完善的校长评估系统、数字化校园,还建设了校园天文台。
调整办学目标、确立办学特色
在石景山区“融合山水谋发展、建设首都西大门”的战略定位和“全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的重大部署背景下,石景山区教委在今年推出了“深度转型,绿色升级,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行动计划。结合这些要求,学校将办学目标和学校定位调整为在做强西部的基础上,努力向全市一流学校的行列迈进。
学校传承北京师大附中“全人格,高素质”的育人目标。“全人格”突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成长过程,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解决学生的“成人”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带有鲜明的社会性,它要通过基础教育提升公民素质,进而提升民族素质,增强国力。“高素质”的育人目标,突出解决学生的“成才”问题。
学校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它植根于百年名校的沃土,传承附中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培养,坚持小班教学,承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拉萨班,坚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打造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构建、实施并完善“全人格高素质”课程体系
学校充分依托北京师大附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适合学校的“全人格高素质”课程体系。
2014年,学校着力打造由基础课程、志趣课程、卓越课程构成的中学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国家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基础课程的深度、广度、进度等做适当调整。志趣课程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包括各种选修课、课外活动小组和学生社团。卓越课程包括专业书籍选读、科技创新、领导力与合作精神课程等。
在课程实施方面,学校与附中本部联合开设多种优质选修课、设计适合高中分层走班教学的校本教材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2014年,高一新生与附中本部学生共赴著名的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参加军训、携手参加志愿者服务、同去泰山曲阜研修旅行、组织合唱团和多项体育训练团队等。高一部分学科实行分层走班教学,部分表现优异的学生可到本部接受联合培养。
2015年,学校招收了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的新生,并首次以“统筹二”的形式招收了全部高一新生,还迎来了35名藏族学生。学段长、生源差异大是学校面临的考验和挑战。针对这些变化和挑战,学校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打通学段,进一步明确、细化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教育教学任务、具体办法,同时完成配套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为初一、高一的164名学生开设了藏文、中国古代诗词专题赏析、走进京西历史、美术基础的学习与应用、自然灾害与防治、艺术设计学、常见病的发病机理、预防及防治、英语电影赏析、健身塑性、法语、西方礼仪等选修课程。目前,学校有包括机器人社团、藏族舞社团、模拟联合国社团、篮球社团、足球社团、校刊社团等在内的十几个学生社团。
根据拉萨班的培养目标,学校设计了相应的课程体系,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藏文课程、体育等,还开设了游学课程。利用节假日组织拉萨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游览名胜古迹、品悠久历史,寻访名山大川、开阔视野,参观博物馆、增长学识。今年的中秋节,学校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月饼;国庆期间设计了“德智双修・育家国情怀”系列活动,包括游学、学习传统文化、写家信等。拉萨班还组建了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天文观测、3D设计打印、生物组织培养等兴趣小组。拉萨班学生与本部学生一起参与学校学生会、团委会的工作。学校努力将拉萨班办成促进民族团结的典范、藏汉文化交流的典范、培养人才的典范,成为人民与内地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培育优质的师资队伍
集北京师范大学、石景山区、西城区和北京师大附中的教研优势,学校精心打造“全人格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学校所有新招聘的教师,都要在北京师大附中本部接受为期半年的入职前培训。培训方式有指导教师一对一辅导、观摩本部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听讲座、集体研讨、撰写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习等。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德、校史、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技能等。
本部为学校组织了顾问团队,其成员包括北京师大附中原德育副校长、教学副校长、原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顾问团队在新教师正式进入课堂上课后,每周都要检查新教师的教案,隔周进班听课指导,及时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班主任每周开例会时,顾问团队和班主任共同研讨德育教育问题,并及时给予新班主任切实的帮助和指导。
学校努力让师资与课程完美结合,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建设优美的现代化校园
[新闻背景]
顺应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与分科并行,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根据新课程计划,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高年级设置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的课程结构,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了学科界限,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方法的联系。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鲜明特色。
2001年秋季,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首次进入实验区实验,全国大约有20个地区进行综合课程实验。
前不久,一位中学生给出版社的编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们好,我是一名初中生,正赶上你们新编的教材《科学》和《历史与社会》,学了一年了,觉得非常好,它们不是传统的教材,而是让我们思维更宽,让我们把知识技能在实际中应用。但这次期末考试完,老师却说把《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这两科砍了,重新学以前的教材,我觉得很遗憾。我班同学也不希望再改回去。编辑们,你们编的书不错呀,为什么中途又变回去了呢?我只想提个小小的建议,希望你们能把教材改革进行到底。”
中学生的来信反映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综合课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据一位出版社的编辑介绍,今年暑期开学,某省原计划订5万册初中科学课教材,结果只订了1.9万册,还有的省原计划订1.3万册,结果全部退掉。
据记者调查,综合课在实验区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空前欢迎,教师听了教材介绍后,希望教综合课,但是领导有顾虑,家长也担忧,怕影响中考、高考成绩。内蒙乌海市海勃湾区对教了一年的科学课做教师调查,希望继续教综合课的教师占97%。湖南开福区的一项调查显示,100%的小学生喜欢综合课,96%的初中生喜欢综合课。家长反映,学生对综合课的兴趣特别浓厚,教师也越来越适应综合课的教学。
应当看到,开设综合课难度大,问题多,而且担风险。目前,在实验区,综合课实验遇到的阻力比较大,关键是宣传不够,许多人对综合课程不理解,特别是教育部门的领导对综合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缺乏信心。在种种顾虑面前,一些地方将实验了一年的综合课又改为分科课,使得综合课的实验范围缩小,实验人数锐减。这向我们提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综合课程的价值,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好综合课程的实验,实事求是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设置综合课,一项重要的历史选择
据专家分析,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内容交叉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另外,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精细的分科教学,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过细的分科教学,也给师资配备带来困难,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少教师,一位教师同时兼几门课,一星期要写十几个教案,有些课因为缺教师而被砍掉,致使课程计划难以落实。近几年,重新整合学科知识,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使学科内部的分化更加精细,另一方面,也使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综合。专家预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说,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课程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而只对原有分科课程做一些细节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应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是学校教育亟待加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分科课程中难以综合体现。因此,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是现代社会科技综合性加强的必然体现。可以说,建立综合课程,适应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分科课程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综合课程也有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优势,它可以提高人的整体认识、理解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也可以解决课时的有限性与内容的广泛性的矛盾。因此,专家普遍认为,两者不可能相互取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两种课程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相对独立性,而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联系性。综合课程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分科课程的抛弃,相反,它是建立在传统分科课程的基础上的。正如一专家所言:“没有学科的分化,没有分析性的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综合化的大厦便无从谈起。”
应当看到,课程的综合不是内容的删减,也不是搞一个拼盘。课程综合化趋势主要表现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软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综合课既要继承分科课程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还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突破。眼下,综合课程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组织教材。它以某一门学科为主体,综合其他学科知识编制课程。二是以主题或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材。一般是围绕一个现实社会问题,综合有关学科相关的知识,构成教材内容体系。第三种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测量、实践等活动,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总之,综合课程是一门全新意义上的课程。
据专家分析,综合课程的出现,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综合课使学科知识学习走向综合化,这意味着在学习现有分科知识时,不能把他们看成孤立的体系,要设法在各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对所学知识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其次,综合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兴趣、动机、意志的培养。所以,学生学习时要文理并重,既重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获得,也注重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形成。再次,综合课程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目,而应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现状分析]
应当承认,教师在实际中确实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目前,实验区普遍存在综合课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大多数任课教师需要承担3个甚至4个教学班的教学,其中相当多的教师同时还要担任班主任。由于综合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安排的实验和各种探究活动也比较多,教师的备课负担相当沉重,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集体备课和个人课前准备。包括研读教材、补习有关知识、准备实验,而每周15节左右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充分备课,这势必影响实验质量。另外,课程资源缺乏,教材提供的资料有限,需要教师补充、挖掘,由于时间及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没有时间也无处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教师的业务素养亟待提高。大多数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综合课程的需要,对教材缺乏整体性的把握。比如,科学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天文学方面都具备一定素养,艺术教师不仅要学习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知识,对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学、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知识也应该有所了解,而目前的任课教师很难适应这种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和实验技能方面都需要扩展、补充和提高。
经费投入少,实验设备严重不足,这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实验室不足,综合课程强调探究,大量的内容是动手做实验,实验比分科教学多了近3至4倍。比如,初中科学课几乎每隔一天要做一个实验,而且有相当比例的实验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原来的实验室远远不够用。而且,教学班过大,分组实验无法完成,只好把“做实验”改为“看实验”。因此,增设实验室,或者在教室中配备足够的实验设备,已成为当务之急。还有,科学课有些内容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的实验,学生不可能同时到三个实验室做实验,如何改造和利用原先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能否设计一个适用于综合课的科学实验室,或者开发简易的实验箱,不是把科学课程搬到实验室去上,而是把实验室搬到教室里,每班配备几个工具箱,学生的分组实验就能完成。原来的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不能完全适用艺术课教学的要求,能否建设一个艺术课专用教室。另外,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实验,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实际进行,需要借助教学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理、化、生、地、天各领域,都有一些教学内容需要直观演示。但是,目前一些实验学校计算机档次偏低,数量不足,多媒体教学课件难以应用。
对策与建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综合课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面临一些问题,是十分正常的。在中小学阶段设置综合课程,是经过了数百名专家广泛深入的讨论,在对国际、国内课程调查、研究、比较后做出的重要决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方向。要提高对综合课程重要价值的认识,提高对实验综合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改革的实验要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不应当用行政的手段干预实验,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朱慕菊强调,综合课程实验遇到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有教育观念的问题,有管理方面的问题,有评价改革的问题,有教师提高的问题。要保证综合课程的实验稳步推进,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综合课实验的地区和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要有适当的行政措施和政策保障,无论是资金投入、师资的配备、教师培训、教学管理的改革、中考和招生,还是教学设施的配置、教学评价等都应当给予关注和支持。特别对综合课的教师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量、岗位编制多方面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要加强专业力量的支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目前的培训只是一些应急的办法,从长远看,要有适应综合课程需要的培养师资的长远计划与实际措施,是否可要求有条件的高师院校设置四年制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综合课程本科专业,或设置第二专业或专升本综合课程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年轻教师,以充实壮大从事综合课程的教师队伍。
中考招生改革要与课程改革衔接,建立合理有效的综合课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不能用分科课程的标准衡量综合课程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校拿分科课程的试卷考综合课程的学生,这样做的结果,会对教学产生误导。课程评价还应当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综合课程的开设,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实验技能、教学行为等方面都使任课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从而有效地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
为帮助教师尽快适应综合课程,要加强专业支持力度,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远程教学和网上教学;另一方面,对综合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综合课教师要学习自己过去不熟悉的领域,由于综合课程内容新、跨度大、涵盖面广,教师收集资料困难,教材编写人员要加强与实验区教师的沟通,建议多编写一些内容丰富的教师用书,尽可能多地提供参考资料,开发多媒体课件、挂图、教具等。